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融合教育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融合教育总结范文1
融合教育教师工作压力来源与原因分析
融合教育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是指普通教师在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转变或要求下,个人在心理或生理上无法适应,所引起的紧张、焦虑、困扰、沮丧、挫折等负性情绪。融合教育教师的压力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工作负荷量大工作量超负荷往往发生在那些需要长时间专心致志工作的环境中,或容易受干扰、没有足够休息时间、从事繁杂的工作或情绪激动的人中间。[4]融合教育教师繁重的工作量会使他们体验到工作的压力,于是便会付更多的精力和体力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常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无法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长期的工作压力无法得到缓冲和解决,导致对自我能力的怀疑,情感的枯竭及职业效能感降低,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滋生职业倦怠。融合教育教师工作量超负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1.身心障碍儿童的个别性差异大。融合教育教师所教育的身心障碍学生,其沟通、表达能力不易被理解,加上难以掌握学生的突发状况,紧急伤病事件多的时候,除需想办法了解身心障碍学生的生理状况,实时给予处理外,还要防止延误送医的过失。照顾不同类型的身心障碍学生,需有不同的照顾方式,融合教育教师并非仅靠用心,多付出一点时间就可将学生教育好。身心障碍学生的状况通常是不能预期的,而教学工作又是持续的,因此融合教育教师的工作压力不易得到疏解。2.教材、教法上的差异。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较普通学生会有较大的差异性存在,在普通班级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在教学上无法像一般学生一样使用相同的教材、教法与评价标准。他们需要一套适合于他们的心智水平并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具有弹性化的教学模式。而普通学校采用的都是班级授课制和学进度,因此融合教育教师需要对教材和课程等进行特殊的调整且要满足多数学生的需求,同时兼顾身心障碍学生的个别需求。所以教材教法上的差异无疑增加了融合教育教师的工作量。3.缺少必要的行政支持。在教育管理中,学校行政领导向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对于随班就读的态度与认识、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工作评价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教师的心态与工作的积极性。[5]如果学校领导很清楚融合教育班学生的特点及融合教育的理念,在行政上给予支持,在工作中给予协助与鼓励,行政上有正确的政策与责权划分,那么融合教育教师在工作中就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碍于现行学校体制上的规定,在人力资源、考评制度、福利待遇、进修学习等问题的僵化制定下,常让融合教育教师处境尴尬,从而给融合教育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心理压力。(二)融合教育理念的缺失与专业知识的不足1.缺乏对身心障碍学生和融合教育的了解。从总体来看,普小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经历着从反对、赞同到谨慎地支持的发展过程。[6]由于融合教育教师普遍缺乏特殊教育专业背景,当面对班级中的身心障碍学生,经常不知如何处理其学习、生活自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常面临教学上的困扰,进而教师会认为身心障碍学生的教育应该是特殊教育教师的责任。部分老师虽然答应身心障碍学生安置在普通班级内,实际却忽视对他们的教学,有的老师则认为因为未接受过特教相关知识、不了解身心障碍学生的需求、害怕行为问题、不熟悉融合教育或专业准备不足,实在难以胜任。2.缺少进修相关专业知识的机会。教师在职进修特殊教育相关专业可以增进融合理念和知识的培养,但是实际上在我国很多地区特殊教育专业资源还是空白,因此提供给教师学习的机会比较少。即使有类似的培训,也是短期的和非系统性的,内容帮助又不大,降低了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同感。(三)内在心理冲突与角色冲突教师职业压力的形成一方面是外在的客观紧张刺激引起,另一方面是内部的主观感受。[7]消极、片面等不良的主观体验常易造成内在心理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价值理念、期望与现实间的冲突,是自己的感受不同而引发,可能会有心理的不愉悦或生理的不适。而角色的冲突常常也是压力的主要祸根。1.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融合教育工作中与教师、行政人员及家长接触频繁,难免就会遇到一些与自己的价值理念或道德观念有所冲突的事件,有时候融合教育教师首当其冲需要去面对彼此无法交集的冲突点,偶尔还需要充当老师与家长的协调者,但价值理念的主观认知是最难调解,也最难达成共识,会让自己身陷内在心理冲突中,而造成情绪上的失衡。2.期望与现实间的冲突。目前社会上对于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看法或评价普遍比较低下,认为只有三流的教师才会从事特殊教育,因此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自卑感或挫折感。许多融合教育教师通常会坚持崇高的教育理念,以爱心、耐心当作基本信念。当教师们真正投入到工作中,认真对待身心障碍学生,期待他们符合自己设定理想中的样子,会发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群身心发展相对弱势的学生。即使每天教他、指导他,他们在学业成绩上的进步也非常小,有时候甚至感觉不到进步。3.角色冲突。融合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承担许多额外的工作量并担任多重角色。就教学课程内容而言,为配合身心障碍学生,教师教学策略的安排除须顾及一般学生的学习模式外,还需寻求适合身心障碍学生的学习策略,以提升其学习效果,而这不仅增加了教师教学准备及教学过程的工作量亦须延长一般的教学课时。由此可见,融合教育教师面对这增加的工作量及多重的角色,在心理调适上必然产生一定程度的压力。
融合教育教师职业压力问题对策探讨
(一)建立对融合教育的正确认识融合教育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议教师将融合教育的经验视为全新的工作挑战,以更为开放的心胸面对这新的教育趋势,了解并尊重个别差异、肯定学生潜能与教育权利等观念,建立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教育信念。(二)构建完善的融合教育支持系统1.资源教室的建设。资源教室(resourceroom)是在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的集课程、教材、专业图书以及学具、教具、康复器材和辅助技术于一体的专用教室。[8]资源教室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专业咨询、补救教学和个别化教育的拟定等。即整合医疗人员、社工人员与教育人员的支持服务,提供给家长和教师专业咨询服务及身心障碍学生的课外补救教学,以减轻教师的沉重负担。2.加强融合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培训。首先,建议师资养成阶段将特殊教育学纳入师范生的必修课程。在普通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培养特殊教育师资,普通师范生也要学习最基础的特殊教育课程,把普通师资培养和特殊师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普通师资培养特殊化,特殊师资培养普通化。[9]让未来的教师了解自己在教育工作上的角色和责任,这样才能建立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教育信念。其次,教育行政部门或设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举办特殊教育课程进修班。课程内容力求理论与实践兼具,除教授专业知识外,也邀请实际经验丰富的一线老师分享工作经验,让教师在进修中不仅充实特教专业知识,也在心灵方面获得支持,提升个人的抗压力。3.实行弹性化的教学模式。由于融合教育班学生能力上的悬殊,致使教师在教学困扰上常有较高的的压力感受,教师可针对身心障碍学生的特点适当地调整课程,尽可能照顾到每位学生。另外,应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采用能力分组、同伴辅导或协同教学等。这样不但能提高障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普通学生亦有帮助。而对于特殊学生的评价方面则应配合其学习能力,采用弹性的评价标准及方式,避免执著于传统的评价方式。4.创设良好的融合教育环境和氛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尽可能地创设良好的融合教育环境和氛围,更多地了解每一位融合教育教师的实际情况,统筹协调,合理安排工作。在工作中,尽可能发现融合教育教师的特殊需求,给予融合教育教师支持和鼓励,运用物质和精神的方式予以激励,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改变过去只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升学率的情况来评价教师并且与各种福利待遇挂钩的做法,应该给予融合教育教师动态的考核机制,尽可能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三)自我压力管理与调适1.养成自主学习和善于运用社会资源的习惯。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融合教育教师必须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从教学过程中总结工作经验,做到教学相长,才能以更强的专业能力开展融合教育的工作,保证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教学工作的自我实现与肯定。面对融合教育的挑战,融合教育班教师常面临资源不足的困境,在遭遇困难时,教师应主动寻求与运用社会资源的支持与协助,如图书馆、网络资源、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特教专家、学术研讨会等。为自己与学生争取更多的支持服务,以减少工作压力。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支持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支持是社会性支持。这种社会性支持可以缓解压力带来的不良后果,降低教师的压力感,提高教师们适应各种压力和生活变迁的能力。[10]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疏解压力的功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好的人际支持网,这些支持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通过彼此的亲密关系、信任、倾诉、包容、关怀和协助,可以增加自己的抗压性,进而有效减轻压力。3.注重工作压力的行为管理。工作压力的行为管理是一个系统,其中包括时间管理、饮食与营养、身体锻炼、放松等。[11]建议融合教育教师,多获取这方面的信息,从中选择适合个人的抗压方式,并且通过实际身体力行,让自己身心处于最好的状态以对抗工作压力。融合教育教师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融合教育工作所带来的压力,视工作压力为自我成长的动力。学校、社会和学生家长也应该多给予融合教育教师理解和支持,以实际行动帮助融合教育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境,这样应该对压力的解除有一定的疏缓效果。
作者:石茂林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学校融合教育总结范文2
[关键词]融合教育;高等教育;聋人;显功能;潜功能
[中图分类号]G40-0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135― 02
教育担负着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光荣使命,如何使更多的人接受优质教育是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维护有特殊需要群体的教育权利,及满足其教育需求,是文明社会和现代化国家的责任。自“融合教育”在国际教育界提出以来,特殊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且伴随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残疾人高等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由于受到我国发展水平、社会认识的限制,残疾人高等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融合教育的提出和兴起,为我国解决残疾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逻辑起点和思路。聋人作为残疾人的一个主要群体,融合教育实践同样适用于聋人高等教育。
一、融合教育的发展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一种用来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业术语,主张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和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1〕融合教育思想的兴起和发展,与人权意识、教育以人为本、教育机会平等思想一脉相承。
特殊教育早期被拒绝于普通教育之外,在隔离环境中独立存在,与普通教育形成壁垒分明的二元化体系,至20世纪50、60年代达到最高峰。〔2〕随着国际上有关人权议题一系列公约、的影响,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针对特殊教育面临的问题,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先后颁布了法律和法规,支持把残疾儿童纳入到普通教育体系中,并支持开展融合教育。这些发达国家进行的特殊教育的变革和实践为融合教育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我国哈尔滨召开亚太地区有特殊需要儿童、青少年教育政策、规划和组织研讨会,会上首次提出融合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6月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教育大会”:入学和质量(Access and Quality)”,会上正式提出融合教育这一概念,号召世界各国、各地区积极开展融合教育相关讨论和实践。
200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其主题是:融合教育:未来之路(Inclusive Education: the Way of the Future),“当前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排斥和歧视弱势儿童和青少年的现象,改变这种排斥和歧视态度的最有效办法是让普通学校逐步融合化,接纳所有儿童,营造一个宽容的良好学习氛围,以引领创建融合的社会环境,逐步实现全民教育。”〔3〕可见融合教育对于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促进人权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引领社会公平,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二、发展高等融合教育的意义
融合教育理念最早是针对解决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而提出的,面对特殊高等教育乃至普通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聋人融合教育对于发展特殊高等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融合教育对于聋人高等教育的意义
(1)融合教育可扩大聋生选择专业范围
目前,聋生可选择专业范围狭窄,直接影响了聋生挖掘自身潜能的积极性,使聋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规模受到限制。普通高等院校可在建设无障碍设施和提供无障碍的支持的前提下,积极为聋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创造条件和机会。
扩大聋生专业选择范围可通过多个途径达到,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除开设隔离的主修专业外,还可开设与健听学生融合的辅修专业,即,可以把只为聋生提供的专业作为其第一专业进行隔离教育,聋生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大部分由健听学生组成的专业作为辅修专业,如:天津理工大学学有余力的聋生可以选择健听人的工商管理、工程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辅修专业,通过三年的残健融合辅修专业学习模式,聋生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水平的扩展与提高,也促进聋生与同龄健听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更好的融入主流社会,天津理工大学每年有近20名聋生取得双学士学位,这些学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好。还可以通过融合教育模式让聋生参与普通专业的招录,或进行预科教育,让聋生和健听学生在同一个专业学习、生活,如天津理工大学在2013年首次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造价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开设融合教育班进行普通本科融合教育。
(2)融合教育促进聋生的社会化
高等教育作为学生进入现实社会的最后场所,对于青年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做好定位具有很大作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的学习,也存在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存在于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实习中。融合教育使聋生有机会扩大接触范围,丰富聋生的生活,促进聋生身心健康发展,做好定位,规划生活。残健融合教育,即聋人学生与健听学生共同学习、生活,这种模式有利于聋人融入社会,促进其个性化发展。〔4〕
2.融合教育的潜功能
美国社会学家R.默顿根据人类行动的动机与社会后果之间的差异,将社会功能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两个层次。显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适应和调整是系统中的参与者所期望达到的。潜功能是没有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后果,与人们的直接目的关系不密切。〔5〕融合教育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以及维护特殊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这是融合教育的显功能。同时,残健融合教育对于健听学生的影响,以及融合教育对于社会具有的功能,作为融合教育的潜功能,应该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
(1)融合教育对于健听学生的潜功能
共同的学习生活,健听学生会逐步了解、感知聋生,从而逐渐消除对聋生的偏见。有研究表明,“有机会与障碍儿童互动、一起成长的无障碍儿童,长大以后会变得更宽容、更会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发展,他们成年后会对社会中那些弱势人群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6〕
融合教育经历对于健听学生也是一次潜在生命教育,当身体有障碍的同学不畏困难坚持学习,健听学生看在眼里,体会在心里,潜移默化受到影响,会珍惜自身现有能力、积极发掘潜能和珍惜生命。他们在帮助弱势群体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真正体会到人的幸福最主要是来自于无私的奉献、人格的自信与骄傲。〔7〕
(2)融合教育对社会的潜功能
在我国,社会对残疾人存在着相当大的歧视,在普通高校中建立融合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社会包容度,改变社会大众对残疾人的态度,使更多人重视残疾人的教育和发展;也有利于减少残疾人在进入社会并融入其中时遭遇的心理、文化和社会的障碍,提高残疾人就业机会、文化参与以及社区活动参与,从而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三、总结
开展积极的融合教育,有利于聋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聋人高等教育的融合教育模式的构建体现在:依靠普通高校硬件上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完善服务支持体系,包括计算机、投影仪、录像机、校内闭路电视、教学楼内与课堂上的红绿灯显示、提供手语翻译等;建立健全聋生的招生制度和考核制度;培训相关师资及建设相关协调部门。
我国目前融合教育的软软环境、硬件配套设施方面的完善还存在很大困难和不足,但是,只要认识到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社会意义和必要性,特殊教育工作者怀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劲头,聋人高等教育一定会不断完善。
〔参 考 文 献〕
〔1〕方俊明.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03):37-42.
〔2〕邓猛.双流向多层次教育安置模式、全纳教育以及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的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04,(06).
〔3〕彭霞光.全纳教育:未来之路――对全纳教育理念的思考与解读〔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3-6.
〔4〕麻一青,孙颖.残疾人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2,(07):19-24.
〔5〕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61-262.
学校融合教育总结范文3
【关键词】融合教育 自闭症学生 社会交往行为 有效干预
自闭症和其他障碍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盲聋哑患者虽然身体有残疾,但还可以从事一定的工作,能够正常生活,而自闭症最主要的障碍就是失去了必要的社交能力,没有人际交往,缺乏正常的成长环境。对于具有自闭症的学生,应当将其融入普通的环境中去培养,为其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锻炼其交流能力,促进其走出自闭的误区。在融合教育环境中,教师的积极辅导,使得自闭症学生重新焕发出热情的精神面貌,使其健康成长,对于其自身,对于家庭,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积极意义。
一、融合教育的理念和自闭症学生存在的现象
(一)融合教育的概念
融合教育是指让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融入正常孩子当中学习与生活,将普通的儿童和特殊的儿童放在同一个空间中培养,让孩子们在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种教育方式的特点就是将特殊孩子放在平常的环境下培养,而不是放在特殊的、隔绝的环境下培养。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让所有的人都具有受教育的权利,患有自闭症的学生同样具有受到同等教育的权利。融合教育的特点是为自闭症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环境,让他们也可以和普通学生在一起学习。进行融合教育的学校需要为自闭症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必须对每一个自闭症学生制定专门的个案发展计划,使得自闭症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可以在一起学习、交流。
(二)中外融合教育的发展状况
在国外,融合教育的思想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各国对隔离教育进行反思,认为隔离教育剥夺了特殊学生的正当权益;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将盲聋哑等儿童统一称为特殊儿童,在称呼上尊重儿童的尊严;第三阶段,20世纪末到今天,特殊教育走出国界,世界范围内的融合教育正在形成。在国内,著名教育学家周念丽提出了几种融合教育的理念,分别是“集体-统一”模式、“集体-自由”模式、“个体-统一”模式、“个体-自由”模式;曹婕琼老师提出了两种融合教育模式――巡回教师模式和资源教室模式。
(三)自闭症学生存在的现象
1.语言和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
很多自闭症学生都具有语言的呆滞现象,甚至没有语言或者需要特殊的语言进行交流。例如,重复不停地问同一个内容;背诵听过的歌词或者诗句;分不清每个人谁是谁。自闭症学生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表达会有所进步,但是还是会存在逻辑推理障碍、理解能力偏差等现象。
2.人际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
自闭症学生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他们往往喜欢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会出现发呆的现象。自闭症学生没有分离的焦虑,不会和人进行目光直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寻求帮助,在外自己走自己的路,不会和朋友交流,甚至不会和父母交流。
3.玩耍和活动的特征
自闭症的儿童往往只玩一种游戏,对于有规则的游戏往往会拒绝。
二、目前的教育环境对于教育特殊学生存在的缺陷
(一)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有关特殊教育的文件,但是执行得并不到位。文件落实到位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此外,上级部门对特殊教育的财政支持不到位,特殊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教师缺乏专业的教育技能
目前,很多教师都不具备专业的融合教育知识,甚至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特殊教育培训,也没有接触过自闭症学生。在正常的教学环境中,面对出问题的自闭症学生,教师往往还是采取对待正常学生的教育方法,收效甚微,长此以往,教师就会缺乏教育自闭症学生的信心,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一个班级会配备两名教师,加入自闭症学生之后,由于自闭症学生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呐喊,甚至出现暴力倾向,使得原本充足的教学力量变得非常有限。只有加大师资力量,才能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
(三)家长的融合理念不强
家长受应试教育的理念影响较深,对自闭症往往不重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对于特殊孩子,家长只要求其放学后能在家里学习即可,而不让其与外界接触,害怕其受影响。自闭症学生常年处在封闭的环境中,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三、自闭症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的有效干预
(一)学校方面
1.结构化教育
结构化教育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客观环境的结构化、作息安排的结构化、学习任务的机构化、奖励的结构化。这种教育法的重点在于培养个体的适应能力,针对自闭症学生的特点,按照自闭症学生的喜好,对自闭症学生进行治愈。
2.感觉综合训练
感觉综合训练是指对学生的自我刺激。和普通的游戏不同,这种方法必须在专业的教师辅导下进行,按照儿童成长的规律和自闭症学生自身的发展,设计出适合学生成长的游戏。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增强自闭症学生动作的协调性、情绪的稳定性,促进自闭症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师在训练的时候,先要确定儿童的各种感知能力,对自闭儿童实行强有力的重压,使其注意力集中,并增加亲密感;随后可以让儿童进行一些全身运动的活动,如荡秋千等。感觉综合训练是一个促进自闭症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甚至根除自闭症。
3.艺术治疗法
艺术治疗法是结合了心理和艺术两大特征的治疗方法,利用人们本身的治疗本能进行自愈。艺术治疗可以使自闭症学生有效表达自身的内心世界。其中,绘画自愈是最常见的自愈方式。
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的时候,会发现有些自闭症学生绘画时敢于用别人不会使用的色彩,这显示了自闭症学生不受世俗影响的特点;有些自闭症学生在绘画的时候虽然不善于外在表达,但是却画出了自己喜欢的车子、风景,这也是内心思想的一种表达;有些自闭症学生喜欢重复绘画一种事物,这体现了自闭症学生具有追求完美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自闭症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针对这些心理特征进行治愈,促使其摆脱自闭症。
(二)家庭方面
家长要多与教师联系,做到时常反馈信息。家长要善于发现自闭症孩子的闪光点,不要因为孩子做出奇怪的事情而对其责备,有时候固定的标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在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时,需要指出孩子的什么行为使得家长无能为力,使得教师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可以找到重点。有些家长在反馈的时候,往往只说自己孩子的优点,对于孩子的缺点往往不给予反馈,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可能找不到重点。对于这一现象,教师需要和家长加强沟通。
经过学校教育的干预后,很多家长表示孩子有了很大的改观:从以前不会与人交流、接触变为会与人交流、接触;从以前遇到困难闷不吭声到现在能够积极寻求他人帮忙;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逐步走出自闭的表现。
四、总结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患上了自闭症,出现这种状况有家庭的因素,也有学校的因素,甚至还有社会的因素。为了使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教师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其中融合教育最为有效。本文所讲述的一些干预方式可以有效地治愈自闭症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方俊明.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W版),2006,24(03):37-42,49.
[2]李春梅,林利,姚庆梅.融合教育理念下自闭症儿童治疗方式的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22(05):543-545.
学校融合教育总结范文4
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出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由来已久。在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而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最早出现在英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真实工作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从而能够更好地进入职业生涯,并使今后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美国等很多发达国家都针对高校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出行了相关的鼓励政策,甚至对相关学校进行财政资助,加大对这一模式的发展力度。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这一教学模式的鼓励与肯定。我国的工学教育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的。随着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就业形势的变化、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困难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工学结合则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切入点而被引入。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为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的桥梁。对于学生,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就业前增加项目工作经历、提高项目实践经验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企业“真实项目”工作中,实践从接收任务单、与客户沟通到提交成品的完整的工作流程。学生在“工作”中,体验与企业交流、拟定工作计划书和项目文本、修改与完善设计方案的过程;体验设计方案被企业采用的成功;并学会在项目设计失败中总结经验。从而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职业行动能力,逐步达到就业岗位的基本标准,成为符合企业、行业入门“门槛”的“职业人”,完成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过渡,并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而企业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既得到更多新鲜的创意,也行使了企业指导教师的职责。而且还能为企业招聘到真正符合岗位需求的人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项目指导过程中能充分了解企业当前应用的新技术、新知识和企业对岗位能力的实际需求,从而回馈于课堂教学,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企业、教师和学校多方的共赢。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构建实施
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环境(1)开放的课堂。工学结合要求学生走出去,参加真实的社会实践,这是封闭的课堂教学所不能实现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要有开放的课堂。循规蹈矩、闭门造车的传统教学模式终将与时代脱轨,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开放的课堂,不仅要求有“开放的”教学环境,合理安排学生课程的教学场所和教学目标,还要有“开放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丰富全面,知识与时俱进。(2)网络信息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化成为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信息化可以确保知识、信息的高速高效流通,将信息化引入教育研究和教学过程,可以使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更加有效,并为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增强学习过程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极大地发挥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此外,通过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学校中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科学、规范地管理,创新性地整合和集成,可以达到管理业务流程的合理重组和管理职能的转变,进一步综合集成各种互相联系的管理功能,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实施策略(1)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校企合作注重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校企合作大致有四种模式,第一种是将企业引进学校,即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引入校园,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定岗实训,将产学研相结合;第二种模式是工学交替。即讲学习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学校上课,另一部分是进入企业实训,可以按学期轮换;第三种模式是校企互动。这种模式指的是在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的基础是上进行校企双方互聘,由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为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学校也为企业员工专派教师培训,双方互动互赢;第四种,则是“订单”式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实现对口招生或培训,根据企业要求培养学生。如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艺术系动画专业在2013年与洛阳君兰影视动画有限公司签订的合作教学和对口培养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其采用的是几种模式相结合的形式,对于学生学习阶段来说,施行工学交替模式,即从大三开始,学生进入公司实习,审核通过后可按正常上班对待;在课堂学习方面,公司派出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而在教学内容上,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又与公司保持阶段性的“订单”式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不仅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切实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扩大了学生的就业率。(2)以赛促学。以赛促学,是针对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而构建的一项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目前每年国际国内的各项设计奖项数不胜数,其主要宗旨就是选拔各行优秀的设计师和设计作品,其中设置了很多学生专栏,这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非常好的磨练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而且在这些大赛课题中,不乏很多真实企业项目,这对在校大学生来说,也是个非常宝贵的实践机会。同时,通过参阅历年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前设计行业的较高水平,学习优秀的设计手法,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设计水平。以赛促学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以竞争的心态参与学习,大大的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学校融合教育总结范文5
关键词:农村;县域;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35-01
当前,农村学校实验教学和教育技术装备日趋完善,实验教师队伍不断巩固和壮大,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断转变,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据了解,各学校大部分教师基本能够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日常教学工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能力可达70%左右。但是,在观念、信息技术技能、课程整合教研、考核评价等方面,欠发达地区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合"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此类课题的研究, 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入手,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符合本县实际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模式,是实现创新教育提高现代化教育教学质量的理想切入点。
1.农村县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模式研究意义和价值
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我国各地开展的一系列有关信息技术及其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多种模式的研究成果。然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也突显了一些问题,实践的现状则有点不尽如人意:有些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不够正常或者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常规教学管理方面抓得不严;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活动开展不正常,教师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太少;信息技术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目前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之间存在着脱节的情况,且理论研究多于实践研究;校际发展不平衡,"整合"进展缓慢;有的"整合"课堂教学忽视学生学习中的"整合",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主要原因:一是管理力度不够;二是人们对于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观念认识不足,观念不及时转变和"整合"的政策导向有缺陷,造成对"整合"指导不力的局面;三是实施"整合"实践的主体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主观理想性与"整合"实践的客观现实性之间产生矛盾;四是由于受各条件的制约等;五是"整合"过程中评价体系不健全问题;六是由于急功近利思想导致教师不愿意在整合上花太大的力气和时间。因此,在全县范围内整体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符合农村县域实际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模式,具有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多种意义和价值:一是促进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二是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三是促进各级各类教学模式的创新;四是带动整个教育环境的变化;五是促成学生学习资源的更新;六是促使教师教研热情的激发;七是引导学习评价方式的变化;八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2.整合实践模式研究的目标、内容、观点和方法
县域整体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模式课题研究的目标应定位为:提高全体教师关于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水平,促进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基本技能;加强学生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信息素养、学习能力的提高;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着力探索符合农村县域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模式;促进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县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框架构建;二是加强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管理;三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学科整合能力培养;四是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实践的探索。在研究中,要认真把握好这些观点:面向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必须以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这一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整合"营造良好环境;学校必须加强"整合"的管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并善于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才能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作用;在信息时代的教育领域,学科教师具备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增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有效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培养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要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前提是重视加强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要求教师不但掌握专业技术,还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强调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学校对"整合"的管理,基本条件在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为"整合"所营造的教育环境。课题研究除了运用必要的文献资料法外,要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这些实践性较强的研究方法。
3.整合实践模式研究的过程建议和成果要求
从整体角度看,要根据全县教育教学需要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有序开展研究工作。一是开展调查研究,选择课题。根据多年积累的原始材料和调查掌握的情况,针对存在问题从全局考虑,形成符合本县实际的课题,如《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模式研究》;二是通过充分论证,精心设计。根据调查分析及选题后,对课题进行精心设计论证,从理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学实践方法和途径、教育整合基本模式等进行论证,在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思路、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研究实施步骤、课题组成员的组成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三是组织课题研究机构,落实任务。根据上级教育科学规划的年度课题指南确定课题研究范围,组织有行政部门、电教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组,明确各自的职责,分配研究任务;四是开展培训活动,提高教师能力。指导课题组成员教师选择学习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资料,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五是开展群众性的教学活动,实验整合教学。组织全县中小学在教育部部署"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背景下,全面开展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比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指导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反思整合教学,写教学体会等;六是研教结合,研讨交流,指导实践。除集中研究之外,还可开展网络教研,交流整合经验,精心指导,组织教师申报微型课题进行研究;七是探索整合模式的构建,总结提升。根据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所提供的成果与事实,组织课题组成员分析概括这些教育的现象,挖掘学校、教师现有的经验材料,从中形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学校和教师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八是收集整理有关材料,总结经验。根据课题计划,认真总结研究工作取得的经验、做法,从一线教学实践和各级教育管理中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总结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如《信息技术教学及学科整合教学实践研究论文集》等,提出推广意见,发表科研论文。课题研究要力求取得实质性效果,要真正做到能够促进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教学管理,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程度与应用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结语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模式研究课题的研究,要以国家政策为依据,要与教育发展需要相适应,要为当地教育教学服务,要有广大一线教师参与,同时要取得各方面的支持。
参考资料:
[1] 杨伟洲:《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范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6).
[2] 茅育青:《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
学校融合教育总结范文6
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成效是显著的,毕业生一到工作岗位,很快就能进入角色,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一体化教学模式”所培育的学生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也为我们职业学校今后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志明.理实一体化课程考核体系研究[J].教师,2011,(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