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废物回收利用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废物回收利用方案范文1
关键词:建筑;固体废弃物;治理;周期;环境;探究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逐步加快,使建筑数量明显上升,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此过程中建筑固体废弃物的治理问题愈发严重,是现阶段影响生态环境稳定发展的重要要素。因而及时的做好建筑固体废弃物质量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便凸显的尤为重要,成为解决现阶段建筑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处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概述
S着我国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建筑不断更新,而在建筑行业不断兴起的同时,建筑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以及拆除原有建筑所产生的废旧砖瓦等这些建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治理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建筑固废主要包括建筑物在新、改、扩建和拆毁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建筑固废在城市整体固体废弃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建筑固废的堆放占据大量的用地面积同时也造成严重的污染,这样的简单堆放也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采用科学绿色有效的建筑固废处理,建立科学的还仅影响评价体系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二、建筑固废类别及常见治理方式
建筑固体废弃物包含金属类、无机非金属类、有机类等多种形式,不同类型的建筑固废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处理方式大致可氛围重复利用、再生利用、焚烧、填埋等几种类型。
1.填埋型
建筑废物填埋处理方式较为传统,能够有效的在短期内对大量废物进行处理,同时具有成本低廉及速度较快的基本特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首先需选取人烟稀少及地势相对低洼的区域进行填埋的准备工作,而后需进行周边区域的详细勘察工作,在确保填埋安全性后,可进行最后的建筑废物填埋工作。该方法虽具有多种优势,但在环境保护及占地面积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给后期的环境治理与周边公众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
2.焚烧型
焚烧型建筑废物处理较为便捷,能够将不同的废物进行低体积处理,使其处理的占地面积大大缩小,同时提高了建筑废物处理的经济效益。相对于其余种类技术而言,该技术处理难度较低,易于操作,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有效的解决废物处理效率低下及处理不完善等方面问题。在现阶段建筑废物处理过程中,该技术应用范围逐步缩小,其主要原因是现代建筑多采用高科技技术材料,在熔点方面相对较高,不易引燃,如采用专业的焚烧设备则进一步增加了焚烧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加,建筑废物焚烧处理方式逐步被取消,因而也难以在现展环境中得以有效应用。
3.回收利用型
回收利用型试讲建筑固废回收并进行进行分类处理后直接利用,这种方式操作简单容易,通过回收建筑固废获得一定收入来源,但是这种方式的利用率低,不能精细化管理,造成资源的浪费。
4.循环再生型
循环再生是通过先进的再生技术将废弃的建筑固废装变为其他可用的生产材料,这种方式是基于回收利用型的一种改进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降低部分材料的生产费用,循环利用减少了对新资源的大量需求,但是缺点就是再生技术较为复杂,处理成本较高,再生的同时也会对环境在此造成污染。
三、建筑固废治理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全生命周期影响评价(LCA)是对某产品或某服务系统的全生命周期中与该产品或服务系统功能直接相关的环境影响、物质和能源的投入产出进行汇集和测定的一套系统方法。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技术框架与1997年首次被提出,他的实施步骤主要为目标和范围定义、清单 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四个部分。建筑固废全生命周期分为两阶段:从产品被设计、生产、投入使用到使用后的转变为建筑废物是第一阶段,从建筑废物产生到被治理处置是后一阶段。本文所讨论的建筑固废治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从建筑废物产生到再生到最终转变为废物的全生命值后期中,属于研究后一阶段中的影响评价过程。在建筑废物再生利用的过程中,固废的再次利用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所以废物再生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着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实际处理要以建筑固废的全生命周期特点为依据,建立出一套科学的建筑固废治理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该体系所涉及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建筑固废治理的环节和固废再利用的环节,这两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完全相反。在固废治理过程环节包括建筑固废的产生、运输、废物处理等过程,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不良后果,不利于环境保护。但是,建筑固废再生处理后形成的再生材料可以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避免新的原生材料的开采,减少固废总量,有助于资源重复利用及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为环境保护带来积极的影响。这样正负两种对于环境的影响相互抵消,从对环境影响净值可以综合对建筑固废治理过程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LCA方法应用于建筑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是促进实现资源节能化、生态化的有效方式,有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城市建筑改造力度不断增大,各个建筑项目纷纷投入建设的同时所产生的建筑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垃圾越来越多,并且这种变化趋势的速度将增长。长久以来,建筑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方式包括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循环再生等。一些例如简单填埋等传统处理方式操作简单但效果不好,高级的治理方式处理费用很高,再生循环利用是减少污染的有效方式。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客观的从固废产生到被终极处理全过程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情况进行评估,是促进规范建筑固废处理的有效方法。
四、结语
建筑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理至关重要,对于提高建筑应用便捷性及周边环境质量均有着重要作用。是现阶段工程建筑施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根据建筑废弃物的种类选择及周期选择适宜建筑废弃物处理方案不容忽视,将成为提高建筑废弃物处理效果及处理安全性的重要举措,对于有效降低建筑固体废弃物的环境污染程度及提高建筑施工安全性均有重要意义。
废物回收利用方案范文2
[关键词] 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清洁生产项目属于公司新建PVC项目的配套环保改造项目,在本项目中包括了低汞触媒应用、盐酸深度脱析、含汞废水处理、电石渣浆回收乙炔气、电石渣浆处理、尾气吸附等技术。低汞触媒的应用是属于从源头上减少汞的消耗,同时减少了工艺气体中升华的汞量;盐酸深度脱吸技术通过回收HCl降低了含汞废水处理的酸度,减轻了含汞废水处理的成本压力,同时能够回收HCl气体,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含汞废水处理属于未端治理,保证了含汞废水的达标排放;在电石渣浆中分离回收乙炔气,减少原料消耗;将电石渣浆浓缩、过滤后回收电石渣浆上清液,通过循环使用渣浆上清液来减少生产用水的消耗;尾气回收装置回收氯乙烯单体精馏尾气中的氯乙烯单体,减少原料消耗。
1 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主要污染物产生情况
原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采用的是高汞触媒,在源头上增加了汞的使用量,每吨PVC消耗的氯化贡在0.144kg左右,8万吨/年消耗氯化汞量约11.52吨。
1.2 高汞触媒中大部分的氯化汞在反应过程中升华进入混合气中,目前公司只有一个比较简单的除汞器来对混合气中的汞进行吸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绝大部分升华的氯化汞进入了酸洗碱洗工序,通过洗涤后进入废酸废碱中,造成了汞污染的转移。
1.3 公司没有含汞废水简单处理装置,对全厂的各个汞污染排放点也没有进行专门的废水收集,同时厂区没有进行雨污分流,使得部分含汞废水外排,造成了汞的污染。
1.4 电石法制取聚氯乙烯产生大量的电石渣浆,电石渣浆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其中含有的乙炔气和碱性电石渣将对大气、水质、土地造成污染;氯乙烯单体在提纯时产生的不凝尾气中含有的氯乙烯单体和乙炔气同样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2 装置中的清洁生产技术
针对以上问题,公司清洁生产审核中产生了6项清洁生产方案:盐酸脱析、含汞废水脱汞处理、采用高效低汞触媒降低汞排放、变压吸附法回收氯乙烯单体尾气中的氯乙烯单体、乙炔气、电石渣浆水处理回收利用、电石渣浆回收乙炔气,这些方案可以解决公司清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及浪费,公司从设计开始将清洁生产的理念纳入到装置工艺设计中,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替代有毒有害的原料,采用高效的废物回收利用技术,对产生的污染进行高效处理等,实现资源、能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或最终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2.1汞污染防治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
公司在汞减排方面将取得明显的效果,实施汞减排清洁生产技术后,汞的年消耗量从43.2吨减少到21.6吨,年减少汞消耗量21.6吨,汞回收率提高56%,含汞废水全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效果相当显著,对国家汞资源的保护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
2.2盐酸脱析技术
盐酸脱析技术是解决氧化汞排出系统的关键技术,氯乙烯混合器中混有约5%-10%的氯化氢气体,经水洗后产生一定量的含汞盐酸,含汞盐酸可以通过盐酸脱析技术将氯化氢重新回用,脱析后的低浓度盐酸进吸收塔重新吸收氯乙烯气体中的氯化氢,提高了氯化氢的利用率,降低了水耗,待氯化汞的浓度逐渐饱和时,采用硫氢化钠处理技术将其中的氯化汞变成硫化汞,然后由危险废物回收企业回收处理。
2.3回收VCM尾气中的C2H3Cl,C2H2
30万吨/年聚氯乙烯装置中引进变压吸附技术,回收VCM气体和C2H2气,不仅可提质降耗,同时,可减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满足环保达标排放要求。氯乙烯装置采用变压吸附法处理氯乙烯精馏过程中产生的含VCM和C2H2的尾气,吸附率达99.9%(以VCM计),每年可回收大量的VCM,回收的VCM单体及部分C2H2返回转化器回用,吸附后的不凝气尾气通过30米高排气筒达标排放。
2.4电石渣浆水处理回收利用
乙炔发生单元来的电石渣浆(固体含量10%)送至浓缩池,经过浓缩后电石浆渣固体含量提高(25%-30%),经压滤机固液分离后,固态干渣(含水30%)集中送至水泥厂制水泥,压滤后水收集到上清液池,经冷却塔冷却至15℃左右,送至乙炔发生工序再利用。
项目实施后可减少渣浆水排放和自然沉降池占地;减少地下水污染;减少人工操作,降低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和健康危害;变废为宝,实现废物综合利用;降低单耗;有利于下一步电石渣浆中乙炔气回收。
2.5电石渣浆中乙炔气回收
电石渣浆中乙炔气回收利用项目,是通过真空、闪蒸等工艺环节,将残存于电石渣浆中的乙炔气体安全回收利用,实现了工艺创新,按每吨干基可回收3-5m3米乙炔气,则生产1吨PVC消耗电石量会下降最少10kg。按生产25万吨/年PVC计算,年可节约电石2500吨,电石价格按3300元/吨计算,每年可产生直接效益825万元。
3清洁生产实施的效益及效果
3.1效果
3.1.1采用盐酸解析,一方面可减少排放压力波动,使生产系统压力平稳,易于操作;另一方面,可减轻废酸的贮存和外销压力。
3.1.2 可有效降低生产过程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减少重金属汞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对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进行高效率的回收,提高原辅材料利用率,降低产品单耗和单位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我国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的清洁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3.2该技术实施后,可获得的效益:
3.2.1新型低汞触媒在活性、抗毒性、稳定性、使用寿命等指标均达到或超过普通高汞触媒,氯化汞含量由12%降到6%以下,大大减少了汞的用量。采用高效除汞器、盐酸脱析技术可以有效的减少汞的排放量,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贡的利用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改造后,含汞废水中汞含量小于5ppm,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3.2.2减少外排精馏尾气中的氯乙烯含量,排放尾气可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氯乙烯排放浓度小于36mg/ m3和乙炔排放浓度小于120mg/m3。
3.2.3年可回收VCM5952吨,每吨VCM按5600元计,年节约资金3333.12万元。
3.2.4年可回收C2H21300吨,每吨C2H2按3900元/计,年节约资金507万元。
3.2.5年节水371.84万吨,生产水按0.51元/吨计,年可节约资金189.64万元。
3.2.6 预计回收HCL 1.875t/h, HCL按1183.62元/吨计算,年可节约成本1775万元。
4结语
该清洁生产技术对现有企业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具有重大作用,是符合国家清洁生产要求的好技术,且投资少、见效快、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 薛之化,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中贡污染治理 中国氯碱,2011(2):25-31.
废物回收利用方案范文3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ity solid waste pollution, solid waste treatment method is analyzed in detail, and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solid waste pollution treatment quality to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Key words: solid waste; existing problems; processing metho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131
前言
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8%,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加,预示着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压力逐渐增大。分析、总结所存在的问题是污染防治以及管理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环节,只有认清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与规划。
1、我国固体废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技术问题。我国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水平低、处置能力明显不足,二次污染现象明显增加;低级的垃圾分类、分离技术,导致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20%左右。
1.2 来自管理方面的矛盾。管理“异体化”现象凸显,我国对生态环境的管理不是作为一个整体,固体废物作为一个环境生态要素由不同部门分管,行为交叉及政策异同势必会使各部门之间导致趋利性和推责性;综合管理理念薄弱,“哪里污染哪治理”的现象普遍。从现实来看,为“急于求成”而制定更多的标准是不能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污染现象的发生,为了通过检查而“迅速达标”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管理“失重”现象。
1.3 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可以通过清洁生产工艺来实现其源头的治理,而人类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单单从政策角度限制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我们提倡了这么多年的环境保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是人们对固体废弃物的随意处置,国人淡薄的环保意识难免不会使我们对环保宣传与环保教育的效果感到忧虑。
2、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的处理方法
2.1 生活垃圾污染的处理方法
2.1.1填埋法。①垃圾填埋场的选址。选址时遵循的原则是: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避开上风口和水源地上游;自然地理条件不适宜飘浮扩散和渗漏。②对填埋场需要进行严格的防渗漏处理,以免垃圾中的有害物在雨水或地表径流的冲刷下随水渗漏,污染地下水和相邻土壤。③垃圾场表面覆土和排气管网设置。
2.1.2堆肥法。堆肥生产的主要工艺过程是:生活垃圾-分类-破碎-发酵-烘干-磨粉-配料-造粒-干燥-包装-出厂。如果是生产一般堆肥,则在发酵工艺完成后,即可直接使用;如果生产有机复合肥,则在配料工艺需要添加一定配比的化肥。有机复合肥的有效肥力是一般堆肥的4~5倍。
2.2 白色污染处理方法 ①实行垃圾分类,以利回收利用。清洁的废塑料制品可重复使用、造粒、炼油、制漆、作建材等。而从垃圾场重新分拣废塑料制品,则费时费力,且塑料的利用价值也很低。所以一定要在废塑料制品进入垃圾流之前将其分类回收上来。目前,发达国家大都走回收利用的路子。我国城镇尽快推行垃圾分类弃置已势在必行。 ②加强立法,强化管理,尽量减少或控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的生活用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生产者、各级销售者和消费者回收利用的义务。
2.3 垃圾二次污染的处理方法
2.3.1填埋场场底防渗。为防止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必须在填埋场底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以前垃圾填埋场底部都铺放一层防渗材料,主要有黏土、沥青、塑料膜等合成橡胶等。近几年国外开始采用人工合成防渗层,有的采用双防渗层,效果明显好于前者。垂直防渗可采用帷幕灌浆、不透水布等。各填埋场可根据具体工程和水文地质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
2.3.2渗滤液的收集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包括生物、物化及土地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和厌氧-好氧处理。物化法主要有化学混凝沉淀、电解氧化、活性炭吸附、密度分离、化学氧化、化学还原、膜渗析、汽提、湿式氧化等多种方法。和生物法相比,物化法受水质水量影响小,出水水质稳定,尤其对 BOD/COD 较低而难以生物处理的垃圾渗滤液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由于物化法处理费用较高,一般用于渗滤液预处理或深度处理。渗滤液的土地处理包括慢速渗滤系统(SR)、快速渗滤系统(RI)、表面漫流快速渗滤处理系统(ARI)等多种土地处理系统。土地处理主要通过土壤颗粒的过滤,离子交换吸附和沉淀等作用去除渗滤液中悬浮颗粒和溶解成分。通过土壤中微生物作用使渗滤液中有机物和氮发生转化,通过蒸发作用减少渗滤液量。
2.3.3填埋气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①填埋气的收集。由于大部分沼气在填埋场填埋过程中就已形成,所以沼气采集应在填埋过程中就开始实施。立式采气系统是在垃圾场的填埋过程逐步建造成的,其方法是在填埋场内均匀分布竖立大口径钢管,在每个钢管外砌筑竖井,当填埋厚度达到2 ~ 5米时,将钢管向上抽一部分,并继续砌筑,直到填埋场达到设计高度,然后将钢管移走。 ②填埋气的净化。溶剂吸收法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沼气净化方法,如采用双塔式溶剂吸收法提纯垃圾沼气,设备简单、成本低、操作简便,净化效果好。
3、加强固体废物污染处理质量的管理对策
3.1 进一步重视固体废物管理。固体废物管理的技术和工程方面不可能再真空中实现,决策者必须了解他们的行动所造成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在大力倡导CO2、SO2减排的同时,要加强对固体废物的管理;加强环保、经济、财税、贸易、工商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综合管理力量,改变目前环境监管不到位、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的状况,防范表面上“发展循环经济”、实际上以再次污染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问题发生。
3.2 大力发展静脉产业,保障循环物流的顺利实施。最有效的运行机制应该考虑市场激励,这种方法后面的概念非常简单,确定总体目标,然后放手让那些能以最经济有效方法达成目标的人去做这件事。静脉产业贯穿固体废物的排放、收集运输、拆解分类、资源化或最终废弃处置的全过程,它实质上是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循环经济产业,离开静脉产业就无法完成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静脉产业收获最大的是社会效益,本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难以实现,为了促进静脉产业的发展,政府需要采取一定的优惠措施进行扶持,并制定出台相关的保障措施与监督机制;
3.3 制定合理的综合管理方案。成功的综合管理系统推动立法工作,而不是被法律所推动,更多的法律不一定促成更多的减排和回收利用。制定一个好的固体废物管理策略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总体来说,这个系统应具有全盘、总体性,它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目的,与其他部分前后配合,就像一台机器中各个制作精密的部件。这也像一台机器一样,除非有一个专门的设计团队,这个团队能理解他们的目标、与供应商和消费者一同工作,否则就不可能设计出高效、全功能的产品来。事实证明,实施综合管理,发展循环经济、搞活静脉产业,提高处理技术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固体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以便形成资源的闭合循环;
3.4 保障固体废物综合管理工作的实施。建立科学的、完整的固体废物法规政策体系和法律秩序,以保障综合管理的实施;加强省、市环保主管部门对固体废物管理专职人员的配备及固体废物管理基础性工作的建设,建立起完整、详实的档案和数据库,真实反映实际状况;
3.5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环保意识。人类是固体废物产生的始作俑者,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贯彻“减量化”原则最根本的做法,改变以往单一的宣传教育方式,附加道德及法律约束,不乏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做法。
4、结束语
总之,坚持循环经济理论,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制定合理的综合管理方案,保障管理工作的实施,加强环保意识教育的固体废物管理发展道路,以此来完善我国固体废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雯,汪茜.固体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及管理探讨[J].2008
废物回收利用方案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循环工业园;DSD双元回收系统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大会之后,发展循环经济便被各个国家认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最现实的选择。以德国、日本、美国等为首的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循环经济的政策,并推出了一些成功的实践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国目前也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严峻、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因此,深入分析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实践经验,为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在生产、流动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能够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循环经济能够以最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污染物排放。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的控制转变。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使循环经济在社会、区域和企业几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展开。
1.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丹麦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是世界上最早和目前国际上运行最为成功的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它形成了一个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所有企业通过彼此利用“废物”而获益。其中五个主要参与企业为:阿斯内斯火力发电厂(丹麦最大的燃煤火力发电厂);斯塔托伊尔炼油厂;济普洛克石膏墙板厂;诺沃诺迪斯克制药公司(生产医药和工业用酶,是丹麦最大的制药公司);一个土壤修复公司。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四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它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卡伦堡工业园区通过以上循环经济的实践,使得工业污染降低了,水污染减少了,资源浪费减少了,但利润却得到了提高,取得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卡伦堡工业园的发展经验表明,循环经济工业园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工业园是在具体制度安排下,在卡伦堡地区特定的资源背景下,在特定的企业技术经济关系下形成的以闭环物质流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范式,
2.德国的社会层面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模式
德国是世界上发展循环经济最早、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环保运动中,从废弃物的治理过程中探索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当时,德、美等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工业装备和精密化程度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其循环经济的发展自觉不自觉地都以回收利用废弃资源和发展可再生资源为重点。德国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处理,然后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与转移,因此又被称为“垃圾经济”。 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其典型代表,即包装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的“双元回收系统模式”。1990年9月,德国95家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建立了双元回收系统,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回收者对废弃物进行分类,然后分送到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收的则送返制造商,已1.6万家企业加入了DSD系统。政府只规定回收利用的任务指标,其他一切均按市场机制运行。该系统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不仅带来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应,且为社会提供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
3.美国的循环消费模式
美国发展循环经济较早,国民的环保意识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观念较强。
早在1976年,美国联邦政府就制定了专门的《固定垃圾处理方案》,并要求各州制定相应的法规和计划,加强对废旧物质的回收利用。目前,有近50%的州对固定废弃物的循环处理率超过了30%。各州还成立了再生物质利用协会和非政府组织,开设网站相关信息,鼓励人们购买使用再生物质产品。美国的旧货交易模式在循环消费方面更具有典型性,其主要形式有庭院甩卖、旧货市场、商业网站或政府支持的网站进行的旧货买卖,成为西方社会很典型的循环消费模式,对许多国家发展循环消费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循环消费和闭路多环生产是相得益彰的,闭路多环生产过程是尽量减少生产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在产品设计时,就考虑到消费之后便于回收和再生利用。然而,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产品, 还必须通过消费者的自觉行动来实现, 消费者在排放废弃物时就应考虑到为回收和再生利用提供便利条件,比如将可回收的废弃物卖给废品收购站,或者对垃圾进行分类堆放, 便于再生资源部门分别处理和再利用。
4.日本的立法推进模式
日本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全面发展目标,原因是二战后日本实行“追赶型”和“赶超型”经济,但高增长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同时日本作为岛国,资源匮乏。为了谋求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有效解决,日本政府认为,应该抛弃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代之以抑制废物产生、废物处理与资源再利用一体化的物质循环链条,并构筑起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轻环境负荷的循环型社会。日本在21世纪初提出了“环境立国”战略,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循环经济法制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可分成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专项法:《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等。在法律体系的推动下,日本致力于建立循环型社会,形成三大资源再生系统子系统,即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和无害化处理系统,通过这三大子系统实现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
三、国外循环经济模式的启示
1.结合国情,选择适合我国的循环经济切入点
发达国家多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切人点和发展目标,并由此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产业。总体来说,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 的发展道路,德国、美国等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环保运动中,从废弃物的治理过程中探索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其循环经济的发展都以回收利用废弃资源和发展可再生资源为重点。日本则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全面发展目标,日本政府认为,应该抛弃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代之以抑制废物产生、废物处理与资源再利用一体化的物质循环链条,并构筑起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轻环境负荷的循环型社会。
我国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做法,必须认清当前自己的国情和经济现状,正确理解中央对循环经济的功能定位,选择适合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石磊认为,基本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际环境不同,这都要求我国循环经济的推进与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加强废物的循环,更要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技术进步等前端因素。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企业的外部性和社会公平,因此,需要将强制的外部约束力和内在利益的驱动结合起来,因而,通过立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德国采取先在个别领域逐步建立一些相关法规,随后才出台整体性循环经济法律的立法步骤,经过实践,不断进行修订完善,形成了合理的法律体系。日本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立法办法,三个层面的法律法规集中体现了“三个要素和一个目标”,即减少废弃物、旧物品再利用、资源再利用以及最终实现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目标。
3.构建激励机制,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也是污染的主要源头,循环经济应从企业抓起。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与企业的效益原则是一致的,尤其是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显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是统一的,企业是有动力开发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可以借鉴丹麦的工业园区模式,构建经济循环体,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
4.倡导绿色消费,转变消费者意识
绿色消费实质上是指以可持续的、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进行消费。绿色消费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使自然资源的消耗最少,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使消费的结果不致危及人类后代的需求。该制度鼓励适度消费,不铺张浪费,以减少生活废弃物的产生;使用包装简单、可重复使用的耐用产品,或以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产品;限制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消费产品。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废物回收利用方案范文5
关键词:电子废弃物;电子废弃物管理;生产者延伸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57-02
我国是一个电子废弃物产生大国,电子废弃物的处置和回收利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虽然政府对其引起的环境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仍未颁布专门的法律进行规制,现有条文仅是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仍存在着管理力度不足、法治化程度低等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电子废弃物处理制度简析
1.《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颁布对电子废弃物的污染防治有指导性意义。本法原则性规定了对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以及对危险废物的相应处置办法。与此同时,该法第18条第2款“生产、销售、进口依法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该产品和包装物进行回收”的规定,第一次把生产者延伸责任适用在了固体废物的防治领域,虽然这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却为生产者延伸责任成为固体废弃物监督管理制度中的一项原则奠定了基础。
2.《清洁生产促进法》
《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的立法理念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向了全过程控制,并第一次在立法中引入了产品生态设计义务。该法规定“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应当考虑其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1],对从初始就制造清洁的电子产品具有指导作用,为生态设计立法在电子产品领域的适用奠定了基础。但针对愈演愈烈的电子废弃物问题,仍缺乏专业的科学处理方法和循环再利用的相关规定。
3.《循环经济促进法》
《循环经济促进法》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做了进一步的规定。首先,确立了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对在拆解和处置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电子产品,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其次,规定了对再利用产品的标识责任,回收的电子产品,经过再生产后销售的,必须严格符合再利用产品的标准,并在显著的位置做出再利用产品的标识[2]。但该法偏重于引导性,法律强制力不足,可操作性较差,这些对电子废弃物的污染防治和循环利用无法起到根本作用。
4.《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
《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电子废弃物监督管理立法,被称作中国的ROHS指令[3]。为了减少电子产品废弃后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促进生产和销售低污染的电子信息产品,提出了生产和设计环境友好型产品的要求,这也是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电子信息产品废弃以后的回收处理等不在调整范围之内,且其属于部门规章,法律效力有限。
5.《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电子废弃物监管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该条例较为全面地规定了电子废弃物监督管理的法律制度,规定了废弃电子产品处理目录、处理发展规划、基金、处理资格许可等制度。其中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要求生产者采取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和无害化处理的方案,使用低毒低害、便于再利用的生产材料,生产者应按照规定履行电子废弃物处理基金的缴纳义务,用于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补贴,但对于如何推动生产者履行该项责任,并无具体的措施。
此外,为保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的有效实施,自2009年以来,环保部、商务部、财政部等部门相继颁布了《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等规章,对进入监管范围的电子废弃物的种类、拆解处理资质的许可条件和程序、通过家电以旧换新的方式回收电子废弃物等电子废弃物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进行了规定[4],但因为大多数规章是近期才颁布的,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尚需要时间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贯彻实施,而现有企业要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也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其他方面的投入。
二、我国电子废弃物立法体系的弊端
1.立法级别低
随着现代电子工业的发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已不能有效地管理具有高增长性、高危害性,高资源性、难处理性的电子废弃物。而目前我国暂时没有一部较高层次的法律对电子废弃物进行专门规制,现有的法律法规大多数是部门规章。由于这些现有的部门规章立法层级较低,所以当与其他层级比较高的法律法规在适用时发生冲突,就无法得到有效的适用,从而不利于电子废弃物的监督与管理。
2.立法观念落后
我国电子废弃物监管立法的核心理念仍为传统的末端治理模式,重点仍是电子废弃物的拆解和处置工作,最初的产品设计生态化并没有引起立法者的足够重视。即使传统落后的拆解处理方法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现行立法仍然表现出“重拆解,轻回收”的特点,侧重点也仅仅局限于电子废弃物的拆解处理,缺乏切实有效的回收再利用制度。
3.立法重复
目前我国对于电子废弃物的监管采取的是分级与分部门监管相结合的形式。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国家环保局等部门都以自身的职责为出发点,单独或联合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这些部门规章虽然出自不同的部门,但却都是对同一方面甚至同一问题的规定,各部门缺乏有效沟通,从而导致管理职责重合,发生重复立法的情况,而且多个部门皆有权责,还会造成要权推责以致有权无责的后果。
4.责任分配不科学
我国现行立法只是简单地规定了生产者缴纳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基金的义务,但是却忽视了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分配问题。对于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分配仍不够明晰,因而出现了利益相关者各自为政的情况,极其不利于尽早形成切实有效的电子废弃物监督管理体制。
三、对我国电子废弃物立法制度的完善
我国是世界电子产品的制造和消费大国,在现在和不远的将来,还将会产生大量的电子废弃物,我国关于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法律规范极不完善,因此,探索应对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的立法方法和思路,显得尤为重要,各责任主体和各监督管理部门应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制定具有原则性、统筹性的单行法,为其他相关部门的立法提供明确的原则性指导,保证各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协调统一,形成完整统一的电子废弃物监管体系。
1.制订电子废弃物管理专项法律
我国现阶段缺乏一部专门规范电子废弃物的法律。现有的部门规章大多数是各部门根据自身具体的监督管理范围而制定的,电子产品的生产、运输、存储、销售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染防治以及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循环利用、处置并没有被涵盖在内。因此,制定一部电子废弃物管理的专门立法作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下位法十分必要,从而严格规范电子废弃物的处理活动,对进口电子废弃物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建立处理电子废弃物的企业的资质制度;进一步明确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消费者责任制度、清洁生产制度、生态设计制度、基金制度、财政和税收制度等。同时,还应当明确各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其相应的行政、民事、刑事责任。
2.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
为避免“多重管理”的现象发生,通过立法明确各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从管理组织层面来保证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顺利完成,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有权无责的现象发生,有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由于国家立法不完善,各地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和管理需求,有必要制定电子废弃物监管的地方性法规,以适应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强化地方政府的职责,弥补国家法的不足。
3.扩大公众参与程度
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置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更需要广大公众意识的提高和积极地参与。在立法时可以要求政府通过媒体宣传等有效的方式加大对公众的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正确处置电子废弃物的意识,引导和鼓励消费者优先购买环境友好型电子产品,进而通过市场的调控力量促使生产者承担更多的责任[5]。同时要依法鼓励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科研活动以进行技术的创新,为电子废弃物的再利用、降低电子废弃物的处置成本、开发高效节能的电子产品提供技术保障。
4.促进电子废弃物处置产业化
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降低电子废弃物的处置成本、研发环境友好型电子产品,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只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才能提升电子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水平,保证以对环境污染程度最小、资源损耗程度最低的方式回收利用电子废弃物[6]。目前的立法中,关于电子废弃物回收企业的规定较少。应在相关立法中加快限定电子废弃物回收企业的资质并严格审核程序。与此同时国家应鼓励设立大中型电子废弃物回收企业,在经济上给予政策支持,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电子废弃物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不但可以加强法律体系自身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还可以增强法律制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进而为电子废弃物监督管理的执法过程也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使电子废弃物从产生、回收、处置到再利用的整个过程全部都有法可依,各个监督管理部门分工明确。通过法律的完善真正解决电子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利用。
参考文献:
[1]蒲昌伟.建立和完善我国电子废弃物处理的法律制度思考[J].湖湘论坛,2007,(3).
[2]彭浩晟,罗敏.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3]钟卫红.中国电子废弃物监管立法述评[J].探求,2012,(4).
[4]刘文燕,蒋悦.浅析如何完善我国电子废弃物立法体系[J].现代商业,2009,(8).
废物回收利用方案范文6
【关键词】清洁生产审核;电路板厂;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1、引言
印制电路板(PCB)是当代电子元件业中最活跃的产业,方便的运输、优惠的政策、廉价的劳动力,促使PCB产业在我国快速发展。但是PCB行业是耗水、耗电大户和污染物排放大户,因此PCB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严重影响。
近年来,大多数企业按末端治理模式治理污染物时,常因治废设施不全、技术措施不当等原因造成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从而引起环境污染。而通过清洁生产,可以解决PCB行业污染问题和实现节能减排。
2、清洁生产审核应用实例
2.1印制电路板厂概况
某PCB厂主要从事高密度多层印制电路板中小批量板制造,产品包括多层板、金属芯板、高频板等各种印制电路板。生产过程包括内层制作和外层制作,生产车间分为机加车间、图形车间、层压车间、电镀车间。
2.2预审核
2.2.1清洁生产水平及潜力分析
通过对该PCB厂的原辅料和能源、生产技术工艺、生产设备、过程控制、废弃物、产品、管理及员工等生产的八个方面进行初步审核分析,参照《清洁生产标准 印制电路板制造业》(HJ450-2008),在生产工艺与装备指标、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量、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环境管理指标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各项指标均达三级以上,其中达一级13项,达二级6项,三级2项。评价认为该PCB厂清洁生产水平较高,在资源能源利用和污染物产生方面尚有潜力可挖。
2.2.2预审核阶段发现的问题
①原辅料和能源:空压机余热及冷水机产生的热能未回收利用造成了能源浪费;
②技术工艺:多层板生产过程中存在菲林浪费,切片过程中重复灌胶造成水晶胶严重浪费;
③设备:车间水表存在误差,不利于能源考核;
④过程控制:内层芯板在组合、叠板、压合过程中存在偏移现象,造成资源能源浪费;
⑤废弃物:机加车间钻通孔产生粉尘经布袋收尘后无组织排放,对车间环境及员工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⑥管理:因管理不到位造成一定的能源资源浪费;
⑦员工:员工素质较低,节能环保意识较为薄弱。
2.2.3确定审核重点
根据清洁生产审核的方法学理论,结合该电路板厂各生产车间的运行情况,将机加车间、图形车间、层压车间、电镀车间作为备选审核重点。采用权重总和计分排序法对备选清洁生产审核重点进行排序,选择了环境代价、主要消耗、清洁生产潜力以及车间积极性等作为权重因素。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得到各备选重点得分情况,确定电镀车间作为本轮清洁生产审核重点。
2.2.4设置清洁生产目标
在本轮清洁生产审核重点后,为减轻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减少物耗、能耗和降低成本,审核小组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清洁生产的相关要求制定了单位印制电路板的废水中铜产生量、总铜排放量、单位印制电路板水耗及电耗4个清洁生产目标。
2.3审核
在预审核生产工艺产排污分析、原辅料和能源消耗、水平衡、金属平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电镀车间进行连续三天输入输出物料平衡分析、金属铜及锡平衡分析,发现如下问题:
①电镀车间沉铜工段除油后用电加热水进行清洗,而冷水机热能未回收利用;
②电镀车间活化工序活化剂使用量起伏较大,而且耗量多;
③电镀车间沉铜工序工艺标准控制过高,致使甲醛浓度控制较高,造成甲醛浪费并污染环境;
④因过程控制及员工操作问题,该厂水平线药水补加超过工艺控制标准,严重浪费资源;
⑤该厂产生废水中铜50%以上来自电镀车间去膜蚀刻线、层压车间棕化线、图形车间的内层蚀刻线三条水平线清洗废水;
⑥因沉铜废液含有EDTA铜氨络离子,与络合有机废水一起处理处理效果不好。
2.4清洁生产方案的产生和筛选
在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通过组织发动并向专家咨询,对生产过程中进行分析评估,共产生了28个备选方案,其中2个中/高费方案,结合公司实际,经权重总和计分排序法确定该2个中/高方案为可行方案。
2.4.1方案研制及可行性分析
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方案:增设余热回收系统对空压机浪费的热能进行回收利用,产生的热水送至宿舍,可解决员工用热水,该方案技术、环境、经济上均为可行方案。
总铜减排方案:新增沉铜废液破络处理工艺:电镀车间产生的沉铜废液首先通过管道进入沉铜废液收集池,用硫酸调pH为2-3,然后使用双氧水、硫酸亚铁进行氧化破络;处理后废液再进入络合有机废水收集池,与其他废水一起处理,进一步降低废水中铜含量。该方案在技术和环境上可行,经济效益不明显。
2.4.2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28个备选方案实施后,预计每年节约天然气14224m3,节电10.48万kWh,节约3525m3新鲜水;降耗:每年节约100kg铜箔,减少250L/a甲醛消耗,每年节约108L活化剂使用;减污:每年减少2500m3/a废水产生,减少废水中550kg/a铜的产生,减少14kg铜的排放,减少64kg氨氮排放。可实现的经济效益为59.31万元/年。经过本轮审核,达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设定的各项清洁生产目标均能达到。
3、结论
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消耗、成本下降明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间接效益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朱大庆,尤国平,杨林锋.印制电路板行业清洁生产剖析[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2(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