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培训感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培训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培训感悟

家庭教育培训感悟范文1

一、经常思考,应用好“二八定律”

华应龙校长说,现在很多校长没时间思考,因为没有时间思考,所以工作很忙。我觉得他说的很中肯,因为这些很忙的校长对学校每一件事都用了100%的精力,这样当然很忙了。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二八定律”理论,非常适合我们学校的管理工作。当我们能分清工作的轻重之后,就应该用80%的精力去做重要的事,另外20%的精力去处理次要的事。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领跑人,把握学校发展的方向。方向正确了,才会有好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校长要经常思考教育的本真是什么?自己的办学理念是否在学校中形成共同愿景?如何利用课程去实施素质教育?师资培训如何达到最有效?如何建立评价体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集思广益,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

二、注重引领,加强学校文化体系的构建

史家小学校长王欢和我们分享了她当校长以来的心路历程及办学经验。从她身上,我感悟了什么是献身教育?什么是精神引领?她说:“选择了一种职业也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教师职业近乎一种圣职,圣职就意味着全心全意地献身于钟爱的事业。”2013年3月,王欢接任史家小学校长,她综合学校传统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积极搭建落实“和谐教育”思想的有效载体,将之延伸为“五大和谐支柱”、“五大意识”、“五大能力”、“五大课程”、“五大项目”、“五大基地”,从而使全体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实现全面和谐发展,成就一个“和谐的人”。她还兼任了另外三所学校校长,一个人干四个人的活。但她举重若轻,在教育路上,始终坚持“用先进的理念引领人,用人格魅力感召人,用科学机制激励人”。“做品行端庄的文化人!”

反躬自省,我于2011年到惠州十小任校长,秉着“书香育人,文化育德”的核心办学理念,确定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校训,以学习传统文化为突破口,“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有道德的中国人”为育人目标,又以开展“七彩阳光少年”活动作为载体,构建学校文化体系。三年多来,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通过分享王欢校长的办学经验,我发现了自身的差距。学校的文化尚未成体系,教育理念也未深入每位教师的心灵,不能形成合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正是我此刻内心的写照。

三、家校联合,传递精致文化编码

楚江亭教授上的《精致文化编码与学生培养》一课,给我深深的启发。他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梁启超家族家庭教育为个案,阐明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伯恩斯坦的研究表明,家庭文化背景影响人的思维,进而影响语言直至学业成就。什么是精致的文化编码?它具有如下特征:复杂句、高级语法、民主、宽容、畅顺、系统性、逻辑性、文化修养性,有这些特点的语言就是精致的文化编码,反之是粗制的。梁启超是一个慈爱、睿智、博学、民主、热情、积极、宽容的父亲,他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孩子们,也让他们的境界提得很高很高。梁启超在他的家书中写道:“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酣畅淋漓,什么悲观、厌世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他还强调:“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零了。我以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这只是梁启超家庭教育中的一小片断,却传递给孩子多么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在他的谆谆教导下,他的九个子女都成为杰出人才,其中三位是国家级院士。

家庭教育培训感悟范文2

一、完善自身建设,提高师德修养。“爱校、爱生”是我多年来坚持的信念。而“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更是我作为教师的基本准则。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让他们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我都倾尽全力,尽我所能。我刚到咱们***小学时学校要求我接三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了一年之后,学校要求我重新再接两个三年级班,一班和三班。刚刚和这两个班的学生建立起了感情,和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配合的也很融洽,没想到一年之后,学校又要求我改教三班和四班,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四班的数学成绩是全年级最差的,当时我心里非常不情愿,但是我也深深懂得“个人服从集体”“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的道理。因此,我二话没说,就尽我所能进行教学,而四班的数学成绩也由年级最后一名逐步提高,在上学期南市区的调研考试中获得了南市区第二名的好成绩。

二、不断努力奋进,提升业务水平。过去的五年,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坛上不断探索,摸爬滚打的五年,同时也是我不断进步的五年。在一次次听课和培训研讨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方向。因此,我经常向其他教师请教教学上的问题,多次积极参加市、区、学校组织的现场教研活动、培训等,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参加远程教育培训,每学期都认真完成上级领导分配的各项任务;及时归纳总结培训学到的知识。结合自身的情况,我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在备课方面,不断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教材教参,积极摸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做到既备教材教参,又备学生;在课堂教学方面,更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建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切实履行新课标提倡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置;在课外辅导方面,耐心细致,培养优生,帮扶后进生,使每个学生都拥有自信、拥有成功,在快乐中学习,从快乐中得到发展,我也多次承担学校、区公开课任务。

三、与班主任、家长密切配合。经常与班主任互相沟通,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生活情况,共同管理好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里、在社会、在假日的情况,并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的表现,互相沟通,共商教育孩子们的方法,使学生能健康发展。发现个别学生问题时,主动与家长联系,并力争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子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共同培育好青少年一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学校领导、其他教师的无私帮助下,我也取得一些成绩:

家庭教育培训感悟范文3

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得更加的优秀。为此,高中班主任应当充分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切实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以贴近生活和实际的教育方式来开展德育教育,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到更加的真实,这样也能够使得德育教育内容更加具有感染力,加深学生从中的感悟,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在当前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教育不再单纯的以文化课程教育为主,在开展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德育进行教育,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此种情况下,高中班主任成为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人员,在实际的德育教育,高中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德育教育内容应当与当前人们整体的道德水平相一致,实现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与所教学对象之间的协调,从而有效提升和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具有较大的提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教书育人,让学生通过学习来不断地提升自己,使他们能够成为未来社??中的优秀人才。为此,不管是在文化教育工作中还是德育教育工作中都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

当前许多高中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之中所采用的教育方法过于单一,主要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知识灌输、舆论的引导以及批评表扬等方法来开展,这些教育方法在教育的初期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帮助,能够让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随着德育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这些教育方法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也逐渐地展现出来,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得的德育知识自身在实际应用上面相对较差,这也就造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并没有发生根本上的改变,造成德育教育工作只停留在理论上面,实际发挥出来的作用较小。而且高中班主任所使用的德育教育素材也大多为下发的德育教育书籍中的素材,自身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素材,这也进一步影响到德育教育工作,当前我国高中班主任主要以语文教师、数学教师以及英语教师为主,他们之中许多人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德育教育培训和学习,这也就造成他们在实际的德育教育工作中主要依靠自身的理解来进行教育,在教育的知识上不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这也造成教育中学生对部分德育知识存在疑惑和迷茫之处,影响到最终德育教育的效率。

三、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实践措施

(1)、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班主任应该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之一,班主任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影响到班级之中的学生行为,对他们的德育造成较大的影响。为此,高中班主任应当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以及教学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从而获得学生们的尊重,在班级之中建立威信,这样将更有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应当加强自我反省,对于自己出现的错误,要有勇气去坦诚地面对和承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不能够因为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而对个别学生产生歧视的态度,这将不利于班级的团结和谐。同时,高中班主任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也需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注重自身仪表的整洁且不铺张浪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勤俭节约,规范言行和举止。

家庭教育培训感悟范文4

关键词:高级技工 职业素养 感悟渗透

要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级技工,一流的专业技术技能固然重要,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更不可忽视。职业素养已成为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素质之一,职业人文素养的高低影响着技能人才的工作适应度、工作业绩和未来发展。

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事,非全是一家一校之任,但绝对是需要朝夕关注的重点,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并付诸实践的焦点。家庭教育是点滴和少序的,社会影响是潜在和难控的,而学校教育却可以主动出击并精心设计。语文课文的人文和情感,语文阅读的感悟和熏陶,语文活动的丰富性和生活化,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渗透和促进,可以春风化雨,可以润物无声,其影响也必定是长远的,乃至终身的。

一、高级技工班学生情况分析和语文教材设计理念

1.学生情况分析

职校的学生,来自于一个被筛选过的学生层次,带着一种近乎无奈和迷茫的心情,怀着一个朦胧遥远的、被硬塞进的高级技工的梦想,走进了高级技工学校的高级技工班。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对他们来说是生疏的,职业素养和人文修养对他们来说是高深的。

高素质的员工是决定一个企业发展空间的软件因素。现在有好的企业文化和前瞻性经营理念的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日趋提高。除了技术技能的匹配外,工人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职业道德和企业忠诚度、价值观人生观和自我的发展需求等都是优秀的企业所特别关注的。

职校的学生在有板有眼的学习生涯中度过了那么多年,在家受着父母的呵护,在校有老师的关心,而离社会和企业的距离一直比较远。要成为未来的真正的高级技工,就必须在练好技能基本功的同时,练就过硬的职业素养功。而高级技工学校,就要承担这个塑造优秀高素质技术工人的责任。语文课堂及其课堂延伸,就要挑起一大部分提升学生人文内涵和职业涵养的担子,这对于高级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师来讲,既是挑战也是自我提升的机遇。

2.教材设计理念

劳动版的高级技工学校语文新教材,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强化语文阅读的人文精神渗透,突出语文学习的职业情感熏陶,强调语文活动的社会人文拓展。七个主题――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励志、学会珍惜、学会沟通、学会继承;一条红线――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职业人文素养的养成,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原则,力求让语文涵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人文熏陶提升学生的素养,用语文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信心和责任意识。

语文教材的导向性和实用性,让高级技工班语文教学体系完整,方向明确:“唱响人生”和“职业境界”闪耀职业理想,“思想空间”和“天地方圆”彰显人生智慧,“经典力量”和“时空绝唱”凸显文学感悟,“说话艺术”和“实用写作”实践应用。每个单元更有综合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结合生活实际,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语文的浸润中感悟和感动,在文字的力量中自信和自强。

二、高级技工班语文职业人文素养渗透教学设计

1.以职业榜样,带领学生探求职业者的敬业精神和自我意识

服务态度、责任心、忠诚度、敬业精神,是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内在涵养的外在体现,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对于学生来说,除了所处环境的影响外,有目标的学习、熏陶和感悟是最直接的途径。高级技工班语文教材在“唱响人生”和“职业境界”两个板块中,对于教学内容作了精心设计。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这种职业的诚信、忠诚、敬业和积极主动作为教学重点来设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敬业榜样的人格魅力如同点点繁星,指引着人们向职业忠诚、敬业精神和自我价值一路出发。带领学生走近这些伟大的普通人,则是语文老师的责任,也是培养学生素养的途径之一。例如用黑板和PPT和初步设计“舞台”以主持人演讲的形式教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让学生为人物平凡中的坚持、忠诚和无私所感动,让学生在人物颁奖辞的中肯评价和文字力量中感悟人生的价值。还有课外阅读《才智》中有名无名职场人的故事、人物传记中成功人士的精神等等。在语文课堂的内外,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学好技术,修好素养,以后争做一名技术过硬、敬业爱岗、自我提高、自强自信的职场人。

2.以经典文学引导学生寻找职业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字的渗透是无声的。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语文课和德育课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殊途同归的,只是德育可能教化的成分浓些,而语文则感悟的作用重些。

在高级技工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一些有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生命人生方面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在诵读、识记和理解中荡涤心灵。课本后面附录中的“古代诗文名句分类集锦”非常符合课本编写理念,关注的是人的成长,可利用每节课堂前五分钟,让学生诵读经典文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例如“言必信,行必果”“言而不信,何以为言”等来自经典著作,彰显中国诚信文化的真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经典古语,可激励学生学习不止、自强不息。

哲人的思想是强大的。教材“学会思考”和“学会励志”两单元,让学生在哲理文学的阅读领悟中,学会思考、学好技能,把握人生的方向。在毕淑敏的《我的五样》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意义,拓宽眼界看世界,学会抬头看天,让心更豁达。在这样的课文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去思考他们自己的五样或六样,在一张美丽的彩色纸片上,写下自己在意的五样,用轻柔的略带诗意的语言,触动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懂得知足和珍惜。

经典的渗透是久远的。作为语文老师,笔者一直反对职业学校只要学好技术不必唐诗宋词的偏论,总觉得经典的品读可以让人心灵干净、心胸开阔。高级技工班语文教材有一个单元的绝美经典欣赏,单元名谓“时空绝唱”,编入的是一些有节律的古诗文,在教学中也无需高深莫测、细致有加的分析,只在诵读或配乐朗诵等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营造一种诗意的课堂。感悟“莞尔一笑,鼓而去”的放手和豁达,欣赏“仰观宇宙之大,俯查品类之盛”的开阔和豪气,汲取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青云之志,借此让学生感受一些美的东西,埋下欣赏美的心灵种子。

曾有一位职业教育界的德高者说过:“示范院校的高楼大厦代表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只有当这些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年轻一代下班后,穿上西服、系上领带去休闲,懂得欣赏名曲、名诗与名画了,才真正做到职业教育的脱胎换骨。”的确如此,在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中,不是要让学生一味徜徉于之乎者也中,而是要让学生在适量的古代经典品读中,略养一点文气,吸收一丝雅气,对学生在将来成为一个有修养、有真正潜力的技术人才打下思想内涵的基础。

3.以语文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感恩,建立自信

文学即人学,语文即生活。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特别是职业类学校的语文教学,在语文实践教学(即综合学习)设计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重视学生的参与,在循序渐进和熏陶渗透中关注和引导学生向善、向正、自信、阳光。以教材为媒介,以拓展阅读和综合活动为补充,以关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终生发展为目的。这个理念应该贯穿整个职业语文教学,而设计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在学会做人和学会沟通环节,可让学生重视自己关心身边的人开始。笔者曾经设计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彩色纸片,红黄青绿紫让学生自己挑,并由本人先设计一下自我宣言的卷首语,然后在班级中传递纸片,要求每个学生给其他同学写写优点并放大优点。诸如此类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表现中自信阳光,为学生成为未来真正的高级技工打下思想基础。

在学会做事和学会励志环节,让学生学会找点滴机会去了解企业和工人,也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有个较清晰的认识,了解到现代企业需要员工忠诚、敬业、有技能、爱学习、懂礼貌、会沟通。同样的目的,也可以用“优秀工人的故事会”“给自己照镜子”等多种活动设计,只要目标一致,总能殊途同归。学生知道了修养自己的性情有多重要,坚定了“一技在手,天涯敢走”的决心,并抬头看看黑板上方“厚德立身,精技立业”的班训,会有更深的认识。

教材的单元综合实践安排给教学设计引了个路,打开了语文综合实践设计的大门,把语文固有元素和职业素养塑造结合在一起,让语文教学活起来,让语文课堂有延伸,让以人为本更彰显。

概全文而言,高级技工班的语文教学应该发挥语文经典的感化功能,彰显人文熏陶和人生教育,重视人格力量和职业境界引导,也体现语文能力和辨证思想教育,更强化语文感悟和生活实践的对接,把行为导向落实到实处。这一切,在“语文”融合,并慢慢渗透,看四季花开,感悟生活美好,听潮起潮落,激发生命力量,读优雅文章,共鸣人生世事,引导青春和人生,坚定前行的路。要积厚德立身,求精技立业,并让语文的温暖陪伴学生一生。

参考文献:

[1]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2]于亚中.中学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林思宁.体验式学习―献给教育培训者的最佳礼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家庭教育培训感悟范文5

宜宾市,地处黔、滇、川三省交界处,总人口近60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70%。地貌为盆地、丘陵、高原交织地带,辖区11区县,其中9个属于红色革命老区。有汉族、苗族等22个民族聚居,是比较典型的红色革命老区之一。宜宾市共有中小学校2896所,在校中小学生886946人,专任教师39500人。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笔者以宜宾市中小学班训作为观察新课改背景下革命老区基础教育理念的一个切入点,以期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本次调查统计的样本学校共100所,分别覆盖城市、县城、乡镇、村小学校的班训,具有较大的代表性,总共统计出班训2100条。

二、调查问卷分析

通过对多所小学的班训的归类总结,有一些特点:1.班训构成形式上,用词多为简短、朗朗上口的短句,一般为四至八个字,所占比例达18.8%;2.名人名言高达81.82%;长宁县一个学校6个年级14个班共79句班训,100%为名人名言;3.班训内容趋同、过于肤浅及政治化倾向显著。统计结果显示,革命老区中小学校的班训普遍存在内容趋同,过于肤浅以及政治化倾向显著。各个学校所选用的班训在句式、风格上雷同,知名的名言、俗语重复率高,譬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世上无难事,只怕肯攀登”等出现在79个学校,占统计学校的近80%。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4.口号式、空洞式班训不少。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撑起整个地球”等比例也占到了39%。

三、班训视阈下老区基础教育理念的问题

基于班训调查统计与分析,革命老区基础教育教育理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共性教育,轻个性培养在新课改实施十来后,革命老区的基础教育理念仍然变化不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共性主义要求而轻视个性主义培养。诸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民谚)”、“任何一种不为集体利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也就是对自己有害(马卡连柯)、“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此类强调集体主义教育的名言有63.25%的学校采用为班训就是显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整齐划一、一刀切,齐步走等教育教学方式和要求,教育的生态环境没有真正得以改善,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育理念没有落到实处,教育者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思维没有根本的改变。当学校教育失去了个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失去个性。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既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4]。只有个性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个性化的人才;只有个性化的人才,才能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期待着更多各具文化底蕴、饱含鲜明课改理念的班训出现。

(二)重“苦读(勤学)”,轻“乐读(乐学)”统计结果显示,诸如“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李白)”、“学之道,在于勤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以及“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警句名言占据了70%以上学校的班训,这些对“苦读”、“苦学”的崇尚之辞盛行表明在革命老区基础教育教学理念中,“勤学”、“苦读”仍是主流,与新课程改革要求“兴趣”、“乐学”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更与和谐教育观不符。新课改明确指出,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达到高效地施教和学习,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不仅智力因素,还有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兴趣等———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使学生乐学,喜学,充满兴趣的去学,也才真正体会学习的真意。

(三)重群体利益,轻个体利益任何一个群体里面,个体利益都应该是首要的,尤其是生命的存在大于所有其他利益,这也是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结晶。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每个个体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源,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源,而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源,人最重要的价值即幸福、道德、信仰无不是建立在尊重个体生命价值之上的[5]。统计显示,革命老区有68.56%的学校仍然存在着重视群体———国家、民族、集体———利益而轻视个体利益,在新《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颁布近十年后,诸如“大河无水小河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宁愿生命消失,只要声誉留存()”、“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我们应当在不同的岗位上,随时奉献自己(海塞)”、“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等无视甚至轻视个体利益、个体生命的班训仍在大行其道。因此在整个道德、社会、家庭教育中要大力提倡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现代教育理念,让每一个人都去热爱生命,敬重生命,让人的基本尊严得以确立和张扬,彰显文明社会人性的伟大[6]。

(四)重抽象宏观理论,轻实践生活经验统计表明,革命老区大多数学校的班训要求过高,忽视了学校现有的、近期的条件限制,过于理想化、空泛化、趋同化和口号化。如“一年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日,一日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时(陶行知)”、“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做一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等抽象、空洞、理想化且对于成年人而言都难以落到实处的班训,更何况小学生。从教育生态观的角度来看,过于深奥和抽象的结果就是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脱节,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若多数学生对班训的含义不太理解,自然会影响到班训作用的发挥。而抽象、宏观、空洞班训就成为口号和标语,意味着自断根基,毫无存在的意义,更难以发挥教育者所期望的作用,无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从而影响到学校办学理念、教师教育思想的传播。

(五)重受教者的学,轻教育者的教现代教育理论揭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情感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二者需互相交流、配合、合作才能完整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班训是针对一个班级中的所有成员,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而“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教你,最重要的是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此类班训显示了片面强调学生学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教师教的作用,只针对学生而言,没有针对教师、家长、和社会方面的训条,只强调学生的学而不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也反映出革命老区的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非平等关系,在民主、平等、公平教育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四、革命老区教育理念的改进策略

(一)狠抓老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育理念的落后来源于革命老区教师教育培训的落后。尽管国家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同时,配套每五年全员培训一轮教师的政策和措施,中央财政每年都有各学科专业的“国培”骨干教师项目培训,其用意是以骨干培训教师来带动地方的市、区、县、乡镇教师的全员培训。但是,这些培训骨干回到基层各自的工作岗位后,由于地方———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滞后,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经费经常无法得到保障,事实上没有开展任何培训。而且由于参加了国家级培训,这些人很快就成为当地的优秀教师而远走高飞,致使革命老区的教师教育没有得到落实,教育理念落后也就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基于此,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培训人员、培训经费方面给予革命老区的学校大力支持和倾斜,采取转移支付、联系各种基金项目进入老区等有效的措施,加速提升老区全员教师的素质,缩短老区与中东部的教师在教师素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差距。

(二)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部在2011年12月公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第一条基本理念第一款就明确指出: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任何教师都必须尊重中小学生正当、合法的权益。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一切方法调动和发挥中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遵循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有规律,因材施教。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的学习,任何教学活动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没有学生学习的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就失去了根基。所以,树立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转变教师教育方式方法的根本。将教育教学活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三)树立生命至上的教育理念一百五十年前,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就认为,所有人类教育目的最终是为了人类社会表明生命的信息。2003年,在教育部印发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在教育教学的学习活动中,知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知晓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验生命的宝贵;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生命的价值等规定,成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最大的亮点之一。在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树立生命至上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也才能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倡导生命至上的教育理念目的在于有效的引导学生从小正确认识自我、看重自己及尊重他人,同时也可让学生养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理性态度,树立善待生命的生命观。在此基础上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著名幼儿教育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去助长生命的健康、顺利成长[7]。教育是人生命存在和延续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也是人生命成长的内生性需要。因而,教育应该回归到尊重生命的本性,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轨道上来。

(四)在理性至上中植入经验主义本来中国式教育一直是经验主义盛行的,但从晚清以降,随着西方理性主义((Rationalism),又译“唯理论”)的汹涌而入,导致中国全盘接受西方的教育,从理念到体制,再到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形式等,将传统的经验式教育冲击的体无完肤。表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理论轻视实践,重视抽象逻辑轻视直觉感悟,重视书本知识轻视鲜活生活经验,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众所周知,经验与理性,均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不可或缺的工具。经验主义(Empiri-cism)或“经验论”,其实质并非排斥理性,而是十分推崇经验,认定人的理性需要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并要为经验服务。经验主义发展到近代后,又衍化出逻辑实证主义,这在主流的自然科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离开了逻辑,你就无法思维和做出分析与推理;而离开了经验,人类的知识大厦就会一夜之间坍塌,知识的概念也将无法形成,而概念又是思维归纳、演绎的前提。是故,没有经验,理性也将不复存在。所以,作为革命老区每位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在我们理性至上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植入经验主义的因子,在经验与理性两者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从以往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到大力强化教材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目标。

家庭教育培训感悟范文6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台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一次把“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重大主题。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路径[1]。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探索课程建构层面的问题。高校生命教育的持续展开应以课程建设为基本着力点。按照廖哲勋、田慧生对“课程”的界定,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有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功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2]。本文探讨生命教育课程中的“课程”概念是广义的,其内涵包括课程设计原则、目标、结构、内容、评价以及实施路径等方面。伴随近年来生命教育从基础教育领域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大陆高校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而台湾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实践则起步较早,无论在课程体系、内容选择和价值取向上,还是在实施范围以及途径选择上等方面都有值得借鉴和参考之处。

一、台湾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实践经验

生命教育起源于美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就开始探索有关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死亡教育引入我国台湾。随后,台湾中兴大学、辅仁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心理辅导所等均已开设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相关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探究死亡,助益学生澄清生命价值的迷惘,提升挫折承担能力,促进个人以理性及庄严的态度面对死亡[3]。在诸校中,台北护理学院和彰化师大通过一系列生死教育研讨会,对台湾生命教育政策的发生和生命教育相关系所的设立

有较直接且持续性的影响[4]。1997年,南华大学成立国际间第一个生死学研究所。1998年,台湾国科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规划》将生命科学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5]。1999年,台湾清华大学等开生死学通识课程,高雄师范大学开设失落与悲伤辅导课程。至此,台湾已有14所医护大学院校开设生死学课程,非医护院校至少有27所已开设生死学相关课程。伴随青少年伤害案件增多和质优女生的频繁自杀,2000年,台湾成立“推动生命教育委员会”。次年,启动生命教育年,并倡导以人际关系、伦理、生死学、宗教、殡葬礼仪等为生命教育内容。综合分析,台湾生命教育至少有七种取向:伦理教育、宗教教育、生死教育、健康教育、生涯教育、性别教育和环境教育。研究显示,生命教育课程,不论是采取小团体方案、融入式课程或采取生死教育取向课程、伦理教育取向课程、统整课程、体验课程等模式,都有提升学生生命意义感之效果,也能降低学生之攻击行为,改善人际关系,提供内省机会,助益学生灵性发展。

纵观台湾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实践历程,有着以下显著特征:第一,以死亡教育为核心主题。台湾生命教育课程是在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死亡教育课程基础而展开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融入了生命认知的内容,但仍拘泥于此,难脱此臼。第二,以医护院校为起点,逐步拓展至其他学校。医护生的课程体系应有对临终关怀和死亡态度的呈现和关照。台湾最早的死亡教育都开始于医护院校的终极关怀和生死议题,而后伴随青少年自杀问题凸显,拓展为其他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帮助学生理性面对死亡课题。第三,浓郁的宗教情结。台湾生命教育肇始于宗教学者的大力推动,现在活跃在台湾生命教育界的多位学者也都有着坚定的和浓郁的宗教情怀。实际上,人类社会关于生命平等、善良正义、自由幸福等方面的文化诉求与宗教的基本教义、逻辑规则不谋而合。第四,以必修通识课程为主。生命教育关照人类生存发展和个体健康幸福,是每一个体对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把它作为必修的通识课程加以确认,保障课程开设时间和有效实施。第五,注重生命教育实践。台湾地区生命教育不拘泥于理论探索建构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而是先于具体的课程实践中进行理论的深度省思。从多次台湾学者在研讨会的学术交流可以看出,他们更多的是具体的个案分析和教学实践。第六,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中的生命关怀的价值与功能。中华优秀文化儒、道、法、墨、佛等都有对生命、人生、社会、自然的经典论断,是人类认识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知识源泉。台湾学者已经意识到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并在课程设计与教育实践中加以借鉴。

二、大陆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建构

和台湾相比较,大陆高校生命教育实践起步较晚,课程建设也相对滞后。从课程设计和实践来看,主要立足于高校的主体自觉和社会责任,仅限于民间性质,国家层面上的课程要求滞后。从课程性质定位来看,独立设课,并以公选课(通识课)形式为主要形式,从课程名称、内容来看,差别较大,需要统合。从课程类型来看,校本课程性质显著,主要立足以学校为本的教育实践,尚没有国家层面上的统一课程和要求。尽管2009年6月海峡两岸生命教育专家、学者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交流,研讨交流了生命教育课程建设问题,但如果仅限于民间的学术交流,而没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介入与参与,仍难以也不可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实践。

课程体系体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生命教育课程兼具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特征并融为一体。

(1)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生命教育课程是直接面对生命、指向生命、关注生命、启发生命的课程,课程设计需要关照到生命个体,尊重生命个体的发展与需求,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上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生命教育课程是关乎个体成长的课程,关乎人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自我的认识与学习。主体性要求确定师生的课程意识,在文本课程对话中,反思生活,创造生活,实现生命的生长,需要教师更多地以自己的经验分享与主体感受,引导学生进入课程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主体认知,用心灵点化心灵,开启生命智慧,体悟生命价值,实现生命的高峰体验自我发展。因此,大学生命教育应强调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建构生命认知,而后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实践,从而达到内与外、知与行的有机统一。第二,关怀性原则。关怀是生命的本质需要。“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以关怀生命为主题,通过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激发生命的活力,张扬生命的个性,提升生命的价值和生命质量。关怀彰显生命个体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第三,开放性原则。人的生命具有开放性,相对于关照“人”的生命教育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发、动态的。生命教育课程应始终体现对外界、对社会、对他人、对生活的联系,鼓励变化,接纳干扰,允许流动。课程的意义也不是单独呈现的或传输的,而是通过自传性的思考、叙述性调节、修正性诠释和情绪化视角,在师生之间开放的对话与交流。这种互动交流,创生新的教育经验,体现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第四,综合性原则。综合性体现在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融通式。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命教育是融通式的广域课程,一般包括生命哲学、生死哲学、死亡哲学等哲学问题,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需要综合汲取各学科养分,才能建构科学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2)课程设计的教育目标。高校生命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存在,理清死亡认知,把握情绪反应,尊重生命差异,统整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透过生死终极问题的思索,省察生命的意义与目标,活出生命的价值。

(3)课程设计的内容选择。内容选择是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棘手问题。潘正德等认为,生命教育包含天、人、物、我的全人教育内涵,概分为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宇宙等四个向度。郑晓江提出了生死哲学,涵盖生命、生活、死亡、临终关怀诸方面。大陆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选择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命的源泉,突出人文取向和生命省思,淡化死亡主题和宗教色彩,提升生命的认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适应个体生命发展需求,要求与社会现实保持一致。一般应涵盖生命观、死亡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认识生命:认识生命的有限性、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和终生性,把握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追求有尊严的生活;珍惜生命:生命是美好的存在,生命要学会面对挫折,永不言弃,始终用坚毅的意志走出生命的困境,走进生命的阳光地带;欣赏生命:生命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需要生命个体学会爱,学会给予和付出,学会用爱欣赏生命、护佑生命,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让生命在爱的氛围中体验幸福与收获愉悦;升华生命:人是社会性存在,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会在职业生活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在社会实践中提升生命存在的境界,实现生命的意义;把握生命:认识死亡,向死而生,思考死亡对生命的重大意义,藉由对死亡的认识,让我们思考存在,珍惜有限的生命存在。临终关怀,让生命在安宁中栖息。大陆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突出大生命的视野,构建整体的生命认知,从知识中心走向生命中心,从理论讲授走向体验感知,从外在规训走向内在自省,以经验为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兼顾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关照知识生成和生活实践,体现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在生活中彰显课程,在课程中关照生活。

(4)生命教育的教材体系。教材是课程实施的有效载体,课程设计最终指向教材的生成。总体上看,大陆高校教材体系还没有形成,教材的种类以及内容选择等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需要开发优质生命课程资源。丰富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有效前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或推广中心,开展生命教育专题研究,规划生命教育师资培训方案,承担和组织培训生命教育种子教师,结合国情、地情、校情,开发生命教育课程资源,编撰具有校本课程性质的、符合大学生生命成长特点的生命教育教材。

(5)生命教育的课程评价。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以经验分享为主,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把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生命认知作为课程评价的着力点,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与知识涵养。课程评价的具体操作层面包括学生的平时学习态度、读书报告、讨论、作业、心得、活动参与等方面。生命教育的课程评价在于引导学生的自我反思,以师者的生命体验唤起学生的主体自觉,自我评价,自我矫正,促进生命个体的自我发展与提高。

(6)生命教育的课程形态。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现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课程。台湾林思玲教授认为,大学可以单独开授有关生命教育的学程,全校学生都可以用。这相当于当前许多大陆高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当然这是独立的课程设置。融合课程表现在学科课程体系中一般来说都有与生命哲学相关的认知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些生命教育的核心主题有机融渗到相关课程内涵中,在课程的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隐性课程包括校园环境氛围、教师人格魅力等。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影响为巨。生命教育的推动与实施,应重视身教与境教,身教之影响在于向善之心的激发及楷模学习的力量,境教之影响则在于提供孕育向善之行的所在。活动课程主要指以生命教育教学实践为主题的综合活动等。

三、大陆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实施途径

生命教育课程研究旨在为生命教育的实践提供内涵支持。与台湾相比,大陆生命教育课程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实践中,不仅在医护院校实施,而且需要拓展到所有高校。落实生命教育课程,需要结合大陆高等教育实际和高校自身实际,综合考虑,统筹规划,系统思考,稳步实施。

(1)定位生命教育课程性质。清晰的课程意识有助于推动生命教育的实施。借鉴台湾经验及大陆部分高校实践来看,把生命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是必要的。生命教育是关怀人的教育,是人人都需要学习的教育课程,为生命个体的终身发展做准备,理应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面向每个学生开设这样的必修科目,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态度、生命认知和行为习惯。因此,定位生命教育课程为独立课程,合理界定课程学时,给予正式的课程地位,能够进行统整性、连贯性、持续性的涵育并有效保证课程实施的时间。当然,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并不排斥融合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在现有的课程中有机融入和巧妙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在综合活动中体现生命的认知与感悟,在校园环境中营造生命化的气息,这些也是生命教育独立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益尝试和重要补充。

(2)培训生命教育优秀师资。教师是生命教育课程的建构者、开发者和实施者。优秀的师资是生命教育的灵魂。生命教育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现有教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都无法满足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要求,这就急需培养生命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台湾至上而下的生命教育实践,已经建立了系统的生命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大陆高校生命教育的师资建设应遵循以下三点。第一,建立三级生命教育师资培训机制,国家级生命教育骨干教师,或称生命教育导师,可以在全国高教、媒体、文化等系统遴选有学识、重涵养的优秀人才,作为国家级生命教育培训专家库成员,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培养各地生命教育种子教师。第二,建立生命教育师资专业认证制度,以生命教育种子教师为核心,在各地各校组织各科教师的生命教育理念、知识及实践操作的培训与提高,通过在学科专业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以此推动生命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第三,生命教育师资培训还应注重“培育具有生命关怀信念与情操的教师”。教师的生命体验与整全认知,可以点燃和润泽学生生命的自由发展。

(3)创新生命教育教学方法。生命教育课程强调学习者作为主体的全面参与以及课程的体验实践,强调“教师的自觉参与和经验分享”。教师丰富的生命体验、娴熟的教育实践以及热忱的教学投入等都会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不仅是从事专题教育的生命教育师资,而且各学科教师都有义务推动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教师应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关爱情怀。生命教育课程教学有其特殊性,应不同于一般知识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无论是何种课程形态,都应体现出强烈的生命体验与深刻的主体认知,只有这样以生命开启生命、点化生命、润泽生命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这就要求生命教育课程应采取“专题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读书讨论法”、“影视欣赏法”、“活动体验法”等多种彰显主体参与的、开放的、互动的教育教育教学方法,在实际课程实施中根据需要加以选择和应用。

(4)培育生命化的校园氛围。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关怀的氛围。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是指培育有利于生命自我生长的生活环境,包括教师的身教意识以及活动体验。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活动体验是生命教育的根本方法。体验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通过体验,让大学生学会欣赏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潜在课程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往往有着独立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效果。其实,校园氛围本身就是生命文化的一部分。

(5)重视家庭介入与社区参与。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实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家庭教育、社会氛围密切相关。家庭亲子教育实践在广义上属于隐性课程,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家庭在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仍需继续履行教化责任,尤其体现在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与呵护、平等与对话。家庭应营造温馨、关怀、民主的氛围,多与孩子沟通,关注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他们以积极的生命体验,让家庭成为孩子成长的避风港,让孩子在遭受挫折或心灵困惑时能时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人的关怀,体味到生命存在的幸福与愉悦。高校应通过家长、访谈等形式,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传递生命教育理念,引发家长的生命省思,指导他们做好亲子教育。同时,高校也应鼓励师生走出校门,与社区打成一片,传播生命教育理念,吸收社区参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借助大众传媒唤醒大众的主体自觉和生命意识,有效推动社会生命教育的落实,形成家校社一体化的生命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等. 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廖哲勋,田慧生. 课程概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纪洁芳等. 生死教育教学——方法、资源运用、教学活动[M]. 台北: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9(2).

[4] 徐敏雄.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Mannheim知识社会学的分析M].台北:国立编译馆.师大书苑发行,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