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护理规章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护理规章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护理规章制度

医疗护理规章制度范文1

【关键词】院内感染;护理工作;作用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40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03-02

由于现代医学飞速发展,院内感染的控制问题被广大医学界人员关注和重视起来,院内感染不但会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影响,同时还会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1]。医院控制和预防感染是不可缺少的问题,护理工作在控制医院感染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预防院内感染管理中加强对护理工作的管理,不但能够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安全,同时还可以保障护理人员以及患者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

1护理缓解引起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

1.1对物品、环境等进行消毒和清洁只留于形式,由于医院患者数量逐渐的增多,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在逐渐的增加,院内的护士人员配备不足,导致的各种消毒和清洁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因而使医院出现感染的几率增加。

1.2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工作态度不认真在医院的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非常重要,但因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对患者不认真。由于护理人员的不认真,会明显增加医院发生感染的几率。

1.3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以及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因护理人员长期的从事护理工作,很少有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医院不能及时的开展针对医院感染的讲座,进而导致一些护理人员不了解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甚至在工作中没有防护的能力和意识,进而很难对医院感染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2]。

1.4医疗用具清洗、消毒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没有严格执行消毒和清洗器具的规定,如未按要求进行消毒,必然会引起感染现象。此外,对于一些使用率相对较高的医疗用具,如未能实施有效的消毒,很可能会导致交叉感染。

1.5医疗垃圾处理不规范在处理医疗垃圾时,护理人员应根据《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要求进行操作,将垃圾分类放置,按相关要求保管。如果没有将医疗垃圾存放到合适的位置,都会导致医院感染出现。

2加强医院护理管理的措施

2.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各项规章制度主要是通过长期的时间总结出来的,能够起到指导以后护理工作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出现。在预防医院感染的过程中,要尤其注意护理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主要是将医院感染的范围和人数降到最小,从根源上将医院感染途径切断[3]。

2.2强化护理人员的认识和观念在实施医院护理管理中,要对护理人员的认识和观念进行重视,将医院感染以及相关的教育工作作为进岗、进修以及实习护士的必修课程,使其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将预防医院感染作为考核护理工作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工作中的自觉行,进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2.3重视物品管理和环境管理在对医院的护理工作进行管理中,一定要对物品及环境的管理给予重视,划分各个区域,同时明确相关区域的作用[4]。根据自身医院的具体情况合理布局,派专人管理各种物品。

2.4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根据国家卫生部门规定的医院制度,必须分类收集医疗废物,并将各类医疗垃圾分送到相关的地点进行处理或者存放。派专人对医疗分无进行管理和登记,每天核对医疗废物的处置情况,并由专人检查。

2.5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在预防医院感染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开展各项监测工作,尤其注意查验各种数据、记录以及数据的准确性,这有助于综合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同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5]。在监测医院感染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以下内容进行监测:环境污染监测、特殊病房监测、灭菌效果监测、清洁卫生监测、消毒污染监测以及规章制度监测等等,发现问题及时给与纠正,以此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3讨论

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不但进步,临床医学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医院感染的监测、预防以及控制已经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多个临床护理工作环节,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必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无菌操作原则,认真消毒,防止发生医院感染现象。由于各个科室的特点不同,根据每个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预防感染的效果和目标,将其纳入到护理工作考核中。

综上所述,预防医院感染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实施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时各项管理工作的重点人员,因此必须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专业素质以及工作态度,同时分析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不断的完善和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将医院预防感染的效果整体提升。同时,在实施临床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执行,高度关注医院常见的感染问题,防止在工作中出现错误,不断的提高护理质量,进而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芦秀云.浅谈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外医疗,2011(05:542-543.

[2]彭生玲.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中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8(03:86-87.

[3]颜立群.门诊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和防范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03:104-105.

医疗护理规章制度范文2

【关键词】产房;护理安全;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91-01

护理安全是指医院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未对患者的心理、机体或功能造成法律法规等规定以外的损伤、缺陷、障碍以及死亡等事故[1]。目前,各个医院均已将护理安全作为本院医务人员的一个永久性研究课题,并使之成为衡量医院各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的指标之一。不安全因素直接影响医院在患者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产科质量,更要求做到优育优生,母婴安全。产房护理工作有变化快,要求高,且产房急诊多,夜诊多,是医疗护理风险高发科室。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产妇的安全性是产房护理管理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对此,我科对产房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风险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效果较好,有效地降低了护理安全隐患,现总结报告如下:

1产房的护理风险和安全隐患分析

1.1管理方面因素

1.1.1规章制度落实不彻底或有待完善部分规章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在实践中未能得到彻底落实,经验主义比较严重,使得规章制度成为摆设,另外,有些规章制度还存在漏洞,有待补充和完善。

1.1.2物品、器械管理因素部分医疗设备的保养存在问题,无法安全使用,也有部分医疗器械种类不全,这都会对护理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1.2助产士方面的因素

1.2.1未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及操作流程而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

1.2.2专业技术不熟练,临床经验不足而出现的问题。

1.2.3因责任心不强而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

2管理对策

2.1补充和完善科室各种规章制度,对产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过程和护理质量进行严格监督,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护理,努力将护理风险降至最低。

2.1.1科室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并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树立高度的安全护理意识。

2.1.2科室成立质控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年资长的助产士分别管理一项。

2.2健全科室风险管理制度,强化风险意识。

2.2.1通过对《侵权责任法》、《护士执业法》的学习,提高了助产士的职业风险意识、法律意识。

2.2.2针对影响产房护理安全的因素,组织助产士每月进行安全知识学习及开质量分析会各一次,要求护理人员认真分析工作中容易产生矛盾纠纷、差错和投诉的因素,讨论并总结处理方法,帮助助产士规避这些不良因素。

2.2.3每次进行交接班时,交班和接班助产士应对每例产妇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防患于未然。

2.3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

2.3.1每月安排业务学习,主要针对产房中产妇发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内容进行复习讲解,让每个助产士都能加深理论知识,防止风险发生。

2.3.2增强助产士对新生儿接生、抢救、缝合技术的训练,加大助产士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使各种护理技能能够运用自如。

2.3.3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开展学习产科新技术、新进展,拓宽助产士的知识面。

医疗护理规章制度范文3

一、本罪的主体是否包括医疗单位的行政、后勤人员

医疗事故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医务人员,医务人员,是指经过考核和卫生行政机关批准或承认取得相应资格的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包括医疗防疫人员、药剂人员、护理人员、其他卫生技术人员。

目前,理论界对医务人员可以成为本罪主体已达成共识,但对于在医疗单位中的其他工作人员,如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能否成为该罪的主体存在分歧,对此,有关的法律法规并未明确,理论界主要三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也可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第二种意见认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只限于直接从事诊疗护理工作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其他党政、财会、后勤人员等,均不能成为医疗1.王汉亮、佟强著:《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讲话》。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事故罪的主体"; 第三种意见认为,"在医疗单位中其他负有为保障公民的生命和健康权益而必须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由于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这种义务,以致造成就诊人身体健康严重受损或死亡的人员,也可以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折衷的说法,在本质上与第一种观点并无不同,只是为行政管理和后勤等工作人员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设置了限定性条件。

第一种肯定说的观点,其主要依据是卫生部《关于若干问题的说明》中规定:因诊疗护理工作是群体性的活动,构成医疗事故的行为人,还应包括从事医疗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 但因当时还没有法律明确规定医疗事故罪,这一规定显然不是为了解决刑事责任由谁承担的问题,而是旨在解决民事责任方面的问题,所以《说明》中的规定并不证明医疗行政管理、后勤人员当然的具备了医疗事故罪的主体资格。

第三种折衷说的观点,笔者认为,"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这一条件限定过于空泛,"特定义务"中的"特定"具体应是什么标准,学者们也没有作出明确的表述,因此在实践中很难操作。有些行政管理人员如医院的业务副院长,有时也参加医疗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以医务人员的身2.梁华仁著:《医疗事故罪的认定与处理》,法律出版社第271页。3.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01页。份而不是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因此,是当然的医务人员。

笔者认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不应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

第一、从违反的职责上看,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中违反医疗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而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如医院的会计、电工、救护车司机,他们并不掌握一定的卫生专业技术,他们的工作职责同诊疗护理活动和保障就诊人生命和身体健康没有直接关系,尽管《医院工作制度》、《医院工作人员职责》等规范性文件中规定有医疗行政管理和后勤人员的职责和义务,但这些规定并不能起到直接规范医疗技术行为的正常进行、直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作用,因而这些规定不能成为医疗事故犯罪中所指的医疗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

第二、从行为的结果上看,医师、护士等医务人员违反医疗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的行为直接侵犯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所直接造成的后果是医疗机构正常管理秩序的破坏,往往不必然导致就诊人死亡或损害就诊人的身体健康,它必须与直接从事诊疗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相结合,才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医疗上的侵犯。既然行政人员和后勤人员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无法直接在医疗工作中对患者造成损害,也就无法将其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视为医疗事故罪的行为。

第三、从刑事责任上看,我国刑法对医疗事故罪规定的法定刑低于其他责任事故犯罪,这是由于医疗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医疗行为与其他业务行为相比,具有更高的风险性,因此在刑事责任上给予其立法上的宽容。而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的工作则不存在上述的高风险性,他们的工作在风险性方面与其他业务行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其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侵害的对象有时是不特定的,还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与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责任事故犯罪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如果将他们作为医务人员处理,则有违罪刑相适应的处罚原则。

对于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违反规章制度造成患者重伤、死亡的,没有必要一定要以医疗事故罪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的其他规定中也有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依据,认定时可以根据他们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其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如果符合重大责任事故的构成要件,则应以重大责任事故论处,尤其是后勤服务人员,他们的工作也是一种业务行为。如果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符合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犯罪的构成要件,则应以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罪处理。

参考文献:

[1]梁华仁著:《医疗事故罪的认定与处理》,法律出版社。

医疗护理规章制度范文4

    1.医疗差错的原因

    (1)缺乏完善有效的监控手段:医疗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需要多科系、广大医务人员共同协作完成的过程。其中任一环节的失控,都会影响过程的结果,导致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目前,各医院都采取了适应自身特点的对医疗过程实施监控的手段,具体体现在基础规章制度的完善与落实中。但不能否认,某些环节还缺乏有效监控办法。

    (2)个别医护人员自身素质差: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是为伤病员服务。目前医护队伍中还有一些同志缺乏这种基本素质,工作粗疏、马虎,导致一些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3)医疗护理技术水平不高:个别医护人员的低水平、低质量的工作必然影响医院整体的医疗质量,构成医疗差错、事故发生的条件。医学是严谨的科学,从事医疗、护理工作的成员不仅需要严格的专门训练,而且在参予大量的医疗(护理)实践后方能上岗开展工作。而目前在个别医疗单位还有个别医护人员缺乏必需的专业培养和医疗(护理)实践而草率上岗,直接影响医疗安全。此外,医护人员应不断更新知识,方能适应现代医疗的需要。

    (4)基础规章制度不完善或不落实:目前个别医疗单位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或不落实,这是医疗差错、事故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如不自觉执行三查七对等制度,必将导致打错针或用错药等。

    2.医疗差错的一般认定

    ①给有关病人建立了完整的随访卡,随访病历。

    ②抽调专人、安排专门时间进行承房等。

    ③病理科采用回顾性阅片方式进行终末质量分析。

医疗护理规章制度范文5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2.207

消毒供应室是对各种医疗器械、物品进行消毒灭菌的场所, 为医院各科室提供各种消毒灭菌处理后的医疗器械和物品, 能够间接影响到医院各科室的临床治疗效果, 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1]。消毒灭菌较好的医疗器械和物品能够减少患者手术后发生感染, 因此, 消毒供应室的护理服务质量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2]。本文选取2012年1~12月未开展细节护理的数据与2013年1~12月开展细节护理后的数据进行对比, 分析细节护理的应用效果, 对细节护理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消毒供应室中, 护理人员一共有27名, 均为女性, 年龄23~42岁。其中7名护理人员具有本科学历, 14名护理人员为大专学历, 6名护理人员为中专学历。职称方面, 2名副主任护师, 3名主管护师, 16名护师, 6名护士。2012年1~12月本科室尚未开展细节护理, 2013年1~12月本科室已经开展细节护理。

1. 2 方法

1. 2. 1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培养 定期组织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学习卫生部(现卫计委)颁发的相关文件, 对文件的精神进行了解学习。定期进行医疗护理制度、突况的应急预案、医疗事故处理等相关规定的模拟考核, 有利于培养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提高护理人员对规章制度的熟练程度, 促使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以加强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责任感, 使护理工作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1. 2. 2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规章制度学习 定期进行消毒供应室的科室会议, 对消毒供应室的规章制度提出意见, 建立健全消毒供应室的规章制度体系。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临床消毒管理中细节护理实施成功的案例进行学习, 规范化消毒供应室的操作流程。安排护理人员参加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消毒、洗涤、回收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使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消毒供应室日常工作中每个环节的操作流程和细节。护理人员还应该对医院的规章制度进行了解, 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进行相关工作。

1. 2. 3 医疗器械的回收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对回收的医疗器械进行及时的登记, 登记后应该对医疗器械进行及时的初步清洗和消毒。如果回收的医疗器械属于锐器, 应该在回收后将其放入装有消毒液的特定的容器内浸泡, 浸泡后使用超声机和流动水对其进行清洗, 锐器空腔应使用高压水枪进行冲洗, 冲洗后不能用手直接取出, 需使用止血钳等物品进行夹取。

1. 2. 4 医疗器械的清洗和包装护理 医疗器械的清洗是消毒供应室日常工作环节中的重要环节, 并不是简单地进行高压灭菌就可以, 护理人员不能因为高压灭菌的使用而在清洗过程中省略其他步骤。护理人员在回收医疗器械后, 应该按照严格的操作规范对器械进行去污、清除洗涤剂、去热源处理, 然后使用流动水对器械进行清洗, 最后通过对器械进行蒸馏水的冲洗, 将医疗器械的pH值控制在中性水平。包装过程中, 还需要注意包装的具体方式, 如对玻璃器具进行包装时需使用纱布垫, 包装完成后, 在医疗器械的包装表面进行包装内容以及灭菌时间的标记, 最后将包装好的医疗器械送入灭菌处理。

1. 2. 5 灭菌护理 消毒供应室的物品摆放架离地面的距离应该在20 cm以上, 距离屋顶的距离在50 cm以上, 距离墙壁的距离在5 cm以上。护理人员应该严格的按照消毒流程进行操作, 如冲洗、洗涤、漂洗以及终末漂洗等4个环节对医疗物品进行灭菌处理, 灭菌时, 应记录好灭菌时间、稳定性以及灭菌时的压力, 并进行存档。灭菌后, 包装好物品, 并进行检查, 标记物品信息。

1. 3 评价指标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对医院各科室发放, 满意度满分为100分, 评价的每项指标满分为10分, 分为4项:护理质量、医疗器械供给的及时率、医疗器械回收的及时率以及包装的质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回收调查问卷后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开展细节护理后, 各项指标均有所提升, 与开展细节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消毒供应室与各科室的联系紧密, 是医院的重要科室, 能够对各科室的医疗质量起到间接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型的医疗器械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消毒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也逐渐提升。医院可以定期组织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以进一步提高消毒护理质量。

医疗护理规章制度范文6

【关键词】护理风险;护理管理;护理质量

风险管理是把风险事件发生后的消极处理变为风险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目前,中国医院的风险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护理风险管理更是薄弱环节[1]。护理风险既可以造成对病人的伤害,也可以导致医院为此付出赔偿代价,甚至影响医院声誉和效益。与一般的风险相比,由于护理风险的发生多为人为因素,而且其原因又很复杂,因此对护理风险的认识、防范以及处理造成一定的困难。

一、护理风险的成因

(一)病人因素

1、病人的就医行为所致的风险

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病人的密切配合与支持。如果病人明白自身的病情并与医护人员充分合作,医疗过程中实际效益将大大增加,若病人有冒险的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采取不合作态度,护理过程的风险将会上升。

2、病人心理危机所致的风险

病人心理危机导致的行为常引起纠纷的发生。如慢性病晚期病人住院时间长,治疗效果差,担心自己病情,难免积怨满腹,会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

3、病人病情变化及个体差异所致的风险

对每个患者来说,致病因素、机体反应、精神和心理状态等都不尽相同,因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特别是急危重患者,在救治过程中,疾病的转归很难预料。所有这些,都会被病人或其他非医务人员误视为护理差错和医疗事故。

4、病人自身的因素

年老体质虚弱、行动不便、坐姿不稳,感觉运动机能衰退等使护理风险上升,增加了纠纷的发生。

5、患方对医疗工作期望值过高

由于患者和家属缺少相关医学知识,对疾病转归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认识疾病的不良后果、并发症及医疗意外,常常引起纠纷,对医疗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希望有个说法。

6、病人及家属过度维权

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 病人和家属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医院应从各方面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但是,不少病人和家属,不顾医疗服务属特殊性消费,把自己放在商品消费的位置上,表现为过度维权。一旦发现有不满意的地方,即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进行干涉,包括向科室、医院交涉索赔,向新闻媒体曝光,甚至向法院提出诉讼等。

7、社会心理因素

突然失去亲人可导致亲属极度悲痛,甚至迁怒于医护人员;由病痛折磨的患者也会心情焦急,易产生激动情绪,稍不如意,便向医护人员发泄。

(二) 医院因素

1、规章制度不健全

(1)护理操作程序不完善 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和整体护理的实施,过去的一些规章制度与护理现状不能完全适应,如急诊护理流程不够规范,各种护理环节衔接不合理等,给护理风险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风险管理的机制不健全 对急诊护理风险的预防、风险发生后的分析、评估以及对处理风险过程中如何用规避措施,分工职责不够明确、措施不够到位、制度不够严密等。

2、护理人员的缺编和不稳定

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护理操作多、治疗任务重、责任大等因素均使护理人员负荷过重,将导致护理不安全因素。

3、仪器、机械设备故障和物品管理不善

由于设备、物品的缺陷,尤其是急救物品或仪器不能保证完好备用状态是导致病人对护理工作不满,发生纠纷的重要原因。

(三) 护理人员因素

1、未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及常规

有调查显示,在形成的护理缺陷原因中未执行护理制度及常规的居前位[5],如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给病人发错药、输错液;未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对高危人群未充分评估;未及时采取措施,出现护理并发症;未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发生病情变化未及时报告处置等。

2、人员业务素质较差,专业知识不全面

不熟悉专科抢救流程,应急抢救配合能力差,延误抢救时机而引发护理缺陷、护理纠纷。专业知识不全面,不能先行评估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风险,不能防范风险。

3、法律意识淡薄,未及时履行风险告知义务

护理人员不熟知国家的法律条文,不明确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义务和范围。对病人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较少,如吸痰时告知其目的是保持呼吸道通畅,但对可能损伤黏膜而出血风险告之较少。

4、病情观察不到位或处理不当所致风险

护士在观察病情时因专业知识不熟练、经验缺乏、粗心大意、责任心不强而没发现病情变化。

5、护理记录欠缺

缺乏客观、准确、及时、连续性,记录中夹杂着主观想象,甚至出现医护记录不相符,造成人为的错误,如重抄各种护理文书,随意签名和代签名,使护理记录无原始可言。

6、护患之间缺乏沟通,个别护士态度冷漠

有些护士在实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对患者千差万别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无从了解,也不知沟通,态度生硬;有些护士性格内向,不愿与患者交谈,缺乏自信,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这些往往都会产生护患矛盾。更有甚者,个别护士在护理过程工作中对患者同情心不够,恶语伤人,一旦有失误就会激怒家属,导致严重的纠纷。

7、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风险

实习后期部分带教老师放松对学生的管理,为了减轻工作压力,让学生单独进行一些简单操作。另外部分护生在实习后期,在没有带教老师的监督下擅自执行医嘱,如打错针、发错药等。

8、履行知情告知不足

对病人的病情、治疗、护理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告知,使病人及其家属不能正确理解和理性选择诊疗措施。

二、正确有效地实施风险管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1、加强医患关系管理

医患关系包括医患危机关系管理和医患正常关系管理。加强医患关系管理,能预防和化解医患关系危机;有效反馈评价,能提高满意度和忠诚度;改善医院的管理流程,能创造和提升医院的品牌优势。医患危机关系管理:是指危机的预防,着重是投诉处理、随访随理,媒体沟通,尽量将问题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医患危机关系管理的对象,对内是员工,对外是病人和家属,再是媒体管理,关键是相互间建立应急的处理。

2、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保证医疗质量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定期开展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培训,全员树立医疗安全的意识;建立团结协作、配合默契的团队;加强“三基”训练,提高全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加强三级质控组织建设,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加强物品、设备的管理,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杜绝医疗事故、医疗差错的发生,使医疗质量不断改进。

3、加强护理管理,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1)学习掌握是基础 常规制度的培训必须纳入继续医学教育的范畴,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应知应会内容,要经过考试检验是否掌握。

(2)工作落实是关键 因为护理工作的严肃性,故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如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保证在工作中检查、监督、反馈、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即使出现错误,也能最大限度挽回损失,降低对病人的伤害。

4、合理安排人员,严格执业上岗

(1)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 临床70%的治疗、护理、生活服务是通过护士来完成的。要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增加中班、夜班人员,减少护士非护理工作的时间,使护士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2)严格按照执业上岗,没有执业资格的护士不能单独上岗,确保护理安全。

5、完善护理风险管理

(1)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护理管理一定要动脑子持之以恒,严格要求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开始,用简单的措施来控制复杂的问题。完善护理质控管理体系,成立护理质控小组和安全管理小组。

(2)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护理规范,是护理人员的行为准绳,是保证病人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落实护理常规及服务流程,制定应急护理预案,从而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

总之,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密不可分,护理质量零缺陷意识,是目前最有魅力的护理质量控制意识,这是开展风险管理的关键问题。加强风险管理,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使护理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患者提供交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39(12):918-919.

[2] 邓坊非.医疗护理隐患自查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护理研究,2009;14,(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