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心理健康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心理健康培训范文1
【关键词】农村;班主任;心理健康
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城乡初高中教育,国家也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已明确规定学校对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由此,为了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帮助学生增强抗压力,顺利度过青春反抗期,全国各大中学组织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尤其是农村中学,开展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农村班主任重大任务之一。
一、开展亲子沟通训练,解决逆反心理
12岁到15岁之间的初中生正处于青年早期,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H.Z.Hollingwerth)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身体第二性征开始发育,自我意识高涨,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智上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在生活中渴望独立,不愿接受父母的照顾,希望万事由自己决定。但是当他们举足无措时又不得不寻求父母的帮助,并且他们无法脱离父母的经济支持。因此青春期的初中生存在着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这种矛盾往往导致紧张的亲子关系和逆反心理的产生,若矛盾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初中生发展。因此,农村班主任应帮助学生缓和紧张的亲子关系,解决逆反心理。
开展亲子沟通训练是缓和紧张的亲子关系的有效形式。例如班主任可以开一次亲子沟通训练班会,以“相互理解,共筑和谐”为主题。首先班主任要讲明此次班会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到亲子和谐的重要性。其次下发三张白纸,第一张白纸鼓励学生写“控诉状”,写下对父母的不满之处和父母对自己的误会之处;第二张白纸鼓励学生写下真实的自我,包括自己的思想、需求、渴望的权利等;第三张白纸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父母的生日、喜爱的食物和愿望等,最后将三张纸放进一个信封。进行这个训练是要鼓励学生在与父母产生冲突时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思想,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想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去了解父母、理解父母,从而提升亲子关系。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避免孤僻心理
处在青年早期的初中生还存在的一大矛盾就是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因为初中生的自我意识高涨,他们渴望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能够有平等的对话,渴望所有的人与自己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烦恼,渴望自己得到理解。但是由于性格等种种原因,他们又不愿讲自己的心事,将心事与他人分享,因此许多初中生都会有自己的秘密日记。学生长期在现实中找不到诉说的伙伴,容易形成孤僻心理,不愿与他人交往,甚至有些学生会在网络中寻求安慰与理解,从而网络成瘾。因此,班主任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亲密的关系,共建师生同心圆,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安慰。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点在于农村班主任如何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要求农村班主任不能过于注重学习成绩,按照成绩将学生分等级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破坏师生关系。例如班主任管理班级时注重学习成绩是必不可免的,但是对于成绩较落后的同学,班主任应该采用鼓励的方法,告诉学生成绩不好并不代表以后的发展不好,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正确认识早恋
早恋是初中生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初中生的敏感话题。初中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发育的成熟,逐渐对异性产生好感,并且渴望与异往,特别重视在异性面前的形象。但是初中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更不懂得感情的经营,这种性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产生的早恋问题容易造成初中生盲目恋爱,影响其未来的发展。由于农村开放性弱,初中生心理发育较城市学生慢,心理健康教育欠发达,因此农村班主任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开设讲座,帮助初中生正确对待早恋问题,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开办“如何正确认识早恋”这一主题讲座,让专家化解学生性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随后班主任再开展一些男女合作的活动,化解男女之间的尴尬与羞涩,帮助班级构建融洽的男女相处关系。
四、开展科学心理辅导,促进心理健康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存在着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性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情绪起伏大,自我意识高涨,这些特征都会使初中生产生各种困惑。班主任应当把握好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初中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班会时间,开展科学的心理辅导,或者利用心理学知识在私下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例如当班级某同学出现心理问题时,班主任要及时感受到该同学心理变化,针对该学生的性格等采取合适的方式对该同学进行辅导。当班级大部分同学出现不良心理状况时,班主任应该立即召开应急的主题班会以促进班级全体成员的心理健康。
五、结语
心理健康是判断人格统一性的重要指标,影响着人的健康成长。初中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健康的心理对学生会产生消极作用。班主任应当结合心理学知识,分析初中生的特点和心理问题,通过开展亲子沟通训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开展科学心理辅导等方法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初中生心理健康培训范文2
【关键词】研究;心理问题;初中生;心理健康
本研究被试来自宿豫区实验初中、关庙初中、丁嘴初中、大兴初中四所学校,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问卷回收总数为389份,有效回收率97.25%。
1. 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我们课题组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设计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诊断综合测量》量表,了解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本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共100题,每一问题有“是”和“否”可供选择,凡是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分量表分高于8分视为该方面有焦虑倾向;总焦虑分在65分以上,为高焦虑水平,视为存在心理问题。
(二)文献资料法
搜集国内外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经验,关注研究趋势,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寻找新的突破点。
(三)访谈法
通过对部分学生与家长的访谈,进一步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避免问卷调查带来的不全面性,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成因。
2. 调查结果 从调查情况来看,19.2%的初中生存在心理问题,
(一)初中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优柔寡断、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耐挫力差。
3.性格方面:(1)自卑孤独型。这类学生在交际中孤僻、骄傲、交往范围小,不主动,不愿意同其他同学交朋友;(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抗挫折能力差;(3)自私狭隘型,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自我意识极强,易与人形成隔阂。在交际中十分看重自己的利益,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4.自身人格的不协调,不和谐。德、智严重分离。
5.青春期综合症。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初中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亦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问题等。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归因
1.初中生自身的原因
(1)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方法,他们在与同学相处时常遇挫折,或受到团体的压制,或受他人的排斥,或失去朋友时他们会感到痛苦与烦恼,内心极度压抑和焦虑,变得敏感、多疑和自卑,产生孤独倾向。
(2)自我评价不客观。初中生自我评价常受个人的意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约。这种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结果,容易导致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性生理成熟与心理相对不成熟的冲突。初中生产生对性知识的探索以及对异性的兴趣和向往,在不良社会环境作用下,就容易过分追求性刺激,给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伤害,使之处于悔恨、自责、自卑、焦虑不安等情绪状态中,长期下去容易导致过敏倾向以及身体症状等问题的发生。
2.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期望值太高。父母盲目追高,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2)家长重钱轻学的思想。特别是个体经营的父母,时常有意无意的灌输“拜金主义”的思想,宣传学习无用,给初中生带来消极的影响。
(3)家庭的溺爱。父母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都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4)家庭分裂的创伤。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3.学校教育不足的影响
(1)学校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教师由于一味地追求教学成绩,而忽视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造成一些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
(2)教育者缺乏对孩子必要的理解、宽容,在情感上缺乏与孩子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在情感上得不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纳等。
(3)有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教育方法不当,不能够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对犯错误的学生缺少尊重,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损害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其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4)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表率作用差,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没有做到,起不到应有的榜样作用。
4.社会方面
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由于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而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被学生负面的接受了。由此造成中学生长期接受的传统教育与当前转型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冲突。使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
3. 结果分析 我们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实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
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对初中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对初中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独特的价值,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校应该从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如良好的教风、班风、学风、校风,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的教学方式、丰富的课外文化生活等。
教师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只有近距离的接触,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影响和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培养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关注他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方式和心理品质,提高初中生的交际能力。
(二)抓好学科渗透,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
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是预防和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激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如:课堂上面向大多数;给每个学生显示才能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发现闪光点,目标定小点,活动多一点,反馈快一点;帮助学生消除焦虑,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持以恒心。
(三)建立和谐亲情,优化初中生健康心理
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尽量与家长保持联络,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为家长提供教育方法,并注意调查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也可组织家长相互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和经验,以增强教育的效果。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和谐的亲情关系,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建立心理档案,消除初中生心理障碍
为了及早发现初中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以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给特别学生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对个别心理障碍严重的初中生进行个别辅导,制定分阶段的努力目标,目标实现情况及时载入档案。
(五)学会心理自我调适,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
初中生心理健康培训范文3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二、学校要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既然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就应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其次,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努力创设和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实施心理治疗。也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动技能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浓郁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励学生拼搏精神,整洁的校园设施可以规范学生心理行为。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也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家教知识,不断提高家长的“心育”水平,促使家长自觉地营造和睦,平等,民主的家庭心育环境,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管教孩子,与学校形式强大的教育合力。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村队生活环境,使之服务于学校德育。
三、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要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可以请有关专家给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现实的良好适应力。明确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有所不同。让教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心理具有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积极与懈怠等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不成熟的特点。也要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的表现不可能整齐划一,但是这种差异不是消极的、有害的,而是可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一种资源。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教师不应忽略这一点,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都切忌轻易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老师要为人师表,以满腔的热情感动学生,要有敬业精神,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做到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这样才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总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初中生心理健康培训范文4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情境。对中国来说,研究学校中群体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很多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就通过“辅导班”培训、购买“学区房”、户籍迁移等各种途径致力于子女的教育,其所得是否有利无弊;学校除了提供教育外是否还在其他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这些对于深人理解家庭教育投资行为,以及正确评价教育政策有效J胜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学者就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进行过探讨,但是关于群体因素如何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还很少见。本文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数据和多水平分析方法,以中国初中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具体的研究问题是:(1)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可由群体因素来解释?(3)群体因素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家庭因素展开,家庭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功能被不断证实和丰富川。对于学校的影响,在美国《科尔曼》报告之后,虽然涌现出了为数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比较而言,国内研究在此方面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有研究探讨了影响青少年教育产出的群体因素,但就心理健康而言,相关研究还比较少见团。考虑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本文将从家庭因素、压力因素、人际关系因素以及学校群体因素四方面进行文献回顾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
(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父母间关系。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不和睦的父母关系会使子女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破坏性的冲突解决策略,并导致其养成不当的人际交往模式。间接作用观点认为,冲突型的夫妻关系破坏了家庭整体关系,并通过影响亲子关系导致子女心理问题的产生。认知背景理论认为,子女通过经验来认知并应对父母间的冲突,其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根源于对这种冲突的不恰当归因和对压力的应对不良团。基于以上,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父母间关系越和睦,青少年心理越健康。
2. 家庭收人水平。社会因果论认为,身心健康问题是不良社会经济地位所导致的后果,长期生活于较低经济条件的青少年,更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社会经济条件过低的家庭,会因为物质资料的匾乏,导致子女缺少发展情感的必备条件。国内研究也发现,家庭经济条件差异会造成初中生心理水平的差异,家庭收人低的初中生更易产生敌对、紧张、焦虑、抑郁和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川。基于以上,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2:家庭收人水平越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压力因素
1.未来信心。动机系统理论认为,心理状态受到个体对自身能力和环境的信念影响,消极预期会导致消极的心理状态。Beanie和Hardy发现,在压力情景下,坚强的自信心能为个体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从而缓解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冲击困。国内研究也证实,自信水平高的个体人际困扰较少,身心健康水平较高川。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3:青少年对未来越有信心,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3. 父母期望的压力。家庭投资理论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最重要的心理变量,在青少年个体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Marcenaro和opez发现,父母期望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困。国内也有实证研究发现,过高的父母期望会增加子女的心理负担,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越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4. 假设4:青少年对父母期望的压力感越强,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3.学业压力。一项对广东省6所中学29个班级。名初中生的调查发现,学业负担对多种心理症状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习负担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lo} o Tremblay和Coney研究认为,课业负担与心理问题显著相关,前者主要通过挤占休闲和运动时间影响心理健康口。基于以上,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J:青少年学业压力越重,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人际关系因素
师生关系。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师生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一项针对四川省1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的研究显示,师生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密切,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Kim等的研究也表明,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师生关系密切的青少年,其社交能力更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6:师生关系越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2.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社会技能的获得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I_a Greca和Harrison研究发现,亲密的同伴关系可以减少青少年的社会焦虑体验。相反,有同伴消极对待和拒绝遭遇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更高的孤独感。国内研究也发现,受同伴欢迎、被同伴接受的经历会增加青少年的幸福感。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7:同伴关系越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3.亲子关系。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属于教育环境的外层系统,必须通过亲子行为才能对子展产生影响。Canetti等研究发现,父母的关怀程度越高,青少年的抑郁水平越低。国内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儿童以后形成的各层次人际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初中生心理健康培训范文5
关键词:研究对象;中小学生;对策
一、研究目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已经是新时期下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9年和2002年教育部分别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已逐步走上正轨。
贯彻落实上述《意见》和《纲要》10多年之后,我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到底如何?其“三多三少”现象必须引发我们的重视:学生心理困惑日益增多,但学生乐意接受的咨询(辅导)途径较少;前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的人群中家长居多,而学生主动求助者偏少;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日益增多,但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专职教师甚少。《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并在“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及《学校德育“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完善学校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开展生命教育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转介机制。”面对上述“三多三少”现象,需要我们结合实际,贯彻《纲要》精神,创新心理辅导和咨询的途径,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
本课题拟在学习贯彻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校德育“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从本区域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辅导现状出发,以构建和谐教育、改进教育民生的视角来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本区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在调查中,通过前期的半结构化访谈,我们自制了一份心理咨询调查问卷对全区各小学、初中以及高中开展了抽样调查。该问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本区域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现状,了解广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和看法。
(二)研究内容
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加强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找到促进本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可行的途径与方法。希望本研究最终能够为创新心理辅导和咨询的途径,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对区域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现状的分析:学习压力大,求助意识弱,对心理咨询的要求、喜欢的心理课程等项目的分析。
促进本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对策。
(三)研究对象
2012年3月我们对奉贤区中小学的学生共969人进行了测验调查,被试具体分布见表1。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区域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现状调查结果
1.学生的心理困惑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困惑分别见图1、图2、图3。
2.遇到心理困惑如何处理
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各学习段的学生的处理方式见图4。
3.主动打电话给心理咨询师
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学生若有心理咨询师的电话,他们的求助意愿程度见图5。
4.最希望谁帮你解决心理问题
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学生最希望帮自己解决问题的对象调查结果见图6。
5.心理咨询的地点
学生对心理咨询地点偏好的调查结果见图7。
6.喜欢的心理课程
各学龄段学生喜欢的心理课程见表2。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困惑颇多,学习压力位居第一
由图1、图2、图3不难看出,学生最大的心理困惑是“学习成绩不好”。调查发现,有57.8%的学生都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而这有可能与“父母要求过高”有关,这也是学生公认的第二大心理困惑。当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上要求上进的内心需求。
在中小学阶段,另一个烦扰学生的问题是“同学犯错该不该告诉老师”,若告诉老师,自己就背叛了同学,会被同学们排斥;若不告诉老师,又违背了心中的正义,而中小学生正是道德情感快速发展形成的阶段,因此,这一问题成了他们心中难以解决的矛盾,28.3%的中小学生都存在这个困惑。
高中阶段比较突出的心理困惑还有“妈妈过于唠叨”,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矛盾更加激化,30.6%的高中生正面临此问题。另有29.7%的高中生为“失恋”而烦恼,恋爱现象在高中阶段已不容忽视,而对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高中生来说,如何应对“失恋”就成了困扰他们的又一难题。
2.学生求助意识比较弱
由图4我们可知,学生遇到心理困惑后求助意识较弱,62.6%的学生采用的方法是“找朋友倾诉”,这一点无论是在小学、初中或高中都是如此,因为朋友是最值得信赖的,身为同龄人更能理解自己的困惑,始终站在自己这边,为自己出谋划策并保守秘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会到心理咨询室找心理老师,还有小部分同学选择“上QQ找心理老师”“用学到的心理知识自我调节”或“拨打心理热线”。学生到心理咨询室主动求助的意识总体较弱。
较小学生和高中生而言,初中生的求助意识明显要强很多,41%的初中生遇到心理困惑会去咨询室找心理老师。在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心中,父母的地位渐渐下降,他们崇拜老师,在他们眼里,老师什么都懂,是最听老师话的一个阶段。高中生对很多事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三分之一的高中生表示更倾向于用学到的心理知识进行自我调适。
由图5可知,若在遇到心理困惑时,他们有心理老师的手机号码,76.5%的学生会选择打电话给老师求助。从数据上看,年龄越小,越愿意主动求助。
3.学生对咨询对象的要求各异
由图6不难看出,学生更喜欢同性、年轻的心理咨询师。同性的咨询师有着相类似的成长过程,比异性更易理解自己的心理过程,而年轻的心理咨询师较易接受新一代年轻人的想法,代沟越少越容易接受和理解自己。出于这样的想法,无论小学、初中或高中生都偏爱找同性、年轻的心理咨询师。而他们对于是否本校的心理老师或外校的心理老师则没有特别明显的偏好。有的学生喜欢本校的心理老师,因为比较熟悉,建立起了一定的信任感;有的喜欢外校的心理老师,认为这样的老师看问题比较客观,没有偏见,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他也比较安全,不会影响自己以后在学校的表现;其他同学则喜欢班主任帮他解决心理困惑,因为班主任与自己接触最多,最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能够更好的帮助自己分析问题。
由图7可知,对于进行心理咨询的场地,42%的学生喜欢在校园内一个比较僻静的地方进行心理咨询。他们认为心理咨询室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在心理上给他们造成了一种压抑感;特意进入心理咨询室肯定是有心理问题需要咨询的,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校园内随便找一个僻静的地方,不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心情也容易放松下来。这提示了我们心理老师可以走出心理咨询室,找一个舒适的环境进行心理辅导。
四、促进本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评估
在“奉贤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奉贤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区教育局负责具体运作,筹备和建设奉贤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培训、指导和咨询等工作,发挥其在规划制订、标准研发、研究、培训、督导等方面的作用。
启动奉贤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十百千”工程:制订《奉贤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根据评估标准对区内所有中小学进行达标验收,实现100%的中小学校达到区级合格标准,其中10学校成为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通过示范辐射和引领,推动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上海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试行)》精神,分批完成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和改造,三年内实现100%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达标建设;探索“温馨教室”创建的方法和途径,把微笑、激情、公正、宽容带进教室,形成“人人参与、班班争当”的创建氛围,鼓励有创意、有特色、有实效的“温馨教室”,评选出1000个“温馨教室”。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在心理团体辅导课方面,规范课时安排与教材教法,通过定期教研活动、区优秀心理健康教师示范展示课等活动,引导全区教师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教法及教学有效性,积极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挖掘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充分开发生命与心理教育资源,逐步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同时,通过分学段开展区级优秀心理辅导活动课评比以及分小组进行一课多磨活动,建设一批优质心理辅导活动精品课。
在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方面,各学校要通过建设心理健康图书角、发行心理小报、校刊、板报,开设专门心理宣传橱窗以及校园广播节目等途径,加强宣传,构建有利于学生随时参与的多样化平台,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学校心理网站或在校园网上开辟心理专栏、开设论坛,方便师生、生生交流,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晓度与参与率。在各校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区每年举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根据区域特点和学生需求,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并建立资源库。活动形式包括:心理剧展演、优秀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展示、心理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校外生存拓展训练、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活动等。
(三)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组织骨干教师和专职教师培训班。培养和造就10名专家型教师、30名优秀骨干教师,增强学科优秀人才的储备,确保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性、有效运转。
初中生心理健康培训范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50-02
现代中学生都是“90后”,他们自小被升学压力、特殊才艺对比等多方面问题所包围,过早的竞争压力使90后普遍聪慧多才,但同时也存在学习焦虑、抗挫折能力弱、忌妒心强、对网络依赖等问题,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单单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服教育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解决中学生思想问题和成长困惑的需要。
一、当前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
1.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其变化:初中阶段是个体生命全过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这就使得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很多心理发展上的矛盾。主要表现在:(1)自我意识高涨但不成熟。初中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这一时期初中生的自我意识空前高涨。初中生开始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我、看待周围的世界,并开始自我探索。但是由于初中生认识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又常常使自己陷入比较迷茫的状态,乃至对周围的人和事出现一些敏感和偏激的认识,使其自我观念伴随着一些夸大、消极的情绪体验。(2)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导致其急于向外界树立和维护独立自尊的自我形象,一旦自己自我独立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偏激地认为对方是在妨碍自己,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家长、老师等长辈的关心和教导拒绝和厌烦。
2.成长环境的特点对中学生的影响:环境是育人的重要条件,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社会环境: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问题、消极甚至腐朽的思想、思潮无时不在影响和侵蚀着年少幼稚、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中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求知上进欲望。(2)家庭环境:90后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备受两辈人的娇宠,他们衣食无忧,处处有人帮扶,基本上没有经历什么磨难。即使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村,由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影响,也会历尽所能的满足子女的需求。这种优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缺乏应有的磨练,致使部分学生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承受挫折的能力弱。(3)学校环境: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侵袭,部分学校为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教育行为异化,也对中学生思想行为产生较大影响。
二、用心理教育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中学生渴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解决自身的迷茫和困惑。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同时,心理困惑和矛盾也很多。心理的问题最好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排解。可是,虽然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加上中学缺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情况更不容乐观。所以,中学生没能通过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去排解成长中的困惑。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由于开课的目的性和教师知识结构的贴近性,在没有普遍开展心理教育课程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普及心理知识,满足中学生心理需求,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最佳渠道。
2.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作为大学教授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把发展学生潜能作为教育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促进者,教学的成败关键不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而在于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学习的意义不是学习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体现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根本信任,体现师生平等。因此,心理学的理论更容易被自我意识高涨、较强叛逆心理的中学生认可和接受,自觉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成熟,培养健全人格。同时,也为广大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保障。
3.心理学的服务理念容易被中学生接受。心理学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无条件的接纳、积极关注、尊重、真诚、热情、共情等服务理念值得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推广。这些理念始终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使得教师更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倾听他们的声音,想他们所想,充分地理解学生困惑和冲突背后的原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敢于并愿意敞开心扉地交流。因此,心理学的服务理念能促进思维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课采纳。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能起到促进巩固良好思想道德的作用。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解决中学生面临问题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栾雯惠.80后教师与90后学生构建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