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管理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管理理念

科学管理理念范文1

关键词:管理理念;档案管理;科学化;人事管理

一、档案管理的现状

1.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我国当前的国情影响,使得我国的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误区,其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档案工作的认识都存在一些误区,其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抄抄写写和对各种一般事情进行分析和保存的过程进行管理的,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不能给单位创造经济效益,所以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对其不够重视,对各种管理手段和先进管理技术的认知不够完善,以至于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对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分析方法都不够,缺乏其认知方法和认知过程。这表明一些人对档案工作缺乏了解,忽视档案工作,这种现状是影响当前档案管理的主要措施和相应的手段,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2.人事档案交接手续不严密,重视不够。在过去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的不够专职,不够专业使得其容易出现各种工作对接问题。所以在离岗或调动工作时,移交档案、手续不按程序办理,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对各种档案信息的检查和检验方式都不够完善,导致其数量和材料之间出现各种误差,这些误差是影响公司效益和发展的主要手段,。该检查的不检查,该清理的不清理,该签字的不签字,导致档案数量、材料等问题责任不明、界限不清。甚至有人认为,档案交接只是一串钥匙的问题,使得人事档案交接工作前后脱节,出现人事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不完善、档案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等现象。

3.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落后。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档案收集意识淡薄。而且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对档案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一些归档的材料还不够真实准确,归档材料未能及时、准确地得到补充,使存档的材料不能真实地反映本人现实情况,导致人事档案的不完整。

4.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重要性宣传不到位。一是档案管理人员对人事档案的重要性未进行广泛宣传,使得本人和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中缺少的材料不能及时补充、完善、更新;二是人事档案管理基本上是兼管,属于非专业人员管理。由于受专业和时间限制,档案管理人员也不能及时地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知识、新技术。

5.档案管理人员对人事档案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有一份好工作就行了,档案可有可无。对个人档案采取忽视的态度,有些人连自己的人事档案在哪里都不清楚,甚至有人认为自己的档案不应在本人所属的单位,而由本人保管;有些应该归档的材料不能及时交档案管理人员存档。这些思想和观念必然导致人事档案材料不全或缺失。

6.人事档案管理手段落后。在档案管理手段上,没有单独的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查阅人事档案信息仍采用手工查找。档案的存储依旧使用古老的铁皮柜,占地面积大,使用空间也不能完全合理应用。

二、人事档案管理对策及思考

档案创新工作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档案要求的必然结果。创新是一个理论发展的前提,它不是抽象凭空产生的,是通过各种具体实践理论为基础的过程,是采用各种先进技术为一体的创新理念和前提基础。人事档案是对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实际等内容的真实记载和反映。

1.严格按程序交接。人事档案交接是一项认真细致、手续严密、责任重大的工作,应按程序办理。档案交接手续:一是对所保管的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做到账务相符;二是对借出的档案要及时催还,整理好借据,并在借据上注明原因及催还情况。

2.强化档案管理意识,严格档案管理程序。强化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意识,完善档案管理硬件设备,增加档案库房,购买空调、除湿机、档案密集架和电脑。引进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人事档案的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努力做到档案收集齐全完整、内容真实可靠。

3.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建立档案工作制度必须遵循以下要求:第一,规章制度要体现合理性、科学性。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单位特点和档案管理实际,以适应单位档案管理的需要。第二,简明实用。制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其建立应以方便实用、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为目标,以便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指导和规范作用。第三,坚持制度约束的双向性。既约束领导又约束职工。领导的行为和形象直接影响着制度的顺利执行,而职工是单位的主要构成群体,是制度的主要约束对象和执行者。

4.建章立制,有章可循,规范操作。积极主动做好档案收集工作,做到制度上墙,操作人员有章可循。建立职工借阅档案登记簿,职工档案转入、转出登记簿,职工档案材料转入、转出登记簿,档案材料移交表等。对由于历史原因,确实收集不到的档案材料,要查明原因,登记说明,为以后的查找工作提供方便。因此,我们在收集档案资料时要做到口勤、手勤、脚勤,及时追补和补充新的资料,真正起到人事档案的依据作用。

5.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对收集的材料要认真核实,把真实可靠的材料收入人事档案,把好质量关。在档案鉴别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要认真负责、确保档案真实完整。

6.提高人民群众对档案材料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人事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利用多种渠道向群众宣传有关人事档案的管理知识,使其认识到,人事档案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本人今后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加强对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做到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和保管等各个环节科学规范。三是加强收集工作,完善档案内容,及时补充档案缺失材料,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科学管理理念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管理学 说课

时代的进步、社会人才的需求呼唤高校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新课程理念也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入高校。下面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管理学》课程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学懂”目标

“学懂”目标,即要求学生学懂课程教学大纲中要求的管理学基本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管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即课程的理论目标。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管理实践规律的科学,管理学中的任何概念、理论和方法都来源于实践,是实践规律的总结,任何违背规律的管理行为都注定遭受惩罚,实现理论目标、达到“学懂”目标是实现下面两个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二)“会学”目标

“会学”目标,即要求学生不但要能跟着老师学习管理学,还要具备自主学习和自主分析判断的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可仅侧重于其“然”,还要侧重于其“所以然”;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可以不时地以一些章节作为实例传授学习方法供学生参考,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加强师生互动,逐步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学会”目标

“学会”目标,即在管理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能够灵活应用管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管理实践问题,即提高学生应用理论于实践的能力。只会理论、不会实践,犹如纸上谈兵一样虚无缥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实践能力可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实干型,另一种是潜在型。实干型实践能力在亲身实践中体现出来;潜在型实践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某项工作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但由于环境、条件、性格等因素的限制而没有体现出来的从事某项实践的能力。潜在型实践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可以转化为实干型实践能力。

二、说课程的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管理类课程常见的有两类相反的教学模式,这两类教学模式在实践应用中是各有利弊的:1.“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般谓之“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式”等。这类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扎实性和快速性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思考和发言,许多问题按照教师的思维被给出了一个惟一标准的答案,多角度的思维方式不被提倡和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抹杀了;学生们各自为政地听课、做作业,很少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得不到培养;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考试也侧重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情况,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漠不关心,导致一大批高分低能学生的产生。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类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下,单纯以学生为主体,必然使教学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扎实性和快速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理想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具备柔性和多元性的,能够折中融合、取长补短的,根据教学环境适时调整的“以教师学生为双重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广义地理解,多元化教学模式就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柔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发展,单一的教学模式将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深化教学改革、逐步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是各级各类学校各学科、各课程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由之路。

三、说课程的教学方法

综合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管理学》课程可以用到的教学方法很多,例如:演绎启发法、引例法、案例教学法、简单介绍重点讲解法、情景模拟法、案例续编法、参观实习法等。

演绎启发法,即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除了自己讲,还要帮助学生讲,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多想、多看、多发表意见。引例法,即在讲解理论时插入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同时也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一些。案例教学法,即通过给学生提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的,实践性强的,并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案例,要求全班分析讨论或分组分析讨论,必要时要求上交书面报告。简单介绍重点讲解法,即精确抓住重点、详略得当,通过灵活应用“简单介绍”和“重点讲解”提高教学效果。情景模拟法,即设计一种管理情景,请若干名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模拟现实,尽可能让学生体会实践中的真实情景,并通过解决设定问题提高实践能力。案例续编法,即给学生一案例,要求学生根据管理规律续篇案例。参观实习法,即到现实企业中参观实习。

如何综合应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呢?以格外“枯燥无味”的第一章第二节管理理论的讲授为例。首先从管理思想入手,谈谈中外早期管理思想精华,其中着重谈谈中国的《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因为这两部名著是学生所熟悉的,之前他们在自己阅读时,可能没有注意到其中的管理思想。教师边讲授边启发学生思考,并且引用两部名著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回顾这两本名著,让他们有一种“我当初怎么没想到”的感觉,这儿用到的教学方法是演绎启发法和引例法。接着,教师提问:“前面提到的这些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吗?”等待学生反应之后回答:“对了,不是。中国早期虽然有十分丰富的管理思想,却没有形成管理理论,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升华和系统化,……。”逐渐引入管理理论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管理活动的关系。接下来讲授古今重要的管理理论。这部分教材有较详细的叙述,教师面临的难题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吗?担心学生抓不住重点、理解不透,一遍学下来,也许还是一片茫然。按照教材讲解吗?学生一定又会感觉相当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好。怎么办呢?这时可用简单介绍重点讲解法,精确地抓住每个理论的重点,化繁为简、深入浅出,间插学习方法供学生参考,并以实例示范如何灵活应用管理理论。接着,应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案例《管理理论真能解决实际问题吗?》,促进学生“学懂”“会学”“学会”管理理论。如果时间许可,还可以应用情景模拟法进一步促进“学会”。章节结束,一定要布置复习思考题,将章节的重点再次突出来供学生课后复习巩固。

四、说课程的考核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课程的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本课程除按照传统的考核方法、进行闭卷考试之外,还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如:专题研究性学习报告考核、案例分析考核、情景模拟考核等。加大日常案例分析、讨论、模拟、研究性学习报告等的分数比重,可以促使学生在“学懂”的基础上重视“会学”和“学会”,有利于课程三大目标的实现。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防止高份低能现象,课程闭卷考试卷中题型、覆盖面、难易程度、测试侧重点及各题型的分值比重也很讲究。建议:单项选择题30%,多项选择题30%,判断题10%,案例分析题30%。注重各章节知识点的合理搭配,既突出教学重点,又有一定的覆盖面,题量和难度适中,并侧重于能力测试,避免死记硬背的题型,要求学生做到“活学活考”。

科学管理理念范文3

[关键词]历史纪念馆 研究工作 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323-01

众所周知,历史纪念馆研究工作的有效运作和科学管理,是当今历史纪念馆各项事业走向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历史纪念馆的研究工作包罗万象,重点就如何搞好历史纪念馆研究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研究工作在推进历史纪念馆事业全面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建立一支的多功能复合研究队伍

就目前我国历史纪念馆的发展现状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历史纪念馆虽然设有研究部门,但现有的工作人员也只是从事一般的浅显的日常工作,根本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所涉重大课题的学术研究、策划展览、对外宣传、文物研究等专题工作,大多靠外聘专家来实施完成,严重制约着历史纪念馆整体水平的提高。所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便成为提高历史纪念馆学术研究水平的关键所在。

1、加强对现有研究人员的培训力度

目前各地历史纪念馆研究人员的年龄结构大都呈现中老年居多、年轻人偏少的现象,而且整体专业文化素质和研究水平偏低,当务之急是对现有研究人员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综合培训,其具体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请进来教”。就是专门邀请一些国内顶尖的历史纪念馆研究专家来馆,分门别类地举办有关历史纪念馆学术研究方面的专题讲座,以及因材施教进行面对面的辅导,从而拓宽研究思路,掌握研究方法。二是“派出去学”。就是不定期地委派研究人员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历史纪念馆研究方面的培训会议和研讨班学习;或者是到学术研究工作搞得好的兄弟历史纪念馆参观学习,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研究水平。

2、面向全国招聘与引进学有所长的专业研究人才

不断充实与加强历史纪念馆学术研究队伍力量。这方面主要可以考虑两种渠道。一是外聘已有历史纪念馆研究工作经验的专门人才;还可以与全国历史纪念馆联手,进行学术研究人员的馆际交流。二是派人参加各地的高校毕业生人才招聘会,挑选专学历史纪念馆、历史类等相关对口专业的优秀大学生、研究生,通过严格的程序聘用到历史纪念馆研究部门工作。实践证明,用一个德才兼备的专业研究人才,是历史纪念馆走向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相反用一个有才无德或者无才无德的人,那将是历史纪念馆一场灾难的开始。

3、大力培养和造就从事学术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纵观历史纪念馆的研究工作,学术研究是手段,搞好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文物保护等才是最终目的。据了解,大多数历史纪念馆的研究人员只是从事单纯的编研工作,一遇到设计展览、对外宣传、文物研究等工作就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所以,今后历史纪念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思路是,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锻炼与造就一批既精通学术研究,又胜任策划展览;既熟悉对外宣传,又擅长文物研究的多功能复合型学术研究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算得上是推动历史纪念馆繁荣发展的栋梁之才。

二、健全机构科学管理,提高学术研究成果

为了确保历史纪念馆研究工作的正常运作和科学管理,首先应考虑的是成立历史纪念馆学术委员会领导机构。领导成员主要由馆领导和馆内具备研究馆员和副研究馆员等文博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家组成,具体从业人员可以放宽到馆内具备中级和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制定重大决策、确立科学管理制度、保障学术研究经费、策划研究课题,并对全体研究人员的工作进度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监督,还要不定期地召开专门会议,依据新形势和新情况,布置和落实新的学术研究任务。在历史纪念馆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科学规划和确立学术研究课题。根据历史纪念馆的双重性质和各自所反映的主题历史文化内涵不同。遇上重大课题,就要设立专门课题组,并指定优秀学术带头人挂帅,具体负责重要研究项目的完成。对于一般研究课题的任务分配,则可按馆内具备高、中、初三级专业技术职务研究人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不同,具体承担完成不同层次的学术研究课题。这样通过专门课题的学术研究,从而带动历史纪念馆相关业务工作的开展,并取得编研出版学术著作馆刊、策划主题展览、编写宣传教育文稿、专题文物研究等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在学术研究方面,陕西秦俑历史纪念馆做得比较出色,不仅有雄厚的专业研究力量,而且近年来还推出了一批响誉国内外的重大学术研究成果。

三、建立健全科研奖励机制

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术研究队伍是决定历史纪念馆盛衰荣辱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说历史纪念馆的每项工作都离不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奉献。所以对学术研究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一环,就是建立健全历史纪念馆科研奖励制度,对于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包括出版学术专著、发表优秀论文、策划大型展览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和研究人员,要旗帜鲜明地给予表彰和重奖,比方说提拔重用、发放奖金、提供外出考察学习和休闲渡假的机会,以及提高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其它优厚待遇等。只有建立健全历史纪念馆奖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术研究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励他们更好地为祖国的文博事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郗宝云.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科学管理理念范文4

一、强化课程改革目的、目标的再认识,激励教师增强使命感

为了真正使学校教师学习、认识新课程,强化引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目的、目标的再认识,学校搜集、整理相关基础教育资料引导教师分析、比较出基础教育存在的不足,激发教师重学新课标、认识新课程的使命感。

1.引领教师再认识课程改革的目的。

学校在进行新课改实验前和实验中及时针对性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新课程,充分强化教师认识和再认识课程改革的目的,使每个教师十分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调整更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弘扬个性;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利于与世界教育接轨,实施科教兴校;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强化教师再认识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学校首先是对传统的课程、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其中的缺陷进行分析。引领教师们通过分析、比较再认识课程改革的目标,针对课程改革目标进行课改实验,改革课堂教学。

二、强化教师发展

理解新课标,走进新课程,引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指导学生转化学习观念。这一层面,重点突出强化教师发展的维度,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两层深刻内涵:一是为人民服务的教师;二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因此,学校在强化教师发展,主要突出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迎接课程改革对全体教师提出的新挑战――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2.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注重转变角色―――体验教师的人生价值,树立新型教师观。

3. 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与课程改革共同发展。

(1)强化教师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2)引导、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3)引领教师加速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必将加速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相结合,有机同步实践,强化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做学习型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践,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法和优化途径。

三、强化教师教学实践智慧与课程理论智慧的同步结合

为了实现教学环境的优化,学习氛围的创设,适应学生个性的张扬,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引领教师将教学实践智慧与课程理论智慧有机和谐同步,激励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实现与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

1.精心备课,强化教师突破备课新观念。

2.专心课堂,强化教师突破课堂教学新理念。

学校潜心引领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新理念,重点从课堂教学的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突破。

其一,是理论层面:①教学理论方面强化引导师生树立新的知识观。明确知识是媒介,是学生学习的桥梁,知识有特定的背景、氛围,必须扣准时代的脉搏,探索知识更新的规律。

②耐心指导学生树立学习观。只有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生存、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才能升华为自主学习的动力。

③强劲推动教师更新教学观。

课内课外还给学生自主、自学、自究的发展空间,教师适时恰当科学准确的点拨,启发、讲解、引导、学生互动、合作、交流,师生互动、互促、互进,真正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

其二,是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

①科学引导学生借鉴学习方法,形成各自的有效的学习技能和方法。

②培养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

教材只是培养学生的载体、中介、桥梁。学校强化教师用教材教,以教材为范例,为引发点,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将书本知识,通过学习、研究、吸收内化为自己头脑思维,加工构建成新的活的知识体系。

③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采取专题讲座、名师课录像观摩、骨干教师示范课、印发教改信息、交流互动等形式。经过一年来的推广和实验,教师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自学自究、小组学习形式、组内讨论互动、归纳、大组互动交流、教师指导、点拨、总结、评价,更有利于把知识的掌握为立足点转为学生发展、成长为立足点。

科学管理理念范文5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矧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科学管理理念范文6

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这四种技能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听力,作为一项能力,只有听懂了,才能理解,才会运用。作为学习手段,它是掌握英语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必须对听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 创设愉悦的环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影响学生听力的因素是多样的,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是其中之一。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焦虑 时,就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使得原本可以听懂的内容也大打折扣。教师在课堂上可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努力消除学生因害怕,担忧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在课堂上教态要自然,要具有亲和力,对于学生取得的点滴成绩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和欲望,树立自信心。

二、 注重知识的传授,促进听力发展

听力是一种领会能力。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听力理解水平的高低。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在日常教学中,应做好以下的工作:

1. 讲授语音知识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习惯一个词一个词地去读。这种不良习惯影响了他们的听力。对此,教师应向学生传授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重读、轻读、连读、爆破、音变、节奏和语调等以及英美读音之间的差异。对于语音语调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要集中时间,通过语音强化训练,彻底纠正其错误的发音,为听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加强词汇学习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不丰富,也会影响听力。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一词多义,同音异义词的讲解,并且要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地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

3. 扩大知识面

听力是多种能力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知识如自然科学知识、社会背景知识、逻辑推理知识等,和提高听力有着密切联系。

三、 培养听力技巧,提高听的效果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听力方法,这将有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常见的方法有:预期,猜测,抓住要点和连贯记忆等。在听之前,让学生对将要听的材料先进行想象、推理和判断。这种主动地发挥个人能动性,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听者理解所听的内容。在听的过程中,对于一现即逝的语流,不可能把一切都听得清清楚楚,因此要学会善于运用自已已获得的信息进行快速判断和推测;学会联系上下文全面理解讲话人的思路;学会捕捉其中关键词语,从而抓住文章的中心意思。另外,要教会学生正确分配注意力,既要注意用心记,又要集中精力听,让大脑一直处于吸收、判断和存储信息中,这样才能全面理解听的内容。

四、 加强听说训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