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教育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教育管理制度

文化教育管理制度范文1

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财经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近些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存在的文化教育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将针对所了解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1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层次不清晰,各部门职责不明确,出现权责不明,互相推诿的现象调查中发现,财经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小组一般是在主管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包括招生办、学生处、教务处、体育部等各相关职能部分共同参与。原则上,运动队的日常训练比赛由相关的体育部门负责管理,教练员具体执行,大学生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由辅导员和教练员等共同管理,他们的学习和平常大学生并无太多区别,由他们所在院系及教务处负责,招生方面由体育部门和招生办共同参与。运动队的各种训练管理制度由体育部门拟定,具体涉及的问题也是由体育部门出面到学校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协商。由于各部门分工不同,相互之间的配合默契较少,存在管理疏漏,发挥不出集体的力量,在学习文化课程、教育管理等方面,确实存在交叉重合功能。

1.2财经类高校运动队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游泳、田径、篮球等大项目上,各学校所招收的队员有所重叠从运动员等级情况看,二级运动员占了非常大的比例,一级和健将级运动员所占比重偏小,这说明目前财经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起点较低。运动员无论是在文化学习还是在竞技水平上,普遍存在吃老本的问题。另外,运动员所学专业普遍是在文科专业,学生缺乏选择专业和兴趣爱好的自由,与体育专业相关的课程学习较少。运动员学习的自我心理定位和现实定位有较大偏差,其文化教育脱离运动员实际。

1.3“学训矛盾”依然存在高水平运动队突出的问题集中在学习和训练的冲突方面,财经类高校大多数学生运动员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背负学习和训练的双重挑战,由于自身精力的有限,这种半读半训的状态很难两者兼顾,而不少高校越来越重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因而导致学生运动员们对学习重视程度不高,混及格的思想普遍存在。如果运动员不能保证一定的训练和比赛时间,就很难提高和保持竞技水平,而不在学习上花费足够的时间,也很难在学习领域取得很好进展。学习和训练上的反差,反映出大多数学生运动员对待学习是没有动力的,即便学校对于运动员的成绩一般采取的是宽松管理,但不少队员仍然感觉吃力,积极性不够。很多教练员也对学生的文化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相关文化教育的理解不够,存在侥幸心理,督促不够。一些教练员只注重运动员的竞技成绩和所取得的名次,对于文化课程等根本不注重。

1.4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力,对学生运动员的要求不严格,思想教育不够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财经类院校根据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文化基础、训练要求等,拟定了《高水平运动队学籍管理条例》、《高水平运动员学分管理规定》等专门教学管理制度,努力解决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训练比赛之间的冲突。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专门建立了符合自我特点、具有自身发展需要的学籍管理档案(包括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参加训练和比赛的有关规定、违纪行政处分规定、办理离校请假规定、住宿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院校存在着标准不统一,难以严格执行,有些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因为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在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教练员的培训、经费的筹备和教学管理、训练和比赛的统筹、激励措施等方面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管理,有些方面会存在利益冲突,责权不明确,因而导致高水平运动队的各项工作效率低下。相关部门对于大学生运动员的思想教育不够,要求有时过于松散,导致他们也放松了自我要求。

1.5运动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够,动力不足由于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后,主要是为了顺利地拿到毕业文凭,为未来的就业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因此,他们努力提高竞技成绩、在比赛中争取好名次的训练动机已经弱化,运动员更多是考虑今后的发展前景,未来的工作生活。因此,他们投入训练比赛中的精力不够,动力不足,竞技成绩自然提高缓慢,甚至下降。调查中还发现,部分运动员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的满意度较低,在同学和老师印象中并不太好。由于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中不少人养成不愿学习、作风散漫等习惯。虽然他们由运动员变成了大学生,但是把不良习惯仍然带到了高校。

2建议

文化教育管理制度范文2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的教育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资源的缺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滞后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是通过学习成绩来作为一个学生的衡量标准,充分暴露出应试教育的弊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比较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这就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形势背景下,很多学校普遍由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而导致教育资源比较缺乏,此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过于统一化和刚性化,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基本忽视,学生的学科成绩被作为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评定依据,而且教师评优、加薪和晋升都与学生成绩挂钩,教学评价太过形式化,造成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价值评定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偏激,对小学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2.注重文化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对素质教育的培养理念,逐步由人才专业知识向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方向转型,但是,我国的很多小学教育仍然主要是以文化教育为主导,注重文化课的学习,注重学生智育的培养,忽视对素质教育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缺乏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科目,这是与学校培养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3.落后的教学管理观念和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又一主要问题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可是,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管理观念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后的管理观念导致教育管理手段和方式无法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二、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对策研究

针对在教育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几条策略来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进行提高:

1.创新性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是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首要任务

管理理念在小学教育理念里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思想的创新是教育思想观念创新的开始,在一个科学的、创新的管理理念的引导下,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指明方向和道路,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是由创新的教育管理机制来决定的,管理创新是建立在教育研究和办学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坚持创新的、可持续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学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优势,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

2.注重教师综合素质和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是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重要内容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和引导者,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创造性的影响的,通过教师进修培训进行继续教育,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教师实施因材施教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此外,管理人员是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应该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组建一支具备科学现代、创新观念、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管理人员队伍,是教学管理工作能够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这些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是相当重要的。

三、总结

文化教育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 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学生管理;特点;现状;改进举措

教育的强大才能促进国家的强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与世界经济和文化进行接轨,加强教育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其目的就是为了继续满足人们的求知心理,没有年龄和学习年限的限制使其发展非常迅速,最近今年的全球知识更新速度要求人们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继续教育的研究范围也因此不断的扩大,很多人都加入其中,也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培养人才的方式和人才选择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第一大问题,继续教育也同时要面临这一情况,很多普通高校全日制管理模式的硬性引用导致其管理的不规范和混乱,完全达不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针对继续教育学生的特点,制定具有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特性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改善学校教学质量的一大途径。基于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继续教育,构造全新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突出教学差异性,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对现阶段快速培养人才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继续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1、管理不到位

现在的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大多都是实行的分级管理的模式,即继续教育学院负责招生工作、制定教学计划、学籍安排等工作,具体的学院主要是负责具体的教学工作的进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学校的相关的部分负责继续教育的后勤,保障其师资力量等工作。表面上看,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具体学院的教学积极性,同时也便于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但是这种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分工不明确,工作看起来有人管理,到真正有事的时候两个部门却相互推卸责任,导致很多工作落实不到实处。这种模式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遵守,做出各种违纪事情

2、缺失教育

继续教育中学生的现实主义严重,在课堂上的学习都想到得到即学即用的内容,思想文化类教育从不被学生重视,尤其是政治思想,常常被误解为讲大话,学生缺课、迟到早退情况严重,任课老师也多有此类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技能,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较为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程度明显不够,这是导致社会腐败的一大问题。

3、缺乏途径

继续教育学生的年龄差距大,思想多元化,没有统一的教育途径是现今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要想实现完全的个性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将全日制普通教育的模式硬搬过来不符合继续教育的特点,教育方式的缺乏是影响继续教育的一大障碍。

二、继续教育学生的特点

1、岗位业务提升化

一般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学历一般在中等以上,并且从事的为技术性较强的职业。进行继续教育,他们主要是为了对自身进行知识的更新、提高和补充。在教学内容上,继续教育也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包括较高层次的文化课程的教育,还包括对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本专业最新的科学知识的补给。对学员来说,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知识储备,为自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储蓄能力,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事业发展中更具有优势。由以上来看,继续教育学习过程有一些普通教育没有的特点,比如实用性、选择性、主动性、自主性等。

2、个人理想现实化

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都是参加了工作的人,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一般的学生相比较,他们的心理、思想和文化方面都发展的比较成熟和完善,相对应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稳定的。首先,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的社会理想是明确的,他们通过工作等途径,已经从学校这个象牙塔中走出,将自己融入了社会,将自己的理想与社会融合在了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接受继续教育是他们实现更高层次理想的途径;其次,这些学生的道德理想较稳定,这将归功于他们的社会经济情况、身体条件、心理水平、文化素质的稳定性;再次,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进行继续教育的专业和方向时,目的更为明确,一般都是从自身的职业需要、个人发展需要出发,即职业理想十分明确。

3、课程的自学化

由于继续教育的目标性和方向性较强,所以其课程设置也具有相同的特点。进行继续教育的学生不仅仅只是按照老师一步步的讲解,依赖着课程一点点学习,相反,他们可以对课程有选择、有目标的学习,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和课程安排,对教学内容形成一定的体系,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可以对学习内容去粗取精,事半功倍;其次,在具体学习的进程中,可以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学习内容,将学习的进度、学习内容等都能做出有序的安排;再次,进行继续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是成年人,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因此学习内容也会相对高深化;第四,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学习,成人在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时候,将不仅仅只是做到对知识的认知,还要将其他的非认知因素加入到学习中,比如价值观、态度和动机等。这种将非认知因素加入到学习中的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是需要在学习中形成的,而学校就是这种能力的培育地,即让学生们学会学习。

4、完善人格修养

进行继续教育的学生在人格和对事物的认知上都是清晰且独立的,拥有自己的处理事务的方式,在进行选择和抉择的时候有很强的自我特性,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和发展愿望,他们参加继续教育都为的是进行“自我强化”,通过进一步学习和教育,提高本身的能力和素养,拥有很强的自我强化的目的和意愿。除此之外,他们还能够将自我强化的意愿和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令自我强化的内容具有社会意义,将自我强化的个人目的和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避免了自我强化的封闭性和盲目性。

三、继续教育学生管理的特点

根据继续教育学生的特点制定差异性明显的管理制度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根本要求的。每一项有人参加的社会活动都需要一个制度进行约束和规范,管理就是这一要求的现实体现。把激励、计划、控制、领导等具有各自功能的环节有机的综合起来,对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动和分配,更加成功的实现现实目标。

学校的管理中学习是管理的主体,要严格按照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要求安排学习课程和学习计划,尤其是继续教育学生的类型较多较杂,必须要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才能够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

1、继续教育管理需满足学生的深层次学习要求

继续教育学生是在社会上打拼过的,他们对知识的筛选方向更加明确,为了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实际利益,其需要继续教育学校给他们提供高效的学习方法,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完成学业时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能力、办事能力、职业能力、洞察能力和与人交际的能力,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社会价值意识,继续教育管理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满足学生的此类要求,达到继续教育的真正目标。

2、继续教育管理需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完善

近几年社会发展非常快,知识的更新更快,所以再教育是很多人为了不落伍、不被时代淘汰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在职人员再成长的巨大推动力。与自学相比,学习相同的知识和技能,接受继续教育所花费的时间要比自学少的多,并且对人们的作用更为明显。

继续教育不仅仅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还有创新能力的提升、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这些工作要靠学生管理系统的辅助来达到,通过对教学系统的辅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其创新能力,坚定政治立场,实现知识能力和思想素质的双重提升,令他们充分地认识到一个人不光拥有个人价值,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会价值。

四、继续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新举措

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加强成人教育的思想教育工作,改变传统继续教育中只重视知识文化教育的片面教育观念,没有良好的思想,全面的知识性人才就不能够为社会和人民服务,也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的施行。有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性,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健康的心理可以帮助学生在社会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完善个人之间以及和集体之间关联,服务国家和大众。

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较高水平的领导阶层才能是教育管理制度正规化,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和谐相处是高效管理的关键,有创新性和充满活力的管理阶层可以带来更加开放的教育体制,高素质师资给学生带来的是高水平的的知识教育,同时也会积极引导学习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

3、规范管理制度

正规化管理可以保证责任的细化,针对学校和学生的教育目的,制定有关的管理部门是很有必要的,教务处、后勤集团、成教院、学工部等部门要共同合作,组成有章有法的管理体系,对每一项决定进行自上而下的决策和实践,可以更好的满足继续教学的要求,也是现代化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

五、结束语

继续教育学生不同于普通全日制教学中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目的性更强,教学时间的要求更加有个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更强,必须针对其教育体制特点,制定符合其特点的管理体系,才能够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是我国继续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中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石香云.河北省就业促进政策与人才培养的衔接性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2] 何文贤.对高职教育“成材”与“成才”人才观的思考[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2(01).

文化教育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90后 中职学生 思想教育

中职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新一代的中职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由于思想行为及生长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其思想教育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本文就主要对其思想特点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加强其思想教育工作的措施,对于其思想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1]

一、90后中职学生的思想特征

90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人才素质要求、文化教育环境、政治制度以及社会背景等与传统的成长环境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使得其思想特征及文化素质的发展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在90后中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对其思想特征予以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分析总结其思想特征,主要表现为:(1)权益意识明显,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步,各种有关消费法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90后学生对于自身权益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2)思想行为独立,90后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自主性强、独立意识强的特点;(3)信息行为显著化,随着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大量的信息环境中,90后学生对于独立选择与独立思考的重视度越来越大;(4)价值观的多元化,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之下,90后学生视野更加的开阔,其受到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

二、90后中职学生思想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90后的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其思想行为中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到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其学习效果也具有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思想意识比较薄弱,依赖性比较强,中职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及知识水平的上升阶段,由于其日常的表现及学习成绩难以得到家长及老师的肯定,导致其情感依赖性更强;(2)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并且自卑心比较强,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是目前中职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受到社会唯成绩论价值观的影响,导致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导致产生逆反心理;(3)自我束缚能力比较差,对于网络世界比较沉默,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其自我约束能力还比较弱,在学习的过程中,团队意识及互助意识比较薄弱,并且由于学习成绩难以提升,导致其将精神寄托于网络。

三、加强90后中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相关措施

1.加大中职学生思想教育队伍建设

思想教育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想要取得良好的成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而学校在其中需要发挥其主渠道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学校建立其各负其责、层次分明的思想教育管理体系,积极强化思想教育队伍的建设,从学校的党委到普通教师都应该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各司其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创新思想教育方法

思想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的政治优势的关键就是要不断的创新,中职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对90后中职学生的思想特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针对其思想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课外辅导等第二课堂的作用,寓教于乐,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目标予以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特别是其心理辅导工作,使其能够树立起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人格及心理素质。

3.在课堂教育中融入并加大思想道德教育

由于90后的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及理想信念方面的意识比较单薄,因此需要在课堂教育中加大思想教的教育的力度。要让其了解各种时事,关心国家、社会及身边发生的事情。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提高自身的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其内心进行指导,用马列主义、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等作为鼓舞其奋发的精神之源。加大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的培养,让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的目标意识,让其适应激烈的社会精神,让其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付诸努力,能够自信面对未来生活。[2]

4.通过实践落实思想教育工作

完善的思想教育管理制度是思想教育工作高效开展的最基本的保证,这就需要这小依据90后中职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出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教室管理制度、出入证制度等,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予以约束,这对于思想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隐性教育让学生在无意间获取某种经验或思想教育。将活跃思维、社会实践作为重点,让学生真正从实践中得到快乐,养成吃苦奉献的精神,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正义感。

5.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学生思想行为具有潜在的影响,这就需要在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积极加强学校文化的建设,并要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结束语

90后的学生的价值观及思想行为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在开展中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对其思想行为特点予以全面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主要对90后中职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加强其思想教育工作的措施,对于实际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文化教育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现状 对策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符合科学发展观,作为管理执行者应时常对自身管理行为进行解剖,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从迎合时代高度的全局出发剖析自身的管理薄弱之处。其次,针对当今社会学生特点进行全面分析,考虑社会环境、学生个体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可改善目前高校学生部分管理现状。

一、当今社会高校学生管理现状

(一)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管理现状

随目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使用在高校学生中占极高比例,互联网庞杂的信息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产生冲击,且此阶段学生多数未树立健全“三观”,极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为学生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其次,网络游戏、社交、影视等娱乐性质事物极易导致学生沉迷于此,据2013年某省26所高校调查表示[1],326名退学学生中超过50%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网络是双刃剑,如何在网络信息时代下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防止沉迷,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管理思想体制与学生主流价值观脱节

目前高校管理思想体制仍处于僵化状态,经验式行政管理思维、官本位思想属于主要地位,管理行为主张统一管理、绝对服从,忽略外部环境变化及学生自身特点变化,教育管理理念无法迅速迎合时代变化是教育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当今高校学生的特点多为思想活跃、情感丰富、自我意识强烈且接受新鲜事物快,处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多数价值观讲求实用实惠[2],而心理较为浮躁,有强烈发展欲望却缺少判断能力、自律性,主观愿望、自身素质及客观环境存有矛盾,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及现代社会文化的影响,故需要针对当今学生综合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

(三)高校管理措施现状

我国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仍强调“社会为本” 价值取向,学生的管理的工作并非建立于学生的需求,而是为了达到学校需求所形成的一种强制性措施,多以“压”“卡”“管”等手段来达到学校所需要的环境,无法为学生发展提供宽松环境。其次,针对学生的管理部门设置较多,多数部门管理职能重复、效率不高,在此些管理现状的影响下,导致学生往往无法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就业难”、“聘任难”现象的影响因素。

二、当今高校学生管理对策

(一)转变高校管理理念

高校管理应具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制定管理措施并非为了全面迎合校方、家长,应有切实从学生实际出发的一些针对性管理措施。如针对学生生活、学习的困难应有专人专职负责,学生管理会应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针对学生目前对哪些事物关心、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期调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只有理解学生自身发展的困惑,才能做出正确的引导措施。

(二)完善管理制度

从学校管理制度来看,普遍具有抽象、笼统、过于严厉的色彩,校规建设多数具备“严禁”、“不准”、“不得”等浓厚命令色彩言语,在强烈要求学生不得做什么的情况下并未交待学生具有哪些权利,学生合法权益受到掣肘。据某市五所高校的处分条例调查[3],在校方针对退学处理、勒令退学、开出学籍等处分条例的制定上,有两所学校的处分条例与法律有抵触,处理程序上未具有正当的程度观念,缺少有效救济途径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因此,在完善管理制度方面,依法治校、依法进行学生管理是必要性措施,在校方制度的建立上应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应贴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可操作、有效的、完整的制度,应明确学生合法权益,且有维护学生权益的规定。在针对学生的处分规定建设上,应讲究证据可依、程序正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应享有陈述、申辩、申诉的权利,且要有明确的规定给学生的权利予以保障。从2005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制度规定》来看,其为依法治校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首先针对学生管理人员的选拔做到严格、细致,选拔对象考虑作风正、思想先进、对教育学及心理学有足够认知的教师。其次,针对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学校应对此类群体有整体规划,树立该岗位奋斗目标、扩展岗位发展空间,适当提高各项待遇,营造风正气顺的工位氛围。此外,针对学生管理人员应加强培养措施,应针对管理人员从事教育学基本理论、思政工作、学生管理理论等课题研究予以鼓励措施,且定期组织学生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活动,可外聘专家授课,鼓励自学,通过多渠道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管理技能,形成专业化、高素质管理队伍。

(四)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缺乏自律性是高校学生普遍存有的现象,为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及对学生问题进行换位思考,可让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责任感。有报道称山东省某学校选聘大学生为校长助理[4],该学生在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较优效果,因此将学生设为参与学生管理的群体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次,为更有效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应建立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该队伍应将自身的组织管理知识及实践经验分享给其他学生,可在协调学生工作中正确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通过同龄人的干预措施可改善受管理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自律性、自我管理能力。

三、结语

总的来说,当今社会学生管理问题存有诸多问题,在实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管理队伍及制度建设,做到依法治校、维护学生权益,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而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出适合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魏澄.高校基层管理中的冲突及管理[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5(6):122-125.

[2] 王运东,刘桂宇.社会管理理念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9):102-105

文化教育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负面效应 艺术类 学生特点

1.高校艺术类学生特点及负面效应分析

1.1 思维较活跃,有较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但缺乏信仰意识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性格魅力,专业的发散性决定着他们必须有着活跃的思维能力,要敢于挑战并富有创新精神,艺术的魅力就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但艺术类的学生考虑问题时确常常忽视现实基础,困在自我思维的定式中。在高校中,艺术类的同学年龄普遍偏小,这一点决定着他们思想的成熟度较低,虽思想活跃,可是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这样的负面效应是:在学习中,对感兴趣的专业知识趋之若鹜,但很少关心身边事;重视专业技能的练习,热衷于自我的艺术修炼,忽视外在对其的影响,从而导致其缺乏信仰,从而造成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歪曲;在生活中,由于信仰的缺失,学生群体中易产生攀比心理,所思考的问题就会相对狭隘,仅限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只重视物质的享受,而缺乏精神层面的需求。

具体行为表现例如,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如文艺晚会、演出、设计类展览比较热衷,但对于团活动、文化类活动较少关心,也很少过问当下时事。

1.2 个性较“自我”,注重个人感受和独特性、崇尚自由,从而缺少团队意识和组织纪律性

由于艺术类专业教学形式的特殊性,造成了专业课自由度较大,不是在固定座位上简单的听老师讲课,而是更多参与进来与老师进行互动,这样不可避免老师会将更多的空间给学生,这样的“开放式”教学会给学生“散乱”的错觉,久而久之形成“散漫”的习惯。[1]另外,由于独特的个性,及追求自我和崇尚自由的心态,决定了学生不喜欢约束与牵绊,这样的负面效应就是冷漠的集体观念和淡薄的纪律意识。具体来讲,例如,班级活动漠不关心,集体荣誉感较弱;生活作风懒散,宿舍卫生较差;学习纪律松弛,迟到、旷课时有发生;对于纪律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有较强的逆反和抵触心理。另外,艺术类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独特性,决定了他们要敏感而细腻,要有自身的独创性,对于作品要有情感的投入,为此多数艺术类的同学都有着浪漫主义情怀,情感较丰富,对于问题的思考感性大于理性。在校园生活中,就会出现由于一时气愤,而发生争吵甚至打架斗殴的现象。或是,对于情爱承诺的太容易,有时也很随性,不了解爱情背后的责任,容易进入情感漩涡不能自拔,由此产生道德问题、诚信危机或情感迷茫的问题。

1.3 实践经验丰富,活动能力较强,与社会接触较多,从而受到的负面影响也较多

由于专业学习的要求,很多学生很小就开始了独立的求学生涯,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接触社会较早,社会经验较为丰富。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都有着经济独立的想法,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社会上他们更容易获得实习机会,这难免就沾染了一些社会的不良风气,也会将这些习惯不自觉的,带入校园,带入学习生活中。具体来讲,例如,对于学生活动不甚关心,但对有加分的项目却是趋之若鹜,参加活动或学生团体时,功利心较重,多希望可以加分或是聘任为学生干部,主动的服务意识和锻炼意识较弱,一旦受挫,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消失殆尽。

1.4 生源素质良莠不齐,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艺术类学生进入大学校门要经历艺考和文化课考试两部分,这就要求艺术类学生不仅要在艺术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素养和造诣,在文化课方面也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但与传统专业相比,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要低得多。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本来就较差,是迫于高考压力,为了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半路出家来进行艺术类的学习,这部分生源不仅文化课方面较差,在本专业上的天赋和热爱程度也远不及专业生。两种因素的混杂,势必导致生源在专业课方面素质参差不齐,在文化课方面,缺少一定的知识储备,知识面也相对较窄。具体来讲,例如,专业课教学时,专业老师要分不同等级进行教学,影响整体教学进度;文化课上,旷课、迟到、早退,不及格率较高。另外,学生的考研率或选择再教育的比率较低。

2.负面效应形成的原因

2.1 学生本身性格因素及生活背景的影响

其一,对艺术专业的学习要有一定的天分,性格上讲要个性、独创、张扬,难免极端起来就会偏激。其二,艺术专业的学习是相对艰苦的,需要从小学起,这就是是学生很小就开始了独立生活,他们的自我决策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和学生群体生活,专业的上的竞争性,导致学生压力较大,无处发泄,易产生偏激情绪与行为。其三,艺术类学生中,单亲家庭较多,成长的过程易造成某种情感的缺失,从而学生的心理健康引人担忧。孤傲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脆弱的心。

2.2 艺术类学科惯性的影响因素

思维模式决定着行为意识。艺术类学科是个创造型学科,在扎实功底的基础上,它需要学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特性。在舞台上要有一定的夸张性和张扬的舞台表现力。这种潜移默化的思维影响,决定着艺术类同学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张扬、特性、果敢,内心敏感,易出现过度自信或自卑的心理。[2]

2.3 学生本身对艺术的片面认识

由于高校中艺术类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虽然从事专业多年,可是在阅历、经验、眼界上讲还是相对不足。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是朴素的,模糊的,存在片面因素。艺术不仅仅是阳春白雪的,更是要有生活,要平易近人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在生活基础上的再创作,给人以心灵启迪,从而让人们体会到艺术之美。但当前的学生们对艺术的认识仅在形式上的,标榜自我,标榜崇拜,急功近利,形似而无神,自负心理严重,只能接受褒奖,听不进去批评。

2.4 转型期社会和各类社会问题的消极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问题突显。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此外,一些发达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渗透,“诱导”大学生崇尚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社会和经济结构转型导致社会阶层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元化。[3]艺术类学生是校园内最敏感的人群,也是与外界社会联系较多的一组人群,这些问题的冲击势必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消除艺术类学生特点负面效应的教育管理方法

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一部分是他们专业所需要的,但如果不对其的负面因素进行分析与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发展具体来讲,提出以下教育对策:

3.1 完善宏观环境,培育良好社会风气,加强信仰教育

3.1.1 校园外。政府部门应加强执政党建设,增强自身执政能力,努力抓好党风建设,建立健全民主法治,完善经济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信仰教育的生命力。此外要中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媒体、网络、书刊、杂志,对典型进行宣传,对热点问题进行引导,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教育。增强学生的政治敏感性,提高学生的政治免疫力,提高政治觉悟,树立正确信仰。

3.1.2 学校内。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以此作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丰富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爱心社、支教活动等。在活动中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进行信仰教育,开办网络信仰论坛、实时天地、法制教育等板块,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理想信仰教育。此外,做好新入学生的心理普查工作,从入学开始就对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重点跟踪,重点观察、重点引导。

3.2 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注重引导

由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特性,要单纯的采用严苛管理的方式,会引起同学的逆反心理,反而达不到教育管理的目的。在处理学生事务的问题时,应与学生建立一种互信的关系,在平等、关爱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应注重一下几点:第一,注重与学生的深入沟通,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及思想动态,要用心关爱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对于特殊背景如,单亲家庭及困难家庭等学生要经常性的关注;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业的压力及性格的特点,是他们易产生极端思想和偏激行为,心理问题出现几率较大,要重点关注;第三,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在活动中教育学生。积极倡导和调动学生参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各项特长和潜能,理性调节课余生活,引导其将过剩的精力用到健康有益的课内外活动中,从而达到以活动促管理的目的。[4]第四,要经常组织与艺术相关的人文传统系类讲座,开展有深度的及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

3.3 针对问题,硬性教育,注重实效

从开学初期,就要进行制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硬性制度的严肃性,加强校规校纪教育,明确严肃各类制度,如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学生考勤制度、学生纪律处分制度、综合测评制度、专业教室管理制度、学生外出安全管理制度等。使学生认识到一切行为有章可循,有效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此外,在处理学生问题是,一定要做到奖罚分明,奖惩公平,从而是学生体会到制度与纪律的威严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诚信做人,学会尊重,做个有责任、敢担当的艺术人。

3.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针对艺术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较强的特点,可在有效引导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中的优秀分子,自主管理学生群体。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多鼓励,对待一些活动上的失误,可在鼓励的基础上上加以更正和引导,不要粗暴的批评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要充分运用学生党员的榜样力量,树典型,用先锋模范作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凯.艺术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及对策研究[J].时代文学,2009,(5):156-157

[2]翟灏.浅谈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管理[J].文化万象,2011,(3):234-234

[3]刘放.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探析[J].工会论坛,2012,(5):141-142

[4]赵雪峰.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1999,(1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