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教育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家庭教育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家庭教育方案

学校家庭教育方案范文1

一、督教督学,家校共育

学校实施家长督教、督学制度,每天邀请家长进入校园开展“家长进校七件事”活动:一“巡”,家长或社区代表(至少三人)每天到校参加一个工作日的教育教学巡视活动;二“观”,家长进课堂听课(至少听两节课);三“谈”,与教师、学生交流谈心;四“问”,与学校行政领导沟通;五“督”,督促学生早餐管理;六“查”,检查校舍安全和文明校园活动;七“评”,给学校提合理化的建议或意见。通过每天的活动,学校主动积极向家长、社区汇报工作,宣传教育法规,宣讲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系统培训与指导。学校将家长指导工作重心下移,由专任教师和行政领导全面负责接待与指导工作,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和学校教育特点,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全面指导与个别咨询。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双赢的办学管理模式。家长在工作中详细了解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理解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和成绩,获得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教学方法指导;学校在家校合作中总结了更多的办学智慧,赢得了全体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关心支持,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发展。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者,是联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纽带。学校每周向家委会印发行政会议纪要,让家长履行知情权与参与权。

为了提高家长、社区督学工作的有效性,使家长不但可以从学校得到指导,还可以从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中得到互助,学校有目的地安排不同家庭教育风格的家长,或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相同问题的家长,一同来校工作,以利家长之间探讨和学校集中辅导。

在家长督学人员的选择上,学校还邀请一些特殊学生家长参与,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共同探究教育疑难问题,让这些家庭也能从一天的督学中得到快乐与收获。

二、搭建平台,资源共享

现代学校教育不但要有家庭互动,还应有社区参与,将学校周边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在社区,以及热心教育的人士和单位组织起来,让社会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当中。学校有意识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改进办学模式与管理机制,提高学校教育的透明度与公信力。

为此学校制定了相应方案,明确职责、权利与义务,让社区全方位参与学校教育。

社团共组。学校组建了二十多个文体社团,并通过校讯通向全体家长及社区人士征召义务社团辅导员,同时建立家长资源库,让学生自由选择参与社团活动。由于家长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不尽相同,所以他们讲授的课程很好地弥补了学校教育所不能涵盖的领域,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家长也能从中体会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辛劳,育儿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更新。教师也从“家长老师”的课堂上获得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上的启迪。另外,学校还邀请岭南世家国学馆和“快乐写字书法”研究中心等社区组织中的专业人士作为社团顾问,协助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和综合素质。

信息共享。岭南世家国学馆的每期培训和最新活动信息,都会及时提供给学校,并邀请学生参观学习,为学生开设校本课程,实施国学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香洲和谐社会研究会定期到学校为全体师生开展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香洲家庭文化交流协会将每期自办的家庭教育报免费派发给我校家长。

资源共用。学校管乐团组建需要高额的经费,单靠学校承担显然不现实,为此,学校采取“校办家助”的方式,组建起了珠海市小学第一个管乐团,由学生自带乐器,学校提供排练场地,聘请专业教练训练,取得了良好的资源共享育人效果。另外,中国移动公司每周提供《成长周刊》供学生阅读。

三、举办论坛,校务共商

家校共建论坛。家校共建论坛已成为学校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团队,定期研讨家庭教育策略,提高家庭教育科学性,破解家庭教育难题,不断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家校共建论坛使家长学校的形式更加多元。论坛内容不仅来源于学生座谈会,还来源于家长督学的建议,各年级分别开展家校社区共建论坛,由学校邀请师生代表、家长、社区代表和专家一起参与论坛,共同探讨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热点话题、难点问题,寻求教育的合力和最佳解决方案。

为了使家校论坛更有针对性,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性,学校完善家校论坛制度,变校级论坛为年级论坛,各年级根据本学段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效组织论坛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主题论坛。如每学年新生入学前,我们都会组织一年级家长开展学前教育论坛,对家长进行学生生活习惯、心理准备等方面的指导,及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合理的作息时间、学习用具的摆放等多方面的教育;对其它班级,则每学期进行一次家长论坛,要求年级组集体备课,校领导检查教案,行政领导随会听课,会后给予反馈意见。通过这些家长论坛,使家长既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又广泛表达出自己的意见,真正实现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放心,对老师教学充满信心的效果。

论坛不仅提高了家长的育人素养,改进了家庭教育方法,还改变了很多学生的错误认识和学习习惯,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论坛达成的教育共识,远比说教有效,学校教育只有形成合力,才能获得教育的一致性,提升教育的整体效应。

家校共建讲堂。“文化大讲堂”是学校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家校社区共建的要求开展的一项活动,即家长讲座。为此,学校建立了家长资源库,将有特殊才能的家长请进学校,做客学校文化大讲堂,让老师和学生在充分享受幸福课堂的同时,在高雅文化中不断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超越课堂,真正感受校园学习的幸福快乐。

家校共建沙龙。学校基于“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家校共建理念,定期组织“十一小教育家校共建沙龙活动”,让教育走进家庭,拓展家庭教育的时空,发掘学生家庭的教育资源,鼓励家长关心和参与教育孩子的各类探究活动,将学校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学校家庭教育方案范文2

(一)抓好理论学习,提高全体教师的家教理论水平。

为了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使素质教育的思想渗入每个家长的心田。学校在原有组织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合,选派一批精干的教师充实家庭教育队伍。并通过自学,园本培训等方式,学习新理论,了解新信息、掌握新知识。加强培训,切实提高家教队伍中每一位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开辟多种渠道,夯实家长学校管理。

1.家长委员会管理扎实有效。

幼儿园成立新一届家长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与委员们的联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研究当前家庭教育、幼儿教育、社会教育的动态,商讨办好家长学校的措施和方案,及时反馈家教信息,收集并反馈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协调并参与幼儿园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实效。

2.落实家长学校的上课时间。

今年举办了2次家长学校的活动,并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展活动。每次课后,均安排指导师与家长见面,交流教育子女的信息,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协调。

3.保证家长学校的学员的参与率。

每次上课前一周以内,由园方发出书面通知,并及时信息反馈,家长可提前请假或调休,保证出勤率,并加强点名制度。

(三)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学校家庭教育方案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2—0021—01

校园隐性伤害,伤害的是学生心灵,损害的是教育形象,危害的是社会发展。那么,如何预防校园隐性伤害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 加强宣传、转变观念,营造促进教育良性发展的社会氛围

社会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优劣的标准,学校唯成绩求生存,致使“师源性”隐性伤害不断发生。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力度,全面、系统、科学地宣传素质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鼓励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综合评价学校教育。

二是切实落实评价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彻底落实新课改下的师生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彻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现状,从根本上改变“一切围着分数转”的不良局面。

三是加强调控,加大投入。政府应充分发挥对社会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作用,促进和谐教育大环境的形成,提升学校教育的社会认可度,确保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二、多措并举、以人为本,创设依法治教、以德施教的校园育人环境

部分学校鉴于社会评价的压力,只以成绩论教师,重教轻学,对教师的管理只重结果不看过程,只管教师“教书”,不问教师育人,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障碍疏导。针对这些现象,学校方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一是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有效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学校要为师生创造更多相互了解、沟通、合作的渠道,积极营造弘扬相互尊敬、相互帮助、和谐友爱、尊师爱生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二是提高教师素质,正确发挥教师教育职能。提高教师素质,是预防隐性伤害的根本。加强对教师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应以公平公正作为最高价值,亦师亦友,因材施教。

三是建立健全学校心理教育机制。定期对教师开展心理知识培训,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检测。开设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及时疏导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压力、挫折、失败和困难。对待特殊学生群体,要在生活、心理、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防止他们在隐性伤害中过早地对社会丧失信心,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四是建立校园伤害考核评价机制。学校要制定预防隐性伤害教育工作评价方案,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让教师认识到对学生进行隐性伤害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从根本上遏制隐性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整合资源、协同作战,构筑“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部分教师由于职业压力而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许多与教师形象不符的行为;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情感消极、不善交往、逞强斗胜;部分家长对子女教育过分依赖于学校,只关心子女的学业成绩。针对这些现象,教育职能部门、学校、家长要紧密配合,从以下三个方面应对:

一是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拓展家庭教育工作渠道,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开展社区家庭教育活动,以期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是学校要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定家校互动教育方案,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学校办学理念、教育策略以及预防校园伤害的各项措施和方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认真落实家访制度,与家长协同作战,共同防范。

三是作为家长,要建立适宜的教育期望,以良好的心态、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和家庭教育水平,以身作则;要“宽严相济”,善于倾听、交流,为子女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又不乏教育指导的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实现家庭教育规范化。

学校家庭教育方案范文4

据介绍,我国家庭教育立法不仅为社会发展所必需,而且推动立法的条件渐趋成熟。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等均涉及到家庭教育,并从法律和政策层面对家庭教育的责任、要求作了相应的规定。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教育、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全国妇联制定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也将“完善家庭教育法律政策,促进家庭教育立法取得实质性成果。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立法调研,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作为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目标。

此次开展的家庭教育立法调研项目,将围绕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主要研究以下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立法的社会基础。重点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服务的认知、需求和建议,以及对家庭教育立法的认同度。二是家庭教育立法的工作需求。分析我国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家庭教育立法应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三是境外家庭教育立法案例分析。分析境外家庭教育立法实施的社会效果,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四是国内家庭教育工作经验总结。分析国内家庭教育工作成功案例,梳理总结相关经验。

此次家庭教育立法调研项目的研究方法,一是调查问卷法。围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服务、家庭教育工作及人们对家庭教育的法律规范需求等内容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相关信息。二是访谈法。采用小组访谈,召开家庭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儿童的小型座谈会,了解各地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及存在问题,征求对家庭教育立法和家庭教育工作的建议。三是文献研究法。收集境外家庭教育立法案例进行分析。四是典型案例分析法。收集国内家庭教育工作优秀案例,选取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在研究中,将分别选取东部、中部、西部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省市,并在各省选两个市作为典型研究点,深入到每个市的一个城区或一个县,采取整群抽样,面向家长、儿童、家庭教育实践工作者、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等发放问卷。同时,每个市访谈50名与家庭教育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一线工作人员、家长及儿童。

学校家庭教育方案范文5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庭教育;身心特点

幼小衔接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所必须面临的挑战。我国著名教育学者李华就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有关于幼小衔接的教育问题,他提到幼小衔接事关儿童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因此幼小衔接需要家庭、幼儿园、小学这三方的共同努力[1]。家庭,是每个孩子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拥有它特有的权威性、感染性,并且它是任何一种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在幼小衔接问题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及家庭特有的教育环境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进入小学之后的状况。在英国,“教育优先区方案”中就有关于家庭早期教育方面的内容,方案明确规定了家庭早期教育的任务,即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要为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打下基础,从而为孩子进入学校接受学校教育做充分的准备。美国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明确了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缺乏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科学认识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连续过程,而非阶梯式过程,不同的阶段,有差异的同时也有交叉。这表明,幼儿园和小学虽然是有区别的,但也有相似之处。家长必须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但在实际生活当中,不少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会对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抱有较大的期望,而初入小学的孩子一般都达不到家长的期待,家长的过分苛责便会使得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与兴趣,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

(二)不清楚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区别

与小学相比,幼儿园无论是在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机制,还是在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上都截然不同。这里我们用德国哈克教授的六大断层理论来描述它们的差别,即师生关系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学习环境的断层。这六大断层将是幼小衔接的重点,而家长对此了解不足,势必会阻碍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开展。家长只有对这两个阶段的差别有清楚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的家庭教育[2]。

(三)片面看待幼小衔接

很多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教授小学的内容,家长的这种认识一方面导致了现在教育部极力反对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另一方面也没有抓住幼小衔接的关键点。幼小衔接不应该只涉及包括孩子智育上的衔接,同时还应该包括孩子在德、体、美、劳等的衔接;当然,幼小衔接也不应该只是知识衔接,还应包括孩子品质、习惯、兴趣、心理健康、独立能力等方面的衔接。

二、幼小衔接中给家庭教育的建议

(一)充分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过程。家长只有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开展好幼小衔接工作,才能避免要求过高,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充分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二)全面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

家长要对幼儿园和小学进行区别,如学习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变化、作息时间的变化、教学方式的不同等有深入的了解,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前考虑到孩子入小学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衔接,确保孩子进入小学能很好地适应。

(三)全面看待幼小衔接

家长要转变观念,幼小衔接不是提前教授小学内容,而是让孩子在进入小学时身心都能有一个很好的适应。首先,家长要陪伴孩子加强身体锻炼,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使孩子的身体适应能力增强;其次,要注重发展孩子的交际能力,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最后,要全面看待幼小衔接,注重对孩子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加强入学后的指导

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要多与其沟通,了解孩子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现状,对孩子有困惑的地方积极耐心的讲解,多鼓励孩子。同时,也应该给予孩子属于自己的空间,指导要多于干涉。

三、结语

幼小衔接中的家庭教育关系到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应该引起广大家长的注意,家长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和重视幼小衔接中的家庭教育,给儿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J].早期教育,1998(1):32-33.

学校家庭教育方案范文6

一、工读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

“问题学生产生于问题家庭,问题家庭必定产生问题学生”。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事实上从我们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而言,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只能用“失败”来评价,一个教育失败的家庭显然是很需要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的,然而事实上这样的家庭在继续着自己的错误教育方式的同时,又一直在拒绝着学校教育的介入。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有待提高。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就缺乏这方面的指导能力,而且很多操作的理念都已经落伍,这就需要学校在校本培训中给教师引入家庭教育指导的理念,并专门开设一块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以提高教师在与家长交往中的指导能力,使我们的教师能适应教育对象与时展的要求。

二、工读教育向问题学生家庭延伸的策略

1.加强教师培训推进家庭教育指导

问题家庭十分需要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而我们的教师绝大部分缺少这方面的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在师资培训的内容中把家庭教育指导的培训作为一块重要的内容来解决,帮助教师掌握家庭教育指导的先进理念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让我们的教师能走近和走进问题学生的家庭。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科研工作,正确地把握问题家庭在家庭教育指导上的需求,从而能够实施有效的指导。

2.转变教师观念建立新型家校关系

要建立新型的家校关系,学校、教师首先要有唤醒家长对自己子女教育的信心与责任,在此基础上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近年来我们学校提出的“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就是希望在我校教师树立一种服务意识,这种意识的,确立,让学校与问题学生家庭的关系趋向融合,创建一种和谐、平等的新型家校关系,从而保证我们的教育能够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家庭中。

三、工读教育向问题学生家庭延伸的原则

1.计划性。学校必须把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日程,校、年级、班级各层面相互配合。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每一次家长会、家长学校以及有家长参加的活动都是有计划的安排,它的内容也是有针对性与延续性的,而不是因为学生有了问题才去召开家长会。

2.互动性。以往我们在实际活动中,教师对家长大都采取简单的灌输方法,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要求每一次的家校联系是互动的,即教师不再是一言堂,而要善于倾听来自学生家长的心声。这样的方式有三个作用,一是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在校外的表现;二是教师可以请班中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家长谈些心得,这样的效果也许比教师自己讲更好,更有说服力;三是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让家长自觉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法。

3.平等性。在很多学校中,家校活动处处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只考虑学校、教师的需求而不照顾家长的需要,活动的时间、地点只考虑教师的便利,家长只有被动接受的义务。我们学校提出:“走进康定,康定给我自信,走出康定,康定为我自豪”就是为了点燃孩子的自信,唤醒家长教育自己孩子的信心与责任,让学生和家长们从此能够有一个正常的、乐观的心态踏进我们的校园,更好地来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4.差异性。我们知道每个问题学生背后的家庭是各种各样的,也就是说每个家庭对于学校的家庭指导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在教育方式上有问题,有的是在沟通上出现了问题,有的在学习指导上发生困难,有的甚至出现教育失控的局面,这些都需要学校教育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四、工读教育向问题学生家庭延伸的途径

1.经常性地与学生的家长保持联系。这种联系已经不是单指传统意义上的家访了,它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其次,联系的内容也应该有所改变,不要出了问题再与家长联系,教师可用“赏识”的理念,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多讲讲学生好的方面,然后再提出一些希望得到家长配合的地方,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2.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行系列讲座,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能力。讲座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如关于家庭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青春期教育,告诉学生家长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情况等等,向家长宣传各种科学教子方法,让家长对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提提意见建议等,也可结合家长的实际需要,为家长搭建家校与家长间交流的平台。

3.心理咨询为家长提供服务,让家长和专家(学生也应参加)共同探讨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科学测定,共同制定诊治教育方案;同时,也让专家帮助家长调整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