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管理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管理理念范文1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理念;教师管理;运用
一、传统教师管理中的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管理是以刚性管理模式为主导的。管理者较多地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上面怎么讲,下面就怎么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情感、个性、欲望、能力等因素。学校规定了严格的管理程序与规则,过度量化的评价标准和教学要求束缚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特点和教师教学的个性未得到充分尊重。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著名的霍桑实验与以人为本理念的原理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家制造电话交换机的企业,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不理想。后来,由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工人进行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这种注重尊重职工的自尊心及人际关系的协调,使职工工作态度发生变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的现象被美国管理学家梅奥称之为“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显示管理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重视人的心理需求,注意倾听与沟通被管理人员的意见,采取合适的措施,协调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改善内部人际关系,以提高被管理者的“士气”及工作效率。从实践中得出的“霍桑效应”启发我们:教师管理中要全面树立基于和谐宗旨的人性化的管理新理念。
三、倡导人性化的教师管理方法
1.实施民主管理教师的方式
人性化的教师管理方法首先要实施民主管理。在制订规章制度的时候,要让教职工参与,让大家充分讨论,然后表决通过。把制度形成的过程变成统一认识,确立目标,明确要求的过程。这样产生的规章制度,既符合学校管理运作的个性和共性的要求,又符合教师履行职责,适应管理的心理需要,同时,变制度的一味限制,严格约束和侧重处罚为友情提示,真情引导和温馨关怀,使教师内心有认同感。这样,领导以教师为本,教师才能以学生为本,以工作为本,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其次要体贴、宽容教师。对教师生活、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雪中送炭暖人心;对教师的合理要求,只要条件许可要尽量满足;对工作意见和建议,要注意吸收其精华,及时修订管理措施,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总结工作成绩上,要多看优点,大力表扬宣传,对于缺点和不足要说现象,背后指出,绝不能当众点名批评。即使没完成甚至做错了,也要给予理解,帮助找出错误的原因,耐心给予指导。教师的劳动往往带有很强的个体、个性的特征,因此尊重和信任教师就要给与教师思考、研究和实践的空间和自由。
2.帮助教师树立“成长感、成就感、归属感”,促进教师快乐发展
人性化管理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必须尊重教职工的主体性,然后才能谈如何为学校作贡献;在教师成长中则表现为“快乐工作”,从教师“成长感、成就感、归属感”激发教师的责任感。
建立教师“成长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一是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引领教师群体成为学习性组织。引导教师阅读优秀的文献资料,结合课改实际,关注和研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提高教师的判断力、鉴别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二是提倡团队精神,建立教师间的交流与共享。鼓励教师对教育过程不断反思,撰写教育案例,对具有探索性、指导性的案例、论文结集成册并出版,为教师提供了大量接受专业引领的机会。三是增强开放意识,开辟对外交流的窗口,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外出考察学习,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举办教育论坛,邀请专家讲学,展现不同风格,演绎不同理论。
培养教师“成就感”,学校的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全面了解、理解人,要善于了解教师的性格、爱好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善于发现教师的长处,并根据他们的各自特长委以重任,并根据各位教师的特点,为每人制定出不同奋斗目标及发展方向。对于那些棱角分明、个性极强的教师不能视之为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处处冷眼相见,要善于化解矛盾冲突,勤于沟通交流。看人要看其本质,用人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长处,而不能以个人好恶为标准,要把握人的心理,要有人尽其才、才当其用的用人思想,合理地用人、大胆地用人。
营造教师的“归属感”,应该以教师为中心,要充分考虑广大教师的利益要求,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学校应该多渠道地筹措办学经费,设法增加教师的岗位工资,课时津贴,科研资助经费和公共福利等,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这样一来,教师们有了自己的坐标,就会感到处处是温馨,和谐。更重要的是要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办学的主人,包括教师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参与学校的管理。以教师为中心还应包括对教师学术自由的尊重和保护,在学校营造一个自由探讨学术问题、发表学术观点、追求科学真理的学术氛围。
3.构建柔性的评价机制
教师管理理念范文2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高校教师 管理
教师是办学的基础,是学校的灵魂,没有了教师,学校也就不称其为学校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充分说明了教师对于学校的重要意义。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否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关系高等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及其内涵
西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产生于企业管理领域,是管理学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经过长期的探索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史上,19世纪末以前的企业管理基本上属于经验管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以电为动力的自动化生产的普及,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单纯凭经验进行管理的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管理的需要。1911年,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现代管理理论的诞生,也奠定了泰勒作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地位。泰勒将人作为管理的客体,重视人在企业中的作用,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引入管理领域。开始于1924年的霍桑实验,把现代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阶段引入人际关系阶段(行为科学阶段)。人际关系阶段以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行为学为其显著特征,以人际关系理论为基础,以“社会人”为假设,认为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因而要求管理人员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于所要完成的任务上,而应更多地关注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人的需要,关心、理解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将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使组织成员的归属、自尊等非理性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使个人人格的完整性得到一定的保护。“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而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二、“以人为本”理念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高度集中、以培养人和教育人为主要任务的特殊组织,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来实施学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优化高校教师管理,即要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教师的价值,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要从教师的教育生活世界出发,真正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淡化“官本位”思想,以教师成长为本,坚持对话与沟通,尊重教师需要的多层次性,实现教师与组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1.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核心地位,实行民主管理
传统的学校管理,强调制度治校、量化管理,强调对教师控制、监督、制约,强调管理就是领导、就是令行禁止。这种管理,其优点在于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职责分明,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是必不可少的。但它最大的局限性是忽视了人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理性代替了人性,忘记了学校管理的一切都是为师生的发展服务的,极易使师生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劳动特点决定了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不应该只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教师不应只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应给予教师参与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的权力。这样不仅可以使政策更具现实性,避免朝令夕改,强化制度的权威性,而且可以减少摩擦,降低运行成本,营造民主氛围,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明确高校教师需求,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
激励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以某种刺激作为诱因,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外在刺激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的过程。美国著名学者威廉•詹姆斯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人的能力在平时表现和经过激励后的表现之间的差距是50%~60%。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平时的工作效率是30%,则得到充分激励后,他的工作效率可以达到80%~90%。即在一个人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工作成绩的大小取决于激励程度。因此,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增加学术成果产出的重要保证。
而激励措施是否有效,取决于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在当前国家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高校教师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完全可以得到满足。而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的知识分子,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才是他们最典型的内部特征。相比较而言,他们可以容忍经济上的清贫,却无法忍受精神上的窘迫。因此,要达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热情的目的,使激励措施更为有效,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就必须了解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了解教师在想什么、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并尽可能地满足其需要,倡导个性发展,使其感受到来自管理者的人文关怀。
3.建立平等、宽松的工作环境
在高等院校,教师追求的利益既是经济利益,从长远来说更是一种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教师选择一个学校往往是以追求良好的个人发展前景为目的,而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教师个人发展成就得以满足的通路。所以,建立平等、宽松的工作环境,搭建干事业的平台是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关键。可以用“银行效应”来形容宽松的工作环境对高校教师的作用。“银行效应”是指银行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存款,实行的关键措施是存户有取款的自由,自由度越大,吸引的存款额也就越大;限制或取消取款自由,其结果不是保住了存款,而是急剧减少乃至破产关门。
高校应该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为其提供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并不断创造条件,优化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术环境。高校环境是由学校的知名度、学科水平、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等因素决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是教师努力工作的基本环境和基础,但学术环境建设更为重要、更加困难。学术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学术硬环境主要包括实验设备、文献资料、科研经费、后勤保障等,学术软环境主要包括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有宽松自由的学术气氛、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工作充满热情。在高校教师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中心,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陈湘洲,陈仁新.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机制探索[J].科学与管理,2005,(5):54-56.
教师管理理念范文3
关键词:心理契约;高职院校;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也关系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和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潜在建设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和长远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特点
1.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具有职业生涯初期阶段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青年人才加入到高职教师的行列,形成了较为庞大的高职青年教师队伍。现在活跃在高职院校教学岗位上的绝大部分高职青年教师本身文化程度较高,职业教学能力较强,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因而希望高水平的教学能获得比较高的职业回报。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初期阶段,有着其特殊的需要和职业阶段特点。一是,高职院校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要求加重了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更需要学校给予心理上的关怀。这是高职青年教师不同于一般高校教师,也不同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一个主要方面。二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和一般从业人员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相对而言他们的需求层次较高。三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所处的年龄阶段所面临的个人生活压力较大。四是,处于职业初创时期的青年教师可能经验不是很丰富,但是自我实现需要程度较高。
2.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需求和供给不平衡
一方面高职院校因为要培养市场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就既要提高教学水平,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在某一专业职业领域有比较突出的成就,高职院校对高素质、高文凭的“双师型”教师的需求较大;另一方面,因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待遇不是很理想,他们自身的职业发展计划难以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当中,因而那些在某一专业职业领域真正具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往往有着比较大的职业选择空间,在人生事业追求中必然选择最佳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这样,就出现了“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
3.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人才流动频繁
因为人事聘任制度的改革,原来一定终身的单位人制度彻底改变,三、五年一聘,甚至一年一聘的人事聘任制度,加上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双向选择,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会选择离职。部分青年教师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为进入更高水平、有更好基础和条件的一般本科院校做准备;部分专业技术能力很强、技术实践水平很高的青年教师选择进入社会各专业领域去拓展自己的才华和事业空间。所有这些都加剧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人才流动的频率,给高职院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特点,知识型人才市场的逐步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给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管理带来了挑战,而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管理的人事机制,存在着不适合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弊端。
1.高职院校缺乏对青年教师管理的正确认识
因为办学历史不是很长(一般都在10年左右),加上原有的学校管理体制的遗留影响,不少的高职院校缺乏对青年教师管理的正确认识,注重理性管理,忽视人文管理。因而在进行教师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更多地关注逐步细化的硬性制度,而忽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难以实现理性管理和人文管理的结合。
2.青年教师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如何传达高职院校战略,并使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等理念灌输到教师中去,沟通是极其重要的手段。通过双向沟通,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藉此随时了解和关注青年教师的期望和学校存在的问题,听取青年教师的改善意见;另一方面,青年教师也可以全面了解学校的期望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此重视不够,青年教师在学习和工作时,缺乏明确的指导,学校的发展规划只对中层以上干部公开,一般青年教师连知情权利都没有,更谈不上参与到学校的前景规划当中来,为学校的发展战略献计献策。
3.激励机制不科学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通常对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有着强烈和持久的承诺,他们之中有人可能更多时候是对自己的专业忠诚,而不是对学校忠诚。在工资等方面的收入待遇远没有资深教师丰厚,虽然他们也热爱自己的工作,但对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来说,在物质利益和职业生涯发展都有所欠缺时自然会出现心理失衡,当前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激励措施大都集中在伦理道德激励和物质奖励方面,而这些并非最有效的激励手段。当青年教师感觉不到心理契约的和谐时,当自己勤勉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激励时,他们也会选择应付或者放弃。
4.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教师是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所进行的教学和科研及开发应用能够为学校、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虽然不少学校开始打破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的晋升制度和职称、岗位终生制度,纷纷建立了各自的业绩评估制度和任用制度。但由于教师专业的不同,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实践课教师和文化基础课教师存在着很大差异。高职院校所建立起来的业绩评估制度和任用制度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容易受到不同专业在学校影响中的强弱势地位的波动,不是一个公平的评价体系,并且在时段划分上也造成实践训练难度大、科研项目长、社会价值高的教师不能从中受益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短视”,往往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
三、心理契约视角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管理启示
高职院校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联系教师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教师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它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对学校组织感情的投入以及教师的流动率等。高职院校可以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完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管理措施,推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1.转变管理观念
随着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变革,过去终身制的“单位人”的观念已经不再存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不再期望一劳永逸的“铁饭碗”。同样,作为高职院校的组织管理者也应该与时俱进,改变管理理念,变革管理模式,应从单一的理性管理向理性管理和人文管理相结合的和谐管理模式转变。尤其是要改变过去“官本位”的管理意识,树立以学校发展为前提、以教学为重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服务意识。要采取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加强与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构建起新的心理契约,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青年教师与学校双方的有效沟通
心理契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它具有主观性和动态性。要做到对青年教师心理契约的管理,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持续保持和教师的有效沟通,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工作方式,以便为学校的全面健康发展夯实根基。同时,要让青年教师对不同时期的学校发展规划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青年教师个体和群体都能明确其教学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3.积极与青年教师之间构建和谐的心理契约
由于心理契约是以组织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心理预期为基础的,所以心理契约的管理应以双方的需求为最重要的关注点。教师心理契约管理的基础就是明确期望,了解教师个体及群体对学校所抱有的合理期望,同时也要使教师了解学校的发展需求以及相应的对教师个体及群体的希望和要求,达到双方需求的协调统一和默契。情感激励是落实人本管理思想的一种重要推动力,因此,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管理要强调运用情感激励的手段,以增进青年教师和高职院校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而且情感激励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感。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协助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4.完善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管理
高职院校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教师的身心状态也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要保证青年教师能长期有效地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服务,保证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达成并维持与高职院校间一种动态平衡的心理契约,完善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的职业发展伴随着教师心理契约中对教师角色和行为责任越来越准确的认识,也伴随着教师职业理想的清晰过程,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是教师心理契约调整和改变的过程。教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激励因素就是来自于学校和教师的共同愿景,只有采用愿景式的管理方式,用共同意愿来发展和提升心理契约,才能内在地激励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其职业生涯,进而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和谐发展。在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中,应该采用参与式的管理体制,充分与青年教师进行沟通,平等、民主地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心理契约违背的原因以及调整的方式,才能够修复、调整以及建立合理的教师心理契约,因此基于心理契约的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管理要采用民主的方式以维护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胡祝恩.建立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0,(29):49-50.
[2] 张立迎,杨平.基于心理契约维度的高校教师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83-85.
教师管理理念范文4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4—0025—01
教师的成长, 就是教师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幼儿园管理理念是影响教师成长的客观因素, 对教师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实施人本管理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幼儿园管理实践中,探索出实现人本管理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人才,促进教师成长
1.科学的选才、用才,促进教师成长。在幼儿园管理实践中,园长用人应尊重不同性格的教师,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员工,用其之长,避其之短,尽可能提供条件,创造条件,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积极发挥作用的舞台。
2.做好对新教师的培养。为了使新教师快速健康成长,可以使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关系,以老带新,让新教师在面对面的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学教学、学作风、学人品、学会发展,成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骨干,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有了一支强有力的青年教师队伍,幼儿园才能保持可持续的发展。
3.提高用人的透明度。幼儿园加强人本管理,在用人上要提高透明度,使用公开、公平与公正的用人策略,具体表现在聘用的公开性、任用的公平性、监督的公正性,提高用人的透明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促进教师与管理者的共同成长。
二、营造宽松氛围,创设良好人际关系
在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建立一个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团结友爱的氛围是幼儿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园长和教师的角色,决定了彼此间的上下级关系,因而在平常的交往中,教师难免会有一些紧张感。时间长了,无形中或多或少地让教师心中对园长有了一分敬畏感。作为园长,要了解教师的这种心理,工作上放下架子,主动接近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平等自然地与他们相处。而对于那些积极进取又似乎自傲的教师,园长应表现出宽容,给予爱护,营造宽松氛围,创设良好人际关系,促进教师的成长。
在工作中,园长应主动关心教师,经常用欣赏的眼光、赞美的话语与他们交流,夸一夸她们设计的家园栏,制作的主题互动墙等。要尽量满足教师心理需要,使他们有归属感,使园长与教师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和睦、宽松的工作环境。在真诚宽松的气氛中,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使教育教学改革和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取得跨越式的发展。
三、加强人文关怀,促进教师的成长
幼儿园是由大多数女性组成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其感情细腻、争强好胜、自尊心强等共性特点,这就需要园长在管理教师时讲究一个“情”字,以情动人,以爱换心,真心实意地去尊重每位教师,用情感手段激励他们热爱事业和幼儿,体贴、关心、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用诚挚的语言给予教育教学上的指导,用商量的口吻安排工作,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有着人文关怀的环境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情绪,使教师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成长。
加强人文关怀,促进教师成长,要关注教师, 首先要关注教师的生活, 关注教师的成功, 关注教师的失败。要让她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 体验成功的快乐, 并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同时, 也应关注教师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有条件, 应尽量给她们提供学习的机会, 满足她们对知识渴求的愿望。我们除了关注教师的物质需要之外, 还要关注教师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让她们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视的, 其工作是有价值的, 其人生是有意义的,需要的满足往往会使教师体验到一种满足感, 一种成就感, 进而会更加热爱幼教事业。
教师管理理念范文5
【关键词】服务理念;高教管理;原因分析
高教的管理工作对于整个高教的工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的质量不但会对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还会进一步的对学生们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高教的管理工作要采用科学的管理观念,并且相关的管理人员还需要树立起服务的意识,对服务理念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管理经验,从而提升我国高教的管理质量。
一、当前我国高教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主要是采用规范化的管理手段,由于学生的数量相对比较多,因此难以在管理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来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有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很多高教管理工作由教师来承担,这样就将学生放到了一个被动的位置上,使得学生会对教师们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和畏惧的心理。此外教师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管理的工作,会在管理的过程中制定出一些管理标准,但是他们没有对自己的工作范畴加以明确,认为学生管理工作同教学工作是一样的,这样就使得很多的教师没有在管理的过程中树立起服务理念。这样也会使得一些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之后,虽然能够遵守企业的相关标准和规定,但是难以发散思维,在工作中体现个性化。由此可见,高教的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着服务意识缺失的现象,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对造成服务意识缺失【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给我国高教的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高教管理的工作当中,服务的质量已经逐渐的成为了社会各界以及学生自身评价我国高教管理工作质量的一个十分关键和评价标准。但是,当前我国高教的管理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服务理念缺失的现象十分的常见。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教管理中造成服务理念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应对的策略和建议,希望能够对高教相关的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服务理念;高教管理;原因分析
高教的管理工作对于整个高教的工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的质量不但会对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还会进一步的对学生们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高教的管理工作要采用科学的管理观念,并且相关的管理人员还需要树立起服务的意识,对服务理念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管理经验,从而提升我国高教的管理质量。
一、当前我国高教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主要是采用规范化的管理手段,由于学生的数量相对比较多,因此难以在管理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来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有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很多高教管理工作由教师来承担,这样就将学生放到了一个被动的位置上,使得学生会对教师们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和畏惧的心理。此外教师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管理的工作,会在管理的过程中制定出一些管理标准,但是他们没有对自己的工作范畴加以明确,认为学生管理工作同教学工作是一样的,这样就使得很多的教师没有在管理的过程中树立起服务理念。这样也会使得一些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之后,虽然能够遵守企业的相关标准和规定,但是难以发散思维,在工作中体现个性化。由此可见,高教的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着服务意识缺失的现象,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对造成服务意识缺失的原因加以分析和明确,还需要对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以借鉴,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的高教管理机制,从而提升服务意识在我国高教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水平。
二、造成我国高教管理工作中服务理念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高教管理人员主要是由政府的相关部门来直接任命的,这样就使得一些管理人员由于受到官僚思维的影响而忽视了自身服务意识的体现。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难以真正的体现服务意识,也影响到了预期的管理效果的取得。
(二)管理人员在态度上还存在不足
对于执行力以及相关观念的贯彻和实施来说,态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在我国高教管理工作中,还有一些个别的管理人员存在着态度不积极的现象。一些管理人员对于服务理念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在管理工作当中也没有将自身的态度加以端正,采用消极的态度来开展管理的工作,这样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管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执行能力。
(三)学生的数量比较多
要想更好的将服务意识应用到高教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来采用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服务方式。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们的实际需求,无论是学生方面的需求还是日常生活当中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高教院校的学生数量比较多,并且呈现出的逐年增长的形势,这样就给高校管理服务意识的应用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只能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这样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的约束,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四)受到传统教学管理观念的影响
由于我国属于一个传统的教育大国,因此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教育这项工作。在封建的社会当中,教师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当前我国的社会当中,社会各界对于教师仍然有着很高的信任度,这就使得我国高教管理的教师容易受到传统教学管理观念的影响,而不愿意去将自身的服务理念加以更新,不愿意树立起服务的意识。
三、在高教管理工作中应用服务理念的建议和策略
(一)完善管理标准
在我国高教管理工作当中,要想将服务理念加以应用,首先就需要管理人员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来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标准。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高教院校当中,由于专业的多样化,这就要求管理人员需求根据学生们的不同专业来制定出不同的管理标准,例如:作息时间的不同等。这样对管理的标准加以完善和优化,就可以赋予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促进他们自身兴趣的培养和发展。在西方一些发达的国家当中,实验室或者是图书馆都可以让学生进行通宵的学习,这也是西方国家教育水平相对比较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但是我国的高教在管理方面就相对比较严格,晚上熄灯的时间比较统一,图书馆也不会全天候的向学生们开放,这样就影响了我国高教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这就需要高教的相关管理人员征求学生们的意见从而共同制定出一个管理标准,促进管理机制的完善。
(二)管理人员应该树立起服务的理念
高教管理人员要想树立起服务的理念和服务意识就需要首先在自身的思想上去进行转变,放弃传统官僚思想的影响,从而将服务理念做为管理工作开展的一个导向。可以采用激励的机制来提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端正管理态度。此外还需要定期的对高教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加强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还需要高教院校加大对于岗位任命的把关力度,采用聘用的方式,广泛的吸收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提升整个管理团队的服务意识以及竞争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相比较,我国的高教院校在管理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服务意识的应用水平也不高,这样就需要相关的高教管理人员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更新管理手段,丰富管理形式,根据学生们的实际特点和需求来采用不同的管理标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及我国高教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万盛.国际视野下的教育服务理念和行动[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2]季爱君,刘晓立.教育服务理念: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核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3]胡均国.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实行人本管理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05).
[4]曲玉梁,朱小萍,姚志华,蒋叶红.提高高校管理质量和效益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2(01).
[5]曲明,聂法良.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建构及对策初探[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的原因加以分析和明确,还需要对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以借鉴,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的高教管理机制,从而提升服务意识在我国高教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水平。
二、造成我国高教管理工作中服务理念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高教管理人员主要是由政府的相关部门来直接任命的,这样就使得一些管理人员由于受到官僚思维的影响而忽视了自身服务意识的体现。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难以真正的体现服务意识,也影响到了预期的管理效果的取得。
(二)管理人员在态度上还存在不足
对于执行力以及相关观念的贯彻和实施来说,态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在我国高教管理工作中,还有一些个别的管理人员存在着态度不积极的现象。一些管理人员对于服务理念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在管理工作当中也没有将自身的态度加以端正,采用消极的态度来开展管理的工作,这样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管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执行能力。
(三)学生的数量比较多
要想更好的将服务意识应用到高教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来采用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服务方式。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们的实际需求,无论是学生方面的需求还是日常生活当中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高教院校的学生数量比较多,并且呈现出的逐年增长的形势,这样就给高校管理服务意识的应用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只能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这样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的约束,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四)受到传统教学管理观念的影响
由于我国属于一个传统的教育大国,因此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教育这项工作。在封建的社会当中,教师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当前我国的社会当中,社会各界对于教师仍然有着很高的信任度,这就使得我国高教管理的教师容易受到传统教学管理观念的影响,而不愿意去将自身的服务理念加以更新,不愿意树立起服务的意识。
三、在高教管理工作中应用服务理念的建议和策略
(一)完善管理标准
在我国高教管理工作当中,要想将服务理念加以应用,首先就需要管理人员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来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标准。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高教院校当中,由于专业的多样化,这就要求管理人员需求根据学生们的不同专业来制定出不同的管理标准,例如:作息时间的不同等。这样对管理的标准加以完善和优化,就可以赋予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促进他们自身兴趣的培养和发展。在西方一些发达的国家当中,实验室或者是图书馆都可以让学生进行通宵的学习,这也是西方国家教育水平相对比较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但是我国的高教在管理方面就相对比较严格,晚上熄灯的时间比较统一,图书馆也不会全天候的向学生们开放,这样就影响了我国高教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这就需要高教的相关管理人员征求学生们的意见从而共同制定出一个管理标准,促进管理机制的完善。
(二)管理人员应该树立起服务的理念
高教管理人员要想树立起服务的理念和服务意识就需要首先在自身的思想上去进行转变,放弃传统官僚思想的影响,从而将服务理念做为管理工作开展的一个导向。可以采用激励的机制来提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端正管理态度。此外还需要定期的对高教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加强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还需要高教院校加大对于岗位任命的把关力度,采用聘用的方式,广泛的吸收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提升整个管理团队的服务意识以及竞争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相比较,我国的高教院校在管理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服务意识的应用水平也不高,这样就需要相关的高教管理人员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更新管理手段,丰富管理形式,根据学生们的实际特点和需求来采用不同的管理标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及我国高教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万盛.国际视野下的教育服务理念和行动[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2]季爱君,刘晓立.教育服务理念: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核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3]胡均国.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实行人本管理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05).
教师管理理念范文6
关键词:和谐理念视阈;高校教育管理;和谐校园
0、引言
在和谐理念视阈下如何构建高校教育管理体系是当代教育者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结合和谐理念构建高校教育管理体现了和谐社会对现代教育管理的需求,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对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进行改革创新,使得教育管理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的同时,又能弘扬和谐文化,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在和谐理念视阈下构建高校教育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和谐高校教育管理理念
1.1高校教育管理体现出的关爱尊重和谐理念
高校管理者应借助关爱尊重的和谐理念对高校所有成员进行教育,并倡导这些成员弘扬关爱尊重和谐理念[1]。弘扬关爱尊重和谐理念既要注重成员的综合素质教育,通过从旁辅导,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又要发扬高校成员之间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使每个成员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实现所有成员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高校健康蓬勃发展,最终使得现代高校教育水平得以提高。
1.2高校教育管理体现出的民主平等和谐理念
高校环境具有高教学水准、高文化素质、浓厚的民主氛围、等特点。建设基于和谐理念视阈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有助于弘扬民主和平意识,能够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主动性。高校成员在民主平等的校园环境中能够得到应由的尊重[2]。
1.3高校教育管理体现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理念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实现高校成员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党的十报告指出的科学发展观。人的发展能够促进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发展。通过对人进行潜力的挖掘并激发起创造力,使得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构建和谐高校环境,使得各个成员在高校不仅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还能培养自己的思想感情[3]。由此可见,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高校有助于促进成员全面发展。
1.4高校教育管理体现出的服务和谐理念
现代高等教育管理要求管理者提供各种资源以及展现平台,以实现高校成员的人生理想。高校教育管理体现的是服务和谐理念,使得高校的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以及针对性。
2、和谐理念视阈下构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2.1和谐校园有助于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为实现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就必须营造适合发展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够使得学校得到惊人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如果校园处在管理懈怠、心生浮躁的氛围中,势必将阻碍学校长远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和谐理念视阈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2和谐校园有助于促进建设和谐社会
高校成员在和谐校园中培养自身积极主动性,并不断提高自我知识[4]。高校成员用自身丰富的知识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3和谐校园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促进校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高等教育机构应以和谐理念为基础,努力构建和谐高校教育管理,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2.4和谐校园有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高等教育管理主要是对师生进行管理。高校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是住过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只有重视对师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才呢过确保社会乃至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应以人为本,努力营造适合师生身心愉悦、和谐共处的教育环境。
3、和谐理念视阈下构建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措施
3.1建设和谐人际关系
校园中为建设和谐人际关系,无非是正确处理校园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管理者应对员工以及师生采取人性化的暖心行动,比如做人处事上不端架子,与员工和蔼坦诚相对;在薪水待遇方面可以酌情补给等。教师方面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及专业知识,做到同事之间互帮互助,对学生应采取关怀行动等。学生应做到尊师重教,积极进去,不断完善自己。三方共同营造和谐高校教育环境。
3.2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受教的主要场所,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助于学生培养健康人格,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目标。高校应加大对校园和谐环境建设工作的重视,努力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比如倡导学生保护校园环境的卫生等。与此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对能力。
3.3结合丰富的课外活动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高校教育管理应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因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通过营造适合他们发展的和谐环境,努力提高其整体素质。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得他们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学校通过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得校园的教育管理更加和谐,有助于和谐理念视阈下建设高校教育管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和谐社会要求建设高校教育管理时应以和谐理念为基础,努力构建全面和谐发展的校园。高校负责人应重视和谐校园的建设工作,正确理解关爱尊重、民主平等以人为本等的内涵,确保能够及时解决高校教育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改善校园管
理环境,才能确保高校所有成员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实现所有成员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高校健康蓬勃发展,最终使得现代高校教育水平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玉庆,徐敏强,胡响楠.与时俱进 创建和谐的高校教育管理环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0(12):13-14.
[2]张海国,黄竹胜,李延明.发挥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制的作用,促进广西高等教育事业和谐发展[J].长春大学学报,2013,9(05):63.
[3]胡世华,杨德龙,刘大春.试论学校和谐管理的构建[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13,1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