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循环利用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循环利用方案范文1
0 前言
振冲碎石桩是利用在地基中就地振制的碎石快速加固松软地基的方法。它是利用起重机吊起振冲器,运用振冲器中的潜水电动机带到偏心块,使振冲器产生高频振动;同时开动水泵,使高压水通过射水泵管喷嘴喷射高压水流冲击孔底,在边冲边振的联合作业下,将振冲器沉入预定深度并形成钻孔;再在清孔后向孔内分批填入碎石来制作成桩[1]。桩土与原来的粘土构成复合地基,以提高其承载力、增强稳定性、减少沉降量,同时还显著地增强其抗震性能,无论是公路、桥梁、堤坝和房屋等建筑的软基均可采用振冲碎石桩处理成复合地基以满足工程的使用与抗震的要求。
1 振冲碎石桩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振冲碎石桩在高层建筑地基的加固及处理中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它具有技术可靠、设备简单、操作技术易于掌握、施工简便快速、工期短、既不用水泥,又不用钢材,加固后地基承载力有显著提高等优点。适用于中、粗砂和部分细砂或粉砂土地基、特别适用于沿海地区的砂质土地基。然而,由于振冲碎石桩的成桩机理,成桩过程势必用水量很大,当然必定会产生大量的泥浆。
振冲碎石桩施工的两大技术难题一是泥浆排放量大、污染环境,若采取外运处理方式运输成本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施工进度;二是施工用水量大。若能采用沉淀泥浆后集中外运水循环利用的方式,将会大大减少泥浆的外运量,节约了成本同时加快了施工进度,另一方面水的循环利用也解决了施工用水的难题,具有明显的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
2 泥浆排放总体方案
在指定的排污场地开挖作为沉淀池,在振冲桩施工现场设置临时集浆池收集泥浆,排至泥浆中转池(如机组距离泥浆进行沉淀较近,可不设中转池),然后从中转池用泥浆泵通过管道将泥浆排至泥浆沉淀池。设置两级泥浆沉淀池,施工产生的泥浆经两级沉淀后使用清水泵将分离出的清水抽至各施工机组,循环使用,这样既节约资源,又能保证泥浆的处理效果,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图1 泥浆处理流程图
3 泥浆排放处理系统布置
3.1泥浆收集系统
(1)在指定地点挖好临时集浆池。
(2)将整个施工场地划分成若干小施工区域,每个施工区域一台施工机组,且每个小施工区设置一个小泥浆坑,机组施工产生的泥浆通过排浆沟直接排至小泥浆坑。
(3)用泥浆泵将小泥浆坑内泥浆排至临时集浆池。
(4)在临时集浆池上架设大功率排浆泵与泥浆中转池相连,设专人进行看护。
3.2泥浆中转输送
施工机组的泥浆通过临时集浆池输送至泥浆中转池。临时集浆池的泥浆通过3PNL型泥浆泵抽至泥浆中转池,泥浆中转池用3PNL泥浆泵通过管道输送至泥浆沉淀池。
3.3泥浆沉淀池设计及开挖
泥浆沉淀池容量以能满足以上泥浆排放量及排放强度估算量的要求,并有不小于10%的设计安全储备量。泥浆沉淀池采用机械开挖,围筑土堰应分层夯实。
图2 泥浆沉淀池断面图
3.4清水循环利用
泥浆沉淀池内上部清水通过沉淀池另一端部预埋ø150管自由分离至清水池,用清水泵将分离出的清水抽至施工现场供各施工机组,循环使用。为保证水的循环效果,清水池宜为砌筑而成的水池,不宜为土坑。
3.5安全防护
为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防止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或物体掉入集浆池或泥浆中转池或泥浆沉淀池或清水池,在各池的周围搭设1.5米高防护栏杆并设警示标志和灯光。设专人24hr昼夜巡视中转池、排浆管道和泥浆池,发现管道、围堰隐患险情及时采取补救、堵漏或加固措施,防止泥浆漫流。
4 结论
水循环利用方案范文2
关键词:炼钢厂;清洁生产;循环利用
一、引言
随着工业企业转型的深入推进,清洁生产与循环利用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所提及,并逐渐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给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炼钢厂而言,实现清洁生产与循环利用是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资源紧缺、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下,炼钢厂必须要通过清洁生产与循环利用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比较
对于循环经济而言,清洁生产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而循环经济又是清洁生产实施的目标,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层次。站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角度来看,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一致的。清洁生产最初的出发点是通过各种先进技术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重点在于清洁技术;循环经济最初的出发点则是将废气物转化成可以利用资源,减少垃圾的最终处理,更多注重的是经济层面的内容,关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清洁生产和循环年经济既有相同一面,也有差别之处。
三、清洁生产的内容分析
清洁生产的实施首先要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以莱钢为例,该炼钢产于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开始第二轮的清洁生产审核,借助企业自身的力量和社会相关部门人员的力量,相继提出总共30多个清洁生产方案,通过清洁生产审核,30多个清洁生产方案均予以实施,企业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效益,在烟尘的排放、烟尘削减率以及削减污染物排放生产效益方面都得到了极大优化。
清洁生产的推行,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为支撑,铁水联合矿石技术、连铸坯热送、H型近终形异型坯连铸技术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实践应用,可以起到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物的目的,整套的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控制体系的顺利运行,实现了“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目的。
四、循环利用
炼钢厂循环利用主要包括三个个环节,分别是炼钢高效生产链、工业水循环链、二次能源回收利用循环链,它们是炼钢厂循环利用的主要环节,这三个环节的运行,加快了炼钢产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
一是炼钢高效生产链。首先,规范操作,推行标准操作,实现“三恒”稳定浇注。炼钢产标准化操作模式的建立,需要相应的操作书作指导,以制度化的形式将操作规范进行阐述和说明,建立连铸机“恒拉速、恒温度、恒液面”的三恒稳态浇注工艺,将“时间最短、温降最小”的原则落实到实际生产中。其次,开发大规格超薄近终型异型坯工艺技术。该工艺技术在节能、环保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还能提升产品的质量,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效、环保、节能的目标。
二是工业用水循环链。水是炼钢厂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清洁生产自然而然需要考虑到水的循环利用。炼钢产需要从节约用水的细节做起,研发和借鉴新的节水技术,改进以往生产过程中节水技术的不足之处,通过水的串级利用、煤气全干法除尘实现工业水的循环利用。炼钢厂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工序对水的要求不同,水的串级利用可以将较高的一冷水系统排污水使用到二冷水循环系统上,再将二冷水系统排污水用到对水质要求不同的工序上,实现一冷水和二冷水的串联利用。炼钢厂除尘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工业水,煤气全干法除尘减少了工业水的使用,除尘效率高,满足了节能减排和环保的要求。
三是二次能源回收利用循环链。炼钢厂生产过程中,转炉生产会产生大量的转炉煤气和转炉烟气,无论是煤气还是烟气中都含有大量余热。在转炉烟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和热量,这些热量可以作为能源加以利用,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烟气和煤气中的余热,对炼钢厂节能起到了关键作用。关于余热的回收利用,首先要利用蒸汽,蒸汽封氧枪口代替传统氮气封氧气枪口是一种很好的蒸汽利用新技术。其次是增加蒸汽的回收,炼厂可以采取分段隔离方式排泄技术来增加对蒸汽的回收。另外,在转炉煤气的回收利用方面,标准化的操作模式必不可少,通过煤气回收工艺参数的优化,使得循环生产能够有据可循。炼钢长还可以实施蓄热式烘烤,全线实现转炉煤气的自产自用,增加转炉煤气并网。转炉煤气的回收利用以及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使得二次能源回收利用循环链逐渐建立。
水循环利用方案范文3
[关键词] 水资源 循环经济 再利用 意义
1 前言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危机”日益显现,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也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起初人们对水资源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运动规律,即着重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技革命,使人们对水资源的研究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逐步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研究过渡到水资源社会经济属性的研究,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角度广泛开展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这些研究领域包括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水环境安全的研究、水权水价的研究、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研究等。
2 水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2.1 水循环经济的概念
水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先进的水资源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社会水循环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按照水资源节约、水环境友好的原则,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始终贯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重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以完善的制度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减轻和降低污染,从而实现社会发展的最终可持续性。
2.2 水循环经济的特征
根据水循环经济的定义,通过传统水资源利用模式和水循环经济模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水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2.2.1发展目标上追求效率、效益和可持续的统一性
水循环经济模式在发展目标上追求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效益和可持续性三者的统一,要求水资源利用模式必须按这三大目标进行重新构建。
(1)效率特征要求水资源利用注重节水,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高效利用水资源。
(2)效益特征表现在中观上水资源配置的高效益,要构建节水型经济系统和节水型社会系统。
(3)可持续性是指水资源利用充分考虑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水循环经济模式追求的最高目标。
2.2.2管理环节上追求供水、用水和排水等环节的健康循环
发展水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提供健康的水资源生存环境,水循环经济要求水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和途径都应追求健康循环,且贯穿于整个水的社会循环过程中。水循环经济需要贯彻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输入端的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在供水环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水资源量,即用较少的水资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水资源和减少污染。
过程控制的再利用原则(Reuse)。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从上一工序或过程排出的水资源能够直接为下一工序或过程所用,水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多次重复利用。
输出端的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水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废水。
2.2.3利用手段上追求科学技术、经济与行政手段的一体化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水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多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
有效的经济政策是水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要保障。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充分利用价格、税收和财政等各种经济手段,实现符合水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3R原则。
法律和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推动水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所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是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管理手段上的重要特点。
3 水资源再利用模式
水资源再利用模式的选择体现在水循环体系的各个环节之中,包括供水、生产和生活用水、污水资源化、雨水利用等。其目的很清楚,一是节水,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索取;二是减少排放,减少对自然水生态的扰动。水资源再利用模式在人类实践中早有应用,如节水器具,节水的绿色建筑,还有各种中水的回用等。总体来看,对这些模式的研究和分析还不够深入,没有更好地提炼总结,尤其是从经济学角度的分析还有待加强。
3.1节约用水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采用大漫灌的灌溉方式,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可见,我国农业节水潜力相当可观,应大力研究和分析农业节水模式,通过节水灌溉和节水农业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农业节水。要加强对工业行业节水的经济学研究,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水资源节约利用和水环境污染控制的目的。在城镇,要加强水的循环利用研究,控城镇生活的用水浪费,减少城市给水管网和用水器具漏水损失,充分发挥节水的潜力。要研究和分析各种节水模式的成本和效益,通过成本和效益的比较,选择最优的节约用水模式。
3.2清洁生产模式。近年来,世界上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广泛采用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由于采取这一措施,20年来,日本和德国的工业用水的数量没有增加。美国钢铁业在每吨钢需要的280 t水中,只有14 t是注入的新水,其余用的都是循环水。至2000年,我国工业废水的重复利用率已经达到70%以上,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90%~95%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根据我国目前的工业用水效率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的年用水量将由现在的1100亿m3增加到2000亿m3,增加用水量约1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工业用水过程的研究,多角度地选择清洁生产模式,改进工艺和流程,进一步提高多次重复循环用水,提高用水的效率。
3.3污水资源化模式。工业废水资源化的观念是对传统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的革命,是工业废水治理的努力方向;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可以考虑变集中处理为分散处理,分散处理的主要场所是居民住宅的屋顶。通过在城市建立中水系统,将生活、生产污水处理之后再次使用,从而节约大量的日常用水。经处理过的回用中水,主要可用于冲厕、体育场馆、高尔夫球场、浇灌花草树木、清洁道路、清洗车辆或基建施工、设备冷却、工业用水及其他可接受其水质标准的用水。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每年6.5%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20年城市污水产生量将达到600亿t以上。因此,污水资源化应是我国21世纪城市水循环经济的着眼点,需要大力研究污水处理技术水平和污水资源化应用的方向。
3.4雨水资源化模式。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极度缺水。按可利用水资源统计,当地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用量只有110 m3,是全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720m3)的15.3%,是世界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2970m3)的3.7%。目前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近1000万人的饮用水极度困难。数百年来,西部地区居民积累了丰富的雨水汇集和利用的经验,使他们得以在这里生存。面对发展的需要,这种传统的集水方式受到了资金短缺的制约。为此,今后需要大力开展对西北地区雨水利用方式、雨水利用投融资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3.5海水淡化模式。我国拥有1万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管辖区,海水利用和淡化是解决淡水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据测算,中国城市的用水中约80%是工业用水,工业用水中约80%是工业冷却用水。如果能够用海水替代现有工业冷却用淡水总用量的30%,就可以使沿海城市节约近20%的淡水资源,同时减少冷却水对环境的污染。我国的海水淡化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今后,需要加强对海水淡化技术、海水对工业设备的腐蚀、海水淡化成本与效益、海水淡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使海水淡化利用成为我国解决缺水问题的重要选择之一。
4 水资源再利用技术的创新
“节流”与“开源”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两个主要途径,在水资源供应不断减少的今天,其核心在于水的循环利用,即通过污水资源化、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等措施,增加水资源的间接供应,尽量减少水的使用量,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无效需求,减轻供水压力,还可以相应减少污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的负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此,循环用水可以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战略措施。循环用水需要采取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各项综合措施,特别需要不断更新的污水处理技术、节水技术与设备的支持。
技术创新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系统目标,考虑系统内外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可能得到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比较,不断研究和寻找新的最佳方案。对水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研究,主要是从事技术科学的学者,要将水循环经济的理念与思路引入水的供应、输送、使用、排放、处理和回用等过程中,通过对循环过程中水资源消耗、水循环利用、污水处理、水污染排放的分析,提出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工程流程或技术建议。
例如,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各用水部门与行业都存在节水技术与相关设备;在污水处理厂,要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必须不断更新处理设施和技术,以提高污水的处理水平;同样,要实现污水的循环利用,需要对饮用水、循环水的管道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还需要考虑不同技术项目的成本与效益,如引入新的生产流程与工艺所需要的投入及预期产出。从企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来看,还要对比分析采取水循环技术的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从而确定水循环技术的可行性。这些工作,需要根据各地的水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对各类循环水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系统的分类,并提出相关的技术识别评价指标,为水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5 水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经济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水资源分部门管理的体制,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等分割管理,水资源的分割管理导致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推萎扯皮、管理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端。随着社会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不少地区的水短缺和水污染等水问题日显严重,传统的水资源分割管理模式越来越成为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加强水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机制问题的研究是实践水循环经济工作的突破口,更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水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机制的研究包括循环水权制度的研究、循环水权交易市场的研究、循环水价的研究、水循环经济政府财政和税收的研究、有关循环水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研究等。
6 结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迫切需要在包括工业、农业等在内的各个领域引入水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与技术。通过水循环与资源的回收,不仅可以节约水和资源,减少对环境的依赖,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保护环境。因此,建立水循环经济与水资源再利用体系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王晓昌,张荔,袁宠林,等.水资源利用与保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水循环利用方案范文4
关键词生态建筑住宅设计建筑主体节能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主体节能
建筑主体节能要求在保证舒适、健康的室内热环境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全年能耗,最大限额度的减少建筑对能源的需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因此,在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和场地因素,如地区、朝向、方位、建筑布局、地形地势等;应根据不同供暖空调方式来设计外墙的热工性能;寒冷地区的围护结构设计要考虑周边热桥的不利影响,同时应注意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在夏季炎热地区,应充分考虑屋顶保温、遮阳、夜间通风等隔热降温措施的使用;此外,应充分利用天然热源、冷源来实现采暖与降温,如利用自然通风来改善空气质量、降温、除湿等。
2、常规能源的优化利用
必须符合国家当前的能源政策。应合理的选择确定整个建筑中各设备系统的能源供应方案,优化建筑中各设备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结合居住区的具体情况(规模密集、区位、周边热网状况)采取最有效的供暖、制冷方式,并加强能源的梯级利用。
例如对于小区中的采暖系统,在城市规模、市政管网设施等条件适宜的地区应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等大型采暖方式;在有合适的低温热源可以利用的地区可考虑采用热泵等采暖方式;对以电为主要能源的地区,电力峰谷差大的地区宜采用蓄热技术;泵、风机等动力输送设备宜采用变频技术;集中供热应对热网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并加强保温;对于集中供热的采暖末端,应设有热计量装置和温控阀等可调节装置。
3、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要尽可能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并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无污染型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源系统中的比例,同时要注意提高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效率。
4、水的循环利用与中水处理
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保证安全的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和娱乐景观用水,制定相应的节水、污水处理回收利用、雨水收集和回用方案,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对于沿海严重缺水城市应考虑海水利用方案。努力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和用水效率,减少污水排放量。
5、材料与资源的有效使用
应选择在生产和输送过程中消耗的自然资源少且能持久的建筑材料;同时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实现材料的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和可再生使用;减少垃圾的产生、暴露和运输,减少对环境污染。
在技术成熟、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地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住宅的物理性能。
水循环利用方案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 城市 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41-03
1 引言
2011年8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要实施节能重点工程、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和循环经济重点工程三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其中,关于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提出了推荐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内容包括确定水效率控制红线,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定区域、行业和产品用水效率指标体系。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重点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加强城乡生活节水,推广应用节水器具。推进再生水、矿井水、海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建设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创建示范城市,到2015年,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
循环经济作为当前解决水资源日益紧张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城市水资源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2 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达到减少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循环使用废弃资源,减轻环境污染的目的,遵循“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原则。减量化原则,是指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的流量,高效利用资源,以预防的方式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再使用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资源和物品,避免其过早地成为废弃物;再循环原则,是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减少废弃物最终处理量。循环经济研究的内容包括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其中物质流是载体,信息流是媒体,能量流是核心,共同构成了循环经济的三大要素流。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循环经济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循环经济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经济系统,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循环经济是友好型经济,充分体现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促进整个社会减缓资源与环境财产的损耗,确立了新型的资源供应渠道。
(3)循环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3 城市水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并且,多数经济发达的工业集中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的居民生活用水、城市工业生产用水十分紧张。
《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总用水量5910亿m3,其中生活用水占12.3%,工业用水占23.7%。与2007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增加91亿m3,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9亿m3,工业用水减少7亿m3。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46m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193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为每日212L,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108m3。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在工业以及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而水资源的储备也日益减少。我国多个湖泊面积的日益减少更是说明了我国水资源情况日益严重。以上这些用水量,均已在极大的程度上超过了发达国家用水。面对我国水资源紧张的现实状况,循环经济利用于水资源的改革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4 循环经济应用于水资源的必要性
4.1 发展循环经济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的城市用水包括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景观用水等。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消耗量日益增加。然而,与之相反的是,我国的湖泊面积一直在缩小,淡水资源越来越紧缺。目前,业界已经有比较多的关于海水淡化的研究,但是海水淡化的工艺仍然不够成熟,目前尚未大面积利用。水资源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循环经济就是进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对于水资源以及水资源利用后形成的污染物,通过循环经济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再生资源,“变废为宝”。这不仅实现了循环经济,而且也实现了水环境的保护。
4.2 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
随着工业的发展,水环境日况愈下。近年来越来越频繁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的危害也日益凸显,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水环境污染问题。
循环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实现了将物质的利用价值发挥到极致的目的,做到了物尽其用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业废料的排放。同时,循环经济的使用减轻了环境治理的成本,凸显了其经济效益。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清洁生产等现代新兴工业手段,都将工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循环经济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4.3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方法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是必然的。然而,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仅需要关注经济效益,更重要的还需要关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将三者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水循环利用方案范文6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建设钢铁强市为目标,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和增长方式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促进钢铁生产所需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不断提高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构建结构合理、资源节约、生产高效、环境清洁的钢铁生产体系,实现全市钢铁工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原则: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相结合,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坚持重点示范与普遍推进相结合。
(三)发展目标:在全市钢铁行业初步建立起物质循环、能源循环及废弃物再资源化的生产体系,全面推进节能、节水、降耗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污染物排放指标等方面,生产规模1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达到国内同类企业先进水平。具体目标是:
1、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到2007年和2010年,高炉入炉矿综合品位分别达到58%和60%,炼钢钢铁料消耗低于1085公斤/吨钢和1075公斤/吨钢,轧钢综合成材率分别达到97.5%以上和98.5%以上。
2、能源消耗显著降低。到2007年和2010年,吨钢综合能耗分别降到680公斤标准煤以下和660公斤标准煤以下,高炉入炉焦比分别降到400公斤/吨铁以下和380公斤/吨铁以下,高炉喷煤比分别达到120公斤/吨铁以上和145公斤/吨铁以上(其中2000立方米以上高炉达到180公斤以上)。
3、水资源利用取得突破。钢铁企业全部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到2007年和2010年,水循环利用率分别达到95%和98%,吨钢耗新水分别降到8立方米以下和6立方米以下。
4、生产环境大幅度改善。到2010年,全市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排尘工序,全部配建除尘设施;高炉全部配建煤气回收设施;450立方米以上高炉全部安装压差发电设施;30吨以上转炉全部配建回收装置;钢铁冶炼渣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二、重点内容和技术措施
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抓好钢铁生产中各类资源的小、中、大循环。“小循环”是在企业内部广泛应用节能、节水、节材工艺技术,优化工艺配置,建立紧凑、连续、循环、高效的钢铁生产流程,通过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形成节约型钢铁生产模式。“中循环”是以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核心,聚集相关配套产业,形成闭合型产业链条,使上游产业的废料、余能成为下游产业的原料和动力,实现各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循环”是对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和再利用,使钢铁厂成为社会大宗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中心。按照上述三个层次,全市钢铁工业主要从提高铁素资源利用效率、能源循环利用率、水循环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等五个方面发展循环经济。
(一)铁素资源循环。减少进入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量和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采取多用废钢和提高各生产环节金属收得率的措施,用较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出更多市场需要的高性能、高附加值钢铁产品。
开展矿区深部和近找矿,做好低品位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的开发利用;推广高效采矿、高效选矿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提高金属收得率和精矿品位;搞好大型矿产资源保护性开采和综合利用。
把烧结工序作为有效处理含铁废物的重要环节,将钢铁生产中产生的返矿、瓦斯灰、转炉尘泥、氧化铁皮等含氧废弃物,返回烧结工序循环利用;重点推广小球烧结、厚料层烧结和高碱度烧结矿技术,改善烧结矿质量,提高成品率。
优化高炉炉料结构,提高入炉矿品位,减少渣量和金属损耗;推广采用铁水预处理、活性石灰炼钢、顶底复合吹炼、炼钢计算机控制、钢水炉外精炼等技术,降低炼钢钢铁料消耗;增加废钢使用量,使炼钢工序成为废旧钢铁处理的中心环节。
发展高效加热技术,降低钢坯氧化烧损;采用连铸连轧、钢坯焊接轧制,控轧控冷等先进技术,减少废品损失,提高轧钢成材率。
大力发展洁净钢、细晶粒钢生产,开发生产Ⅲ级以上高等级钢筋、耐腐蚀钢材、经济断面型钢、冷加工钢材、复合钢材、涂镀层钢材,提高钢材使用性能,延长产品寿命周期。
(二)能源循环利用。充分回收利用各生产工序产生的余热、余能,优化钢铁生产用能结构,减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
开发应用大破碎比矿石破碎设备,推广高效节能型磨矿、分级新技术,降低矿石选别能耗。
推广干熄焦(CDQ)技术,充分回收红热焦炭显热;搞好焦炉煤气回收利用,将其用于工业炉窑、化肥生产、基础化工原料制造和城市生活等领域;做好煤焦油回收与深加工,发展焦化副产品。
发展高风温冶炼和富氧喷煤技术,降低入炉焦比;推广高炉压差发电(TRT)、燃气-蒸气联合循环发电(CCPP)和高炉煤气发电技术,充分回收高炉余压、余能;引进开发直接还原、熔融还原炼铁技术,缩短炼铁工艺流程,降低能源消耗。
发展转炉高供氧强度冶炼,建设转炉煤气回收及余热锅炉设施,推广转炉煤气在混铁炉保温、钢包烧烤及轧钢加热炉上的应用,实现负能炼钢;发展氧-电复合电炉强化冶炼,推广电炉节电技术;开发高效连铸和近终型连铸技术,提高无缺陷连铸坯热装热送率。
淘汰二火成材工艺,降低轧钢能耗;推广多段蓄热式加热炉技术,扩大低热值能源在轧钢加热炉上的应用;发展与近终型连铸相匹配的钢材高效轧制技术,降低轧制过程能源消耗。
合理调整各工序用能结构,以二次能源代替一次能源,以低质能源代替优质能源,降低钢铁生产综合能耗和用能费用。
(三)水循环利用。采用低消耗、低污染和高循环、高利用率的用水模式,减少外排废水,降低新水消耗。
应用铁精粉、尾矿脱水过滤新工艺,发展高浓度、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充分利用选矿厂二次水资源。
推广干法熄焦、高炉软水密闭循环冷却和高效空气冷却、干式除尘、高炉渣干法粒化、滚筒法液态钢渣处理和转炉、电炉、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及连铸二次水雾冷却等高效用水、节水技术,从源头降低各工序用水量。
建立高效的钢铁企业污水集中处理和循环回用系统,推广串级供水和一水多用等重复用水技术,实行浊清分流、循环利用,避免直供直排,减少新水消耗量和外排污水量。
研究采用矿井输干水、城市中水等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技术,鼓励沿海钢铁企业开发海水冷却和海水淡化技术,开辟钢铁工业新水源。
(四)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发推广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固体废弃物再资源化。
加强矿山排岩场、尾矿库综合治理,做好矿山采空区回填及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开辟尾矿制作建筑材料、农用磁化肥料等资源利用新途径。
推广高炉渣超细粉和烧结工序钢渣回用技术,鼓励利用钢渣生产建筑砌块、便道砖或作为筑路材料、回填材料。
开发高炉和焦炉喷吹、添加废旧塑料和轮胎颗粒技术,使钢铁生产成为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
(五)环境保护。按照国家有关总量控制、清洁生产和环保达标排放的要求,有效控制钢铁生产中的各种污染源,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产生与排放,实现钢铁生产与周边环境兼容。
采用电除尘、布袋除尘等高效环保除尘设施,加强出焦、出铁、出钢过程中无组织烟尘排放的综合治理。
开发应用焦炉煤气和烧结、燃煤锅炉烟气脱硫技术,减少SO2排放量;开发冶金废气中CO2回收利用技术,减少温室效应。
做好焦化废水、轧钢含油废水等难处理废水的综合冶理,开发冷轧酸洗过程废酸液再生处理技术,推广采用高效环保的水稳定和水处理药剂,不断提高水处理系统自动化水平。
三、工作保障机制
(一)转变钢铁工业发展理念。摒弃传统钢铁工业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建立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进一步扩展钢铁企业的社会功能,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类钢铁材料生产中心、高效的能源和资源转化中心及社会大宗废弃物消纳处理中心。
(二)加快建立地方性法规、规章。进一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明确全市钢铁行业用能、取水定额标准,在资源开采与消耗、再生资源产生与利用、废弃物形成与处置、废旧产品回收与利用和社会消费行为等环节采取约束性措施,规范企业和社会公众行为。同时,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专项检查,促进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工作深入开展。
(三)发挥规划的指导、引导作用。钢铁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十一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市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深入开展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重点围绕节能、节水、降耗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治理等方面,谋划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政府投资对金融贷款和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对循环经济重大示范项目,通过市级技改贴息、资源节约、科技三项经费等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执行用水、用电差别对待政策和依法征收超标排放企业排污费,调节落后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促其尽快改造升级或退出市场。对钢铁企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在税收减免上给予支持;对企业利用余压和煤气发电,在机组并网上给予支持。
(五)建立钢铁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支持企业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品种质量等技术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带动性及关键技术的创新攻关,以引进先进设备、消化创新关键技术为重点,掌握一批循环经济专有技术和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技术集成,加快技术更新改造步伐,逐步形成完善的能源梯次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生产高效清洁的企业循环经济技术体系,为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