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分类小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垃圾分类小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垃圾分类小结

农村垃圾分类小结范文1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源头控制;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改革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开发等都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直接或潜在的负面影响[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取得可喜的经济发展成果时,环境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且这不仅仅只存在于大城市中,这一现象正在向广大农村蔓延,有许多农村环境已经受到很严重的污染。如不及时治理,那么我国农村环境将会面临巨大的威胁。环境污染不是单方面的,由此可以引发多方面的问题。首先会对居住的村民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丧失生命。比如最近经常发生在农村的孩童重金属中毒事件,与水污染相关的传染性疾病等。其次,环境污染对农村的原始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打破原来均衡的状态。此外,环境污染无论从长远的角度上看还是从近期来看,对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经过调查,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来源主要来自:农业的生产污染、畜禽业粪便的污染、农民的生活污染、农村的工业企业污染和城市的污染向农村转移等几个方面。农村、农民、农业是决定我国真正成为经济发展大国的关键性因素,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本质上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对已经存在的、正在发生的以及可以预见的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治理,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农村环境[2]。

2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现状

日趋恶化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是极其巨大、难以估量的,且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3]。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2.1 农村环境污染的源头广泛

在农村通过种植农作物发展生产,在社会的发展中,农药的使用对于环境的污染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农药在植物中的积累对人的生活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潜在威胁,农药残渣、空瓶以及“三废”等都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根据正常的计算,每亩农作物每年需要农药一、二公斤,一个村三、四千亩土地即需要农药2 吨~6 吨,同时,农村在工业发展中,主要的污染来自于乡镇企业,并且集中在少数行业上,比如造纸业、食品工业、印染业、化学工业、以及其他非金属矿采工业(主要是砖瓦、水泥、土法炼磺)和煤制品业(主要是土法炼焦)[4],再次就是农村卫生习惯的落后导致农村环境的污染,由于生活生产习惯的随意性导致了农村卫生状况的低下,从而引发环境污染。最后在污染的源头上就表现为城市污染的农村转移,由于地域相近,在一些城市工厂或者企业较为接近的农村,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向农村,在部分地带,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2.2 农村环境污染的数量巨大

如前所述的,农村农药污染的数量是十分的巨大的,农药残渣、空瓶随处刷拭、丢弃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据统计1992 年全国化肥的使用量达2390 万吨,农药使用量达22 万吨,由于使用的不合理和低效率,很大一部分农药、化肥直接进入周围环境,全国约有92%的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的状态;其次,农村工业化导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有关的调查表明,造纸的废水排放量占乡镇企业的废水排放总量的44%,其中废水的化学耗氧量占主要污染行业废水的化学耗氧量的69.7%,水泥工业的粉尘排放量占乡镇企业的粉尘排放量的78.5%,砖瓦、陶瓷业的二氧化硫、烟尘和氧化物的排放量分别占乡镇企业的排放量的56.7%、67.45% 和88.8%[5],工厂废弃物产生量每年达6.5 亿吨,累计堆存量66.4 亿吨,全国已有1000 公顷土地受到污染,因矿产资源开发累计破坏土地面积达到200万公顷,目前仍以每年4万公顷的速度递增。再次是农村本身生活习惯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随着我国菜篮子工程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禽畜粪便也进入了环境,这些粪便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仅1990 年全国禽畜粪便产生量达2448 吨,利用率60%,有979 吨排入环境[6],最后就是大量的城市工业废物排向农村。由此可见,农村环境污染的数量是十分巨大的。

2.3 农村环境污染的范围广泛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源头广,数量大,导致污染的范围十分广泛,农村水污染质量日益恶化,全国有三分之二的河流受到污染,5亿农民的生活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酸雨区面积已经超过国土面积的2%,噪声、固体废物污染突出,农村的森林环境受到侵害,渗滤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由此可见,农村环境污染的范围涉及到了农村生活和生产环境的方方面面,范围广泛自然造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2.4 农村环境污染后果严重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源头多、数量大、范围广,自然而然导致了农村环境污染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具体可以表现为:第一,农村资源严重受到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第二,导致农村植被大量破坏,森林覆盖率严重缩减。第三,导致农村土地退化十分严重,沙化,草场退化,土地盐碱化迅猛增长[7]。第四,导致农村空气质量降低,粉尘含量大量增加,第五,导致农产品毒性含量升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在如此严重的后果面前,政府在依靠行政手段的治理的同时,从完善法律的角度出发以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或许会更有利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3 从源头控制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

3.1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防治

1.农村雨水宜利用边沟和自然沟渠等进行收集和排放,通过坑塘、洼地等地表水体或自然入渗进入当地水循环系统,将处理后的雨水回用于农田灌溉等。对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并且建有污水排放基础设施的农村,宜采取合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对于人口相对分散、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可采用边沟和自然沟渠输送,也可采用合流制。在没有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农村,不宜推广使用水冲厕所,避免造成污水直接集中排放。

2.对于分散居住的农户,鼓励采用低能耗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气候条件适宜的农村,鼓励采用集中自然处理;人口密集、污水排放相对集中的村落,宜采用集中处理。对于以户为单元就地排放的生活污水,宜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庭院式小型湿地、沼气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处理技术和设施。

3.对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并建有完善排水体制的村落,应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宜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人工湿地等二级生物处理技术。采用粪便与生活杂排水分离的新型生态排水处理系统。宜采用沼气池处理粪便,采用氧化塘、湿地、快速渗滤及一体化装置等技术处理生活杂排水。

4.对于处理后的污水,宜利用洼地、农田等进一步净化、储存和利用,不得直接排入环境敏感区域内的水体。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沼液及沼渣等可作为农肥施用,在当地环境容量范围内,鼓励以就地消纳为主,实现资源化利用,禁止随意丢弃堆放,避免二次污染。小规模畜禽散养户应实现人畜分离。鼓励采用沼气池处理人畜粪便,并实施“一池三改”,推广“四位一体”等农业生态模式。

3.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

1.鼓励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对金属、玻璃、塑料等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危险废物应单独收集处理处置。禁止农村垃圾随意丢弃、堆放、焚烧。对无法纳入城镇垃圾处理系统的农村生活垃圾,应选择经济、适用、安全的处理处置技术,在分类收集基础上,采用无机垃圾填埋处理、有机垃圾堆肥处理等技术。

2.砖瓦、渣土、清扫灰等无机垃圾,可作为农村废弃坑塘填埋、道路垫土等材料使用。有机垃圾宜与秸杆、稻草等农业废物混合进行静态堆肥处理,或与粪便、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及沼渣等混合堆肥;亦可混入粪便,进入户用、联户沼气池厌氧发酵。

3.3 农村生活空气污染防治

1.鼓励农村采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技术,从源头控制农村生活空气污染。

2.推进农村生活节能,鼓励采用省柴节能炉灶,逐步淘汰传统炉灶,推广使用改良柴灶、改良炕连灶等高效低污染炉灶,并应加设排烟道。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农村应减少使用散煤和劣质煤,推广使用低氟煤、低硫煤、固氟煤、固硫煤、固砷煤等清洁煤产品。

4 小结

面对如此严峻的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我觉得应该本着从源头控制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采取以下的措施:

1.推广生态养殖,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从源头控制污染扩散,抓好粪便干化处理。一是结合在通风供暖设备中增加空气净化措施和场区的合理绿化,从根本上改善猪舍内和场区的空气质量,有效防止养殖场对空气的污染。二是对养殖场的粪便污水治理,强制采用干清粪,少冲或不冲水,减少污水量,使干粪与尿污水分流,最大限度地保存粪的肥效,实现畜牧养殖业无废物排放,资源再生循环利用。

2.加强管理;乡镇企业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指导下,根据本地资源情况、技术条件和环境情况,全面规划、合理安排,因地制宜地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企业。鼓励发展对水环境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提倡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工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进程。

3.建立长效“城乡清洁工程”。城乡清洁工程,特别是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是个长期工程,应建立长效督促、奖励、惩罚机制,使得环境卫生概念深入到每一个村民脑中,使村民能够做到自觉遵守、自觉维护。

4.加强环保教育宣传;加大对农民和乡镇企业主开展生态安全的警示教育,让广大农民了解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和短期行为的弊端和危害。通过宣传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唤醒人们的生态良知,倡导生态道德,让越来越多的人承担起人类保护生态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罗静.农村生态评价及农田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 2007: 17-18.

[2] 张星.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的研究—以S县为例.辽宁大学,2011.

[3] 郭建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创新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32): 19971-19974,19978.

[4] 姜百臣,李周.农村工业化的环境影响与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4,( 5) : 192.

[5] 李桂林.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动态,1999, 1: 9.

农村垃圾分类小结范文2

筑垃圾的处理现状,提出并阐述了建筑垃圾循环资源化处理的新模式,该模式

需要各部门的关注与支持,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 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第三方平台、循环经济、资源循环化、产业化、市场化

Discussion into the new mode of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Rule ZouHu LiuJing LiuFaqi Shi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Management,Yichang, Hubei)

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odern construction waste and the necessity of achieving its recycling process. Also it gives some summaries about construction waste's present dealing situ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everal new modes about how to make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resources are proposed and elaborated, which requires the attention and support from various sectors in society, so as to achieve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Key words: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third-party platform, circular economy,

resource recycling, industrialization, market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排出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人们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在遭受城市垃圾所带来的烦恼,其中建筑垃圾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占垃圾总量的30%—40%。据有关资料介绍,经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废渣就会产生500—600吨。若按此测算,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废渣就超过4000万吨,加上建筑装修、拆迁、建材工业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将达数亿吨。且绝大部分的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方式进行处理,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沙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如何处理和利用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建设垃圾产出处理单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二、限制建筑垃圾循环再生利用的因素分析

建筑垃圾主要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或个人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以及装饰装修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1]。建筑垃圾的主要成分有:渣土、废钢筋、废铁丝和各种废钢配件、金属管线废料、废竹木、木屑、刨花、各种装饰材料的包装箱、包装袋、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碎砖和碎混凝土块、搬运过程中散落的黄沙、石子和块石等[2],这些材料约占建筑施工垃圾总量的80%。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垃圾组成比例略有不同,施工管理水平不同,垃圾数量差异也很大,不同的统计方法得出的建筑垃圾组分也有差别,这对垃圾的综合利用都有不同的影响。如下图所示,通过对建筑材料生命周期的物料流向分析可知,从资源开采、建材加工、建筑施工、拆毁到最终处理和循环利用的整个物流过程中,限制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因素有:(1)相比天然建材,再

生建材在成本、产品质量、消费者使用情况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2)旧建筑物拆毁过程的物料流向和分类要求控制操作难度大且循环利用成本高;(3)建筑垃圾循环利用设施和再生建材市场的建立都不完善;(4)建筑物设计阶段对使用寿命结束后拆毁建筑垃圾的可循环利用性方面的考虑有所欠缺。另外,国内在建筑垃圾循环处理方面重视度不够,没有制定相关完备的建筑垃圾处理法规及政策,对于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这些都是产生我国建筑垃圾现状的主要原因。

三、国内外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现状

从生态经济系统[3]的意义上分析,建筑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将其回收进行资源化的利用,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与国家要求。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利用率已达60%~90%,而我国尚不足5%,这样在无形中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国外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经验

国外将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过分捡、剔除或粉碎后,大部分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下面以几个国家为例介绍其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先进的经验和处理方法:

(1)日本将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日本政府先后于1977年和1991年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和《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必须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美国政府则制定了《超级基金法》[4],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泻。”对已经过预处理的建筑垃圾,则运往“再资源化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

(2)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开发的干馏燃烧垃圾处理工艺[5],可将垃圾中的各种可再生材料十分干净的分离出来,再回收利用,对于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燃气则用于发电垃圾经干馏燃烧处理后有害重金属物质仅剩2-3kg/t,有效地解决了垃圾占用大片耕地的问题;而美国的Cyclean公司采用微波技术,可以100%的回收利用再生旧沥青路面料,其质量与新拌路面料质量相同,而成本可降低1/3,同时节约了垃圾清运和处理等费用,减轻了城市的环境污染;

(3)瑞典则采用先进的建筑垃圾破碎机,将建筑垃圾筛分、破碎后再直接运到建筑工地利用。

总之这些国家大多施行的是“建筑垃圾的源头削减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地控制措施使其减量化,而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则利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

农村垃圾分类小结范文3

[关键词] 池塘标准化 水产养殖 现代渔业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165-02

一、池塘在养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1.养殖水平落后,技术水平较低

大部分池塘在进行水产养殖时,沿用旧的养殖体系,养殖的种类繁杂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养殖的水产品容量较少,致使水产品的产量过低,安全质量也较低。同时由于过度的挖建池塘,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池塘的整体利用率也降低。养殖时的技术要求不达标,养殖产品的存活率也受到了影响,陈旧的养殖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渔业的要求了。

2.污染问题严重,增加了病菌的滋生

由于池塘底部污泥的清理不及时,造成多次的堆积累加,时间一长,池塘的水质就会受到污染,导致病原菌的生长,间接影响了养殖产量的提高。同时池塘周围垃圾的随意丢弃,又没有专门的人进行按时清理,长此以往,池塘整体受到污染,养殖环境受到破坏,不利于渔业建设的长期发展。

3.池塘管理措施不当

在池塘管理上,缺乏相关的法律条例规定,而池塘主人对于管理又缺乏科学认识,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措施,造成池塘长期的管理处于低效甚至停滞的状态,对于水产养殖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4.池塘标准化资金不足

由于池塘多为私人进行承包,所能使用的流动资金较少,无法满足池塘标准化改造的要求,严重拖缓了池塘的标准化进度,不利于现代渔业的长久发展建设。

二、如何加快推进池塘的标准化改造

1.定制科学有效的养殖体系,合理利用资源

进行单产养殖,提高池塘养殖的容量,也同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建立完善的渔业承包管理体制,控制好鱼塘的养殖规模,增强水产养殖的组织化以提高水产养殖的产业化水平。

2.积极改善池塘的污染状况

对池塘底部的污泥进行及时的抽水清除,减少池底的污染物,降低病原菌生长的可能性。同时减少水产养殖时药物的投放,保证水产品的绿色无公害。对池塘及其周围丢弃的垃圾进行及时的清理,避免垃圾长期的堆积,影响池塘的整体环境。同时定时更换池塘的水,保证池塘的水质,实现水产的健康养殖。生态环境的重要也同样决定着水产健康养殖业的发展程度,保持生态的稳定平衡,也是现代渔业的重要要求之一。

3.加强对池塘水产养殖的管理

相关部门积极完善池塘养殖的管理条例,保证水产养殖的安全有效执行,池塘的主人也要加强对池塘的管理,运用科学的管理措施,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率。加快池塘渔业商品化的推进,为水产品提供一个更广阔的销路。了解池塘渔民的真实意愿,通过规划和实施对于水产养殖的经营权的流转可以有一个合理有效的分配。

4.实现渔业在发展方式上的转型

扩大池塘单户承包的面积,推动池塘水产养殖向着集约化和规模化的方向转变,改变并调整旧的养殖品种,建立健康、标准、科学的养殖模式,推动渔业养殖向节电、节水、节地的健康持久方向发展。依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积极发挥现代渔业技术在池塘养殖业中的作用。吸取各地池塘标准化改造的经验教训,大胆积极的进行创新,再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改造补贴以及验收的标准,加快传统渔业在生产养殖模式上的转型。

5.加强对池塘改造的全面部署

认真分析池塘在改造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积极采用新技术的研发,改善养殖生产的条件。延长池塘承包的时间,多吸纳扩张改造的资金,地方政府对于池塘养殖户进行足够的财政拨款借贷,让池塘的改造之路可以更加通畅。通过对池塘渔业的扶持,提高从事池塘渔业养殖人的积极性,加快现代渔业的建设,推动养殖效益的不断提高。对于池塘养殖的机械,饲料,也要积极进行补贴,不仅要保证补贴资金及时到位,还要保证用于养殖的池塘最大程度的得到利用。同时对各地的渔业主管部门也要进行积极考核,对池塘养殖进行持续不定期的考核,将池塘标准化作为一项行政任务纳入地方现代渔业建设的考核之中去,推动池塘标准化的深入展开。

6.政府加强宣传鼓励

政府加大对池塘标准化的宣传,让人们更大程度的认识到池塘养殖标准化的好处,同时可以派遣专业人员对池塘的标准化进行科学指导示范,积极引导人们想水产健康养殖的现代渔业发展。

三、池塘标准化所带来的好处

1.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池塘标准化以后,形成了新的水产养殖体系,不仅大大提高了养殖的生产效率,对于养殖产品的质量,也有了大大提高,因此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收益。

2.推动优势产业链的建立

池塘标准化以后,健康的水产养殖体系得以建立,现代渔业的建设也得到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对水产养殖形成商品的集聚,增强了产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推动了渔业企业的长期发展。

3.加快了传统渔业的转型

随着池塘的标准化,传统的渔业生产养殖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也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只有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有效的转变,才能跟上不断发展的水产养殖。

4. 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完善

经过对池塘的基本改造,不仅壮大了农村的经济实力,而且也推动了农村渔业生产设施以及生产条件的改善,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四、小结

随着现代渔业的发展,池塘的水产养殖在整个渔业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对池塘养殖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池塘标准化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发现池塘水产养殖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所带来的好处进行了一个大致合理的概述,让我们对池塘标准化带来的水产健康养殖以及现代渔业建设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 落实全国渔业工作会议精神 谋划部署2010年渔业工作[J]. 中国水产,2010,03:8-20.

农村垃圾分类小结范文4

关键词:废弃采矿用地,数据库,土地调查

中图分类号:TD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 言

《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明确指出,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查清广西区域范围内废弃采矿用地的类型、质量、数量、分布状况及其复垦潜力情况,建立县级废弃采矿用地数据库,汇总市级废弃采矿用地现状统计表,编制市级废弃采矿用地现状分布图,汇总广西废弃采矿用地现状统计表,编制广西废弃采矿用地调查报告及成果分析报告,是现阶段土地资源调查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讨论了广西废弃采矿用地调查实施的技术路线与方法,希望能给广大同行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实施原则与依据

1.1 实施原则

广西废弃采矿用地调查实施原则如下[1]:

一.实用性原则。

调查成果要有清楚的空间概念:无论是下一步编制规划,编制治理方案、还是开展治理工作,最重要的是实用性、针对性,因此调查工作的重点是空间概念要清楚,如矿山的位置、采空区的位置、井口的位置、塌陷区的位置、废弃渣场的位置等,必须详细调查并在调查报告中必须详细附坐标说明。

(1)提交好的调查成果,为将来编制“方案”服务。

(2)在清楚表述空间概念的同时,提供详细的一览表和统计数据,为各级政府提供基础资料。

二.科学性原则。

根据废弃采矿用地实际情况认真撰写相应的报告,进行科学合理评价,满足未来的治理规划编制、治理方案编制和治理施工必须遵循的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原则。

1.2 依据

广西废弃采矿用地调查实施依据如下:

(1)《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

(2)《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

(3)《关于加强废弃矿井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54号);

(4)《关于进一步明确矿井关闭职责分工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8]4号);

(5)《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6)《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

(7)《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2007年);

(8)《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

2总体流程图

广西废弃采矿用地调查实施的总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广西废弃采矿用地调查实施总体流程图

3 具体实施

广西废弃采矿用地调查以县级为基本单位,按照《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相关规定,以2009年标准时点正射影像图作为工作底图,充分运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和矿业权核查等成果资料,采用内外业结合的调查方法,套合相关现状数据和界线,进行内业判读和现场核查,确认每块采矿用地是否废弃,对于整块废弃的采矿用地,拍摄实地照片(拍摄的照片应能完整地体现废弃采矿用地现状情况),填写《XX(市)县废弃采矿用地现状统计表》,对于部分废弃采矿用地,在调查底图上勾绘出废弃范围,内业编辑上图,建立废弃采矿用地数据库。

3.1 技术指标

废弃采矿用地是指由于采矿及其相关活动形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已全部或部分丧失的、非经治理而无法恢复的废弃的土地。根据损毁废弃成因,废弃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挖损地:主要指露天开采矿藏、勘探打井、挖沙取土、采石淘金、烧制砖瓦、工矿建设等工程进行中和完毕后留下的毁损废弃地。

(2) 塌陷地:主要指地下开采矿产资源和地下工程建设挖空后,由于地表塌陷而废弃的土地。又细分为稳定塌陷地、不稳定塌陷地。

(3) 压占地:主要是指采矿、厂矿等排放的废渣、石、土、煤矸、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露天矿排土场及厂矿日常生活垃圾等所压占的土地。又细分为矸石及粉煤灰堆积地,矿石、矿渣堆积地,露采表土堆放地,垃圾堆放地。其中各类压占地包括表层已覆土但尚未利用的土地。

废弃地各种类型分类代码表如下:

表1 废弃地分类代码表

3.2 编制工作底图

调查工作底图分为图廓内要素和图廓外要素两大内容。图廓内要素套合二调数据库成果,有境界、权属界、地类界、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地类符号、图斑编号及注记等,图廓内要素以废弃范围内的任意分幅图框对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各图层要素进行裁切,形成调查工作底图任意分幅文件。图廓外要素有图名、图幅号、图例、比例尺、接图表、坐标系、制图单位名称和日期等。图面设计按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进行。

3.3 实地调查

国土资源局协助项目承担单位结合采矿用地调查底图进行实地调查,对于利用现状废弃的采矿用地,拍摄实地照片,填写《XX(市)县废弃采矿用地现状统计表》中的相关内容,对于部分废弃的采矿用地,应在调查底图上勾绘出废弃范围。

(1)土地分类

按照最新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要求,废弃采矿用地土地调查分类将采用土地综合分类即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侧重土地的实际利用现状,根据土地的实际利用覆盖特征对用地利用类型加以归纳和分类。土地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实行统一编码排列,其中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具体分类的代码、名称及其含义参考2007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2]。

本次进行土地地类调查时,建制镇和农村居民点暂不打开,即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05、06、07、08、09一级类和103、121二级类按附录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分类表进行归并。

(2)土地地类的判别

外业地类调绘除了应具备航测调绘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外,还应充分领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地类含义,在作业中进行准确的判断。

3.4 数据库建设

采用中地公司MAPGIS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系统软件建设数据库[3]。

1、建库准备

主要包括建库方案制定、人员准备、数据源准备、软硬件准备、管理制度建立等;

(1)编写项目实施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根据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在我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编制项目的工作方案及技术方案,明确项目的组织实施,明确项目的技术方法、作业流程及要求。

(2)进行业务培训

组织学习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技术规程、数据库建设标准和规范共3期50人次。

(3)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以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现势性。收集的资料包括建库所需的规程和规范,以及建库所需的项目区的各种专业图件与数字、文字资料,正射影像图,土地权属资料以及土地调查外业记录手簿等资料。

(4)其他准备工作

收集补充资料(包括鹿寨县乡镇利用现状图,二次土地调查现状图项目资料)以及测试入库软件等等。

2、数据处理与数据采集

主要包括定位基础、行政区划、土地利用、土地权属、栅格等各要素的采集、编辑、处理和检查等;

3、矢量数据采集的内容

矢量数据采集是综合使用各种矢量数据采集方法采集土地利用、权属数据。

4、数据检查与入库

主要包括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属性数据以及各元数据等的检查和入库。

对数据进行全面的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对质量检查不合格的数据予以返工,质量检查合格的数据方可入库。

4 小结

总之,废弃采矿用地调查在矿产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废弃采矿用地调查的整体思路、地类调查方法与数据库建设的具体步骤;希望能对广大从事矿产管理行业的同事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志刚,陈毓川,王登红,等.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137

农村垃圾分类小结范文5

关键词:美好乡村;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当涂县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13日

一、文献回顾

美好乡村建设政策的实施是安徽省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美好乡村政策实施进行了不同的讨论。2012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实现从村庄整治走向美好乡村的全面发展,硬件上往“美”的方向建设,软件上往“好”的方向建设,探索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环境和生态为代价,具有安徽特色的“三化”同步发展道路。彭建涛(2013)提出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陈杨年(2013)从建设美好乡村的深刻意义中指出,美好乡村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钱国祥(2013)认为在建设美好乡村的实践中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第一,生态宜居是美好乡村建设的灵魂;第二,兴业富民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核心;第三,民主法制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活力所在和根本保障。臧玉多(2013)认为美好乡村的建设不仅要实现硬件上的城镇化改造,而且要发展乡村文化,发挥文化的凝聚、规范和整合作用。对建设美好乡村中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一是加强新型农村住宅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二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各种乡村文化;三是实行文化建设责任制,使文化建设与政绩考核挂钩;四是培养、引进多方面专业人才,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强化乡村文化服务。张鹏、徐尚勇、朱玉宽(2012)认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线是因地制宜、差别化建设。

具体措施为:一是重点建设中心村。以村庄布点规划为依据,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以农村社区化为方向,培育和新建中心村;二是坚持差别化建设路径。根据省内区域差异明显的特征,综合考虑地理、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关系等因素,将全省分为皖北片区、皖中片区、沿江片区、皖西片区、皖南片区,实行差别化的美好乡村建设政策;三是因地制宜,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坚持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做到尊重自然、注重安全、远近结合、因地制宜。

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与皖江城市带交汇处,介于马鞍山和芜湖之间,是安徽省重要的沿江沿边县、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当涂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东名城,自秦代设丹阳到隋代改名当涂,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涂县自古以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吸引各方人士。南朝诗人谢I将当涂称之为“山水都”。这就表明当涂县在建设美好乡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近年来,当涂县积极在全县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如何进一步促进美好乡村建设成为当涂县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关心的问题。

二、当涂县美好乡村建设现状

(一)示范村数量逐年增加。自2012年以来,当涂县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及要求,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坚持“谋划新举措、彰显新特色、打造新品牌、再树新标杆”的工作要求,积极推进以“打造美丽新农村、建设美好新家园”为主题的美好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当涂县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的桃花社区万山中心村、桃花中心村、姑孰镇藏汉社区藏汉中心村、太白镇太白社区中心村等20个省级中心村、8个市级示范村(含市示范园区)正在积极的建设之中。其中已有11个省级示范村全面建成,达到安徽省关于美好乡村建设考核验收标准。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10月7日桃花社区万山中心村作为当涂县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被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加以报道;2013年6月27日,人民网刊登记者李阔《当涂美好乡村建设经验成为“安徽样本”》。

(二)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以往的农村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自美好乡村政策实施之后,农村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变化最大的就是村里的道路,以往的村路基本都是泥路,条件稍微好些的村路也无非是在泥路上铺一层石子,现在在美好乡村的示范村中都是柏油路,而且是户户通,村民基本告别走泥路的日子。除在村路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基础设施方面也是更加的完备,村民的生活垃圾已经不像以前由村民自行随意解决,在每个村子的马路和村中都建有垃圾回收站,由专门人员每天进行垃圾回收再统一处理。在村民文化建设上,每个示范村都建有农民文化广场,同时还建有各种供村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器材,例如乒乓桌、单杠、双杆等。以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桃花社区桃花中心村为例,在村委会建有农民文化广场,还建有村民活动室、妇女之家、老年分校、家长学校、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留守儿童活动室以及计算机室等基础设施。

(三)因地制宜,转型发展。当涂县的乡村经济已经不是完全的依靠传统农业,乡村已经开始因地制宜、转型发展。当涂县在每个乡镇和示范点分别按照不少于2,000亩和800亩的标准建立农业园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截至目前,在全县已经建成农业园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23处,由此带动起来的订单农业已经达32万亩,全县已成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社239家,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面积已达21.2万亩,现已形成50多个特色农业村。在乡村特色品牌的建设上也取得巨大成效,桃花中心村已创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护河桃花节、大陇葡萄节、太白荷花节等节日品牌已成为乡村特有的文化符号,每年当涂县接待的游客达160万人次,农民的收入来源逐渐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和卖环境转变。同时,当涂县现已拥有优农产品品牌17个、绿色食品认证3个以及无公害产品认证11个。

三、当涂县美好乡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宣传不到位。现阶段,当涂县的美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由于村庄常年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家庭里的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理解能力有限,这就导致对于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不了解或是政策的进村入户宣传难度较大,很多村民对于美好乡村的具体内容十分模糊,思想认识上产生偏差,从而会降低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政府的日常工作。

(二)资金、土地问题突出。虽然每年县政府在美好乡村建设上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与基础设施巨大的开支比较开来仍是杯水车薪,县内各乡镇、村庄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资金来源单一,缺少重大项目带动或项目的启动资金不足,没有很好的动员社会投资力量和农村经济参与到建设之中,单纯的依靠政府唱独角戏是肯定不行的。在实际中心村建设中政府要面临宅基地和土地调整之间的矛盾,没有相关法律的支持,处理起来难度很大,再加之村庄的周围是农田,所以可预留的集体建设用地很少,土地利用问题亟待解决。

(三)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美好乡村政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全面的民生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各相关单位部门和各社会群体、个体的积极配合。当涂县美好乡村建设中虽然在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美好乡村建设的要求下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各部门在协调配合上不够,突出问题是部门帮扶单位只是单纯的服务机构,在资金和项目上缺少支持,这样就导致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难度大。

四、推进当涂县美好乡村发展的建议

(一)创建专门的美好乡村宣传平台。各乡镇、村庄应积极地利用当代便捷的网络资源条件,结合当下人们的阅读习惯,创建专门的政策宣传平台,例如可以是官方微信公共号、官方微博以及官方QQ等方式。在内容上,以政策的内容和成果展示为主,政策内容会先经由专门的负责人阅读后进行关键词语的提炼,便于群众的快速吸收;在语言上,语言风格应当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诙谐幽默、寓教于乐式的;在人员设置上,首先是平台的负责人,要具备相关的语言组织能力,要每天对平台内容加以更新;在平台栏目上,要设置互动区域或者是群众心声反馈,“知政失者在朝野”,通过这样的配置能够让政府决策知道老百姓对于政策的了解程度。

(二)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解决部门协调问题。美好乡村建设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不是哪个部门的单独行为,它是各级政府各级部门的共同工作,多部门的参与对工作的开展将会带来巨大的益处,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将参与建设的各级部门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美好乡村建设的完整准确的认识,各部门要在其位,谋其政,各司其职,最终形成合力,推动美好乡村的发展进程。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规模巨大的工程,前期的启动资金数量大,后期的注入资金也很巨大,所以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很困难,应当将社会投资群体和村民自我筹集资金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提供以下几种建议:第一,招商引资。当涂县拥有极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境内有青山李白墓园、谢公祠、丹阳湖、大青山、甑山禅林等,开发的价值巨大,政府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利用外来资金带动相关村庄的建设;第二,村民自筹。村民自筹可以采取两个标准:一是由村民委员会开会研究各户出钱数量;二是当基础设施修到村民自家门口,由村民负担一部分的费用,例如旧屋墙面粉刷,假设1平方米是1,000元人民币,这个费用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由政府和村民平摊。

五、小结

通过实地对安徽省当涂县美好乡村建设现状的调研,让笔者真切地了解到实施美好乡村政策给农民所带来的实惠:农村的路好走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了、农民的腰包变鼓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小。同时,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有利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转变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对于实现伟大中国梦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项目组.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探讨与实践[J].上海城市规划,2013.6.

[2]彭建涛.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0.

农村垃圾分类小结范文6

关键词:农家乐;可持续发展;临安市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37-03

“农家乐”是近二十年来兴起的一个旅游项目[1],它以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是一种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以及农村生活为基本资源的旅游活动[2]。农家乐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了一起,已经成为了中国旅游业中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3](余炳良,2010),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增长,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4~6]。然而,农家乐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如特色不明显、风格与区域文化不协调、环保意识淡薄、管理不规范以及恶性竞争等问题[3],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调查了解各地农家乐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针对的措施,是农家乐旅游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7],对推动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浙江省临安市白沙村农家乐这一典型的山区型农家乐[8]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其现状,分析该村农家乐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太湖源镇白沙村基本状况

白沙村位于浙江省临安市与湖州市安吉县交界处,村内风景秀丽,林地密布。因太湖源景区坐落于该村,故又被称为“太湖源头第一村”。该村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56户农户,510人。区域面积为801hm?,其中山林面积764.6hm?(生态公益林为712.5hm?,占93.2%),耕地面积10.2hm2。森林覆盖率达97%。全村平均山岗坡度大于30°,几乎看不到平地。

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之前,当地村民靠山吃山,收入来源几乎全靠砍伐木材和采集山货。这种谋生方式,不仅使村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缓慢,而且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1998年太湖源景区生态旅游兴起之后,村中居民开始陆续发展茶室、餐饮、旅店、农产品出售等旅游配套服务,成功开发了农家乐旅游新项目。目前已有占全村73%的劳动力以经营农家乐为主要方式,参与到旅游业开发中来,村民年人均收入已逾万元。

二、农家乐经营及发展情况调查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结合访谈法,调研时间为2008年11月和2009年7月。分别针对农家乐经营者和农家乐住客设计了两类问卷,第一次调研向农家乐经营者发放问卷30份(白沙村共有30户农家乐经营户),收回26份,其中有效问卷24份,第二次调研向农家乐住客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9份,其中有效问卷76份。在调研过程中,也对一些经营者和住客进行了访谈,收集到一些重要的信息。调研结束后,用Excel对问卷进行分类、归纳和统计,并对经营者问卷和住客问卷作了对应分析。

(一)农家乐经营者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白沙村农家乐经营者中62.5%为女性,男性则主要从事一些辅的工作,如购置食材、烹饪等;农家乐经营者年龄结构,以36~50岁居多,占54.17%,21~35岁为25%,51~65岁为20.83%;经营者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除29.17%的经营者为高中文化程度外,其他经营者均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水平;农家乐经营者从事经营时间,五年以上的占25%,三至五年的占33.33%,一至三年的占29.17%,未满一年的占12.5%;在旅游专业培训方面,有16.67%的经营者从未接受过培训,有62.5%的经营者仅接受过粗浅的培训,而经过较为系统的培训只有20.83%。

经营者接待的游客中“回头客”,90%(回头客)以上的占8.33%(农家乐),60%~90%的占58.33%,30%~60%的占29.17%,30%以下的只有4.17%;经营者与游客之间的关系,保持着亲朋一样关系的占70.83%,经营者视“游客是上帝”的占25%,仅仅是一种买卖关系的占4.17%。据调查,91.67%农家乐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发生过宰客或拉客现象,并表示使他们增长了见识,只有8.33%表示曾经存在过这些不良的现象。同时,有66.67%的经营者认为经营农家乐使他们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在经营者年收入方面,有1户因经营时间不长,年收入还无法统计,故统计时未予考虑。在统计的24户中只有4户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其余均在3万元以上。我们设定了4个农家乐年收入占全年总收入比例范围,分别为30%以下、30%~50%、50%~75%、75%以上,若以农家乐收入占全年总收入50%以上的经营者计算,则已达86.96%,说明经营农家乐所得收入已成为白沙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从负面反映来看,37.50%的经营者认为农家乐的发展使自然环境受到了污染;20.83%的经营者认为村庄社会治安没以前安全;有16.67%的经营者认为在农家乐经营过程中游客带来了坏的习惯,并且使邻里关系变差了;还有4.17%的经营者认为农家乐经营不会长久,当地领导不够重视,管理松懈,缺乏应有的信心。

(二)农家乐住客调查结果

经访谈及问卷得知,游客主要来自杭州市区,其次是上海市,再次是浙江省的其他地区(包括临安市),还有一些来自江苏省、安徽省的游客。由于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强,管理未上水平,基本没有来自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游客。在年龄上,各个年龄段的游客都有,以45岁以上的人群为主,尤其是回头客。游客的职业则以离退休人员、文教科技人员、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为主,其中离退休人员所占比例最高,为51%。

关于进行农家乐休闲旅游的目的(为多项选择题),47%的游客是为了休闲娱乐,34%的游客是为了与亲朋好友交流感情,59%的游客是来领略自然风光,25%的游客则是为了体验农村生活,70%的游客为了健康疗养,1.32%的游客为了学习考察,还有3.95%的游客另有其他原因。

关于促使游客选择白沙村农家乐的原因(为多项选择题),调查表明:认为这里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占93%,临近太湖源景区占32%,价格便宜占51%,独特乡村文化占10.53%,舒适的食宿条件占42%,交通方便占41%,村民亲切好客占36%。在上述原因中,对于关键因素的选择(为多项选择题),良好的自然环境占80.26%,价格便宜和交通方便占2.63%,舒适的食宿条件占6.58%,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亲朋的关系占57%,和农家乐经营者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占43%。

(三)调研结果分析

1.优势条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白沙村农家乐的优势条件主要如下:(1)生态环境优美,道路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凸显,村民纯朴善良,开发农家乐的基础较好。(2)依托太湖源景区,经营氛围好,客源比较稳定。当地村民可充分利用自己的房产和自产农作物、家禽等,从而以较低成本经营农家乐,实现农家乐、景区、新农村建设三方互惠互利、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3)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扶持,有力地助推了当地农家乐的发展。

2.存在问题。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白沙村农家乐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地方政府以及农家乐的经营者普遍对农家乐的发展缺乏一个长远、高水平,以及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战略性规划。(2)对农家乐经营者的培训不足,经营者从业素质较低,影响了农家乐经营档次的提升。(3)经营者普遍缺乏低碳、绿色、生态的经营理念,产业服务、竞争的意识也较为淡薄。(4)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规范,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环卫工作不到位,使得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影响了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5)重规模,轻特色。部分农家乐出现了城市化、庸俗化等现象,破坏了乡土特色和淳朴民风。(6)产业链延伸不足,对种植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三、解决农家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影响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促进白沙村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如下:

1.统筹规划,科学引导,促使农家乐发展更加规范有序。个体经营者由于缺乏宏观方面的掌控能力,难以避免其只重当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因此,地方政府和农家乐协会就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树立“先规划,后建设”的思想理念,从“食、住、游、娱”出发,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农家旅游模式,充分突出本地的乡土特色。

2.组织培训、增强素质,提高农家乐经营与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虽然农村人员普遍淳朴,但在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方面却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农家乐经营与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对于吸引回头客,提升农家乐的档次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培训,还可以使得农家乐经营者接触一些新的经营理念与模式,易于自主判断行业走向,调整经营方式。

3.加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配套制度的建设。农家乐虽然具有较强的乡土特色,但环境卫生往往会成为其弱项,引起城市游客的抱怨。因此,以高标准来整治和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卫生状况是提升区域形象,促进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4.重视绿色产品的开发与推介。农村土特产品、种植业产品等要实现其经济价值,途径可以包括农家乐住客的“食”和“购”两方面。游客购买农产品主要追求的是其无公害以及价廉,基于此,农家乐经营者可有意识地向游客适当推介绿色食品,从而带动当地种植业的发展,延伸农家乐产业链。

四、小结

通过调查分析,临安市白沙村农家乐总体发展较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合理的规划,有组织的人员培训,生态环保基础和制度的加强,绿色产品的推介,是提升农家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顾晓军,马佳,张晨,马莹.基于农业多功能性视角下的农家乐经营模式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0,(1):13-15.

[2] 张杰伟.关于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9,(1):86-87.

[3] 余炳良.对“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143-144.

[4] 窦志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研究――以富民县小水井村为例[J].昆明大学学报,2007,(2):7-11.

[5] 周杰,袁春振.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12.

[6] 周林,王树进.国外BB与中国“农家乐”的比较研究[J].农业开发研究,2008,(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