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概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经济概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经济概况

社会经济概况范文1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灌溉系统; 煤矿景观; 花卉设计

在近些年来,在矿区的开采当中,对于土地的规划使用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通过整体的整治,在一些矿区土地得到了复垦,有的地方会对环境进行保护,其中会以种植花卉的方式来进行景观的设计。但是这些还是处于一个初步的阶段,土地的规划以及后期农田灌溉都会对于花卉造成一定的影响,就这些影响我们做出详细的分析,同时试着在发展的过程中找到最为合适的环境保护方式。

一 土地利用变化对花卉景观造成的影响

在现有资料的分析中来看,煤矿矿区因采矿的原因会出现大量的地表塌陷和地下水丧失的情况,严重的时候会出现房屋出现裂缝,公路阻断和河流截流。这就给当地的设施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从煤矿花卉景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在随着采矿的不断深入,地下结构会出现很大的变化,极易出现地表的裂缝,随着工程的继续,地表裂缝加大,随之出现沉陷。上部的花卉土壤会随着裂缝滑落,对于植物无法进行固定,长时间以后会使得植物无法正常生存,出现花卉大量死亡的情况。随之在沉陷的地区边缘也会出现裂缝和沉陷,所波及的区域也会不断的加大。在很大程度上,采矿的作业情况直接影响了当地的水文条件,土地的利用变化也会使得大地的降水状况进行改变,地下径流和地下汇水网络系统遭到了破坏,加上不断的对于地下水的采集,外界又无法迅速的补充地下水,导致上部的植物吸收不到水分,就无法进行正常的代谢。同时,在地下水干枯的时候,土壤会出现密实的情况,地表水量严重的下降,后期也无法进行补充,上部的花卉景观受到的影响会更大。

此外,在煤矿采矿区域中,抽水系统是形成一个网络,在使用水资源时会将表层水抽取干净,并使得土壤密实,在发生沉降时会出现整体的塌陷,由于重力的作用,上部的花卉会出现整体的滑落,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土壤会出现扰动,无法提供植物更多的养分。在煤矿生产作业时,抽水系统可能会将生产中的有害物质一并带入,将地表的有害物质直接带到井下,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其中就包括有开采中的废料、油体和废水,这对土壤是很大的损害,同时会使得植物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无法继续生存。如若不及时处理就会将附近的水体污染,造成不仅限于花卉,还有其他动植物的影响。

开采中造成的土壤地层松动,岩层结构有受到了扰动,地面上的岩石出现一定的破碎,这也会对于花卉的生存生长带来极大的影响。

二 灌溉系统对煤矿区花卉景观设计的影响

在将煤矿矿区的土地进行复耕后,就需要考虑到农田的灌溉,同样面临的问题是对于地下水的使用,大量的地下水被抽取,无法得到很快的补充,就会使得地表发生沉陷,矿区的景观花卉就会出现断水的情况。塌陷也会将上部的花卉带动一起发生不规则、不均匀的下陷。

灌溉系统在对于农田进行浇灌的同时还会对于花卉进行水资源补充。但是在矿区的生产中,水资源都会存在一定的污染情况。在矿区的水源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同时在一些不注意治理环境的矿区中,水源中还会有一定的重金属。这些水资源会对花卉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还会造成植物出现异常生长的情况。此外,在花卉的景观设计中,考虑到设计的功能性大于美观性,还是要使用花卉对与矿区进行空气和水源的净化,但是在水体中含有大量的钠元素,会使得土壤出现渗透性较差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土壤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土壤的肥力受到了限制,直接会对花卉的生长发育起到抑制的作用。而且这些化学物质和重金属会在土壤中抑制的累积,短期无法去除,对于花卉的影响是长期的。

灌溉系统的使用会对于突然情况造成一定的影响,最为主要的是对于突然的肥力会有影响,但是这个情况在研究中较为复杂,它与灌溉的方式、采水流程、浇灌时间都是有一定关系的。

不同灌溉水对土壤全氮量影响不大,但会增加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氮含量,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土壤全盐含量的变化是灌溉花卉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长期以来最有争议之处,有人认为矿区水灌溉会造成土壤盐分的累积,对植物生长造成胁迫危害,有人认为,对于景观用水来说,盐度是极为重要的量度标准,当过量盐在土壤中累积超过特定植物的忍受水平时,盐分根区伤害就会发生。用矿区再生水灌溉对绿地时发现,随着灌溉时间的增加,各种水质的水灌溉都会使土壤全盐量呈现增加的趋势。高水平的碳酸氢盐能改变土壤结构,通过蒸散,从土壤水或土壤溶液中沉淀钙镁离子,使其中钠的含量过高,从而对植物造成伤害。随着再生水灌溉时间的推移,盐分会逐渐积累,盐分胁迫是必然的。在用煤矿处理水灌溉花卉绿地时发现,持续应用会导致渗流层顶层土壤中钠水平显著增长,从长远来看,会增加含水层的盐度。对于煤矿水灌溉地进行监测,发现在大多数监测的土壤中,随着时间的迁移,平均盐度显著增加,土壤表层的增加比底部的增加更为明显,但由于排水良好,土壤没有发生渗透性问题。

灌溉对于花卉水资源影响的指标:(1)影响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及离子变化的指标,主要包括:pH、含盐量、氯离子、硫酸根、总硬度等;(2)矿区花卉浇灌水中可能含有的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危害的污染物,根据我国再生水的水质特性,主要包括:常规污染物、重金属、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持久性有机物、消毒副产物等;(3)卫生学指标,控制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病毒、贾弟鞭毛虫和隐性孢子虫在某些条件下具有比大肠杆菌更强的耐消毒能力,因而受到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使长期以来以大肠杆菌作为水生物性污染指标的观点受到挑战,但由于水中病毒和原生动物的检测程序非常复杂,目前也只有亚利桑那州的再生水回用标准规定了病毒和原生动物控制指标,现有的世界各国再生水回用水质标准仍以总大肠杆菌群数或粪大肠杆菌数作为卫生学控制指标。因此,选择粪大肠杆菌群数作为再生水补充地下水卫生学控制指标。

三 结束语

在以往通过河流来灌溉的方式不同,在土地利用变化后,对于土地规划的要求更为的严格,尤其是在煤矿生产地区,对于花卉的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功能性,对于花卉的生产情况要具体的落实。在本文中,详细的介绍了土地利用和灌溉系统对于煤矿矿区花卉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一起保护性措施来对花卉进行保护,避免造成对景观生态不利的影响,避免在煤矿采矿作业中造成更多的地表塌陷和地下水断流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 卞正富. 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 [J]. 资源产业, 2005, 7(12): 18- 24.

[2] 胡振琪, 赵艳玲, 程玲玲. 中国土地复垦的目标与内涵扩展[J]. 中国土地科学, 2004, 18(13): 23-2 8.

社会经济概况范文2

1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西安市当前的行政区域面积为1.0108×109km2,行政辖区包括9区4县。2013年,常住人口为865.29万人,人口密度为856人•km-1,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为50.15%,总产值为4.366×1012元,人均GDP为51048元•人-1,产业构成(即一、二、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4∶42.1∶53.5,人均预算内财政收入为每人4751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每人21219元。西安市教育支出为11.2×109元,人均预算内教育支出为每人1364元。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区(县)为主的教育管理和财政经费划拨体制,西安市目前行政辖区中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只有个别基础教育学校城乡类型属于乡村;而其余的阎良区、长安区、临潼区、蓝田县、户县、周至县、高陵县中基础教育学校中绝大多数学校的城乡类型都属于乡村。因此,考虑到区域的完整性,本文最终选取阎良区、长安区、临潼区、蓝田县、户县、周至县、高陵县这7县(区)为研究具体区域。

2研究方法

2.1模型描述

2.1.1构建指标体系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水平与农村基础教育系统的水平判定,由此,根据选取指标是否具备一定的科学性、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指标是不是可以获取性、指标之间可否比较性等原则来形成评价指标体系[1],进而使用计算平均方差的方法[2]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2.1.1协调发展模型利用加权指数和模型来计算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式中,J代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值,S代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值。C是协调度,取值范围是[0-1][6],其值越大,说明农村基础教育和设计经济的协调程度越高。一般的,协调度模型计算的协调程度不能定两者是在较高发展水平时达到协调,还是在较低发展水平时达到协调。因此,在此基础上应用协调发展度模型来进行进一步的探究[7]。协调发展度模型能够更为明确的判断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是在何种水平下的协调。式中,D为基础教育-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取值范围在0-1间;T是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λ、μ是待定系数,且λ+μ=1。在本文研究中认为农村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同重要,所以取λ=μ=0.5。参照现有研究成果,把农村基础教育-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度划分为如下类型(表2)。

2.2数据来源研究区的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数据均来源于《西安市统计年鉴》(2000-2014年),复合指标均通过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各个指标原始数据的量纲、数量级都不相同和一致,同时各个指标在复合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有的是正向作用、有的是负向作用,且作用的过程也非常复杂,基于此本文运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法来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

3实证分析

3.1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析总体来看,西安市农村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年份居多,不协调的年份占少数。在由7个县域研究单元和7个时间点所组成的49个研究样本里,其中7个属于C类为失调衰退关系占14.3%;11个属于B类为过渡发展关系占22.4%;31个属于A类为协调发展关系占63.3%,大多为6级初级协调和7级中级协调。所有样本中有16为是社会经济滞后占32.7%,33个为基础教育滞后占67.3%。在7个时间节点中,不协调的样本主要出现于1999年和2004年两个年份,也就是说西安市农村区县的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近15a来一直趋于协调。但协调等级并不高,只有个别区县个别年份达到良好等级,同时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并不完全同步。

3.2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时序变化分析西安市7个农村区县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之间的协调程度自1999-2013年中基本呈逐渐提高趋势,如图3和表3所示。1999年,7个农村区县的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大多是失调衰退关系和过渡发展关系,只有长安和户县达到了协调发展关系,其中长安是初级协调发展类社会经济滞后型、户县是初级协调发展类基础教育滞后型。临潼、阎良均为过渡发展类基础教育滞后型。高陵、蓝田、周至均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基础教育损益型。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当时6个农村区县的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因而对基础教育投入的经费有限,所以基础教育产生滞后和损益现象。2004年,7个农村区县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程度大多呈现起伏状况。长安继续保持其协调发展状况,高陵提高较快,都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型。其中长安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基础教育滞后型,高陵为社会经济滞后型。蓝田和周至的协调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均,户县有所下降,这3县均为过渡发展基础教育滞后型。临潼和阎良的协调发展水平都有所下降,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其中临潼为基础教育损益型,阎良为社会经济损益型。各区县在这5年中社会经济水平有所提高,都在探索发展经济的途径,但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呈现起伏。2009年,7个农村区县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的协调程度仍起伏不定,且主导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长安的协调发展水平一直都相对较好,为中级协调发展类社会经济滞后型。临潼、阎良的协调发展程度有较大提高,和户县、高陵都达到了初级协调,其中临潼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为基础教育滞后型,其他三县都是社会经济滞后型。蓝田、周至协调发展水平有所下降,均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基础教育损益型。这5a间7个区县的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因为各自发展的速率并不尽相同,因此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和支持程度也出现差异,导致出现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变动。2014年,7个农村区县的协调发展水平都达到了协调发展的等级。其中长安为良好协调发展教育滞后型。临潼、阎良、户县、高陵为中级协调发展类教育滞后型。蓝田、周至协调发展水平相对最低,只达到了初级协调,也都是基础教育滞后。由此可见,这5a间,农村各区县经济发展迅速,对基础教育投入增加,因此协调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但还是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基础教育的更大需求,协调类型都为教育滞后型,如果这种状况一直得不到改善,会影响到基础教育的水平,进而也会对社会经济不利。

4结论

社会经济概况范文3

关键词:公路建设,适应性,数据包络分析,综合评价,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是跨越式的,1980全国有200公里的一级专用公路,二级公路也为数不多,只有12600公里。至2013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435.62万公里,公路密度为45.38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国等级公路里程375.56万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52.44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12.0%。各行政等级公路里程分别为:国道17.68万公里、省道31.79万公里、县道54.68万公里、乡道109.05万公里、专用公路7.68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达10.44万公里。全国公路桥梁达73.53万座、3977.80万米。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次数增加,频率加快,公路网由于其覆盖面广、机动、灵活等特点,导致客运量增长十分迅速,特别是中短途客运输已成为联系广大城市、乡镇、农村之间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在货运方面,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产品的运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公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公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特别能满足一些散装、小批量、短途、期限急迫的运输需求,公路货运量也日益增长。

从平均运距来看,近20年,我国公路客货运输的平均运距呈现不断增长趋势,这表明随着我国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发展,公路运输不再局限于中短途运输,公路长途客货运输发展前景良好。这也是导致公路客货运输量及其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1.1 公路客货运量表

年份 客运量 客运周转量 货运量

(亿人) (亿人公里) (亿吨)

2000 135 6657 104

2005 170 9292 134

2010 305 15021 245

2011 329 16760 282

2012 356 18468 319

2013 185 11251 308

表1.2 公路客货平均运距表

年份 1990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客运 40 59 65 67 69 171 175 177 182 187

货运 46 49 54.7 54 56 47 49 49 51 51.9

2、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2.1影响区域公路建设的社会经济因素

在我国公路建设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公路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把握和利用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的时机,是有效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除了考虑各地区资源、产业结构对公路运输的依赖性及公路建设政策偏好外,区域公路网建设主要受人口密度、人均GDP两大因素控制,并随着社会进步而改变。这是因为人口密度越大就越需要密集的公路网络以便人们在地域空间流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也越需要发达的公路网络以适应商品货物在国内的运输交换;随着社会进步,公路网也应随之发展。以适应人们物质精神生活需求。

2.2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适用性分析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经济中某一行业部门的发展变化都与其他行业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各个行业部门的发展构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宏观社会经济的整体趋势又发过来影响各个行业部门的发展。公路运输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它必然要与其它子系统相互作用,最终使整个系统获得平衡,达到最优。

公路建设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推荐器,毫无疑问,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路运输的强力支撑,公路的建设最终也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公路建设规模和现代化水平要受到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反过来,公路建设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影响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公路建设对社会经济影响的主要特征首先是具有间接性和转移性的特点,公路建设可以通过对其它产业的支持而间接取得经济效益,这是间接性的表现。其次,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很大部分是无形效益,如通行能力增加和行车条件改善,带来运输费用降低、客货在途时间节约、交通事故减少等,这部分效益虽然存在,但却很难直接估量,这是无形性和不可估量性的表现。

由于公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地位,各行各业的发展必须由公路建设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所以公路网的发展速度应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公路建设的发展也不是越快越好,而是既要符合公路网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与其他产业发展相适应。适应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并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就是说公路建设的发展要适度,这样既可以保证区域经济的正常发展,又不造成社会财富的很大浪费。要做到公路建设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除了要考虑公路建设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外,还要考虑公路网内部的结构协调,内部结构协调是指公路网各等级道路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保持合理比例。当前要做到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相适应:公路建设资金使用要合理,要保证有效地支持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与交通区位、资源相适应:交通区位实质上是一种“交通资源”,就好像建设一个矿区,其位置、规模、性质必须和矿源的情况相适应一样,一个区域公路及其网络的建设必须符合该区域交通区位线的等级及其分布,还必须符合该区域的资源分布状况。

(3)与人口规模及结构、城市化水平相适应:区域公路及其网络的建设还必须与该区域的人口分布、城镇、农副业产业基地和大型厂矿的布局、经济带的趋向相适应。

(4)与区域的经济结构相适应:区域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公路的功能相适应。

(5)与区域的综合运输状况相适应:一个区域公路及其网络的建设必须与该区域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及其发展程度很好地配合和衔接。

3、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评价指标

公路系统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因此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多个单项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它能反应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适应情况及适应程度,对系统当前的运行状态进行恰当的评价。本次提出以下几个评价指标:公路网总里程、干线公路比重、公路网连接度、公路里程对GDP的弹性系数、公路建设投资占GDP比例。

1.公路网总里程:区域公路通车里程的总和,它反应了该区域公路网的发展规模,也可用路网密度这一指标来表示。

2.干线公路比重:区域干线公路通车里程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路网的行政等级结构。

3.公路网连接度:构成公路网的边数与节点数目的比重。

式中:――公路里程

A――区域面积

N――区域内应连通的节点数目;――区域公路网的变形系数。

4.公路里程对GDP的弹性系数:国外发达国家公路发展的里程表明,在经济起飞阶段,公路的发展应该快于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的发展速度如何,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引入公路里程对GDP的弹性系数这一反应公路建设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比率的指标,旨在从发展速度方面反应公路网的发展水平。

5.公路建设投资占GDP的比例:公路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其投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公路建设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协调、平衡发展。

4、应用实例

4.1广西区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因桂江而简称桂,首府南宁市,下辖有14个地级市,7个县级市(地级市代管),是中国唯一一个沿海自治区,位于中国华南地区西部,是中国南部沿海一个快速发展的省份。陆地总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比例:2.5%,在全国各省区市国土总面积中排名第9位。

广西区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近几年人口总量增长趋势变缓。2012年人口出生率14.20‰,死亡率6.31‰,人口自然增长率7.89‰,比上年增加0.22个千分点。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682万人,人口密度为197人/平方公里,其中城镇人口2038万人,比上年增加96万人,乡村人口2644万人,比上年减少59万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2012年城市化率达到43.5%。

4.2广西区社会发展概况

2013年,广西信息社会发展指数(ISI)为0.3891,排全国第27位,在西部十二省区市中排第8位,同比增长19%,增幅居全国第1位,信息社会稳步发展,总体势头良好,处在信息社会准备阶段的转型期。从近两年来的变化情况来看,广西ISI处在0.3-0.4之间,呈较快增长趋势。各项指标数据表明,广西信息社会已稳步进入转型期的加速发展黄金期。2013年广西区国民经济综合指标占全国的比重结构如下表4.1所示。

表4.1 2013年广西区综合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指标 单位 全国 广西 比重(%)

国民生产总值 亿元 568845 14378 2.53%

人均生产总值 元 41804 30588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436528 11907 2.73%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亿元 234380 5083 2.17%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22100 186 0.85%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 亿美元 1175 7 0.60%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区的国民经济综合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很大,在2013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378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3%,比上年增长了10.2%。

4.3 广西区公路建设发展概况

2010年末广西公路总里程1017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74公里、一级公路876公里、二级公路8646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11.88%。公路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分别排第21位和15位,在西部地区中分别排第9位和第4位。

4.4 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指标计算

根据广西区今年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情况,按照各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整理出广西区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指标值,如下表:

表4.2 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公路系统指标体系

指标 区域 广西区 指标 区域 广西区

公路网总里程(公里) 101782 公路建设投资占GDP比例 2.12%

干线公路比重 11.88% 公路里程对GDP的弹性系数 0.18

公路网连通度 2.12

4.5 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建立判断矩阵

利用数据包络模型DEA评价模型分析公路建设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效度,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如下表4.3所示.

表4.3 公路建设指标重要性判断矩阵

公路网总里程 干线公路比重 公路网连通度 公路建设投资占GDP比例 公路里程对GDP的弹性系数

公路网总里程 1 3 2 1.5 1.2

干线公路比重 0.2 1 0.3 1.2 1.3

公路网连通度 0.18 1.5 1

公路建设投资占GDP比例 0.3 0.32 0.18 1 1

公路里程对GDP的弹性系数 0.52 0.32 0.21 1 1

4.6 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适用性测度

根据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输入输出模型测算出公路子系统协同发展效度=0.86,经济子系统协同发展效度,公路子系统对经济子系统的协同发展效度,经济子系统对公路子系统的协同发展效度。

4.7 数据分析

从模型所分析的数据是2010年广西区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数据,从上节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公路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内的协同发展效度都比较高,但是距1还有一定的差距,说明经过广西区今年来的大力建设,公路基础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相对较完善,而且社会经济各系统也正以持续协调的状态发展。根据公路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效度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适应度相对较高,但是还有一定的完善空间,需要进一步完善。

5、结论与建议

公路交通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建设与经济的协调与适应与否至关重要,它是实现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在分析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特点及关系的基础上,明确了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基本内涵。

2.建立了由公路系统和经济系统指标构成的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

3.应用DEA模型对广西区进行分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属于复杂大系统协同发展的问题,涉及的因素众多,诸多因素错综复杂,所以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1.由于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具有动态性,因此需要研究适应性评价的动态指标体系,建立特定经济发展水平适应评价标准。

2.协同发展效度用来对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做定量分析,但是在适应性综合分析中,如何选取公路和经济子系统的指标体系,适应性测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从实际操作的方面来说,需要进一步建立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动态数据库及区域适应性评价及决策支持系统,编辑计算机程序,从而使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可以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杨兆升.经济运输与经济发展[J].经济问题.1995,4(1):12-15.

[2]裴玉龙.公路网规划[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23.

[3]杨东援.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45-67.

[4]董千里.公路建设与区域发展[J].长安大学,1999,21.25

[5]山东省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适应性研究报告[M].1999,11.23

[6]青海省公路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M].2003,l.45.

[7]王炜,邓卫,杨琪.公路网络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法[M].京:科学出版社.2001.34.

[8]吴海燕.公路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J].同济大学道路交通系,1994,(1) :42-43.

[9]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Toward a Sustainable Future:Address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Motor Vehicle Transportation Climateandecology[J].NationalAcademyPress,Washiq,gton.

社会经济概况范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关联性

0引言

经济发展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全球正处于新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科学技术与人才对企业发展、国家发展愈加重要。作为一种特殊又极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是各类生产力要素内最活跃的因素。十五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是知识的载体与创建者,作为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要素、结构与创造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作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1人力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况

1.1人力资源的概况

人力资源具有三层含义,一为国家或地区内具有劳动能力人口总和;二为一个组织生产力作用发挥的所有成员;三为一个人具备的劳动能力。一般而言,人力资源数量是指具备劳动能力人口的数量,人力资源质量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具备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作为社会生产的必备条件,人力资源数量充足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但其数量应满足物质资料需求,如多于物质资料生产,将增加新增产品消耗量,更会导致大量人力资源浪费,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活动内提升人口素质对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只有重视人力资源,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1.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况

《世界自然保护战略》(1980年)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其概念为“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护其后代人需求与欲望的潜力”。以经济学角度分析,英国经济学家巴比尔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通过长期分析与研究,还可将经济可持续发展归结为两类:广义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类似,通过整合经济、社会与环境,在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加以重视的同时,应将社会、环境等因素合理加入,以此综合考虑整个经济运行体制。狭义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有效区分社会与环境因素,在经济运行可持续发展评价中,需协调国民经济部分主要指标增长速度等内容,如经济发展速度协调性、结构协调性等,无法将社会、环境等因素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充分考虑。

2解决人力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2.1按照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与未来发展规划的根本保障。在经济发展中,要求人力资源数量充足,人力资源劳动能力、知识水平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通过合理配置产业结构及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实现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中必须重视企业人员结构的合理性,只有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才能实现开发、规划人力资源的目的。在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制定中,必须对当地问题加以分析,并做好需求预测工作。按照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可将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分为3个阶段,短期、中期与长期。短期是指为满足当前人才需求,实施的短期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处于忽视地位,为此,企业必须调查、评估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实施状况,确保企业能够健康快速发展。

2.2加快经济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经济发展水平将对教育、医疗等资源供给能力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对人们的文化、身体素质产生制约因素。当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时,国家才能具有宽裕的财政收入,才能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才能丰富教育资源。相比物质资本投资增速现状,目前人力资源投资增速较低。为提升人力资源存量,必须加大教育、在职培训投入。同时对初等、中等与高等教育投入结构合理调整,对职业教育加大发展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才能为国家发展、用人单位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2.3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人力资源在经济结构中的合理配置

按照一般经济规律,产业结构变动一定会引起生产要素结构的改变,如人力资源产业分布结构等,因产业间存在差距,将带动产业间生产要素资源的流动,为此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在经济结构中引导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1)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转变传统思维,更新观念。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应提高对第三产业的认识,站在产业高度发展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做好资金、立项与贷款等内容的合理安排,将第三产业安设于合理地位。通过加强管理,可进行第三产业发展规划与扶持政策的合理制定,并建立以主要领导带头的第三产业发展管理机构,对第三产业发展加以规划管理。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为第三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以市场为导向,政策上积极扶持新兴服务行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在社区服务、房地产服务等方面社会需求越来越大,进而加大了供需矛盾。为此,相关部门需进行优惠鼓励政策的合理制定,在政策上给予新兴服务行业更多支持。并进行统一标准的制定,达到管理经营行为规范的目的。

2.4调整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环境,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源体系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加大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力度,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国家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制度加以完善,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环境调整,如激励政策的合理利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优惠政策的合理制定,引进人才。

在就业等方面应取消地区保护政策与禁止带有歧视眼光,对高素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或外商投资给予优惠政策,以此对当地投资环境加以改善,并达到引进人才与思想观念转变的目的。

2)有效结合长期引进与短期服务。

经济发展速度快、交通便捷、待遇丰厚与生活环境良好的地区,往往更吸引人才。为帮助发展中地区能够引进高素质人才,需选取“柔性流动”与结合长期引进与短期服务的方法,也就是户口、工作关系不变动的前提下,通过兼职特聘等方式实现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并提升人力资源利用价值,解决人力资源缺乏等问题。

2.5健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对实现生产要素与分配间的形式加以探究,逐步建立人才激励长效机制。以资金的方式个人或法人可向基础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投入进而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根据投入资金份额可实现投资者分配的确定。单位内部自分配落实过程中,可进行分配激励机制的建立。通常遵循岗位工资为主,兼顾其他工资分配方式。针对企业贡献率大的员工、高层管理者,企业可遵循其工作需求与业绩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公平、公正的晋升与薪酬增加的工作环境。在物质激励实施的同时,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还需重视精神激励,也就是重视员工个人意愿、尊重员工,站在员工的角度,为员工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以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

3结语

为达到成本与效益双赢目标、为有效降低能源消耗、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改善、提升人们生活环境,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经济竞争以从物质资源竞争向人力资源竞争转变,企业是否具备竞争力与发展前景,不仅受经营规模的影响,更离不开丰富的人力资源。通过人力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的分析及科学措施的应用,可满足国家、企业发展需求,这已经成为时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社会经济概况范文5

关键词:白洋淀水域面积;灰色关联度分析;湿地生态系统;变化

中图分类号:S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9-4638-04

1 白洋淀概况

1.2 白洋淀气候

1.3 白洋淀水域面积退化现状

2 研究方法与数据的收集、处理

2.1 研究方法的选取

所谓灰色系统是指既含已知信息又含未知信息或非确知信息的系统。灰色系统理论着重研究概率统计、模糊数学难以解决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着重研究“外延明确,内涵不明确”的对象[9]。在现有系统分析的量化方法中,如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指数分析等,一般要求有大量的样本,较好的分布规律;对于多因素、时间序列较短、统计数据缺少、不具备典型分布的情况,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恰好克服了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的缺陷,是比较合适的分析方法。

王超等[10]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很好地定量化确定了安固里淖湿地退化因子的大小,找到了安固里淖湿地退化的主要因子和次要因子。导致白洋淀湿地面积退化的因素众多,在这众多因素中有的因素已知,有的因素未知,因此可将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视作一个退化信息已知,但是导致其退化信息不明确的灰色系统,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白洋淀湿地退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湿地水域面积的变化情况是研究湿地退化与恢复的主要指标,而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与湿地水域面积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以白洋淀2000、2005、2010年水域面积作为母序列,以大清河流域年降水总量、年平均气温、安新县国内生产总值、总播种面积、水产品产量、地下水开采量等11项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作为子序列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

2.2 计算方法

2.3 数据资料获取和处理

湿地生态系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系统,其变迁过程与周围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息息相关。

3 结果与分析

3.1 关联度计算结果

根据公式(3)、(4),各子序列的关联度和排序如表2所示。

3.2 白洋淀水域面积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虽然河北省多次跨流域调水补给白洋淀,但是根据中国环境卫星2000、2005、2010年影像数据显示,白洋淀水域面积减少趋势依然明显。

影响白洋淀湿地水域面积变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方面,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1项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后,确定社会经济因素是白洋淀湿地水域面积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在众多社会经济因素中,大规模开采地下水是造成白洋淀湿地水域面积减少的首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高彦春,王 晗,龙 笛.白洋淀流域水文条件变化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J].资源科学,2009,31(9):1506-1513.

[2] 田 冰,张义文,魏立涛.河北省湿地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1):130-133.

[3] 肖 辉,陈翠英,魏 青,等.河北省湿地现状、问题及对立法的影响[J].河北林业科技,2006(2):33-34.

[4] 庄长伟,欧阳志云,徐卫华,等.近33年白洋淀景观动态变化[J].生态学报,2011,31(3):839-848.

[5] 刘春兰.白洋淀湿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4.

[6] 姜 海.白洋淀区域环境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7] 刘春兰,谢高地,肖 玉.气候变化对白洋淀湿地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2):245-250.

[8] 弓 冉.白洋淀水量变化原因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3, 9(2):36-40.

[9] 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10] 王 超,高红真,戴 福,等.安固里淖湿地退化机制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2):116-119.

[11] 刘文具.保定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成因及对策研究[J].地下水,2007,9(3):94-95.

[12] 张建立,王东胜,潘世兵.基于地下水模拟的保定地区生态需水量计算[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37(2):370-374.

[13] 吕晨旭,贾绍凤,季志恒.近30年来白洋淀流域平原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原因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8(1):65-68.

[14] 王长燕,赵景波,李小燕.华北地区气候暖干化的农业适应性对策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6,29(5):646-652.

[15] 刘 越,程伍群,尹键梅,等.白洋淀湿地生态水位及生态补水方案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33(2):107-109.

[16] 张小龙,李培英.湿地退化标准的探讨[J].湿地科学,2004, 2(1):36-41.

社会经济概况范文6

关键词:财政制度;民族地区;小康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弱 

据调查,云南、贵州、新疆等7个自治州和地区,有6个自治州和地区的财政自给率在20%以下,有的甚至不到10%,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2003年,云南省怒江州的固定资产投资为负增长。 

(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以教育为例,截至2002年底的统计数字,西部地区372个未实现“两基”的县(市)中,少数民族聚届县占83%。云南有7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3年,文旨率为15.4% 

(三)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 

民族地区大多位于边远山区、草原和荒漠地带。脆弱的生态和有限的环境容量,因人类活动日益遭受破坏,自然灾害更加频繁,反过来危及人们的生存基础。1949年-1979年,新疆和田地区被沙漠吞噬的土地达46万亩。该地区的策勒县县城曾三次为风沙所迫而迁移。 

(四)贫困人口多,生产生活条件差 

全国592个国贫县,民族地区就有267个;全国2800万贫困人口。民族地区就有1300多万。我国人口在1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有22个,共63万人,其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39.4万。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行政村有640个,其中较大部分村没有通电、通邮、通公路和通电话。综上所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自身发展能力弱,使其不可能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如何通过财政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民族地区财政的特殊性 

 

(一)财政范围特殊 

财政作为政府从事的一种社会集中性的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共同需要。民族地区财政范围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民族构成、地理空间、收支活动等诸方面。 

1、民族构成范围特殊。我国民族地区财政 

服务的利益主体是少数民族。在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里,除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原因,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其特殊性。从生产方式来看,少数民族经济基本上属于工业化之前的生产经营方式。从民族文化素质看,解放前,许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一些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甚至还在刻木记事、结绳计数。从社会经济形态看。解放前还有相当的少数民族保持着封建农奴制度。这些分别处于前资本主义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少数民族,他们走向社会主义是跨越了一个或几个社会经济形态,这与汉族相比,显然并非量的差异,而是质的差异。 

2、地理空间范围特殊 

我国民族地区财政作用的地理空间是内陆边疆。从自然地理来看,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总体上说自然条件比较差,不仅地处边缘地带,而且其地貌基本上是以高原、高山和山间盆地、沙漠、戈壁等为主。大部分地区属于所谓的“边际土地”,即降雨量少且不可靠,气温低、山坡陡峭等因素严重地限制自然生物生长的地方。少数民族地区分布的特殊范围决定了民族地区财政作用范围的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