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

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范文1

[关键词] 社会经济转型期 体育市场 监督管理体制

一、我国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1.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概念

体育市场是由体育产业所形成的以体育商品和劳务价值供给和需求及互相作用实现的商品流通总和。体育产业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个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是指根据政府法令或法规,对体育市场经营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的系统化活动的总称。根据我国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体育市场监督管理的依据是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体育市场监督管理的主要职责是认定体育市场主体资格,对体育市场主体、客体进出市场及交易行为进行监管,推进体育市场规则的完善,保护体育消费者和体育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环境。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但随着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原本就不很完善、并且潜伏矛盾的现行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更加不适应新形势和加入WTO后的要求。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设置的体育市场监督机构多、规模庞大,分工不明、权限模糊,而这些问题所引发的弊端就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权责不明、争权夺利、政出多门、机构臃肿、效率不高。而这些问题不只存在于部门之间,就是在同一个部门的内设机构中也有类似情况。

3.制约发展因素分析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首先是与我国正处于改革的过度发展时期有关。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体育产业市场监管的任务也更加繁重,政府职能部门和机构不断膨胀已有的规模,而与此同时,在过度时期,上下管理体系、平级管理协作体系又没有完全理顺,加剧了机构之间协调的难度。其次,这些问题的成因还有某些特殊因素。众多的体育产业市场监管部门、机构不仅争相设立,而且尽力争取一份在市场活动中“说了算”的权力,权力的大小、多少甚至可能成为“寻租”的基础,部分官员、部分机构将其作为权钱交易的有力支撑。

4.国外的经验

政府法规是市场经济发展成熟与完善不可缺少的制度保证,国外的体育市场监督管理已美国的最为完善。美国政府不设立职业体育产业的专门管理机构,而是通过立法、司法、执法三个体系对职业体育产业实施分权、分级管理:以国会为主导的立法系统颁布各种涉及或适用于职业体育的法律法规;行政机构执行法律法规,对职业体育产业实施规制;司法系统负责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实际运行过程中,主要是由立法和司法系统来行使其职能。从规范意义上来说,美国政府规制职业体育产业的动因是源于市场失灵,其规制目标是提高经济的有效性,纠正市场失灵,提高效率,维护公共利益。

二、发展我国体育市场监管体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规范市场管理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为保证,因此应该健全并完善社会经济转型期体育产业的法律环境和运行机制,规范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使体育产业走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法律困境,关键要完善体育立法,建立体育产业的市场准入制度,确立体育产业的法律主体地位,建立我国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这样有助于规范我国体育市场管理,促进体育市场产业的发展。

2.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拉动体育经济发展

发展体育市场的监督管理体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服务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建立规范完善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体育市场服务水平。体育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比例日益提高,而且在预计的将来将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且不可缺少的部分,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发展能提高管理服务体育产业市场的水平,将进一步促进和拉动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3.完善监督机制促进国家税收的正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无不受到国家税收政策的影响和制约,体育经济活动也不例外。当前,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体育产业总值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体育经济活动越来越活跃,国家通过税收政策调控体育经济的有序发展。发展和提高我国体育市场监管体制综合管理水平有助于保证国家体育产业税收收益的正收。

4.促进全球化与国际接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我国体育市场理所当然进入全球体育市场,为了能够与国际接轨,在全球体育市场中赢得自己的竞争优势, 必须提高和发展我国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以此作为保证。伴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发展及完善我国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促进体育市场发展和体育产业的进步。

三、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我国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的发展

1.新形式下影响我国体育市场监管体制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1)国际体育产业市场的多样性及复杂性。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国际体育市场以及国内体育市场的构成要素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要求逐步提高体育市场监督管理的技术含量和专业知识含量,实现管理手段及执法手段的专业化和技术化。(2)外来因素对本国体育市场的冲击。体育市场监督管理职责之一是防范外来因素及内生异化变量对本国体育市场的冲击,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3)体育市场监管发展模式的发展与选择。体育市场监督管理职能的加强和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必须与整个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发展的建设相一致,在建构发展的模式时要通盘考虑、全局把握,防止单个部门与整体建设脱节现象的发生。

2.发展更新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

按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以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主体的统一机构,归并技术监督、物价、医药、文化、出版等部门发展更新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严格把关对体育产业市场主体进出市场的资格进行归口审批,保证体育消费市场及生产资料市场上的交易客体的合法性;(2)建全体育产业稽查制度严厉查处并惩罚不正当经营行,保持正当的体育产业市场交易行为,促进公平竞争;(3)推动和发展体育产业市场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理顺其各自内部的管理体系,保证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效力的正常发挥。

3.我国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

综观世界各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没有有力的体育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就没有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此,为了保证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和顺利实施,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重视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监督管理体育市场的经济活动。即通过体育市场监督管理行为促进体育市场主体的成熟,规范市场客体,规范市场行为,推动市场规则完善等来保障良性体育市场秩序的形成和维护。(2)体育市场监督管理是法制管理,一切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主体的活动均须有法律的根据才能受法律保护。要制定良好的体育市场监督管理法律法规,通过有效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保障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3)提高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队伍的素质。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增强,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应注重对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人员专业基础素质的培养,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与执法能力。

四、结语

面对迅速发展的我国体育产业市场,以竞赛表演产业市场、体育用品产业市场,以及健身娱乐产业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的体育产业市场体系已经逐渐形成,但与国外迅速发展的体育产业市场相比,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体制却相对滞后,在社团建设、法制建设、行政监督管理等方面均相当薄弱。只有对这个新兴的且发展潜力巨大的体育产业市场依法监管,因势利导,才能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只有近一步加大力度发展和建全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使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体制能有效地促进体育产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龄:体育服务业标准化和服务质量监督管理[J].体育产业信息,2002,(12):13~15

[2]杨铁黎 吴永方 刘燕涛等:关于建立我国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

[3]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体育科学,2001,21(3):1~6

[4]苗启元:关于我国体育市场经济与立法市场导向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3,24(1):29~31

[5]任保国:关于建立我国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模式的初步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2004.6(2)91~96

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范文2

一、国际会展业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国际会展业近几年呈现平稳发展的趋势。2002年全球会展业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了2800亿美元,成为全球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的新兴产业。2004年全世界的大型会展总数超过15万个。国际展览业的产值约占全世界各国GDP总和的1%,若加上相关行业从展览中的获益,展览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达到8%的水平。在德国、香港等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会展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已达到1:9的水平。

目前,世界会展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欧美。亚洲展览业的规模和水平与欧美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东南亚的新加坡,已经分别成为该地区的展览大国。从全球会展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会展业还处于市场化、产业化的初级阶段。

会展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是与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总体规模及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目前,国际会展业的趋势呈现出重心“东移”和亚洲展览中心“北上”的态势。过去80%的会展是在欧美国家举办的,最近20年,则逐渐向东、向中国发展。

二、我国会展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我国一些大城市提供了发展会展经济的基础条件。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大连、长春等城市已明确地将会展业纳入重点扶持的都市型产业。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西部地区已加快了走向世界的脚步。黑龙江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正以其独特的经贸及地缘优势,初步形成了会展的规模。我国的会展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会展经济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会展行业组织发展迅猛,会展业区域合作初露端倪,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快,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快、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之一,而且也已经逐步成为亚洲和世界会展业增长的新生力量。我国展会的数量和规模现已增长了数十乃至数百倍,并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昭示了会展经济惊人的爆发力。

三、我国会展业的不足

近几年来我国会展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有150座展览场馆,室内展览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每年举办展览会3000多个,正在迈入世界会展大国行列,但与德国、美国、法国、新加坡等会展经济领先的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多不足。突出表现为:展馆重复建设,展会规模偏小,水准不高,尚未与国际接轨;国际影响力差,专业观众少,成交额小;缺乏行业管理,展览市场存在恶性竞争;场馆设施不健全,软硬件不配套等。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人才是发展我国会展业的一个“瓶颈”。会展经济是智力经济,一次成功的会展,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展览人才进行精心策划。因此,要促进会展业快速与国际接轨,必须把培养会展专业人才作为会展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作为专门培养会展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将义不容辞地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

四、会展人才的界定

会展业需要三类人才:即核心人才、专业人才、支持型通用人才。会展核心人才包括会展策划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等人才。专门人才包括相关产业领域内的专业人才,如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人才。会展业支持型通用人才则是指懂得国际礼仪、外语,从事涉外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包括高级翻译、旅游接待等。

五、我国会展人才教育状况

目前,我国会展教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等方面还没有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会展专业的职业化教育还处于对中国会展管理经验的总结和对海外会展管理教育的借鉴阶段,尚未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会展管理教育与教学体系。虽然已经有三十多所大中专学校开设了与会展管理有关的专业或课程,会展管理已经初步进入了“学历教育”时代,但是一些高校会展管理的相关课程也只是作为其他专业的方向课程或附属课程开设,对于会展策划、会展风险管理等在海外会展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课程在我国还开设较少。民间会展教育也只局限于由展览协会等中介机构组织的实践经验的交流,没有形成科学的专门化的职业教育标准与课程体系。教育主体不明确,教育与科研队伍力量薄弱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六、高校会展人才培养对策

1.要在普通高校开设会展专业,构建以高校教育为主体的多层次会展管理教育体系

会展专业课程要纳入系统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高等院校应成为会展管理教育体系的核心,担负课程规划、学历与学位教育、科研中心、信息中心等职能,形成与职业技术教育、行业协会、企业办学等多层次办学的教育模式。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切实接轨

高校应针对会展人才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素质要求进行全面培养,就是进行行业人才的“通才”教育。同时还必须针对会展经营管理上的三个层次人才进行定位培养,进行“专才”教育。培养自己的高质量的有特色的毕业生。一方面要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会展业惯例、精于会展市场开拓、善于会展市场组织和管理的专门人才队伍,促进会展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会展产业的各种翻译、导游、会展服务接待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会展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使会展业实现可持续稳步发展。

3.加强会展师资的培训,进行开放式办学

我国会展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会展人才,而人才教育的质量在于高水平的合格师资。因此,高校应大力加强会展师资的培训。一是高校要建立会展师资培训基金,利用社会力量定期、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出国培训与考察,系统地掌握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办学经验和教育管理模式。二是高校应发挥中心城市人才聚焦的效应,广泛吸收国内外高素质的会展专业师资来讲学;聘请会展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实行学院人才与行业人才的互动,从而整合会展的师资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利用高等院校理论上的优势,鼓励会展教育的专家、教师直接参加会展相关的行业组织,为行业组织的相关政策、制度和相关的行业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咨询建议,为行业提供直接服务。四是在高校中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实施学科建设计划,进行学科体系研究,构建管理研究专题,组成研究队伍,重点培养一批精干的教学科研教师。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专业教学为基础、应用实践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

4.加强课程的设置,构建学科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 要引进国际培训体系,加速本土化进程。一要体现“宽广与专深”的知识面结构。二要围绕行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开设。首先可开设通用课程,如外语、法律、社会学、计算机等;其次是开设专业课程和综合课程,如会展专业(会展策划、营销、展台设计)、市场营销、旅游及相关行业知识等相关课程。

5.加强实践环节,与相关行业联合,培养实用人才

会展业是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行业。高校教学要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工作中去体验,引导学生直接参加大型会展活动的组织、策划管理,接待服务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策划、创新、组织和协调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在课时安排上,要注重实践环节的比重。

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范文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ference & Exhibition Industry in Changchun City,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Conference & Exhibition Industry also become a hot topic.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personnel training of Conference & Exhibition Industry in Changchun City, and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on personnel training.

关键词: 会展业;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Key words: Conference & Exhibition Industry;personnel training;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115-01

0引言

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与会展业有关的行业如会展信息、会展评估、会展咨询、会展设计装潢等都成为颇有前途的行业。对这些行业的组织者来说,既要掌握熟练的外语,又要掌握公关、广告、策划、礼仪、谈判、展台设计与布置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因此,采用多种途径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春是我国重要的会展名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会展经济已经步入快车道。“十五”以来,全市会展经济平均以25%左右的增幅递增。虽然会展经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从全国会展经济发展整体趋势看,长春仍然处于会展经济城市的第二梯队,与国内会展经济发达城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与国际接轨更是需要经历一定的历程。而分析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除了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因素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专业人才,会展经济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

1目前长春市会展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会展人才职业培训体系尚未形成长春市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会展专业人才培训,虽高校方面,长春大学、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已开设了会展旅游专业,但由于专业设置方面还不完善,人才培养定位并不十分明确,还未能构成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1.2 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国外把会展业人才划分为基本的三类,即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人才、会展支持性人才[1]。会展核心人才主要指项目策划、营销和运营管理人才,这部分人属会展业高端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运营和管理能力,对会展有宏观把握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他们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操作能力最强。辅人才主要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与销售人才。这类人才的工作较之核心人才更为具体、专业化分工更细。支持性人才主要是为会展活动提供其他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人员,包括翻译、旅游接待、会务接待等方面的人才,他们对会展工作起着补充的作用。会展业三类人才之间并没有很严格的界限,三类人才通过相互合作、互为补充共同推动会展活动的顺利展开。会展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来作为支撑,因而会展业人才的专业结构是十分重要的衡量指标。就目前而言,现在大多数会展人才的专业结构是不全面的,尚不能满足会展业多元化经营领域的需求。

1.3 从业人员空间分布不均我国会展业人才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均衡,呈现出由东至西的阶梯状递减分布。东部沿海大城市会展业发展较早,条件较优越,因而吸引了许多会展人才。而像长春这类会展城市,许多会展从业人员大都是停留在展会工程项目的层次上,会展项目策划及管理人员则十分匮乏。

2有关会展人才培养方面的几点建议

加快会展人才培养,培育会展业务能力较强的专业队伍,是提高长春市会展业品牌知名度的根本举措。

2.1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首先应当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也即人才的培养定位问题。高校以及组建的职业教育机构应当结合会展教育现状以及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将人才培养的重点定位培养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毕竟会展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

2.2 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通过组织专门的培训,对会展从业人员进行会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方面的系统教育培训,聘请会展教育专家及展会精英定期培训,使从业人员真正了解会展行业,熟练掌握外语、公共关系、广告、策划、谈判、礼仪、营销等会展专业相关知识外,还要掌握会展的操作原理,按照展会组织的程序来组织培训,使会展从业人员分别胜任不同环节、不同岗位的工作,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经营管理技能。

2.3 高校合理设置会展专业构建科学的会展教育体系,针对会展业对人才的需求,科学构建教育体系。明确定位,借助本校的资源优势,侧重培养学生在会展流程中的各环节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开展会展教育可以依托的专业:旅游管理、企业管理、广告设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商务外语。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会展人才的总体规格应该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2]。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出“宽“”广“”专”等要求。在人才培养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广泛的相关领域知识。同时加强与会展企业紧密联系,高校可以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给学生讲授会展实践操作方面的课程;注重专业实践环节,开设实结课程,让学生在实践后加强理论总结。

2.4 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针对长春市会展业人才发展现状,政府必须在市场导向下加强引导、服务、投入和监督。具体举措:①加强与国际的联系,尽快建立会展业教育培训体系,同会展经济发达国家积极开展交流与学习,通过交流和学习培养国际化人才,并借鉴国际上完善的会展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完整的会展业教育培训体系,有利于指导和规范职业培训、高校教育。②加强会展职业培训机构监管机制。长春市的目前职业培训机构还未发展完善,所以首先任务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设立职业培训机构,同时参照发达国家人才培养与监管机制,对培训机构进行严格审查与监管,加强会展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科学、实用,更好服务于长春市会展业的发展。③加大会展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政府主持,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这样可以明确政策导向,吸引经济、管理、商贸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改变把会展行业研究归于旅游学术界的误区。

3结论

构建会展人才培养体系既要立足于现实而具体的会展行业实践,又要能够对会展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建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才能为会展业发展提供源动力。积极做好展览业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构建长春市品牌展会,关键的问题是培养专业会展人才。展览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专业的展览公司没有高素质人才就不可能将项目做大做强,更无法在激烈的会展竞争中打造品牌展会。

参考文献:

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范文4

关键词:地方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双向驱动;会展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63-03

20世纪末,经过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我国高校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少数高校由国务院委托教育部、工信部及其他部门管理,多数高校由地方管理或以地方管理为主,据此划分为中央部属高校和地方省属高校(下简称:地方高校)。目前,我国2400余所高校中,中央部属高校仅110所,而地方高校则超过2300所,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我国地方高校的职能

从发展历史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校的社会职能是逐渐演变的,不同时期的高校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能。中世纪的高校仅仅承担保存和传授知识、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洪堡于1810年创立了柏林大学,强调应将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19世纪中后期,美国大学发展了社会服务职能。

当今的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以及传承文化四大社会职能,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承担四大职能方面有所侧重。毋庸置疑,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是所有高校的基本职能。较之发达国家,我国高校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对于我国的地方高校,在承担上述两项基本职能外,应着重拓展服务社会职能,发挥自身优势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广州大学是省市共建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广州大学以合并组建和搬迁大学城为契机,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服务荣校”的办学理念和“立足广州、面向广东、辐射海内外、服务社会”的服务定位,积极探索学校发展模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二、会展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双向驱动模型

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对会展人才的迫切需求使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成为国内近年新开设的热门专业。作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的举办城市,广州是我国会展业的发源地及国内会展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广州大学于2002年开设会展方向,组建会展教研团队,2006年底获批设立会展专业,是国内最早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之一。

会展专业的应用性及会展人才素质的综合性要求对会展人才的培养必须与行业需要和发展紧密结合。为此,广州大学会展教研团队开展了会展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双向驱动模式的研究及实践。该模式依托新兴会展产业的现实条件,结合学校的定位、办学优势和特色,立足于广东地方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探索了会展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双向驱动的运作机制。一方面,会展教研团队学术带头人承接项目研究、行业调查、行业标准制定等服务社会的课题以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并通过实习、办展、比赛、论文报告等教学、实践形式提高青年教师教研水平和会展专业学生素质,培育了合格人才。另一方面,会展教研团队成员教研水平及会展专业学生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服务社会能力的增长。这样使得会展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之间形成了良性驱动。双向驱动模型如下(见图1):

会展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双向驱动模型图

该模式将为新兴的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思路。通过该双向驱动机制,新兴应用型专业将能较快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将这些需求及时转变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及相应的实施方案。

下文将以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会展专业为例,进行服务社会对培养人才的驱动模式分析。

三、服务社会对会展人才培养的驱动作用

(一)对接社会需求,形成和完善会展人才培养与实践方案

会展专业是人才需求量大,应用性较强的管理类专业。针对高校对会展业界关于人才的具体需要不完全了解,造成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与业界需求脱节的现象,深入会展企业调查,了解行业第一线对人才的要求是必要的。广州大学会展教研团队通过服务社会深入了解会展业对会展人才的素质要求及需求量,使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其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系统掌握会展经济和管理基本理论,全面掌握会议、展览、大型节事活动的经营管理及商务旅游的运作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够从事会展经营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会展人才。经过行业反馈,认为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性。

同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将刚性的课堂理论教学与柔性的课外会展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强调以实践教学作为积累就业、创业宝贵经验的途径,开展多模块、多环节、多内容、多层次、多形式的会展实践,积极探索系统的、合理的会展实践教学体系。一年级参加会展见习,初步了解会展行业;二年级深入到会展企业从事基层的会展服务工作,如办证、引导、咨询、统计等,切身体会会展服务要求;三年级直接参与广交会的服务工作,其服务内容更具专业性,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融入于服务工作中,同时服务工作又反过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比较好地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为学生们就业及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则参与展览公司或展会运作管理,全面检验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范文5

关键词:会展业;会展经济;城市发展;互动

一、 会展与会展经济

(一)会展的定义

国内外对于会展的概念定义众说纷纭,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国外的一种看法,即会展是会议、奖励旅游、集会以及展览的统称。国内有很多学者照搬这种典型的定义。除此之外,还有一批国内学者认为,会展在外延上包括会议、展览以及大型节事活动。这种表述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简洁方便,为我国很多学者接受,也是广义上的会展概念。狭义上的会展概念则只包括会议、展览会。笔者综合国内外的观点,认为会展活动应当是一种交流活动,其特点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举行的,并且所围绕的主题是特定的。总而言之,从狭义角度来说,会展包括展览会和会议,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会展除了包含狭义的会展内容之外,还包括其他大型活动。

(二)会展经济的定义

会展经济有四个特性。第一,会展经济具有依托性,其依托的主体是会展业,会展业的主要内容则是举办各类会议、商品展示和展览等活动。第二,会展经济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经济活动以及会展活动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得以形成。第三,会展经济的目的是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运输业、电信业以及广告业等等。第四,会展经济的特征鲜明,表现为消费数额大、计划性较强等。综合会展经济以上四种特征,笔者认为会展经济指的是,以会展业为发展凭借,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从而使得城市地区一些相关产业获得发展,从而为国家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现今社会较为特殊并且重要的一种经济形态。

二、城市发展会展经济的客观条件

会展业是否能够良好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在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其中最能够影响会展业发展的是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及产业基础。在发展会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积极考虑城市的一些具体情况,通过对城市自身的了解,做到扬长避短,使城市为会展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客观条件。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比较适合会展经济的发展呢?笔者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认为一个较为适合会展经济发展的城市,应当具有以下四种特性。第一,气候条件较好,资源环境较为优异独特。我们观察那些会展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其中的一些要么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独特,要么气候非常舒适,适合人居住,要么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比如,我国的一些著名旅游城市,北京、上海以及香港等,这些城市的会展经济之所以如此发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城市具有这些优点。第二,交通网络方便快捷。会展经济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活动,在这种交流活动中,其主要交流对象是商品、资金以及技术,这些经济实体的运输与经营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物流的运送与传输。因此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的城市,举办会展会更为方便。第三,会展城市有自己的优势企业,市场运行规范。会展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城市产业的发展水平,而市场规模同时也决定了会展经济的发展规模。如果一个城市拥有很多知名品牌的话,其声誉将会大大提高,从而使更多的企业和客商闻名而来。为会展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第四,展览场馆设施齐全。举办会展活动是为了企业或者商家之间更好的进行产品交流、业务交流。好的展览场馆,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客商前来。第五,拥有全国服务意识,具备齐全的服务功能。会展虽然具有区域性,但是其接待的是全国甚至全球的企业与客商。因此,一个会展不仅要有服务于区域的能力,更要有服务于全国甚至国际的能力。比如会展经济在上海、北京以及广州等城市发展的就比较好,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城市具备服务于全国甚至国际的能力,不管是区位条件、文化氛围还是社会环境都是国际化的水平。因此,完全能够承担举办国家级博览会的重任。

三、会展经济促进城市发展

(一)为城市带来直接经济利益

根据相关数据表明会展业的利润大概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二十五之间。这一丰厚利润回报,是会展经济能够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发展的现今,会展经济跻身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众多增长点之一,其经济特征表现为,成本低、收入高以及赢利丰厚。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每年都会举行大型会议或者博览会,很多展商以及客商,都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因此,会展经济能够为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这也是近些年来会展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会展经济除了能够为城市带来丰厚的经济利润之外,还能够带来周边产业的发展。是新型的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具有辐射性的,会展经济发展了,交通、旅游、餐饮以及广告等行业也将会从中获得商机,获得丰厚的商业利润。除了对现行的周边产业产生影响之外,会展经济还能够培育出一批新兴产业群。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因会展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产业带动系数高达10,而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因其发展而产生的产业带动系数,也达到了9。这一数据表明的是,举办一次展览活动,获得的经济收益是1,其他相关产业的收入则是9。可以看出,会展经济在带动相关产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此受益的企业有很多,如旅游、物流、餐饮以及住宿等等。会展经济就像是一个“动力引擎”,使得区域产业不断聚集,不断发展,使得各产业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较高的产业关联系数,使得城市各种资源更好的被利用起来,从而成为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

(三)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能够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是将城市向外推广的重要手段。好的城市形象如同城市的品牌,也成为城市发展的无形资源,吸引更多的国内以及国外的企业或者客商前来投资。而会展业则是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为整个城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增加城市社会就业

如同上文所介绍,会展经济能够带动周边产业繁荣发展,行业相关性较强。从会展业自身来说,要举办会展活动,需要一系列的工作人员,如策划人员、设计人员、建造人员以及服务人员,会展业自身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就业。此外,其他相关行业的繁荣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从业人员,因此会展经济从这个角度来说,间接的增加了城市社会就业。

四、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互动策略研究

(一)将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战略密切结合

会展经济促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一个作用便是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做到这一点,无疑是将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战略密切结合起来。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依赖于一个城市的地理环境、区域交通条件以及文化经济现状。城市发展会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特定城市的地理环境、区域交通条件以及文化经济现状,这也就是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比如大连本着打造服装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国际服装节,便是将会展经济同城市发展战略良好结合的重要例证。

(二)政府从宏观战略角度管理会展经济

我国很多城市认识到发展会展经济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于是很多城市政府开始致力于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城市政府的管理与推动手段出现问题,从而导致会展经济在一些城市的不景气。会展经济最能考验一个城市的综合管理能力,因为会展经济不可能脱离政府而自行发展,相对于其他经济形态来说,更加依赖于政府的管理。但是政府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够过度干涉,采用不正确的推动方式与手段。比如在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会展经济,而投入大量的资金,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直接策划一系列的会展活动。但是这类会展活动往往成效不大,从会展活动的举办机构上看,其机构主要是政府临时组建的事业单位,策划活动的能力不强,直接导致的后果浪费政府资金,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政府应当从宏观战略角度管理会展经济,退出主导会展经济的舞台,调整自己的角色,努力成为积极引导会展经济发展的政府。

(三)使会展经济完善城市结构功能

会展经济的特色在于,其会跟随城市规模与职能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会展经济都是聚集在较为发达的城市,但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同样也有会展经济。这些城市的会展经济则各具特色,并且可塑性非常强,当城市的规模与城市的职能发生变化时,会展经济也会发生变化。即会展经济促进城市结构完善,而城市结构完善后,又促使会展经济自身发生改变。二者是呈螺旋状上升的形态。因此,要积极发展会展经济,使其在完善城市结构这一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使会展经济与城市对外开放相结合

根据实践经验,会展经济在一些国际化的大都市举办效果更佳,而会展业也的确在朝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城市对外开放的步伐,使会展经济同城市对外开放之间相互结合。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会展经济发展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看好,很多展览中心都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这对中国各大城市来说不只是挑战,更是机遇,因此加快城市对外开放的进度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邹树梁,王铁骊. 会展、会展业与会展经济的演进分析[J]. 湖南社会科学. 2011(04).

[2] 罗薇. 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J]. 大经贸. 2008(02).

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 培养 模式

一、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的本质特征及相关概念

1.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概念

人才在辞海中解释为“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来分析,人才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术(科学)型人才,即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在科学原理(即客观规律)成为社会的直接利益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转化:第一个转化是将科学原理演变为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第二个转化是将第一个转化的结果转化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工艺程序、方法,进行现场管理、智力操作;第三个转化是将第二个转化的结果进行技能操作,形成产品和服务。上述实现这三个转化的人才依次称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属于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在上述应用型人才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同时兼具三种人才特征,是具有理论基础,又具有实践操作的高端技能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为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服务,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创新精神,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2. 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的概念及特征

结合上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概念,从会展行业角度来说,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是指为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服务,具有较强会展专业理论基础和创新精神,能适应现代会展行业运营、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会展策划运营、设计、服务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上述定义说明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以应用为主线建构知识;不仅具备过硬的应用型知识,还要有广深的会展专业理论知识,不仅要有扎实的会展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较强的会展实践操作技能;不仅要有较强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以所掌握的会展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会展知识技术创新。

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具有相对的高层次性和以能力为中心的特征。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是本科层次的会展应用型人才,其核心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高层次人才,具有相对的高层次性。另外,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主动将会展理论研究和教学与会展产业创新结合在一起,着重将科学认识和科学规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的特征是“动脑+动手”,培养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是以能力为中心的。

二、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角度:一是从教学活动的角度来理解,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方面按一定的规律有机结合的一种整体教学方式,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教育本质的反应”。二是从管理活动的角度来理解,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认为是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管理活动的组织建构方式[3]”。三是把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为一种结构和运行机制,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的特点,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才培养活动结构样式和运行机制,它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可控性和范型性[4]”。无论从哪种角度去理解,学术界给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定义中还是有些共同点的,那就是学者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规格,怎么样培养人才就是用什么方式方法去培养人才等。如果把这些问题具体落实到高校的教育上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途径和保障措施等要素。

2. 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特征

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一定的会展教育理论和会展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应用为主导构建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注重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培养适应会展行业的能力为取向进行教学评价的一种模式。

通过上述定义可以,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为:

(1)以“应用”为核心

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为其核心体现。根据社会需要的会展职业和会展岗位的要求,培养应用型会展人才,与学术型和技能型会展人才相区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会展知识应用能力。会展知识应用能力应转化成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2)以“本科”为基本

从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上来说,应该达到“本科”教育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与会展专科人才相区别。必须较好的掌握会展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

(3)以“需求”为导向

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的提出是为了迎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会展人才的需求,课程的设置、内容的选择都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讲究实用性。

(4)以“能力”为取向

对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会展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会展策划运营、设计、服务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察和评价也应以学生对会展专业知识的掌握、应用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交际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等为重要评价指标。

三、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对上述应用型本科会展人才,国内会展业界的共识是,这类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会展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校培养的这类毕业生只有符合这样的要求,才能获得会展机构的认可和接纳。因此,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会展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艺术与文化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熟练掌握会展活动的策划与运营、会展设计、会展营销、会展现场接待服务等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具有较强的汉语和英语口语沟通能力及写作能力,具有高度责任心、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及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能胜任会展场馆、会展服务公司、会议中心、参展企业、体育、文化传媒集团等相关会展单位的会展活动策划、设计、营销、现场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2.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展活动运营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求学生既有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熟悉会展运营管理的实务、技术与方法,又有很强的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会展活动策划、组织与运营、项目管理与服务、会展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备能够在会展企业进行会展活动策划、营销、设计与现场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扎实的知识基础与文化素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2)熟悉国内外会展业的行业现状和管理法规,以及全球会展业运作的国际惯例和中国市场准则。

(3)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宽厚的国际化会展策划与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铺垫和多学科跨行业知识结构的支持,适应现代企业及市场现状的会展及相关学科知识贯通与运用的实战能力。同时应具有在实践中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

(5)系统化的国际会展知识体系,较强的国际会展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6)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熟练运用项目管理的各种软件工具。

(7)具有较强的会展活动策划、营销、项目运营管理、会展设计、会展现场接待服务与组织管理等专业能力。

(8)具有较强的中英文沟通能力及各种文案的写作能力。

(9)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乐观精神、敬业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

(10)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心健康,懂礼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上海辞海编写组.辞海(第一版).上海:上海辞海出版社,2000.

[2]刘红梅.21世纪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探析[J].齐齐哈尔医院学报,2002(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