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天文学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天文学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崇祯历书》;数学基础;天文学基础
《崇祯历书》中采用了几何算法和天体系统,清晰地引入了地球与地理经纬度的概念,同时采用了西方的计量单位,对欧洲天文学的基本理论、天文学仪器和必要的数学知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是我国较为全面的介绍欧洲天文学的著作,对天文学在我国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测量全义》作为《崇祯历书》的基础文献,记载了西方球面天文学和三角学的相关知识,是《崇祯历书》数学和天文学研究的基础。
一、《崇祯历书》的天文学基础
(一)崇祯改历与天文学知识
在十七世纪的中国天文学逐渐出现改革。在封建社会里,历法的作用不仅在于告知民众时间,更是王权得以确立的条件。在明朝末期,由于钦天监采用的元朝郭守敬等人编制的《大统历》进行的日食推测,屡次不能够得到验证,使明朝官员对《大统历》中的天文学知识产生质疑,因而上书请博访知历人员对天文学知识进行改革。徐光启通过崇祯二年发生的日食现象,将传教士预推的时间和食分与《大统历》预推的时间与食分进行比较,得到传教士预推的时间和食分比较精准,而钦天监使用的《大统历》预推结果则出现偏差。长期参与历法编纂工作的钦天监五官正戈如实将情况汇报给了崇祯帝,崇祯帝这才同意了改历的申请,并命令徐光启、李天经和李之藻等人以及入华的耶稣会天文学家进行西法改历的工作。在徐光启、李天经等人的支持下,从崇祯二年到崇祯七年,中西学者共同努力编译了长达137 卷的长篇巨著《崇祯历书》,促使了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渐趋。
《崇祯历书》中“五目”指的是:法原,即天文学基本理论,包括球面天文学原理;法数,即天文数表,附有使用说明;法算,即天文计算必备的数学知识,包括平面和球面三角学几何学;法器,天文仪器知识;会通,指中国传统方法和西历度量单位的换算。“六次”指的是:日躔历、恒星历、月离历、日月交会历、五纬星历、五星交会历六种。包括日月五星运动,恒星方位,日月交食,节气,朔望等的中西换算。徐光启为了介绍一些基本的天文学理论,还特意在基本五目中设立了法原一目,在法原中着重介绍了哥白尼和第谷的天文学体系,还涉及到更早一些的托勒密体系的内容。这些传教士在中国采取了科学传教的策略,在传播天主教的同时,也将西方天文、历算等科学知识输入中国。在《崇祯历书》的天文学知识部分有大量与开普勒天文学相关的内容。在改历的过程中,欧洲传教士金妮阁曾奉命返回欧洲搜集与天文学相关的研究著作和寻找西方优秀的天文学家,最终其带回了七千多部著作回到中国,对《崇祯历书》的编撰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外,开普勒在《崇祯历书》的编纂工作中与中国的传教士进行过大量的书信往来,详细回答了邓玉函在编纂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
(二)《崇祯历书》中的天文学思想
《崇祯历书》中开普勒对天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天体机械运动现象进行描述,并通过机械运动的知识来对天体运动现象进行解释,之后分析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数学假设解释天体物理运动的本质。在《崇祯历书》中的观点认为天文学与物理知识是有一定的界限的。例如,书中认为天体实际的薄厚实际上是天体之间的距离,而脱离的距离及无法表述其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其在开普勒天文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西方主流天文学的思想,即认为数学天文学与物理天文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崇祯历书》系列历法采用的是第谷体系,这一点很多文献已经证明。《崇祯历书》系列历法中的日躔也是参考了第谷的理论。《崇祯历书》中强调了太阳在天体中的中心位置,认为太阳是万光之源,其他所有的天体都在或多或少地接受太阳的光源,太阳的地位就像君主在群臣中的地位一样。这样的观点与托勒密在《至大论》、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以及开普勒在《天文光学》中所阐述的观点是相一致的。然而,在具体的论述中托勒密、哥白尼与开普勒对太阳中心位置的具体论述是不尽相同的。托勒密在论述中采用midpart一词,强调太阳是在天体的中间部分,而哥白尼则是采用near center一词,强调太阳是在中心位置附近,这两位天文学家都是在数学意义上强调太阳的中心位置,而开普勒不仅认识到了太阳在天体中数学上的中心位置,而且认识到太阳在天体中物理上的中心位置。他阐述,太阳是天体光与热的直接来源。从物理力源的角度强调了太阳是天体运动的中心,认为太阳为天体的运动提供了动力来源,并提出天体的运动是由于太阳的旋转,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吸引天体围绕其运动。《崇祯历书》融入了欧洲天文学的基本思想,尤其是开普勒的天文学物理思想,对《崇祯历书》的编撰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崇祯历书》与天文仪器
天文学的认识范文2
威廉姆斯:大多数科学成就都是在意料之外偶然发现的。或许,我们最终能够收到他们回复的信号,但我表示强烈的怀疑!对信号进行巡天搜索似乎更重要,那也许会于偶然间找到外星信号。当然,人类可能永远不会发现任何来自地外的信号,但重要的是我们拥有那份探索的好奇心。即使我们最终没有接收到任何回音,勇于探索宇宙却是人类开放态度的重要体现。所以,我坚决支持“地外文明搜寻”(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SETI)项目为寻找地外生命所进行的尝试。同时,我也要承认,发现地外生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两者并不相互矛盾。延展我们在宇宙中的探索范围是人类的使命,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搜寻、搜寻、再搜寻,永不停息。
《中国国家天文》:现代天文学首先在欧洲而非其它地区发展起来,您如何看待这样的事实?您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与其它文明相比,现在西方在发展天文学方面拥有怎样的优势?
威廉姆斯:现代天文学可能最早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但毫无疑问,古天文学起源于亚洲,特别是中国,因为那时亚洲拥有更好的社会和政治组织结构。科学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教育基础体系和技术。就教育和技术而言,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恰好比亚洲先进,因此,现代天文学在那时取得了飞速发展。是历史的偶然吗?答案是否定的,那要归功于彼时欧洲兴起的向之外扩展知识的倾向。但是,这场启蒙运动并没有发生在同时期的明代中国。
目前,西方世界有这样一种趋势,倾向于支持那些不同于现有社会思想和宗教信条的想法。这种开放的环境对于创造力和新认识的产生十分关键。现行的西方教育体系比较容易接受新观念和新技术。东方社会,例如中国,对教育和技术的资源投人令我印象深刻,所以中国的科技发展正在快速追赶西方的脚步。
《中国国家天文》:在我们的杂志上,有作者将IAU称为“天文学家的国际组织”。人们通常认为天文学很专业,很难参与。您是否曾经与业余科学家,特别是那些科学家圈子外的思考理论问题的人讨论过?作为前任IAU主席,您是否支持民间科学家进行理论思考?
威廉姆斯: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思考。如果民间科学家的想法有证据支持,我相信那可能是有价值的。像IAU这样的专业组织并不是产生好主意的必要条件。生命的智慧存在于任何有着开放意识和思想,并乐于探索宇宙和地球的那些人之中。
《中国国家天文》:天文现象有时被一些人用来鼓吹“末日来临”,例如“2012预言”。您对那些末日论者要说些什么?您是否相信一些宗教所说的“最后的审判”?
威廉姆斯:科学所能解决的是我们拥有事实和证据的那部分现象。如果某个事件没有确凿的证据,那么它就不能纳入到科学研究的范畴。没有证据的任何推论都是基于哲学或者是宗教,那是个人信仰。就个人而言,我对许多世界上有组织的宗教并无信仰,但我很赞赏他们所传递的良好的道德准则。至于“最后的审判”,我认为那很难成为令人接受的事实。它与我所认知的地球生命及其进化史格格不入。立足脚下,好好生活,与人互敬互爱,这才是人类最好的选择。
《中国国家天文》:作为一本天文科普杂志的编辑,经常有人问我们天文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有些读者认为,虽然天文学在古代的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但现在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您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如何使天文学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更紧密?
威廉姆斯:相对于那些“应用”科学来说,天文学更“纯粹”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不太多。一个人即使没有任何天文学知识,仍会生活得很好。但事实是,天文学没有实际应用并不意味着它“淡出人们的生活”。天文学直接影响着人类对宇宙和自身的认识。人与宇宙关系的基本认知对于我们的自我了解是十分关键的。
《中国国家天文》:在一些科幻小说和电影中,有许多天文学方面的错误。您认为专业天文学家有必要去澄清它们吗?您之前是否这样做过?
威廉姆斯:的确,电影中确实有很多天文学的错误。而且,电影中还有更多关于人类行为的错误!但我认为纠正这些错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更要通过关注其它更积极的活动去表现我们的创造力。随其他人去犯你认为的错误吧,而你自己则要努力去做那些更具有创新性的和异于其他人想法的事情。
天文学的认识范文3
与这样热闹的天空相比,出版界对于“天文热”的反应倒是比较平淡。目前卖场里比较引人瞩目的天文书多是关于“神舟”、“嫦娥”的科普读物。据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的销售人员介绍,《中国神舟》(科学出版社)《中华天骄》(中国宇航出版社)“奔向太空系列丛书”――《“嫦娥”奔月》(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等铜版纸彩印、利用原版照片形式展现中国航天傲人成绩的画册,是读者翻阅频率较高的。而由欧阳自远、邱小林等中国航天业顶尖专家参与,张传军等知名科普作家执笔的《嫦娥巡天看中华》(科学普及出版社)、“嫦娥书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则为广大青少年读者提供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由于这些图书定价不是很高,读者一般会选择购买。
另外,《走近神舟――记送中国航天员上天的功臣们》《到太空行走――解读神舟七号的奥秘》《中国探月不是梦》《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等记录中国航天历程的科普读物,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辉煌背后故事的机会。《争霸太空――美国新世纪太空战略揭秘》《重振雄风――俄罗斯新世纪太空战略揭秘》《深度撞击计划――解密彗星之旅》等记录美国、俄罗斯等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图书,开阔了读者的眼界。
采用彩图介绍天文知识,引导读者认识望远镜,进行星空观测的图册、挂图同样异彩纷呈。记者在图书卖场的几个随机采访中发现,家长带孩子看天文书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想提高孩子对于天文学的兴趣,一是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的家长告诉记者:“天文书我们成人看起来难度都挺大的,给小孩选择还是以图册为主,更好理解,也好给小孩讲。”与此同时,《中国天文学文摘》《中国国家天文》《航天员》《天好者》《大众天文学》等图文并茂的天文学期刊杂志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天好者的阅读需求。
欧美各国的天文学研究在近现展迅速,使得引进版天文学图书从品种数到印刷都具有明显的优势。霍金的《时间简史》自不必说,《大宇宙百科全书》(海南出版社),《最新天文观测手册》(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剑桥天好者指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科学普及出版社引进英国DK出版公司的《宇宙》和《星空》画册,带有透明的图形胶片可以帮助读者找到星星的准确位置,是精美又实用的天文读物。
天文学的认识范文4
核酸的秘密是怎么揭开的?是谁首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被视为达尔文学说诞生以来生物学上的第二个伟大里程碑。可是取得这一成果的,不是生物学家,而是物理学家。1944年,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物理学家薛定锷,首先提出了生物遗传密码的理论。不久,青年物理学家克里克与两位生物化学家合作,把物理学原理运用于生物学,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的秘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又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证。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人忽视的无人区。”维纳说的“部门之间”,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听说的“科学的边缘”。
有科学的边缘,就有边缘科学。那么,这个边缘科学是怎样产生的呢?一是“移植”,即把一种学科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另一种学科中去。比如,把物理学中的电子技术、微波技术、光谱技术等用于天文学的研究,便出现了新学科——射电天文学及光谱天文学。把激光技术用于生物学、化学和医学的研究中,便产生了激光生物学、激光化学及激光医学等。二是“杂交”,将原来不相同的两种学科融合成一种新学科。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量子化学等。这种杂交产生的新学科,特别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有重大意义。
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边缘学科又分为几种。例如“多边缘复合式”,它突破了邻近两门学科结合的局限性,变成了多学科的边缘科学。物理生物化学就是边缘学科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还有“大边缘学科”,它横跨学科上的幅度更大,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互相渗透所成。如技术经济学,社会医学,环境科学,宇航心理学等等。
现在,著名的哲学家卡尔·鲍波尔与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艾克尔斯合作,写出了《自我及其大脑》一书,这件事在全世界引为美谈。它标志着在科学的边缘将会有更多的新成果诞生。不是吗?电子计算机被用来研究莎士比亚的名著,美国也有人用电子计算机对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进行分析。自然科学的一些新概念也被引进了社会科学:不仅热力学中“熵”的概念进入了经济学,控制论中的“信息”、“反馈”等,也已经变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的名词术语。这表明科学不断走向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
天文学的认识范文5
不管此次阿尔法磁谱仪是否发现了暗物质,各国科学家们都希望有关暗物质起源的问题能够变得更加明朗。
什么是暗物质?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先回顾一段有趣的历史。
自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以来,人们尝试用万有引力理论来解释太阳系的行星运动规律。尽管万有引力的解释在开始时是非常成功的,但在解释天王星运动时却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天王星的运动规律和万有引力的预言有明显的差异。法国天文学家U.Le Verrier和英国天文学家J.C.Adams猜测天王星的异常也许不是万有引力规律出了问题,而是在太阳系中还存在一颗当时还没有发现的行星,这颗行星的引力使得天王星的运动偏离了原来预期的轨道。根据他们的预言,于1846年由J.G.Galle发现了这颗行星,即海王星。
“由行星运动异常从而猜测到另外一颗未发现的行星的存在,非常类似今天我们关于暗物质的认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毕效军说。
大约80年前,天文学家意外发现,一些星系团中的星系运动速度比预想中更快,光靠所看到的这些发光物质(当时人们还没发现星系团中大量存在-x射线气体,它们才是星系团中普通物质的主体)所产生的引力场根本无法束缚住它们。因此,大家便猜测这些星系团中应该有种看不见的神秘物质,也一起贡献着引力,拉住了星系。
“虽然我们从来没有直接‘看到’宇宙中存在这种物质,但我们却发现了由于这种物质的引力作用对于其他可见的物质运动的影响,这就是我们断定宇宙中存在这种物质的理由。”毕效军说。
这种物质的存在,在随后几十年中,又相继被各种天文观测间接证明。
目前被广为接受的说法认为,它们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很可能是一种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我们已知的粒子(如质子、电子、中子等)之外的全新粒子。
“这种物质不发光,也就是不发出电磁波,所以看不见。于是,我们就称它为暗物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新民说,“与通常物质一样,暗物质有引力作用。这个引力效应让天文学家在宇宙空间发现暗物质占宇宙的23%,另外73%是暗能量。而组成我们身边这个世界的‘常规物质’只占4%。”
虽然,人们早已经猜测到暗物质可能存在,但一直以来从未明确探测到暗物质粒子,因此,还不能确定暗物质的性质。
目前,寻找暗物质粒子、研究暗能量的物理本质、探索宇宙起源及演化的奥秘、结合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的研究已成为21世纪天文学和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世界各国都在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攻关,开展这一重大交叉学科的研究。
2004年8月,美国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公开的物理与天文学发展战略中,列出了新世纪要解答的11个难题,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分别是“什么是暗物质”、“暗能量的本质是什么”。
那么,探测和研究暗物质,其意义何在?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多次指出:“暗物质是笼罩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现代物理学的最大乌云,它将预示着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
其实,很多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都开始有这样的预感:今天物理学的情况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相对论和量子论时非常类似。
“历史经过百年轮回,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又一次处在了十字关口,暗物质便是一个关键的突破口。因此,可以这么说,揭开暗物质之谜将是继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之后,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秦波说。
对此,张新民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对于宇宙中4%的物质,即所谓的通常物质,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备的理论,即所谓标准模型,但是标准模型并不能描述宇宙中暗物质的现象。这就表明,我们对于物质的基本组元、基本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而暗物质是目前最明确的突破了标准模型的观测现象,了解暗物质的性质就可能带我们走进基本粒子更加深入细微的结构中,了解更加深刻、基本的物质构成的规律。在另一方面,了解暗物质的性质对于我们理解宇宙中像星系、星系团这样的大尺度的结果是如何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形成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暗物质之所以“暗”,不仅是指它不发光,更重要的是它太难捉摸。
“每天可能有几万亿个暗物质以高速穿过你的身体,且未留下任何痕迹,让你完全感受不到。”张新民做了个比较,56式半自动步枪子弹出膛的速度是每秒700米,而这些暗物质粒子却是以每秒220千米的高速在运动,是前者的300倍。
如何“捕捉”住暗物质?
首先,科学家们曾对这种物质可能的形态做过很多理论上的猜测,例如,惰性中微子(Sterile neutrino)温暗物质、引力微子(Gravitino)温暗物质、轴子(hxion)冷暗物质等。
张新民说:“就目前而言,被研究得最多也是最被粒子物理学家看好的暗物质模型是所谓弱作用重粒子。主要因为这种粒子与普通物质有弱相互作用,所以具有可探测性。相比之下,对于许多其他的暗物质模型,由于其与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更弱,在目前的实验水平下使得探测它们的可能性更小。”
接着,科学家们又想了很多种实际探测的实验办法。
最初的办法是天文观测法,但是却无法解答“暗物质是什么”。后来,人们又采取间接探测和直接探测的办法。前者,是探测暗物质相互碰撞产生的普通物质粒子信号,一般通过地面或太空望远镜探测;后者,则是用原子核与暗物质碰撞产生的信号。而在地面上,因为宇宙射线众多,这些信号会对直接探测产生干扰,影响其鉴别能力。因此,地下实验室可以帮助探测器“挡”去干扰,让其“静心”工作。
“丁肇中团队所使用的阿尔法磁谱仪2号(AMS—02)当然是目前灵敏度最高,也是最复杂、最昂贵的一台暗物质探测设备,代表了当今科学实验的最高技术手段。在此之前,在不同的实验上都看到了一些‘反常’迹象,人们怀疑这些就是暗物质的信号,但是由于实验的灵敏度还不够,这些迹象都还无法确认为暗物质的信号。”毕效军说。
除了阿尔法磁谱仪,其他实验,例如位于瑞士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进行的实验,以及深埋在中国四川锦屏地下的暗物质探测器实验等也还都在进行当中,他们都可能在不远的未来有所新发现。
“世界范围内的暗物质探测实验正在蓬勃发展,未来10年、20年将是暗物质探测的黄金时代,肯定也会有所突破。”秦波说。
天文学的认识范文6
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始人。1473年2月19日生于波兰东部的托伦。他的父亲是一位曾经当过市长的商人,母亲是一位富商的女儿。1530年,哥白尼圆满地完成了日心说的建立工作。但由于呕心沥血的辛勤劳动,从1542年起哥白尼健康日益恶化,经常出血、中风。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与世长辞,终年70岁。据说他闭目的时候,还用冰冷的双手抚摸着刚刚印好的《天体运动论》样书。
哥白尼在科学上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地动学说(日心说),否定了在西方统治达一千多年的以地球为中心的地静学说(地心说)。
哥白尼创立的日心说,即名著《天体运行论》的发表,不但是天文学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动了天文学研究的飞速发展,而且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神权的统治,“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伽利略奥・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生于意大利西北部的比萨城,父亲芬琴齐奥・伽利略精通音乐理论和声学,伽利略自幼便受父亲的影响,对音乐、诗歌、绘画以及机械也兴趣极浓并且不迷信权威。后来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是人类改变世界的十大科学家之一。1642年1月8日伽利略病逝,终年78岁,然而直到临终前他仍在从事科学研究。他的葬仪草率简陋,直到下一世纪,遗骨才迁到家乡的大教堂。
伽利略是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在人类思想解放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争取不受权势和旧传统压制的学术自由,为近代科学的生长,他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并向全世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因此,他是科学革命的先驱,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为了证实和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献出了毕生精力。由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不仅如此,他的工作还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虽然他晚年被剥夺了人身自由,但是他开创新科学的意志并未动摇。他的那种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品质和结果,永远为后代所景仰。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1643年1月4日(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牛顿诞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小镇乌尔斯索普的一个自耕农家庭。 晚年因患有膀胱结石、风湿等多种疾病,于1727年3月30日深夜在伦敦去世,葬在威斯特教堂,终年84岁。人们为了纪念牛顿,特地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力的单位,简称“牛”。
牛顿一生对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遍及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从而形成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对于光学,牛顿致力于光的颜色和光的本性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牛顿在数学方面,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工作,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在天文学方面,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并且用它初步观察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牛顿在17世纪70年代设计的望远镜。它一般被称为反射望远镜,效果远优于伽利略所设计的著名的折射望远镜。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法拉第,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化学家。1791年9月22日生于伦敦。父亲是铁匠,母亲识字不多,法拉第从小生长在贫苦的家庭中,不可能受到较多的教育。1805年到书店当图书装订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各类书籍。每当他接触到有趣的书籍时就贪婪地读起来,尤其是百科全书和有关电的书本,简直使他着了迷。繁重的体力劳动,无知和贫穷,都没有能阻挡法拉第向科学进军。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这在物理学上起了重大的作用。1834年他研究电流通过溶液时产生的化学变化,提出了法拉第电解定律。
法拉第的主要贡献是对电磁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发明了电磁学史上第一台电动机和发电机;发现了电解定律;提出电场、磁场第重要概念。法拉第是十九世纪电磁领域中最伟大的实验家。
法拉第不计较名誉地位,更不计较钱财,他终身在皇家学院实验室工作,甘愿当个平民,1867年8月25日,他在伦敦去世,尽管法拉第一生中获得各国赠给他的学位和头衔多达94个,而遵照他的“一辈子当个平凡的迈克尔・法拉第”的意原,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海洛特公墓,墓碑上只刻着三行字:迈克尔・法拉第,生于1791年9月22日,殁于1867年8月25日。后人为了纪念法拉第,特意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电容的单位,简称“法”。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
1882)
达尔文出生于1809年2月12日,死于1882年4月19日,享年73岁。他是19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生物物种进化论的科学确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