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工艺优化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工工艺优化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工工艺优化方法

化工工艺优化方法范文1

关键词:水利工程;工程施工

引言

由于水利工程规模大,施工工期较长、投资较多、施工工序较为繁琐、施工条件较为复杂等因素,容易引起受到自然环境及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施工工期的延长,因此进行水利施工工期的设计及组织方案的优化,提高施工工期的时间及施工质量,成为水利施工监管部门的难点。本文通过对在水利工程中,影响施工工期时间的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优化方案。

一、水利施工工期的影响因素

1.1 水利工程施工自然环境因素

在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中,80%的水利建造地点为地理环境较差的山间、峡谷、偏远高原等,此种环境施工场地狭小、施工运输公路拥挤,给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人员组织、施工建设材料的运输及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带来困难,导致施工工期的延长。

在水利建设过程中还会受到季节水文因素的影响,45%的水利建造地点为气候环境较差的地方,因水利工程施工要求的条件较高,所以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发生恶劣天气、水位骤变、气候的变化均可以导致水利工程施工工期的延长。

1.2 工程施工组织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常会需要多个部门和组织的共同合作和协调,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各个组织不利或是部门的不配合及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导致工程工期延误甚至停滞。因为不能良好的组织和协调相关部门的合作,对物资的供应和人员的配备会导致受到严重影响。

1.3 工程施工资源因素

有施工单位对工程实施中所需要的资源评估计算误差及对施工物资供应单位的供应能力评估过高导致引起施工的工程材料缺乏及设备缺乏不能安装到位等,导致无法正常施工。

二、水利施工优化方案

2.1 优化工程实施自然环境

对在水利工程实施中多遇见的险要自然环境和恶劣气候时,要有足够的应付能力,避免对环境及气候的估计不足,导致施工停止,延误工程施工工期。施工工程地点周围的环境及气候进行良好的了解和评估,尽量依据施工地点的地势及环境,进行施工进度及施工方式、方法的组织实施。

2.2 优化工程实施协同

由于水利工程牵涉的部门较为广泛,需要同多个部门合作完成,所以组织协同效应相对最为重要,对物质供应要求也相对较高,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过程中需要的各种物资。网络计划技术的类型较多,本文中主要采用逻辑关系肯定的方法进行计划,具体优化方案的实施如下:

(1)建立良好协同关系;对本次施工涉及的部门进行统计,同本次工程实施需要协同单位及部门进良好的沟通,对各部门的职能和能力范围进行良好的估计和划分。

(2)实施负责制度;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规划和分派,实施负责制度,避免推诿和拖拉办事,导致工程施工无法正常进行或是延迟进行,导致工程工期的延误。对不负责的部门和领导实施问责制度,使其增加工作压力,尽职尽责的工作。

2.3 优化工程实施资源管理

1)资源储备:对各个供应部门的资源能力及责任进行划分和正确的评估,避免过于相信和过高评估供应部门的资源供应能力,导致资源供应不足,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实施。实施分派的制度,在进行工程实施中所需要的物资及设备进行良好的评估及统计,采用多家部门进行供应,确定供应部门后,将工程的资源供应计划分派给各个部门,使其良好的实施。同时注意供应资源的质量,应保质保量的保证资源充足供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发生供应不及时或是延误供应时,对主要负责部门及负责人实施问责制,增加其责任感及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

2)设备更新,对施工设备要更及时更新,采用先进的专业施工设备,陈旧设备操作方法复杂、工作速度较慢,陈旧设备常会发生故障,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和正常工程施工,因此应对施工单位的设备进行检查,对年代久远、过于老化的机器、设备,应及时督促更换,以免导致影响工程的正常施工及工程工期的时间。对主要负责设备更新及检修的部门,在开工前对所需设备及器械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检修,避免因设备和器械老化,尽量在工程中采用设备先进,器械精良的工具,对水利工程施工起到推动和简化工程难度的重要作用。

三、探讨

水利工程的实施和建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在实施中常会发生较多的因素会影响工程的建设实施,本文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常见、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其制定详细的优化方案,在水利施工中能有效的提高水利工程质量及缩短水利建设的工程实施时间。但对于特殊的水利工程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才能更好的创新水利工程设计,更好的实施水利工程建设,发展水利事业,使水利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它不断在施工管理中发挥作用,而且在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发挥着作用。每一项施工组织设计,都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确保工程质量、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工具。因此,应大力发展和运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施工信息自动化、施工作业机械化、施工技术模块化和系统化,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

在进行水利工程实施中为更好的保证工程质量及施工正常工期,对水利工程中环境影响因素、气候影响因素、工程组织资源、人员分配及机械设备配备等,应该进行良好的评估,对整个工程实施进行周到的计划和组织,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和工程施工工期的延误。本文中主要是针对在工程实施中对工程施工中组织协调、物资及设备的运输等进行研究。对其工程实施中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应对措施,最主要是工程实施单位的充分准备和在工程实施中的应变组织能力,在整个工程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化工工艺优化方法范文2

【关键词】焊接工艺;焊接方法;缺陷;影响因素

1.焊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及解决措施

1.1 热裂纹

热裂纹可发生在焊缝区或热影响区,沿焊缝长度方向分布。热裂纹的微观特征是沿晶界开裂,所以又称晶间裂纹。因热裂纹在高温下形成,所以有氧化色彩,焊后立即可见。热裂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焊缝金属的晶界上存在低熔点共晶体(含硫、磷、铜等杂质),接头中存在拉应力。

主要解决措施为选用适宜的焊接材料,严格控制有害杂质碳、硫、磷的含量。Fe和FeS易形成低熔点共晶,其熔点为988℃,很容易产生热裂纹。严格控制焊缝截面形状,避免突高,扁平圆弧过渡。缩小结晶温度范围,改善焊缝组织,细化焊缝晶粒,提高塑性减少偏析。确定合理的焊接工艺参数,减缓焊缝的冷却速度,以减小焊接应力。如采用小线能量,焊前预热,合理的焊缝布置等。

1.2 冷裂纹

冷裂纹发生于碳钢或合金钢,高的含碳量和合金含量。冷裂纹具有延迟性质,主要是延迟裂纹。

冷裂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焊接接头(焊缝和热影响区及熔合区)的淬火倾向严重,产生淬火组织,导致接头性能脆化。焊接接头含氢量较高,并聚集在焊接缺陷处形成大量氢分子,造成非常大的局部压力,使接头脆化;磷含量过高同样产生冷裂纹。存在较大的拉应力。因氢的扩散需要时间,所以冷裂纹在焊后需延迟一段时间才出现。由于是氢所诱发的,也叫氢致裂纹。

防止冷裂纹的措施为选用碱性焊条或焊剂,减少焊缝金属中氢的含量,提高焊缝金属塑性。焊条焊剂要烘干,焊缝坡口及附近母材要去油、水、除锈,减少氢的来源。工件焊前预热,焊后缓冷(大部分材料的温度可查表),可降低焊后冷却速度,避免产生淬硬组织,并可减少焊接残余应力。采取减小焊接应力的工艺措施,如对称焊,小线能量的多层多道焊等,焊后进行清除应力的退火处理。焊后立即进行去氢(后热)处理,加热到250℃,保温2~6h,使焊缝金属中的扩散氢逸出金属表面。

1.3 气孔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焊接部位不洁净容易产生气孔。因此,焊接部位要求在焊接前清除油污、铁锈等脏物;使用低氢焊条焊接时要求更为严格。焊条和焊剂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温度进行烘焙和保温。要求采取适宜的焊接规范,不要采用过大的焊接电流。注意控制母材及焊材的化学成分。焊接速度过快,焊接时操作不当,电弧拉得过长,使得有较多气体溶入金属溶液内。焊波接头气孔,使用低氢焊条往往容易在焊缝接头处出现表面和内部气孔。气体保护焊时应调节气体流量至适当值。

1.4 夹渣与夹杂

夹渣与夹杂的原因是坡口角度或焊接电流太小。焊件边缘有氧割或碳弧气刨熔渣,边缘清理不净,有残留 氧化物铁皮和碳化物等。酸性焊条时,由于电流小或运条不当形成糊渣。碱性焊条时,由于电弧过长或极性不正确也会造成夹渣。

夹渣与夹杂的预防措施:清除焊道上的杂质、污物,尤其是焊接坡口要保持清洁干燥,控制铁水与熔渣分离。按焊接工艺数据要求,选用合适的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运条摆动要适当。多层焊时,加强焊接过程的层道清理,仔细观察坡口两侧熔化情况,每一层都要认真清理焊渣。使用合适规格的焊条、选用适宜的坡口形式及尺寸。提高焊工的操作技术水平。

2. 影响焊接质量的主要因素

2.1 操作人员因素

这一因素对焊接工作来说就是焊工,也包括焊接设备的操作人员。各种不同的焊接方法对焊工的依赖程度不同,手工操作占支配地位的手弧焊接,焊工操作技能的水平和谨慎认真的态度对焊接质量至关重要。即使埋弧自动焊,焊接规范的调整和施焊也离不开人的操作。由于焊工质量意识差、操作粗心大意,不遵守焊接工艺规程,操作技能差等都可能影响焊接质量。

2.2 机器设备因素

机器设备这一因素对焊接来说就是各种焊接设备。焊接设备的性能,它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对焊接质量会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结构复杂、机械化、自动化高的设备,由于对它的依赖性更高,因此要求它有更好、更稳定的性能。在压力容器质量体系中,要求建立包括焊接设备在内的各种在用设备的定期检查制度。

2.3 材料因素

焊接使用的材料包括各种被焊材料,也包括各种焊接材料、还有与产品配合使用的各种外购或外协加工的零部件。焊接生产中使用这些材料的质量是保证焊接产品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出发,为了保证焊接质量,从生产过程的起始阶段,即投料之前就要把好材料关。

3.工艺方法因素

焊接质量对工艺方法的依赖性较强,在影响工序质量的各因素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其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艺制订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是执行工艺的严肃性。某一产品或某种材料的焊接工艺的制定,首先要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然后根据评定合格的工艺评定报告和图样技术要求制订焊接工艺规程、编制焊接工艺说明书或焊接工艺卡。这些以书面形式表达的各种工艺参数是指导施焊时的依据,它是模拟生产条件所作的试验和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产品的具体技术要求而编制出来的,是保证焊接质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保证的另一方面是贯彻执行焊接工艺的严肃性。在没有充分根据的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工艺参数,即使确需改变,也必须履行一定程序和手续。不正确的焊接工艺固然不能保证焊接质量,即使有经评定验证是正确合理的工艺规程,不严格执行,同样也不能得到合格的质量。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不能忽视或偏废任何一个方面。

4. 环境因素

在特定环境下,焊接质量对环境的依赖性也是很大的。因为焊接操作常常在室外露天进行,必然受到外界自然条件,如温度、湿度、风力及雨雪天气的影响,在其它因素一定的情况下,有可能单纯因环境因素造成焊接质量问题。环境因素的控制措施比较简单,当环境条件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如风力较大或雨雪天气可暂时停止焊接工作或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后再进行焊接,过低的气温可对工件适当预热等。

化工工艺优化方法范文3

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质量保证以及发展稳定性保证的基础条件就是安全。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技术的合理应用、全面化应用,能够切实保证石油化工企业的整体安全系数,能够相应地控制危险事故的发生概率,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相应地防止出现设备故障、操作故障,能够实际提升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稳定性以及发展可靠性,能够实现这一行业的人才吸收容易化,以及促使石油化工企业的运作成本以及运作问题逐渐得到控制,石油的出产质量以及石油的出产量得到显著的提升。由此可见,安全评价技术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存在。通过分析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技术方法,能够切实地掌握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性保障技?g及安全系数,提高操作以及要点;通过分析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意义能够促使企业对此引起重视,企业的安全意识得到相应的提升,这对于促进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有实际的价值。

1 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技术方法分析

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对石油化工企业运作生产的危险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全面地了解特定石油化工企业的潜在危险,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防护措施。安全评价技术方法还包括对各项石油化工企业的指标进行确定,为石油化工企业各步骤的操作奠定基础,提供最佳的操作方案,指出操作注意事项。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技术方法的最后一点就是对石油化工企业进行全面勘察,进行各项防护措施以及预防操作的安全系数分析,确定改进操作,实现石油化工企业的运作稳定化以及安全保障最大化。

1.1 石油化工企业的危险性分析

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原料本就存在易燃易爆的特性,原料主要为天然气、原油,在石油生产过程中,通过对这两种原料的加工、处理、反应等,最终出产石油。但是,在这一系列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是对于操作的规范性以及操作的顺序、操作的技术等有严格的要求,一旦在某一环节出现任何细微的操作失误或者操作不规范等,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事故以及不同程度的问题;加之,在处理过程中,由于化学反应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有毒物质、有毒气体,因而操作的失误不仅仅会引起设备的故障、设备的爆破、人员的伤亡,还会引起大规模的中毒现象,这是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大安全隐患。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技术方法在危险性分析中,其具体操作就是对各设备进行检查,包括运行过程中的或者停运状态的,分析设备的运作潜在危险层面,以及引发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再对人员的操作进行监督,确定人员的操作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最后对石油化工企业的出产石油进行分析,更进一步地确定石油化工企业运作的内部问题以及运作的潜在危险部位,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能够实际地获知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等级,为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性保障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1.2 石油化工企业的各项指标确定

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技术方法确定的主要指标类型包括人员伤亡指标、经济损失指标、环境损失指标,从这3个指标能够全面地实现安全评价,得出安全评价结论。人员伤亡指标的确定方法就是所造成人员伤亡的数量,这样能够确定伤亡的性质,能够进一步地确定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性。经济损失指标则根据损失的对象而进行性质的定义,经济损失的范围以及经济损失的数量与事故的危险程度有关,能够通过这一指标来进一步确定石油化工企业所能够达到的安全系数范围、石油化工企业所需要改进的内容以及所需要改进的操作步骤。环境损失指标则是指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事故对于环境造成影响之后,环境自我恢复的时间长度,这能够直接地反映出事故的危险程度以及事故的波及范围,综合性地对三者指标进行分析,能够实际地确定企业安全评价的内容以及评价的操作进展。

1.3 石油化工企业的勘察内容

石油化工企业会根据自身存在的显著问题而设计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及相应的防范操作,以避免出现类似的事故以及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控制。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技术方法还需要对这些部件进行分析,这样能够实际地确定防护措施的安全系数,以及防护措施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同时还能够相应地确定存在的防护不当部分,有方向以及有标准地进行相应的改进,实际地推动石油化工企业的整体安全防范方案的执行;能够从细节上、整体上实现危险最小化,以及潜在危险最少化,实际促进石油化工企业的运作稳定化以及运作的相对可靠化,很大程度上降低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局限性,推动产量质量的同步提高。

2 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意义分析

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意义在于,石油化工企业的运作不稳定性强,潜在危险大,出现事故的概率高,包括设备性事故、操作性事故以及条件性事故等,都会造成较大范围的损失及损伤。这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间接地影响社会各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安全评价能够实际地保证石油化工企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危险问题,有方向、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采取的操作。

化工工艺优化方法范文4

[关键词]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改造;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013-02

1 既有接触网线路施工改造的特征

1.1 改造单位关系复杂

既有线改造施工是在既有铁路线上进行的工程项目,牵连到既有设备管理单位和运输管理单位的配合工作,以及各专业施工单位交叉进行的施工,关系到运输安全、设备安全和人身安全。而既有线改造工程有扩建、有改建,站前工程受征地拆迁影响,相应也影响到接触网工程施工,在线路拨接施工时,由于没有线路通行,接触网施工无法利用机械作业,大量的工作需要靠人工来完成,而且接触网停电施工一般是高空作业,地面和网上作业难度较大,交叉作业相互制约。

1.2 施工时间长

接触网既有线路施工改造中,主要有迁改或拆除接触网支柱、重新架设或改移接触悬挂等过渡工程。支柱是接触网架设和调整的基础,基坑开挖、养护、支柱组立、上部悬挂装配等一系列的施工作业,难度较大、所需时间较长,在有限的停电施工点内根本无法完工,所以需要在停电点前提前施工;而线路的架设、改移等过渡工程只有等工务线路改造完毕后才能按设计要求恢复,这样就导致了接触网既有线改造施工动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

1.3 施工作业时间受制约

接触网正常施工主要是利用施工天窗点进行,目前一般的“V”型停电天窗作业时间多在120-180分钟左右,这其中自申请要令,到接令、现场验电接地、拆除地线、消令,或者有轨道车运行的这些程序会占用的20-30分钟左右的天窗时间,正常的作业时间相应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对施工人员的方案准备,人员素质,机具材料的准备情况都提出了很严苛的要求。

2 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改造施工的施工准备

2.1 施工收集资料

施工前,认真审阅施工设计图纸,掌握主体工程及施工方案,应熟悉影响接触网工程的关键地点、环节;调查施工现场既有线路和既有接触网现状,线下施工进展情况以及接触网施工位置的预留情况;调查既有线路行车情况,接触网停电天窗时间;收集新设计线路走向,既有线路的拨移量资料,并与施工现场进行核对;调查线下铺轨拨接、站改单位的施工方案,拨接顺序,对接触网施工的要求。

2.2 施工方案的编制

根据调查了解的资料,分析对线下施工产生干扰的既有接触网支柱;根据新建接触网的设计图和现场调查情况,分析由于既有线路和施工影响无法立杆的支柱;详细研究需要拆除的既有接触网设施和不能施工的新建接触网支柱的过渡方法,充分考虑利用既有和新建接触网设施,在维护接触网正常运营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过渡工程量,节约投资;充分考虑方案的安全性,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及时组织有牵引供电、运输、工务、电务、机务、安监等单位和部门参加的施工技术交底会,审核施工方案,使建设管理单位各部门清楚施工方案,设备管理单位更加了解彼此配合的要求,为发挥整体优势奠定基础。

2.3 专业化施工人员

施工人员专业化,根据施工工序分别组成测量组、预配组、安装组、悬挂调整组等专业化施工作业小组;就施工作业标准化进行理论培训,统一全线施工技术工艺标准和质量标准,定标首件首段样板;施工机具专用化;施工检测科学化;施工计算微机化;预配工厂化,接触网施工机具、检测仪器仪表预制件等,要达到专业化、科学化水平,腕臂、吊弦等部件制作前,应采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施工物资管理现代化,接触网物资应分门别类进行管理,施工中采用物资配送中心的现代化物资管理模式;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程序化,应用网络技术,安装电视电话会议系统,采取多专业化小组同时在一个铁路区间平行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作业人员的操作技能,提高工程质量,提高施工精度,像整体吊弦、腕臂预制、悬挂安装、承力索导线架设可以做到“四个一次到位”。

3 车站站改接触网施工方法

3.1 岔区接触网施工方法

车站站改一般需延长站线有效长度,咽喉区需插入新建道岔,拆除部分既有道岔,拨移部分线路中心。车站咽喉区需进行大量接触网改造,施工前重点进行线路调查和熟悉站前岔改方案,科学设计接触网施工方案,尽可能考虑永临结合的原则,合理布置支柱位置,减少过渡工程数量。

(1)对新增道岔由于既有线路或施工影响无法施工设计定位柱,且站改时需同时开通的道岔,采用单根混凝土支柱加长腕臂定位;对于大限界道岔,当既有道岔定位柱距新架设软横跨较近(3m以内),利用新软横跨过渡加设节点6或节点7对既有道岔进行非标定位,若道岔定位柱距新架设软横跨较远时(3m以外),一般增设过渡砼支柱软横跨或双线路腕臂定位对既有道岔进行标准定位,拆除该支柱及支持结构。

(2)因车站股道增加、增加中间站台或拨道等使整个既有的软横跨拆除而重新安装新的软横跨,为保证线下铺轨工程施工,需提前拆除部分接触网支柱或单侧横跨支柱时,采用单侧增大限界设置过渡软横跨支柱,与另一侧既有软横跨支柱组成临时软横跨,并采用加长既有定位索固定;或并采取先立新支柱和安装新软横跨,然后安装过渡定位装置,这时车站正线和站线的悬挂形式按既有状态调整,拆除废弃软横跨及支柱的方案,站改拨道完成后安装新的定位装置,拆除过渡设施。需拆除单支柱,可考虑利用既有或新建软横跨增设节点,临时悬挂新建接触网。

(3)当既有接触网拉线影响新建支柱立杆时,改移既有拉线下锚角度,但偏角不得超过3°,否则改变下锚位置,利用既有锚柱、新建支柱或设临时锚柱进行临时下锚,可适当调整锚支下锚角度(锚支下锚转角不超过60°)。当既有接触网锚支或中锚与新设支柱绝缘距离不够时,在下锚索或中锚索安装绝缘子串或将锚支绝缘子前移进行电分段。

(4)新架设的接触网与既有接触网相交叉时,接触线当天不拆除既有线时,在道岔处过渡使用限制管,将新线与既有侧线做假线岔进行调整过渡处理,并安装线岔和电连接,保证行车安全。

(5)特殊地段,如受地理位置影响,不能一次过渡到位时,可根据站改方案和岔改顺序,考虑二次过渡。

3.2 改造车站正线接触网架设的过渡方法

普速铁路车站多股道区段一般均采用软横跨的安装形式,接触网架设需多次穿线,占用线路时间较长,可采取2个停电点架设1条导线的方法,即第1个停电点先放线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临时固定,第2个停电点进行正式落锚,以上方法可缩短一次施工的停电时间,保证施工的天窗的兑现率,但延长了整体的工作时间,增加了施工风险。

3.3 接触网站线延长的过渡方法

如车站站线延长较长,且无法利用既有接触网时,新架接触网在封锁拨接点内将新旧接触网对接,并对拨接区段接触网进行调整,最后拆除部分既有接触网。对于可利用既有站线接触网时,在拨接封锁点内平行拉移既有接触网至设计线路中心位置作临时过渡。

3.4 既有接触网线材更换方法

既有接触网线材因老化等原因不能满足运营要求的时候,需更换既有线材。为了保证既有线路运营安全,同时满足换线施工需要,在目前的封锁天窗时间内,可保证第一个天窗架设承力索,第二线个天窗架设导线,倒悬挂,拆旧的顺序来进行施工安排。并采用“新旧交递、逐段降低、逐段调整”的方法进行调整,在调整区段既有接触网抬高,新建接触网降至工作支,新旧接触网相交区段按照“锚段关节”形式进行过渡调整,并安装过渡锚段电连接装置,最终全部利用新建接触网,拆除既有接触网。

4 结语

总之,在改造接触网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应充分结合施工组织方案进行综合考虑,并充分利用既有接触网材料设备,尽可能重复利用拆除下来的且满足要求的材料设备,采取永临结合,以降低工程投资,节省用料。设计时,还应结合相关工程实施验,对导线、腕臂装配、支柱及接地等可以考虑少量现场应急损耗计入工程数量。

参考文献

化工工艺优化方法范文5

关键词:投资控制 全过程审计 方法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项目管理实现资金高效使用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控制手段贯穿于项目建设的每个阶段并发生积极作用。此过程中,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的方式是加强投资监管,实现项目按预期资金建成的关键所在。

一、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现状

在工程建设领域,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逐渐加强,经验与方法逐步成熟。审计在工程设计、招标、实施、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投资风险控制、监督过程、对造价及建设各个管理环节进行监督并提供咨询服务,重点关注的投资控制方法日益完善,但在目前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内部监督与专业审计脱节

目前全过程审计一般是建设单位选择具备资质的工程造价审计机构进行项目审计,内审部门对审计中介机构进行日常管理与工作协调。在此过程中,内部审计往往负责对中介审计的业务约定,监督中介审计履约过程中是否按约定要求提交审计成果,至于审计成果质量情况,则甚少关心。虽然中介审计对审计成果付法律责任,但发生问题后再追责罚款会使项目投资控制较为被动。

(二)项目概算控制与标段投资控制脱节

概算的作用是在施工立项前对工程的总体建设费用进行预算,以便更好的完成业主对项目投资风险的控制。但在部分项目中,有为“完成”而完成概算的现象存在。以某园林项目为例,设计概算为2300万,招投标后签订合同金额为997万,预计投资与实际投资偏差之大使得设计概算失去了实际性作用

二、全过程审计模式与投资控制的优化思路

根据上述情况,提出全过程审计模式优化如下:

全过程审计优化模式

主要审计模式 造价咨询单位专业审计,内部审计程序监督、复核成果

主要目标 做好项目总投资控制

做好项目具体施工合同投资控制

做好项目施工合同中过程支付款项控制

主要审计点 概算审计

招标控制价审计

施工变更及工程进度款审计

结算审计

管理的咨询与建议

依照上述模式,得出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的主要思路:

(一)开展内审与外审配合的全过程审计

在审计方式优化时可以考虑在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跟踪审计时由内审部门确定专门的造价管理人员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内审部门不仅对审计中介机构审计程序的合规性,公允性进行监督,还对造价的合理性进行复核。实施投资审计时,要使内部审计与中介机构活动流程流畅贯穿始终。同时考虑审计工作内容与部门职能的联系性,加强各方的良性互动,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业务部门为审计部门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及时与审计监管交流意见,提高控制体系运作效率。

(二)开展从“面”到“点”的全过程审计

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将项目建设周期为主线,风险预测作为导向,梳理各项经济活动流程,查找可能发生的风险点及评估影响程度,明确关键控制节点和控制要求。早期介入,以控制项目总体概算为内控目标,将项目预见建设规模、标段划分金额分配的监管时间前移,使全过程审计对将要发生的具体活动运作审核更加充分主动。项目招标时,以概算金额匡算招标项目控制价,进行合理调整,做到进出平衡、分配有序。工程实施时,严格审核进度款项支付是否超支及变更项目的合理性等,确保付出资金在实际完成建筑价值内。

三、优化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的实践讨论

(一)做好项目投资控制表

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表是一张统筹全局的整体性表格,设计表格可以将应用于一般项目实施时的“成本测算表”与项目前期匡算设计指标的概算内容相结合,表格内容应包括项目名称、采购方式、合同单位、概算金额、招标控制价金额(概算与控制价差值)、合同金额(概算与合同金额差值)、变更金额(变更金额与合同金额和值)、已支付进度款(支付进度款占合同金额与时间完成工程量的比例)、结算金额等。

投资控制表在实际运用中不仅是一张数据统计表格,更是可以使项目实施、监管人员掌握项目投资实时情况的“晴雨表”。表格由项目实施人员每月更新数据,内部审计部门及中介审计共同研讨可用资金是否充裕,并以此为根据发出资金紧张的预警或建议项目部门适当重新分配各标段间的可用资金。

(二)开展“背靠背”控制价审核

“背靠背”控制价审核模式是在目前招标清单及控制价审核模式上的优化。在操作过程中,由招标公司根据设计图纸编审工程量清单及计算控制价,社会中介审计单位同步进行此工作。招标完成后,中介审计对的工作成果进行复核,并共同讨论确定控制价,以此减少清单漏项,提高控制价精度。同时,也对招标的工作质量进行考评。内部审计则根据中介审计的编制初稿及最终控制价的差异程度考核中介审计工作质量。

以某机电安装施工项目为例,招标公司编制控制价初稿金额18353万元,全过程编制控制价初稿金额16073万元,最终核对金额16910万元,核对发现清单漏项金额1037万元,核对审减询价过高材料费用1728万元,有效地减少了控制价的误差。

(三)进行变更论证与分部分项结算

变更论证是指在项目发生重大设计变更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由于工程设计变更而产生的资金变化在前期投资控制时是无法预料的,因此有必要对大额变更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严格控制变更费用。在变更事由明确后,由设计院、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研讨若干个可行的备选技术方案,再由中介审计分析成本,使变更方案做到经济最优。实践中,考虑产生备选方案需要的时间对施工进度造成的影响,可将技术经济论证同步实施,即审计列席技术讨论,参与过程中完成各方案的成本测算。

另外,分部分项结算也是大型项目投资控制的重要方式。施工实施阶段,单项工程按形象进度划分阶段进行结算,阶段性工作内容完成验收后,由施工单位在原合同进度款支付基础上编制调整价格提交项目实施部门审核签认,以此作为造价结算的中间依据文件,提高结算效率。除此之外,过程结算资料还表达了工程不同阶段造价的确切投资,可以作为项目后续投资调整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宋燕冰.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评价及审计实务【J】.财会信报,2012(4);

徐彬.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内部控制探讨【J】.审计月刊,2008(5);

化工工艺优化方法范文6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技术与制度困境,主体功能区规划为解决这个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框架。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制度创新推动工业经济资源向优化和重点开发区集中集聚,以县为单位,在集聚区内对各种工业废弃物集中处理,尽可能做到“零排放”,实现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县域经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但客观而言,自党的十四大提出“两个转变”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特征依旧显著,在某些地区甚至呈现出恶化的趋势。这种严峻形势表现在:“三高一低”项目有增无减,“三废”排放无下降趋势,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经济发展与人自身的矛盾日渐突出。

以水污染为例。调查表明,建国以来总投资近10152亿元的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局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据统计,全国2.1万多家石化企业中,位于长江、黄河沿岸的达1.3万多家。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曾说:“全国一半以上的化工企业集中在长江流域。每天进入长江的生活和工业污水相当于一条黄河。”[1]多年前的调查数据就显示,“我国7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大小支流几乎全部坏死,80%湖泊的水也全部坏死。”。另据世界自然基金会此前的《世界面临最严重危险的10条河流》,长江位列“全球十大最受伤大河”第二位。现在,每年排入长江的污水达到300多亿吨,“如果再不及时保护长江,10年以内长江就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2]

以二氧化碳排放为例。2006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世界总排放量276亿吨,中国为67.2亿吨,远超美国的59亿吨。[3]到2009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减反增,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呈下降状态的情况下,中国的排放量反而增加9%,至75亿吨。第二大排放国美国的化石燃料排放量反而减少6.5%。[4]而且,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二氧化碳仍然呈现继续增长态势。由美国加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专家撰写的研究成果一份研究报告称,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5]

水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是一国经济增长粗放的显著标志,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过度粗放。但是我国工业经济粗放增长的态势非但没有好转,相反还继续呈恶化趋势。全国工商联和商务部的调研显示,由于人口、土地等资源紧张所引发的产业被动升级已是进行时。然而,以企业为主体的升级换代,在各地方政府强有力的作用之下,亦产生种种扭曲。为继续追求GDP增量,并确保就业形势,一些地方政府竞相通过提供廉价土地、优惠税收政策、牺牲坏境、放宽对工资和社会保障的监督等行政手段,吸引投资建厂。[6]

2010年6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朝野均认为这是解决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过度“粗放”的治本之策。笔者以为,我国应当抓住国土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一历史契机,以县为单位,重新布局工业经济,推进工业经济的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县级政府将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经济单元

主体功能区规划把我国的国土划分四类,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原则上将取消现代经济活动。所谓现代经济主要是指二三产业构成的各种经济形式,其中主要是由工业组成的现代经济。因为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现代工业的出现,而现代的工业发展固然极大提升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人类还没有办法取消完全吃干榨净各种工业废弃物,于是造成人与自然矛盾的罪魁祸首就是现代工业经济的大发展。所以,主体功能区划分以后,在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原则上就不能再发展现代工业。但工业创造着最主要的物质财富,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现代工业的充分发展。所以中国也不能舍弃工业的发展,在对国土主体功能分区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把工业经济向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转移集中。优化和重点开发区都是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区域,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把最主要的经济资源向优化和重点开发区集中,使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成为人类的财富创造中心、人口集聚中心。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四类开发区并非互相排斥、互不兼容,事实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禁止开发区内可能有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内可能有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国家和升级政府层面上的国土主体功能区规划只能是粗线条、轮廓式的,具体到市县层面,由于生态状况的差异,仍然可以对市县境内的国土进行四类功能划分。

工业资源向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集中大大缩小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地理范围,大大减轻了政府的治理难度。但如何实现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在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转变,还有一个操作平台问题。笔者以为,建立以县为单位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制就成为落实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 向“集约”转变的最佳经济单元。这是因为,我国的县级政府除了没有国防、外交等方面的权力外,基本囊括了所有的国家权力,具备准国家性质。在当前我国经济资源配置的主导权被政府掌控的特定国情下,县级政府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推动单位具有极佳的合理性。国家层面的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内的县级政府应当借助国土主体功能区理论对县域国土进行功能区分,把经济活动向优化和重点开发区集中,力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二、借助规划,以县为单位,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借助规划,实现工业项目的集中连片,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发展方式,把大部分国土回归自然或第一、三产业

工业的集聚集中集群发展是经济规律,如世界著名大港荷兰鹿特丹,沿岸100多公里,集中了整个西欧钢铁、粮食加工、造船、汽车和石油化工产业的一半产能。按照国土功能分区的要求,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内的工业项目必须转移或关闭。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资源配置的行政主导,形成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工业发展模式,对环境、资源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地方政府进行着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各类工业项目星罗棋布于乡镇村落。由于技术含量、项目规模等原因,镇村工业大多在GDP创造、税收、就业方面的贡献有限,但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消耗却非常严重,成为我国经济粗放的重要表现。我国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大部分国土都属于限制或禁止开发区,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地理空间非常有限。为使有限的可利用空间发挥最大效益,应借助国土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县为单位,根据资源分布状况,在一县之内设立一到两个经济开发区作为工业项目的聚集地,除了特殊性质的工业项目外,县域内的绝大部分镇村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坚决淘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发展模式,大部分乡镇不再发展工业(矿产资源性项目除外),只发展第一、三产业和少部分无污染的第二产业,把绝大部分国土回归自然,保持其生态原貌。

(二)根据所处的功能区,结合实际,为县乡(镇)政府制定差异化的政绩考核标准,摒弃“经济至上”的政绩考核制度,消除经济粗放增长的制度基础

在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就业、税收、产值主要来自工业。主体功能区规划使那些划入禁止或限制开发区的镇村无法再引进工业项目,因此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制度必须改变。县内的诸乡镇的考核则应根据其所处的国土主体功能区由县级政府实施差异化考核,不同乡镇依据其所处的功能区实施不同的考核标准,有的乡镇主要考核经济指标,有的乡镇则应重点考核生态环保指标,为基层政府设定不同的考核标准,避免政绩考核上的“一刀切”,消除粗放增长的制度基础。

(三)适应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以县为单位的财政统筹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避免某些乡镇因划入限制开发区而陷入财政困难,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提供财政保障,使不同功能区的人们享受同等的公共财政服务,避免因功能区不同导致的贫富不均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必然导致经济资源向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集中,从而导致各县市、各乡镇的财政状况厚薄不均,那些划入限制或禁止开发区的乡镇很有可能因为工业萎缩而失去财源。所以必须打破经济资源配置的行政分割,建立财政统筹和转移支付制度。鉴于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版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县级政府的财权无疑必须保留,笔者建议撤销乡镇一级的财政,建立以县为单位的财政统筹制度,由县级政府对全县的财政开支统筹安排,同时省市两级政府应当对那些划入限制或禁止开发区的县级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政府的正常运转。这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操作层面的最大困难,当前“吃饭财政”的状况下,这个矛盾必须由省市两级政府甚至中央政府统筹解决,

(四)借助规划对县级政府辖区的工业园区进行科学分类,实现同类产业及上下游产业的聚集,这样既有利于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也有利于建设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可最大程度降低工业废弃物,努力实现工业生产的“零排放”

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发明工业的零污染、零排放技术,绝大部分工业项目都存在或大或小的污染物排放问题。虽然许多工业的废弃物可以被其它工业利用,但由于工业项目的分布不合理,导致这些废弃物无法利用,不得不向大自然排放,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是我们目前所能设计出的最好的处理工业废弃物的制度。建议县级政府组建由专家组成的专业机构对本地工业园区进行科学分类,力争实现同类产业和上下游产业在同一园区集聚(有利于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同时通过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制度设计,化废为宝,把各类工业废弃物转化为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建立本地企业之间各类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机制,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生态圈,再辅之以严格的清洁生产制度,力争实现工业生产的零排放。同时工业园区的科学分类还为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企业的迁移指明了方向。

(五)借助规划推动县域内人口的自由流动,引导全市人口从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向优化和重点开发区集中,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尽可能少的国土承载尽可能多的人口,减少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经济规律,经济资源的聚集地必然是人口的聚集地。规划的实施必然导致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优化和重点开发区集中,作为第二产业发展结果的第三产业也必然向优化和重点开发区集中,所以规划的实施将使经济资源向优化和重点开发区集中。而城市无疑都处于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这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契机。建议在县域内打破户籍限制,建立县域内人口的自由流动机制,鼓励人口从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向优化和重点开发区集中,大力推进城市化,力争用那些资源承载力强的少部分国土承载大部分人口,尽量减少人类在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活动。如果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用10%的县域国土承载90%的县域人口,这本身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巨大转变。

参考文献:

[1]张贵峰.专家称长江边化工企业日排污量堪比黄河水量. [2010-08-06]..

[2]张贵峰. 每年300亿吨 长江能容多少污水?.[2011-11-14日]..

[3]星岛环球网.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最多 美国居次席. [2008-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