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血压的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血压的应急预案范文1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氨氯地平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利尿剂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86
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脑肾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而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也是心脑肾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选择一种能有效控制血压而又不影响血糖、血脂、肾功能、电解质的降压药物,是每一位医生及患者共同的期望。我们采用三种药物五步治疗的方案,观察其降压疗效,以及对血糖、血脂、血肌酐及血钾、血钠的影响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资料与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0例,男120例,女130例,平均年龄58.8±9.7岁,平均疗程9.7±8.11年,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属于1~3级原发性高血压,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肝病、恶性病变、糖尿病等。所有入选病例未经降压治疗或停服降压药物>2周。
方法:入选患者需停服降压药物2周后测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肌酐,之后采用五步治疗方案,见表1
治疗2周且目标血压SBP
观察指标:所有受试者随防调查10周,观察并记录病人在0、2、4、6、8、10周就诊时血压、心率及不良反应,第10周再查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肌酐。受试期间生活方式相对固定,用标准的水银柱袖带血压计测量右臂卧位血压,血糖、血脂、血肌酐、血钾、血钠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疗效判定标准:按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2]。①显效:DBP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以上;②有效:DBP下降虽未达到10mmHg但降至正常;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计量资料用t检验。
结 果
完成10周试验247例,因严重不良反应提前终止试验3例。
降压程度:服用氨氯地平2周有40%患者血压已明显下降,60%患者需联合用药,此后各时点血压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表2。
高血压的应急预案范文2
【关键词】眼科;门诊;意外事件
门诊是医院患者进行挂号、候诊、就诊、检查、取药等的场所,存在就诊患者多而集中,排队等候时间长,就诊流程复杂,就诊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环境嘈杂等问题。门诊意外事件是指患者在门诊就诊过程中的任何环节所发生的意外事件[1-2],如果发现和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与防盲为一体的三级眼科医院,年门诊量约21万人次,眼科门诊具有就诊流量大、陪人多、治疗操作大部分具有侵入性、风险高、安全隐患多的特点[3],故门诊意外事件时有发生。现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在我院门诊的意外事件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全面了解眼科门诊意外事件的具体状况,总结本院采取的防范措施,为门诊突发事件的处理及防范提供参考。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患者发生意外事件共41例,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13~81岁,平均年龄42岁。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门诊意外事件患者的性别、年龄、事件类型、转归进行分析。
2结果
2.1眼科门诊意外事件性别分布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2013-2015年眼科门诊意外事件中男性占58.54%,女性占41.46%,男性略多于女性。
2.2眼科门诊意外事件年龄分布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2013-2015年眼科门诊意外事件中年龄≤20岁及>50岁的患者所占比重高,≤20岁患者占24.40%,50岁以上患者占39.02%。原因可能是年龄较小者容易出现紧张的现象,导致出现晕厥的意外事件;年龄较大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全身系统疾病,就诊过程中会突发性低血压、低血糖等意外事件。这两个年龄段的患者是门诊预防突发事件应重点关注的对象。
2.3眼科门诊意外事件类型分布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2013-2015年眼科门诊意外事件中,晕厥所占比重最高,为68.29%,其次是造影剂过敏反应,为19.51%。晕厥是由于心排血量突然骤减、中断或严重低血压而引起一时性脑缺血、缺氧,表现为突发的短暂意识丧失[4]。造成我院门诊患者晕厥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紧张、进行治疗或检查时空腹、低血糖、晕血、合并全身疾病等。造影剂过敏反应主要是眼底荧光造影剂荧光素钠或吲哚氰绿过敏引起,表现为头晕、皮肤瘙痒等症状。
2.4眼科门诊意外事件转归分布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2013-2015年眼科门诊意外事件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后果,75.61%的患者病情好转后安全离开医院,19.51%的患者因病情不稳定转到综合医院进行了进一步的治疗,4.88%的患者因为眼压高等因素需要在我院住院观察。
3防范与管理
3.1信息通畅、报告流程一目了然
信息通畅是意外事件应急处理的关键,及时快速准确的信息交流有助于应急方案的迅速制定。各科室均将我院意外事件应急报告流程(图1)粘贴在墙壁,将全院人员通讯簿保存在每间诊室电脑桌面并打印一份纸质版保存在资料册中,发生意外事件时按报告流程上报。医院要求护士长、门诊主任、护理部主任、医务科科长、中层干部、分管院长及院领导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保障意外事件发生时信息沟通通畅。此外,医院建立人制度,中层干部节假日离开市区需要在人事科备案,意外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联系人,保证节假日意外事件报告流程顺畅。
3.2建立高危患者绿色通道
眼科门诊常见的高危患者包括急诊患者、重症患者、行动不便患者、高龄患者、残疾人、孕妇等。我院根据《三级眼科医院评审标准(2013年版)》要求,建立了门诊高危患者绿色通道,保障高危患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诊治。在排班安排上,门诊护士长、分诊员、导诊员负责门诊的巡视工作,对符合门诊高危患者标准的就诊者做到早发现、早导入绿色通道,尽量降低高危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风险和几率。当发现患者有意外情况时,立即按流程报告,启动应急预案,对患者实施抢救。
3.3做好急救物品的管理
根据眼科医院门诊特点,在门诊治疗室配置了急救用物,包括急救车、常用急救药品、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吸痰器、氧气等。要求科室按照“五定”原则进行急救物品的管理,即定品种数量、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检查维修、定期消毒灭菌,急救物品管理合格率要达到100%,并时刻处于备用状态,门诊全体医务人员应熟悉急救物品的摆放位置。因抢救患者使用急救用品后值班人员立即补充,护士长每月至少对急救车进行1次检查,重大节假日前护士长必须进行检查,确保急救用物管理合格率达到100%。
3.4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急救应急预案
为了保证门诊患者发生意外事件时的急救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根据我院门诊特点制定了常见突发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包括低血糖反应、晕厥、晕血晕针、过敏性休克、脑血管意外、猝死、跌倒、哮喘发作等应急预案。医院现有的应急预案一般是在非应急状态下建立的,往往停留在制度建设和演练阶段[5],实际应对经验不足,所以需要定期对护士进行应急预案培训,组织演练,在应对意外事件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应急预案,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3.5加强门诊护理人员急救技能培训
医护人员娴熟的急救技能和完善的流程分工是意外事件应急抢救成功的保证,也是评价医院应对紧急情况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6]。由于意外事件患者病情具有发病急、病情复杂、病种多样、治疗和抢救时间紧迫等特点,要求急救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急救技能。故需要门诊医护人员通过反复模拟意外事件现场情况的演练,积累意外事件处理经验,熟悉流程分工,为处理意外事件和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为了提高门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护理部每年组织常用急救技术的理论与操作培训及考试,考核内容包括心肺复苏、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器、吸痰、吸氧等的操作及理论知识,要求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为了确保考试到位,考试成绩真实可信,医院成立急救小组,每个科室选拔1~2名护士担任科室急救小组组长,各科室急救小组组长交叉作为监考者对全体护士进行考核。为了提高门诊护士对急救流程及分工的熟练程度,门诊每年根据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应急预案演练。意外事件应急演练方案由门诊护士长和科护士长负责设计,门诊主任、麻醉医生和门诊全体护理人员均需参与,在演练具体实施过程中未参与的门诊护士也要进行现场观摩[7]。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对意外情况及应对措施要认真讨论推敲,对演练时间、地点、场景选择、人员安排和保障措施等要做出详细的规划[8]。演练结束后,对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改进,完善或改进相关的应急预案。
3.6对意外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及持续改进
高血压的应急预案范文3
中化二建集团医院急诊科,山西太原 030021
[摘要] 目的 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通过对2012年2月—2014年2月来该院治疗的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追踪护理,详细了解患者诊疗、护理过程中的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进而提出提高护理质量的措施。结果 针对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后,护理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结论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
[
关键词 ] 心内科;风险因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87-02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且由于引发病情变化的因素很多,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致死致残率较高。患者病情的突然恶化常常超出医护人员的意料之外,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整个诊疗、护理过程都存在很多风险。易导致因护理不当而产生的医患纠纷,给患者和医院都带来严重损失。所以加强对心血管疾病护理质量的研究,提高护理质量是否必要。该研究就以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让入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追踪护理为切入点,发现其中影响护理质量的印象,并进行及时处理,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350例为研究案例,其中冠心病患者236例;心肌梗死患者79例;心肌梗死患者35例。将3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1.2方法
采用追踪护理法法,分析整个诊疗过程中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并对之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提出提高护理质量的对策。
1.3数据分析与结果
通过对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分析,总结并制定实施科学的护理措施后,采用自制的《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让患者给予评分。经统计治疗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率达94.8%,对照组满意率为81.1%。治疗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达到了维护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的目标。见表1。
2 影响心内科护理质量的因素分析
2.1患者因素
经过分析发现,患者因素是心内科护理中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①心内科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年龄较大、体质较弱,发病后机体能力、免疫力等下降严重。而且中老年患者一般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疾病;②患者对健康知识、病变常识等了解较少,对医疗护理的配合度不高,依从性差;③由于心内科疾病致死致残率较高且容易反复,对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加之缺乏一定的护理常识,对患者的治疗存在很消极的影响。
2.2医护人员因素
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都离不开护理人员的积极参与。因此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等因素是影响心内科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①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心血管疾病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留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如果责任意识不强,则会导致严重的责任风险;②业务水平不高。心内科疾病种类多,护理工作较为繁重。但是由于许多护士的业务水平不高和应急能力较差,加上很多护士缺乏护理经验,遇到病情突变的患者往往束手无策或者等抢救器械操作不熟练、不规范等,将会直接危及患者生命;③职业素养,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接触机会较多,如果不能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或者沟通不当,态度生硬。一旦患者出现情况,就十分容易出现医患纠纷。
2.3药物及器械因素
心血管内科疾病种类繁多,患者诊疗过程中用到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也较多。因此药物和器械是产生护理风险的另一原因。①心内科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其诊疗过程中用药的复杂性,尤其是中老年人对药性敏感,用药过程稍有疏忽就会导致医疗问题;②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于新的器械护理人员肯定存在操作不熟练的问题,新器械、新技术的普及也成为了潜在的护理风险。
2.4医护环境因素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各项医疗资源日趋紧张。护理环境逐步发展成为影响护理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①医院硬件设施老化、布局不当等。给护理质量的提高带来诸多不便;②老年患者的不断增加,病床的周转速度快,势必带来各项影响患者的风险因素,例如环境卫生、地面湿滑等原因导致的患者感染、摔跤等威胁。
3提高心内科护理质量的对策
3.1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水平
做好护理工作,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安全。最重要的是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针对护理经验不足的人员。培训内容应该包括业务培训、护理礼仪、责任意识、应急能力等。对与引进的新器械、新技术应通过及时培训,确保护理人员在日常或者急救中能够熟练使用。在护理礼仪中要重点培训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等,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责任意识的培训,就是要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时刻观察、分析患者病情的能力。做到风险意识时时有,防范重点无遗漏,时刻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将护理风险降到最低。
3.2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病房管理
患者入院后日常起居都在病房完成,病房的环境卫生等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情况。因此必须强化对病房的管理。具体可以从改善卫生环境和严格物品放置进行。①对保洁人员进行风险培训,使其了解病房卫生、地面清洁、干燥对患者的重要性。做到一床一巾,一桌一抹布,保持床单清洁,干净,每天定时开窗通风;②对病房内物品分类放置,消毒的物品应悬挂,避免交叉感染。
3.3加强对药品和器械的管理
药物与器械引起的护理风险属于外在的因素,关键还在于人的管理上。要求护理人员对心内科病患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熟知,了解其药性、作用、禁忌症等。配置新药必须查看禁忌表,对与患者用药时间、用药方法、药量必须保证准确无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进而减少护理人员工作的风险。对于医疗器械的管理,首先要做到熟练操作,设备消毒灭菌有效,定位放置齐全完备。并设专人管理,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操作演练,保障抢救设备应急性良好。
3.4制定护理风险应急预案
心内科疾病突发性强,病情变化快。因此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应急预案,才能将患者的风险降到最低。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例如针对心肌梗死患者制定突发猝死应急预案;还有患者跌倒应急预案;停电应急预案等。并组织各级护理人员、主治医师等参与演练,要求预案内人员熟练掌握。通过实操考试等检验人员的应急能力。确保突况能够顺利采取应急预案,严格按照预案进行,杜绝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
[
参考文献]
[1]甄锡云.心内科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3):693-694.
[2]刘艳霞.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1):265-266.
[3]张文.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0(1):137-138.
[4]袁敏.如何有效降低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222-5233.
[5]王春艳.浅谈内科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求医问药,2013(8):18.
高血压的应急预案范文4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b)-0119-03
血液透析是利用半透明膜原理,排出患者体内的代谢产物、有毒物质以及多余的水、电解质而实现净化血液的方法,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慢性肾衰竭的重要肾代谢疗法[1]。血液透析专科性强,技术含量较高,临床护理风险较高,同时,随着透析治疗人群的增长,血液透析相关操作风险也呈增加趋势[2],因此,强化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对于确保治疗过程安全顺利至关重要。本院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介入风险管理,观察其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本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92例,均自愿并知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0~66岁,平均为(38.4±5.3)岁;透析频率为1~3次/周,平均为(2.3±0.4)次/周;原发病:28例慢性肾衰竭,13例糖尿病肾病,5例高血压肾病。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22~68岁,平均为(39.1±5.2)岁;透析频率为1~3次/周,平均为(2.3±0.5)次/周;原发病:27例慢性肾衰竭,14例糖尿病肾病,5例高血压肾病。两组的年龄、性别、透析频率及原发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遵医嘱施护。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方法如下。
1.2.1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根据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及其原因,完善告知以及签字制度,制订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并强化护理风险监控,确保各项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1.2.2 加强护理培训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护理风险教育和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及责任意识;加强操作技能培训,降低因操作技术原因所致的风险事件,确保动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以免因多次穿刺导致内瘘血肿甚至鼻塞等;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消毒原则,各项透析用品均应为一次性用品。
1.2.3 制订应急预案 根据科室情况及本组患者情况,制订科学可行的应急预案,以预防异常情况,如病房停电、透析机故障及患者严重不良反应。
1.2.4 护理过程管理 ①内瘘穿刺部位应按照规定应用胶布固定,静脉穿管部位进行换药固定,以免穿刺针脱落或者穿刺部位感染;②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穿刺部位以及插管部位是否有渗血或者导管移位等,观察透析器是否存在凝血及肝素追加量是否准确等;③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和脉搏变化情况,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一旦发现出汗、心悸、头晕、耳鸣、抽搐等症状,应立即汇报医生并予以妥善处理,以免发生严重并发症;④密切监测患者透析前后体重变化,并准确计算干体重,以指导超滤脱水治疗,避免发生透析中失衡;⑤透析器及透析管路在透析前均应以生理盐水彻底预冲,确保透析器的闭路循环时间充足,以免发生热原反应;⑥规范配血及输血流程,并严格执行相关操作流程与制度,分开保存患者间的血液或者血液标本,以免错输或者血液错放。
1.2.5 加强护患沟通 强化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并及时向其反馈治疗方案及治疗进展,以免因沟通不良导致医患纠纷。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血液透析过程中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按照医嘱处理不当、透析护理不当、不规范护理、护理投诉与意外事件5个方面统计。采用科室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的医嘱处理不当、透析护理不当、不规范护理及护理投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 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一种有创疗法,且操作过程复杂,对医生操作技术及护理配合均具有较高的要求。血液透析的治疗对象主要是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者、急慢性肾衰竭患者,患者多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且全身状况较差,随时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或医疗意外事件等[3-4]。血液透析主要是通过人工处理患者体内的血液而实现净化血液的目的,医疗器械将直接与患者体内的血液接触,且反复动静脉穿刺或长时间深静脉置管等,极易引起并发症[5]。此外,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普遍存在机体抵抗力差及免疫功能缺陷等,常合并重度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及严重贫血等,部分患者甚至需要予以重复输血维持治疗,极易发生病毒或细菌感染而导致病情加重[6-7]。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对于透析机及相关仪器操作情况直接影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强化血液透析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高血压的应急预案范文5
参与涉及公共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医院院区规划、房屋建设、公共场所及设施配置、饮食饮水等工作的开展。
2、承担医院公共卫生规划、计划、工作方案和制度起草工作,负责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规划、计划、方案和上级检查及活动的组织、落实、督查、考核与总结汇报工作,
3、承担各种涉及公共卫生的法律法规和各种规范要求、制度、技能的组织、培训指导和考核工作。
4、承担医院传染病管理、传染病上报流程指导和传染病信息规范收集、上报工作;承担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建设指导与督查工作;
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信息上报工作,参与医院应急预案制(修)订和风险评估,负责医院突发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公共卫生处理工作,参与协调与联络。
5、承担医院放射卫生、职业防护及职业暴露管理与指导工作。
承担医院职工健康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承担院区居民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重发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
高血压的应急预案范文6
中图分类号:R544.1;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04 _0327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4.36
跌倒是指患者突然或非故意地停顿,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跌倒是老年患 者发生损伤性疾病的重要单一因素和公共卫生问题[1],可能导致永久性活动度丧 失。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风险的因素,增加护患预防跌倒的共识,从而采取积极的护理 防范措施,以有效地防止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心内科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诊断为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3 32例,其中男167例,女165例,年龄60~91(74.91±7.21)岁。将332例分为有既往跌倒 史143例为观察组,其中男70例,女73例,年龄64~91(79.42±7.03)岁;无跌倒史189 例为对照组,其中男97例,女92例,年龄60~83(72.00±7.08)岁。
1.2 老年高血压患者入院时跌倒风险评估方法:根据国外Tinetti等1990年研制的老年跌 倒风险评估量表[2]与国内修订的跌倒风险评估量表作为临床测评工具[3] 。跌倒风险评估量表 包括14项条目,表1内前9项为老年人室内日常活动,后5项为室外活动。评估在实施14项活 动时不跌倒的信心,进行定量分析。每个项目0~10分,共11个等级。0分:完全不能;5分 :一般;10分:良好。各项分数的累计平均分为最后得分。整个量表的填写时间为5~10mi n即可完成。量表测评人员由本科室3名在职护师组成,分析跌倒风险的相关因素,表格记 录。
1.3 跌倒损伤严重程度分级:根据国外跌倒学术委员会标准,将跌倒损伤严重程度分为5 级。1级:跌倒未发生损伤;2级:跌倒伴有擦伤;3级:跌倒导致皮肤撕裂;4级:跌倒损伤 需要急诊科处理骨折或可疑骨折;5级:跌倒伴有需要急诊处理的头部损伤[4]。
1.4 统计学处理:先将数据输入Excel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的筛选和预处理,然后将数据 转录到SPSS10.0统计软件包中,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 -±s)表示,经正态性检验呈正态分布的两组间 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的跌倒风险评估得分比较:见表1。有跌倒史观察组143例的跌倒风险评估平均得 分(5.31±2.36)明显低于无跌倒史对照组189例的跌倒风险评估平均得分(9.35±1.6 3),P<0.01,后者平均年龄小于前者。
2.2 不同次数跌倒史的分组跌倒风险评估的比较:将143例分为既往有1次跌倒史的入院 老年高血压患者组80例和既往有2次或2次以上跌倒史的入院老年高血压患者组63例,比较跌 倒风险评估得分。结果见表2。
2.3 老年高血压患者入院前跌倒损伤的严重程度:本组中跌倒损伤严重程度为1级、跌倒 未发生损伤者105例;跌倒后出现损伤者共38例,占跌倒事件的26.57%,其中2级:跌倒伴 有擦伤,26例;3级:跌倒导致皮肤撕裂6例;4级:跌倒损伤需要急诊科处理骨折或可疑骨 折5例;5级:跌倒伴有需要急诊处理的头部损伤1例。
2.4 老年高血压患者入院前跌倒事件发生地点的回顾:129例跌倒事件发生在室内,占143 例的90.21%,其中86例在房间,43例在卫生间;14例发生在室外(9.79%)。跌倒发生时1 12例无陪护者在场,78.32%的跌倒事件在患者独处时发生。
2.5 老年高血压患者住院期间跌倒的防护效果:在采取积极的防范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的 护理措施,通过改进护理管理办法,持续提高质量,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的情况得到控制。在 2年期间,入院老年高血压患者332例中,均未发生跌倒事件。
3 讨论
3.1 跌倒风险评估得分越低、越易跌倒:本文中,入院老年高血压患者332例,既往有跌 倒史的143例(占43.07%),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为跌倒事件的高发人群。文献报道,65岁 以上老年人每年约有1/3的人跌倒一次或多次,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5]。高龄、慢 性病病人、服用影响精神和行为药物是易发生跌倒损伤的多发因素,这类老年人作为跌倒的 重点防护对象[6]。
3.2 跌倒风险评估得分与跌倒次数有关:本组资料提示,有跌倒史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室外 活动能力明显下降,而有多次跌倒史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平均得分只有( 4.22±2.33),说明得分越低,跌倒的风险越高。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能反映老年高血压患 者 的跌倒风险,建议在临床常规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测评,以测评条目平均得分小于5分 ,为高风险警示的界限。老年人跌倒事件的相关因素中绝大多数来自内部与外部危险因素的 相互作用,这些因素中的许多因素是可以改变的[7]。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的 发生,重在预测及预防,住院病房环境采用各种安全设施,是必要的。
3.3 采取护理措施防范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跌倒是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常见的不良事件 ,是威胁患者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8]。通过老年跌倒风险评估量表早期识别老年高 血压患者 的跌倒风险,为防范跌倒措施的实施,提供客观的依据,临床效果好。采取防范老年高血压 患者跌倒的主要护理措施有:加强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责任护士宣教保护措施到位,将跌 倒的危险因素告之家属、陪护;安排有临床经验的护士值夜班,做好交接班;加强巡 视,及时纠正不安全因素;对跌倒事件执行逐级报告制度和跌倒应急预案;采用《预防跌倒 警示牌》警示标识,加强住院环境安全;对跌倒危险病人重点护理,可以有效控制老年高血 压患者住院期间跌倒事件的发生,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因跌倒带来的意外伤害。
参考文献
[1]Montero_Odasso M, Levinson P, Gore B, et al. A Flowchart System t o Improve Fall Data Documentation in a Long_Term Care Institution: A Pilot Study [J]. J Am Med Dir Assoc,2007,8(5):300-306.
[2]Tinetti M, Richman D, Powell L. Falls efficacy as a measure of fear of fall ing[J]. J Gerontology,1990,45(6):239-243.
[3]郝燕萍,刘雪琴.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在我国老年人群中的测试研究[J].中华护理杂 志,2007,42(1):19-21.
[4]Detweiler MB, Murphy PF, Kim KY, et al. Scheduled medications and falls i n dementia patients utilizing a wander garden[J]. 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 r's Disease & Other Dementias,2009,24(4):322-332.
[5]库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 :143-144.
[6]夏文君.住院病人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9,9 (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