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计量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计量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计量学论文

信息计量学论文范文1

近年,史学理论创新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史学理论将以怎样的面目呈现于21世纪是我们不能不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史学理论创新应从两个层面入手:创立新体系,包含新内容。

一、基本体系的构建

这一问题首先涉及“史学理论”的界定。从中国学术发展史来看,对史学理论体系的认识不尽相同,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

个极端。

改革开放前,中国史学界把史学理论仅限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分析中国历史问题时的具体化。

随着史学理论热的兴起,史学理论不能简单等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成了史学界的共识。不过,在史学理论体系构建上见仁见智。有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之说,另有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史学内在规律之说,尚有历史研究理论和历史编纂理论之说,再有高中低三层次说,更有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之说。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史学理论应包括历史意识、历史情感等而不是什么历史规律问题。但总体说来,有一根本分歧,那就是史学理论是否应包括关于客观历史过程的理论。

把关于客观历史过程理论摒于史学理论之外的观点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中典型的理论出发点是,历史学是主体与客体或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据以立论的事实是,过去史学界对理论问题的研讨大都属于历史理论的范围,而西方史学思想的发展趋势则把理论反思对象从客体转为主体,即从研究客观历史规律转为探讨主体的认识能力;其结论是,历史理论是对史学客体的理论概括,而史学理论则是对史学主体及其与客体关系的抽象。这种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无可非议,其所列证据无疑是事实,但我们仍难以从逻辑上推导出结论,只能说对史学主体及其与客体关系的理论反思应该加强。它是史学理论不能简单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的过渡发展,是对把史学理论只限于客观历史理论观点的矫枉过正,结果从一个偏执走到另一个极端。

我们以为,对史学主体、客体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史学理论都要加以研究。从发生的角度说,史学理论是对人类最初的历史意识的总结与提炼。这种历史意识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其一,人一旦自觉后势必思考以下问题: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出身于同样血亲的兄弟姐妹有的役使人而有的却被人役使?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社会组织会被一些突发的事件诸如异族的侵略、火山的爆发、江河的泛滥化为乌有?我们生活得好吗?我们应该这样生活吗?这一切可以改变吗?其二,人类也意识到:人们世世代代延续下去,而祖先的业绩不应忘记,因为它可鞭策后人奋进且为后人提供对解决现实问题总是有用的东西,人

们应该做些什么把历代的事迹传下去。于是产生了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和刻木记事等历史知识的传播手段。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上面两部分历史意识转化为人的历史观和历史编纂理论。

从发展的角度说,史学理论是对史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或者说是对史学实践的知识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史学理论所概括的对象是历史学,且是相对于史学实践而言的。历史学实践包括历史研究和历史知识的传播。历史知识的传播自应有边缘学科去研究,我们不妨把历史学实践缩小到狭义的即历史研究的范围内。历史研究就是史学主体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方法,通过史料认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把所得的历史认识表达出来的过程。这样,便有历史认识、史学客体与主体、史料、史学方法和历史编纂的明晰划分。史学理论就是要从这些方面对史学进行反思。

对历史认识的理论反思。分析史学的特征,介绍史学的目的与功能,总结史学发生发展的规律。也就是史学特征论、价值论与规律论。

对史学客体的理论反思。依据已有的历史知识,对已知的历史过程进行反思并延伸到尚未穷知的领域和过程,诸如人类的起源、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等,即历史观,在西方称作思辨的历史哲学。

对史学主体的理论反思。传统上是刘知几、章学诚等人总结并倡导的才、学、识、德。才是史学主体的才干,包括运用史料的能力和处理文字的功力;学为史学主体的知识结构和对材料的占有;识是一种认识历史的角度和深度;德为历史研究者的治史态度、原则和学风。为有所发展,可再益之以“情”即历史情感。

对史料的反思。史料的范围、性质、作用与分类,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史料的存真与取精是史学理论不可或缺的内容。

对史学方法的反思。这是人们对现有的形成历史认识的方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进行分析,并针对现行史学存在的问题指出可能运用的潜在的方法。

对史著编纂的反思。包括史著的体裁、体例、文风等方面的问题。

二、具体内容的创新

作为史学分支的史学理论的系统化是史学母体发育成熟以后才出现的。随着史学的不断发展,史学理论的一些具体内容必须更新。

史学发展决定了史学理论的发展,而史学理论的发展则意味着具体内容的创新。历史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之中,中外史学都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很有说服力的证据,这里勿需再援例说明。这种史学变化(抑或称之为发展),既来自于历史时空因素的规定,又来自于时代主题的规定,亦来自于史学主体的要求。不同时期,人们对历史整体的把握上具有不同的时间观念。一般说来,时代愈后,历史学所要考察的历史时期愈长,历史地域亦愈广。由于时空的延长与扩展,历史学的内容随之发生变化了,继而又要求史学形式的相应发展,这样就构成了史学的整体发展。时代主题规定史学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譬如在民主革命时期,政治史、军事史和边疆史地成为史学重头戏,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史、经济史又成了热门话题。不仅如此,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历史上革命或改革的评价也完全不同了。至于史学主体所要求的史学发展是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因为不同时期,人们具有不同的历史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认知条件,当人们以这些不同去认识历史时,史学的领域和观点都大不一样了。即使是同一时代,由于个体履历和性情、志趣、知识结构等个人修养的差异,他们对相同历史内容的取舍与看法也不会完全一样。这些就是史学史上有论者所谓的重新改写历史。

既然史学实践发展了,那么以史学实践为反思对象的史学理论在内容上理应有所调整,包括关于历史过程理论的发展,对史料认识的发展,史学方法的进步与历史编纂上的完善。总之,史学理论内容随着史学的发展需要全面更新。

当前史学面临的问题直接推动着史学理论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说,自觉的史学理论研究是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近年来史学的发展遇到和提出一些问题,促使我们去思考以作出合理的解释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问题之一:人类社会有没有普遍的历史,若有,这种普遍的历史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老话题,思想史上不断有人作出过回答。当前又提出来是有原因的。过去,我们长期遵奉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事实上许多民族或国家的历史与此不符。随着思想的解放,我们一方面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作为人类整体发展理论具有真理性,一方面又认为机械地以单线论来看待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是非科学的。这一基调定下来后却遇到了新的挑战。前苏联和东欧巨变之后,在世界格局中社会主义力量锐减,有西方学者依据黑格尔的人性理论去发现普遍的历史,提出自由民主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终结。这一理论的偏颇是显然的,但我们的批判仅仅说它为霸权政治张目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一挑战,在学术上给予有力且有效的应战。这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史学理论对历史观的建设在重心上有所转移。

问题之二:如何解决史学庸俗化的偏差?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历史研究重在政治史和军事史;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西方年鉴新史学重视研究社会经济文化史的影响,我们的史学也开始向这一领域转移,研究广大社会成员所热衷的文化史。为便于向广大群众传播历史知识,人们选择群众感兴趣的内容,采取生动活泼的表述,出现了史学通俗化或大众化的趋势,这是一件好事。但在通俗化中却出现了庸俗化的偏差。这种偏差表现为追求低级趣味,以故弄玄虚取代科学态度,以历史演义代替历史真实,其直接动因在于追求经济效益。历史知识如何普及?如何在史学通俗化中避免庸俗化?史学理论必须提出指导意见。这样便导致了史学价值论和传播理论的创新。

信息计量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计量学;引用;资源建设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se of study bibliometric to evaluate the use of Universities’ library resources with method of study bibliometrics for Library to select special resource and use of limited funds and space rationally.

【Key words】Universities’ library;Bibliometrics;Cite;Resource construction

0 前言

英著名情报学家阿兰・普理卡德(Alan Pritchard)对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是这样定义的:文献计量学是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在图书和媒体中的应用[1]。当前文献计量学已被广泛应用,有用来科学预测的,有用来学科评估的,有用来人力资源评估的。在国内很多高校的人才引进、专业设置、以及学校战略规划都使用了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同样,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对图书馆建设的决策,资源选择,资源开发,资源共享与数据清洗与评估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献计量学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的研究已经成为图书馆建设与决策的一个重要科学方法。

1 文献计量学方法论

文献研究者把当前的文献资料分成16类,即图书、杂志、论文与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字典、手册、报告、网页、指南、词汇、指导书、宣传册、书目、报纸、简报、其他(年鉴、摘要、信件、索引、公报)。当然在其他研究领域还有不同归类形式,大同小异。科学研究者的工作离不开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如图书、杂志、网页、手册、报告等,文献计量学已经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用于科学研究者选择研究资源的行为研究,以确定科学研究者的论文引用中各类文献有什么样的侧重点?同一类文献资料类型中又怎么样去确定某一个具体文献的引用比重?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评估不同文献在不同研究领域的权重,以利于资源提供者即图书馆对科学研究者即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用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是一种切实可行且具有说服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在特定领域里不同文献的特征及使用情况,它有助于确定在某一区域内的出版物中发表的论文最大被引用数量,可以了解核心期刊的使用情况,可以确定某一学科通常使用的参考书目形式,可以了解图书的使用情况以及图书的使用期限等。

对高校图书馆来说,这种研究方法也能够为图书馆制定资源采购政策,确定每年图书采购的方向,确定是否继续或者中止订阅某些期刊杂志,确定数据库资源的采购数量和种类等,同时帮助图书馆有效处理他们的收藏,帮助他们避免接受不必要的图书资料的捐赠,以节省空间资源。

2 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案例分析

斯里兰卡大学的高级馆员Angammana和克拉尼亚大学的馆员Jayatissa两位研究者做了如下研究:

首先,针对某一学科分析文献引用类的情况

他们选取了1999年到2009年11年的图书情报学硕士论文70篇,这70篇论文总共有引用4901次,他们把每种引用用上述的16种文献类型分类。在这4901种引用之中,应用最多的是图书,达到39.2%;第二是杂志,达到34%;第三是网页,达到6.33%。上述三种材料的引用接近80%,其余的13种文献资料的引用每个都不到5%。

其次,分析同一类文献资料引用中的具体文献

在同一类的文献中再进行具体文献的分析,这些引用中有相同的图书和杂志引用,得出引用最多的图书名称和杂志名称。在70篇论文中总共1921处图书引用,有10种书被引用10次以上;有485种杂志被被研究者引用1664次,这485篇杂志中引用最多的30本杂志可以确定为图书馆重点订阅的杂志,这种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果也可作为图书馆为某一学科或者专业采购图书和订阅杂志的依据。

最后,分析参考资料的使用周期

参考材料的出版年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为了揭示这个研究过程,研究者引入了“半衰期”的概念。文献引用的半衰期是指论文引用中50%引用出版物所发表的年代。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论文引用半衰期都会有差异。文献研究表明大约有50%的论文引用平均出版年限是9年内的文献,即文献的平均半衰期是9年。但是各类文献的半衰期在不同研究领域或者学科中也不尽相同,如在图书情报领域中图书的半衰期是13年,杂志的半衰期是7年。事实上在多数研究领域图书和杂志仍然是使用最多的文献资源,超过其他所有的文献类型。从表1分析中可以看出,图书、期刊杂志、网页三者引用之和已经超过80%,因此,科学研究者最优选的文献资源是图书,紧随其后的是期刊杂志。

3 对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启示

3.1 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信息计量学论文范文3

【摘要题】理论纵横

【正文】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综合而成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发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信息革命,人类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社会环境使包括情报学在内的学科研究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加以研究和利用,情报学的传统方法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就要进行自身的转化。如面对浩瀚的网络信息资源,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相应地网络信息计量学(WebmetricsorCybermetrics)就应运而生,用新的研究方法如链接分析法来描述和组织网络信息世界。

1网络信息计量学

网络信息计量学是在网络信息环境下迅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信息计量学的一个新的发展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使传统的基于文献和信息的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面临着新的变革。关于其定义主要有:网络计量学是一门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研究互联网上数据相互引用的科学,是一门对网络文献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的科学,基于Web和软件计量分析工具,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计量学方法、统计学方法于一体,其应用范围覆盖了所有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信息测度。网络计量学是综合采用文献计量、信息计量、统计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网络文献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的一门科学。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的各种定量方法,对网络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借以揭示网络信息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

2链接分析法研究现状

2.1链接分析法的内容

链接分析法是网络信息计量学中一个重要方法,它可以看成是文献计量学中引文分析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网络超文本通过链可以将结点链接起来,一般使用两种方法——索引链和结构链进行链接,它既可以表示信息之间的关系,又是构成网络的手段。在将网络相关信息资源内容链接起来形成新的信息链或信息集合的基础上,融合了参考文献链接功能,并通过引文关系来分析链接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可以按照引用程度和引用权威信息源来分析,在网络信息组织、检索、评价、服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1.1链接分析法在网络信息组织方面的作用

网络信息资源生产者如网页创作者使用链接分析,创建一些对访问者有用的链接,可以链接到不同主题或相同主题质量更优秀的网页。一般来说链接类型大致有:合作链接(被链接网站和链接网站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友情链接(网站之间可能由于在资源或其它相关方面有关系,相当于影视术语中的友情客串)、推荐链接(被推荐网站由于质量好、人气旺、访问用户多或是热门网站等原因链接)、内容链接(被链接网站和链接网站在内容上存在着互补或相通关系等),可以起到网络导航的作用,大大方便用户在网上冲浪。Google还通过链接分析来确定网络上的权威信息源来进行相关的排名。Google认为网页制作者仅创建他们认为重要的网页的链接,链接到另外的网页就像一本书的引文,网页之间的这种引文关系“像是对网页进行评论的过程”。例如,网页的制作者们创造了几千个Yahoo的链接,困此Yahoo被当作一个重要程度点;如果许多重要的网页都指向Yahoo,则其重要程度会更高。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网页制作者不可能误导网站的排序,并且扩展性极好——当网络增长时,产生更多的重要网页的链接,自然更能确定该网页是否是权威的信息源。

2.1.2链接分析法在网络信息检索方面的作用

链接分析主要应用于网络信息检索方面,如搜索引擎收集信息、检索结果的排序等。网络信息检索为用户提供海量信息多媒体数据库,采用超文本技术使检索空间比传统的信息检索范围更广泛,以结点为单位组织,以超链接的方式链接相关内容,更加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打破了线性存储的限制,真正实现多维检索。Web信息检索系统可以利用链接信息来优化对相关文献的查询,能够极大地提高检索结果的相关性。在搜索引擎收集信息的过程中,J.Kleinberg认为搜索引擎的Robots直接访问Web提取出权威页(AuthorityPage)。但是如何提取出权威页,这需要一个原始积累和评价过程。先给出一批起始网页,Robot从这些源网页开始收集,可以按照深度优先或广度优先的算法进行。当网页提取回来后,采用链接分析技术(具体用递归算法)来计算出权威页。有了权威网页,Robot在收集Web信息时,就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访问Web网页。搜索引擎检索结果排序方面也运用了链接分析技术,由于索引数据库容量大,若用户输入一个关键词,有可能会有成千上万条记录相匹配,搜索引擎对如此庞大的结果如何排序,如何把最相关的几十条记录显示出来?搜索引擎按记录号的顺序提取结果集中的前几十条记录,再按邻近图(NeighborGraph)算法对这几十条记录排序,最先显示给用户。这种检索结果排序就是利用链接分析技术,大大减轻了搜索引擎的负担,Yahoo、Google等搜索引擎就采用了超链接分析技术来对检索结果排序。2.1.3链接分析法在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方面的作用

传统的引文分析法在学术方面衡量学术期刊重要性的指标之一是“影响因子”(IF),哪家期刊和论文被引用次数多,影响因子就高,谁就被认为是权威,论文也就是优秀论文。在互联网上IF对应于统计指向某一网页的链接数目后对该网页作出的排序,网站引用分析对应的是某个站点网页被其它站点引用的情况的统计分析,也就是网页可能被其它网站搜索提问命中的结果数的多少,采用计分法和线性代数方法对中心网页和权威网页分数进行迭代求和,以确定权威网页和中心网页。这与百度搜索引擎的创始人李彦宏1996年提出的搜索引擎的第二定律:“人气质量定律”相一致。根据这一定律,用链接分析法进行统计网站被链接和访问次数,可以作为评价网站和网络信息资源质量的一个指标。再加上相应的链接文字分析,就可以用在搜索结果的排序上了,对搜索结果进行的按相关性排序,不完全依赖于词频统计,而是更多地依赖于超链分析。在Internet上链接关系反映的是网页在全世界范围内、同一学科类属的影响力,评价范围是很广的、甚至全球性的。目前主要利用搜索引擎工具在网络上检索网站和网页的链接情况,并按相关性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大大方便了用户在浩

翰的信息海洋中迅速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易于操作、实用且可以节省用户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同行评议等定性方法的缺陷。

2.2链接分析法对情报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就向前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随之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情报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是一个开放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它善于吸收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科学研究中应用研究、实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比重逐渐增大,情报学研究方法体系取得了长足进步,表现在:一是情报研究的领域、对象、内容等的扩大和深化;二是现代科学学科与方法的创立和发展。情报学研究方法体系是动态的、发展的。情报学科要想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研究模式的更新

、学科结构的变革和学科体系的拓展,就必须研究和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研究方法,及时反映最新的学科学术动态和最新的理论学说,移植、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哲学方法、数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经济学方法、信息技术方法等来丰富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加以创造和大胆创新,不仅引起自身学科结构的变革和深化学科前沿的研究,而且不断发展新的分支学科,促使学科研究充满时代气息。

链接分析法大大拓展了信息计量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充实了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内容,是情报学研究的新领域,完善了情报学方法论体系。它是情报学逐渐成熟的一个重要历程碑,标志着情报学理论方法的一个新的飞跃。

2.3链接分析法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文献计量学中,传统的引文分析法只要统计参考文献数据就可完成引文分析的任务,但是在互联网上,链接分析法的研究对象是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覆盖范围广、动态性强,具的信息量巨大、不确定性、缺乏合理组织、难以预测等特点,且信息过载(InformationOverload)和信息污染(InformationPollution)现象严重;引用与被引用关系也变得十分复杂;链接分析法的适用范围也是有限的;Internet是在一个商业化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个网站的被链接数量还与它的商业推广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这种评价体制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因此,在使用链接分析法时要充分考虑以上问题,尽大可能保证其结果的可靠性。

3结束语

由于链接分析法借鉴了引文分析法的方法和思路,是情报学研究方法在网络环境下新应用,目前链接分析法主要实验工具是搜索引擎,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网络信息检索、计算机网络、知识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的发展,必将为链接分析法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情报学也必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吸收其它学科的先进方法来深化、完善自己的方法论体系,建立起更为完善的体系结构,从而改变情报学学科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徐久龄等.网络计量学的研究.情报学进展1998-1999年度评论,第三卷.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78-105

2夏旭等.网络计量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图书馆论坛,2001,(12):44-47

3邹志仁.论情报研究方法体系.江苏图书馆学报,1990,(2):18-23

4杨涛.链接分析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图书情报知识,2002,(3):62-63

5刘雁书,方平.Web网站站外链接类型与特征调查-链接分析法可行性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5):65-68

6邹菲.试论网络信息计量学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图书情报知识,2001,(1):16-17,20

7邱均平.信息计量学(一).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1)

信息计量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共词分析 专利引文分析 知识关联

[分类号] G255.53

1 科学―技术知识关联的概念

“科学―技术知识关联”是近年来专利计量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Scientometrics、World PatentInformation等权威期刊的相关文献中通常被表述为Science Technology Linkage、Science Technology Interac-tion、Science Dependence of Technology。研究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意义在于:通过揭示哪些基础研究学科与哪些技术发明领域之间存在知识关联,预见二者间可能的推动或启示作用,从而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管理者提供科技资源配置方面的决策参考,以便目标明确地扶持更具产出能力的基础学科,发掘已具备基础储备的未来技术创新领域。

2 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目前,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途径多种多样,不同学科都在为此作出各自的贡献。

在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视野下,研究公共基础研究机构(公共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有效途径。技术社会学认为,公共基础研究是技术变迁过程的基本要素,它通过提高社会整体创新水平间接推动企业的开发活动。科学社会学的双螺旋理论(Double Helix Model)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一对舞者(a pair of dancer)的关系,二者在相互推动下呈螺旋状上升发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知识交互过程和合作活动是实现技术突破的能量储备过程,是实现技术跃迁的重要前提。文献[1―3]通过统计大学及公共基础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揭示了激光、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知识扩散和成果应用情况。

在技术经济学视野下,挖掘基础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机构(各类企业)在地理空间分布上所表现出的关联规则,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又一途径。技术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管理者在制定科技政策时,通常会从有利于本地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基础科研对本地技术创新的影响,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统筹规划创新型企业和基础科研机构,从而构建起两者间知识关联和转移的通道。基于上述技术经济基础,基础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地理邻近性与两者间的知识关联和转移强度之间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文献[4―6]分别通过研究美国、法国、东欧范围内基础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的地理空间凝聚现象,揭示了对应的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和知识转移强度。

在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视野下,解析科研期刊论文与技术专利文献间的关联关系,也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另一途径。科学计量学家Verbeek认为,企业创新人员对科研文献的理解、认同和利用是引发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和最终造就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Garfield指出,发明不可能来源于魔术或真空,它是发明人对若干已有的概念进行重新组合的知识成果。Narin等认为,几乎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的关联性在专利引文中有着明显的体现。科研期刊论文与技术专利文献之间的共词关系和引用关系是新知识向技术部门转移的显性表现。

3 利用共词分析法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局限

共词分析法以某一(或一系列)主题检索词(科学概念或技术术语)为“关联点”,分析该词在科研论文和专利说明书中的“共现”情况,从而推理和判断基础科学学科与技术创新领域之间关联关系的方法。共词分析法直观、有效,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局限。

3.1 科学概念与技术术语之间存在部分不对应问题

尽管INSPEC和INPADOCDB等词表能够提供某一科学概念和技术术语的多种词汇表达,但它们不能解决“部分科学概念与技术术语不对应”的基本矛盾。例如:专利说明书中的技术术语thin film(纳米绝缘薄膜)及其同义术语ion sol-gel(离子溶胶凝胶)、polyerys-talline film(硅多晶薄膜)等在科研论文中并没有绝对对应的概念,通常只能被近似地映射为chemical vapor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carbon nanotubes(纳米碳管)、amorphous nitride(无定形氮化膜)等词汇形式。

3.2 同一概念术语在科研论文和技术专利中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

科研论文中的化合物名称在专利说明书中往往以分子式、化学键结构式或马库什结构式(Mm-kush strue-ture)表示,例如,pantoprazole作为一种常用的抗溃疡药物的化学名称常出现在科研论文中,但在专利说明书中这一词汇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其马库什结构式,如图1所示:

3.3 专利技术的核心特征词难以被确定

科研论文由作者给出关键词,指明论文的核心知识概念,但专利说明书中没有“关键词”,发明人没有归结出专利的核心技术特征。目前的共词分析主要依据“词频”和词出现在专利说明书中的“位置”来间接推断某术语是否表达了技术的核心特征。但核心特征词的“词频”的分布阈值和词出现在专利说明书中的什么“位置”能否代表技术的核心特征也还是一个争论性话题,如有人重视“标题”、“摘要”位置,也有人重视“权利要求条款”位置。

3.4 语种差异有时会引发技术术语缺失

例如,中国专利中的中医治疗方法专利和中药配方专利所涉及的人体穴位和草药名称等都没有对应的英语词汇。

目前,上述问题都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就局限着共词分析法在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方面的效度和信度。

4 利用专利引文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优势

本文所讨论的专利引文主要是指专利说明书所引证的相关科研期刊论文。Jaffe等将“专利引文分析法”(patent citation analysis)定义为:利用各种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对专利引文进行分析并揭示其中存在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方法。1994年Narin首创了“专利计量学”(Patentbibliometric)并构建了专利计量指标(Science Linkage,sL),用以度量技术发明与基础研究之间的关联强度。利用专利引文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方法,以专利引文为纽带,通过专利说明书对科研期刊论文的引证映射,揭示对应的基础研究学科与技术创新领域之间的知识关联,其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

信息计量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苹果;文献计量学;WebofScience;研究态势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1-0131-06

苹果是世界性果品,由于其生态适应性强、果品营养价值高、耐贮性好及供应周期长,许多国家都将其列为主要消费果品而大力推荐[1]。美国、中国、印度、波兰、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德国、土耳其和意大利等国家广泛栽培苹果,其产业是这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近几十年来,科研人员对苹果果实品质[2,3]、营养物质代谢[4,5]、呈色机理[6~8]、核心种质构建[9,10]、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11,12]、基因表达和生物信息学[13~15]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文献计量学基于文献事实,能客观定量地反映学科的整体布局,揭示新理论发展的方向,已被广泛用于诸多领域[16],如化学学科[17]、数学学科[18]和PM2.5[19]等的分析。但目前利用文献计量学分析世界苹果研究状况的相关报道尚未见到。WebofScience数据库共包括9000多种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经过同行专家评审的高质量期刊,收录的文献能够反映科学前沿的发展动态,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自然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评价工具。因此,为了解世界苹果的研究动态,利用WebofScience数据库对2001年以来的苹果文献进行了分析,从科研文献产出的角度揭示了苹果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以期把握苹果科学研究的整体发展状况,为国内外苹果科研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促进苹果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数据来源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WebofScience数据库作为分析数据源,基于SCI-EXPANDED数据库,以“apple”为关键词。选择出版年为2001~2012年的数据作为分析资料,于2013年1月进行检索。对检索出的文献用WebofScience自带的引证报告进行分析,部分数据项用Excel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世界苹果文献总体概况及趋势分析

WebofScience引文数据库中收录的2001~2012年有关苹果研究的相关文献共17699篇,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会议摘要、会议记录、综述、社论、通讯、新闻、图书等,其中研究论文为主要类型,有15857篇,占发文总量的89.593%(表1),说明学术论文是苹果研究文献的主要发表形式。

2.2世界苹果文献产出概况

2001~2012年苹果研究发文量居世界前20名的国家如表2所示。发文量最多的是美国,其发文量(4578篇)分别是中国(1384篇)和西班牙(1173篇)发文量的3.3倍和3.9倍。美国、中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发文量位居世界前五位,发文量均在1000篇以上。

近十年来,各国非常重视苹果产业的发展。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表2)表明,中国的苹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种植面积约是印度(第二位)的8倍,总产量约是美国(第二位)的6倍,远远超过其它国家。美国苹果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总产量位于第二位。波兰和土耳其苹果种植面积分别位居世界第三和第五位,土耳其、波兰和意大利苹果的总产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三、第四和第五位。单产位于世界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瑞士、新西兰、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其丰产栽培的模式值得借鉴。

3结论与讨论

利用WebofScience数据库对各学科研究产出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和比较,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解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学科布局、整体科研实力和学科优势[20]。对2001~2012期间WebofScience数据库中发表的苹果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表明,苹果研究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要发表形式;发文量逐年增加,2011年最高,约是2001年的2倍。在国家分布方面,美国、中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论文产出水平遥遥领先。近年来,中国的苹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一,研究论文数量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位居世界第二,可见,中国对苹果的产业和科研越来越重视,科研水平逐渐提升,论文的产出量大幅度增加。

按苹果发文量遴选出的前20名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和西班牙等,属于美国的研究机构最多,占到45%。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康奈尔大学、加拿大农业和农产品研究所、华盛顿州大学和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发文量位居世界前五位。前20名研究机构中有12所是高等院校,可见,高校是苹果科研的领导者。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和浙江大学在苹果方面的研究位于世界前20位,这说明,我国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苹果研究机构数量较少,赶不上美国。我国科研人员应把握好苹果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利用自身丰富的种质资源和产业优势,使在苹果方面的研究突飞猛进。

苹果研究方面的核心作者大部分来自美国、德国、瑞士和斯洛文尼亚,有7位来自美国。匿名作者发表文章数量最多,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的Nicolai教授排名第二,主要从事苹果采后技术方面的研究[21~23]。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程来亮教授排名第三,主要从事苹果光合作用[24]、碳氮代谢[25]和逆境生理[26]等方面的研究。

世界上四分之一以上苹果方面的文章刊登在美国、英国和荷兰承办的期刊。美国的《HortScience》、《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Phytopathology》,荷兰的《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和英国的《JournalofFoodEngineering》5种期刊载文量居世界前5位,是苹果相关研究投稿的理想期刊。

农业和食品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是目前苹果研究的重点领域,发文量占总文献的一半以上。营养保健涉及的学科多,但发文量较少。苹果果实富含类黄酮等抗氧化性物质,对肺癌[27]、心血管疾病[28]和糖尿病[29]等有显著地抑制作用,营养保健功能较强,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BarrioBH.Theappleworld2003-pres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sforproducesandconsumers[J].CompactFruitTree,2003,36(1):15-18.

[2]HeckeK,HerbingerK,VeberiR,etal.Sugar-,acid-andphenolcontentsinapplecultivarsfromorganicandintegratedfruitcultivation[J].EuropeanJournalofClinicalNutrition,2006,60:1136-1140.

[3]韩明三,刘学才,王芝云,等.套袋和不套袋对红富士苹果品质和安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4:43-45.

[4]王金花,刘飞,付春霞,等.缺锌胁迫对苹果砧木幼苗形态及其锌积累的影响[J].园艺学报,2012,39(4):613-620.

[5]苏秀伟,魏绍冲,姜远茂,等.酸性土壤条件下硅对苹果果实品质和植株锰含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6:59-61.

[6]MohamedAA,AntondeJager.Formationofflavonoids,especiallyanthocyaninandchlorogenicacidin‘Jonagold’appleskin:Influencesofgrowthregulatorsandfruitmaturity[J].Sci.Hort.,2002,93:257-266.

[7]王延玲,张艳敏,冯守千,等.新疆红肉苹果果皮果肉呈色差异机理[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3):2771-2778.

[8]刘金,魏景立,刘美艳,等.早熟苹果花青苷积累与其相关酶活性及乙烯生成之间的关系[J].园艺学报,2012,39(7):1235-1242.

[9]张春雨,陈学森,张艳敏,等.采用分子标记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的方法[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597-604.

[10]刘遵春,刘大亮,崔美,等.整合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数据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J].园艺学报,2012,39(6):1045-1054.

[11]GharghaniA,ZamaniZ,TalaieA,etal.GeneticidentityandrelationshipofIranianapple(Malus×domesticaBorkh.)cultivarsandlandraces,wildMalusspeciesandrepresentativeoldapplecultivarsbasedonsimplesequencerepeat(SSR)markeranalysis[J].Genet.Resour.CropEvol.,2009,56:829-842.

[12]张春雨,陈学森,林群,等.新疆野苹果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J].园艺学报,2009,36(1):7-14.

[13]刘美艳,魏景利,刘金,等.‘泰山早霞’苹果采后1-甲基环丙烯处理对其软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园艺学报,2012,39(5):845-852.

[14]罗华,胡大刚,张连忠,等.苹果MdGLRs家族基因生物信息学鉴定和表达分析[J].园艺学报,2012,39(3):425-435.

[15]宋杨,张艳敏,刘金,等.GA含量与其合成酶基因在‘长富2号’苹果及其短枝型芽变品种之间的比较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3):2668-2675.

[16]MehoLI,YangK.ImpactofdatasourcesoncitationcountsandrankingofLISfaculty:Webofscienceversusscopusandgooglescholar[J].J.Amer.Soc.Infor.Sci.Technol.,2007,58(13):2105-2125.

[17]AkvarezEC,AnegonFDM.ChemistryinSpain:BibiliometricanalysisthroughScopus[J].ChemistryToday,2009,27(6):61-64.

[18]BehrensH,LukschP.Mathematics1868-2008:Abibliometricanalysis[J].Scientometrics,2011,86:179-194.

[19]李兆林.基于WebofScience引证数据分析我国科研人员关于PM2.5的研究状况[J].编辑学报,2012,24(Sup1):99-102.

[20]李晓,陈春燕,郑家奎,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超级稻研究动态[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2):4197-4208.

[21]RudnitskayaA,KirsanovD,LeginA,etal.Analysisofapplesvarieties—comparisonofelectronictonguewithdifferentanalyticaltechniques[J].SensorsandActuatorsB,2006,116:23-28.

[22]NicolaiBM,TheronKI,LammertynJ.KernelPLSregressiononwavelettransformedNIRspectraforpredictionofsugarcontentofapple[J].ChemometricsandIntelligentLaboratorySystems,2007,85(2):243-252.

[23]DefraeyeaT,LehmannV,GrosscD,etal.ApplicationofMRIfortissuecharacterisationof‘Braeburn’apple[J].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2013,75:96-105.

[24]ChenLS,LiPM,ChengLL.Effectsofhightemperaturecoupledwithhighlightonthebalancebetweenphotooxidationandphotoprotectioninthesun-exposedpeelofapple[J].Planta,2008,228:745-756.

[25]ZhangYZ,LiPM,ChengLL.Developmentalchangesofcarbohydrates,organicacids,aminoacids,andphenoliccompoundsin‘Honeycrisp’appleflesh[J].FoodChemistry,2010,123:1013-1018.

[26]LiYH,ZhangYZ,FengFJ,etal.OverexpressionofaMalusvacuolarNa+/H+antiportergene(MdNHX1)inapplerootstockM.26anditsinfluenceonsalttolerance[J].PlantCellTissOrganCult.,2010,102:337-345.

[27]FeskanichD,ZieglerR,MichaudD,etal.Prospectivestudyoffruitandvegetablecon-sumptionandriskoflungcanceramongmenandwomen[J].J.Natl.CancerInst.,2000,92:1812-1823.

信息计量学论文范文6

从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和知识计量学的角度来看,在一段时间内被引频次最高和较高的一系列研究型文献可以体现该文献所在学科领域中在该时间段内的研究热点问题。为此,可以将某一学科领域中高被引文献之被引频次的排名情况,作为揭示该学科领域研究热点问题的一个重要指标。利用CiteSpaceII软件对2007~2011年间的文献数据进行文献共被引网络知识图谱分析(图9)。其中,设置阀值为(3.2.10),(3.3.15),(3.2.10),运行得到文献共被引网络,包含节点189个,连线282条。按照图1文献共被引网络中文献被引频次的大小,可以统计出被引频次≥6次的60项文献信息列表(表7)。被引频次最多的60篇文献,反映了中国品牌学知识领域中研究者们关注最多的研究热点问题,同时也揭示了当前中国品牌学研究的基础问题。

在被引频次≥6次的6 0篇文献中(表7),Keller K L发表的论文“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被引频次位居首位,开创性的提出了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简称CBBE)理论。在google-scholar中的检索结果,该文被引5684次(2013年1月29日查新),可见此文的影响力之大。在此基础上,Keller K L不断深化研究CBBE,先后发表了著作“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和另外两篇高被引论文,并开创性的提出了品牌杠杆的概念和原理。被引频次排在第二的文献是Aaker D A于1991年发表的第一本奠基之作“Managing Brand Equity”。围绕品牌资产研究,Aaker D A还发表了第二本奠基之作“Building Strong Brands”以及论文“Measuring Brand Equity Across Products and Markets”。此外,Yoo B、Donthu N和Lee S,王海忠、于春玲和赵平,范秀成,Berry L L,Netemeyer R G、Baliji K和Chreis P,卢泰宏、黄胜兵和罗纪宁等学者先后研究并推动了品牌资产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Keller K L与Aaker D A分别在1990和1992年合著了两篇有关品牌延伸方面的论文,为品牌延伸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符国群,卢泰宏和谢飙,薛可,Boush D M和Loken B等学者先后对品牌延伸问题进行了总结与深化研究,这一直是品牌学的重要研究热点。Aaker J L根据西方人格理论的“大五”模型,以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为基础,以美国为样本,于1997年开发了首个系统的品牌个性维度及其量表(BDS);在此基础上,黄胜兵和卢泰宏于2003年构建了中国本土化的品牌个性维度及其量表。Morgan R M和Hunt S D,Fournier S,卢泰宏、周志明和何佳讯是关系营销和品牌关系理论研究方面的代表学者,Fournier S提出了品牌关系分析框架,成为当前品牌学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品牌关系理论的深入研究,品牌社群理论于2001年正式诞生,McAlexander J H、Schouten J W和Koenig H F,Algesheimer R、Dholakia U M和Herrmann A,以及周志民等成为这方面研究的代表学者,McAlexander J H等在Muniz和O’Guinn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品牌社群的广义观点,即关键关系包括顾客与品牌、顾客与公司、顾客与产品以及顾客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当前品牌学的一个研究热点。Keller K L、Aaker D A、科特勒是战略品牌管理和营销管理理论研究的代表学者,Park C W、范秀成是品牌形象理论研究的代表学者,Park C W提出了战略性的品牌概念-形象管理框架、Keller K L提出了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测量和管理框架,这些都是当前我国品牌学的研究热点。Oliver R L,Chaudhuri A和Holbrook M B,Odin Y、Odin N和Pierre V F对有关消费忠诚和品牌忠诚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此外,Schmitt B H、Zarantonello L和Brakus J J是品牌体验理论研究的代表学者,分别探讨了品牌体验的本质、测量及其对品牌忠诚的影响问题。孙曰瑶、刘华军是品牌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代表学者,他们将品牌引入经济学,并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品牌经济现象和指导有关品牌建设策略的制定。Porter M E发表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三部著作,开创了竞争战略理论的新时代,为品牌战略及品牌竞争力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李光斗于2004年发表的《品牌竞争力》著作,也为企业应对品牌竞争提供了参考。Aaker J L、Fournier S和Brasel S A研究了品牌危机的相关问题。侯杰泰等合著的《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一书,对规范我国品牌理论的实证和定量研究起了一定的作用。Ries A和Trout J是品牌定位理论研究的代表学者,他提出的这一理论在品牌战略实践中产生了重大影响。陈放、年小山等先后还研究了品牌学的构建问题。Rao A R、Qu L和Ruekert R W研究了品牌联合的相关问题。江明华、郭磊研究了商店形象、自有品牌及其感知质量问题。在品牌学的应用和发展研究领域,王海忠和赵平,夏曾玉和谢健,张燚和张锐,胡大立、谌飞龙和吴群,涂山峰和曹休宁,杜青龙和袁光才等学者分别对区域品牌、城市品牌、品牌原产地和产业集群品牌的理论和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宋咏堂和张伯海分别探讨了期刊品牌的有关基本问题,奚国泉和李岳云还合作研究了中国农产品品牌战略问题,这些也是当前品牌学的研究热点。

其中,A a k e r D A发表的著作“Managing Brand Equity”,中心性最高,达到0.9。中心性达到0.2及以上的文献,还有Keller K L与Aaker D A合著的两篇有关品牌延伸方面的论文、Keller K L发表的著作“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和论文“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Aaker D A发表的著作“Building Strong Brands”、李光斗发表的著作《品牌竞争力》以及Aaker J L发表的论文“Dimensions of Brand Personality”。这表明有关品牌资产及其测量和管理、品牌延伸、品牌竞争力以及品牌个性的8篇关键节点文献(表7),在整个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图9)中具有重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