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经济管理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经济管理研究范文1
英文名称:Technoeconomics & Management Research
主管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292X
国内刊号:14-1055/F
邮发代号:22-56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月刊)1980年创刊,是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性学术经济期刊。本刊是面向生产和科研的学术性刊物。主要介绍国内、国外技术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发展方向,交流产业结构、宏观、微观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工作经验,她融入了世界、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本提供学术咨询和工作指导的刊物。
主要栏目
技术经济管理研究范文2
【关键词】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矿业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矿山企业的开采工作量也不断提升,所以矿山企业的矿井机电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在矿井下作业大多都是使用机电设备来进行的,其具有高自动化的特点,但是机电设备有着严格的操作程序规定,若是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极其容易造成设备故障,直接影响到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生产效率。并且,矿山企业大多都是在矿井下进行作业,所以矿井机电设备的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是十分特殊的,这便导致机电设备的使用以及管理都是十分严格的,必须严格遵守规定以及要求。由此可见,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对于矿山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必须要有效提升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水平,保障矿井下作业的安全性以及效率,这样才能够保证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
1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中的现存问题
1.1机电设备使用方法不规范
目前,我国有着许多的矿山企业在矿井下使用机电设备进行开采作业时的使用方法并未严格遵守使用程序,并且许多的矿井工作人员并没有具备机电设备的操作安全意识,这样一来机电设备长期处于非正规操作的状态,不但加快了机电设备的老化速度,同时大大影响了开采作业的效率。由于使用方法不规范,许多的新设备刚刚投入使用便损坏或是迅速老化,并且国内许多的矿山企业并没有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人员对机电设备的操作并没有完全的了解,这便导致许多员工在操作机电设备时的使用方法都不规范。
1.2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对于矿物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由于许多的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系并不完善,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和效率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保障,矿山企业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力度不够强。目前国内许多的矿山企业在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方面仅仅只是对矿井机电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大都忽略了机电设备在日常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这对于矿山企业来说是直接影响到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
1.3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目前国内矿山企业的开采环境都是较为恶劣的矿井,而且矿井开采人员的工资不高,许多的专业人士并不会选择这份工作,以至于大部分的矿山企业为了确保开采工作人员数量而选择招聘非专业工作人员,而非专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文化水平都参差不齐。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矿山企业所使用的机电设备推陈出新,许多新型机电设备的引进虽然能够提升开采作业的效率,但是对于专业素质不高的非专业人员来说,机电设备的操作较为复杂,而且他们并不知道规范的操作方式,这对于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来说十分不利。
2安全技术管理水平的加强措施
2.1制定空间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制
在矿山企业的日常作业当中,完善且严格的安全技术管理体制能够有效规范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的使用方法,必须确保矿井开采工作的规范性以及安全性。由此可见,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制的制定是很有必要的,而制定安全技术管理体制则需要根据机电设备的质量标准要求来进行,确保体制的分工明确,责任划分到位,并且要持续性地进行改善,这样才能够保证矿井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2.2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不论是什么行业,什么年代,在一个企业当中,职业团队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工作能力以及效率,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前途和经济效益,专业素质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企业也更应该在员工的专业素养上有所追求和要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矿山企业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专业素质不高,而且往往为了确保工作人员数量足够满足日常的开采工作,矿山企业常常使用非专业人员,这对于开采工作的安全性以及效率都十分不利。要想保障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以及矿井开采工作的效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必须加大,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企业必须重视培养人才,重视生产安全,通过制定奖罚制度来激起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热情,有效提升起专业素质以及综合技能,这样矿山企业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水平。
3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矿物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我国矿山企业的开采力度随之提升,矿井机电设备越来越普及,显著提高了矿山企业的作业效率,但同时,矿井机电设备在安全技术管理方面要求较高,一旦管理出现问题便极容易造成机电设备故障,所以提升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水平是我国的矿山企业当前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以此提高矿井开采的安全性以及效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雍治国.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2):165,167.
[2]张嘉.优化矿井下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策略[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7(02):181~182.
[3]常剑.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探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5(14):371.
[4]郭海全.强化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确保矿井安全生产[J].科技与创新,2014(11):95~96.
技术经济管理研究范文3
虽然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所在图书馆的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较高,但是也有部分图书馆存在着经营地位不合理、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存在必然联系。但是,在图书馆的经营定位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机遇先进的经营定位理念,形成图书馆定位的基本原则:“合理定位、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规范经营、提高效益。”其中,合理的定位是基础,提升服务是关键环节,而效益则是最终的目的。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只有通过合理的定位、管理才能够使得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尤其是在面对读者服务方面逐步树立起自身的文明形象。同时,在图书馆定位的过程中,首先要基于图书馆的工作和定位现状,例如服务不凸显、管理质量不高、资源松散以及人员流失等问题,通过加强管理定位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在八十年代之前,图书馆的定位问题并没有被体积,图书馆的经营和管理主要是按照既定的政策进行的。而在实施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之后,传统的经济平衡环境被打破,图书馆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①受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较大;②受网络信息化的影响较大;③图书馆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定位受到影响。对于上述变化和影响,图书馆都需要通过合理的定位找到自身与当地经济环境的契合点,从而提高图书馆的经营效益。
2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馆合理定位条件的缺失
2.1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长时间受到管理和经营体制的影响,图书馆长久以来都没有自主用人的权力,造成了具有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不能进来,而专业管理水平较差的人却占这编制。因为图书馆在部分领导的概念中是一个工作相对较为清闲,而且待遇稳定而有保障的工作,而且部分事业单位对图书馆事业的长期发展不重视,导致图书馆成为关系照顾的重点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合理定位的能力;其次,因为专业建设和发展结构的不合理,加之部分人进入图书馆是通过关系进入的,形成了学非所用的局面,图书馆管理所急需的图书馆学、计算机和英语专业人才不能进入,导致整个图书馆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在信息资源分析、书刊分类标引以及文献编辑等方面的能力较弱。所以,图书馆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合理定位工作,首先要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2.2图书馆的硬件设施相对较差,文献量不足
该问题主要是受到当地的经济环境以及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其中,硬件差表现在:①馆舍面积较小;②网络条件较差;③藏书、文献资料以及文献更新速度较慢等,这些是当前图书馆合理定位条件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受到经费的制约和限制,图书馆的文献建设及发展速度较慢,投资金额不足造成图书馆藏书陈旧新书量较少,各方面指标都不能达到评估标准。
2.3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缺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信息化程度成为图书馆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方面。因为部分图书馆硬件方面的不足,导致当前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缺失,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图书馆信息服务要求不相符,存在较为明显的供需冲突。其中,信息服务功能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图书馆主要以提供纸质文献资料为主;其二,大部分图书馆在信息编译、课题查新以及咨询参考等深层次的服务基本没有涉猎;其三,在电子文献查询与获取、打印、扫描、馆际协作等服务方面基本没有开展。这些问题都是造成图书馆管理定位障碍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3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馆的合理定位策略
3.1确立合理的定位原则
当前,图书馆合理定位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以服务社会为基本原则,兼顾经济建设的目标”。当前,社会建设的两大主要任务是:①建设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②构建和谐社会。两者之间通过相辅相成的关系形成内在的和谐统一。部分学者甚至认为,应该将市场鲸鱼与和谐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都是精神文化服务的源头,承担着面向社会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因此,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建设必须拓展其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与经济环境,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更加良好的精神食粮。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图书馆必须努力使自身走向社会,依然要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基本职能,同时将经济建设目标作为一个辅助手段,通过合理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保证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过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够获得长久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加完善的知识和精神服务。
3.2以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型图书馆”为最终目标
当前已经进入到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为一体的信息化时代,这对社会生活状况、管理体制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信息搜集、信息储存以及信息传播三个方面,是整个社会知识传播的中心位置,因此极容易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影响与挑战。现代文献资料是数字化信息与传统纸质文献的集合,这也急需图书馆做出对应的调整,即实施图书馆的信息化。因此,在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该定位综合型图书馆理念,将传统手工操作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图书馆建设模式。这也是图书馆在未来信息化时代的基本发展方向。综合型图书馆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数字化的信息载体与纸质载体结合起来,开展文献信息的搜集、传播以及开发等工作,承担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职责。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综合型图书馆建设定位应该集中在几个方面:①普通纸质刊物与电子出版物的合理结合;②纸质文本与虚拟文本的结合;③计算机软件与有形硬件的结合;④馆际间文献资源的共享;⑤图书馆管理人员直接服务与读者自助服务的结合。
3.3服务方式的定位
技术经济管理研究范文4
关键词:公路运输经济管理 改革 措施
一、引言
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将经济组织成一种生产形式,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以城市为主要节点的公路交通运输,将各个城市构建在交通网络,有效连接各个交通要点,并以其灵活、便捷、覆盖面广、通达性好等特性,成为现代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社会和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并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公路运输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运输市场经济管理模式也发生变化。本文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了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一些变化与改革。
二、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运输在不同的地区逐渐对地区经济产生着重要影响,并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关系。
(1)公路运输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尤其对于内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公路运输在整个交通运输中是关键部分。公路运输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及公路网的日趋完善而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公路在当代已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2)公路运输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周边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要致富,先修路已为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经历所证实。一个区域公路网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当地及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公路建设的适度超前,会起到促进、支持当地及相关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公路建设的滞后,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3)良好的公路运输能力,能更好的吸引外资,促进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以及同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为了支持、促进当地及相关地区的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公路建设也必须保持适度超前。
(4)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良好协调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谐产生活力,和谐创造需求。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基础作用的公共交通建设,也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解决和改善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问题是普通百姓生活的主要诉求,社会主义公路运输体系的建立,其宗旨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公路交通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以促进建立一个和谐的公路交通体系。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必要性与必然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公路运输作为其发展的基础支柱,同样存在着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的必要性,这也是一种社会发展下的必然性。
(1)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必然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公路运输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必然存在着发展的必然趋势。
(2)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是教育运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客观要求。
公路运输市场是进行道路运输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及交换双方经济关系的总和。必须要有健全的运输市场做后盾,只要有了健康的运输市场机制,才能促进经营机制的转换。
(3)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是现代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经济的发展不能也不可能脱离公路运输,而良好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而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需要不断的改革,才能得到进步,进一步巩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措施
(1)加强和改善公路运输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运输业发展阶段性的转变要求尽快对公路运输业管理体制进行相应调整,并制定综合性运输政策与规划,促进公路运输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把公路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推向新的阶段。
(2)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的基本措施。
编制工程施工预算,做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必须具有完善的定额资料,搞好工程施工预算。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多年秋累的先进管理经验,是建立在责任、权能、利益相结合基础上的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并通过其监督、激励及分配等功能,解决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工程预算成本反映公路施工企业的平均成本水平。
实行计划成本,计划成本是指项目经理部根据计划期内的有关资料,在实际成本发生前预先编制出人工费成本控制计划、材料成本控制计划、机械设备成本控制计划、管理费用成本控制计划、临时工程费用成本控制计划。对每一个公路项目的施工,都应当有精心的预测,做好项目开工前的准备工作,选定先进的施工方案,选好合理的材料供应商,制定好该项目的成本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以免造成不应有的失误。
(3)积极应用现代技术,促进信息整合,提高综合应用水平。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现代电子工程设备已经进入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领域中,要切实充好利用先进的现代设备。
(4)经济管理手段与行政管理手段相结合。公路是经济社会活动赖以进行、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具有公共性、规模性、非营利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它具有的起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经营风险大等特点。政府应进行干预,承担提供这种公共产品的责任,组织建设和管理公路,提供良好的交通服务,赋予特定企业的垄断经营权,既适应了公路运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了政府宏观经济的目标要求。
(5)促进和加强道路车辆的综合管理。按照地区管理范围不同实施等级的管理、规划、建设和服务等,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赋于职责。
四、总结
技术经济管理研究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01-03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和原则
“循环经济”是以解决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为目的,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Boulding K E.)提出的。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全球峰会”以来,世界各国普遍承认循环经济在防止环境破坏、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安排经济活动,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和反复使用,将经济活动组成为“生产者一产品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闭环流程。循环经济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指导原则,并贯穿于整个生产消费环节。
循环经济摈弃传统以线性为特征的机械论的指导,转向以反馈为特征的生态学规律。强调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各种经济活动是在生态一经济这个大系统中展开的,以人为主的经济系统需要输入食品、燃料、日用品或各种原料,输出产品和排掉废弃物,而自然生态系统在消化吸收人类排放出的废弃物时,同样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二者相互作用构成循环,整个过程是一系列的各种动态的平衡过程。其中,各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将整个系统从无序推动到有序,由远离旧有均衡状态移动到新的均衡。在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下,研究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演化及因此而达到的生态一经济大系统的均衡状态,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是循环经济的三原则。对于能耗物耗过高、资源浪费严重的发展中国家,降低前端资源、能源投入有较大的潜力,减量化原则成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生产前端的资源、能源投入和污染物的排放已有较严格的控制,所以侧重废弃物的再生和利用。如德国矿产资源并不丰富,经过工业化的大量消耗,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已十分有限,又存在大量的废钢铁、老旧汽车、废家电等。在1996年,德国制定了《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旨在彻底改造废弃物处理体系,建立产品责任制度,要求在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在使用后要安全处置或重新被利用。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三种不同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方法。对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三者的作用可能不等,但它们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延长产品、包装物的使用寿命以及再生利用是以有足够的潜在需求和投资为前提的,如果资源、能源的消耗很大,远高于需求,则循环的量就越大,相应的成本就较高,在经济上变得不可行。所以高效的利用资源、能源首先要做的是尽可能的降低消耗;而另一方面,即使技术创新可以改变生产过程中各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其使用量,在短期内,可以支撑一国宏观经济总体规模的扩大。但对于这种源源不断的资源投入,减量化总是有限度的。此时,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却能给资源、能源投入减量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成为减量化极限有益且必要的补充。所以,在经济活动中首先应从源头上改进产品功效,尽量避免废弃物的产生,然后对源头上不能削减的废弃物、包装等加以回收利用,只有既不能避免产生也不能循环利用的废弃物才能作为产品的原材料重新进行还原、加工等处理。仍不能进行资源化的废弃物,则要进行分门别类的对环境无害化的处理。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废弃物作为无法再利用而被人们丢弃的东西,所涵盖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过去高炉炼铁环节产生的煤气往往是被散排到空气中,这种低热值的有毒气体对大气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但通过在高压电站锅炉的技术创新,大量剩余的高炉煤气被用来发电,为钢铁生产创造出一条捷径高效的高炉煤气回收途径。所以,原来对环境有害的废弃物通过研发改进可以成为生产活动中的能源,废弃物只是在相对技术条件下无法再利用的而被看做是垃圾,而技术创新可以改变废弃物的范围,变废为宝。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1912年熊彼特(Sehumpter)在其著作中《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思想,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资料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而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是个人(企业家)和企业家。后来,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一分为二:一是以索罗(R.Solow)、弗里曼(C.Freeman)、曼斯菲尔德(E.Mans-field)、斯通曼(P.Stoneman)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学派,从技术的变革、创新、扩散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新古典经济学家将技术创新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提出了经济增长理论和后来著名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二是施穆克勒(J.Sehmookler)、罗森伯格(N.Roserberg)和弗里曼(Freeman C.)等人则运用经验研究和案例分析强调科技进步与经济结合的方式、途径、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技术的成长是一个与时间相关的动态过程,它对旧技术的替代需要时间。这在熊彼特时代就提到了,他认为技术创新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有机过程,创新的每个环节都会受到诸如现有技术条件、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与主流经济学所追求的静态均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长期以来经济学界一直都未给与技术创新充分的重视,1932年罗宾斯(Robbins)在他的方法论研究中还将技术创新归为心理学和工程学的研究范畴,演化理论等非主流经济学基础也就成为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直到半个世纪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熊彼特对非线性动态系统的直觉推理也契合了自然科学的显明性发展,技术创新思想才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现代的主流经济学也从以前的静态均衡分析为主逐渐变为以长期动态均衡分析为主,并把技术创新看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
在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理论界先后出现了五代技术创新模型。第一代,技术推动创新模型又称熊彼特企业家创新模型,最初由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的沃尔什在SHPPHO项目时,依据熊彼特的观点提出,认为技术创新是内生的,推动着经济的长期增长;第二代,需求牵引创新模型则由施穆克勒提出,他在1966年发表的《发明与经济增长》中,指出市场成长和市场潜力是发明活动速度和方形的主要决定因素。第三代,技术创新连锁――回路模型,克服了前两代线性模型的弊端,将科学、技术和需求结合起来,
提出了三者互动的复杂过程。正如罗森伯格在《黑匣子之谜:技术与经济学》中所说:“作为基本的、演进着的知识基础的科学技术同市场需求的结构一道,在创新中一种互动方式起着核心作用;第四代,技术创新周期模型,则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对技术创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创新后期不再仅是新产品的技术扩散和完善。”厄特巴克(James M.Utterback)和阿伯纳西(N.Abemathy)区分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它们在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地位不同,技术创新轨迹也跟着从产品创新转移到工艺创新,直到新的主导技术出现,再经历这一过程;第五代,技术创新网络模型是由罗思威尔首次提出,是一个以系统集成和网络化为核心的创新模型,是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快速反应网络系统。突出通过电子系统来实现创新的高效、快速和柔性化。
技术创新对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综合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种观点的经济学家都已承认,新产品与新工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随着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技术创新的经济学本质认识的加深,近年来经济学者已把经济分析方法应用到技术创新的研究上,对技术创新行为进行了大量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问题,并建立了相关模型。其中,除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研究及技术扩散外,新熊彼特学派还开始了具体历史条件和环境下技术创新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古典主义学派考虑到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市场失灵”问题,提倡政府干预减少先进技术的外溢性给创新者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中技术创新活动的展开。
三、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手段
循环经济和技术创新对主流经济都有继承,同时又有发展。前者主要引入了生态学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的基本观点,扩充了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追求规模限制下的资源优化配置。而后者则从动态的角度考虑新产品的创造、新工艺的发明、把发明转化为商业应用的创新以及创新的普及,研究不同阶段的相互依赖和反馈以及技术的变化,不断促进经济学界打开科学技术这只“黑箱”。循环经济和技术创新对问题的分析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演进方法,解释经济中的常态――失衡,以求达到更高层次的稳态,加强了经济运行机理的过程分析。纳尔逊(R.Nelson)和温特(S.Winter)也在1974年提出“将生物进化论的原理作为经济分析的方法论基础”的建议。所以,对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由于有着与其相同的分析角度,具备成为解开问题的出发点和关键点的优势。同时,技术创新主体与创新对象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不断发展的统一体,它们对彼此的影响和改造都是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内展开,搜寻和选择经济一生态系统的规律性以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本的是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加强环境的保护。从经济学角度看,通常有两种办法:一是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包括机器设备的更新、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原材料材质的改善;二是改进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替代环境污染大的生产工艺。它们的核心都是技术创新。资源(尤其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的稀缺性是一个普遍现象,而技术创新的实质就是缓解资源的稀缺,在提高稀缺资源质量和使用效率的基础上,寻找替代资源;在生产中,机器设备、劳动力、货币资本、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方式因技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每一种要素组合方式都代表着更先进的生产方式,产业生产率和产业综合实力也随之提高。
技术经济管理研究范文6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 实施原因 定义 目标
进入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兴起,学者开始倡导社会责任的观点,而环境责任作为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也进入学者们的研究领域,环境管理会计开始萌芽。到70年代,以比蒙斯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马林的文章《污染的会计问题》为起点,人们对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逐步深入。而且,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会计理论界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研究。但是与外国的研究相比,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制定与实施竞争战略尤其是环境战略中将大有用武之地。这种理论的困境与现实的需求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环境管理会计的略显杂乱的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与评述,并进行简要的评述。
一、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综述
本文将从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必要性、定义与定位、目标等角度入手,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对各方观点进行比较。
1.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原因
有关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必要性,可以从许多国际机构出版的关于环境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总结出来。认为环境管理会计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来自关注环境问题的利害相关者的压力不断增长。(2)环境相关成本的占企业总成本不断增加。(3)人们对现有会计实务缺陷的不断认同。
我国学者的观点大致相同,但各有差异。郭晓梅分析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实施原因:社会经济动因使然;也是管理会计职能作用扩展的必然结果。李勐则分析了环境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系统的作用,认为有效的环境管理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充分确认和计量环境成本,降低风险,并改善企业的财务业绩。肖海、丁景华认为,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发展与实施有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有利于抵制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
2.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与定位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环保局(1995)从管理会计的定义出发,将EMA表述为:“为帮助组织决策而确认、收集和分析关于环境成本和环境业绩的信息过程”。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998)提出环境管理会计是透过发展和实行适当的环境会计系统来管理环境面以及经济面的表现。Stefan Schaltegger和Roger Burritt(2000)在文章《环境管理会计的当前进展――环境管理会计的复杂框架》中将环境管理会计定义在狭义层面,即仅包括有助于经理人员决策并对决策后果承担受托责任的环境导致的财务影响。日本环境省(2005)的定义:环境会计是数量化评估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的一种体系,为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关系,并推动同时具有效果及效率的环保活动。
3.环境管理会计的目标
环境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一般认为环境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促使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钟朝宏、干胜道指出环境管理会计是以双赢为目标,即管理和改进组织的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重视和实施环境战略能为企业带来财务上的利益,赢得优势。黄宏斌(2006)将最终目标概括为引导企业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的统一,为实现企业经营可持续性发展而服务。对于二元化目标,张亚连指出环境管理会计中不同层次的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其具体目标的实现可能相对容易些,而最终目标的实现相比之下要困难得多。因此,环境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又是近期目标,而追求可持续经营目标,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的终期目标则只能是远期目标。
二、评价
通过上述的国内外对环境管理会计的文献整理,可以看出,环境管理会计研涉及的范围较为全面。对于一些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拓宽了研究的整体思路。而且都认为环境管理会计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和目标也大致达成了共识。但国际上仍未就企业环境管理会计的总体框架体系形成共识。同时,我国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较为滞后,研究的切入点与研究路线尚未找到。
环境管理会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研究,把环境管理引入会计工作中,其切入点在哪里?当前摆在我的面前的研究主题是什么?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释,那么,以后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只能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国外学者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其基本主题是以环境与会计关系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界定了一个较为宽泛的研究主题。我认为我国的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应当以我国社会经济背景作为切入点,将环境会计学的研究目的、方法和理论原则与我国环境问题的现实结合,先理清我国环境问题历史、现状及成因,然后再考虑构建相应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架构。
参考文献:
[1]干胜道,钟朝宏. 国外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综述[J]. 会计研究,2004
[2]颉茂华,王珉,胡伟娟。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综述、评价与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3]郭晓梅. 环境管理会计简论[ J]. 财会通讯,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