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经济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经济的意义

绿色经济的意义范文1

一、实施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在近十几年表现出尖锐化和异常突出的倾向 ,主要原因是由于物流量的加大,物流速度的增加,物流设施及工具大型化之后,使环境受到影响。所有的物流过程,都与环境有关系,和一般的工业企业不同,物流环境的接触是广域性的,这就增加了环境管理的难度。发展绿色物流以减少商品流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消耗。从现在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来看,物流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是没有办法根除的,因此,在管理方面,必须采取若干的措施于以限制或减轻,把减轻环境负担作为管理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跨越,培育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所以,绿色物流的实施是必要的。

二、绿色物流企业的创建以及原有物流企业的改造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企业要围绕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经营。

2.全面开展物流企业的科学技术改造通过第三方物流的建立和对物流流程、环节以及各设施器械的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和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的能耗和货损增强环保能力防止二次污染。

3.发挥政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政府要把社会经济全过程的绿色环保作为施政的基本策略不能只强调生产和消费的绿色化而忽视物流的绿色化。政府在物流绿色刚起步阶段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采取措施全面引导使物流企业绿色化能顺利进行。

4.物流企业的绿色规范和再造离不开经济运行各环节的配合和协调。没有绿色环保的生产消费绿色物流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物流企业的绿色转型不能孤立进行。

三、绿色物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即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如治理车辆的废气排放、限制城区货车行驶路线、收取车辆排污费、促进低公害车的普及等等。这是因为企业在物流实践活动中各种库存策略和各种运输工具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区别的。集中库存可以降低仓库管理成本却增加了运输量。但对企业来说当考虑其内部库存费用时集中库存就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因此在物流中存在的库存与运输难题对商业决策是合理的而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却是不利的。另外货物运输的时间安排对企业绿色物流的实施具有明显影响。货物运输是物流过程中的主要活动企业为了提高运输车辆的工作效率实行货车24小时运营的方式。一项相关的研究表明与白天运营相比车辆的夜间运输可节约相当于4%―6%订货额的费用。另外车辆夜间运行避免了白天的道路拥挤减少了车辆的等待时间由此可以提高燃料效率。有试验证明夜间车辆运行的燃料效率比白天要高4%―6%如果配备空气动力效果更明显。但是尽管如此由于劳动力费用和客户的严格要求企业开展车辆24小时运营的方式受到了限制。

四、绿色物流发展的意义

首先绿色物流适应了世界物流行业发展的潮流。加入WTO后我国将不再限制外国物流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国外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相当完善必然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我国物流企业要想继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发展绿色物流将是我们最好的选择。第二绿色物流也是物流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保证。在目前物流行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发展绿色物流不仅仅是一个新的领域同时也会成为原有物流形式的一个有益补充。第三绿色物流也是物流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物流要发展一定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互配合人类的经济活动绝不能因物流而过分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以至造成再次重复污染。因此选择绿色物流是物流发展的必然。第四绿色物流是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专家分析认为产品从投产到销出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几乎90的时间为储运、装卸、分装、二次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因此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的节约和降低成本更重视的是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它对生产经营成本的巨大节省。

绿色经济的意义范文2

本文主要从绿色生态混凝土的方向切入,介绍了绿色生态混凝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简明的阐述了绿色生态混凝土的定义。在上绿色生态混凝土的作了不同角度的社会价值定位并例举相关案例。全文对绿色生态混凝土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着重阐述了绿色生态混凝土的社会应用,最后揭示了绿色生态混凝土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绿色;生态;混凝土

中图分类号: B8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混凝土是目前世界上用量最多、应用最广泛的人工制备的建筑材料,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对混凝土的需求也日益增大,2009年水泥用量达到16.5亿t,用其制备的混凝土产量超过30亿m3,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自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召开以来,“低碳”一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作为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混凝土,无论从选材方面,还是在生产、管理方面,仍处于高资源消耗、高排放的阶段,混凝土资源的有效使用直接关系到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问题,是需要迫切研究的重大课题。如果能在混凝土的产量日益增加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技术、管理等手段发展“绿色生态混凝土”,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效益。

发展色生态混凝土能够适应生物生长、对调节生态平衡、美化环境景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具有积极作用的混凝土材料。通过发展绿色生态混凝土,走循环经济的这一途径,将生态资源和能源减化利用、绿色生产、循环使用等融为一体,在循环经济下构件绿色化、生态化的混凝土产业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为将来人们的家园,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绿色生态混凝土的定义

1995 年,日本混凝土协会与生态混凝土研究委员会在环境协调性材料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混凝土(EcologicalConcrete)的概念,又称环保型混凝土、生态环境友好型混凝土(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ncrete)。生态混凝土是能够适应生物生长、对减轻地球环境负荷、调节生态平衡、美化环境景观、实现人类与生态体系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混凝土材料。与生态混凝土相类似的一个概念是绿色混凝土(GreenConcrete)。绿色混凝土是具有环境协调性和自适应特性的混凝土。其中,环境协调性是指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对环境污染小和循环再利用率高;自适应特性是指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能够改善环境,具有感知、调节和修复等机敏特性。“生态”混凝土与“绿色”混凝土概念类似,但是“绿色”的涵义可理解为:节约资源、能源;不破坏环境,更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子孙后代,且能满足其需要。而“生态”更强调的是混凝土材料本身直接“有益”于生态环境。

所以,绿色生态混凝土可以定义为:这是一类特种混凝土,是通过材料研选、采用特殊工艺制造出来的具有特殊结构与表面特性的混凝土,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对环境的负荷小,能够主动改善环境;非再生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率高;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包括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功能性。

绿色生态混凝土的经济价值及社会效益

3.1 绿色生态混凝土的经济价值

绿色生态混凝土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我们以很少的能源和资源去生产混凝土,并且循环使用,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系统,实现 “生态化、绿色化”的概念,以此带来经济价值。并且绿色生态混凝土不仅能给推动矿产资源产业、建材生产产业和建筑产业的发展,还与燃料、电力及其他重要原料有着供应关系,以及煤炭、电力、冶金和化工等基础工业也相互关联。这样一来,在这个循环系统中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着支撑和协同的作用,与其他产业共同发展。

绿色生态混凝土可以用很少的成本去创造很大的经济价值。不仅节省成本,还可以节约有限的资源。在混凝土行业里,会制造出很多“废品”,处理这些也需要花费相当一笔费用。综上所述可知,绿色生态混凝土的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2混凝土的社会效益

目前,混凝土的使用是世界上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它在建筑工程中、搭建桥梁、水利工程以及其他艺术性建筑的工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们的社会中,带来相当大的社会效益,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混凝土从研制----生产----使用,已经经历了将近200的发展历史。预拌混凝土的使用在于搅拌,是混凝土生产行业从粗放型的生产到集约型的生产的转变,由此可以体现混凝土行业生产混凝土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这是混凝土行业依靠科技改变混凝土的生产方式,提高混凝土生产的效率,是混凝土行业工业化的一次重大改革,体现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绿色生态混凝土柳州竹鹅溪泵站工程的案例

我国有一案例,成功地在柳州竹鹅溪泵站工程中使用了绿色生态混凝土,就是柳州竹鹅溪泵站工程。

柳州竹鹅溪泵站主体由防洪堤、涵闸、泵房三部份组成。其中防洪堤为重力式混凝土结构,长300m,底宽最大为17143m,堤高最大为29m,基底垫层为500mm厚C13混凝土,堤身为C8 混凝土。涵闸三孔净尺寸宽×高为315m×710m,长89m,洞身为C18混凝土,基底垫层为C8混凝土。泵房长×宽为: 72m × 21m,高28m,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墩墙结构,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底板垫层为C8,其他部位为C18混凝土。混凝土总量6万m3。由于采用绿色混凝土进行泵送施工,确保了工期,也实现了文明施工。共制作混凝土抗压试块:C8,121组;C13,19组;C18,135组,平均强度分别为1413MPa、18MPa、2411MPa,强度保证率都大于98%,强度离差系数都是0108,各项指标都达到混凝土质量评定优良标准。混凝土拌合评定,混凝土评定质量和外观质量也达到了优良标准。

由于绿色生态混凝土掺入大量的粉煤灰,使水泥用量明显降低,本项研究的绿色生态混凝土水泥用量与广西97水工定额纯混凝土泵送配合比水泥用量相比,水泥用量降低27 %~38 %。单方绿色生态混凝土水泥降低量分别为: C8, 103kg/ m3 ; C13, 73kg/ m3; C18,110kg/ m3。混凝土配合比单价因水泥及其他材料变化而比原定额混凝土配合比单价也明显降低。其中,C8降低额为12110元/ m3,降低率为12176 %;C13降低额为14186元/m3,降低率14186 %;C18降低额为13112元/ m3,降低率为12115%。可见经济效益颇为显著,同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并且,由于采用绿色生态混凝土泵送施工,不仅确保了工期、质量和安全,而且实现了文明施工。竹鹅溪泵站工程被广西水电厅评为1998 年度“文明工地”,社会效益显著。

以上案例体现绿色生态混凝土的节能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工程应用表明,绿色混凝土可以节约27%~38%的水泥用量,但其更大的价值在于环境保护效益。绿色混凝土可以节省能源并且减少污染排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但可以推动我国其他各行业的发展,并且还能缓解一些重要行业紧张的局面。

结论

本文较完整的分析了当前混凝土行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环境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绿色生态混凝土”这一概念。绿色生态水泥混凝土是今后水泥混凝土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这样才能使水泥混凝土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研究绿色生态水泥混凝土材料和技术无疑是今后水泥混凝土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我们已经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后的今天,让水泥混凝土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吴中伟.高性能混凝土—绿色混凝土.中国混凝土科学一代宗师—吴中伟院士纪念文集[C].2004.

[2] 李庆刚.生态混凝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07,(4):183-184.

[3] 王久立,艾红梅.绿色生态混凝土技术与循环经济发展[J].混凝土,2009,(1):6-11.

绿色经济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绿色GDP 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在追求GDP增长过程中,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核算方法,即计算出的GDP包括个人消费支出、个人总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并未考虑环境因素。治理环境所发生的费用只作为国民生产总值的扣除项,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坏损失及环境收益则未能得到充分反映。

这种核算方法客观上鼓励政府部门和企业及个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甚至忽略了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负面影响。这种核算方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不符。因此,通过引导构建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GDP的内涵

绿色GDP是指在通常的GDP指标中,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即扣除生态成本之后形成的真实的国民财富。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一些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尝试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发展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便是绿色GDP。

国内外专家多年来致力于此项研究,虽取得了重大进展,却也存在不少争论。目前,有些国家已开始试行绿色GDP,但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绿色GDP结果。

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实施障碍

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

首先是技术难点。GDP通常以市场交易为前提,产品和劳务一进入市场,其价值就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它传达出来的是以货币为手段的市场价格信号。市场供求规律所决定的自由市场价格,是GDP权威性的惟一来源。但环境要素并没有进入市场买卖,如何衡量其价值?例如砍伐一片森林,卖掉原木,原木的销售价可表现出价格,即可以纳入GDP统计。但因为森林砍伐而导致依赖森林生存的许多哺乳动物、鸟类或微生物灭绝,同时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而这些野生的鸟类、哺乳动物、微生物与流失的水土并没有市场价格,也没有货币符号,难以确定它们的价值。虽然人们提出过许多办法,如按市场成本来估算的倒算法,还有将具体项目的环境成本按市场价格进行推算的方法等,但从目前研究出的测算模型与方法来看,各有优点,各有侧重,也各有缺陷,这只能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补充完善。

其次是观念的难点。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它只反映出国民经济收入总量,不统计环境污染,不统计生态破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绿色GDP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一旦实施绿色GDP,发展内涵与衡量标准发生改变,扣除了环境损失成本,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大大下降。较之过去各地区以单纯的GDP增长为经济发展和业绩考核的衡量标准,现在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会面对诸多阻力。

绿色GDP的启动实施,虽面临着许多技术、观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碍,但能以科学的基础数据来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综合统筹与平衡发展。那么,应如何科学合理的解决在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障碍,从而在不断探索和试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循环经济理论的创立、发展及其实践,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益、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因此,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旨在建立一种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资源在循环经济中得到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此,在技术层次上,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从科学范式的角度看,循环经济实质上是基于技术范式革命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由上可知,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其减量化的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输入量;再利用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避免物品过早失去利用价值。循环经济能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环境,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以此促进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才能保证经济、环境、发展的三赢。

发展循环经济对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为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奠定法律基础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势必要涉及到国家法律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规范和引领,通过实施《国家循环经济法》和相应的《国家绿色消费法》、《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法》等法律,并辅以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使法律法规真正起到预防污染和绿色导向作用。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了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并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同时,通过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定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鼓励措施等。

这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将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也可为今后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法律制度创建提供参考依据。

(二)发展循环经济破解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技术难题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只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评价的做法。在GDP核算中考虑资源环境因素,最终反映经济的净增长。这种核算方式是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的新模式。但目前直接运用绿色GDP核算方式尚有一些技术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可以通过从小循环到中循环,最终到大循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尝试绿色GDP的核算方式。

小循环—企业层面:根据生态效率理念,在企业大力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并在企业会计核算中根据相关制度设计充分考虑其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都成为生态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进而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中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域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最有效利用,从而达到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

大循环—循环型社会层面:在一定区域内, 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综上,通过各循环过程的有效实施,使企业、地方或部门乃至全社会对资源、环境、生态有全新的认识,并在生产经营或决策过程中高度重视且着力谋划,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的技术难题会逐步得以解决,最终促进科学合理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完善。

(三)发展循环经济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提供思想保证

绿色经济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绿色农业;绿色消费;绿色认证

[作者简介]张平(1967―),男,江苏宜兴人,湖南工学院社科部副教授,湘潭大学在读博士;杨丽萍(1968―),女,内蒙古人,湖南工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湖南湘潭41008)

21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安全、优质、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将成为消费主流,发达国家的绿色食品占总消费量的60%以上,消费量年均递增率为25-30%。绿色消费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和对生存环境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方面转变。当今,工业的发展,环境的破坏,已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反映在消费行为上便是绿色消费浪潮的兴起。

西方绿色消费大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其形成原因与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密不可分。二战后,为了满足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市场信息的需求,在广泛采用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同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也大为增加,结果使农产品供应总量得以显著增长,农产品自给率达到80%-90%,部分产品出现过剩。然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副作用也显而易见。为缓解这一问题,西方国家开始采取降低农产品价格,实行农地休耕,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西方的绿色农业也由此应运而生,虽然有浓厚的传统农业色彩,但在发展中却融合了现代管理思想,进行规范化生产和经营。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绿色生活正成为国际环保高水准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热点。在德国,现有绿色农业企业6000多家,占全国农业企业的1.1%;经营面积达30多万公顷,占农用土地的1.8%;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2%-3%,农户往往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产品主要是粮食,其次为水果、牛奶等。凡绿色农业产品均贴有专门标志,通过常规渠道或专营小型市场进行销售。由于绿色农业产品的产量一般较常规产量低30%-40%左右,为保持效益,其价格则高于普通产品约2-3倍。由于绿色产品的开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产品发展十分迅速。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球开发的绿色产品仅占新产品总数的0.5%,到90年代初期已上升到9.2%,增长18倍。德国绿色产品类别更超过全国商品种类的30%。

我国的绿色消费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有一定市场需求。消费的“绿化”,迫使农业采用更生态化的技术,保证产品对环境和人体无害。(2)是消费维权国际化的需要。国际消费者联会从1997年开始,连续开展了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为主题的活动,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绿色环保组织的极大关注。2000年国际消费者联会第16届世界大会通过了“可持续消费”的决议,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已纳入到国际消费维权新潮流中。(3)是解决维权热点的需要。当前,由于污染有毒有害物质,消费者健康权益受损的情况十分严重。(4)有农民自发的积极性。生产者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忧虑,成为我国绿色农业强大的内在动力和生命力。(5)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我国的绿色农业虽然是农民的自发行为,但政府仍然给予直接或间接补贴。此外,一些热衷于绿色农业的工商企业和社会团体也给绿色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在基础设施和服务方面予以不同形式的资助。

然而,目前我国的绿色消费制度仍不完善,当务之急是:

首先,要加强环境教育,强化“绿色”意识。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市场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国际社会衡量环保的标准,主要不是看该政府的承诺,而是要看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绿色消费意识。

其次,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我国绿色产业产值1997年为522亿元,1998年为562亿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必须顺应时代潮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由于绿色产业涉及范围广,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广阔,因此,应立足当前,放眼未来,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确定绿色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第三,建立绿色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由于绿色技术投入多、风险大,企业不愿意也没能力承担技术开发带来的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风险投资机制,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

第四,加强绿色认证工作。1995年4月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实施《国际环境检查标准制度》,要求企业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欧盟也随后启动了名为ISO14000的环境管理系统,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就不予市场准入。ISO14000是国际性标准,适应于一切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它实行的以预防为主的办法,它要求企业实行全过程的控制,通过采取无污染和只造成轻微污染的工艺即所谓的“清洁工艺”,达到杜绝环境污染的目的。如果寿命周期中每一个环节都能通过评定,改善环境影响和减少环境的负荷,这个企业便可称为“绿色企业”,应授予相应标志,所生产的产品无疑也是“绿色产品”,也应该获得某种标志。我国绿色农业的最大特征是政府适当引导和扶持下,农户自觉自愿地从事绿色农业生产,社会和企业以各种形式给予支持和赞助。在具体的管理和生产程序上,各方面已形成这样的共识和发展模式:由政府依据法令法规和标准,批准质量认证机构;认证机构负责进行各个环节的质量检查验定;由农户自发并自愿地按有关标准进行生产。绿色农业生产以农场为单位,整体必须符合绿色农业生产标准:一是农民由常规农业转为绿色农业生产,必须经历2-3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及以后生产中不得使用任何化肥及农药,保证产品出自有机生态环境。二是严格控制生产过程。农户从事绿色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必须有详细记录,再由认定机构的检查员审查认可。检查员有权随时对生产过程实施检查,发现违规,轻者罚款、重者取消其资格。因此,资格和产品认证是我国绿色农业的关键,也是政府对绿色农业的有效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牛新国,杨贵生.略论生态资本[J].中国环境管理,2002,1,18-19.

[2]梁世夫.农产品清洁生产分析[J].经济师,2002,4,72-73.

绿色经济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经济效益

1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为传统的项目经济增加值和碳排放减少经济效益之和的现值。具体而言,绿色建筑要采取有无对比法来衡量其采用绿色技术的效益,选择合适的经济评价指标和参数,即用其与没有采用绿色低碳技术的建筑的经济对比量进行分析[1]。可以用市场价值法来衡量经济效益,即用采用低碳理念下绿色技术后的经济效益与没有采用绿色技术之前的经济效益之差额,作为环境价值的计算方法。对于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直接效益也可以用采用绿色技术后,每年节约下来的能源和资源价值之和来计算,例如水电能源和土地面积等,其明细项为:空调开放节约的能源总量乘以空调开放时耗费资源的价格、采暖热能排放量节约的总量乘以采暖节约热能的价格、蓄能节约的能源总量如地热太阳能等乘以蓄能节约采暖价格、照明节约的能源总量乘以照明节约的能源单价、节约用地总量乘以土地单价、节约用水的总量乘以水单价、废污水回用的总量乘以中水水价。这些明细项之和即为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即为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的经济、健康上的效益,包括:绿化对小范围空气的净化、氧气的排放、对人体健康有利的环境和空气质量的改善等等。

2传统经济效益和低碳理念经济效益分析

2.1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中并未考虑到绿色建筑的碳排放减少的收益[3]。其主要计算思路是把未来的现金收益以一个合适的收益率折现,以考虑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典型的就是对财务净现值(NPV)的计算:NPV=ni=1Σ(CIi-COi)(1+ic)-i(1)式中:CI为现金流入量,CO为现金流出量;n为计算期;ic为设定的基准收益率。当NPV≥0时,表明项目的获利能力达到了期望的收益率水平,项目可以接受;当NPV<0,表明项目的获利能力低于期望的收益率水平,项目则不能接受。这种经济效益的计算方式,不能够完全涵盖绿色建筑的真实收益,从而造成了计算出来的实际收益偏低,进而影响到了企业从事相关决策。从某种意义上,也影响到了绿色建筑在市场经济下的推广和普及。因为绿色建筑相对于一般建筑来说,它的成本相对较高,按照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势必会造成绿色建筑相对一般建筑来说,其收益降低,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下,企业自然不愿意从事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

2.2基于CO2减排价值计算的经济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念“,绿色”的观念是贯穿于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其次,“绿色建筑”注重与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包括对日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期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间,并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再次,“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材料与能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因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当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中引入碳排放交易的时候,可以构建绿色建筑单位时间内的碳排放减少量及价值的模型如式(2)及式(3)。Qi=mj=1ΣωjQj(2)Ri=PQi(3)式中:Xj表示影响碳排放减少因素的权重;Qj表示对应因素对碳排放减少的贡献值;Qi表示单位时间绿色建筑的碳排放减少量;P为碳排放的交易价格,其中P=P0+ε,ε为一个随机变量,Eε=0,P0为基准交易价格;Ri为碳排放减少的价值。于是改进后的财务净现值(NPV*)的计算如下所示:NPV*=ni=1Σ(CIi-COi+Ri)(1+ic)-i(4)将式(2)~式(4)结合起来有NPV*=ni=1Σ(CIi-COi+Pmj=1ΣωjQj)(1+ic)-i(5)将基于CO2减排价值构建的净现值公式同传统的净现值公式比较后,可以得出基于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的增值部分,用NPV表示。NPV=ni=1Σ(Pmj=1ΣωjQj)(1+ic)-i从上述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引入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可能性,并借鉴碳排放交易的理念,从企业角度出发,将其中碳排放量的计算和价值计算引入到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中。很多实际案例证明这种新的经济效益分析方式能够使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有着一定的增加,并能体现出绿色建筑真正的价值。

3结语

传统的建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只有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大力倡导绿色建筑,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才可以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王爱燕 单位:吕梁市建设工程保险与担保管理办公室

参考文献:

绿色经济的意义范文6

[2]杨益, 王攀.从绿色建筑的角度谈绿色建筑经济的评价方法[J].经济研究导刊, 2017 (23) :43~44.

[3]姜凤.绿色建筑项目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学, 2016.

[4]夏俊伟.我国绿色建筑运营保险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大学, 2016.

返回求学网首页 购买相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