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科教育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科教育知识

学科教育知识范文1

关键词:学科;科学;学科知识;科学知识;深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0003-05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并努力寻求适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有效教学策略,却较少地去研究我们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到底是什么。在这其中,有一些十分常见而又似是而非的概念或名词迷雾般围绕在教育工作者或研究者的周围,比如“科学”与“学科”、“科学知识”与“学科知识”等等。笔者认为,把握这些概念的内涵,析清它们之间的异同,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质,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学科知识这个载体进行有效教学、深层教学。

一、“学科”与“科学”

查阅资料发现,关于“科学”并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界定。《辞海》(1997年版)认为,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方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认为,科学是“反映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也有文献将“科学”定义为“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关于学科,《汉语大词典》(2003年普及本)认为:“学科是知识或学习的一门分科,尤指在学习制度中为了教学将之作为一个完整的部分进行安排。”这种解释,与《辞海》(1997年版)中将“学科”定义为“教学科目的简称”实质是一样的。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可以将“学科”理解为“在学习机构中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的科学的分科”,如语文、数学、生物、化学等等。

从以上的概念界定中可以看出,“学科”与“科学”的内涵有很大不同。首先,科学是一个涵盖极广的知识体系,而学科是这个知识体系中的一个分科或分支。其次,科学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它反映的是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存在,而学科则有所不同。由于学科是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的分科,所以学科必须“因人而异”。第三,科学虽具有相对性,但仍然是真理,所以十分强调逻辑性、准确性和严密性,学科则不同,它必须要依据学习者的生理特征、心理特点、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做出调整,具有渐进性,并不十分强调知识的严密和精确。第四,科学是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论证的结论,是成型的“物品”,而学科则具有过程性和生成性,是“跑道”,不是“终点”。

二、“学科知识”与“科学知识”

《辞海》并没有将“科学知识”作为一个词条收录,相关文献中也很难查到关于“科学知识”的定义。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因此可以将“科学知识”定义为“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的成果和结晶”,那么“学科知识”就可以理解为是“在学习机构中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的分科的科学知识”。跟科学知识相比,显然,学科知识具有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这是学科知识与科学知识的最大不同。一般来说,学科知识具有如下图所示的四个由外到内的层级结构。

1.学科知识的表层结构是“符号”

在学科知识的最表层,是承载知识的各种符号。学科知识这一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是通过符号来表达的,符号所表征的是人类关于世界的认识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客观世界的认识。[1]这种符号可以是文字和图画,也可以是言语和数码等。符号是学科知识的最直观、最浅层的构成,是学科知识的“外衣”。

2.学科知识的浅层结构是“逻辑”

学科知识中所有的符号,都代表着一系列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或规律的概念,构成概念之间联系所遵循的规则或方式就是逻辑关系。[2]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指向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具体包括知识形成的逻辑思维过程和逻辑思维方式,即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分类与比较、抽象与概括等逻辑思维过程,以及定义、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逻辑关系是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桥梁和纽带。

3.学科知识的中层结构是“描述和解释”

学科知识的中层结构指的是知识的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逻辑组织后形成的、对符号所代表的概念间关系的描述和解释。但要指出的是,这种描述和解释是倾向于学科知识体系内部概念间关系的描述和解释,一般不指向主观世界,不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比如数学、物理与哲学等学科知识体系,而且学科知识体系越是完善和专业化,这种符号结构的独立性就越强。

4.学科知识的深层结构是“意义和价值”

学科知识的最深层结构,是学科知识存在的意义和文化价值。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学科知识,其存在的目的绝不仅仅只是解释符号与概念间的关系,以及追求其本身的逻辑完美以及系统完善,而是必须再次回到人的主观世界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知识本身再完备,也不具有独立的意义,知识的存在和完备,必须是为建构人丰富的精神文化世界、为人类更好地存在于这个世界服务的,所以说学科知识具有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力量,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乃至整个精神世界都具有重要启迪作用。学科知识不是“仓库”里立等可取的物品,而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可以通过感受和体验逐步内化的、螺旋式上升的精神和文化力量。学科知识的这种意义和价值是深藏于符号与逻辑、描述与解释之中的最深层的结构。

与学科知识相比,科学知识的内部构成更倾向于符号、逻辑、描述和解释这三个部分,其更关注的是知识自身的完善和系统性,较少涉及知识的存在意义和文化价值,也就是较少涉及主观世界中的“人”。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就是被放置在人类认识成果宝库里的“物品”,是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并且以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经验,是理性的“产品”。所以,知识总是外在于人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不会促成知识与人发展的“相遇”,它是一种定论、一种工具、一种固化的结果,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即便是相对真理)。也因此认为,知识是至高无上的,是可以通过传授的手段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且越多越好。这样的知识观极易导致教育上的知识本位主义、知识授受主义和知识功利主义。但是,以学科面目出现的科学知识,即学科知识则不同,其具有鲜明的教育学特质,这个特质是学科知识最根本的标志之一,因为对学习者而言,学科知识所涉及的绝不完全是“真理”的问题,而更应该是“成长”的问题、“幸福”的问题。

三、“学科知识”的教育学特性

站在教育学的立场可以发现,学科知识具有生命性和主体性、过程性和生成性、发展性和文化性等鲜明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准确把握是学科深层教学的有力支撑。

1.学科知识的生命性和主体性

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是人的生命成长,是学习者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需求,离开了人这个主体,学科知识的存在毫无意义。所以在学科知识教学中,是不能仅仅把知识当作人类认识宝库中库存的“客观物品”或“事实存在”来传递和授受的,学科知识作为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分科内容,是避免不了与人的“相遇”和“碰撞”的。同时,以符号为表象的学科知识,在其“外衣”之下还隐藏有丰富的内涵,它不是僵死的符号或符号系统,恰恰相反的是,它具有鲜活的生命特征,是蕴含着人的精神生长的知识生命体。

2.学科知识的过程性和生成性

对知识的单纯占有,不是学科知识教学的目的和结果。学科知识的教学作为一种发展人、培养人的活动,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也是以过程的形式展开的,离开了过程就无法实现学科知识教学的预设目标。学科知识的习得结果,是师生在教学情境中围绕知识主题进行相遇碰撞、交互作用而实现的过程性、生成性结果。因此学科知识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及生活体验,产生新的观念,形成新的经验,建构新的知识,生成新的意义的过程。

3.学科知识的发展性和文化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所以教育是关乎人的境遇、精神追求与幸福生活的活动。教育的过程是教育的主体围绕活动主题,在特定的情境中,在信息沟通、情感交融、思想交流的基础上达成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所以必须以动态、发展的眼光,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学科教学,时刻关注学科知识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赋予学科知识以文化力量和意义关怀,达成学科知识与人的精神契合,彰显学科知识深层的文化魅力。

四、从“学科知识”的结构和特性谈学科深层教学

能否认识到学科知识区别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学特质,决定了学科知识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学科知识的层级结构以及区别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学特质,决定了学科教学必须超越符号、逻辑以及知识的描述和解释,要深入挖掘知识存在的意义和文化价值,要追求符号、逻辑、描述与解释以及意义与价值的完整与统一,这就是学科深层教学的含义。显然,深层教学不是难度教学,不追求学科知识的难度与深度,而是从学科知识的层级结构而言,知识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符号的层级,也不应停留在逻辑以及描述与解释的层级,而应该探寻内隐于知识最深层的意义与文化价值,使学科教学更具丰富内涵,更具教学品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1.学科深层教学必须倡导“对话”与“质疑”

学科知识的生命性与主体性表明,学习者是一个个具有同化与顺应、反思与成长特性的鲜活的个体,学科知识的内容及呈现方式也必须根据时代的变迁及学习者的需求及时做出调整,所以学科深层教学必须倡导“对话”与“质疑”。

周先进认为,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就是基于对话的经验。[3]古希腊时期的“思辨”与“追问”也是一种对话。对话一般分为三类:一是人与文本的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二是师生对话,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三是自我对话,指的是学习主体自身的经验与外在世界的碰撞及反思。[4]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是能否真正实施对话教学的前提。但遗憾的是,在当今的教育中这是很难实现的现实。受传统知识观及教学观的影响,在人与文本的对话中,文本往往占据毋庸置疑的崇高地位;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往往成为真理的权威诠释者;在自我对话中,人往往会在外在世界中迷失自我……在对话中唯有平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才会大胆质疑,勇于探究,乐于实践。没有平等,便没有质疑;没有质疑,便没有对话。质疑应贯穿于学科教学对话的每一个环节。

对学习者而言,一切知识都是可研讨、可质询、可分析、可批判的对象,学科知识更是如此。只有通过质疑与对话,学科知识鲜活的生命特征和主体特征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学科知识的教学才能体现出其深层教育价值。

2.学科深层教学必须注重“建构”与“生成”

学科知识的过程性及生成性特征决定了必须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开展深层教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人际合作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合作”、“对话”、“意义建构”是其四大要素,其教学流程一般分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评价、课堂反馈等五个环节。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深层教学就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合作、对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建构学科知识意义的最终目的。在这其中,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科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者;教师不是学科知识的权威诠释者,而应担当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教材不再是供传授的知识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也不仅是教师传授学科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促进建构与生成的认知工具。

在这种学科教学模式中,建构的指向是明确的,即课前教学目标预设的达成,但知识建构的过程必然也是动态生成的过程。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学科教学的计划性与严密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和动态性。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但能否及时捕捉时机,生成资源,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智慧、经验、机智以及人文素养。因此教师首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课堂的“学习偶发事件”;其次要善于捕捉课堂火花,灵活应对动态生成,以促成意料之外的精彩;另外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也要善于“留白”,预设“生成”,并在课堂上巧妙引导预设“生成”的生成。[5]

3.学科深层教学必须凸显学科知识的“道德力量”和“文化价值”

学科知识的发展性与文化性表明,学科教师不能以狭隘的眼光就知识论知识,而要彰显学科知识的文化涵义及道德内蕴,一切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组织教学,所以学科深层教学必须凸显知识的“道德力量”和“文化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彩平指出,学科教学的文化和道德任务,不是必须通过额外添加一些文化和道德因素才能进行的,其最大的文化和道德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6]我们一般倾向于将学科知识的教学认为只是智育的过程,这表明,我们对学科知识内部结构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第三个层级,即描述和解释的层面上,没有实现对学科知识深层结构――存在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挖掘。所以学科深层教学应特别注重生活体验及自我回归。其中,体验就是学习者通过情感、态度、意志、信念、认知等因素与学科知识进行沟通、交融和碰撞,激发对学科知识意义和价值的追问和感悟;回归指的是将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指向自我,通过与环境、他人、文化的反思性相互作用形成自我,使学生不仅能理解知识的符号、逻辑、描述和解释,更能创生知识的个人意义和文化价值,实现知识意义和价值的多种可能性。

比如在最初学习“时间”概念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讲1小时等于60分钟,1分钟等于60秒,要求学生记住这样的换算公式,并学会认识钟表上的时间等,但这只是在时间概念的浅层上开展的教学。再进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觉1小时、1分钟、1秒钟有多长以及1节课有多长时间、1个课间是多长时间、唱一首歌要多长时间等等。而最深层次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去感悟1小时、1分钟可以做多少事情、可以有多少收获、可以产生多大的变化、可以改变多少事物等等,这样,就赋予了时间这个概念以生命意义,时间因而也具有了价值的意义。再比如函数f=xy(x+y=1),我们知道当x=y=0.5时,f有最大值,这里面也隐含有中西方古代哲学中的中庸之道的文化思想――当一个系统的总量恒定时,只有其中的变量达到不偏不倚的时候,这个系统才会达到最佳状态。[7]还有,在化学学科中的“动态平衡”、生物学科中的“自组织”、物理学科中的“守恒思想”等知识中都存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以及能影响学生宇宙观、生命观、价值观的深层因素。

杜威指出,“自然科学的教学可能流于一套形式上的技术的练习,这种情况是千真万确的。如果在教学中把有关世界的知识作为目的本身,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但是,这样的自然科学教学不能使学生获得文化,并不证明自然知识和人文主义事业是对立的,而是证明教育的态度是错误的。”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往往把学科教学当作学科知识传播的阵地,把传播学科知识的结论当作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较少地去挖掘学科知识深层的存在意义和文化价值,较少地去过问学科知识的道德力量和人的精神需求。这样的学科教学看似让学生增长了知识,但无疑沦为学科知识浅层意义的灌输过程,或学科技能的强化训练过程。只有把握学科知识的层级结构,明确学科知识的存在意义及文化价值,深刻理解学科知识的生命性和主体性、过程性和生成性、发展性和文化性,学科深层教学才能成为可能,学科教学才真正具有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2]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3]周先进.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是什么[J].天中学刊,2008(3).

[4]吕朝阳.后现代课程观对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影响[J].教育研究与评论,2009(1).

[5]吕朝阳.后现代课程观下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J].物理通报,2007(11).

[6]孙彩平,蒋海晖.知识的道德意义――兼论学科教学中道德意义的挖掘[J].中小学德育,2012(10).

[7]孙彩平,王惠颖.全面发展与深层发展――让学科教学成为文化与意义的获得过程[J].人民教育,2013(23).

Discipline Knowledge, Science Knowledge

LYU Zhao-yang

(Jiangsu Qianhuang Senior High School, Changzhou 213161, China

Discipline Knowledge, Science Knowledge and Deep Instruction

LYU Zhao-yang

(Jiangsu Qianhuang Senior High School, Changzhou 213161, China)

学科教育知识范文2

【关键词】学科教学;法制教育

小学各学科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最能体现出法制教育的优越条件。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既深刻挖掘适用于法制教育的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把法制教育巧妙地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法制教育,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奏响法制教育的旋律。

一、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利于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但在目前客观存在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渗透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鉴于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不良现象,对小学生的成长获多获少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让学生转变认识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学科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也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把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并在备课和各学科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法制教育,同时学校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2)有机性原则。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把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五年级教学“折线统计图”,教师可以设计“城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监测结果统计情况”的题型,可结合时下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差的现实,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渗透。在教完例题后适时讲到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气味让人头晕欲呕,河水变得越来越混浊等,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由于人为破坏环境所造成的,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由此既完成了数学教学目标,又和法制教学有机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同学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3)情感性原则。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如:教学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时,让学生感悟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要求学生做到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才能具有善于发现,探索真理的能力,充分反映了怀特森老师对学生的浓浓深情,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师法》的渗透,增进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三、实例分析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罗列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自行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自行车,你是买还是不买?”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同学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待时机成熟时,教师简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的相关规定。这样,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制教育得以实施,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如:教学语文课文《小壁虎借尾巴》、《珍珠鸟》等课文时,可让学生在课文描绘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动物们的有趣、可爱、美丽、富有灵性。

参考文献:

学科教育知识范文3

一、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体育课,是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以往人们往往视体育课为一门副课,和音、美一样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时间不能确保,更没有专职的任课老师,只是由于考试的需要,让学生针对考试的项目进行训练。如此体育教育不能深入学生内心,更不能系统化。因此要发挥体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转变观念,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二、体育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广博的知识、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健壮的体魄等素质是实现体育课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因为体育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土地,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所以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以上素质才能在体育教育中实现素质教育。

三、了解体育学科特点,科学地进行教学,是体育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以往由于对体育学科的忽视,教学时间不能得到保证,场地和器材不足,常常是根椐考试项目进行练习。这种形式无疑是一种应试教育。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需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摸清本学科教学规律。一般地来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动作技能形式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以及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只有遵循这些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正确地组织体育教学,才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2.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体育课前可对班内学生根椐体质状况分组,特别对于体弱、瘦小、肥胖或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做练习时,号召其他学生为他们的进步与成功喝彩、鼓掌,让他们放弃自卑,勇敢地去练习,请学得较好的学生或他们信得过的同学去辅导、帮助、保护他们,使他们消除恐惧心理。

3.根椐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如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和比赛法等,能够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如训练快速跑,可采取迎面接力的形式去练习,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锻炼,比起常规的轮番跑效果会好得多。

4.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如发现学生有怕苦畏难情绪时,可用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教育他们,如用“二万五千里都不叫苦,我们跑1500米还怕苦吗?”等激劢性的语言去鼓励他们,使他们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充满信心地去练习。

学科教育知识范文4

关键词:教师学习;英语教学;学科教学知识

教师这种职业具有社会性,因此,教师学习从本质上来说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教师学习是一种专业学习,是教师为了发展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满足职业需求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教师这种职业身份的实现是教师实现社会身份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推动教师学次的最根本动因。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美国兴起教师教育研究,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经历了由研究教师外在的教学行为到研究教师内在认知特点的范式转变,教师学习正是在教室认知研究中,尤其是关于教师知识研究中逐渐凸现出来的一个主题。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又是其中的重点。人们对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的探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以前,培养教师与培养学者、科学家没有大的区别,人们普遍认为具有了学科内容知识就可以胜任教师职业;20世纪中期,教育学诞生后,教育知识开始作为教师基础知识,因此教师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就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知识;20世纪中期以后,有些学者又特别强调学科教学知识对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尤其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教师专业化的探索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钟启泉,2001),教师学习中学科教学知识的学习成为教师教育中的重点。

一、 教师学习的内涵

“教师学习”研究是对教师认知活动发展与变化的一种探讨,Freeman & Johnson (1998: 401) 认为,教师学习意味着教师的角色既是学生又是社会从业者,这种角色要求教师既要作为学生在课堂和学校学习知识总结经验,又要作为学员在教师发展项目中接受培训以及总结经验,还要作为社会从业者在教学实验中获得教学经验。所以教师学习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学习现象。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也应该进行全面的考量,才能揭示这一现象的本质。

1.教师学习教师学习是一种专业学习,教师学习是一种专业学习,是教师为了发展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满足职业需求而进行的一种学习。

2.由于教师职业具有社会性,教师学习从本质上来说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教师学习既依赖社会、学校等实践群体的支持,其学习内容、方式和结果也受到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3.教师学习具有实践性,是实践中认知的过程。教师获取专业知识提高教学途径的能力很多,这些实践最终要运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检验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从中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应用到新的实践中。

二、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和特点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由Shulman(1987)提出,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高度概括了教师知识基础的特点,它不仅涵盖学科知识,还包含教学知识,是两类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结合,经过教师的理解和重构而形成的一类知识,是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Shulman,1987)的教学化表征。Crossman(1990:7—9)综合了关于教师知识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包含四个核心部分的学科教学知识:1. 教师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学习学习重点的知识或理解;关于学生对某一课程理解和误解的知识;3. 课程和教材的知识;4. 特定情境中的教学策略和表现的知识。由此可见,学者们认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知识的融合,又形成一种新的知识体系。

因此,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综合运用的知识,是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以及其他知识基础上形成的专业性,实践性和个体性的知识,是应用与教学实践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知识。

1. 专业性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与教学法、课程知识、学生个体特征和学习情境等知识的综合,是独立于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知识之外的新的完整的教师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2. 实践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到实践的过程。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获得和发展都与实践紧密结合,并在实践中综合和应用这两个过程。

3. 个体性

教师作为独立且有差异的个体,他们对各种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有差异的,而且每个人的性格特征相异,其教学风格也不一样,面对的学生、教学环境、和情境也各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三、 大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特点

Crossman(1990:5)综合了关于教师知识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包含四个核心成分的教师知识框架:1. 一般教学知识,包括学习者和学习、课堂管理、课程与教学以及其他;2. 学科知识,包括句法结构和其它实体结构等学科内容;3. 学科教学知识,主要指关于学科教学目标的概念,包括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课程知识、教学技巧知识等;4. 环境知识,包括学生、群体、区域、学校的知识。

学科教育知识范文5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就目前的教育理论研究现状来看,建构主义可以说是与我国近年来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最为契合的一种西方教育理论体系。该理论最早的提出者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过程就是儿童与其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构建出对外界环境的相对的认知,并且发展到自身认知结构中的过程,所以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和假设,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同样的知识持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因此知识并不是死板的,不能用简单传授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为通过简单传授的知识是一层不变的。因此,建构主义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学习认知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体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探索性,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坚持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必要的,它有利于引导教师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教学方法和模式,对现代英语学科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英语教学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学习什么样的内容,是由老师决定的。师生之间形成了主动教和被动学的固有模式,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养成。在此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已经嚼烂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不经过自己的思考或者毫无筛选的将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全盘收下,具体学生能吸收多少,学习效果如何,都不为学生和老师所重视,最后导致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职业倦怠等不良后果。如:英语单词的学习,传统的英语教学就是让学生死记单词的音,形,意,不具有任何的趣味性,生动性和有效性,老师教得苦,学生记得苦,反导致单词记忆效果不佳,因此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教学相长的关系,而不应是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师生之间应建立起良好的、高效的合作关系。

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的本质不是“传授”知识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成”知识的过程。简而言之,学生主观建构知识的能力决定了其获得知识的多少。英语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应该放权给学生,鼓励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英语学科的学习从被动的灌输向主动的认知方向过渡。以学生为中心,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是优质、高效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觅得真知。简单的以英语句型的学习为例来理解建构主义的生成知识。比如,在学习There be 句型的时候,在此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学习过表示存在的另一种表达方式“have”,因此教师在提及There be句型前,就应该利用支架式教学的方式,给学生一个铺垫,给学生一个学前心理准备,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have”的用法,然后再逐渐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There be这一个新的句型上来。在There be句型提出以后,可以向学生举一些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使学生觉得这个句型的学习很有用,增强学生学习的诱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随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英语的已有经验,试着用There be句型造句,然后对其进行评价。最后由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使用There be句型造句,由此同学们可以发现自己造的句子和老师造的句子不同之处在哪里,从而发现错误,这也是学生在自己建构正确知识过程。由于建构主义重视合作性学习,那么在There be句型讲解结束后,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分小组进行以There be句型为中心的对话,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让知识掌握得更牢。此外,英语学习是需要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在英语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良好、轻松学习氛围的建设,鼓励学生多做英语口语练习,多读、多说、多练习,渐渐的让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树立学好英语学科的信心和思维意识。

在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英语学科的教学中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学习结果等方面的综合、全面的评价。这样的综合评价方法,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奖惩合一也很必要,制定出简单易行的奖惩机制并积极落实,以实际利益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国家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就是从重视“教”的核心地位到重视“学”的核心地位的转换点,它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实为一种好的教学思想。通过一系列建构主义理论的尝试和探索,在课堂上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效果,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随着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学科教学中的不断实践和应用,为英语学科教学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有效的教育模式,对英语学科教学的理念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学科教育知识范文6

商务英语具有商务及语言的综合性,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及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专业教师知识。在教师知识范畴中,国外学者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应该作为基础分类包含在其中。对于商务英语学科教学知识而言,其有别于普遍适用的教育学知识及学科性质内容。它强调教师对商务英语的目标、教学内容、背景及应对策略的理解、融合、转化的一体性,也就是其教师本身具有的个人专业化知识。研究其框架体系对促进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体系效良好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及发展

在20世纪初教育学者杜威对教师这个职业提出了专业性的概念。教师的专业性有别于该学科的研究专家,教师需要熟悉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并将其转化成适合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内容。到1980年左右,舒尔曼提出了知识的可教性,并据此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体系。该概念提出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解认识不同,各个教育研究学者对其要素的构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1989年,Grossman提出了关于PCK框架构成的四个要素,并从教师知识的角度构建了学科教学知识的框架体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各个要素之间的问题,从而忽略了其联系性和发展性。到后来Marks、Cochra等人提出了动态发展的理论体系,完善了PCK框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二十一世纪,人们进入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环境,研究学者对PCK框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认识理念,加入了多媒体信息化、教师自身社会体验及个人情感等等,丰富和扩充了PCK框架要素。但是由于目前学科扩充的独特性,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学科教学知识不能生搬硬套,因此在商务英语这个新兴起的学科中我们借鉴各学科研究成果,综合自身学科特点,完善商务英语这一学科教学知识体系,建立独具商务英语学科特色的PCK框架基础具有可行性。

三、构建地方高校商务英语学科教学知识框架的重要性及意义

1.促进商务英语跨学科人才的教学实践体系建设。商务英语学科科学知识框架的研究对该学科人才培养长远健康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明确PCK框架有助于在商务英语教师教学实践培训中发挥作用,实践证明在PCK框架体系研究中,独立的关键要素在教学实践体系的建立中基本没有帮助,只有构成联系的动态的要素才能发挥实际效果。在培训过程中让老师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完善自身教学体系建立,形成准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个性化教学实践体系,让商务英语教师形成既具有融入个人情感及社会经历的自身教学特点,又符合普遍适用性教学实践体系的教学理念。使教学实践体系既不会因为不同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不同而产生根本分歧,又避免严格限制教学模式,而使商务英语教学变得呆板乏味。

2.提升商务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商务英语PCK框架的合理建设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和多层面性。这是区别对待学科专家和教师行业的一个基本指标。在这个框架体系中,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综合联系性,如果一个教师只具有商务英语专业性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不能以此判断课堂的教学质量,只有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内容,有能力梳理好知识框架并根据学生的背景了解和时展转化成能够让使用者有效接受的知识体系,才能确定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研究完善适合商务英语学科特色的PCK框架对帮助教师完善自己,提升商务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和社会对接实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商务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框架要素及构建

1.商务英语学科性质的知识内容。商务英语学科知识是根据教学培养要求,教师具备的教授学生的知识内容规划体系。在这个知识规划体系中,要求老师具有全面丰富的商务应用及英语语言综合表达知识,并且要根据商务应用的教学内容及目标梳理规划知识体系,设计合理有序的课程教学体系。这个要素有效性的关键: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并掌握商务英语的概念体系、理论背景、语言知识及操作实践经验。其次,根据教学要求及目标合理的筛选知识内容并规划商务英语教学课程设计,使教学内容合理有序。最后,将准备完善的教学体系根据使用人群的特点,采取模拟、多媒体教学等不同方式转述成能让学生清晰明白接受的内容,让学生能结合商务及语言运用,使两者融合并有实践操作经验。

2.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商务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同于其它单一学科,具有双重学科的性质,它既强调商务交流过程中的交流技巧、处理问题的反应能力又要求学生具备语言综合表达能力、用词表达的准确性及表达技术性。所以面对两种要求的综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个环节具有平衡协调的能力。处理这个要素时,首先要平衡对待商务英语的内容和目标。由于在不同环境中人的感知程度不同,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不同的教师容易根据自身经验偏重语言综合表达而忽略了商务的特点或者仅注重商务交流能力的培养而轻视英语表达的。这些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期间对该学科的认识造成偏差,不能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环节中应该熟悉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综合运用使商务洽谈的前提,而商务交流是英语语言运用的基础。

3.商务英语对使用人群的教学对策。对使用人群的教学对策是提升使用人群的商务英语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这要求教师不仅能了解专业性学科知识,还要了解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合理的手段传授给学生,增加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实际运用性。在商务英语中,一方面可以借鉴语言教学中的策略。利用多媒体、小组讨论、英语教学、语言情景再现等互动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渴望,同时在教授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使用能力。另一方面加入商务教学案例。通过商业案例的讲解,商业案例的情景再现,或者模拟商务交流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

4.商务英语的教学背景资料。这个要素包含两个方面的背景资料了解。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包括知识背景、价值取向、性格特点、学习能力、体验认知、学习环境等方面。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下、课上与学生的交流,课堂发言,教学环节的作业布置,对历届考试试卷分析等方面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和误区,从而在课堂设计环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问题的合理解决手段。二是对时展的背景了解。在今天商务发展迅速,商业模式也从传统的实体经营转变为网络等多平台操作模式,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原有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实用性商务英语人才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分析时事,并合理运用到教学环境中去,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有效对接。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