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涝排涝应急预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防涝排涝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防涝排涝应急预案

防涝排涝应急预案范文1

各村委会、社区、驻地单位要充分认识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立足于防大汛、救大灾,精心安排,周密部署,确保组织、措施、工作、责任五落实,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领导,主要领导亲自督促落实,安派专人,全面查找薄弱环节和事故隐患,切实把防汛工作抓细抓实抓好。

二、加强宣传,增强安全防汛意识

各村委会、社区和驻地单位要加大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力度,结合“安全生产月”等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对职工的安全学习教育,普及有关防汛、度汛的基本安全知识,切实提高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强化公众的抗灾、减灾和自救能力。

三、强化防范措施、确保汛期安全生产

1、各村委会、社区、驻地单位要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力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与监督,制定和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完善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提前做好防汛防涝抢险各项准备工作。

2、由安监办和重点项目服务办公室负责企业单位检查,主要检查:企业的厂房、车间有无危漏,围墙是否坚固牢靠,汛期值班人员是否安排落实,防洪排涝设施是否通畅等;由城管科负责建筑工地检查,主要检查:施工人员的汛期施工安全教育是否到位,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与落实,以及汛期建筑工地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机关各科室负责各自包村的安全检查,主要是农村危漏房屋检查,做好危漏房屋群众的临时安置和救助,制定防涝预案,及时疏导村内的积水,确保村内交通畅通。

3、农机站和交通运输企业要加强对驾驶人员的安全教育,要求驾驶员务必注意汛期行车安全,杜绝农运车辆载人。严格执行降雨量警戒制度,增加巡检次数,对因路滑、积水导致的道路堵塞要立即组织人力抢修,确保汛期道路畅通。

四、切实做好预警和应急准备工作

各村委会、社区、驻地单位要及时掌握水情及恶劣天气的预测预报,及时与办事处联系,掌握汛情、险情等信息,进一步明确预警预报信号,落实好防、撤、抢预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易在雨季发生事故的各类生产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力度,特别是要严防建筑工地基坑坍塌事故的发生,要强化应急保障,制定和完善汛期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施和物资,做好应急和事故救援演练工作。

防涝排涝应急预案范文2

专家:需要持续大力投入

4月1日,中国政府网了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要求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通知中首次明确列出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时间表。

2013年汛期前,各地区要认真排查隐患点,采取临时应急措施,有效解决当前影响较大的严重积水内涝问题,避免因暴雨内涝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2014年底前,要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5年完成所有城市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有难度。因为内里的工程量太大。”中国水科院减灾所向立云副所长说,相较目标而言,目前国内这项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在中小城市以及很多大城市,雨污都还是混流的,完全分开的城市不多。

如果只是完成核心区域重要管线的雨污分流,5年是可以的。他认为,要全面分开,可能性不大。因为各地的财力情况都不一样,有实力的地方可能能做到,但是财政比较紧张的地方,难度很大。

通知提出,为完成“时间表”,各地应尽快对当地地表径流、排水设施、受纳水体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管网等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气象、水文资料,对现有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评价和修订,全面评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和风险。

“前期规划很重要,至少需要两三年时间。”向立云认为,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用10年时间建成的可能性很高。但是应该做好前期的研究论证和规划工作,之后再用七八年时间进行具体工程建设,这项工作同样需要政府保证持续大力的投入。

城市内涝如何根治

专家:既要排水也要蓄水

解决大城市内涝问题,通知提出,在人口密集、灾害易发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要采用国家标准的上限。

单纯排水难以有效治理城市内涝。向立云认为,即使北京排水能力最强的天安门广场,最高也只能应对10年一遇的暴雨,住建部提出的上限,也只不过是三五年一遇的降雨。

此外,城市的排水能力也不可能无限提高,因为城市排水还受到排水河道泄流能力的制约。

他认为,在合理提高城市排涝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渗、蓄措施,就地消化降雨,是治理城市内涝最有效的方式。就地消化降雨其利有三:一是可以缓解内涝问题,二是可以减少排涝系统建设工程量和河道的排水压力,三是能补充地下水,这对于北方缺水地区尤为重要。

通知明确,各地区要尽快建立暴雨内涝监测预警体系。住建部门要会同气象、水利、交通、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机制。要在2013年汛期前制订、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内涝防范应急预案,明确预警等级、内涵及相应的措施和处置程序,健全应急处置的技防、物防、人防措施。

针对城市交通干道、低洼地带、危旧房屋、建筑工地等重点部位,通知提出,要切实加强防范,并设立必要的警示标识。要加强应急能力教育和预警信息宣传,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演练。

排水防涝今后将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为落实地方责任,通知要求,要加强排水防涝工作行政负责制,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城市排水、交通、气象、消防、园林绿化、市容、环卫、防洪等有关部门的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将排水防涝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这给政策的执行提供了保证。向立云说,《通知》既有政策、有理念、有措施,又明确了职责,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必有明显改观。

城市建设怎样防涝

专家:增加城市透水性能

通知要求,在设施建设中,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各地区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控制开发强度,合理安排布局,有效控制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种措施在国外已十分普遍,国内也有一些城市作了类似规定。”向立云说,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内涝治理的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是一个科学发展的理念,也是建设美丽、舒适城市的具体体现。这种模式对于新开发地区尤其适合。对于内涝治理而言,要求新区开发建设前后同等降雨产生的径流量不增加,即不能减少该区域的蓄水功能,就是一种低影响开发建设方式。

通知要求,在建设中,要与城市开发、道路建设、园林绿化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增加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有条件的地区应对现有硬化路面进行透水性改造,提高对雨水的吸纳能力和蓄滞能力。

防涝排涝应急预案范文3

关键词:城市洪涝;成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6803

1引言

2016年的夏天,对全国人民而言是不平凡的夏天。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城市多次受强降雨袭击,局部地区洪涝多发,长江水位一度超过同期水位,湖北、安徽、江苏、河南、贵州等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农田损毁、山体塌方等,经济损失惨重。

2016年6月1日至7月25日期间,多轮强降雨导致武汉城市洪涝灾害发生。其中6月30日晚到7月2日20时,武汉市近两天累计降雨量达到315.8 mm,按武汉市国土面积8494 km2计算,相当于下了22.5个东湖的水量(东湖最大容量为1.2亿m3),超过武汉全年雨量的1/3。强降雨不仅导致武汉市数百处路段出现不同程度渍水,还造成长江武汉关水位快速上涨。长江武汉关水位自7月5~25日超警戒水位27.3 m,持续21 d,最高峰达28.37 m,超过1937年的最高水位,在武汉历史上排名第五位。2016年武汉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解决城市洪涝问题迫在眉睫。

2城市内涝与洪水灾害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排水系统排除能力致使城市道路及低洼区产生一定程度积水,影响城市交通和产生其他灾害的现象。

洪水灾害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水流入境而造成的灾害。洪水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洪水等。最常见的洪水是河流洪水。

从名词解释的角度分析,城市内涝与河流洪水灾害成因的相同点均为强降水,不过城市内涝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城市排水能力不足,从而导致降雨不能及时通过自然下渗、地表径流、地下管网系统或者排涝泵站排走,造成路面低洼地段积水,影响区域一般为单个城市内部;而河流洪水灾害的形成机制主要是流域内长时间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发的堤坝决口,影响范围一般为流域周边城市等大面积区域,对城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均造成严重危害,洪水灾害的成因与影响范围均大于城市内涝。

单个城市内涝可能是由于城市排涝系统建设不到位而造成的,而多个城市同时内涝则可能说明广大区域均遭受强降雨袭击,不仅降雨范围大,而且降雨强度超过多个城市的排涝能力。当长江中下游水位超过城市设防水位时,引发洪水灾害的可能性较大,不仅对城市正常排涝造成不利,易造成城市内涝,而且对城市各堤坝的安全构成威胁。

3武汉城市内涝成因

一般而言,城市内涝成因众多,除了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现等自然环境有关外,还与各城市地势特征、发展状况、排水设计标准与系统建设以及维护管理等有关。

3.1武汉地形地势因素

武汉,别称江城,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下游,除少数山丘和湖塘外,武汉市区一般地面标高在20~24 m,部分地区地势低于长江多年平均洪水位23.87 m。在梅雨季节,长江流域降水集中、降水量增多,长江中下游水位迅速上涨,武汉城区雨水主要通过排涝泵站抽排出江。2016年汛期连续强降雨不仅使武汉遭受城市内涝的重创,还饱受洪灾威胁,可谓“内忧外患”。2016年长江武汉关水位上涨至最高水位28.37 m,远超过城区地面平均高程;汛期排涝泵站超负荷运作,加上泵站规模不足等因素,武汉城市内涝十分严重。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势较低等先天排涝条件不足是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之一。

3.2城市天然海绵设施逐渐减少

湖泊、河流、绿地等是城市的天然海绵,在暴雨降临时可起到自然蓄水、自然渗透、调洪错峰的功能。

武汉原有“百湖之城”的美誉,1949年武汉城区湖泊有127个,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湖泊被填满,2005年湖泊数只有38个。建国以来,武汉城区近90个湖泊消失。围湖造田、填湖造城等导致城市内湖泊、沟渠、湿地等自然蓄水容积锐减,调蓄分流能力大大折扣,取而代之的排水管网能力却无法弥补。2016年多雨使得武汉市多个湖泊调蓄容量饱和,汤逊湖、南湖、巡司河、夹套河、南太子湖等主要调蓄河湖水位几乎与路面持平,各湖泊水位严重失控,武汉市共187处路段出现不同程度渍水,部分地势低洼处因湖水倒灌导致低强度降雨下发生了严重渍水,交通严重受阻。

武汉城市大开发大建设过程中路面硬化率迅速上升,导致自然土壤逐步被不透水路面取代,雨水下渗途径和渗透量逐渐减少,不仅造成路面雨水只能通过城市排水管网等灰色设施排走,缩短了雨水汇流时间,易形成高峰流量,而且增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系数,从而增加了城市内涝风险。

3.3排水管网设计标准偏低

1970~2014年,武汉市修建的排水工程暴雨设计重现期为1年,相当于每小时降雨强度为34 mm。2014年排水设计标准才提高至3年,相当于每小时降雨强度为48 mm。由于地理、气候等先天因素,武汉每年遇到的暴雨强度不定而且有日益偏大的趋势。据武汉市江夏雨量站数据显示,2016年6月30日20时至7月6日10时,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累计一周降雨量达696.7 mm,超过50年一遇;最大单日累计降水量为240.1 mm,接近20年一遇;最大一小时降雨量为61.3 mm,超过10年一遇,已建成的排水管网输水能力无法满足强降水量,超标径流雨水只能通过路面R流至低洼处,导致地势低洼处积水。

3.4排水系统建设不够完善

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排水管网作为一个地下输水系统,管道之间需要连通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武汉新城区,为避免道路的重复开挖,市政排水管网往往作为新建道路的配套一并形成,但往往由于建设分散且未按规划统一实施,下游排水管网尚未完全形成或已形成的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偏低,上游来水因无排水出路或因下游排水管网过流能力不足而出现积水。

排涝泵站等建设速度跟不上城市发展速度,也是城市内涝的原因之一。2016年汛期,作为武汉市武昌区、洪水区、东湖高新区、江夏区主要的调蓄水系之一,汤逊湖水位最高水位达到21.33 m,超过规划最高控制水位(18.65 m)约2.68 m,汤逊湖水系水位失控,而最主要的排江通道,汤逊湖泵站连续11 d满负荷工作,抽排量超过1.2亿m3,相当于一个东湖。面对周降雨量超过50年一遇的暴雨,汤逊湖泵站抽排能力仍显得不足,而第二排江通道正在建设中,区域排水系统建设尚不完善。

3.5维护管理措施不完善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大,配套的城市排水系统也随之形成。但因维护管理意识薄弱,路边垃圾、施工渣土随意丢弃,经清扫进入雨水口等排水设施后直接排入到排水系统中,易造成管道堵塞。此外,许多现状排水管网自投入使用后,久未进行清淤疏浚,造成排水效能下降。武汉市目前处于大发展大建设时期,武汉在建工地数已超1万个,因缺乏对排水设施进行保护意识,部分工程施工中常常对现状雨水口造成损坏,却又未及时就近新建恢复,导致降雨时路面雨水无法排入到现状管涵中,造成地面积水。

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新城区部分雨、污水管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接、错接,如雨水通过篦子排入污水管、污水错接入雨水管涵中,造成暴雨时污水井盖翻水、雨水管涵因污水管或初期雨水带入大量污物,沉积下来后形成淤塞,又因常年未清淤疏浚,不仅使排水管沟过水断面减小,还增加了排水阻力,排水量大为减少,导致排水不畅。

4城市内涝防治对策

4.1统筹规划,科学发展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的确定与建设提供基本依据,涉及到多个部门,具体到区域用地性质划分、路网与排水系统的形成、建设资金的筹集等均受城市规划统一指导和综合部署影响。作为系统性指导方针,武汉市城市规划应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等不同角度,Y合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考虑城市防涝策略,比如明确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综合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合理划分排水设施用地,优化用地竖向控制等。通过系统合理的规划,从源头上降低渍水风险,充分发挥排水规划的龙头作用。

4.2合理提高排水设计标准

我国大多城市在建设初期采用的是前苏联的城市建设理念,前苏联降雨较少,排水管道标准较低,而我国城市在建设排水管网时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限制,加之当时城市规模较小、人口密度偏低,导致排水管网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来城市发展,也缺乏科学发展的超前意识。随着近几年城市内涝的频繁发生,该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于2014~2016年进行了修订,设计暴雨重现期有所提高。武汉市在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在重要地区、地铁站、下沉式立交桥、地势低洼地等排涝不利区,可因地制宜地提高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合理布局排水设施,在新建与改造项目中逐步优化城市排水设施,减少引发城市内涝的隐患。

4.3完善海绵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海绵城市,提倡将以排为主的传统排涝方式转变为以“渗、滞、蓄、净、排”等多技术途径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实现城市水文良性循环。2015年4月,武汉正式成为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武汉市计划三年投资162.9亿元开展青山和四新示范区试点工作,此外洪山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各区在市政建设中逐渐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设置透水路面、透水广场、下凹式绿地、池塘、湿地等绿色海绵设施,让雨水降落后率先通过透水地面渗入地下,或通过生态调蓄池进行蓄水滞水收集,延迟径流洪峰峰值形成时间,增加超标径流雨水排水出路,减轻城市排水管网排涝压力。 为深化、 细化国家相关规范和技术指南的要

求,指导和促进武汉市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武汉市结合区域特点,分别编制了《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导则》和《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

作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模式,海绵城市建设与工程技术还不够成熟,武汉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完善海绵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形成蓄排结合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有利于提高城市抗涝能力。

4.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与公众参与度

除了过去“重地表、轻地下”偏见性建设发展方向外,很多人对城市排水设施重要性的认识也比较薄弱。无论是工程施工队伍,还是街道清扫员,对现有排水管网、雨水篦子等缺乏保护意识,往往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图方便,造成排水管涵局部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或将垃圾、灰尘直接扫入雨水口,无意间造成雨水口的堵塞,从而影响排水管网的正常排水功能。武汉市相关部门可通过广播、书籍、讲座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排水设备重要性的认知,让广大人民群众加入到自觉维护公共设施的行列。

4.5加强排水智慧城市与应急预案的建设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产品、信息化管理逐渐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国家“十二五”期间,宁波拟投资407亿元,在五年内把宁波建设成为国家示范性智慧城市,其中包括采用全自动智能化操控,城市管理者可在监控中心24小时监测城市的排水状况。为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影响,武汉市相关部门应借鉴宁波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对排水智慧城市进行研发建设,并相应编制高效的应急预案,比如除了监控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分区、分时排放外,还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加降雨前对暴雨强度进行前期掌握与及时预报,对渍水高风险地段进行智能化定位并对渍水深度提出明确警示,建立排水系统GIS数据库,当受到渍水灾害时,应能按照应急预案及时采取措施,安排人员组织救援等,以将损害降到最低。

5结语

城市内涝现象是伴随着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其成因众多,防治城市内涝的发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部门配合、多技术结合,科学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加强排水系统建设与维护,鼓励公众参与,开发排水智慧城市,策划高效的应急预案,逐渐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参考文献:

[1]

项久华,王亮.湖北武汉市应对城市内涝灾害探讨[J].中国防汛抗旱,2013,23(1):24~27.

[2]邹林,洪林,彭才喜.武汉城市暴雨内涝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3):1~3.

[3]叶斌,盛代林,门小瑜.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J].水利经济,2010,28(4):62~65.

[4]古文山.城市内涝成因与防治对策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5]陈旭,张博.关于城市内涝的国内外实践经验浅析与对策探讨[J].卷宗,2013(10):232~233.

防涝排涝应急预案范文4

关键词:防城港;内涝成因;应对策略;降雨量;排水设施;蓄水能力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6-011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6.057

根据笔者的调查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气候出现了逐渐变暖的势态,很多地方也出现了内涝的问题。防城港市城区内涝更为突出,防城港市城区(防城、港口)内涝主要是指因为连续性的降雨已经超出了防城港市城区内部排水能力,并且也形成很大的积水灾害情形。城市内涝的产生会对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此项灾害产生的成因进行分析,最后找出对应的策略。

1 内涝成因

1.1 降雨量大

防城港市城区位于广西十万大山的南麓,面临北部湾,地处亚热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形成流域降雨的暴雨天气主要有锋面、变切线、西南低涡、高空槽、热带气旋等,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232.6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37.4mm。防城港市自1992年10月撤县设市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区面积由原来的不到5km2扩大到现在的100多km2。由于城市化以及工业产业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全球气候变暖的状态中,由此产生了很多的极端类型天气,这种极端的天气也同样影响了防城港市。热岛效应会对城市的降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单单从降雨量方面来讲,因为城市之中的暴雨天气频繁增加,暴雨量也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汛期也会提前。尽管防城港市城区的排水系统正在逐步完善,城市下垫面不透水的比例也有所增加,这样雨水汇流的水力效率增加,以往的天然河道从弯曲状态变成直行状态,河网密度呈现下降趋势,堤岸由于人为原因的影响,在城区部分已经进行了河堤整治,变成水泥化了,雨水径流在排放时流速增加,让城市暴雨的汇流时间变短,这样的情形无疑加重了城市暴雨内涝的形成。例如,在防城港市防城区城区,1995年7月22日和2005年7月23日的两次雨量相似情况进行的监测和对比中发现,日降雨量分别是325mm和340mm,在最大时段内,一小时最大降雨分别为88.2mm和95.8mm,但是这两个年份的洪峰流量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防城水位站监测洪峰流量分别是2250m3/s和4120m3/s,相差将近一倍。

1.2 排水设施不完善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积也在逐步提升和扩大。但是相应的配套设施却没有同步完善,特别是城市中的排水管网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出现了现有的排水能力和洪水治理不相匹配的情况。防城港市老城区(主要是防城区)的排水管网建设的年代都比较早,并且建设时期的标准也很低,有些区域甚至没有排水管网,一些区域则是人们为了建房的需要而把原来开敞式的河道封砌起来形成沟渠,这样排水的能力就非常小,如果发生暴雨洪水,就会出现排洪不畅的情况。在新建的城区(主要指港口区和中心区),是由原防城区的边缘或者农业区域及海边滩涂通过填海造地发展过来的,因此基础排泄能力就不足,出现内涝的概率非常高。

1.3 蓄水能力不强

无论是修建水库还是一些沟塘及河道,都能够成为很好的蓄水池,有一定的蓄水能力,起到调节雨水的作用。在城市的扩建过程中,一些原本的沟地、河滩以及山塘等都出现了被占用的情况,由此影响了自然蓄水以及渗水的能力,蓄水设施越来越少、蓄水能力越来越弱。水库尽管能够承担蓄水的功能,虽然近几年也修建了白石牙水库这样的中型水库(设计库容2400多万m3),防城港市城区(防城、港口)蓄水工程有400多宗,蓄水能力2亿多m3,但是这与每年21亿多m3的径流量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再加上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人围库造塘、围库造地等,使蓄水工程的蓄水能力更是大打折扣。这样原本水库的蓄水能力大大被减弱或者不复存在,也达不到最初设计中所能发挥的蓄水作用。另外,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硬质铺装,例如水泥路段、柏油路段、河堤硬化、裁弯取直等,不仅绿化的面积非常小,并且降雨过程中的渗透性也非常小,经常出现路面积水的情况,特别是在遇到大雨或者暴雨的过程中,雨水和污水共同出现在路面上,加重了防城港市城区的内涝问题。

1.4 管理不善

排水系统在管理和运行过程中,必要的维护措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常见的有排水管道的建设搭接出现了错误,雨水管道被接入到污水管道之中,污水的管道会比雨水管道小很多,这样在遇到暴雨的时节,排污管道很难有能力对这些雨水进行排泄,由此导致内涝的产生。另外,还有就是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出现也是管理不善的一个表现,在城市之中,尤其是餐饮业集中的区域,会有很多餐厨垃圾、瓜果皮以及动物和人类的毛发等随意丢弃和倾倒,堵塞了城市道路的排水口。

2 内涝的应对策略

2.1 加快排水设施基础建设

排水设施的滞后性是导致内涝产生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因此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就需要加强基础排水设施的建设。在这方面,要做好以下准备:首先,确立先修建好地下排水,后修建地上排水的城市建设理念和规划,按照现有的城市发展情况,做好城市排水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和规划,也就是不仅仅老城区进行排水设施的改造,还需要在新城区即市中心区规划时做好排水设施总体规划;其次,按照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逐步的建设,对于防城区老城区的建设重点就是对于一些水道管网的改造,不断提升建设的标准,尤其是人们生活工作中需要的基础性建设设施。在主要街道低洼地段容易产生雨水堆积以及内涝情况的地方不断地提升排水站的排水能力,然后按照科学的规划,合理地设立一些新的排水站,让雨水可以及时地得到排泄。每一个地区的建设都需要按照制定的指标以及设计方案完成。

2.2 加快城市蓄洪排水主干工程建设

排水的主干工程包含蓄水工程以及洪水排泄工程两个部分。防城区和港口区有很多中小型水库,具有很强的蓄洪能力,因此可以从此入手,对一些中小型水库进行全面的防险加固和整治,在现有蓄水能力前提下挖潜扩能,不断提升水库的蓄水能力。还可以依据城区的基本地势,按照其高低起伏的特点进行水系特点的划分,设定若干洪水排涝区,每一个区域内都要有蓄水池和蓄水设施,然后在降雨的过程中对雨水进行有效的调节。同时在城市建设中需要引进一些先进的理念以及先进的技术,例如可以使用一些能够有明显渗水性的瓷砖,也就是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的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或者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2.3 建立城市内涝预防体系

在城市暴雨集中时间内,需要对近期可能产生的暴雨做好预报和及时的预警,做好防汛排涝应急预案,明确防洪减灾在每一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任务,事前、事中和事后该如何应对,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和权限都要明确。当暴雨洪水达到了设定的程度,就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展开各项防洪减灾工作,全力以赴抢险救灾,减少城市内涝产生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2.4 加强城市内涝的立法工作

很多发达国家中,对于内涝工作都会有明确的立法保障。例如,在美国,对于内涝会有强制性的防御法律,明确了内涝防范的规范以及治理的相关措施,一些手段也有比较详尽的规划和说明。我国立法防洪除涝方面的立法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实施条例,使防洪除涝工作有法可依。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侧重在对防洪工作的阐释和指导,对于内涝防治工作相对较少提及。一些地方政府也是对地面防洪情况较重视,各项防洪措施比较齐全,防洪抢险工作也会被当成是一定时间内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而内涝防治往往容易被忽略或者至少被不够重视。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对内涝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从法律层面入手,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将城市的内涝和防洪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也将此项内容作为政府考查官员的一项重要指标,使城市内涝治理纳入到法制化建设的轨道当中。

2.5 强化暴雨预警和应急处置

防城港市城区位于我国暴雨多发的北部湾北部,十万大山南麓,台风暴雨频繁,每年因暴雨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惊人。由于防城港市城区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暴雨从形成到造成灾害时间很短,内涝形成也很快。因此要防治内涝灾害,必要的预警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在暴雨洪水发生的时间段内:首先,利用现在信息采集和传送快的有利条件,增加雨水采集仪器的设置,更加广泛地采集雨水信息,提高内涝形成的预警质量;其次,增长预警预报时效,加大对未来雨情水情的分析研判,相应增加应对洪水内涝的预防时间,赢得主动,减少损失;最后,增加防守人员进行应急性的值守,对降雨强度、水工程蓄水能力以及排水状况进行密切的不间断的监控,以便第一时间对突况进行有效管理和处理。在高灾害的时期,也要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进行判断,根据不同的雨情水情制定出相应的防涝应急预案。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两个方面对防城港的内涝成因以及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内涝的有效治理能够促进城市生活以及各项工作的有条不紊进行,并且引起城市内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并且为国家内涝的治理谏言献策,从根源上减少雨水的径流量,提升排水设施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李宝玉.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内涝治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9).

[2] 梁亚东.合肥市老城区内涝治理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

防涝排涝应急预案范文5

关键词:城市内涝;实践经验;解决办法

1 城市内涝的原因

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包括设计因素,地面因素和气象因素。

1.1 设计因素

我国的城市建设一向是“重地表,轻地下”,一味的追求外表的华丽,而轻视了地下各种排水设施的建设,从而使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明显滞后城市的发展,旧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承担城市建成扩大后的负荷。其次就是城市现有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0.5 年-3 年,重要地区也只有3 年-5 年,而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有的甚至比下限还要低。

1.2 地面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原有的草地树木等地表植被以及流和湿地被大面积的水泥地,柏油路和高楼大厦所取代,使降雨入渗能力减弱甚至使降雨下渗功能丧失,从而使暴雨产流量增加、汇流速度加快,从而给地表排水造成了很大压力。

1.3 气象因素

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是造成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而城市由于“雨岛效应”和“混浊岛效应”比农村更易遭受暴雨的袭击。“雨岛效应” 是指城市内兴建的高层建筑使空气循环不畅,空调、汽车尾气等增加了热量排放,在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增加了降水的可能性;加上城市建筑物集中使风速减小,导致强降水滞留时间变长,总降水量增多。城市“混浊岛效应”对降雨的影响表现为:尘埃等混浊物是云层中水汽变成降水最需要的凝结核,城市上空的凝结核越多,水汽就越容易在此凝结造成降水,从而增加降雨量。

2 国内外城市内涝防治经验

2.1 国内

青岛是我国唯一不受内涝灾害威胁的城市,拥有令我国其他城市都望尘莫及的排水系统,青岛的下水管网是有当年德国人所修建的,在青岛,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防空洞一样的排水管道,并且在青岛老城区地下也密布着能开进汽车的地下水管网,并且这种管道都采用上宽下窄的设计,不仅可以减少管道受力,还可以使雨水在流量较小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较高流速,减少泥沙沉淀,减轻日后养护的压力。同时青岛在这方面的投资也是相当巨大的,2009—2010年,青岛市用于地下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投资分别为10亿元和7亿元,2011年预的投入更是达到了20亿元。同时从2010年10月1日起,《青岛市城市排水条例》也已正式开始实施。由此看来,青岛市政府对于排水管网事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样看来,称青岛为“中国最不怕水淹”的城市也不足为奇了。

在国内,鲜有内涝的城市还有江西的赣州,这一切都得益于令人称奇的赣州古代城市排水系统 。赣州的城市排水系统修建于900多年前的北宋年间,名为福寿沟,全长12.6Km。是一个生态和环保的排水系统。这个排水系统把整个市区的水塘都沟通了,而且利用水位的落差把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入赣江的入口处,建成了消涨自然闭合的系统。江水涨时自然关闭,江水落时自然开启。 这个城市排水系统就是现在看来也还显得比较先进和科学。福寿沟根据赣州城的地势,采用明沟和暗渠相结合,并与城区的池塘相串通的方式。这样既可避免沟水外溢,又可利用废水养鱼和种植水生植物。福寿沟通过城墙下面的水窗,将废水排入章江和贡江。整个福寿沟排水系统,是古代城市建设中富有创造性的综合工程。

2.2 国外

德国,美国都是治理内涝和雨水利用技术十分先进的国家。

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德国全境共有51.5万公里长的排水管道,可环绕地球13圈,每年可以处理94亿立方米的污水和雨水。不仅在排水方面做得比较好,在雨水的利用方面德国做的也十分出色,从规划、设计到应用,不但形成了完善的技术体系,而且制定了配套的法规和管理规定。其中雨水利用的技术体系包括雨水径流收集技术、雨水径流传输与贮存技术、雨水径流过滤、控制与处理技术、雨水径流的利用技术等。不仅有了先进的技术体系,德国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和规定,最终使德国在这方面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

正如现在的中国一样,以前的美国也为各种城市内涝灾害而苦恼,但是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美国在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和内涝治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主要体现为完善的内涝防治立法,先进的排水理念和技术,以及多种经济方式激励民众参与应对防治城市内涝。美国在城市防涝方面采取立法与工程举措并重的手段,美国多个州相继颁布了《雨水利用条例》,并且广泛推广新型的雨洪控制理念(LID),并且通过一系列措施对对新的理念和技术进行扶持,例如对应用新型雨水管理理念的项目进行奖励,从而促进相关新型理念和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同时美国为增强城市排水系统功能还普遍采用了:生物渗透系统、渗透排水沟、植物过滤带、绿色屋顶等先进的技术

手段。

3 解决城市内涝的对策探讨

3.1 完善城市内涝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形式对城市内涝防治和排水设施建设提出相关规定。比如,美国有防范城市内涝的法律,日本有《下水道法》,德国有《城市内涝保险法》。从法律的角度上规范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排水问题,明确内涝防治的措施。让城市内涝防治做到有法可依,执法有据。

3.2 排水系统和排水管道的优化

首先,我们可以考虑建设排,蓄相结合的排水系统,如果片面强调加大雨水管网的建设,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不仅浪费财力,而且浪费宝贵的水资源。我们可以在在城市低洼地带建广场,小区建下沉式花园,在暴雨来袭时将雨水暂时储存起来,雨后可以将这些雨水利用或者排入河道。同时也可以在市区建设绿地,在需硬化的地面铺设渗水砖,将雨水直接入渗,很好的补充了地下水。同时也缓解了地表的排水压力。其次,我们可以提高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我国普遍存在城市现有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现象,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0.5 年-3 年,重要地区也只有3 年-5 年,而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有的甚至比下限还要低。因此我们要对《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进行修订,合理提高排水系统建设标准,然后各城市应按新标准,评估城市排涝能力,根据评估结果,合理布局排涝设施,采用新的标准建设城市排水系统,并逐步对原有的排水设施进行改造。进而使排水系统和排水管道逐步得到优化,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3.3 强化管网管理和维护工作,加强文明排水宣传教育

管网运行时要加强管理,加大对旧设施的更新改造力度,要有专门的部门对这方面进行管理,实行责任制。建立防洪监测体系和应急预案系统,并保证系统的有效运转。同时雨水口的后期管理和维护在很多城市并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雨水口里面都存在着大量的垃圾和尘土,大大减小了雨水口的排水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提高人们对城市排水设施的认识,促进人们自觉爱护公共设施,文明使用排水系统。

3.4 学习国外先进的实践经验

人们都说,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来。可事实是,只要有大雨,哪怕是一场预知的大暴雨,国内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总是经不住考验。从上面对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经验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我们和和他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并且相信他们的成功做法,一定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4 结语

应对城市内涝灾害的频发,应树立科学的发展的理念,规划城市发展,完善城市规划建设法规,强化排水管网建设,做好文明排水宣传教育,借鉴国内外内涝防治经验,做好雨水资源利用,采取多种科学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从而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我国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薛梅,陶俊娥,郭玲玲.产生城市内涝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生态建设,2012(4).

作者简介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