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讨论法运用的基本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讨论法运用的基本要求范文1
1.讲解法:讲解法是由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系统地讲述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口头语言作为传递知识的基本工具,学生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
讲解法的基本要求:(1)科学性。讲解的内容要准确无误,即讲概念要清楚,把握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阐述命题证明、推理要合乎逻辑,思路和方法要明确、清晰。(2)系统性。讲解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注意学生理解问题的认识规律,使讲授内容系统化。(3)启发性。讲授中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运用讲解法不等于“满堂灌”、注入式。教师的讲解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疑问,使学生与教师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4)艺术性。讲解的语言要清晰、洗炼、准确、生动,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而不失严谨。讲解语言音量适当,抑扬顿挫,富有情趣,快慢适当。(5)情感性。讲授课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之感,因此,情感因素的注入和喧染是提高讲授效果的最佳方法。
2.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设计好的若干问题,用谈话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谈话法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而言,要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勇于发现,积极应答。
3.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将教材内容用实物或教具演示出来,或做示范性实验来说明或印证所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演示法主要用于概念(或部分命题)教学。演示法大体可分为四种:①图片、图画、挂图的演示;②教具、实物模型的演示;③幻灯、录音、录像、教学电影的演示;④实验演示。运用演示法教学。
4.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的主要特点是:信息交流既不同于讲解法的单向交流,也不同于谈话法的双向交流,而是讨论集体成员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学生的发言可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我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所以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现就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谈谈我的观点:
一、合作:让学生既参与学,又参与教
对于学生超前独立学习遗留下来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解决,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有:1.讨论。即围绕反馈环节提出的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判断等来解决问题。2.订正。即由学优生帮助学困生批改导读提纲的练习,共同订正错题。3.练习。即对核对过的错题,经过小组同学的学习后再次练习,以求得到正确解决。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学生做到听、想、读、说、写相结合,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发挥了学优生帮助学困生的作用,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参与学也参与教,而且进一步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极大的求知欲。
二、提问:质疑问难,提高效率
经过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又帮助一部分学生掌握了教材内容,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教材内容、解题方法仍存在模糊的认识或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我还发现一部分学生并不满足于会做教材中的练习题,因此,课堂教学安排了“提问”环节,让学生把心中的疑问及早亮出来,这样有利于教师“教”的针对性。如教学“小数除法”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后就提出了如下问题:(1)为什么计算到第一步就要点上小数点?(2)当有余数不够除时,只能添零后继续除吗?能不能添上其他的数?(3)能否在除法中运用乘法点小数点的方法?……如果用传统的方法教学,这些问题只能等到课后作业或考试中才会暴露出来。“提问”环节,能进一步反馈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及早暴露潜在的问题,并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释疑:澄清认识,消除隐患
课堂上,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一方面还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凡是他们能解决的问题,就让他们通过组间(合作) 交流来解决,如上述的第2个问题,可通过组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和正确的答案;另一方面,对于教材的难点、重点,教师要给予点拨、引导、启发、归纳、总结,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真正消化教材内容,如上述的第1和第3个问题,学生确实很难弄清楚的,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导”的作用,帮助学生释疑。
四、作业:分层布置,因材施教
当堂作业,当堂批改,学生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断后”,让学生课后有更多的时间去超前学习,这样,教学过程出现了良性循环。为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在作业中尝试了“+1”的做法,即每次作业加一道难题,学生对难题有自由选做的权利。在作业批改方面,教师只批改各小组组长的,再由组长批改本组组员的;组长批改遇到疑难时,可直接反映给教师,再由教师当面给予个别指导。
讨论法运用的基本要求范文2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方法 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者。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多,思维训练多,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但是针对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发挥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如何探索出一种既符合教学目的需要,又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如何创造一种科学的、合理的,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的学习氛围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根据生物课的特点,我把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 学和做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和谐快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一、常用生物教学方法
生物教学方法包括教法 ,教法主要有语言的方法 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及讨论法) ,直观的方法 (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实习的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教法,还要对学法进行正确指导。下面介绍基础生物学的常用教法――讲授法和讨论法。
1.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既可用来传授新知识,又可用来巩固旧知识,且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常要与讲授法配合。因此讲授法是生物学教学常用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法,而生物学则主要采用讲述法和讲解法。
讲述法是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现象的方法。生物学中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类及应用等知识,属于对生物界对象或现象描述的性质,一般都采用讲述法。实验、实习、参观等的指导也常用此法。初中低年级采用较普遍。
讲解法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概念、原理、规律的方法。生物学中的生理功能(包括生长和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生态学等知识。属于对生物界自然现象说明、解释或科学论证,一般采用讲解法。
2.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②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要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③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二、准确把握抽象的课程内容
生物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如何上好 《生物》课呢?我的教学原则是:“既不能脱离课本抛开考点,又不能拘泥课本照本宣科。”
1.从绪论课开始紧紧抓住学生
绪论是生物的第一课,上好绪论课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不拘泥于课本,另外列举大量的事例,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 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调节课堂气氛,保持良性循环.包括 :用比喻突破难点 ,用古诗词激发兴趣, 用儿歌法助记。 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 用比较法综合复习,理论联系实际。 多用实物,多动手作实验等等方法和形式。
3.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教育的渗透。
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结合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动物学部分教学,介绍青蛙、鸟类的益处,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人体生理卫生”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在渗透课进行环境知识教育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找准与教材的结合点,避免牵强附会。第二,掌握好渗透的比重和程度,不能过分展开,上成专业课。第三,老师应列出渗透教育提纲,做到备课上有要求,教案上有体现。
三、上好典型课。
讨论法运用的基本要求范文3
与传统教学中师生正襟危坐、课堂气氛肃穆而沉闷不同,在案例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师生之间接触增加,交流更频繁,教师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提示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以应对突况。
二、民法教学中案例教学形式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教学形式。目前在民法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形式主要有:1.示例性解说法。教师在讲解某一具体民法概念或制度时,为便于学生理解所列举的案情简单、结论明了的案例,这类案例针对性强调,多由教师根据所讲授知识点杜撰而成,并由教师以随堂提问的方式解决。2.讲评案例法。教师为教授学生案例分析方法,选择案情较为复杂、结论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案例,由教师主导分析整个案情,教学重点在案例分析方法而非民法知识点的运用。3.辩论法。为检验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师选择案情较为复杂、结论具有争议性的案例,由学生自主分析案情并进行论证。这类案例通常争议较大,结论不具有唯一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均可展开论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4.角色模拟法。为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和操作能力,在教师的组织下,由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模拟庭审现场,让学生通过体验司法实践中每个法律职业获得法律真实感和职业使命感。这类案例通常具有一定的争论,但教学重点在于加深学生对诉讼程序以及审判方式的认知。5.观摩法,包括庭审旁听和教学视频赏析两种。庭审旁听是组织学生到当地人民法院、仲裁机构、调解委员会、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参加庭审旁听。教学视频赏析是由教师选择适合的法制类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观摩审判实践,学生可以了解审判人员审理案件的程序,学习律师的辩论方式,思考案件的切入点及判决依据的合理性。选择何种教学形式应根据民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的要求,不能盲目为之。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习其他法学院校做法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从大的方面来说,民法教学中传统教学法应与案例教学法相对分离,即将民法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分开开课。民法教科书先总则后分则的编排顺序不利于旨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案例教学法发挥作用,在学生学完全部民法理论知识后再单独开设民法案例分析课程,既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民法知识点系统化,又能让学生横向比较各知识点并灵活运用。在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学形式各有侧重:理论教学重在讲授知识,示例性解说法较为合适,其他形式因课时和学生知识储备等限制,难以充分运用;案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处理案件的能力,以讲评案例法和辩论法为主,以角色模拟法和观摩法为辅较为适合,其中角色模拟1-2次基本足矣。
三、民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民法课程改革的方向,要想让案例教学法在民法教学中发挥重大作用,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准备中满足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教学计划内容精炼、时间安排灵活
由于案例教学法更多地运用于民法案例分析课程中,所涉知识点跨度大,注重综合能力的运用,在学生已经系统学习民法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其教学计划内容的设置不宜以理论教学的章节为依据,可以考虑以民事权利为主线。教学时间的安排需要结合案例教学法的形式,运用辩论法和角色模拟法时,可以提前布置案例,由学生课下完成熟悉案情、查找资料、整理论据等相应准备,课堂时间仅用于辩论或模拟,时间安排上要充裕,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
(二)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经典与热点相结合,形成体系化的案例库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选择案例的范围可以是身边发生的,如超市以糖果代替找零现象;可以是法院审判过的,如2001年四川泸州发生的小三状告原配诉求遗赠财产案;可以是正在发生的法律争议,如2015年1月新疆最大狗头金归属之争;可以是司法考试、研究生考试中出现过的案例;可以是俗谚俗语及地方风俗,如“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民间不许“寡妇携幼子带产改嫁”;可以是教师根据考核需要自编的案例等。无论案例取材于何处,案例的选择都应贴近生活,有一定深度,具有典型性和疑难性,每个案例都有各自侧重点,案例考核点覆盖民法教学重难点,具有系统性。
(三)教学组织到位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有较高要求。教师不仅自己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法律实务技能,还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民法理论水平。因此,民法案例教学的教师应尽量与理论教学的教师保持同一人,且应加强法律实务能力方面的培养,争取到当地法院、仲裁机构等部门实习锻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论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等方面个体差异较大,教师可以围绕案例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但问题不宜过细,以免限制了学生思维。为营造轻松、自由、多维互动的课堂氛围,教师要面色和蔼地要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必要时可穿插一些民事领域的奇闻异事。在每一个案例分析讨论结束之后,教师都应就学生准备情况、分析问题的程度、发言状态等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案例分析能力。
(四)考核方式多样化
讨论法运用的基本要求范文4
关键词:英语教程 艺术高职校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42-01
1 《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教材的内容
这套教材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由长期从事大学英语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包括读写系列、听说系列、学习方法与阅读和自主综合训练系列,并配备相应的教学课件和试题库。在编写上,注意从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教程所选篇章短小精悍、题材广泛、语言规范、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各教程之间在内容上相互呼应、补充,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语言技能和知识,而且增进对中西文化的了解,掌握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方法,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1教材编写的内容
《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编写,将基础知识学习、实用技能训练和文化背景介绍有机地融为一体,力求使英语学习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学后会用。能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寻求教与学之间的平衡。一方面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另一方面文章长短适宜。简洁易懂,适合背诵,贴近《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体现的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的要求。注意到了教材授课对象的语言环境、学习环境;考虑到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认知心理特点,在主题的选择和语料的安排上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关注的焦点。因为外语学习某种程度上就是为学习者提供语料输入,而后使他们运用所学到的语料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
读写系列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为主,同时培养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每单元由两篇主题相同的阅读文章构成,并配有大量阅读、语法、词汇、翻译等基础技能训练与实用性练习。在文章导入同题的设计上,强调师生间的互动。课后注释注重对不同于我国文化知识的阐释,力求做到中西文化结合对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符合学习外国语的规律。在语法的编写上,并设有进行繁杂的陈述,而是在每个单元之后设置一个小语法点,逐步练习,逐步突破,不求过分详尽高深,但求学习者能领悟并运用自如,符合教材编写的要求,也避免了片面强调语法,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的学习。不同于其他教材的地方是在课后练习中有一个专门的词汇学习版块,把一词多义,尤其是在单元课文中出现的词的多层面意义用不用的例句体现出来,解释到位,符合这阶段学生的考核要求,对不同层面学习能力的学生也提出了更多要求。
1.2教材的体系
《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充分考虑到了非专业学生学习英语时的客观环境——课时有限,大班学习,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这就决定了这系列教材定位很准确。除此以外,教材的编写合乎学习规律,适应和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过程和特点,循序渐进,考虑到外语学习的语言环境,文化因素,遵循多样性,趣味性,现代性和实用性原则。《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在配套教材上及每个系列内部都有较好的完整性,无论在内容、目标还是要求等方面,每个单元都对应地体现了知识和技能培养的系统性。使学习者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等融会贯通,使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
2 《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在艺术高职校的实践
2.1在艺术高职校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特定专业交流的能力,课程设置反映工作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内容组织反映工作过程。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教学,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实现学生职业发展,达到师生双赢。
2.2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
《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是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的统一。在输入内容中要涵盖实用的专业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本教材改革教学内容,丰富选材,采用描写文、说明文、论证文、过程文、应用文、新闻等各种文体的素材。使读者不仅了解如何构建语篇,而且了解对于一定语境下的语篇什么是重要的和什么是合适的。使学生练习理解各种文本类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以工作任务所需能力为导向,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高职艺术英语倡导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与职业的关联。高职艺术英语,教学中主要依据英语语言学习和艺术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原则,教材中所选文章包含有大量的专业用语,学生一方面可以学到很多英语语言知识,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的艺术专业知识,如:从电影、电视、摄像、动画、音乐、美术、舞蹈、广告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体现了即学即用的教学理念。
2.3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本课程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融教学为一体,加强教学互动,运用课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学生小组专题调查和课堂专业实践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设计了多种生动活泼的课堂练习活动,如:个人演讲、配对练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分组活动,小组辩论等,为学生提供将所学、所看、所思内容“输出”的各种途径和机会,从而达到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提高”的目的。
此外,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视、听、读各个感官的潜能,通过各种视频和图片进行仿真情境教学,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使课堂成为联系实际、与专业实践对接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讨论法运用的基本要求范文5
关键词:物理教学 知识体系 情景体会 举一反三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229-01
1 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区别
1.1 物理概念的区别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运动规律的准确反映,是在实验操作、观察的基础上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区别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然后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物理事实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初中课本中对物理概念的解释都比较简单,甚至有些“有失偏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初中第一次真正了解物理知识,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许许多多的名词让学生应接不暇,同时还伴随着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中的差异。因此,为了让学生快速的进入物理学习的角色,并且感觉不那么难,所以初中的概念都“瘦身”了。比如:对于“路程”和“位移”,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方向性。路程是轨迹,讲究走过的实际长度,而位移讲究的是直线距离,与所走的轨迹无关,并且指向唯一。与这两个量直接相连的就是“速率”与“速度”。初中课本实际所讲的应该是“速率”,但是以“速度”出现的。到高中,矢量与标量成为重要的区分内容,对方向的规定非常明确,而且不能有任何的偏差,否则将改变其物理意义。其他如“功”、“功率”、“欧姆定律”等物理概念都与初中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如果还是以初中固有的理念去理解,则会对高中物理的学习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不能达到高中教学大纲对能力的要求。后果就是物理学习、高考都会深受其害。因此,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所以,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概念学习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搞好物理概念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1.2 物理体系的区别
初中阶段,物理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物理知识及物理现象,掌握简单的原理,并能进行与基本原理和概念相关的独立的计算。因此,初中物理课本中,各章节的内容相对比较独立,章节之间关联较小,一章节的学习好坏对其他章节的掌握没有太大的影响。比如由运动学推导出的加速度a与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的加速度a,其实是一个量,但是在求解时应用哪种情景学生较难选择。再如受力分析,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基本上都是以力为切入点展开,包括电学部分,如静电场电荷运动、磁场电荷运动及电磁感应,多数题目以力分析开始,以力应用结束,期间所学新知识起桥梁作用。因此,可以说高中物理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协调才能有进展,否则将停止不前。很多学生高一物理的学习不扎实,或者老是按照初中的思路想问题,从而导致高中物理成绩一塌糊涂,进而影响其他科目学习的自信心,最终高考失败。所以,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瞻前顾后”、“举一反三”、“统领全局”。
1.3 物理细节的区别
初中物理试题要求学生利用简单的公式或者定义求出正确结果就达到要求,对待求解过程或者细节要求不甚严格。因此很多学生养成了解题思路杂乱,书写过程无章的毛病,只追求结果的准确性而忽视最重要的求解过程。然而在高中解过程是关键,是核心部分,结果的对错反而比重极小。多数学生踏入高中后对这些细节要求很不适应,做题思路不连贯,不成体系,结果可想而知。所以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解题思路,养成审题仔细、分析全面、书写认真,求解准确的良好习惯。
2 高中物理学习的主要方法
方法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是按照一定原则调整活动并实现一定目标的途径。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案。
2.1 实验教学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运用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变化,探索并总结规律,从而获取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方法。主要包括感知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高中物理知识一方面内容丰富,涵盖面光,关联性大,光凭教师口头讲解很难使学生快速理解和准确掌握。另一方面,高中知识难度相对较小,绝大多数均能通过实验得以验证,并且可操作性强。同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各高中学校均要建设配套相应的物理实验室。在各种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实验教学就成为最容易实现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看到事物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求实的态度。
2.2 分组讨论法
讨论法是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各小组对某一未知问题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发表各自见解,在探讨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并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实施之前需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班级学情,因材施“论”,因地制宜的制定学生讨论的命题,既能易于进行又能有的放矢。并且一旦进入讨论环节,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投入,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启发、及时引导,不致讨论偏离主题。
分组讨论法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广泛交流信息过程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促进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办学条件的逐步提高,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多媒体教学有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感官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林林总总,但是却没有一种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含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要完成的任务也是方方面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从中学物理教学的总体目的任务出发,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选择。
3 结语
学生从初中跨入高中,面对的是全新的世界,所学习的高中物理知识,不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远远超出初中所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迎接高考,挑战未来,实现人生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潘雪飞.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的方法教育[J].学科建设,2010(8):127.
[2] 陈琼.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探讨[J].课改前沿,2012(12):216.
讨论法运用的基本要求范文6
关键词:能力型会计人才 综合能力 创新能力 互动型教学 启发式教学
一、引言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会计的繁荣,经济越发达,会计越重要。当今社会是以数字信息网络化、知识信息资本化、科学技术产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必将使会计工作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会计工作赋予新的使命,记账、算账、报账型会计内容均已发生重大改变。不但会计工作的领域将进一步扩大,而且职能将不断拓展和完善。会计事业的兴旺发达,依赖于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发达经济环境下复杂的科学管理工作更是对能力型会计人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但要求会计人员精通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扎实掌握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具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及未来社会的需要,其培养的会计人才已经难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也难以很好地担负起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因此,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与复杂管理工作内在要求先进的会计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以满足能力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改革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环境变化对大学会计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会计教育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会计教育的影响,必然对大学会计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1)综合能力。美国会计改革委员会(AECC)1990年发表的《会计教育的目标:立场公告第1号》认为,会计教育的目标应当为会计毕业生成为职业会计师做好准备,会计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要终生学习。会计本科学生不仅要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学会如何根据已经变化的客观实际,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领域。也就是说,衡量学生的质量不能仅看对现有工作的适应能力,还要看其从现有知识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即看学生的潜在能力及其发挥状况。(2)创新能力。会计本科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能力。其既表现为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具体会计工作的变革与创新,又表现为适应社会需要去改革和完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创造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随着会计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创新能力在会计人才智能结构中的地位将愈加重要。
二、现行大学本科会计培养的教学特点与缺陷
(一)“填鸭式”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高校的会计教学方法仍主要采取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埋头记笔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记忆知识,应付考试效果不错,被广泛采用。教师沉溺于对教材内容的解释,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行思考、分析的时间少,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综合能力。虽然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开始在会计教学中得到应用,但应用的范围很狭窄,应用的层次很初级。这种教育方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一方面是日新月异的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进步与发展,一方面是几十年不变一贯制会计教学手段与方法,反差极大,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对复合型、素质型人才的需要。在国外的一些知名大学,老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启发学生,起指路人而不是知识灌输工具的作用,教学主要依靠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英国,在会计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结合使用讲授、辅导、研讨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会计课程作业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美国的密歇根大学,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对所学课程的要点和重点进行讲解,课本的内容只部分解释,在课堂授课后,老师会进行练习和提问,直接考察学生对当天所学课程的认识程度,并根据结果进一步布作业,巩固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这种教学互动,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会计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够健全,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培养的会计本科人才缺乏应有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1)课程之间存在较多重复,例如,“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短期决策等方面存在较多重复。“中级财务会计”内容繁复,把“成本会计”的计算方法、“财务报表分析”的指标计算等内容全部包含进来,结果导致学生时间、精力分散,贪多求全反而导致基本知识掌握不好。(2)基础课程比例偏低。开设更多的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校尽可能掌握今后毕业可能用到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但是,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是学生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总是占据很低的比例,实际情况是,工作中很多知识需要更新或根据需要及时学习获得。因此,基础的牢固程度、学习方法的掌握变得更为关键、有用。专业课偏多必然导致通用性基础课薄弱,如经济学等基础课课时不足,影响了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程度。王光远等(1999)研究表明,无论是实务界、教师还是学生多数都认为会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在培养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培养。(3)实践课时安排过少,从会计课程体系来看,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会计课程中实践课时远远少于理论课时,比例偏低。学生实务操作的机会不多,导致实际应用能力较差。
(三)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会计实践教学是本科会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模拟实务,培养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但我国目前会计实践教学存在主要问题有:(1)会计实验内容偏于简单,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我国会计实验内容主要涉及会计基本操作,目标较低,只能培养学生简单的账务处理能力,对会计分析、预测、决策和纳税筹划等较少涉及,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价值不大。(2)实践教学课程安排缺乏整体考虑。目前,从开设实践课程上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而涉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实习项目还非常少。从实践方式上看,如课内实验,单独实训等诸多实践方式如何正确安排到学生各个课程和学习阶段去,如何做、如何控制、如何衔接、如何单项达到目的,并实现总体的完整和有效,这些都没有细致规划和运用。(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薄弱,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目前,财经类院校虽然很多,但与企业密切联系能提供全真模拟实习的不多,会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进入企业实习难的问题,学生在会计模拟实验室通过实验无法达到进入企业进行实地演练的效果。尽管许多
学校名义上有实习基地,但建设情况不尽人意,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
(四)双语教学流于形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我国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开放的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专业人才,教育主管部门在近10年来持续引导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以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学科教学,它担负着学科知识获得和语言能力提高的双重目标。随着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的推进,各财经类高校陆续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然而,双语教学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尽人意。首先,高校对双语教学普遍存在认识偏差,目前双语教学往往成了“翻译课文”、“教授专业术语或新单词”,双语教学就是专业英语课。其次,由于教师不能在课堂上使用流利的英语讲解专业知识,从而会使师生互动遇到障碍,有些教师不得不使用汉语对原版教材进行讲解,预定的效果难以达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双语教学师资水平难以胜任。要开展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听说能力尤其重要。然而,现实情况是,英语专业的教师往往不懂会计知识,会计专业的老师的英语一般勉强只能读写,听说能力差强人意。
三、能力导向会计人才培养的教学改进方向
(一)树立素质提高与能力本位导向的教学观念 应试教育以学生获取高分为评判标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淹没了大量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国开始提出“素质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衡量标准众说不一,但归根到底,可以以实践为检验标准,若学生具备在会计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探索问题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基本达到培养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对大学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强调会计专业素质的提高,还要通过强化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经济学和其他管理知识,通过教学引导,使学生树立经济活动的控制观、信息观、经济效益观、收入成本观等现代管理理念,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展、提高,特别是加强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管理能力的训练。除了知识的掌握,还积极鼓励学生增强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全面发展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知识获取的多寡,要实现本科会计教育理念应从应试教育观转向素质教育观的目标,教师应树立“能力本位教育”观。“能力本位教育”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能力本位教育模式是美国休斯顿大学以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性学习”、“反馈教学原则”以及“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运用较为广泛。该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在各国推广,现在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和运用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由此可见其影响力之大。培养能力型的本科会计学生,要求教师树立“能力本位教育”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一贯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