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专题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专题培训方案范文1
一、培训目标:
以着力提升教师有效学习指导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培训实效性为重点,以“立足课程、聚焦课堂,提升技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目标,创新培训模式,优化管理机制,逐步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发展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和教育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
二、培训对象
红卫路小学全体在岗教师。
三、培训内容
第一板块:研修专业
目的:分别通过舞蹈、合唱、素描、色彩、队列、田径相关项目和阅读策略的培训,提升音乐、美术、体育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内容:音乐:舞蹈和合唱;美术:立体制作和色彩;体育:队列和田径相关项目;语文:阅读策略。
第二板块:研读专著
目的:以读书分享的形式交流,树立现代知识观和教育观。
内容:教师专业发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拓展教师视野。
要求:结合老师们的阅读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反思,不断更新育人观念,树立现代知识观、教育观、学生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第三板块:研学课标
目的:以基础教育课程为主要内容,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内容:各校区分学科教研组,研读20xx年修订的各科《课程标准》。
要求:帮助我校教师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
第四板块:研究教学
目的:各教研组研读教材,撰写教案。
内容:(1)学科教材研读,熟悉教材;(2)撰写教案,选取典型案例,研讨课堂教学技能。
第五版快:信息技术
目的: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技术应用能力(12学时)
内容:一是教学资源的获取,掌握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检索、加工与利用的基本方法。二是简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简单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法。三是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熟练掌握各种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四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技巧与方法。
要求:一、根据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配备的班级多媒体设备、交互式软件的特点,创新培训方法,采用“边示范,边练习”以及互动研讨等培训方式,确保教师“人人会”。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认真完成规定学时、研讨、作业、考核等任务。
四、具体安排:
(一)专业研修
1、参加人员:全体音乐、美术、体育教师和部分语文教师。
2、内容:音乐:舞蹈和合唱;美术:立体制作和色彩;体育:队列和田径相关项目;语文:阅读策略。
3、培训时间地点:音乐:8月15—16日,师范附小一小;
美术:8月17—18日,阳光中学;
体育:8月19—20日,z实验学校;
语文:8月24—26日,望湖小学。
(二)集中培训(8月20—29日;作息时间:上午8:30—11:30,下午2:30—5:30)
日期方式参训对象内容地点负责人具体要求
8.20 上午讲座全体教师师德培训报告厅胡昕
下午分组 讨论全体教师教师职业道德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的体现指定教室(分教研组进行)
8.21上午互动 培训20xx年8月—20xx年8月进入我校的教师新进教师培训报告厅z新进教师:学习红卫路小学的各项常规(打包成电子稿);集中互动培训 其他教师:学习课标、研读教材
下午
8.22上午讲座全体教师“课题研究方法与实践”专题讲座报告厅z
下午分组 研讨全体教师各课题组制定本学期课题计划和课题研究方向指定教室(分课题组进行)江毛顺请课题组长假期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的书籍,对下学期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做规划
8.23上午学科专题讲座全体语文 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专题讲座报告厅z
全体数学 教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专题讲座二楼 会议室z
下午读书 分享全体教师读书分享报告厅石英梅老师在暑假期间,选读一本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或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的书籍,认真撰写读书心得,以备交流。
8.24上午汇报 展示全体教师课例研究汇报报告厅胡燕敏 胡昕各课例研究组做好汇报准备
下午汇报 展示全体教师“自育自学”课题组汇报报告厅各课题组做好汇报准备
8.25上午讲座1全体教师学校资源平台的使用报告厅z
讲座2全体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报告厅
下午讲座全体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解读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报告厅
8.26上午上机 操作全体教师学校资源平台的使用各校区 微机室胡燕敏 卢淑娟考核分两项内容: ①红卫路小学资源平台使用 ②请老师们进入下面网址http:///有相关题库请认真学习,信息技术考核是现场答题,现场出分。
下午现场 考核全体教师红卫路小学资源平台使用的考核各校区 微机室
8.27上午同伴 引领全体教师课标解读(主讲:教研组长)指定教室z自我回顾。反思一学年以来在所任学科中如何落实新课标精神的,以案例呈现新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如何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等,每人准备文字材料以备交流。
经验 分享全体教师交流在课堂中如何落实课标精神指定教室
下午研讨全体教师研读教材(阐述分析本册教材),讨论学进度;制定学科教学计划。指定教室各备课组进行学科教材研读,熟悉教材
8.28集体 备课全体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位老师抽课题备课指定教室z①提前公布课题,全员撰写教案。②分组研讨,选取典型案例。②教师代表现场讲解教学设计③再次修订教案,反思内化。
8.29无生 上课全体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指定教室z提前确定好每位老师抽课题和授课的具体时间地点。
备注:
1、请每一位老师结合暑期培训内容,针对每一项活动提前做好准备,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2、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各位老师要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及时反思、总结,并按要求填写“培训参与录”。所有参训教师于8月28日下班前把“校本培训参与录”交到教研组长处。
教师专题培训方案范文2
一、需求调查
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班主任平时工作强度大、任务重,很少参加系统的业务培训。怎样才能使培训更贴近班主任工作实际,真正满足其需求呢?我们从班主任自身专业发展需要,以及从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出发,在全市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了班主任现状与需求调查,重点调查对象为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以及学生家长,力图全面了解各方对骨干班主任培训的期待。调查发现,大家普遍希望通过培训,能够使班主任达到更新教育观念、掌握专业知识、创新工作方法、建立交流平台、消解职业倦怠等目标。
二、方案制定
根据教育部和湖北省有关班主任培训的文件精神,结合调研的情况,我们拟定了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等项目,制定了《宜昌市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方案》。为增强培训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方案正式以前,先向一些有代表性的学校征求意见,组织校长和班主任对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力求使培训方案成为学校和班主任认可的共同愿景,以便在培训过程中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接着,组织培训者和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吸取先进的研修理念,同时协商专业引领相关事宜。最后,将方案提交市教育局审核,寻求教育行政部门对研修工作的关心、支持和指导。方案规定,全市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分为集中培训、在岗研修和考核评价等三个阶段进行。
三、专题培训
为解决班主任工学矛盾,集中培训安排在双休日进行,共4天时间。通过听取专题报告,了解班主任工作的新观点,接受新知识,获得新经验,实现专业引领。所有专题都是经过对丰富内容的高度浓缩而形成的,主要有:教育政策法规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课程改革与班主任工作新理念、班主任工作理论与班级管理实务、班级活动设计与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心理咨询与辅导技巧、教育博客制作与应用、优秀班主任面对面、特色工作经验交流等。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做到教育理论先进性与班主任工作实践适切性的有机统一,同时鼓励班主任主动参与,双方开展民主平等的深度沟通与交流。针对专题所涉及的内容,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撰写相应的“反思与感悟”,从而提高班主任的理性反思能力,有效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
四、在岗研修
集中培训之后,安排在岗研修40天,主要有四项要求。一是组织读书活动。要求班主任阅读有关班主任工作的书籍,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撰写读书笔记和反思感悟,形成“实践——读书——反思”的研修制度。二是开展同行交流。班主任围绕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成功经验进行对话和探讨,通过同伴互助解决难题,取长补短,促进专业发展。三是请求专家指导。班主任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请求专家进行临床诊断并提出建议,反思自己的行为,以改进工作。四是开展教育叙事研究。通过教育叙事研究,体现班主任个人对学生工作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教育意义的体悟,总结经验教训,进而改进班主任日常工作。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实际上是在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它倡导了实践操作与理论思考相结合的价值取向,是班主任进行实践反思的较好方法。
五、网络学习
我们要求每个参加培训的班主任都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并相互列为好友。通过撰写博客日志,将自己的班主任心得上传到网上,利用网络平台展示自己,增进彼此的沟通与理解。通过整理与书写博客文章,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批判反思的能力。教育日志是班主任成长的档案记录,也是同行交流和讨论的重要载体。它使班主任打破了所在学校的围墙界限,有利于开展区域合作,实现班主任工作资源共享,谋求专业共同发展。经调查,参加培训的班主任,95%都建有自己的博客,成为师生以及同行之间交流的平台,从而开辟了教师发展的新通道。此外,班主任还可以依托“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宜昌市学习中心”,实施班主任远程网络培训,给班主任专业提高以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六、考核评价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使班主任更好地参与研修,提高培训实效,促进专业发展。考核内容:一是对自学教材进行笔记检查和考试检测;二是对“反思与感悟”进行评选和交流;三是对教育叙事研究成果进行评奖与交流;四是检查集中培训的考勤以及与专家对话交流的情况;五是检查教育博客建设情况。考核进一步突出了培训过程中贯穿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等有效研修策略。考核合格,可以得到《宜昌市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合格证书》。
教师专题培训方案范文3
关键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64-04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先后开展计算机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课程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和省培国培。培训的有效性问题越来越凸显:面对一般都有繁重工作任务的教师,培训者面临重重困难和种种挑战!一方面,广大教师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希望培训方实行按需施教,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希望培训内容前沿和与时俱进,避免与其之前参加过的培训内容重复。另一方面,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却在下降。“身在曹营心在汉”和中途放弃培训的学员比例逐年增加。面对大量的培训机会和唾手可得的网络学习资源,广大教师不再视培训为“稀缺资源”和“福利”,有效性和培训机构的品牌、声誉和口碑成为教师是否参训的主要考量点。
那么,如何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基于多年的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一体化改革才是有效培训之出路。培训者必须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进行包括培训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在内的一体化改革,方可达到优化组合培训系统各要素、各子系统,实现系统整体优化,从而大幅度提升培训有效性的效果。总体策略是,视培训为项目研究,做到培训设计系统化(一体化)、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培训工作项目化(项目管理)、培训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培训方法多样化、培训人员团队化、培训师资专业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教学个性化、培训资源微课化、培训成果可视化(数字化)、评价方式多元化。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1.培训理念改革
培训理念在整个培训项目中处于最上位,是培训项目顶层设计的核心,决定着培训项目是否既立意高远(顶天)又贴近一线教师(立地)。
(1)一体化改革理念
培训是个大系统,人员构成方面包括培训决策者、培训者、受训教师等。其中,培训者又包括项目负责人、学科首席专家、主讲教师、助教(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其他支持人员。要素构成方面包括培训的需求、目标、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评价方式等。因此,培训项目必须以系统论和系统方法为指导,进行一体化改革,实现以上人员和要素的优化组合,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2)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而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进而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必须确立“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1]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研教改、网络化学习、个人知识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一盘棋思想[2],走出“理论、技术、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油水分离的困境[1]。
(3)“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理念
“学思行省”是“学习-思考-行动-内省”的缩写。波斯纳提出了著名的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专业发展”,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学思行省”理念应贯穿于培训全过程,包括课程模块设置、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专题教学、技能操作、作业任务设计、教与学活动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环节。“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一脉相承。
(4)“导-训-研-赛”一体化理念
“导-训-研-赛”一体化是指“引导(理念、理论知识、方法策略层面)-实训(技能、实操、工具层面)-研究(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竞赛(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课件、微课等)”一体化,与“学思行省”一脉相承,贯穿于培训全过程。
2.培训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改革
(1)针对集中培训的弊端,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学习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2)探索以微课、慕课为主要载体的“导-训-研-赛”一体化培训模式
开发系列培训微课程、慕课,方便教师利用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指导学员开展基于微课的说课、上课、评课、分享和交流,提升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能力。
(3)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创建网络研修社区
发挥教师博客(博客群)、QQ(QQ群)、微信(微信群、微信公共平台)、K12教育网络空间、网易云课堂、慕课平台、教师工作坊的各自优势,创建适合不同类型学员需要的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4)组建复合型培训团队,探索教研式培训新模式
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的教学中,组建包括教育技术专家、信息化教学专家、教研员、名师(学科教学专家)、一线优秀教师、行业企业职教专家在内的复合型研训团队,开展现场教学诊断和观课磨课,提升学习实效性。
(5)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学习
对于理论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专家讲座、问题研讨、课后反思与课题拓展等培训方式,充分发挥专家讲座高端前沿、专业引领、信息量大、引发学员深度思考的优势,配以问题研讨、课后反思和课题拓展,引发学员观念转变和行动跟进。对于设计、开发和技术应用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项目学习等培训方式,采用“范例演示赏析评价基本技能训练模仿借鉴改造改良创新”的教学模式[1]。
(6)开放机房,加强实操实训
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给学员上机操作,多安排上机辅导教师,兼顾两端。根据学员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主讲教师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员提供多样化的案例素材,更贴近学员的学科专业。集中培训学员人数较多,可采取理论课大班制,技能课分班制,充分发挥优秀学员对其他学员的带动作用,使学员获得比较充分的技能指导和训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点受限和学员基础差异大、教学进度难统一等问题。
3.培训内容改革
依据现代教育技术最新发展、相关培训标准、学员基础和需求,确立以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开发、应用为核心内容模块,以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方案,设置理论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四大课程模块,并且保持滚动式迭代更新。其中,理论提升模块包括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新角色、信息化教学现状与趋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等专题。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包括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什么是说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常见误区、说课常见误区、全国获奖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赏析、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及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模块包括网络搜索与下载、动态与可视化PPT制作、国内外优秀微课赏析、微课设计与创作、慕课开发、Flas技法、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数字校园资源建设等专题。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模块包括信息化教研教改项目的选题、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论文写作、教学成果培育,翻转课堂课例研讨,数字校园教学应用,教育新媒体新技术等专题。依据学科最新发展态势,每年新增2-3个前沿性专题,依据学员培训效果反馈删减2-3个旧专题,保留的所有专题保持20%以上的内容更新。
4.培训课程资源改革
由于培训对象大多数为各学科专业一线教师,部分为教学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其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迥异,必须开发支持学员自主选学的多样化、多层次课程模块:①除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以外,面向不同对象开发针对性的选学课程模块。②面向不同学习基础的教师开发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梯度、递进式课程资源(案例)。③开发培训管理平台,实现学员基础评测分级、分级呈现课程模块,在完成相应必修课程模块后,可自主选学扩展课程模块。培训管理平台具有注册、选课、在线学习、在线作业、在线测验、反馈诊断、在线互动、学分管理等功能。④培训课程微课化。开发培训课程系列微课,形成短小精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微课程,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方式。⑤创建以微课程资源为基础的系列培训MOOC,支持大规模学员在线自主学习。⑥与参训教师和参赛教师合作,将培训班课程资源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作品纳入中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各学科专业优秀微课资源。⑦根据时展、技术更新和教师实际需要,开发前沿新课程模块,更新原有课程模块。
5.培训评价方式改革
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性、开发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主要采用电子作品集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培训过程中各技术学习专题教师适时组织课堂学习竞赛,评选技术学习优胜奖进行教学激励,最后培训团队根据学员出勤、纪律、提问、回答问题、专题优胜奖、电子作品集汇报和评价结果评选优秀学员,实现培训成果可视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鼓励、推荐和指导优秀学员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说课大赛和课件大赛,充分体现“导-训-研-赛”一体化的培训理念。
6.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
围绕培训有效性的提升,将培训涉及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培训理念的创新、培训模式的建构、培训理论的整合应用、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方法的优化、培训流程的标准化,以及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网络化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专业化发展能力的提升策略等,作为常态化的课题研究内容。近年来,笔者先后主持了“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理论整合研究”、“面向教教育的示范性精品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中职教师品牌培训项目设计开发与实施研究”等8个自治区级教研教改项目,尝试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培训中,提升了培训的有效性。
7.培训团队专业化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托专业化培训团队。例如,笔者连续十年主持广西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相关培训项目,均依托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团队,该团队以信息化教育研究、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和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为己任,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教师培训于一体。团队成员长期从事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各有专长,配合默契,已打造成为颇具实力的专业化培训团队。
8.培训标准化
培训者必须总结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培训流程:
每次正式培训前,首先要进行相关课题研究,集中解决以往培训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培训的有效性问题。
其次,进行培训调研,分析参训中职教师的真实需求。
第三,组建培训项目团队,研制培训方案,参加培训项目竞标。
第四,竞标成功获得培训项目后,第一时间根据学员需求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开发培训新课程(专题)资源包,更新原有课程模块资源包。
第五,成立培训班筹备小组和备课小组,召开筹备会和集体备课会,总结以往培训的经验教训,对历届培训班学员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调研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初步掌握我区中职教师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明晰培训的总目标、总要求、基本理念、基本模式和专题目标。
第六,多渠道培训通知和培训信息。除了邮寄纸质版通知,还利用博客、QQ群、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现代化通信方式,确保参训教师及时获得培训通知和后续培训信息(例如住宿订房、路线图、训前学习准备等),同时解答学员的一些问题,使学员提前做好学习准备。
第七,提前做好训前准备工作。代学员联系就近宾馆,订购桶装水,安排学校食堂就餐,确定教室和机房,打印课表,购置资料袋;放置欢迎牌,打印并粘贴前往报到教室的路标;安排接待人员轮流接待学员;在网络教室的每台机子上安装培训要用的软件;检查设备,布置会场,确保开班典礼和培训的顺利开展;制作和安放学员学习证,提高学员的学习角色意识。
第八,学员报到前或报到当天,安排学员填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息技术基础、学习需求、教研教改和专业发展现状的网络问卷,第一时间将统计分析结果发给各专题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以提高培训教学的针对性。
第九,加强教学监控和反馈。通过课后面谈、QQ群 、短信、微信、电话和邮件等方式加强学员与主讲教师、班主任、辅导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反馈,及时获取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专题协调、有序地进行。
第十,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学员创造最佳学习环境[3]。主要做法包括:佩戴学员证,严格考勤;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加强作业管理;安排最好的机房;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辅导教师重点指导基础差的学员,多听取学员意见。
第十一,将往期培训资源和本期培训新生成的优质资源汇总刻录成光盘发给W员,以支持学员的后续网络自学、校本研修和可持续专业发展。
三、培训一体化改革成效
培训一体化改革实施以来,笔者所主持的培训项目均获得满意效果,满意度均在95%以上。学员在问卷调查、座谈会、QQ群留言和培训日记中纷纷表示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意识与态度、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均有较大提升。以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为例,300多位参训教师参加2009年全国中职优秀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2010年-2012年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和2013-2016年“创新杯”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46个、二等奖110个、三等奖120个、组织奖16个、最佳单项奖2个、大赛闭幕式最佳展示3个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郑小军,杨满福等.基于Web2.0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整合培训模式创新实践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2):73-76.
教师专题培训方案范文4
近几年来,湖北省潜江市为提高师训工作的实效性,创建了“三三模式”,在探索教师培训形式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三个统筹”接地气。一是统筹教师培训经费,按公用经费的3%实现全市统筹,专款专用。培训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年初直接划拨到继教中心。中小学教师参加市继教中心组织的各类培训,教材、吃住、文具全部由继教中心免费提供。二是统筹教师培训计划。从2010年开始,由市继教中心对全市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实现归口管理。全市教育系统所有教师培训项目,均由组织实施单位拟定培训方案,在继教中心登记备案后,在培训环节给予师资、场地和后勤等多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并发放相应的学时学分登记卡。三是统筹指导中小学校本培训。全市每年组织两次中小学校长和校本培训管理者培训,根据全市教师队伍现状及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编印了系列的通识性读本,以解决广大中小学校本培训迫切需要的学习资料问题。
“三级并重”添活力。一是市级培训强化引领,体现指导性。围绕教师专业成长的理念、方案设计、组织实施以及校本培训的管理与评价等专题进行研讨。市级培训按照教师继续教育五年一个周期的培训规划进行。二是片区培训注重均衡,体现互动性。把地域相对集中的几个学区划为一个片区,区内成立若干大学科教研组,积极整合片区资源,尝试以学区间、学校间交流为平台,以活动为载体,在实际课堂上通过“同课异构”和实践反思等形式开展教师继续教育。三是校级培训突出自主,体现灵活性。各学校和教师对校本培训拥有充分的自,将研训有机结合起来,以研代训、以训促研,研训一体。
“三项考核”验成效。一是关注个体抓校级考核。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基本功的考试考核,成绩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同时作为教师评先选模、职务评聘和晋升的重要参数,真正实现了以考促训。二是强化职能抓专项考评。全市每年对学区、学校进行一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年度考评,其过程须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和对学生走访调研,对学区、学校进行教师培训工作等级评估,之后召开全市教师培训工作年度会议,进行总结表彰。三是着眼全局抓全员考核。2009年暑期,全市开始组织实施五年一个周期的全市中小学教师新课标及教材教法全员统考。通过考试,有效提升了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的热情,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王培训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13年7月11日)
教师专题培训方案范文5
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学习培训独具匠心
一是注重“自主性”。我们实行了“团队研修制”,运用个体和团队的力量,在科研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大指导、交流、合作的力度,促进科研的有效实施,较好地满足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二是注重“参与性”。实验教师在科研培训的过程,不是主讲人或中心发言人的“一言堂”,每人都动脑、动口、动手,参与过程即是相互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共建和创生。
三是注重“情境性”。我们的科研培训常常与教学情境相结合,运用教学事件,教学实况,从案例分析入手,使教师易于接受和领悟。
四是注重“创新性”。我们探索出了“学科四环节参与式”培训活动。设计了“理念学习现场执教互动评议交流感受”四个环节。在原有基础上率先尝试创设了新型参与式培训模式:自行设计教案――观摩专家研究课――独立思考、同伴交流――专家引领――确立研究方向。
2.学校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
我校提供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具体方法主要是通过专题培训、参与研究、承担任务等方式,让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完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1)以“发展”为中心,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我校把教师专业思想的发展、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发展和专业技术的发展当作培训的重点和专业发展的目标。因此,围绕课程改革,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全员培训:①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主要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思想。我们请了县、市有名的教育行家进行指导。同时,学校也围绕课程改革开展了专题培训,通过专家的引领和实践研究,提升了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水平。②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名家教学风格。我们通过观摩全国小语专家、清华附小的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分析她的教学特色与风格,引导教师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底蕴,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③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教学常规大检查、行政听课等制度,规范和督促教师教学行为,促使教师自觉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另外一条途径就是任务驱动的方式,每位教师必须上组内研究课,或是承担各种研究课、公开课、赛课等任务,促使教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校园网的应用培训、网页、动画和图片处理等应用软件的培训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应用培训等。⑤教育科研能力。对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我们每年都会派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科研培训,培养学校的骨干力量。对大多数教师,我们主要是通过课题带动的方式进行。
(2)以“问题”为中心,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每年学校都有新教师进入学校,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学校实行“师徒结对”的形式,解决新进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通过以帮助新教师备课、指导上课、课后评课等,使新进教师能在进入学校后很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完全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同时,学校还专门组织青年教师教学调研、安排新教师汇报课等。学校成熟型教师,我们开展课堂展示活动,不断地获得成功或得到肯定,将不断地激励他们学习、前进。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
通过实践、反思、总结,我们发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其尽快投入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将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手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开展教学反思活动、组织撰写教育笔记等方式,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方法。有研究表明,教师教学知识的最重要来源是“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以及“和同事日常交流”。由于教学实践的复杂性,教师必须具有对课堂中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教学情境做出解释和决策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依赖于行动中的反思。
1.开展课堂实践理论学习与研讨,促进教师成长
理论是教师深度思考的必要支撑。所以,我们在课堂实践中开展理论学习,如,怎样进行教材分析,把握和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东西;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写一个合理适用的教案,这些都是教师特别缺乏的实践性知识,它是真正将教育理论和课堂实践结合起来的知识。如,在对学习式理论方面:我们事先选择一个教材内容,让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思考,交流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特别鼓励有创造性的理解和拓展;接着各人提出自己的设想和方案,并讲出这样设计的理由和背后支持的理念;然后讨论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应对;最后发事先搜集的名师的详细从教心路历程;对教材是怎样分析的,为什么挖掘和把握教材的这方面价值;设计思路是什么,是在什么理念引导下去设计;在课堂中又遇到什么突发问题,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解决的;以及整个设计详案、课堂实录等。通过课堂教学理念的学习和具体化,在理论和实践中搭建一座桥梁。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课前精心设计,教研组教师集体备课,大家集思广益。通过研讨课,带动全体教师参与学习,积极讨论,认真反思,互动研评,以点带面,努力把它当作一个自我超越和集体前进的阶梯。
2.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有许多学校怕花钱不愿意让教师参加外出学习,而我们的观点正好相反,我们是为了节省资金才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外出学习培训,这笔账我们认真算算就会明白,教学理论、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是由许多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花费了很多精力和财力进行研究总结出来的,我校只派1~2名教师就把它学来了,然后在本校内进行汇报,并展开研究学习,在本校内实行经验成果嫁接,岂不是更为节省金钱。
(2)专家指导。有许多理论性的问题、教学实践中的困惑、课堂教学指导与评价等光靠本校教师的力量是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我们经常聘请教育专家来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引进他们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充实与更新教师的理念,开拓思路,不断进取。目前,我校与特级教师朱乐评建立了长期联系,出现问题,我们随时进行联系。
(3)骨干引领。为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我校规定每个骨干教师每年至少承担一项研究课题,指导培养教师每人每学期在10人次以上,每学期至少举办2次观摩课或公开课,组织开展教学问题研讨活动5次以上。此做法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实现了优势互补,互相启发,达到资源共享、智慧共享的目的。
(4)同伴互助。《论语》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学中的问题随时都会产生,问题解决最快捷、最方便的做法还是同伴互助。所以,我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同科教师座谈活动或一对一的问题研讨活动,并把它列入了教师业务成绩考核中。
(5)鼓励自主探究。走近理论,走进理论,是教师专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我校对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笔记在要求上打破了原有常规做法,我们不是光看教师记录了多少教育理论知识,而是主要看运用了什么理论,有了什么收获,出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效果如何,多让教师写写自己的教学心得,让教师在实践中促进学习,加深对教育理论的认识理解,促进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3.探索课堂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勇于探索,同时不断反思,在反思中逐步走向成熟,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寻找问题:教学反思的起点是教学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反思的内容,发展教师的问题意识,教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受,总结自己的经验,收集其他的信息,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些问题的欲望。
观察分析:在这个阶段,教师既是各种信息的收集者,又是冷静的批判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描述者。教师首先要围绕反思的问题,采用查阅文献、观摩研讨等方式收集信息,特别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然后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以及他人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的经验。教师可从“每一堂课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无被教师调整到最佳、教师的期望与学生实际情况有多少差距,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反思调整: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依据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吸取新信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订新的实施方案,力图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教师专题培训方案范文6
一、 教师专业“同质化”发展的原因
实际上,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质化”倾向早在本世纪初就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一些专家利用各种媒体发文呼吁,并提出应对之策,但一直没有引起业内人士的更多关注。于是此种现象愈演愈烈,以至于发展到现在如此严重的地步,原因何在?(1)教师成长背景中有着极为深刻、难以抹平的“应试教育”的痕迹。(2)教师来源过于单一。一个地方、一所学校、一个教研组的教师多为本地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同出一门”、“近亲繁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视野的封闭,教师专业发展严重雷同化。(3)教师受到“集体备课”的干扰。在急功近利的管理机制下,“集体备课”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短、平、快”地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却不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水平的提升。这是一种“缺钙”的教师成长方式,使得教师职前教育中“同门化”的先天不足雪上加霜,一旦“先天不足”与“后天缺钙”产生叠加效应,那么,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的缺乏便不可避免,这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研修班等,用整齐划一、同质化的内容,对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内容注重了教师群体统一性、标准化的共性需要,却忽视了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层次的教师的个体需求;注重了以谋生为特点的教师职业课程培训,却忽视了以自我实现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生命课程培训。(5)当地或本校专家、名师的专业引领,固然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但这些专家或名师很容易成为众多教师模仿和学习的标杆,从而共同走向一个相同或类似的教育研究领域。(6)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强力推行的各种教学模式,就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同质化”教育思维,很容易将教师的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模式化的范式。
如何破解教师专业“同质化”发展的困局?我们认为,学校要对所有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考量,根据其自身的才情和发展优势,并依据学科的特点,“因人制宜”、“因科制宜”,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二、 教师专业“同质化”发展的破解
1.创新教师个性化的发展模式,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套餐”
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客观上存在差异,因此,必须按照“让每一位教师都优秀起来,让优秀的教师更卓越”的发展理念,“因科制宜”、“因人制宜”,积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创新教师个性化发展模式,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套餐”,分类、分层、分岗、分人按需培训,引领每一位教师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建立中青年教师示范性培训机制,通过外出研修、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方式,促进他们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发挥“领雁”的作用。建立老教师榜样性培训机制,通过互动交流、集中研讨、案例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引导他们消除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积极性,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另外,还可以提供“菜单式”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由教师自行选择,从而取得培训的实效。
2.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才情和发展优势,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特色提炼和风格定位
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学习内容、努力方向和成果指向,因人而异地指定风格相近或相同的导师引领,导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式,为每一个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专业成长行动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才情和发展优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进行初步的特色和风格定位。通过专家示范、导师引领、外出观摩学习、导师跟踪听课指导,以及上公开课等形式,通过课堂诊断、案例分析、课堂艺术提升等手段,淬炼教学艺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品位,实现在导师引导下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个性化成长及特色化发展。
3.依据学科特点,加强理论和专业研修,丰富并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
学校可结合开展的“书香满校园活动”,向教师推荐经典教育名著,指导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不断提升理论修养。对本学科传统的经典理论继续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理论和专业素养。要让教师在一个较广阔的学科文化背景上全面地了解本学科近期发展的状况、发展方向和主要存在的问题,学习并掌握本学科一些主要的前沿研究成果,从而选择自己的探索方向和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