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人护理医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人护理医疗范文1
关键词:社区;全科医疗;老年人;冠心病;灯盏细辛
老年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急、缓不等,病程长,多因素常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猝死发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落实全科医师负责制,开展经常性的查、防、治、管。
洪湖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对全社区常住人口定期进行入户查体、测血压、听心肺、做心电图、验尿糖、查血液流变学、血糖、血脂等监测。按户、人建立健康档案,输入微机管理,对老年冠心病人按责任片由全科医师负责入户健教,巡诊,收家床,开展治疗。洪湖社区有居民67 246人,60岁以上人口10 040人占15%,通过入户普查掌握社区内老年冠心病人有1 255例,患病率为12.5%。全科医师16人,建立4个社区医疗站。每个站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及经济状况,把老年人分成3组,即:收家床的治疗床,每天入户查体、给予吸氧、输液、服药、带心电图仪、实验室检查等。康复床,病情稳定,每周入户巡诊1次,开药、查体、健教。保健床,每月入户1次,巡诊、健教、指导治疗。遇有急、危、重患者电话出诊随叫随到,抢救到床旁,陪护转上级医院。患者出院转回社区站由社区医师继续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按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拟定的诊断标准,治疗组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龄46~71岁,平均(59±9)岁;对照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47~73岁,平均(60±8)岁。两年来,社区全科医师管理了老年冠心病人1 167例。管理率达93%,其中有胸闷、憋气症状、EKG有S-T.T改变的冠不全895例占71.28%,心梗史50例占3.96%,1个月内有过多次心绞痛发作,症状明显的311例占24.75%,合并高血压的有463例占36.86%,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史的有616例占49.10%。通过社区全科医师系统管理、健教、查体、治疗,使老年冠心病人症状、体征有了明显好转。见表1。
比较项目
胸闷憋气
血压高于正常
高血脂
高血糖
心电图S-T.T改变
能干一般家务活
管理前
1 130(96.83)
1 003(85.94)
1 130(96.83)
573(49.10)
832(71.28)
1 024(87.72)
管理后
444(38.01)
476(40.79)
282(24.15)
79(6.73)
656(56.23)
1 123(96.23)
1.2 其他资料:重点人群不间断监测,开展中西医治疗,对经常心绞痛发作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或常有胸闷、憋气、EKG、S-T.T改变明显的患者,在治疗上收家床治疗床管理。重点观察了90例。分两组对照治疗,患者常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肠溶阿司匹林,均不停药。一组静脉给予灯盏细辛注射液(下称治疗组),另一组静脉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下称对照组)。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灯盏细辛注射液是由中国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组给予灯盏细辛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用药14 d,并在用药前、后每天记录血压、心率、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变化等,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血糖、血脂、血尿常规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变化。
1.3.2 疗效标准:在疗效判定上,同等劳动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次数减少,胸闷、憋气症状基本消失,不需服用硝酸酯类>80%为显效。症状缓解或因劳累或其他因素发作,但能自行缓解,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为有效。症状同前需服药缓解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为无效。
1.3.3 心电图判定标准:静息EKG S-T段恢复正常为显效,缺血性S-T段下移0.05~0.1 MV或倒置的T波变浅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为有效,用药前后无变化S-T段仍保持原来状态为无效。
两组用药前后血、尿常规、血糖(DM患者)、血脂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心绞痛)、心电图疗效比较见表2~3,两组心率与血压变化比较见表4。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9
28(57.14)
16(32.65)
5(10.20)
44(89.79)
对照组
41
15(36.58)
14(34.14)
12(29.26)
29(70.73)
表2 两组临床症状(心绞痛)疗效比较;灯盏细辛能显著降低心肌缺血时血浆脂质过氧化物 ,具有抗氧化作用,清除氧自由基,提高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对心肌有耐缺氧和改善心肌灌注的作用[5-6]。本组研究表明,灯盏细辛能有效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对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优于对照组,其临床疗效可靠,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可以认为,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其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在社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日常管理和治疗应用中值得推荐。
5 参考文献
[1] 郑国安,李沅洲,李桂平,等.幽门螺杆菌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医学杂志,2004,5(7):76.
[2] 张卫东.灯盏细辛的化学成分[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8,29(11):498.
[3] 王锦平,王永铭.灯盏花药理作用的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5,5(12):25.
[4] 盛 净,赵佩琪,黄振华,等.灯盏细辛干预血小板聚集功能对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后溶栓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9,27(2):201.
老人护理医疗范文2
老人退休后什么开支最大
人们退休后收入减少,相对而言支出也会减少。那么,美国人退休后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医疗保健上的开支。老年人最常见的是慢性病,如果遇上大病那支出就会更高。而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到了晚年。生活自理出现困难,就需要专门的人来照顾,美国带护士护理的养老院收费相当高,每年的费用要在7万到8万美元,而且这种费用医疗保险只会涵盖一部分,余下的费用就需要老年人自己来出。
医疗费用可以说是美国老年人退休后最主要的开支,根据一份调查报告,在退休人员中2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一生的积蓄在5年内就因支付医疗开支而全部花光。2010年,美国退休的老人在看病时平均要自己掏腰包花上的钱为2600美元,到2040年退休老人在看病时平均要自己花上的钱会上升到6200美元,这里主要的原因是保险费用上涨、药品费用上涨。2010年,美国退休老人每年用于医疗保健上的支出占收入的9%,而到2040年,退休老人每年用于医疗保健上的支出将占收入的19%。
老人医保支出平均19万美元
美国波士顿大学退休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美国典型的夫妇家庭,退休后的晚年用于医疗保健保险、看病、用药、住院的自付额等平均为197000美元,而这样的家庭中有5%的几率他们的医疗保健支出将超过311000美元。如果将老人护理院的支出考虑在内,典型的夫妇家庭,退休后的晚年用于医疗保健上的费用会上升到260000美元,这样的家庭中有5%的几率他们的医疗保健支出将超过570000美元。
如果按照这样的费用支出,美国只有15%达到退休年龄的家庭积攒下足够的钱可以来用于晚年的医疗保健支出。
虽然医疗保保健的支出会随着退休人员的年龄增长而下降,但对于老年人而言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例如85岁的夫妇,其晚年的医疗保健支出(不包括老人护理院的支出)平均为140000美元,但家庭仍有5%的几率其医疗保健支出会超过266000美元。如果包括老人护理院的开支,夫妇的医疗保健费用会上升到203000美元,而且有5%的几率他们的医疗保健支出将超过477000美元。
看病支出成老人沉重负担
那么美国人退休后到底在医疗保健哪些地方需要花钱呢?美国65岁以上的人都会享受联邦政府提供医疗保险,为什么他们还要在医疗保健上有这么大的支出?首先是医疗保险的费用,政府虽然提供医疗保险。但有收入的人在65岁以后仍要支付一部分医疗保险费用。在2010年退休的人群中,大部分加邦政府医疗保险B计划(Medicare Part B)的人每个月自己要支付的医疗保险费是110.5美元。高收入者每人每月自己要支付的医疗保险费为353.6美元。加邦政府医疗保险D计划(Medicare PartD)的人,缴纳的处方药保险会因人而异,也就看退休者选用什么样具体计划,一般情况下。处方药保险平均每个月是30美元。也有的退休者会加入附加的医疗保险计划,或是在前雇主处继续获得医疗保险,这样会额外增加医疗保险的费用。
即使有医疗保险。美国的医疗体制也不会完完全全将―个受保人的所有医疗花费都包下来,受保人会被要求有一部分自付额。2010年,退休者如果只是最基本的政府医疗保险。而没有购买额外的医疗保险,那么在看医生或是门诊时,一年的基本费用是155美元,然后还要自己缴纳看病账单20%的费用。
住院的费用也将是退休者晚年医疗上不可忽视的开支,加入医疗保险A部分(Medicare Part A)的人如果没有购买额外的医疗保险。在2010年,如果住院在60天以内。自己要缴纳1100美元,住院第61天到90天,病人每天要支付275美元的住院费。从住院91天到150天,病人每天要支付550美元的住院费。住院151天以后,病人要支付全部的住院费。而美国医院的住院费高得惊人。仅住院费就可能让一个退休的人欠上一屁股的债。美国的医疗体制除了住院费用高以外,处方药的价格也不低。如果经常服用处方药,超过了某种限度,退休者自己付处方药的金额就会比较可观。老人每年用药的花费在6640美元以下时,70%的药费要自己承担,超过6640美元时才可享受超低价的药费。
医疗保健费上涨速度快
联邦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险并不是包罗万象,例如联邦政府的医疗保险不涵盖牙齿保健、配眼镜、助听器等方面费用,受保者只有额外购买一些专项的医疗保险才能在看―些病时不用自己全部出钱。而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医疗保险只负责承担―部分费用,也就是老人在养老院住院前1(30天的费用。超过100天,全都费用则由病人自己承担。退休的老人也可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但这种保险费用相当高,2008年,65岁退休的夫妇要支付85000美元的保险费才能够免除长期护理上的庞大支出负担。较富有的人会购买这种保险,主要是使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而穷人则不必买这种保险,因为穷人加入的医疗照顾保险计划在长期护理方面会享受较大的优惠。
医疗保健费用的增多同通货膨胀也有关联,2009年退休的65岁夫妇在其晚年如果只有210000美元,这些钱有一半的几率会满足医疗保健上的支出。如果一对夫妇有338000美元,他们有90%的几率会满足医疗保健上的支出。2019年退休的65岁夫妇在其晚年如果只有352000美元,这些钱有一半的几率会满足医疗保健上的支出。如果一对夫妇有567000美元,他们有90%的几率会满足医疗保健上的支出。
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昂贵
在老年人退休后,医疗保健支出上除了生病住院、看医生和取药等方面的自付额外,用于老年人长期护理的费用是最高的。一些老年人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因此这些老人只能由老人护理院来照料或是在家中雇佣专业的护理人员来照料。帮助老人穿衣、吃饭、洗澡等。根据波士顿大学退休研究中心的报告。2010年进入65岁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至少需要3个月的护理照顾。24%的人需要一年以上的护理照顾。9%的人需要5年以上的护理照顾。美国老人护理院的费用一般是每天213美元,一年的费用约在80000美元。家庭护理平均是每小时19美元,8小时的费用是152美元,而全天候的护理费用则要456美元。
根据吉沃斯公司所作的调查,2010年美国养老院一人一室每年的中位费用是75190美元,两人一室每年的中位费用是67525美元。家庭护理每年的中位费用是43472美元,家庭生活照料每年的中位费用是41184美元。
美国约有18000个养老院,拥有病床190万个,入住率约为87%,平均每个老人在养老院居住的时间为892天。2010年。美国养老院平均每天最低费用为90美元,每天最高费用为876美元,每天的中位花费为206美元,每年的中位花费为75190美元,而养老院未来5年内每年费用的增长率5%。
老年人照料费用不低
美国的老年人照料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医疗照料和长期护理等多种形式。由于这些护理和照料多不在医疗保险的范围之内,所以除非购买了长期照料的医疗保险,这些护理和照料上的费用则需要老年人或是其家人来承担。
老人照料上最基本的服务是家庭生活照料。这种照料主要是为老人做饭、收拾家务,也就是中国人常讲的“保姆”,但美国从事这种服务的人需要获得执照。2010年,全美国老人家庭生活照料每小时最低费用为10美元,每小时最高费用为38美元。中位费用为每小时18美元,每年的中位花费为41184美元,而家庭生活照料未来5年内每年费用的增长率为2%。
老人护理医疗范文3
1养老院的布局和环境
澳大利亚的养老院遍布每个社区,例如,158万人口的南澳大利亚有各种类型的养老院接近300家[3]。养老院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护理人员根据老人的不同喜好协助装饰房间,注重营造家的氛围。老人一般都喜欢在房间的四周摆放各种家庭照片,墙上挂一些装饰画。有的老人房间有书柜,存有大量的图书;有的喜欢收藏DVD;还有的带来自己做的工艺品。总之,每个房间各有特色,反映出主人的爱好、文化背景的不同。
2丰富多彩的活动
无聊、孤独、无助是困扰所有养老院的三大问题,对老人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4]。针对这些问题,养老院采取了多种措施。每个养老院有专职工作人员,制定月、周、日的活动安排。例如笔者所在的ChurchillRetreatNursingHome每天安排不同的活动,包括Bingo游戏、猜字谜、讲故事、看电影、打保龄球、传球等。每周有理发师来养老院为需要理发、烫发的老人服务。针对老人的,每周安排牧师到医院来做祷告,满足老人精神需求。在母亲节、圣诞节等重大节日,养老院会邀请家人来养老院聚餐、联欢;周末会有乐队来为老人义演。老人生日,养老院会准备蛋糕,安排生日聚会,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可参与生日的准备工作。
3护理人员的构成
老年人由于组织器官老化,功能减退,又常患有多种疾病,所以几乎100%的老人每天都有口服药。老年护理已经成为专业护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澳洲有16.1%的护士工作在养老院,5.4%的护士在社区保健中心[3]。尽管养老院的经营机构不同,但具体的管理者一般都为注册护士。注册护士须在澳洲护士局注册,护理员须持有Ⅲ级以上的老年护理证。养老院24h有注册护士在岗,并根据床位配备登记护士及护理员。工作性质跟医院一样实行三班倒制。以40多张床位的养老院为例,早班有一名注册护士,一名登记护士和8名护理员;每个人的工作时间由4~8h不等,以确保合理分配工作量,并节省开支。
4护理质量的控制。
1)病情观察
老人一般都有自己的私人医生,医生每周常规来养老院一次。注册护士根据长期医嘱给药,并处理老人的一切突发事件。例如,老人突然哮喘发作,发烧,或者摔伤,注册护士负责叫救护车,将老人送往医院治疗。护理员主要负责老人的生活护理,包括洗浴、翻身、穿衣、喂饭、协助老人下床活动和交流。登记护士主要协助注册护士发药、更换敷料。
2)饮食
养老院有营养师评估老人的吞咽能力、营养状况、制定饮食计划。每月测量体重一次,如体重减轻超过一定的标准,则要查找原因,增加营养。例如增加蛋白粉、巧克力粉等高热量食物。如体重增长过快,则要控制老人的饮食,避免过度肥胖。
3)活动
入院后,养老院配备的物理治理疗师会对老人进行评估,将活动能力列入护理计划中。护理员根据护理计划决定是一个人协助,还是两人协助;是需要站立升降机还是需要全身升降机。能走路的老人尽量不用轮椅,能坐轮椅的老人尽量不躺在床上,无活动能力的老人需要使用全身升降机让其躺在大躺椅中,白天尽量待在公共活动室或户外。护理员需严格按照护理计划采取协助方式,否则则是违反操作规程。
4)交流
上岗前所有的人员都必须完成安全搬运、用火安全、食品安全、基本急救、冲突处理、不能虐待老人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人员上班后一见到老人,都是面带笑容,向老人问好。对没有语言能力的老人,也会像对正常人一样打招呼。进行任何操作前,都要跟老人解释清楚,避免老人紧张[5]。对语言行为异常的老人,护理员及时向值班护士报告,并记录。护理人员非常重视表扬,鼓励老人,比如经常赞扬老人“你今天真漂亮!”;“你的衣服真好看!”等,老人们会非常开心。总之,与老人的沟通贯穿于晨间护理、洗澡、穿衣、喂饭、户外活动等各个环节,每一位护理人员对老人都非常尊重。
严格的监督检查
澳洲的卫生老年部管理监督各个养老机构的质量和服务,接受各种投诉。由老年护理标准和评估公司负责每年至少一次不预先通知的评审。评审主要检查养老院的各种护理文件、老人的营养状况、饮食、皮肤清洁、卫生状况、家属的满意度等[6]。如未能达到评审标准,则有可能被限期整顿或者责令关闭养老院。笔者所在的养老院在2009年因评审未达标,被停止六个月的政府津贴,重新整改,养老院半年未接受任何新老人,直至重新评审认定通过。
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思考
尽管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信仰、历史背景不同,但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有着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共同目标。与澳大利亚完备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相比,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借鉴澳大利亚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护理模式,促进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是每个护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1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
同西方人崇尚独立,自由的思想观念相比,中国老人更愿意和子女一起生活,颐养天年。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护理上,仍然沿袭传统的家庭式长期护理模式。而目前我国的核心家庭结构使得家庭养老逐渐难以承担[7]。因此,人们尤其是老年人需要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社会养老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政府可通过提供舒适、温馨的养老环境以及优质、专业的护理服务,采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使老人们亲身体会到专业养老机构的优越性。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对老龄事业十分关注,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缺乏有效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势必制约养老机构的发展。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加强养老保险的普及;同时对养老院进行规范化管理,包括养老院的规模、软件、硬件设施、收治老人的范围、服务标准、收费价格等[8],切实做到老人能负担得起养老费用,能得到基本的养老护理照顾。
3加强医疗管理,完善配套政策
养老服务机构中的老年人大多数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疾病,而且易发生急、危、重情况,常需做治疗和院前抢救[9],所以澳大利亚实行以医疗,护理为主导的养老模式。而我国目前养老机构则由当地的民政部门管理,医疗部门主要是以医务室的形式存在,这就造成了医疗资源不足,缺乏相应的行业监督,老人的健康问题得不到有效保障[8]。因此,我国的民政部门和卫生部门应加强合作,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标准,规范医疗护理行为,保障老人在养老机构的医疗安全。
老人护理医疗范文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9-0082-03
独居老人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容易和普通老人混同在一起被谈论,但是他们特殊的心理状况以及缺少家庭照顾、易于生病的情况值得特别关注。目前,我国城市独居老人专业护理服务需求与护理人才整体素质普遍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建立一支专门的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队伍迫在眉睫。
一、城市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需求概述
很多学者对于独居老人的界定有不同的理解, 本文所说的独居老人是指年龄在65岁及以上独自一人居住的未婚、丧偶、离婚或分居的,非居住于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随着老年人口总数持续增加,城市中独居老年人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呈现,由于长期单独居住,他们成为老年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一)独居老人的一般特点
1自理能力呈下降趋势。在日常生活活动方面,独居老人展示了良好的自立性。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自理能力不断下降,对外界提供的生活护理有迫切的要求。
2身体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独居老人平时因缺少家庭照顾,容易生病。而且大多数独居老人随年龄上升会患有两种及以上的慢性疾病,需长期有人在身边提供护理和照顾。同时也希望有人能够指导他们加强日常的健康保健,促进身体健康。
3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由于长期无人陪伴身边,独居老人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精神抑郁症状。他们渴望子女关心,期盼与邻里、亲朋好友的接触和沟通。
(二)城市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需求的特点
1生活照顾需求。尽管独居老人大多数时候都是独立展开自己的日常生活,但是这并不等于他们不需要外界的照顾。这种表面的自立,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在疾病或其他突况发生时,他们就会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应看到这种独立自主背后对外在生活照顾的渴求。
2医疗护理需求。独居老人是医疗保健的高需求人群。进入老年后,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退化,疾病也随之而来。而有些慢性疾病,不需住院治疗,可是又需长期坚持护理。但一些老人长期独自居住,平时无人提供医疗护理,因此独居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远远大于其他老年群体。
3精神护理需求。精神抑郁是独居老人群体中最为普遍的问题之一,不良的心理状况不仅对独居老人的精神状态产生消极影响,同时日积月累也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后果。独居老年人很有可能出现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两症并发的情况, 使疾病的治愈难上加难。因此,精神慰藉是独居老人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需求。
二、城市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队伍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以上海为例
(一)城市独居老人护理队伍现状
养老护理是指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和精神慰籍的一种新型职业。独居老人与普通老人不同,这一特殊群体长期独自居住,无配偶也无子女亲人长期陪伴。对于这些老人而言,家庭照顾资源的可及性很低。在疾病或其他情况突发时,他们几乎不可能从子女等其他家庭成员那里获得及时有效的照顾。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让他们的处境非常凄凉。因此,城市独居老人护理人员就必不可少。但实际上现在上海护理人员的情况如何呢?通过对上海市老年护理院卫生人员尤其是医护人员的数量、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2个护理院共有卫生人员1262人,医生310人。护士303人,另有护工393人。医生的学历构成中以中专和大专为主,分别占521%、314%;护士以中专为主。占838%。医、护人员的高、中、初职称之比分别为1∶5∶133、1∶9∶130。”[1]可见目前的护理服务队伍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待提高,否则无法满足独居老人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上海城市社区独居老人护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上海作为中国首批迈入老龄化的国际化大都市,独居老人数量也日益增多,但到目前为止,都未能建立专门的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队伍。依据笔者的相关调查,其原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
1宏观层面。(1)独居老人护理业的尴尬处境。独居老人护理员是能配合医生治疗,观察和了解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为他们提供日常护理,并能够根据需要照料他们饮食和起居的专门护理服务人员。
本次问卷调查中,有55%的独居老人没有专门的护理人员,他们普遍为身体健康且生活能够自理的独居老人。45%的人有专门的护理人员为其提供服务,这里提到的“护理员”主要包括保姆、社区服务工作人员、义工等,而非受过系统培训和教育的专门护理人员。
在与相关的社区干部交流中得知,街道社区提供的独居老人“护理员”也不是一个稳定的队伍,归根到底是“难留人”,因为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从事这项工作是卑微和难堪的,有些独居老人又因长期独居而变得怪异的性格也让“护理员”难以“留下”,因而对于“护理员”社会上有着这样的感叹“留下的,都很坚强,走了的,都可以理解”。
我国护理服务业发展与老龄化的需要不相适应,更不及国际标准水平。数据显示:国际上,医护平均比例为1∶27,而我国医护比例仅为1∶061。[2]从侧面可看出护理服务业呈畸形发展形势。
(2)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缺失。职业荣誉感是每个职业人在职业范围内所产生的一种职业责任感及做好本职工作后在社会上获得的尊敬、自尊及感到光荣的感觉。在一个良好社会氛围下,认真做好自己职业份内之事,在社会上就会得到充分的尊敬,个人也能够得到职业荣誉感与幸福感,这是大多数职业人的期望。
实际上,如前文所提,调查中得知的情况是――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业“留人难”,并且以非专业护理人员居多,有些地区聘请部分下岗人员为护理员的做法,或多或少让一些有志于此的中青年有种 “被歧视”的感觉。再者,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的确不少人认为从事这项工作是卑微和难堪的。如此下去,即使从个人的角度克服了那种“不公平感”,但是在社会大氛围下得不到对这一职业的充分尊重,也会让这些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大大降低。
另外,我们不妨从一个社会现象来看此问题:学医学的大学生很多,他们的目标往往都是当医生,或者从事营养师这个职业,却甚少有学生选择当护理员。同样的相比较于医学的热门,专业护理学人才虽然是21世纪紧缺人才之一,但是护理专业的招生却显得极为冷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归根到底,是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的社会认同感缺失。
2微观层面。(1)缺乏相关护理知识制约独居老人护理的发展。根据问卷调查,只有5%的独居老人对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服务感到满意。
当有“护理员”照顾的独居老人被问及护理员的护理服务水平怎样时,有些老人表示“护理员”照顾自己日常生活这点做得让他们很满意,但是想要从“护理员”那里获得一些专业的保健知识还是比较困难的。例如患有高血压、胃炎的独居老人,平时饮食该注意什么同时又能够营养均衡,这些问题对于现在所谓的“护理员”来说有点困难。还有些独居老人认为“护理员”只要平时能照顾他们起居生活,能陪他们说说话就满意了,要求不高。其实调查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不是很确定知道一名专业的护理服务人员能为他们提供哪些具体的护理服务。目前,对于独居老人需要人照料这部分的情况是,多数家庭选择请保姆代为照顾老人。这一类的独居老人中多为患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且又无需接受住院治疗,或者是出院后仅需要接受康复训练即可的“亚健康病人”。而保姆这个身份又需要兼任医疗护理员这个角色来照顾老人,负担着实有些过重。事实上,很多保姆未接受过专业培训,面对独居老人突发病或紧急状况都无从下手且又无旁人协助,难免会耽搁救护工作的实施。
现实中,无论是保姆或者是社区、政府提供的义工志愿者,他们中接受过专业训练,能够给独居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或具备职业水平的护理员非常少,从而影响护理质量。
目前,我国的许多高等院校虽然都已适当调整了课程设置,增设了老年护理学以及相关的人文学科,但专门针对独居老人护理的培养仍是空白,几乎没有专门的独居老年人护理服务人才,也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即使有些高校设置独居老人护理相关专业,也很难确保其招生数量和质量。
(2)独居老年护理控制评估体系不明确。人口老龄化使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慢性病已经取代了急性病和传染病而成为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威胁。据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0年的调查资料, 60岁以上老年人群60%~70%有慢性病史, 慢性病患病率是总人口的25~3倍。
目前独居老年人需要接受何种医疗或护理服务,是需要长期看护还是定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等,都没有严格明确的标准。这也就造成不能根据独居老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分流护理服务,以至造成护理界限不清、职责不明。即使每个护理人员都各有所长,也无法明确是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还是心理辅导,或是保健知识传授等,造成独居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资源的浪费。
(3)忽视精神健康护理服务。社会交往衍生的社会支持网络与个体积极的心理健康密切关联。高质量的社会支持网络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主效应和缓冲作用,[3]而社会支持的缺乏则可能强化负面生活事件对老人的消极影响,甚至直接引发精神健康问题。[4]
独居老人长期单独居住,他们不仅仅身体健康需要护理,相对于有配偶的老人,独居老人心理健康更需要关注。但是,目前的精神护理服务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独居老人护理中精神健康护理服务的缺失,也是现在独居老人频频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独居老人护理服务的发展要求必须有高素质护理人员,不仅能够提供基本的专业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护理,更需要提供越来越多的精神护理。
三、加强城市独居老人护理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宏观方面
1建立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体系,确定其合法地位。鉴于大部分独居老人都面临生活无人照顾和生活单调缺乏足够精神慰藉的问题,建议探索 “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承接运作”的独居老人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城市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队伍,从行政构架上保障其合法地位并对其授权。为有需要的独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为其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机会与平台。在这个体系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它与社会组织协调互动。
2完善独居老人护理队伍建设制度,加强职业荣誉感。针对许多人不愿做老年护理服务工作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制度建设来解决,“制度可以调节(加速或终止)社会排斥的过程。因为个体的成员资格与身份总是由他们所处社会的相关制度所规定”。[5]第一,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人才。相关政策要能够让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被广泛认同,促使其产生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尝试将部分工作出色的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纳入事业编制,有激励因素在就可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并促进独居老人护理队伍的发展。第二,制定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才等级考核制度,体现其不同于一般老人护理员的专业性、高技能性。对已经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可以设置职称、等级评定等项目,对于服务年限长、社会影响大、成绩显著的护理服务人员,有关部门可颁发奖章和荣誉证书以资鼓励。这些硬性的制度规定有助于增加从事独居老人护理服务工作者获得尊敬、自尊和荣誉感。
另外,应当加强社会关怀独居老人的宣传教育,这有益于社会成员形成对独居老人护理服务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促使这一职业受到普遍尊重。建议电台播放关怀独居老人的宣传公益广告,通过街道、居委在社区进行宣传并对有独居老人的家庭着重宣传教育,培养社会关爱独居老人的人文情怀。当整个社会都形成一种对独居老人普遍关怀氛围的时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加入到对独居老人照顾的行列,成为护理队伍中的一员。
(二)微观方面
1培养独居老年护理服务专门人才。目前,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的情况,势必影响独居老人护理服务工作的质量。独居老人长期单独居住,不仅仅身体健康需要护理,相对于有配偶的老人,独居老人心理健康更需要关注。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高素质护理人员。建议在大学本科、硕士开设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专业,除了传授基本护理知识,还要系统全面开设独居老人心理研究课程,以此提高社会上护理人才的素质。同时,学校可与一些企事业单位签署人才合作协议,保证该专业毕业后学生有较高的就业率,以便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这个行列。
2建立独居老人护理服务控制评估体系。可将独居老人分为三类,按其各自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服务。
对于具有完全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不主张外界过多干预,也就是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防止“过度照护”。社会应该倡导独居老人自愿和量力料理家务,适度参与各种活动,让独居老人心情愉快,促进身体健康。据调查,80岁以下的独居老人因为平时需要打理自己的生活,他们的自理能力反而比普通的老人要强。[6]因此,对此类独居老人,护理人员提供简单的日常生活帮助即能满足他们的护理服务需求。
对于具有半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根据量化的数据,客观判断其生活能力,科学决定护理资源的提供方式和数量。有些独居老人只是需要康复训练就可恢复健康,那么这时专业的护理人员随同看护照顾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根据需要还可以利用其它测量工具,来判断独居老人是否因长期独居出现精神抑郁问题,及时给予精神护理服务,通过聊天谈心等方式来排解消极情绪,防止由于精神不佳而引起独居老人的精神疾病和其他病症。
对于不具有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看护,同时进行心理辅导缓解独居老人因疾病造成的消极情绪,必要时,护理服务人员也可以帮助缓解老人临终前对死亡的恐惧心理,负责好老人最后一段路。
护理队伍中可以对护理服务人员所达到的技能等级或特长进行分流,同时根据对照独居老人客观评估结论,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3建立以医疗护理为主、精神护理为辅的独居老人护理队伍。许多独居老人每天过着孤独的生活, 身体一旦发生病痛, 由于缺少照顾, 或者是行动不便而无法及时就医, 身体难以康复甚至小病会拖成大病。所以,独居老人护理服务人员中对于医疗护理这部分要进行专业培训,进行扎实的实际操作训练,帮助那些患有较严重慢性疾病的独居老人缓解病情,减轻那些需要康复护理的独居老人痛苦,促进康复,使残存功能达到最佳水平,最大限度的恢复生活能力。
老人护理医疗范文5
2016年入冬以来北京最冷的一个早晨,驱车一路向北进入昌平区,燕山山脉的轮廓逐渐清晰,在湛蓝的天空下划出黛色的刚毅曲线。行至地铁南邵站附近,即是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浅米色的大门,再往北约100米,就到了泰康燕园医院。从表面上看,泰康打造的医养融合模式,便以这样最简单的物理方式相互连接起来。
其实并非如此简单。作为养老产业领域最早的一批开拓者,大概9年前,泰康确立了以长期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医养融合”战略,即在养老社区邻近建设康复医院,以“养老社区+康复医院”双轮驱动的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诊疗-康复-长期护理”的闭环整合型医养服务。泰康早在2007年开始在养老产业领域悄然布局。8年后,泰康燕园康复医院成为泰康老年康复医疗体系的首个示范基地。
而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2015〕14号)、《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民发〔2015〕33号)等多个文件,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等若干意见,鼓励保险资金等社区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明确提出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
泰康燕园康复医院院长付研,便是随着燕园医院的开业走进泰康医养融合实践中的。
医养之间,用专业守护生命
2015年11月,位于泰康燕园养老社区一旁的康复医院正式落成。对一个养老社区来说,医院和护理中心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现行政策的限制以及医疗护理资源、人才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这是个大考验。于是,泰康将“医养融合”设定为养老社区的最大特色。社区配建了1万平方米的二级资质康复及老年病医院,有2个标准手术室、114张病床,可以为社区老人和周边居民提供老年病和慢性病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慢病管理、临终关怀的全过程医疗护理服务。对外则通过康复医院与知名“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合作,与国际一流医院建立国际医疗直通车转诊服务。同时,社区签约了999急救车驻场,可及时响应紧急医疗救助需求。
坐在泰康燕园康复医院二层的大厅里,付研讲道:“我们考察了美国多家养老社区,比如波士顿着重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的埃里克森Riderwood校园,也有类似于我们国家托老所的居家养老模式,再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创建了现在泰康之家医养融合的养老模式。”做完康复训练的老人,由护工推着或自己慢慢走着,不时由身边穿行而过,付研叫得出他们每一位的名字,看到心情好的老人,付研就握住他们的手,跟他们聊几句,老人们往往就开心得笑起来。
在泰康之家,医院派出医护人员进驻养老社区,并在社区内设立24小时值班的医务室。住在养老社区的老人,如果遇到突况,可在医务室获得及时治疗,必要时还能紧急转诊至康复医院抢救。付研说,社区很多老人已经感受到医养结合的好处,“大到社区活动场所、小到房间里的卫生间,泰康几乎在每一块活动区域都设置了紧急拉绳报警系统或者按钮,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老年人因突况而未得到有效救助的情形发生”。
何阿姨就是受益者之一。翻开手机里的相册,付研轻轻讲起何阿姨的故事。何阿姨是泰康之家独立生活区乐康园的居民,虽然在生活上有自理能力,但是她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同时又多种老年慢性病缠身,最严重的是还患有心力衰竭。“何阿姨突然在一个周末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而晕倒,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可以说死亡的概率达到了90%以上,各种不好的症状都伴随而至:呼衰、心衰、肾衰、神志不清。”从事一辈子老年急救的付研对这种情况非常熟悉,立刻调动所有资源开始抢救。整个抢救的过程很紧张,最后的结果很成功。之后,何阿姨在医院用了三周的时间恢复,出院后的她还是非常虚弱,没有力气下地活动,只能躺在床上休养。
针对何阿姨的情况,付研和医护人员就将她送到泰康之家的专护区进行康复治疗。最初,医院的康复人员每天给她做被动康复训练,等到何阿姨好一些之后,她就到医院康复大厅进行每天一次更全面的康复训练,有被动型的也有主动型的,从而一点点好转,直到能自己慢慢走路、活动,一共用了两周时间。
“从命悬一线、抢救、逐步康复到回到乐康园的家,何阿姨一共只用了五周的时间。”虽然她已经可以像之前一样独立生活,但是工作人员还是会对她进行持续观察,妥善安排好何阿姨今后的照顾和治疗,并且定期对她进行康复治疗,对此何阿姨和家人终于可以放宽心了。“何阿姨的故事让我感受很深刻,生命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要更加用心地去照顾患病的长辈们,何阿姨的整个抢救过程很让人欣慰。因为在泰康之家形成了一个非常良性的闭环服务,长者安心地在独立生活区生活,在身体发现问题时可以马上到我们的医院进行护理、治疗和康复,直到他们身体完全好转并且医生们评估合格后才让他们放心地回到自己的家中。”
不到一年时间里,这样的故事很多。有些老人康复后,发了照片给付研,付研一一存在手机里,不时翻看,欣慰与动力涌上心头。目前,泰康之家的社区服务体系由生活服务体系、医养康复体系、活力文化体系三大部分构成,包括日常生活服务、餐饮服务、健康管理、专业护理、医疗问诊、康体娱乐、活力课程和社工服务,以满足入住长者的综合需求。
生活服务方面,社区通过管家式服务体系,让长者们在社区住得舒适、踏实和方便。在餐饮服务方面,与国内知名的餐饮机构松鹤楼合作,共同开发了适合长者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的特色社区餐饮。
为最大限度地保证社区居民的活力生活,社区提供近1.2万平方米的超大“会所”,包括健身房、舞蹈室、恒温康体泳池、手工坊、绘画室、图书馆及多间教室、家庭影院、电子高尔夫室等,为居民的活力生活提供理想空间,并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课程。
1+N多学科团队全方位照护
按国际惯例,每3位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我国对养老护理人员需求大约在1300万人。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培训基地主任沈小平表示,全国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或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有64所,其中只有14%的学校设有养老专业方向,养老护理招生也困难重重。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不足百万,每年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4万余人,对比日益增长的4000万失能老龄人口,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为了缓解失能老人家庭照料难题,不少养老服务供给方由过往单纯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已转型为重点发展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而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已经转而考虑医护式养老机构,尝试依赖社会化资源,寻找解决失能老人照料问题的“出路”。
“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据研究,中国慢性病患病率16%,而慢病在所有疾病费用负担中占比达70%;重视预防、康复可降低成本20%。响应“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病医疗费用”,泰康创新医养融合慢病管理模式,建立“预防保健―疾病治疗―慢病康复―老年护理”闭环整合型医疗保健体系,提供超出传统疾病治疗范畴的多学科共存的医养融合服务,最大程度地维持和恢复患者的功能状态。通过“治未病”全方位照护社区居民健康,降低医疗成本。
付研说,普通家庭根本难以支撑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泰康养老社区护理总监刘女士表示,从专业护理角度来看,家庭照料者的护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瑕疵,如因长期卧床产生的压疮问题,不及时处理会增加老人细菌感染的几率,家庭护理环境也因缺乏像全身移位机、吸痰仪、空气床垫、步入式浴缸等专业适老化设备,影响了老人亚急性和慢性阶段的照护质量。“拿植物人这种因脑出血而留下的后遗症来讲,伴随老人的脑细胞减少、语言交流障碍以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这三个开放通道的护理,就需要由医生、护士、护理员、康复师、营养师,还有包括一些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共同来组成一个‘1+N’多学科团队,共同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日常、医疗照料以及心理辅导。”
医联体老年病精准医疗
2016年7月17日,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与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签署协议,在泰康燕园康复医院成立老年神经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神经变性病患者的临床诊疗、护理、康复及相关科学研究。“泰康之家是泰康人寿的全资子公司,专业从事养老、医疗健康投资与运营,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是从事神经变性病临床诊疗领域相关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专业学会组织。”
泰康燕园康复医院老年神经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是国内首个以神经变性疾病的患者临床诊疗、护理、康复领域新课题、新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临床研究机构,将在老年疾病防治中重点落实精准医疗实施计划。“精准医学是临床信息、疾病队列和生物样本库,结合组学研究、分子影像、临床药物、大数据、临床结果的评估,形成在大数据的支撑下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以增加疗效、降低副作用、降低医疗费用。”
老年神经变性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又称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运动神经元病(motorneuron disease,MND)等神经系统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加重、人口平均寿命延长,6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多种老年病或慢性病,国内患有老年神经变性病患者在老龄化背景下仍然呈上升趋势,目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总数已达4023万。此类病症急性期治疗过后,亟需通过长期关怀照护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付研说,泰康燕园康复医院老年神经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建设合作协议签署后,签约双方将全面开展该中心建设工作,推动老年神经变性病患者诊疗、护理、康复一体化协作。以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延峰教授为主导,带领专业委员会成员作为学术支持团队。
老人护理医疗范文6
随着经济发展和观念的变化,现今人们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由于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子女成家后自立门户、分开居住和子女外出求学、工作等原因,身边无子女的纯老年人家庭户正在日益增加,入住养老机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入住机构的老年人身体机能和生活能力逐渐退化,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生活自理程度越来越低,对医疗康复和心理慰藉等专业服务的依赖性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养老机构是否能满足老人专业化服务的需求是老年人最终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重要条件和标准。目前养老机构在运行过程中普通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主要因素有以下二点:
现有的护理员队伍不能满足养老服务的需要
1、目前,大多数养老机构护理员队伍整体能力不高,普遍存在文化低、年龄大、技能差的现状,这就形成了矛盾,即入住老人不断提高的服务要求与较弱的护理员队伍之间的矛盾。
这我院而言,我院隶属于南京市民政局,建院于1952年,现有床位1110张,为省一级福利院,民政部、江苏省、南京市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院属安宁医院即南京民政康复医院,现为南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承担南京市公费医疗任务的医疗单位,是设施配套,集护理、医疗、康复、娱乐、心理慰藉为一体的综合型公益性社会福利机构。
目前,在我院入住的寄养老人来自不同的阶层,有退休学者、教授、工程师、医护人员,也有领导、普通百姓等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社会背景、家庭状况、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和入住机构的原因不同,所以对养老机构隐含的和明示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护理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有较好的个人素质和修养,还要掌握一定的交流沟通技,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精神慰藉,以满足老人需求。但护工队伍的现状根本无法满足老人的需求。我们对我院一介护护理区的护工基本情况进行统计:该区共有护理员24名,按年龄统计:40岁以下1人,41-50岁19人,51岁到60岁4人;按受教育程度统计:高中及以上1人,初中10人, 小学7人,文盲6人。从以上统计数据不难看出,这样的一支护工队伍经过培训虽然可以完成基本的生活照料,但却无法满足老人对医养、护养和心理慰藉等服务的需求。
我曾到过香港、台湾的养老机构学习考察,我感到:就硬件设施而言,我们养老机构目前的环境、规模、设施设备与香港、台湾等机构比相差不是太大,但护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理念、服务意识却无法相提并论,由此带来的是生活在机构中的老人享受到的服务相差很大。
香港、台湾养老机构特别注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关爱,机构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为老年人策划了丰富多彩生活: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开设各种兴趣讲座、鼓励各种不同的信仰,组织各种活动小组,帮助老年人进行多种形式的康复活动,使机构到处充满朝阳般的气息,使生活在机构的老人们身心愉悦。由于受到护理员队伍整体素质的牵绊,我们的机构只能完成生活照料,老年人生活相对单调,缺少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卧床的失能老人就剩下头上的一片天花板、墙上的一台电视机和身下的一块床板。
2、现有护理员与入住机构的老年人配比不足,不能满足护理服务的要求
按通用标准,护理人员和老人的护理比例为:1:3,即1 名护理员照料3名老人。(国家级福利院评定标准规定:自理老人1:4,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为1.5)。台湾曾有一机构,对入住机构的失能老人每天需要接受服务的时间进行了测算,得出3.8小时/人.天。按此测算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1:2。
例如:台湾“永信松柏园老人养护中心”共有各种床位160张,据工作人员介绍,中心共有工作人员150余名,其中具有执业资格的护士和护理员115名,其他35名,专业护理人员与老人的比例为1:1.4。
我以收住老年痴呆症的失智老人护理区为例:入住老人64名,配置护理员21名,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为1:3(失智老人由于其特殊性,护理难度比普通卧床的介护老人难度更大)。
这样的人员配置只能基本完成老年人最基础的生活照料,不能满足老年人和家属对护理服务的要求。
二、养老法律法规及评估制度不完善
目前国家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老年福利机构建筑规范》等,这些法律法规主要都是来规范养老机构的,但却没有用来保护养老机构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事实上,养老机构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机构与老人、机构与家属、老人与员工之间的纠纷,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目前的其他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等不一定能公平地解决,每每遇到这些纠纷,机构往往成了弱者、只能以赔钱了事,这无形中增大了机构运行风险。
另外,香港、台湾等地都设有第三方的评估机构,这些评估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对拟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和各项指标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确定护理等级,同时评估机构作为第三方,对养老机构和老人、家属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保护双方的利益。
二、改进建议:
1、加大对护理员和护理管理人员培训的力度
加快养老机构的专业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加快护理员队伍和护理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步伐。建议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使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成为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服务技能的专门人才,尽快实现护理员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2、提高护理员的待遇
建议通过提高护理员待遇,使他(她)们能体面的工作,吸引具有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年轻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
3、建议加快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的进程
为老服务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具有社会福利和公益的属性。建议参照杭州、上海、苏州等地的经验,按养老机构的实际床位核定公益岗位数,购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