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学校培训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学校培训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社会培训;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2-0033-05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对劳动力的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等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社会培训还存在广阔的空间。这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目前,参与社会培训的机构既有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设立的培训教育机构,也有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设置的培训教育机构,以及承接社会培训项目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还有社会力量举办的培训机构。据有关数据,我国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机构有 3 177 所,社会培训机构 23 554 所,农村化技术培训机构150 955 所,基本上形成了多种社会力量共同承担社会培训的大格局。
从职业院校本身来讲,在职业培训方面有其自身优势,如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整个大的社会培训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发挥重要作用,则是职业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考虑的课题。
目前,职业院校除了承担学校职业教育,也兼顾社会培训,“两条腿走路”已经成为趋势。进入新世纪,职业院校普遍面临的招生难问题,更要求其转换办学思维,扩大教育对象和服务对象,不仅针对适龄的学生,还要面向成人。今后,职业院校要坚定地走好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两条路”,在社会培训方面展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职业院校如何在社会培训市场竞争中展示出优势,还要靠自身实力,即承担社会培训的能力。
中等职业院校在学校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笔者拟在对天津、淮南、宁夏、包头、广州五地中职示范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中等职业院校参与社会培训的能力。
二、中等职业院校承担社会培训能力现状
笔者在2013和2014两年中相继对天津、淮南、宁夏、包头和广州五地的国家级示范院校申请单位进行了调研和考察。这些调研对象都是地方重点院校,也是国家级示范校的一期和二期建设单位,从各方面条件来讲,可以成为这类院校中最有实力承担社会培训的代表。
(一)社会培训能力的内涵和构成
目前,对培训服务能力构成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社会培训能力包括建构机制、开发项目、组织队伍、形成基地和共建课程等五个方面的实施能力。笔者认为,社会培训能力就是职业院校承担社会培训任务,并保障高质量完成任务,得到培训对象认可的能力。要具有这种能力,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运作机制和制度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的内容:学校办学理念、社会培训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培训项目开发等。各维度的具体内容如下:学校办学理念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定位等;社会培训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组织和人员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整体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以及教师的工作量;实训基地建设包括实训场地和设备的建设水平,以及能承担社会培训工作的实训设备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培训项目开发主要包括培训项目开发的层次、数量和质量,培训项目之下课程、教学和人员等的安排以及培训项目评估。这几个方面只有通力合作,才能保障社会培训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才能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开展社会培训,体现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综合作用,克服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在社会培训方面的“短板”,实现职业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的有效衔接,完善其办学职能。
(二)中等职业院校社会培训能力现状
1.办学理念
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档中呈现出来的办学理念,属于应然状态;另一方面是实践着的办学理念,属于实然状态。在文档查阅中,发现各学校均提出了明确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规划。各地学校千差万别,各有特点,但基本类似。如包头在经过几所学校合并后凝练出“专业提升技能,军训锤炼人格,合作凝聚内涵,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宁夏提出“服务于经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学生(成长),以能力为本位;服务于社会(发展),以满足不同教育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
各学校办学定位也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专业设置和重点专业确定时均能考虑区域生源特征和经济发展结构与水平。各学校也都重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形成“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但与形成“有序、长效、紧密、有层次”的校企合作机制和构建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机制仍有差距,有待于落实和推进与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
多数学校是经过几所学校合并、整合后成立的,虽然有成文的办学理念,但有些办学理念深度不够,尤其是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方面以及服务社会培训方面。“服务社会”是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为社会提供职业培训是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社会最迫切、最需要的服务形式。中职院校进行的社会培训基本上是在校企合作平台上进行的,这种合作机制的不健全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培训工作。
总体上,各院校的实然理念仍然重学历教育,没有真正树立起服务社会的理念,没有真正重视社会培训工作, 没有将其与学历教育中的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同考虑,对社会培训工作的质量和创新要求很低,只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就目前情况看,中职院校承担社会培训任务有潜能,但准备不足,开发有限
1. 中职院校承担社会培训任务具有潜能
从外在条件来说,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职业培训需求。同时,作为重要的保障条件,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我国政府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等文件,提出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强调加快推进成人技能培训,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职接受继续教育;强调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大力提高职工素质。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决定在2010年到2013年间组织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开展示范学校建设,以此带动全国中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在实践中,中职院校的发展着实得到国家和各省市的大力支持。如天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市委要求各职业院校一定要抓住机遇, 将社会培训作为提高办学成效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与学历教育一同部署、一同实施、一同考核,确保取得实际成效。所有这些为中职院校承担社会培训任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内在条件来说,如前所述,各中职院校具有实训设备、专业建设和师资等优势。首先,各校均建有设备优良的实训基地,且在满足在校学生实训教学需求之外,还可以承担社会培训。其次,各中职院校根据国家的学科专业目录开设学科,覆盖多个学科门类。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有 1500 多专业名称,专业点 43298 个;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大类达到 19 种,专业数 321 个,专业方向 921 个,对应职业(岗位)1185 个。而且各学校专业设置也符合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特点,可以满足不同行业社会培训的需求。此外,师资队伍建设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师资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2. 准备不足,潜能开发有限
中职院校承担社会培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内外条件,但如前分析,从各学校办学理念、培训制度建设、培训项目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实训基地建设等现有情况看,只能说目前各学校具备承担社会培训任务的潜能,还没有很好地进行现实转化,潜能开发有限。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学校的发展以及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它是学校办学的行动指南和灵魂。就调研的几个学校情况分析,其实然的办学理念还围绕学历教育开展工作,没有形成“大教育”的服务理念,这就决定了学校在应对社会转型和市场变化以及开拓学校发展空间方面的视野和能力受限。在这种窄化的实然理念之下,培训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培训项目开发的有限性、投入到社会培训任务上师资队伍和实训设备的局限性,都是可以理解的。
承担社会培训,并作为学校的常规教学任务,是中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方向。但目前各中职院校承担社会培训的准备不足,且能力有限,说明各中职院校还没有准备好应对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状况和市场的千变万化。
(二)提升中职院校社会培训能力的建议
中职院校的发展必然要突破传统学历教育的路径,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两条腿”走路,把承担社会培训作为学校常规任务,提升社会培训能力。
第一,更新学校办学理念,树立“大教育”的服务理念,教育和服务对象“人人化”。各院校要扎实推进工作计划,落实社会培训服务工作, 真正将其与学历教育中的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等同考虑,对社会培训工作的质量和创新提出高要求,在追求培训经济效益的同时,扩大其社会效益。
第二,完善社会培训制度建设。各学校应着手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派遣懂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社会培训工作。在学校的整体工作中,摆正社会培训工作的地位,正视社会培训的作用。同时,制定独立的培训规章制度,加大学校形象宣传力度,使社会培训招生、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办理等方面的工作专门化。
第三,拓展学校与行业企业及政府的关系,加大社会培训项目的开发力度。事实表明,目前,校企合作是各校社会培训项目开发的主要平台和来源。因此,各地学校今后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和联系,建立起合作的长效机制,利用政策优势和机会,形成政府、企业和学校等利益相关者的合力,并以此为平台,拓宽培训项目的来源渠道和层次。
第四,统筹实训基地建设,使其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
第五,最关键的是提升师资质量和保障教师数量,在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同时,合理安排教师工作任务,完善分配机制,使教师有能力、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社会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国芬.中国社会培训教育发展现状与策略[J].科学文汇,2015(6):221-222.
[2]廖忠梅.依托大型企业背景 培育高职院校培训服务能力[J].高等职业教育,2008(2):35-37.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Competenc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the Survey in Tianjin, Huainan, Ningxia, Baotou and Guangzhou
SHAO Chang-la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China)
职业学校培训管理制度范文2
培训基地和相关院系的所有参与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教学管理、学员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通过理念创新与继承传统相结合、理论讲座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教师讲与师生互动相结合,采用多种培训形式与方法,使学员在教育理念、专业素质、教学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很大提高。截至目前,共培训机电技术应用、园林、营销等专业的教师493人。
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是“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重要内容和主干项目,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学校提升办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在多年的国培教学实践中,安徽科技学院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教师队伍、强化培训管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外强基础设施 内强师资队伍
为提高培训质量,更好地完成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任务,安徽科技学院积极加强基地建设,完善办学条件,教学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学院拥有计算中心、CAD中心、生物技术中心等40多个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00余万元;建有工程训练中心、种植科技园、养殖科技园、食品科技园、花卉盆景园和中草药园等近370亩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有计算机校园网,联网微机2000多台;图书馆藏书80万册,电子文献132.7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5个;建有食用菌、家禽、动物药品、明文化等12个研究所;建有3000m2的综合培训楼,内设多媒体教室、微机房、多媒体实验室、食堂、客房等先进设施,一次可接纳150名学员学习和食宿。
为提高培养质量,安徽科技学院始终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地建设的根本,规定教师每年至少要申报1~2项科研课题,鼓励教师到企业和农村直接参与技术开发与生产实践,不断提高“学术性”与“职业性”。学院选派了多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进修,还从省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聘请了10余位专家、教授作为学院的特聘教授,充实了基地的师资力量。
学院加强横向联合,深化同兄弟高校和大中型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基地学校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管理模式,联办企业为学院受训学员提供了校外实习的场所,保障了职教师资培训的质量。
高度重视 规范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培训工作,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制定了详细的培训工作方案,成立了由一名副校长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教学院部主要领导担任成员的培训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培训工作的指导和协调。领导组下设教学工作组、接待工作组,分别负责培训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实施、考核、注册、颁证和学员食宿安排、生活服务等工作;配备了长期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专职辅导员担任培训班的班主任和辅导员。
学院党委书记汪元宏、院长刘宁、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彭光明多次组织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培训工作协调会,研究、落实培训班各项事务,明确培训的目的和任务,强调培训要有针对性,落实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研究制定培训管理制度。培训办公室精心部署教学安排、培训考核、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培训工作集中了全院最好的设备和教师,确保了培训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较弱、技能单一、与企业应用的技术要求相脱节、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多带有学科教育的痕迹、职业教育的特点不够突出等实际问题,学院确定了全新的培训模式,即以转变教育职教理念为先导,以培养“双师素质”为目标,以实践能力提高为中心,以提高教学技能为本质,把转变职教观念与技术提升改革相结合、基地培训与企业锻炼相结合、实践能力提高与考取技术资格证书相结合、教学改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
每期培训班,教学工作组都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培训方案,力争保证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前瞻性,每个专业的培训教学任务都安排在260学时以上;培训内容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主要包括教学理论与方法(占总学时的20%左右)、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占总学时的35%左右)、企业实践活动(占总学时的45%)等;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全部聘请理论功底深厚、富有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部分专业课程还从校外聘请了资深专家;各专业根据学员的不同专业方向划分为小班教学、分组训练,使培训更具针对性。此外,在教育理论专题辅导方面,还特别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学院作专题报告,以切实提高学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参训教师纷纷反馈,培训课程计划比较适合骨干教师的培训实际,使他们学到了最需要的知识。
为保证学员到校率,学院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主动与各位学员联系,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为学员着想,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为确保培训质量,在安排好各个教学实践环节的同时,还配备了专门的班主任和辅导员,负责班级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成立了班委会,推选出了责任心和工作能力较强的学员担任班级干部,班级的基本问题由班主任、辅导员和班级干部共同研究解决;制定了《学员上课签到制度》《学员请销假制度》《优秀学员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各班主任每天都到课堂组织学员签到,了解学员的学习状态,询问学员的意见;对请假的学员,要求必须有其所在单位关于请假的情况说明,经班主任、部门领导核准后,方可请假。每门课程都通过报告、作业、作品等不同方式进行考核,结合课堂表现和出勤率综合评定课程成绩。若无故旷课三次以上、培训课程考核不及格或研究论文、教案、作业撰写不合格,该门课程成绩按不合格计,且不予结业……周密的安排,严格的制度,规范的管理,是培训班成功举办的基础。
优质服务彰显人性化关怀
安徽科技学院承办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充分体现了国家级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与前瞻性,突出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特点。学校牢固树立为职业教育服务和为学员服务的意识,处处以学员的需求为本,按需施教,领导、老师、班主任、辅导员都能认真听取学员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培训工作。学校努力为参训学员提供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吃、住、行及业余活动等方面都作了精心细致的安排,确保每位学员每天的生活标准。后勤部门克服各种困难,力争满足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学员的饮食需求;住宿方面,学校培训中心停止对外接待,专门安排培训班学员住宿,住宿标准为双人标准间;专门为学员单独安排了网络教室,并开放了相关实验室方便学员研习和自修;专门购买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用品,组织开展了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茶话会、座谈会、联欢、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丰富了学员的课余文化生活,也提供了相互交流及教师、学校之间交流的平台,使全体学员能全身心地、愉悦地投入到培训中去。
职业学校培训管理制度范文3
培训模式集研、训为一体,“研”是从问题出发,以研讨、研究问题的解答为目的;“训”是立足主体的发展,以促进新任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是一种“学、研”结合的新教师培养模式。该模式将以往理论层面上的说教性培训转变为操作层面上的指导性培训,实现了将教师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相融合,通过多方面的交叉整合培训,帮助新教师在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
1.培训制度的保障
由于我校实行系部化管理,新任教师的工作岗位分属各个系部各个教研室,为保障本培训的顺利进行,由教科部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培训组指定新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具体涉及新教师校本培训时间保障;系部对培训支持力度的考核;各教研室在新教师培训过程中的职责以及新教师培训考核制度等。
2.培训内容的安排及学员参训效果的评估
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入职培训,新教师从入职开始就承担着与其他有经验教师一样甚至更多的工作,没有从学生到教师的过渡缓冲期,所以新教师入职培训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其进行角色转换,对师德规范、职业操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如考勤及请假制度、教学常规制度、考试考核制度及学校各部门机构的构成等进行解读。第一年培训主要以规范职业行为和形成基本职业能力为目的,是过渡期和基础期,在此期间培训主要由三人培训组进行密集跟进指导,通过阶段性任务的完成,每位新教师形成规范的课堂教学行为以及授课计划、教案、PPT、试卷等教学常规技能。第一年结束后,预期每位教师达到基本胜任教学工作,其中可塑性强的老师达到优秀教学水平。新教师进入第二年的提升期后,主要由一对一的专业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及拓展延伸技能的提高。第二年结束后,进入校教坛新秀、校优秀青年教师、校骨干教师、校专业或学科带头人直至市级以上优秀教师的“五阶梯”平台,这五级平台为优秀教师快速成长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两年培训期内,每位新教师按要求建立自己的业务成长电子档案,用于记录培训与实践成果。
二、培训的实施要点
1.注重团队建设的作用
新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是影响培训效果关键的因素。第一年头几个月是形成团队凝聚力的最佳时期。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团队形成凝聚力。一是建立团队交流平台。如建立qq群,组织新教师在群中进行主题式研讨(如网上会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评课等),利用社区空间发帖活动通知、上传活动照片,群成员进入社区发表活动评论等。二是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如户外拓展活动、新教师志愿者活动、定期沙龙活动、团队生日(所有新教师共同的生日)活动等,让新教师在共同体验、共同分享中感受团队带给个人的快乐与凝聚力。三是号召新教师相互发出生日祝福。培训组将所有新教师的生日记录下来,逢有人过生日,飞信通知团队中其他新教师为其送去祝福,让新教师体会团队对其的关心与关注。四是及时通报参训新教师所获荣誉或奖项。一些新教师经过努力,取得的一些成绩非常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培训组会阶段性地在校园网上及qq群中进行新教师所获荣誉或奖项的通报,既肯定了他们的成绩,也激发了其他参训教师的上进心。
2.发挥跟进式指导的推动作用
一是阶段性任务过程中的跟进。培训组导师对每一次阶段性任务文本进行一次或多次批注,提出修改意见,返回到新教师手中修改直至形成规范的作品,新教师进行保留作为今后同类任务的范本。二是培训过程中问题的跟进。培训组导师通过观察及各方面的反馈,针对新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谈心,帮助其调整心态、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比如如何统筹繁多的工作任务,如何与同事、领导相处,如何对待他人的批评,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等。三是参训者考核评价的跟进。三人培训组成员及时评价各自负责的新教师阶段性任务结果,并汇总到负责人手中。负责人定期收集来自各方对新教师的评价数据,如每月督导情况统计、新教师在校工作统计、培训出勤情况(集中培训或活动出勤、听课次数、在线评课次数)、班主任工作考核以及获奖情况汇总等,按照学期对每位新教师形成评估意见,反馈给参训新教师,为其下一阶段参训指出改进方向。
3.利用网络工具的高效作用
利用公共邮箱、qq群、飞信、金山快盘(云存储功能)等网络工具进行培训资源的分享、培训信息的、培训主题的在线研讨、培训任务结果的上传与同步更新,拓展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建立灵活高效的交流学习环境,促进新入职教师形成分享合作的习惯。
4.重视培训主体的参与作用
跟进式培训中作为培训的主体,新教师在培训组的指导下,以小组模式直接参与主题沙龙活动、志愿者活动的组织策划工作,其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部门沟通能力等职业通用能力得到锻炼。学期末,新教师参与培训效果的反馈调查,为培训优化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培训的主要成效
从反应评估(新教师对具体培训课程培训师及培训组织的满意度)、学习评估(新教师对于培训内容、技巧、概念的吸收与掌握程度)、行为评估(新教师培训后的行为改变),结果评估(培训给学校的发展带来的影响)等方面来看,组团跟进式培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1.教学基本技能进步显著
从校系领导、培训组成员、督导室以及各专业教研室的反馈来看,经过一年的培训,新教师在教学规范、课堂教学水平等方面均有显著进步。统计数据表明,第一学年校督导随机听课中,18名2011新教师中有11人被评价为优秀,占总人数的61.1%;12名2012新教师中(截止到第二学期5月份)有6人被评价为优秀,占总人数的50%。
2.各类竞赛和团队建设中表现突出
职业学校培训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三十年;战略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210-01
现如今,我国越来越重视对职业教育管理的研究,对其研究的成果数量由寥寥无几变成不计其数;对内容的研究,也由宏观变为微观,详细地说就是把对理念与管理体制的研究变为对教学质量、招生、就业的研究;同时队伍人员也由一线人员所替代。
1划分职业教育管理研究的三个阶段
文中通过文献法搜集、整理了二十世纪末期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研究的成果,同时利用横向(内容)、纵向(时间)两个不同概念对职业教育管理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其中有1729篇与其相关的论文是由中国期刊网搜索得到的,相关著作还可以通过百度、Google和国家图书馆进行搜集。根据每年职业教育管理研究成果数量与职业教育重大事件,对职业教育管理研究分为下述几个阶段:
(1)十八世纪末期是职业教育管理研究的恢复期。在召开了后,我国总结了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时的教训,从而实现了转移国家和党工作的重点,同时明确了基本线路。在这一背景为前提下,我国的教育部门得到了恢复,从而继续发展和改革,当时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发展轨道。
(2)二十世纪末期和二十一世纪初期是职业教育管理研究的发展期。在这段时间内有两次比较大的事件发生,第一是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第二是改变了传统的统招制度,并且还要支付一定费用用在非义务教学中。这一阶段,与其有关的文献数量多达662篇,而且从1996年,研究其成果的也数量越来越多。
(3)归纳和总结现有的文献。上述阶段从三个方面对职业教育管理进行研究:首先,研究了教育管理的模式。其次,研究了教学管理的模式。最后,研究了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4)二十一世纪初期是职业教育管理研究的深化期。职业教育管理研究深化期开始阶段,我国提出了要加强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发展处在中等阶段的职业教育,在当时这已经是我国的战略重点,随后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明确了职业教育工作内容,狠抓落实、统一思想,有关部门与政府必须认真执行。这一时期,有关职业教育管理研究的文章已经有了一千多篇,而且还会越来越多。
2现如今有关职业教育管理研究分类的问题
通过上述内容,笔者觉得对职业教育管理的研究主要分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职业教育师资管理研究、课程管理研究、职业教育管理理念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研究、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研究、职业教育专业研究以及国外职业教育研究等。这些方面差不多包含了我国研究教育管理的全部内容,可根据这些研究内容对提出相关问题。
(1) 研究基本问题少,政策导向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到《关于人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段时间,我国对研究职业教育管理方面出现了恢复、发展、深化的趋势。对文献的分析,了解了每个阶段研究工作都出现了两个规律:首先,个人、学校、政府研究职业教育管理的数量逐步增多;其次,很多学者在学术方面对其探讨的较少,而且研究的方面不够全面,很少会结合学校的情况与地区进行基本问题的研究。
(2) 实验研究少、文献总结多。研究缺乏深度是因为在实证方面研究少,很多学者在没有进行实践考察的情况下就直接提出相关问题,随后阐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如何解决问题,这样没有说服力。在很多学科都有职业教育的研究,比如经济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学等,要对不同的学科进行不同的研究方法。
(3) 批判性思维和自由、独立的精神少,总结经验多。现如今,研究职业教育管理成果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很少能看见高质量的成果。主要还是因为学者们大多都具有丰富的直观经验,而缺少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基础,通常无法使结论变成理论。其中的原因,首先是不了解研究政策,在我国政府与政策是职业教育研究的主导,所以大多数的学者都放弃了对职业教育管理的研究;其次是不存在反驳、质疑和调查,只一昧的关注形式,而不重视内容。
(4) 自主创新少,国外介绍多。我国的教育问题具有独特性,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只能用中国的方式。我国不应该只单单模仿国外的教育管理的方法,更应该吸收国外具有的理念。根据我国国情,通过自主创新,造就出我国的教育之路。但是,据统计我国现存国外的文献都是关于国外教育管理模式、策略和现状的。一些国家,比如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等相关论文,虽然对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建议,但是其中缺少证实,不符合我国现状的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研究。想要做好这点,就应该对现如今的职业教育研究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和创新。
3职业教育管理研究的前瞻
现如今,我国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和调整生产管理的大国。教育管理学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也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据统计,中等职业学校在我国,其中包括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普通中专和技工学校,总计数量高达14784所,每年都会有810万人进行入校教育,同时这些学校每年在校学生高达到两千万人。而且有1184所高等职业学校。与此同时,城乡也在进行广泛的培训活动。因为这些,所以形成了在教育系统的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新走势,同时改变了政府职能,教育机构和学校都会是自我发展和自主经营。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研究的问题将会集中在以下几点:
(1) 研究和管理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的新任务之一就是教育管理,而且我国的农村教育水平比较落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经费不足、立法缺失较为严重,但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是管理教育,所以还是要把农村职业教育管理的研究作为重点。
(2) 招生管理与就业管理的研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就业与招生的问题,学生就业率决定着学校的声誉。解决就业问题就应该加强教学环节。现如今研究就业管理的论文相对较少,今后应该主要解决学生就业与未来岗位的问题。
(3) 职业培训管理研究。现在社会需要高质量的人才。但是我国缺少能够胜任技能性岗位的人。为了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满足我国岗位的需求,就需要利用职业学校进行相关培训工作,但是职业学校必须要求有完整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在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性,只有不停的加强建设和管理,持续的改变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才可以不停的提高教学质量,文中的问题希望可以被关注,同时对其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推进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中丽.我国政府介入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1):42-46.
职业学校培训管理制度范文5
一、主要目标
按照培养合格技能型劳动者的要求,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统筹管理体制,使培训总量、培训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适应。自年起全市每年培训农民工10万人。到2015年,力争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一项适应就业需要的使用技能,全市新增技能型农民工50万人以上,培训合格率达到98%以上,培训后的就业率达到80%以上。
二、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领导,强化统筹管理
1、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示范性农民工培训基地和其他有关农民工培训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制定和落实农民工培训经费的有关政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要负责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农业技术技能培训和有关就地就近就业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农村初、高中毕业生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带技能转移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科技部门主要负责星火计划科技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扶贫部门主要负责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其他各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组织开展培训,充分发挥所属行业和部门的技术力量、人才资源、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的优势,为农民工提供多种方式的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2、加强各级政府培训统筹。强化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所担负的责任,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区域内各级各类农民工培训的统筹,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培训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民工培训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提高培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卫生、扶贫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分级管理,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农民工工作协调机构统筹协调,相互配合、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
(二)保障培训经费投入,改革资金管理办法
3、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农民工培训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培训资金的投入,确保农民工培训资金按照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增速和培训成本同比例增加。
4、将企业招用的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上岗农民工培训政府给予补贴,对于初次通过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在岗农民工教育和提升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对自身没有能力或者未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用人单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实行职工教育经费统筹,地方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组织有关部门统一进行培训。支持行业、企业建立农民工培训奖励基金,扶持农民工参加学习与培训。
5、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农民工培训领域的途径,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金参与农民工培训,多渠道增加培训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训、出资办训。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个人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政策。
6、改革和完善培训资金的补贴机制。积极探索培训资金直补用人单位的办法,完善企业与院校联合开展培训的政府激励机制,落实企业各类培训资金,对开展农民工培训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积极探索培训券(卡)等有利于农民工参加培训的办法。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工作管理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审批制度,加强对培训资金的全过程监管。
7、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完善技工院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三)加强培训机构管理,健全资格准入制度
8、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培训机构资格准入制度。各级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要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农民工培训机构资质规范,明确培训机构在资金、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的必备条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招投标方式,面向全社会选择农民工培训机构,确定其承担的培训项目和工种,并向社会公开。
9、加强对农民工培训机构的管理。建立培训机构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对不合格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定期进行清理整顿。对具有相对优势、办学能力与条件较好、有发展前途的培训机构,予以重点扶持;对办学特色不够突出、规模较小的培训机构,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对不具备办学能力或布局、结构不合理的培训机构,进行重组和调整。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培育专业培训服务机构,完善培训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
(四)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10、发挥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重要作用。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鼓励行业、企业、院校开展订单式培训、岗前培训和定向培训等各类农民工培训。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制度化。鼓励有条件的行业组织、企业举办农民工培训机构,鼓励委托技工院校进行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促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
11、完善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用人单位招收农民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应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对用人单位因特殊需要招用技术性较强,但尚未参加培训的特殊职业(工种)的人员,可在报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之后,先招收后培训,取得相应职业资格后再上岗。从事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农民工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经专门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12、加强培训质量和效益评估。按照评建结合、以评促建的要求,开展农民工培训质量和效益评估工作。研究制定农民工培训质量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建立农民工培训基本标准,完善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农民工培训机构的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加强对考评结果的管理和使用。
13、加大培训项目实施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法规,多渠道大力宣传有关政策。广泛组织动员农民工参加培训,积极引导和规范培训机构组织生源的行为。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台账和转移就业台账,对培训对象实行实名制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结业考核程序,加强对考核过程、结果和证书发放监督检查。鼓励各地区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农民工技能竞赛活动,努力提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
14、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依托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载体,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等资源,推广农民工网络培训、广播电视教育和电化教育,为农民工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材课程体系
15、加大农民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农民工培训师资库、动态管理,促进优质师资资源共享。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标准和品行要求。严把教师入口关,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组织农民工培训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农民工培训机构工作。
16、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纳入同级职业教师培训规划,相应的培训经费要从同级政府预算安排的职业教师培训经费中统筹解决。依托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改革农民工培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农民工培训特点的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落实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对农民工培训教师实行每五年一个周期的全员培训,并保证专职教师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个月。实施“农民工师资培养计划”,采取在职进修、研修培训、业务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骨干。
17、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农民工培训的特点和需求,选聘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和高技能人才等担任兼职教师。农民工培训主管部门和农民工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考核、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18、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以政策法规、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为基本框架,加强农民工培训课程建设。建立农民工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工作机构,制定本地区农民工培训教材建设规划和教材大纲,组织编写和审定技术要求规范、统一的农民工培训专业教材,每年遴选和推荐若干种优秀农民工培训教材。其他教材可以按照“一纲多本、编审分开”的原则,由各部门和农民工培训机构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结合实际编写或选用符合需要、各具特色的农民工培训教材。
(六)组织实施重点项目试点,强化培训基础能力建设
19、加快农民工培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把农民工培训信息化纳入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各类培训项目的数字化培训服务体系,促进管理手段、培训内容、培训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制定信息化基本标准,建立培训资源数据库,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提高农民工培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职业学校培训管理制度范文6
一、努力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作用
1.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培训效果。依据铁路局各部门提供的培训需求计划,培训过程要坚持主动适应、主动服务的方针,综合考虑铁路局安全运输生产发展变化,适时增加行车主要工种和关键岗位新入职人员的上岗任职资格培训,要注重对新技术、新设备、新规章、新作业标准以及操作技能的培训。另外,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逐步形成适应铁路发展要求的教学体系。
2.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培训形式。为适应目前教育培训多样化与个性化的需求,在教学方法上,要综合探索运用体验式、研讨式、案例式、对话式、剧情模拟式以及邀请最美班组长走进课堂与学员面对面座谈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学员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在培训形式上,教学要以集中脱产培训为主,辅之以送教上门、自主培训,到基层先进班组考察学习,实现学习时间弹性化,学习效果的最佳化,不断创新培训形式。
3.坚持正确方向,提高科研工作的水平。教育培训要结合理论与实践,力争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多出精品和力作,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作用。科研工作要坚持为教学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改革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方针,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当前,科研工作尤其要注重对教学难点问题、改革重大现实问题和为领导决策服务等课题的研究。科研工作要深入调查研究,从而撰写出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的调研报告及理论文章,进一步增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
二、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市场的竞争就是企业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靠培训,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领导对培训工作长远发展规划和建设标准缺乏落实。职工教育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企业人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有效的培训可以减少事故、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现下,职工培训普遍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并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来对待,铁路企业要确立职工教育的战略地位,它同铁路企业建设的成败密切相关,是关系到企业能否长期稳定、持续、高速发展的大问题。职工教育必须为企业建设服务,铁路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职工教育,无论企业高层管理者还是中层、基层管理者及职工,都应从上到下形成共识。(2)职工重视程度不够。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对企业职工来说,归根到底是知识更新的竞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仍有许多铁路职工的思想观念没有转换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仍有“铁老大”“铁饭碗”的思想,认识不到培训对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许多铁路职工缺乏主动要求培训的意识,认为学习是企业“要我学”,而非“我要学”。
2.学习培训存在形式主义。一是表现在考核过频,监督不力。从当前的培训体制看,职工的学习考核次数虽然不算少,但如果考核监督不力,则不能真正反映学习和培训的效果,学习培训流于形式,从而使培训效果达不到要求。二是培训计划缺乏规划。培训工作缺乏计划性,且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效果缺乏跟踪评估。三是培训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培训内容与受培训职工的工作职责联系不密切,致使培训针对性不强,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3.职教干部少,师资力量不强。目前,济南铁路局各站段配备的职教干部普遍比较少,很多站段没有设立独立的职教科,而铁路局培训中心普遍存在专业教师比较缺乏的现象。我国企业职工教育的师资,或是来源于普通学校、职校,习惯于用普通教育的方法来教成人;或是来源于企业的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不会运用恰当有效的方法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
4.培训形式单一。现在铁路企业普遍采用传统的“语言+黑板+教材”的形式进行培训,注重抽象说理的作用,且多以“听”或“视”的单一通道传送信息,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学员在下面昏昏欲睡,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更新观念,领导重视。职工教育和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实用性强。但是,职工教育和培训工作需要党政工团各部门共同努力,必须加强领导,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教育工作者,要明确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企业专业知识、技术传播的重要途径,按照科学发展观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树立起这样的理念: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是企业开发人力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坚实基础,是实现职工终身教育、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增强铁路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从这一高度出发,把职工教育培训转变为全员的继续教育,把间断性教育培训转为终身教育培训,不断创新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内容、方法、形式和机制,发挥教育培训关键性作用。
2.健全企业职工教育法规。健全的法规体系是企业职工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这是发达国家企业职工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尽管我国《宪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都有对企业教育的若干规定,明确了企业有办好企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有关法规和法律条款没有实施细则,难以落实,而且对违反法规的行为无监督、约束和制裁。因此,应尽快健全企业教育的法律和法规,对企业办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做出规定,使企业教育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同时,企业要学习国外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企业职工教育师资的质量,在企业培训立法中严格规定,担任职业培训任务的教师必须接受两方面的教育,一是专业教育,二是师范教育。要依法履行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义务,切实保障职工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3.健全各级教育培训组织和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一要提高职工教育的权威性,促使教育基地规模化。二是严格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加强对单位基层职工的培训工作,增强培训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责任心,把职工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三是严格对各部门、各系统专业技术培训和现代管理方法培训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