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经济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经济建设

绿色经济建设范文1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has obtained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Cement, plate glass, building sanitary ceramics production, it is among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level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At the same tim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China's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green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5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洛阳浮法玻璃”技术跻身世界三大“浮法”之一,高质量大规格建筑陶瓷砖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已整体实现国产化。建材产品的标准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接轨等,明显缩短了行业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已成为世界建材产品的生产消费大国,但是伴之而来的是生产传统建材产品恰恰需要能源。资源的高消耗,要大量占用耕地,并且产生对环境的高污染。这种发展模式将使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不堪重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材工业要继续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发展绿色建材,走循环经济之路是对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响应,也是保护生态环境。为地球的未来储蓄资源的必然。

我们国家把节能降耗工作看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以玻璃为例,玻璃与其优良的透光性能和特殊的质感在建筑上的运用是其它材料无法替代的。长久以来,由于玻璃材料本身的特性造成了玻璃自身的保温隔热性能差,不能满足现代建筑所要求的节能和舒适的要求。特别是那些大面积采用玻璃幕墙的大型公共建筑,过去,由于使用了不节能的普通钢化玻璃或普通中空玻璃制作幕墙,该部分建筑的能耗特别高,而且冬冷夏热很不舒适。节能是绿色建筑对建筑玻璃的第一要求。为满足采光、装饰与立面设计要求,建筑门窗洞口有不断增大的趋势。而洞口是能量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玻璃及其板材的保温节能问题即成为玻璃业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意见的建筑玻璃仅承受自重.风压和温度应力三种荷载,由于设计的板面尺寸较大,这些荷载所造成的应力一般不超过10-20Mpa。随着增强玻璃的问世和增强技术的不断提高,建筑设计师已将玻璃作为一种结构材料来使用,使玻璃的采光、围护、装饰等多项功能得到更广泛地结合与应用。各种各样的节能玻璃象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真空玻璃的出现超越了以往所有的节能玻璃品种,标志着真空玻璃节能时代已经到来。真空玻璃是一种保温、隔声性能非常突出的高新技术产品,是由两块平板玻璃,中间由微小支撑物将其隔开,玻璃四周用玻璃钎焊料封边,通过抽气口抽真空,然后封接抽气口保持真空层的一种结构。为了长久保持真空度,延长真空玻璃寿命,真空玻璃在真空腔内还放置了吸气剂。微小支撑物是外径0.5mm,厚度0.15 mm的金属环,由于体积微小,对人的视觉和玻璃的光学性能几乎没有影响。真空玻璃的保温原理和结构与保温瓶极为相似,建筑上使用真空玻璃就好象把建筑罩在一个巨大的保温瓶中,保温节能效果可想而知,真空玻璃的保温性能Low-E中空玻璃是目前市场上运用较为普遍、节能效果也很好的玻璃品种。

作为建筑材料而言,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一方面消耗大量的能源,产生大量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和环境,另一方面,使用中会挥发出有害气体,对长期居住的人来说,会对健康产生影响。鼓励和倡导生产、使用绿色建材,对保护环境,改善人民的居住质量,作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绿色建材又称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和健康建材等。绿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

建筑玻璃生产的有害物质排放主要来自熔化过程,所排放的污染物有氧化氮、硫氧化物、含多种有害成分的烟尘、粉尘,从广义讲还应包括氧化氮的排放。减少有害物质排放,尤其是氧化氮的排放,是玻璃业界始终努力的方向,通过工艺方法的改进已经取得一些有些的进展。

减少氧化氮的排放是要付出成本的,不同的方法其效果不同,可以通过氧化氮排量减少数量与增加的成本支出之比对清洁生产的工艺进行比较和优选。目前控制氧化氮的最有效方法还是减少发生量,此外化学还原法使氧化氮还原为氮气也是一种有效方法。

烟尘也是玻璃工业实现清洁生产必须解决的污染源,烟尘中含有大量的悬浮颗粒,微粒表面吸附了有害气体,微粒的粒径很小可以长期漂浮在大气中。收尘的办法有多种,在技术上没有困难,关键是需要资金投入。在玻璃生产线常用的收尘方法有离心收尘、洗涤收尘、静电收尘、重力收尘和惯性收尘等,后两种方法适用于较大粒度的粉尘收尘原料堆放与输送过程中粉料的飞散是玻璃工业对大气造成污染的又一个来源,由于玻璃生产造成的粉尘远小于水泥工业,加之现代化的玻璃企业通过无尘化的设施与管理已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只要那些小型玻璃企业的粉尘污染并进行改进。玻璃生产线的废水排放问题也不难解决,用于洗涤的废水主要含无机悬浮固体物,通过一般的沉淀和吸附处理即可达到排放标准。玻璃工业的洗涤废水pH值较高,可以采用化学中和的处理办法,如果废水中含有微量有害金属离子可以采用离子交换的处理办法。

躁声也是一种污染,它对人的心理与生理造成危害。治理躁声首先从声源人手,对压随机、破碎机、鼓风机、筛分等高躁声设备进行消声减振处理。其次对产生躁声的设备所在的建筑进行吸声和隔声的屏蔽,多种方法结合治理躁声污染在技术上不存在困难。

绿色建筑对建筑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提出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除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护和拆除再生整个生命周期的整体绿色概念外,建筑材料水平是其绿色化程度的重要度量。建筑材料从资源开发、制造加工、运输使用到回收再生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和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要求绿色建材的节能无害和重复使用。

绿色经济建设范文2

关键词:建筑风环境;Airpak模拟;风速风向;气压差;优化设计

在绝大部分地区,为了提高建筑节能效果,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外环境,在建筑的室内外空间设计上,既要满足夏季良好的自然通风,又要避免冬季室外风速过大,并优化建筑散热保温效果,从而降低建筑运营能耗。本文结合建筑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建筑风环境模拟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起到的作用进行探讨。特别是在建筑设计前期的方案推敲与优化阶段,建筑风环境模拟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绿色建筑的优化设计方面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建筑设计案例从以下两方面来探讨建筑风环境模拟分析与绿色建筑前期设计的关系。

1.风环境模拟分析与建筑形体布局对比

本文以中国整形外科医院改扩建竞标方案作为案例分析,该方案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基地东西长约300米,南北长约160米,占地面积为62923平方米(面积计算准确吗?我计算是48000),用地内地势平坦,基地周围交通便利。地块东侧临处路,西临疗养院路,南侧为永定河引水渠,北侧为院区家属院和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在该建筑设计前期,主要有两个概念方案,各有其特色,但其建筑形体布局有着较大不同。现以北京的自然气候条件为基础,从绿色建筑理念出发,以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风环境的要求作为参考,运用流体模拟软件Airpak,对整形外科医院的两个方案进行冬夏两季室外风环境的仿真模拟,从而为整形医院取得良好的建筑通风,减少建筑能耗,避免污染物扩散,创造舒适的室外环境提供模拟成果及理论支持,为建筑方案的对比和筛选提供依据;同时,该模拟结果可以用来指导该医院建筑布局的优化以及室外景观的合理布置,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加适宜的休养康复环境。北京冬季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夏季是东南风。石景山区,4月平均风速为全年之最4.7m/s。在建筑风环境模拟过程中,取风速为5m/s,测试建筑室外风环境;本文将分别模拟以下两个设计方案的冬季和夏季风环境,来对比探讨不同建筑方案的自然通风,行人舒适度、污染源扩散、气压差值等方面的问题。

1.1方案一模拟分析

方案一示意,该方案南北对称式,南北各有东西向条状住院楼,中间为门诊医技楼,它们共同围合的空间为一个下沉庭院,适于患者在其中休息与交流;垃圾处理和动物实验区域在西南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其污物和废气对院内的影响;人行道和院落分布在建筑体块之间。此方案冬夏两季的建筑室外风环境模拟结果如下:分析方案一模拟分析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院内风速:分析冬夏两季1.5m高处的速度矢量可以看出:冬季风从西北角吹来,风速为5m/s,经过院内建筑再从东南角离开,风速减小幅度较大;分析速度云图可以看出,院内风速均匀,人行道路上没有超过5m/s的不适风速,也无静风区;在图2中分析夏季风速度矢量图和云图,可以看出,夏季风从东南侧吹过来,院内的几大围合区域如东侧入口广场、西侧内院皆有一定的风速,并且绝大部分区域气流通畅,没有涡流区和静风区,整体来说通风气流条件较好。

(2)污流排散:医院内主要污染源为垃圾处理处和动物实验区域,它们位于基地西南角。分析冬夏两季1.5m高处的速度矢量可以看出,冬夏季污浊气体的方向都是背离医院散去,不会吹入院内,并且没有产生漩涡区,污浊气体不会滞留,从而不会影响院内清洁。

(3)气压差值:冬季1.5m处气压图可以看出,作为西北角第一排的两栋建筑迎风和被风两面气压差大于5pa之外,应做好建筑防风,比如加强建筑构件防风处理或者种植常青树种在其北侧;除此之外的其余部分,如南北住院部的气压差值都较小,可以减少冬季大气压值引起的热量流失及额外的能源消耗。中夏季1.5m处气压图所示,南边住院部气压差值大于5pa,北边建筑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气压差都大于1pa,都优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在提高室内舒适度的同时,减低了空调使用带来的能耗。

1.2方案二模拟分析,该方案西北角为两栋住院楼,并且围合成一个室外休息西北庭院,西南角为主要污染气体来源:科研楼、动物实验楼,东部为门诊医技等,东西建筑之间为一条南北向开敞的主要景观轴,建筑之间用连廊连接,该方案建筑风环境模拟结果如下:分析方案二模拟分析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院内风速:中冬季1.5m高处速度矢量图,可以看到冬季风从西北角吹来,在住院部围合的西北庭院中,虽无风速过大情况,但是形成了一定的回旋涡流,不利于保证空气洁净;冬季1.5m高处速度云图,科研楼与住院部之间的走道空间,冬季风速较大,近一半面积处于3m/s—5m/s之间,不适合患者在此行走和休息活动,同时建筑表面寒风过大容易过多地带走建筑物热量。夏季1.5m高处速度矢量和云图,可以看出夏季西北庭院被南边建筑阻隔,庭院内风速较小,不利于通风散热,在夏季也不适合休息活动。从风速分布角度来看方案一优于方案二。

(2)污流排散:院内主要污染源为科研教学中动物实验区域,位于基地西南角,冬夏两季速度矢量图来看,夏季的污浊空气对院内影响不大,背离医院散去;但是在冬季,污浊气体将会由实验楼与住院部形成的狭长走道中吹向住院部,影响院内清洁,由此比较,方案一要优于方案二。

(3)气压差值:从图3中冬季1.5m处气压图可以看出,冬季南北住院部气压差值相对方案一要大一些,且最北住院部与迎风面第二排的医技楼气压差都大于5pa,显然容易引起的热量流失及额外的能源消耗。夏季1.5m处气压图,看出夏季南北住院部气压差值都较大,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通过冬夏两季气压差值的对比,方案一要略优于方案二。综上所述,通过建筑风环境模拟,对两方案中院内风速风向、污染气体流向、建筑室内外气压差值等方面的全面比较,建筑方案一优于建筑方案二,结合其他建筑设计要点,该医院最终设计方案选取为方案一。

2.风环境模拟分析与建筑形体布局优化

以建筑风环境模拟的结果为基础,尽可能保持方案一大体不变而进行局部微调,方案一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在夏季,若干建筑室外空间局部通风不佳,下面将提出具体问题,并对建筑形体布局的进行适当优化,得出方案三;最后将方案三与方案一进行模拟对比:

2.1方案一的问题及优化方式

(1)问题一:西边的下沉内庭院,有一半面积在冬夏两季特别是夏季的通风效果不佳,此处冬季休息活动基本符合要求,但夏季宜有良好的通风,否则内院一半面积风环境不适于夏季室外活动,气流不畅。优化方式为:在方案三中,将门诊主楼与南边住院部的连廊一层做成开敞式的,冬季连廊两侧关闭;夏季底层连廊打开后走廊形成通风带,激活内院气流,利于通风。

(2)问题二:东侧主入口广场及其北侧走道冬季在北边住院楼的庇护下,室外风速不大,冬季风环境较好;但是两处夏季风速都很小,空气流动受阻,再加上人流量较大的因素,此处在夏季宜有更加良好通风。优化方式为:在方案三中,将东南角住院部底层架空两跨度15米,做成水池及花园,优化通风效果和微气候的同时,营造了一处乘凉避暑的室外休闲空地;另外,将门诊主楼与东北住院部的连廊一层做成开敞式,这样夏季东南风大量吹如门诊广场,北边走道亦有良好通风。

2.2方案一与方案三夏季风环境模拟结果对比

方案一与方案三夏季风速度矢量图与云图可以看出:相对于方案一,优化后的方案三使内院、门诊入口广场、北部走道的通风效果有了较大改善,使夏季整个院区近35%的室外风环境得到优化,改善了室外环境的舒适度、室外景观等微气候,夏季优越的通风效果也降低了空调能耗,符合绿色建筑设计要求。

3.结论

以上研究仅适合在建筑概念与方案设计阶段,通过风环境的计算机模拟寻找优化设计方法,模拟精度满足建筑师在此阶段的方案决策即可。通过本研究不难发现,以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风环境的要求作为参考,以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作为指导,充分利用好建筑风环境模拟技术,能很好地为绿色建筑构思、建筑布局、建筑形体等前期设计提供客观、科学的评判和优化依据,从而对不同的建筑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和调整优化,使得建筑具有更合理舒适的室外风环境,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改善建筑的隔热保温、避寒散热性能,从而降低建筑运营能耗,践行绿色建筑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陈飞.建筑风环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绿色经济建设范文3

关键词:绿色建筑;产业链;社会效应;经济效应

1引言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生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产业是在既有产业基础上,以节约、生态、可循环、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贯通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一种新型的产业,主要涵盖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绿色产品应用、绿色建造、绿色运行,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类专业服务,包括勘察、规划、设计、检测、认证、研发、建材、设备、构件、施工与安装、建成后物业环境的运营与管理,以及相关的咨询与服务。随着绿色建筑产业内分工的不断纵向发展,传统的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更加趋于创新、协调、绿色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分离为多个相互关联的企业活动,相互构成上下游关系,共同创造价值。这些企业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并围绕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上下游链条关系,构成绿色建筑产业链。在绿色建筑产业链的影响和合力作用下,通过持续的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不断改进传统建筑的生产方式,从而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有效的成果,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2绿色建筑产业链构成

相对于传统建筑行业,绿色建筑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衍生出了其他相关行业,丰富了建筑行业的内涵。譬如,就技术服务而言,在绿色建筑产业链中包括绿色生态规划、绿色建筑设计咨询与认证、BIM软件、绿色施工、绿色运营以及绿色建筑检验等新型服务。绿色建筑的目标在于使人类的建筑活动符合生态规律,融入自然生态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生态环境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研发轻质高效的人工栽培基质,培育浅根、需水量少、适应性强、管理方便的植物,构建完善的排水及浇灌装置等,满足绿色建筑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的要求。②开发新型透水铺装材料和浇筑透水混凝土地面,收集天然雨水,通过人工种殖抗污染和强净化功能的水生动植物、辅以模拟自然的曝气充氧等,达到对景观水体和清洗车辆、路面等水质控制的目标。③应用可再生能源,不直接消耗化石能源,减少电能用量,实现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重,达到建筑运行的零能耗或超低能耗。④应用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和工业化建造,以及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大量节约材料减少环境污染。如上所述,相较于一般建筑产业链,绿色建筑产业链各部分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有了新的拓展。主要涉及国民经济行业的7个门类,分别为工程建设、技术服务、建筑材料生产、建筑设备制造、生态环境、运营管理和拆除(循环利用)等,其中主要包含25个大类,约占国民经济产业大类的30%左右;65个中类,约占中类的15%左右,绿色建筑产业链图谱如图1所示。

3绿色建筑产业链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绿色建筑产业链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不仅仅是传统建筑产业链的延续,更是以绿色建筑作为上下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具有推动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其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现就以下几个方面对绿色建筑产业链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应进行阐述。

3.1产业技术效应

绿色建筑技术不是完全独立于传统建筑技术的全新技术,是传统建筑技术和新的相关学科的交叉与组合。所谓绿色建筑技术是指应用这些技术建造的建筑,将产生50%、65%、75%的节能效果,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并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共生。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原有分散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统一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与环境保护”的技术框架之下,使绿色建筑技术从研发到应用有了更明确、更体系化目标。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提升有其自身特点,其技术效应主要体现在绿色建筑技术的创新推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并通过关联效应影响相当数量产业的新技术发展,其技术效益改进产业发展的模式既是“质量”的有效提升,也推进了“数量”的积极增长。经测算,绿色建筑的总带动效应为1.44,提升效应明显。这其中既包含了建筑产业技术创新带动的效益,也包括对相关的产业技术提升所产生的作用。

3.2生态环境效应

绿色建筑是对高耗能、高耗材、浪费资源建筑的一种反思和改变,其在生产、施工、运营等一系列环节上的突破,使建筑建设和生态建设走向共赢。绿色建筑产业链中的材料生产、施工建造、设备运行、自然能源应用等多方面的创新和转型极大提升了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效应。首先,绿色建筑通过釆用新技术,新能源及环保材料,实现节能环保,提升生态环境价值。譬如依据不同地域的气候环境,有效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尽量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有效减少照明和空调的能源消耗;在外部围护结构方面使用高效保温材料和高性能节能门窗,减少建筑运营能耗;通过采用节水器具、雨水(中水)再生回收等措施,减少50%以上的污水排放。与传统旧建筑相比,绿色建筑一般可以降低65%以上的能耗。其次,绿色建筑可以从多方面缓解或消除热岛效应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绿色建筑对新型材料的应用可以改善建筑的热属性,极大地延缓热岛效应的出现。譬如使用新型隔热材料建造的建筑物,使其护结构的热阻得到显著提高,减少建筑外表面对太阳热量的吸收,消除城市热岛形成的能量基础。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能够有效降低建筑的热岛排放物,绿色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减少了热污染气体的排放,改善了城市气候环境,并将一部分排放热量转换为其他形式能源,变废为宝。

3.3就业人才效应

绿色建筑及其产业是对传统建筑及其产业的转型和创新,在这过程中,一方面传统的“建筑工人”向“产业工人”转型,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就业效应;另一方面在绿色建筑产业持续发展过程中,派生出一些新的行业和人才需求,促进了人才使用效应。绿色建筑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预制装配建筑极大提高了建筑工业化的水平,随着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的普及,大量现场施工工人需要转变为熟悉应用计算机、懂得机械装备操作的产业技术工人,这种转变将极大地提升相关人员的劳动素质和劳动效率。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加速新型职业的出现,如绿色建筑设计、建筑节能审计、环保顾问、智能运营等方面的人才和劳动力需求,对原有的产业技术人员和工人提出新要求,需要社会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提供专业化培育服务,培养出合格的绿色建筑人才。

3.4经济增长效应

根据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至2015年,全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m2,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中国绿色建筑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通过发展绿色建筑,带动绿色建筑产业链的综合发展,中国每年有能力带动约2万亿左右的宏大消费市场行为,由此至少可以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若按绿色建筑附加价值占绿色建筑总投资的5%计算,到2020年,绿色建筑全产业链至少能达到2.5万亿人民币的产值。

4结语

通过引出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概念,从绿色建筑产业的门类等方面分析了绿色建筑产业链的组成架构,并绘制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图谱。分析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对建筑行业的影响,从产业技术效应、生态环境效应、就业人才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在国民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欣,吴晓春,王然良.江苏省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研究[J].建设科技,2014(16):33-36.

[2]梁俊,强梁浩,张峰等.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引领绿色经济发展[J].建设科技,2012(17):20-26.

[3]章国美,时昌法.国内外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研究[J].建筑经济,2016(8):76-80.

[4]菅卿珍.绿色建筑产业链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城建大学,2013.

[5]姜小明.绿色建筑产业的经济发展策略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6):220.

[6]李蕾,沈云云.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整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建筑经济,2016(11):103-108.

绿色经济建设范文4

1.1绿色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即在建筑筹建到废弃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尽可能地节水、节地、节材、节能,同时尽量地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环境污染,从而为人们营造健康、生态、适用、高效的建筑使用空间。绿色建筑理念作为一种环境保护的重要理念,为打造现代化的低碳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支撑。如今,绿色建筑理念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它的应用已经衍生到城市景观设计等领域,推动着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1.2绿色建筑理念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现阶段,许多居住区在进行室外景观设计时,过度追求装饰性元素的表达,频繁使用喷泉、雕塑、亭台等设计要素,这其实是对景观设计的一种误解,背离了景观设计追求生态、自然的本质。绿色景观设计在内容及形式上应当体现出民族性、地方性,并且要坚持简单、朴素的原则。就这一点而言,景观设计与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是不谋而合的,采用绿色、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对于绿色建筑本身的推广和应用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绿色建筑体系下的景观设计一般包括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利用,对原始空间关系的处理,使之与居住区总体建筑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保证建筑环境舒适度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原有的生态自然环境,因势筑园,就势造景,通过较少的投入,简易的工艺,乡土化的树种来实现局部的景观改造,且尽可能避免化石能源的使用,在保证绿色、节能、环保的同时,取得较为出色的景观效果。

2绿色建筑视域下的景观设计策略

2.1合理规划地下空间

合理规划地下空间,将景观设计的消极要素转移至地下,从而为地上空间的设计规划奠定基础。居住区内的主要噪声源是中水处理站和泵房,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可通过建造地下泵房和地下换热站的方式将这类设备转移至地下,达到控制居住区噪音、节约地上空间的效果。居住区规划中考虑设置地下室,同时在通风、消防、防渗等方面处理好地下室与地面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为住户的生活提供便利,也能够有效地节约地上空间。建造地下车库,可以将车库的出入口、采光通风口同居住区内的园林小品相结合,使之看起来协调自然,不影响整体的景观效果。

2.2设置生态停车场

首先,对居住区环道外侧以及楼间位置加以利用,设置生态停车位,既缓解了住户停车难的问题,又节约了用地,而且还很好地实现了居住区整体环境的协调。其次,充分利用楼间消极空间设置半地下车库,并对上部加以绿化,这样不但可以起到节约用地、平衡土方的功效,还能提高居住区的整体绿化率,使居住区环境得到进一步的美化。

2.3应用透水地面技术

对于居住区内主干道可以用沥青混凝土进行铺设,对于人行步道、园路等道路可用透水性能较好的水泥砖铺设,对地面停车场,全部以植草砖铺设,打造生态停车位。通过透水地面技术的应用,提高居住区地面的透水能力,增强居住区地面的生态调节能力。

2.4人性化的道路系统

在布局道路系统时,要充分考虑消防、生活及观景的需要。居住区道路系统由车行道和园路组成,可以根据各自的功能分区,将两者合理搭配,组成环形路网结构,既确保了交通的快捷通畅,又为消防工作的开展提供方便。对于车行道,首先要符合消防设计的有关标准,确保主干道路和环形道路都达到一定宽度。对于园路,其内部游步道的宽度以1.5~2.5m为宜,与此同时,还应该设置残疾人专用坡。在功能不同的道路区段设置不同的装饰铺设,路面铺设要尽可能使用本地常见的材质,如卵石、水泥砖等,此外还可使用炉渣、粉煤灰等为原料制成的免烧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材料造价,还实现了材料的循环利用,提高了道路景观的绿色环保性。

2.5节水设计

一是设置雨水回收装置,将所采集的雨水送入一体化水处理中心,然后统一回收利用。二是通过景观水池实施雨水调蓄,以控制多雨天气时的地面峰值径流,缓解排水负担。对于超出调蓄、渗透能力的雨水,可使其溢流汇入市政雨水管网。三是将中水回用和雨水回用系统加以整合,利用非传统水源进行冲厕、路面浇洒和绿化浇灌,在整合两种水回收系统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中水和雨水要分开处理,两者不能共用一个清水池;在利用非传统水源时,要制定严密的水安全保护措施,以防止其破坏周边环境或危害人体健康。在绿化浇灌中,可采用喷灌与微灌,最好能够辅以园林压力补偿滴灌系统,滴头应采用双出口,避免发生倒吸。根据不同植物对水量的不同需求,应选用不同类型的喷头,如乔木和灌木的需水量较大,比较适合采用涌泉式喷头,而对于草坪花卉等,应该使用旋转式微喷头,同时辅以地插,注意所采用的喷头应具备起始角记忆功能,确保喷灌时不会干扰道路的正常通行。

2.6照明系统

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居住区中心区域的庭院灯及草坪灯以太阳能灯具替代传统光源,通过光伏发电提供景观照明,中心区以外的庭院灯则使用节能灯。此外,居住区内的庭院灯可以通过多头分回路予以控制,既保证其使用功能,又不对人们的生活起居造成干扰,同时还起到了节能功效。

2.7种植设计

景观植被应以绿色为主,主要采用乡土树种,并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予以搭配,同时要注意结合不同景点的景观特征,实施专题种植设计。对于居住区换热站换气口、消防水池通气口等区域,可利用植物加以遮挡,达到环境美化效果。在树种选择方面,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风景特色,对不同色彩、类型、高度的树种进行合理搭配,构造集“点、线、面”于一体的绿化植被系统,用不同的植物点缀不同的活动空间,满足不同的观景需求,为人们营造一个兼具舒适性和观赏性的生活空间。

3结语

绿色经济建设范文5

[关键词]林业经济;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083-01

林业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元素。近年来,我国加快建设现代林业,把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作为林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主攻方向,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

一、绿色林业对于发展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在改革开放中,尽管有发达国家历史经验可借鉴,有跨越式发展之机遇,有可持续发展之指导,但因基础薄弱,长期集约经营乏力,所以经济快速增长仍然没有摆脱牺牲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我国的环境破坏系数是经济发展系数的1.7倍,我国在工业建设中产量增长了10倍,而我们的资源消耗却翻了40倍;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改革开放29年已为经济进一步发展建造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平台,具备许多有利的条件,但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对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林业是生态建设保护的主体,也是一项重要的绿色产业。按照当前国际上通行的理解,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等四项服务功能,依此产生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森林生态系统同时具备这四项功能的强大生态系统。森林是一个绿色生产(供给)系统,能为人类社会提供木材、纤维、能源、食物、药材等各种林产品。森林是大气、水、土等自然系统的主要调节器,发挥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附污染物等生态调节作用。森林是地球生物圈的主要支持系统,起着吸碳呼氧、维护大气组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地球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岩石圈、水圈中水分和矿物养分物质循环和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能量流动的支持作用。森林也逐渐成为人民群众保健游憩、休养观赏的主要场所。森林的这四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大,产生着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可贵的是,林产业是真正的绿色产业,其生产过程大多是纯自然、低能耗、少污染的,其产品都是可再生、高安全、易降解的。因此林产业应当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经营管理得当,森林的生产(供给)功能完全可以和调节、支持和文化功能相兼容。多功能林业已成为现代林业的发展趋势,这就使得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二、发展绿色林业经济的思路

(一)发展林业循环经济

加快林业经济发展,建设林木种苗培育体系。大力发展商品林生产基地,重点加快“经济林、种苗花卉、工业原料林”三大商品林基地建设,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推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建设,扶持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形成林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二)发展森林旅游业

加快森林旅游景区发展,在理顺产权利益关系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支持鼓励林农利用具备一定景观条件的集体或个人经营管理的森林资源,提供森林旅游服务;提升景区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改善景区接待服务条件,创新完善森林旅游服务体系,大力提高森林旅游接待服务质量;构建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森林旅游产品体系,积极发展山地森林生态游、冰雪度假游、温泉度假游、森林生态养生游、城郊森林休闲健身游、滨海森林生态游、民俗风情体验游等特色森林旅游形式。深化森林旅游经营机制改革;加强宣传推广,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着力兴办“森林人家”等接待服务设施;强化区域间合作,加强资源保护和植被景观建设。

(三)发展林下经济

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围绕林下养殖和林间种植,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根据现有成功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前景,主要推广以下两种模式。一是林禽模式,即在林下饲养蛙、兔、鸡、鸭、鹅等禽类,延伸产品深加工链条;二是林菌模式,即在林地种植草菇、双孢菇和木耳等实用菌,并进行深加工和品牌化经营。积极鼓励、扶持职工开展林下种植、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要通过牵线搭桥,帮助林下经济经营者与林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的产品购销关系,扩大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卖难”问题,全面带动林下经济发展壮大。

(四)开展林产品精深加工

努力抓好木材、林药、林菌、林禽等一系列林业复合经营模式。培育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树立典型样板。提高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能力,发挥林业产业规模效益与积聚效应,通过企业的优化组合,提升林业企业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绿色经济建设范文6

[关键词] 循环经济;绿色物流;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0-0033-03

[作者简介] 钱廷仙,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国际物流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国际物流。 (江苏 南京 211168)

伴随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全球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的发生。绿色物流的建设,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能更好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催生绿色物流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强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因素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1.单程经济与循环经济比较。从产出与资源投入角度看,传统经济属于单程经济,是线性的增长模式,高产出建立在高消耗的基础上,以“资源――产品――废弃”为表现形式,视地球为无穷大的资源库和排污场,一方面从地球大量开采资源生产各种工业品和消费品,另一方面向地球环境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以“低投入――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为特征,要求在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地球资源的开采,按物质代谢或共生的关系延伸产业链,使整个经济系统包括从生产到消费的物流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创始人鲍尔丁曾说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不过是茫茫无限太空中的一艘小小的飞船。人口、经济的不断增长终将使这艘小飞船内有限的资源消耗完,人类生产和消费所排出的废物终将使飞船舱内完全污染。因此,在考虑经济发展过程时,人类必须对这个有限的、狭小而拥挤的星球建立“宇宙飞船”经济,也就是说,必须建立既不能使资源枯竭,又不能造成污染,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质的循环经济,以代替过去仅限于“取”和“排”的单程经济。

2.循环经济的行为准则与绿色物流。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即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源头上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重复使用;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参与经济循环。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相互影响。循环经济“减量化”准则减少了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减少了无效的物流业务量,降低了绿色物流体系的运行成本。循环经济“再使用、再循环”准则需要高效的绿色物流体系来支持,以保证循环经济顺利循环。很显然,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物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循环经济和绿色物流都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人类现在与未来的和谐,有利于推进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绿色物流的特征与建设目标

绿色物流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的,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和控制。与传统物流相比,绿色物流有自身的特征和建设目标。

1.绿色物流的特征。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发展绿色物流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理智选择,也是企业应对未来全球化挑战和在竞争中抢占先机的重要机遇。根据循环经济的理论与要求,与传统物流相比,绿色物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绿色物流追求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双赢,强调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直接体现一个组织的绿色形象。二是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绿色物流的全过程,环境保护成为评价物流系统是否有效、合理的重要指标。三是绿色物流既包括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各个单项的物流作业,还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四是绿色物流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寻求经济与环境共生型的企业发展战略。

2.绿色物流建设目标。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其活动由实现商品空间、时间上的转移而产生的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元素构成,涉及供应、生产、销售、消费等各个领域,有赖于社会大生产的专业化、集中化和市场的分散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绿色物流是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流程进行改进,形成一个与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系统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改变原来生产与物流、消费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因此,绿色物流建设目标是通过提高物流效率来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成本,促进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物流建设策略

根据循环经济的准则,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前瞻的物流规划和科学的物流管理,克服空间和时间的障碍,与绿色供应、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活动紧密衔接,提供快速高效的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和废弃物回收等绿色物流活动,在保证高水平物流服务的基础上,消除物流活动中种种非绿色因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绿色物流建设关系到社会的各行各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特别是政府和企业的参与。

1.政府层面的策略。在绿色物流建设方面,政府作为公共部门,所采取的策略主要是宏观性的,旨在对物流市场进行引导和规范。

(1)通过舆论导向,树立绿色物流观念。观念是行为活动的指南。由于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矛盾,企业往往为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为个体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非理性地对资源展开掠夺式经营。政府要加强循环经济的研究,向社会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树立绿色物流观念,为绿色物流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一方面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国民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实行物流外包,分享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成果,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避免自有物流带来资金占用增多、运输效率降低、配送环节变繁、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

(2)通过政策导向,开发绿色物流技术标准。现代物流的特征是建立在先进的物流技术的基础上,没有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支持,就没有绿色物流的发展前景。绿色物流建设既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定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政府要从政策上鼓励绿色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强制性地限制和淘汰非绿色物流技术标准。标准化是物流资源整合的基础。目前我国物流业中的非标准化设施、装备和行为相当普遍:一是各类运输方式间设备标准不统一,限制了多式联运的开展;二是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影响了物流配送系统的协调运作;三是信息技术不能自动实现无缝衔接与处理,影响了数据共享。为此,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对我国绿色物流标准的制定进行宏观指导,在对国外相关标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我国已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及时淘汰落后的标准,更新或增加通用性强、有利于环保的物流技术标准。

(3)通过法律导向,制定绿色物流法规。绿色物流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政府约束的角度看,绿色物流法规的制定、颁布和施行,将为绿色物流发展提供保障。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现有的物流市场进行规范管理,可以明令禁止非绿色物流的行为,尤其是控制物流活动的污染发生源,如运输工具的废气排放污染空气,流通加工的废水排放污染水质,一次性包装的丢弃污染环境,等等。这既明确了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又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机会,促使绿色物流建设有法可依,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在绿色物流法规的规范下,下游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更能激励供应商提高环保意识、改善产品环保性能,如某家大型电信公司同意采购某家供应商的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前提是,要求这家供应商在这些设备寿命终止时能将其回收,并妥善处置。

(4)通过投资导向,完善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基础性、公益性的物流设施,政府要加大建设力度。首先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的科学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资源的综合效能。其次要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理顺各种关系,使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投资者的物流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防止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

2.企业层面的策略。企业作为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在绿色物流建设方面的策略主要是微观性的,旨在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1)加强绿色运输管理。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企业物流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绿色运输是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对企业而言,实施途径主要包括:首先是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其次是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交叉和重复运输,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环境危害。再次是组织开展多形式联合运输和共同配送,最大限度地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运输方式的长处,以实现多环节、多区段、多种运输工具的相互衔接,尽可能全程采用集装箱运输形式,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

(2)加强绿色包装管理。包装是商品营销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大量的包装材料在使用一次以后就被消费者遗弃,从而造成环境问题。例如,现在我国比较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就是由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随地遗弃所引起的。绿色包装要求按照循环经济中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的原则,积极推广无毒、无害、轻量、薄壁的包装。绿色包装以节约资源、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的,主要包括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和包装作业过程等三个方面的绿色化。企业实施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尽量使用简化、可降解环保材料制成的包装,提高材质利用率。二是设计大型化、集装化及轻便式、折叠式的包装,以保护货体,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提高装卸搬运效率和装载率。三是建立包装回收制度,尽可能采用周转包装,以利于包装物的梯级利用和废弃包装物再生处理等。

(3)加强绿色流通加工管理。流通加工指货物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贴付、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大有作为的领域。企业实施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料,与废弃物物流顺畅对接,降低废弃物污染及废弃物物流过程中的污染。

(4)加强绿色仓储管理。绿色仓储要求企业避免保管中化学方法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易燃品、易爆品和化学危险品等物品的爆炸或泄漏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除此而外,绿色仓储还要求企业仓库资源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仓库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仓库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企业新建仓库还要考虑拟建仓库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

(5)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逆向物流是指所有与资源循环、资源替代、资源回用和资源处置有关的物流活动。逆向物流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常被发达国家作为建设循环型经济的重要举措。实施逆向物流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有完善的商品召回制度、废弃物回收制度以及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制度。废弃物物流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大量废弃物的出现增加废弃物处理的困难,可能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引发自然环境的恶化。为了减少废弃物物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再利用,企业需要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加强废弃物的循环物流管理。在绿色物流法规的引导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再循环将成为企业的一项法定义务。企业物流系统也必须以此为根据重新构建,不仅要考虑为前向供应链提供快速的、环境友好的物流服务,还必须考虑构建废旧产品的回收、翻新、改制等再循环的物流网络。

参考文献:

[1]周宏春.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学[J].科技中国,2005,(9).

[2]刘志坚.浅析绿色物流理论及其发展路径[J].大众科技,2005,(12).

[3]王丽梅.浅析绿色物流发展的政府规制与政策激励[J].税务与经济,2005,(6).

[4]张沈青.论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物流战略[J].当代经济研究,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