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人才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运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运营人才培养方案

新媒体运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39-03

数字媒体技术是目前社会需求的新兴技术,其相关的技术产业也是目前社会需求的新兴产业,每年社会需要大量的数字媒体技术方面的人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目前高校来说也是一个新兴的专业[1]。对于很多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相应的一些缺陷和不足[2],目前很多高校无法像其他计算机专业一样有成熟的专业建设思路和人才培养方案,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3]。而对于探索如何以地方服务产业需求为目标,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改革思路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以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在专业建设、教学体系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市场前景现状

随着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开始增长。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由生产型主导向消费娱乐型主导社会过渡,包括动漫游戏在内的数字媒体技术及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推进不同文化间沟通交流的全球性产业,开始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对全球经济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产业,覆盖了数字影视、数字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电影特效和游乐园等所有娱乐领域。数字技术使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以动漫和游戏为核心的数字媒体技术产业,以及由此派生的制造业、教育培训产业和软件业,已经成为21世纪新经济革命中的代表[4]。

中国正成为全球数字媒体技术及创意产业成长速度较快的一个地区,广阔的市场前景使得中国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的积极推动下,国家批复了多个国家级数字媒体技术、动漫游戏、创意基地。

二、数字媒体技术人才需求

数字媒体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明确和树立本土自身的产业优势地位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为本土数字媒体技术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非常重要。

然而,目前在我国真正适合于国内外市场的从事数字媒体技术行业的软件服务外包的人才却极为短缺[5],据CCID调查显示,中国市场每年至少存在20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递增,人才问题已经成为该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6]。以成都市为例,在成都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园内有近30家游戏企业入住。这些企业中,既有盛大、金山、腾讯、Gameloft、Intel等知名企业,也有斯普、掌通网、梦工厂、联合众志、掌中科技、逸海情天、中轩数码、摩奇卡卡等从事游戏开发、运营、动漫制作企业和人才培训机构。该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园也成为全国第一家规模和内容兼优的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示范基地。他们对人才的需求极为强烈。

三、专业建设的实施

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2008年开始建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适合成都市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数字媒体设计和游戏软件开发能力以及开发实践的初步经验,能在多个领域从事数字媒体设计、游戏软件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在专业建设规划、教学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管理工作、专业平台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实施。

1.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学院在该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城市型综合性应用大学的定位,紧跟企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为人才培养基本途径,整合优质资源,结合成都市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一系列的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科研创新研究和提高地方服务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数字媒体产业所需的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设置紧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方面都围绕社会需求完成专业的建设工作。比如在2008级、2009级、2010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大型3D网络数字游戏开发为基础进行专业建设。在2011级和2012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人机交互设计和游戏开发为基础进行专业建设。2013级和2014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移动游戏开发为基础进行专业建设。

2.教学体系的改革。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制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编制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积极引进课程体系,积极完成课程体系的改革。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了手机游戏开发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游戏概论、游戏测试、高级图形技术(DirectX)、游戏美术设计基础、游戏引擎开发(游戏引擎的架构分析与设计)、二维动画制作、游戏策划(故事创作与游戏策划)、数据结构等核心课程的教学。

另外随着成都市数字媒体技术市场需求的发展,积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2008级、2009级、2010级教学计划中,主要定位于网络游戏的开发,在2011级和2012级教学计划中,将课程体系改革为人机交互设计和数字游戏开发为主,调整了数字媒体的课程规划,在学科类课程中新增了数字媒体技术导论、人机交互设计;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引入了人机交互设计美术基础、虚拟现实、动画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在集中实践环节中加大了“综合项目实训”课程的力度、开设暑期企业参观、暑期企业见习等实践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新增了用户体验设计、移动终端软件开发、人机交互设计课程设计等。在2012年学院与印度塔塔集团联合,在2009级数字媒体专业以选修课形式嵌入塔塔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在2012级教学计划中以课程内容置换形式开设了手机游戏开发课程。在2013级和2014级教学计划中,将课程体系改革为移动游戏开发为主,引入了《游戏编程基础》、《Cocos2dx游戏引擎开发》等课程,始终将课程体系的改革围绕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改革。

教材管理上,组建学院教材选用与评估指导委员会,按照制订的工作章程,对教材进行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

本专业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课内操作实验;课程设计及综合实验;项目案例、企业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目前已经建立了10多个稳定的实习及实训基地,包括与数字媒体专业相关的动漫设计公司、手机游戏开发公司以及手机游戏培训公司等。在教学中始终以项目案例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强调以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案例教学,学做合一。

3.多元化的师资教学。在本专业的课程授课中,除了学院的师资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师资资源,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外聘有实际工程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和工程师完成课程的教学,比如在美术方面的课程由本校美术学院的教师承担授课、在游戏策划和游戏开发方面的课程外聘其他高校游戏学院的教师和本地游戏公司的工程师完成联合授课,例如2008级、2009级和2010级课程体系的网络游戏引擎开设课程由四川大学游戏学院承担课程授课,2011级的游戏开发课程由成都汇众游戏学校完成授课,2012级的游戏开发课程由成都睿峰科技公司以手机游戏引擎开发、游戏策划、游戏运营、游戏案例分析的整体式游戏开发技能培训。

4.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院深入研究地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根据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数字媒体技术人才供需矛盾,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积极推行“平台+插件”培养模式,即以学校的学科知识能力为平台,以数字媒体企业的标准为插件,随时将行业新标准、新成果及对人才的特殊需要引进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双方优质资源的互补,有效地促进了数字媒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积极实现学院与企业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措施,加强校企教学合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调整和优化教学计划,采用课程置换,剔除陈旧的课程内容,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基本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项目开发,引入项目案例式教学,企业顶岗实训,加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力度,同时在本专业的企业培训方面积极完成改革,一方面外派学生到企业中完成暑期企业见习和项目实训课程,另一方面引进企业到学院完成对学生项目的实际培训工作。

5.教学管理工作。学院建立健全了各级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实行了院、系二级管理体制。院一级,院长及教学副院长对全院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总负责,系一级,系主任负责具体的教学工作。教学基本文件与规章制度健全、完善,体现了学校办学思路“构建综合性城市型大学,以教学求生存,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地方服务”,积极采用现代的管理技术,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能严格地执行。建立了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例如,学院成立了聘请校外专家的教学督导组,制定了教学检查制度、教材选用与评估管理办法、听课制度和课程备课质量标准等一系列制度。利用学院网站社区,建立沟通渠道;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常规性教学检查;加强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积极推行评估督察制度,对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进行经常性的评估督察;严格执行听课制度等,使教学质量的保障能够制度化、经常化;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和监控。

6.专业依托的平台建设。学院科研工作规划指导思想清晰、目标明确,管理制度健全、措施方案具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依托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计算机应用”省级教学团队、“计算机应用”校级重点学科、省级“成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市属高校高素质、应用型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教育厅高校“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平台,在这些雄厚的支撑平台上使得该专业得到大力的发展。

7.实验室建设。在本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规划中,有健全的实验室规章制度。专业实验室总面积为916平方米,包括数字媒体实验室、网络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学生创新工作室、项目案例实训室等。基本能开设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相关的各类实验。本专业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课程教学、项目案例教学、实习实训、学生科创活动、竞赛等。

四、建设过程中的不足

由于数字媒体产业是目前社会新兴发展的展业,在专业建设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相应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专业建设也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目前尽管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在专业建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际工程项目开发能力的培养。目前学院数字媒体技术方面的师资仍然缺乏双师型教师。这些都需要学院在以后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更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五、结论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尽管有很多高校都已经建设,但大部分学校在进行该专业建设时都是在探索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本文根据自身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方面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也为高校的专业建设尤其是同类高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一种参考。

参考文献:

[1]朱喜基.浅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J].无线互联科技,2012,(11):173,175.

[2]杨哲,张洪江,宋权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及其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3):263-267.

[3]李望秀,谭敏生,汪凤麟.地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4):89-91.

[4]肖红宇,陈旭.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33):757-758.

新媒体运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市场营销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随着现代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的相关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什么样的人才在能获得企业的关注与青睐。近些年,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一)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大多从事营销策划、市场开发、销售管理、渠道管理、推销与谈判、物流管理等。与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就业岗位基本一致,需要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基本功扎实,并且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责任感以及群体凝聚力。同时有相关数据表明营销职业涉及的行业广泛、岗位众多、专业性强的特点;因此,行业企业以及用人单位把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也作为评价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学生应聘、实践意见反馈

针对沈阳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单位进行调研,例如昆山中国银行、好利来西点等对毕业生基本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需求。根据调研结论可知,就职于民营企业的毕业生比重较大,大约为63.43%。毕业生现阶段的薪酬多为5000-9000元。50.66%的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比较满足,10.23%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想要调换工作,但是总体状况良好。

二、基于OBE理念进行市场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解决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不符合市场实际需要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一致。究其根本原因,很多学校都设立了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由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来完成。他们大多借鉴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再结合相关政策。事实上,在制定时并未结合当代市场的人员配备情况与需求状况。恰好OBE理念可以完美解决该项问题,考虑当代社会需求去培养人才,因材施教,培养更加优质的市场营销人才,打造全新的教学体系。

(二)解决课程体系不合理,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

多数院校在课程的配置中,主要包含了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社会实践、实训课程等四个方面,不乏有些课程配置仿照其他院校的课程体系,缺少对学生的多元化培养。同时现代企业尤为重视营销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道德规范,但是目前院校没有该类课程,缺少了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等素质的培养。针对教学方法这一方面,即使大多数的教学当中已经运用了多媒体以及智能教学设备,但依然缺乏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整个课堂缺乏生机,气氛尚佳,教学效果尚未达到理想标准。

(三)解决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创意能力

(三创)和教师的素质与能力针对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创新转型,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对企业运营、管理、物流等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创意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基本知识、专业素养、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配备更高素质的师资力量,针对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也相应有了更高要求。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对策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以经济学、管理学、现代营销管理与运营等理论知识为基础,具有创新意识、领导能力、沟通合作技能、较高的大数据分析水平及现代营销管理与运营实践能力,适应“互联网+”在装备制造、快消品、现代服务业等行业深度融合需要,从事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的营销调研分析、营销策划、营销管理与运营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过程

反向设计教学,使学生在校内有正事做,毕业有好职谋。充分而有效地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有效搭建起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桥梁,为企业培养人才,为学生谋求发展。

(三)教学方法

紧密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加强营销学的综合练习和综合案例研究分析,利用系统教学练习和项目方案设计实务模拟,加强课堂内外的练习,改革成绩考核方式,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注重学生的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项目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适合成果导向教育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课堂上互动,课堂下翻转,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四)保障措施

首先,要有良好的教学改革环境和政策支持;其次,要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保障;再次,要实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有效利用。

新媒体运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字:新媒体;动画;人才培养;教学

媒体作为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与记录的必备机制,始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新媒体,主要是指建立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的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而随着动画产业的发展,动画娱乐性促使动画开始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平台上大行其道,“新媒体+动画”的全新组合也显露出勃勃生机,新媒体的出现给动画产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没有出现之前,动画只能通过电视或电影等传统媒体播出,但制作动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动画的制作在精度和准度上有了新的标准,产生了不同于传统影视动画的全新的审美效果。此外,由于新媒体动画制作周期短、成本低,动画的播出平台拓展到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平台。观众可以适时、互动地点播新媒体动画。

一、新媒体动画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不同于传统的动画运营模式,新媒体动画的运营模式使得动画的销售渠道更加多元、播出渠道更加广阔。同时,新媒体动画在制作成本和周期上都较传统动画更为节省,因此,网络和手机运营商也在密切关注新媒体动画这个新的市场盈利点,积极为新媒体动画的传播提供互动开放的平台。

目前,我国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动画产品消费大国,尤其是在互联网用户达到1.23亿、手机用户达到近5亿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否认新媒体动画已酝酿出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突增的、巨大的消费市场使得从事新媒体动画的创制人才形成了巨大缺口。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新媒体动画专业或与之相关的课程。然而,从动画自身的特点来讲,成为动画行业的高级人才,需要既懂策划又懂市场,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而新媒体与动画的结合对动画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更加强调掌握相应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与此同时,对于原本就缺乏动画创作和经营人才的中国动画产业来说,新媒体动画人才愈发显得紧缺,新媒体动画的运营人才培养依然处在摸索阶段。

现阶段,高校新媒体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着重于新媒体动画的制作人才,而大部分新媒体动画的创意与运营人才则需要从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成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动画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新媒体艺术特性不符等问题。随着新媒体动画产业的发展,新媒体动画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也需要做出相应结构调整。我们应该大力培养“订单”式的人才,也就是说,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该培养什么人才。

二、当前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当前新媒体动画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且新媒体动画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因此,各高校普遍在本专业的定位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结合近两年我校新媒体动画专业的教学实践与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情况,我们将这些问题做了如下归纳:

首先,新媒体动画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新媒体动画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系统讲授关于传统动画理论基础知识及制作技术,还应该加强学生对整个新媒体动画产业、运营模式、网络及移动通讯平台等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相关专业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前者的教学实践活动,而忽视了学生对行业和市场的了解。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盲目的被动学习局面,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的需要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之间的脱节。

其次,新媒体动画属于文化产业部分,“创意先行”是其发展与振兴的核心部分,这也是动漫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目前,从行业发展来看,虽然新媒体动画市场的发展迅猛,前景广阔,但是,如果缺乏好的形象和作品,很难吸引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从而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促进新媒体动画市场健康强劲地发展。如何让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高水准的原创力,并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原创能力是我们在教学过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再次,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新媒体动画这样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讲,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结合我们近两年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总结以及对相关高校的考察可以得出:目前,各高校新媒体动画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未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体系。新媒体动画的实践教学成为课程体系中一个薄弱的环节,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存在一定的偏差。

三、新媒体动画专业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的理想诉求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校的动画专业在教学及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国家大力发展下,动漫行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适时地对动画专业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新媒体动画专业方向,并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环节中摸索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然而,面对发展的新媒体动画专业,我们没有理由停下前进的脚步。只有不断完善新媒体动画专业建设,有效解决本专业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中的上述问题,才能使我校在新媒体动画专业方向的发展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并走在全国的前列。

专业方向要科学合理的开设和建立,要从学理入手。我们既要考虑新媒体动画的学科原理、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方法,又不能忽略新媒体动画的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

新媒体动画是建立在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型信息传播媒介的平台之上的,而动画学科本身又是一门对技术性操作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型学科。这些基础决定了新媒体动画专业是科技型、技术型的学科。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着重加强对学生进行电脑软件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的教学重点。

然而,正如上文我们提到的:从动画的自身特点来讲,成为动画行业的高级人才,需要既懂策划又懂市场,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而新媒体与动画的结合对动画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要掌握相应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此外,新媒体属于新兴事物,其依托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新媒体动画技术也因为计算机技术及各种软、硬件的不断开发而提升,这使得我们无论是在教学设备的配置上还是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都无法紧赶上瞬息万变的行业变化和市场需求。可见,单一偏重从技术角度进行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是造成学校专业教育和市场人才需求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们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及对上述问题解决方案的主要切入点。

新媒体运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 课程地图 会展专业 人才培养体系

一、引言

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以课程规划指引学生未来升学和就业的发展方向,是为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与未来职涯选择的关联,明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课程规划,其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有学习的整体方向,并且提供学生规划四年修课的参考,进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成就与提高学习兴趣。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较强的学科,其课程地图的建设意义重大。

二、课程地图设计思路与调研

会展专业课程地图的设计要基于行业的需求和岗位能力进行,以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为导出专业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并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形成课程体系,最终完成课程地图建设。因此,首先必须通过调研了解会展行业人才需求层次,并通过行业人事方面获知岗位能力。

(一)调研基本情况:基于应用型会展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应当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为此,专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具体包括:(1)以会议形式开展企业会展专业人才座谈,了解会展企业核心诉求;(2)以访谈形式开展会展企业经理访谈,了解会展企业高端人才需求;(3)以网络文本形式开展会展企业相关岗位能力描述高频统计,了解核心能力需求;(4)以问卷形式针对实习生、毕业生和企业开展调查,检验人才培养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5)通过毕业生回访和国内外相关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计,了解当前课程设置的不足,并结合地方需求创造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以上工作的开展,对企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的能力要求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此基础上使课程地图的设计有据可循。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未来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二)调研结果分析:根据调研情况,总结出会展行业需求,确定会展专业人才定位,其中会展行业需求包括会展企业岗位需求、人才需求和行业标准。会展专业人才定位包括人才培养规格、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结果分析:1.行业需求大量的企业访谈与问卷调查显示,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还是海口、三亚等二三线城市,会展行业仍然保持一定增速,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同时人才供给与人才培养是短板。企业访谈情况:针对国内10家会展相关企业的访谈情况显示,具备沟通能力、营销能力、策划和执行能力的人才最紧缺。问卷调查情况:针对本次课程地图设计的总体目标,会展专业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的问卷调查,于2016年11月1-10日以实地走访访谈、网上发放等形式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43份,回收率为95.3%。经检查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形成有效问卷137份,有效率为91.3%。主要信息摘录如下:针对会展企业的人才需求,就受访企业人才需求方面而言,42.11%的企业存在人才紧张现象,42.11%的企业有长期稳定的需求。受访企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占总比例的47.37%,其次是大专学历,占总比例的36.84%。受访企业的人才来源,主要是行业内人才流动,占总比例的52.63%,其次是招聘会,占总比例的26.32%。通过分析会展企业的人才缺口,最紧缺的人才为会展策划师,占到总比例的57.89%,其次是展台设计师(31.58%)、会展销售人员(31.58%)和项目经理(31.58%)。为全面把握国内重点会展企业人才需求的岗位特征,针对前程无忧、智联招聘、58同城等大型综合招聘网站的会展企业各岗位人才需求,重点了解各岗位的职位描述,从而把握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认定标准。此次调研共涉及北京、上海、广州及海口共计20家大中型会展企业,对不同岗位抓取的岗位描述文本进行高频归纳分析得出岗位要求包括市场营销、媒体整合、新媒体运营、方案策划、文书文案、品牌推广与宣传、项目协调与执行、财务预算与报价、公关与沟通等方面。

2.人才定位根据企业及招聘网站的人才岗位需求,大致可以将会展从业人员分为四类:科研人才、统筹管理人才、会展辅人才和会展支持性人才。四类人才呈金字塔型分布,即科研人才需求相对较少,会展辅助与支持性人才需求最大。科研人才即从事会展相关课题的研究者,一般以高校教师和协会研究人T为主;会展统筹管理人才主要指具备项目统筹管理、协调与应急公关等经验型的人才,这部分人才必须精通和熟悉大型展会及活动的操办流程,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组织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是会展业的最高从业人员;会展辅人才是指精通展会设计、策划、营销、文案的专业性人才,属于专业技能型人才;会展支持性人才是指能为大型展会提供布置、搭建、翻译、旅游接待、会务接待的专业性人才。结合企业需求,认为我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会展核心人才应是具备行业核心能力(策划、设计、营销),兼具管理执行知识(统筹、协调、公关)的会展中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三)能力识别与检验:1.专业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为了培养行业需求的人才,需要明确不同岗位和层次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针对企业,在以访谈和会展沙龙形式的讨论中,重点对企业提及的人才能力加以识别、归纳和整理,并与各大招聘网站收集的不同岗位要求加以比对,从而形成行业对会展人才能力的认知,包括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专业基本素养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策划能力、设计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执行能力。

2.能力检验。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人才识别”工作所获取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及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发放,以期对“人才识别”中的能力进行检验,进一步确认行业对会展人才能力的需求。由此可得,会展公司最看重的能力为组织与管理能力(73.68%)和创新能力(73.68%),其次为沟通能力(68.42%)。在面向实习生与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中,分别调查学生对会展行业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评价。根据调查显示,基本素养方面,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执行能力得到较高的评价,专业核心能力方面,现场统筹能力、营销能力、基本服务技能获得较高的评价。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同时结合海南省会展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基本确立我校会展人才培养定位。

三、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由企业调研与访谈及各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用人来看,目前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问题1:人才培B方案的设计相对于行业市场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差距,尤其体现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包括开设课程、开设时间、实习实践、第二课堂等都存在着不合理性。问题2:开设的课程并未达到市场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效果,比如:沟通管理课程并未达到学生应该具备的沟通技巧;计算机应用课程因其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和实验软件的限制并未涉及展会活动具体应用软件的使用;市场营销对新媒体营销的应用能力的介绍寥寥无几;活动策划课程对文案的规范化、活动创意开发的欠缺及展示设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都未达到市场应用的实际要求。问题3:课程内容相对于行业市场发展所需要的技能而言比较滞后。随着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先进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互联网平台技术、新媒体营销等被广泛应用于会展活动的各方面,而教材内容还来不及更新,尽管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涉及相关知识,但只是轻描淡写掠过而已,没有系统性。因此,所教授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导致毕业生在从事相关岗位时并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

(二)建议:在今后学生的培养方面,应以市场岗位为导向,明确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清晰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在专业培养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加强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及核心专业技能即策划、设计、营销、统筹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仅需要在课程方面加以改进,还需要结合第二课堂、学生活动、课程实践等形式达到市场企业的要求。其次,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建立“官产学研”协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多轮驱动机制,结合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特征,重视以“项目带动”的方式创新课堂教学。同时,对教师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让教师到企业挂职,提高行业企业实践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注重教师继续教育,尤其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此外,引进企业高管作为特聘讲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开设讲座,进行教学,甚至项目合作开发,与市场无缝对接。

四、基于课程地图的会展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针对以上调研资料,得出三亚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地图课程设计的基本架构:人才培养(成才结构)、职业成长规划、考级考证通道及学科竞赛共四大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基本素养和核心技能;基本素养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并根据这些能力的培养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和学期的安排。核心技能包括策划能力、设计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并根据相应的能力进行课程设计,但同时课程设计应该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的学科优势,因此,会展专业在大三和大四阶段开设三个方向课程(会议会奖类课程、婚庆旅游类课程和体育赛事类课程),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择业取向进行课程选择,同时为地方紧缺人才提供支撑。专业课程实践体系分别设在大一的认知实习(2周)、大三第一学期的课程实习(6-8个月)、大四的毕业实习(2-3个月),通过企业参观、活动服务、项目参与、顶岗实践、工作对接等全方位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与应用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课程体系的设计包括职业成长规划、考级考证通道及学科竞赛三个辅助模块,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才培养/成才结构示意图、职业导航图、考级考证导航图及学科竞赛导航图四个导航图,实现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新媒体运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 数字出版 培养模式 策划能力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6-0027-04

Analysis of Planning Ability Components of Digital Publishing Talents and Its Training Mode

Yang Ming Chen Shaozhi

(School of Cultural and Media,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52)

[Abstract] High quality digital publishing talents are urgently need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media industry, and training such talents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for major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reform of journalism,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editing and publishing, etc. Planning ability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digital publis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ed for digital publishing talents in the future, and puts forward the “whole course” training mode of planning ability for talents in digital publis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curriculum setting.

[Key words] Digital publishing Training mode Planning ability

随着数字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出版产业受到数字出版技术的巨大冲击。我国数字出版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据《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国内数字出版总产出达到1935.49亿元,比2011年整体增长40.47%[1-3]。短短两年时间,中国数字出版产值实现了从千亿元向2000亿元的迈进。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文化蓝皮书》预计,2020年我国网络出版销售额将占到出版产业的50%,2030年90%的图书都将出版网络版本。

有关专家据《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预测,未来我国急需各类从事数字出版人才约600万。目前国内高校培养能力严重滞后,培养的数量与质量远远达不到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4]。策划能力在数字出版人才的职业素质中占据核心地位,抓住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进行培养,对提高数字出版人才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1 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的构成

策划是指为达成某种特定目标,借助一定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而构思、设计、制作策划方案的过程。策划的作用是以最低投入或最小代价达到预期目的,让策划对象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实现上述目标,策划人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运用策划技能、新颖超前的创意和跨越式思维,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进行全面细致的构思谋划,制定出详细、可操作并在执行中可以进行完善的方案[5]。

1.1 数字出版策划人才的素质要求

数字出版物集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网络设计等于一身,涉及多媒体设计技术、流媒体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出版与编辑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因此,从业人员既要掌握较宽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既要熟悉数字出版技术,又要懂得一定的设计艺术[6]。从国内外数字出版产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角度看,策划编辑必须达到以下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知识要求。策划编辑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造诣,较宽的知识面,知晓国际惯例与法规,具有新闻出版、传媒、编辑出版等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体而言,策划编辑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主要是指基础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外语、汉语言文学、哲学、政治学、美学、经济学、营销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二是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包括传播学、编辑出版史、出版学、编辑学、发行学、出版社经营管理、出版法规、版权与版权贸易等;三是计算机技术知识,包括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网站编辑及维护等相关技术知识等;四是数字媒体技术知识,包括数字内容管理技术、海量内容存储技术、海量内容传输技术、海量内容在线技术、媒体有效表达等技术与知识。

技能要求。具有较强的市场调研、策划、设计、公关、谈判及组织管理能力,有经营头脑,有较强的成本效益分析能力,具备对整个出版过程全程策划和监控的能力,善于捕捉市场热点,能够判别信息资源的优劣,发现和识别优秀作者,思想敏锐,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经验要求。具有编辑工作经验,对行业状况及不同层次客户需求有较准确的了解,拥有一定的出版信息资源。

职业素养。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广泛的阅读兴趣、独到的感受力和美学眼光,悟性高,富有社会责任感和进取心,具备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社会接触面广。

1.2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

根据数字出版行业产业发展与人才市场需求,高等学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可分为数字出版内容编辑、数字出版技术应用、数字出版运营管理三个类型。与此相应,构成知识内容各有侧重的三个课程模块,其各类型人才的专业知识模块构成与比例情况如图1所示。

三类人才知识结构

为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传播多元化趋势,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口径较宽、基础较厚、能力全面”为要求,强调培养学生在出版活动中的策划创意、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重点培养能在数字出版产业领域胜任网络出版、数字装帧设计、创意策划、新媒体出版技术、数字版权、媒体运营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7]。

对这类人才的培养,首先,所有专业方向,无论是数字出版编辑、数字出版技术还是数字出版营运管理,都要以策划和创意能力为核心,突出培养策划创意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其次,对数字技术应用方向人才的培养,要以掌握数字化出版制作技术为核心,突出培养学生在数字出版技术、网络出版、多媒体出版技术、数字装帧设计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对数字运营管理方向人才的培养,重点以数字化经营管理为核心,突出培养学生媒体运营和数字化管理能力[8]。

1.3 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数字出版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构成以及从业岗位需求,笔者认为,策划能力是由一系列具体的知识、技能与品格融合后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具有知识的综合性、经验的累积性、思维的创新性特点。没有必要的专业知识、技术的综合运用与交叉,就不可能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没有基础实践的操作与借鉴模仿的过程,同样不可能培养较强的策划能力;更重要的是,没有思维的突破与创新、方式方法的变革、创意的比较与筛选,很难培养出真正较强的策划能力。

数字出版人才的策划能力由三种主要意识和四种核心能力构成(见图2)。

三种意识是市场意识、协作意识和机遇意识。要使人才具有以经济、法律、管理学科相关知识与能

图2 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构成要素图

力为核心的市场眼光和视野,因为任何项目、活动的策划都离不开对市场特征与用户心理的深入分析与预测,因此,数字出版人才首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同时,任何一项复杂的工作任务都需要团队协作完成,数字出版产业活动也不例外,因此,未来数字出版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此外,还应培养机遇意识,注意对学生的政治法律敏感性、信息敏感性和市场敏感性等有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四种核心能力是专业能力、信息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专业能力,特别是核心的专业能力。数字出版人才必须具备数字出版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相应技能和职业品格要求,如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新闻传播、编辑出版、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经济管理、法律与美学等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而言,应具备更加突出的信息素质与能力,包括对信息的敏感度、收集技术与方法、分类处理与使用的能力等。这项能力应该成为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标志性素质之一。第三,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无论是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还是编辑出版专业人才,都需要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功底,这是基础。商务谈判、企划与宣介、组织活动、策划项目等离不开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与技巧。所以,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与较强的表达能力是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立身之本。第四,数字出版业起于创新,成于创新,要发展壮大数字出版业必须不断创新,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作、创新传输、创新服务、创新消费,通过不断创新,满足市场的需要和受众的需求。因此,数字出版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作为重要目标加以重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掌握、创新实践训练、创新能力评价等都应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

三种意识和四种能力,并不是学生培养的全部,但作为核心能力必须加以重点培养和培训,应该成为数字出版专业教学体系构建、课程设置、课外实践、教学目标设计的重点。

2 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与模式

2.1 课程模块与教学环节

通过上述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能力素质构成的分析,并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具体落实于课内课外的教学和实践各个环节上的要求[9],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与教育目标具体见表1。

表1 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与教育目标

2.2 “全程式”培养模式

所谓“全程式”培养模式,在时间维度上,指策划能力培养贯穿大学四年;在空间维度上,指策划能力培养实现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全程覆盖[10]。

根据策划能力构成及核心要素权重,笔者将策划能力“全程式”培养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见图3)。

图3 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全程式”培养模式结构

第1阶段,策划意识培育阶段,主要集中在大一完成,通过基础课程中的相关课程与教学环节,对策划意识、创意思维进行培育与引导。

第2阶段,策划能力形成阶段,主要集中在大一后期与大二时期,通过相关知识学习、课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策划能力。

第3阶段,策划能力提高阶段,主要在大二后期与大三时期,通过课内外学科专业大赛等项目活动,侧重强化学生的策划知识,提高学生的策划技能,完善学生的策划方法。

第4阶段,策划能力实践阶段,主要在大三后期至大四期间,通过开展与网络编辑、网络出版、网络运营管理等相关的自主创业活动、校外岗位实践、毕业设计与论文、参与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等,在参与数字出版企业的实践中,不断提升策划能力。

四个阶段的划分界限不是绝对的,各个阶段是彼此衔接和连续的,学生毕业后也依然需要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提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理应将策划能力提升作为终身的职业追求。

3 结语与展望

数字出版以其存储海量、搜索方便、传输快捷、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特点,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已成为我国实现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任务。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对多数高等学校来说目前还属新事物。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内容、教学设备、教材建设、产学研合作、教学方式方法等诸多环节,存在很大的发展与改革空间[11]。笔者只是就如何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核心能力――策划能力提出一些粗浅见解,以期有更多的同行关注并实践探索。关于如何落实本文提出的“全程式”培养模式,有很多具体实施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与实践,期待通过出版行业企业、高等学校、专家学者、政府管理部门协同创新,不断提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为振兴我国文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 释

[1]罗紫初.论数字时代出版人才能力之培养[J].出版科学,2009(1):29-33

[2]徐景学,秦玉莲.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3(11):56-59

[3]宋艳丽.数字时代地方院校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出版科学,2012(6):62-65

[4]杨明.从数字媒体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看教育观念的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127-129

[5]陈少志,于巍.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58-160

[6]于巍,陈少志.协同创新培养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9):158-160

[7]杨明. 网络编辑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9):121-123

[8]刘灿姣,姚娟.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管见[J].中国编辑,2011(2):69-74

[9]杨明,王欢.数字出版人才培训课程模块与培训模式构建[J].中国传媒科技,2013(5):254-256

[10]杨明,陈少志.试论数字编辑高等教育中的实践能力培养[J].出版广角,2013(7):53-55

新媒体运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 全媒体 传媒人才 需求变化 培养方式

学界认为,全媒体是运用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以不同的媒体形式为渠道,传播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满足受众全部感官需求的信息内容,以此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的媒介形态。笔者认为,全媒体是大规模的媒介融合形态,它能够在各种媒体形态、传播方式之间纵横交互。

近几年,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推进全媒体战略,各种媒介载体在发展中逐渐趋向融合,转向全媒体谋取发展。而在全媒体发展中,全媒体人才短缺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瓶颈。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全媒体需要的是集信息采编、摄影、摄像、专题策划、网络运用等于一身的全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全媒体人才培养和发掘,是传统媒体集团构建全媒体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传媒人才受到传统媒体转型意识的影响,也面临新的需求

1.从线性思维转向交互思维

传统媒体从业人员通常是在单一的工作职位上,以一种固定的内容形式向受众单向传播信息。在这种传播模式下,受众是被动接受信息,参与的信息反馈相对较少,且反馈滞后。同时,从业人员也受到所在单一媒介载体的制约,如报刊记者受到版面、排版限制,电视台新闻记者受到播放时长限制。

全媒体基于传统媒体形式,却又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带来的用户体验。它提供多元化、开阔式的综合传播平台,传播渠道多样,传播内容覆盖面广,传播交互性强,受众从多角度获得阅读体验。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集团转型成为信息服务商,这就要求全媒体人才具备互联网思维,增强受众深度交互意识,了解受众的需求,在信息采集和形态中注重受众体验,以此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提高受众忠诚度。

2.从“一专”向“多能”转变

全媒体报道涵盖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多媒介立体的展现传播内容,这就要求全媒体人才不仅具有较好的文字功底,还需要熟练掌握运用音视频与图像处理等各种软件。

不同的传播渠道有其自身的传播特征,也对应不同的受众群体。全媒体人才需要根据不同传播渠道的形式特征以及受众阅读方式,进行全媒体报道的媒介策划,有效提升全媒体报道的传播效果。

3.从单一采集扩散到聚合生产

全媒体从业者需要具备一次信息采集、内容整合、多种渠道的业务专业能力。以报社记者为例,传统报社记者针对一次采访报道,只需要采编撰写报纸题材的新闻稿件。在全媒体时代,报社全媒体记者需要由文字记者转型成为全媒体人才,在采集报道新闻时需要用文字记录采访,同时需要摄影、摄像、录音等。此后,还需要对采集信息通过不同方式的编辑、网络制作处理,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传播工具上,实现内容在不同介质、载体上的产品化。在全媒体内容生产上,既有详实的文字报道,又包括生动的视频报道,以及实时互动的网络新媒体等,呈现传播内容的多元化生产。

全媒体人才还应具备甄别拣选信息的能力。用户在自媒体上各方面的信息,在受众观点多元、信息复杂的环境下,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培养敏锐的新闻眼,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也是全媒体人才在内容生产过程中承担的职业责任。

4.从个体融通到整体并进

全媒体集聚传播内容,延展信息覆盖面,呈现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但在其管理运营上,全媒体人才需要推广媒体集团的理念,将其传递到各种媒介载体之中。因为缺少媒体集团理念,即使集聚再多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盘散沙”,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二、全媒体人才培养策略浅析

1.更新高校培养体系

全媒体行业发展环境下,传媒行业对全媒体人才提出更新更全面的要求,而高校的媒体人才教育是培养全媒体人才的基础。因此,面对传媒行业需求变化,高校需要更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全媒体人才的综合能力。

在理论课程上,高校需要更新媒体人才培养课程方案,增设符合全媒体行业需求的新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全媒体的认识,高校还可以邀请全媒体行业精英与学子对话,分享其成功的实践经验。这样既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行业敏感度,又能及时了解全媒体行业动态。此外,高校还应该搭建全媒体实训平台,模拟全媒体采编中心,针对学生开展全媒体实训,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如深圳大学的全媒体实训平台,就具有直播、点播、社交互动等功能,从而增加了学生的交互思维意识和全媒体运作流程的认知。

2.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高校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只依靠教学理论还不够,还需要提供媒体行业的实践训练。因此,高校要对接业界的全媒体集团,建立双方长期的合作关系,搭建全媒体校企合作平台,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由于全媒体校企合作平台能实时反馈全媒体的行业动态,学校可以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全媒体技能。学生通过全媒体校企合作平台,可以掌握操作全媒体设备的基本技能,积累全媒体采集的实践经验。

3.全媒体平台规范化建设

传统媒体集团实施全媒体战略,并非是简单的各种不同媒介资源的叠加,而是指全媒体平台上各种媒介资源之间的协同互补。全媒体的媒介多元化拓宽了信息覆盖面,实现了媒介融合的最大传播效果。如上海第一财经涉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新媒体等媒介形态,它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新闻和信息服务,实现了集团内部的人力资源和渠道资源的有效整合,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财经类全媒体集团。

在全媒体平台构建中,应将全媒体人才开发列入重要环节。媒体集团的全媒体平台需要为全媒体人才制定合理的职业培训,提供媒介信息指导和教授全媒体应用技能,帮助全媒体人才尽快适应媒体集团的全媒体策略。

全媒体人才拥有全面的传媒业技术与能力,由传统的知识型人才转型为知识型和技能型的复合人才 。其具备的综合专业素质,能够胜任各种情况下的信息采集任务。当然,这并不等同于他们在平台的信息采集过程中,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演“独角戏”。在全媒体具体实践过程中,全媒体人才仍需要来自全媒体平台不同部门之间的人员协调配合,在分工与合作的前提下,构建成熟的全媒体平台结构体制,以此才能更快更好地提供全媒体内容。

三、结 语

在传统媒体集团的全媒体平台构建中,要把培养全媒体人才作为核心战略,只有具备更加丰富的行业技能和更新的知识储备的人才,全媒体的发展才有可能“春暖花开”。

参考文献:

[1] 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