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经济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经济趋势

社会经济趋势范文1

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为龙头,全面推进海西东北翼中心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在逆境中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据统计,全市生产总值542.67亿元,增长14.6%,增幅居全省设区市第二位;财政总收入40.01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4.22亿元,分别增长19.7%和20.0%。

(一)三次产业全面提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07.70亿元、219.21亿元和215.76亿元,增长6.5%、20.3%和12.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3:38.0:41.7调整为19.8:40.4:39.8。

农业生产增速加快。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7.04亿元,增长7.0%,创年以来最好水平。粮食生产稳中有升,全年播种面积198.71万亩,产量63.87万吨,分别增长2.1%和3.7%。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茶叶、食用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6.26万吨、11.57万吨、61.22万吨,增长5.6%、6.5%和4.9%;生猪出栏81.72万头,增长17.6%;完成植树造林20.8万亩,完成竹林抚育管理21.8万亩。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39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比上年增加6家;“古田银耳”成为我市第2个农业中国驰名商标,新增省名牌农产品18个,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累计达9个l4件。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实施土地综合治理开发4.5万亩,建成乡村供水工程l84个,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2座,建制村铺设水泥路面2434.75公里,完成1个县(福安市)14个乡镇237个村电气化工程达标建设,新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6000口,农业“五新”工程和一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快实施。

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全市工业总产值642.82亿元、工业增加值181.04亿元,分别增长26.1%和21.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6%。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21.54亿元,增长31.5%,增幅连续四年居全省设区市第一位。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核电站正式动工建设,大唐火电二期2#机组投入试运行,东元电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七个重点特色产业完成产值321.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1.6%,其中电机电器产业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品牌创建实现新突破,“安波”品牌成为我市第2个制造业中国驰名商标,有28家企业的28个产品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工业发展保障有力,全社会发电量增长2.2%,用电量增长13.3%,其中工业用电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8.04,工业品产销率达96.4%。

服务业保持平稳增长。批发零售业、运输邮电仓储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保险业及其他行业增加值分别完成44.82亿元、30.14亿元、10.89亿元、11.51亿元和118.4亿元,增长13.9%、11.2%、2.7%、16.0%和13.2%。港口物流快速发展,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千万吨,达1007.26万吨,比增45.7%。金融运行平稳,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67.01亿元、贷款余额398.22亿元,分别增长12.0%和25.6%,继续保持贷款余额大于存款余额。服务业发展领域积极拓展,扶持了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海峡大茶都、农产品冷链物流及产业发展服务平台等一批服务业示范项目建设。

(二)三大需求拉动有力。投资增速持续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7.00亿元,增长30.7%,增幅比上年提高15.9个百分点,居全省设区市第四位。其中,城镇投资206.57亿元,增长29.5%;农村投资30.43亿元,增长39.3%。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完成投资106.49亿元,增长39.5%,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1.6%。重点建设增势强劲,68个重点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0.9亿元,增长78.6%,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8.5%;其中核电、温福铁路、大唐火电二期3个“重中之重”项目完成投资达87.13亿元,占重点建设完成投资额的72.1%,充分体现了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全年共有火电二期2#机组、洪口水电站1#机组、污水处理厂、会展中心等24个项目建成投产,核电、武高速公路等16个项目实现开工目标。

市场消费持续升温。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56亿元,增长22.1%,增幅创1996年以来新高。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33.71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达64.85亿元,分别增长26.5%和13.9%。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汽车、机电设备消费分别增长103.3%和87.5%,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42.6%。旅游消费持续增长,以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为龙头的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太姥山、白水洋、鸳鸯溪景区通过国家4A级景区验收,全年旅游总收入41.2亿元,增长19.6%。市场物价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对外经贸持续拓展。出口势头依然强劲,外贸出口总额达8.24亿美元,增长43.1%,增幅居全省设区市第二位。其中:机电类产品出口5.59亿美元,增长38.9%;船舶出口4295万美元,增长5.2倍。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9项,合同外资额1.38亿美元(验资口径,下同),实际到资3814万美元,分别增长3.85倍和76%。“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新批境外企业6家,累计已批境外企业达21家。台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与基隆市签订了《建立紧密经济文化合作关系的协议》,港被列入两岸海运直航港口,台湾民俗文化进香团首次以直航方式抵达;外派对台渔工劳务660人次,位居全省各口岸前列。

(三)改革创新力度加大。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基本经验,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政府管理体制、社会事业、现代市场体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程。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偿机制、商品林采伐管理机制等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取得进展,水利产权管理体制改革进入扫尾阶段,海域使用权确权面积达9755公顷,屏南被列为全省唯一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充方案逐步完善;49个市直单位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公,行政审批更加规范透明;8个市直部门开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试点方案,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有序开展。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年新争取实施省级科技项目41项,筛选下达市级科技项目30项;霞浦、柘荣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县考核,全市纳入省、市备案的民营创业投资企业达4家。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大楼竣工落成,成立了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市电机工程研究院和8个行业技术研发中心,设立了院士科技园;“6·18”平台作用和影响日益凸显,共推出企业技术需求318项,成功对接项目465项。

(四)社会建设更加和谐。各类教育协调推进,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扶持建设46所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和5所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设施,师专和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扶持建设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顺利实现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目标,全面完成了20户以上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稳步推进,1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完善,扶持了市中医院、3个县级医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9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人口与计生工作继续强化,扶持建设5个县级计生服务站,人口自然增长率6.3‰。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继续实施中心城市水源地保护项目,扶持建设5个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6个污水处理厂,境内主要流域水质功能达标率100%,万元GDP能耗0.542吨标准煤,继续保持全省最低水平。

(五)民生保障切实加强。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04元,分别实际增长7.4%和10.2%。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4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4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29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7%,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以内。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程,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08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9.98万人、20.11万人、11.57万人、10.84万人和6.43万人;共有2.1万城镇居民和11.85万农村居民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民224.63万人,参合率达86.3%;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水平,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参保86701人,新增1670人。扶贫济困力度加大,累计实施扶贫开发项目800多个,“造福工程”和滑坡险情村搬迁5691户25062人。

总的来看,年我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尤其是《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为我市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全年共有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财政总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受世界金融危机加剧和我市经济结构性矛盾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工业、出口、财政收入等部分指标增速趋缓,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仍未根本扭转,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保持投资较快增长难度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我们要正视风险、正视不足、正视挑战、正视机遇,密切关注和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与主要任务

根据市委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并与规划相衔接,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出口总值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财政总收入增长10%,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化学需氧量下降3.2%,努力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强化项目、品牌、创新和服务带动,全面落实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海西东北翼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努力保持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环三都澳区域开发,致力打造海西重要增长极。以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为契机,统筹推进环三都澳区域港口开发、产业集聚、城市拓展与生态保护,力求在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中实现跃升发展。继续坚持规划先行,重点抓好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溪南、漳湾、赛江三大临港工业片区分区规划及区域环评,做好土地、林地、海域、交通等相关专项规划的调整与实施,尤其要做好国家、省上位规划的衔接。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举全市之力推动“一纵”(沈海高速公路复线)、“两横”(武高速公路、衢铁路)、“五联”(白马疏港铁路、溪南疏港铁路、溪南疏港高速公路、溪南二级疏港公路和漳湾疏港公路)、“五大围垦”(溪南、腾川、湖塘、大南塘和后湾围垦)、“三大作业区”(溪南、白马、漳湾港口作业区)等项目实施,尽快拉开环三都澳区域开发基本框架。积极谋求产业突破,密切跟踪国内外重化产业重组趋势,加快推进与中海油合作开发建设海西工业区,积极推动东侨开发区向漳湾片区拓展,福安开发区向湾坞、下白石延伸,力争在布局建设石化、钢铁、机械、船舶、能源等重大项目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培育壮大临海产业集群。进一步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以环三都澳区域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加强核心区、统筹区和延伸区的经济分工,完善“飞地”政策,重视抓好一批能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产业向上下游延伸、产品向高端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产业链延伸、产业园共建,实现山海、城乡联动互动发展。

(二)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扎实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较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继续实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政策,建成商品粮基地6000亩,确保粮播面积、粮食产量稳定在210万亩和69万吨以上。着力做大做强茶叶、食用菌、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工增值、“五新”技术推广,支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名牌农产品,力争建成农业生产示范区10个,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开发“农家乐”旅游、餐饮、批零贸易等服务业,不断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加快6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和农村道路“上衔下延”工程、海堤除险加固六、七期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要流域防洪排涝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电气化县(市)乡(镇)村工程建设,抓好15个乡镇435个村庄治理,力争新建户用沼气工程8700口。加强对农业技术和流通加工领域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联动网、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农资供应网络的服务能力,提高服务“三农”工作水平。

(三)加速产业集聚,有效促进工业提质增效。深入研究与衔接国家、省相关产业政策,高起点规划建设溪南、漳湾、赛江等临海产业板块,力争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50亿元。重视做好重大产业项目的策划、引进,全力加快核电、大唐火电二期、福安30万吨镍合金项目、东元电机、福鼎江南船舶修造基地、蕉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海螺水泥等临海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重点抓好20个重点工业结构调整项目,积极争取电机电器产业列入省十大产业提升集群扶持,继续加强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抓好一批省“一县一业”星火专项、重点工业科研和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和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持续推动“6·18”项目成果对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载体平台建设,办好8个省级工业园区,完善东侨工业园区扩展规划,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及目标考核,不断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强银企合作,引导企业做好上市融资,千方百计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用好现有土地指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用地指标,充分利用山地、滩涂资源,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做好煤电油运调度,确保供应稳定。引导企业加强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四)着力扩大内需,支撑带动经济增长。紧紧抓住国家、省扩大内需的难得机遇,进一步扩大投资,增强消费,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坚持项目带动扩大投资。深入研究国家、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把握中央新增投资投向重点,快字当头,抢字为先,善谋项目,力争项目,落实项目,下大力气申报国债资金、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项目,努力为我市发展争得更多份额。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项目储备开发,形成“建成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态势。确保建成温福铁路东段、火电厂二期1#机组、蕉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屏南10万吨双氧水、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柘荣县污水处理厂、师专新校区一期、市中医院病房大楼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核电站、电网改造、至武夷山(含屏南连接线)高速公路、省道304线苗圃至古田高坑二级公路、福鼎江南船舶修造基地、古田西朝钼矿改建、福安赛岐立松铸造科技园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京福高速铁路、白马疏港铁路、港三都澳港区城澳作业区1#-2#泊位工程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海螺水泥、霞浦大京、烽火岛风电、京台高速公路、港对台客货码头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

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稳定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做好规范县级公务员津补贴和同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工作,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促进住房消费、旅游消费、汽车消费、农村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尤其要加快培育旅游消费,抓好世界地质公园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考评工作,推进福鼎、屏南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县)和鲤鱼溪-九龙漈争创4A级景区。加大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电机电器、船舶修造专业市场,提升水产品、食用菌、茶叶、太子参等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引进大型综合超市,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带动城乡消费繁荣。稳定房地产市场,增强居民购房预期,重点支持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及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满足普通居民住房需求。努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工程”,鼓励连锁企业营销网络向农村延伸。

(五)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深入实施“开放促开发农村扶贫综合改革试验区”,积极探索投融资、海域使用权流转、农村工作新机制,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组织实施国家关于增值税转型、燃油税、医疗卫生体系等改革。加快企业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加强上市后备资源培育,重点扶持后备企业加快改制上市步伐。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报核准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深化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网上审批,推广规范行政权力试点。加快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密切跟踪国际市场的变化,及时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扶持措施,支持企业扩大出口。推进重点产业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设,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贸易壁垒,运用多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利用各种平台和机会,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办好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继续举办“6·16”投洽会,积极参加“9·8”等境内外重大招商活动,瞄准国内外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大财团、重点企业、重点客商开展针对性招商,着力提升招商层次。加强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报批率、动工率和到资率。把握两岸“三通”新机遇,持续拓展台全方位交流合作,尽快开通港与台湾基隆港的双向航线,探索设立台湾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区,积极争取国台办批准设立海峡两岸()名优特商品交易中心,推进台旅游深度对接。

社会经济趋势范文2

一、人口老龄化需要退休年龄更有弹性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欧洲社会保护模式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在老年保障制度建立初期尤其是战后经济繁荣时期实施了刺激提前退休的养老金政策、失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这一政策在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显现了一些不良后果,因此不得不进行改革。延迟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年限,激活接近退休年龄阶段的劳动力继续留在或者返回劳动力市场,是从北欧开始的一个改革措施,已经逐步向欧盟各成员国扩展。提前退休制度改革是欧盟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

在建设多支柱老年保障体系方面,欧洲学者认为,老年保障体系必须走向多支柱,否则难以应对老龄化的危机。目前欧洲老龄化是人们寿命延长和生育率下降的共同结果,传统的老年保障制度难以适应这个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延长退休年龄,还必须建立合理的养老金结构,以保证制度具有财务上的可持续性。欧洲一些国家尤其是欧盟的新成员国已经根据世界银行推崇的“三支柱”养老保障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要建立全面覆盖的老年保障体系,仅仅依靠“三支柱”是不够的,因为总有一些社会成员难以覆盖在“三支柱”体系之内。因此,要实现养老金财务的可持续性及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双重目的,应当建立比“三支柱”更多的支柱,比如在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之外,还应当建立以税收为基础的社会最低养老金制度与以家庭为基础的非正式老年保障体系。欧洲学者认为,对于中国来说,这种“32支柱”体系比“三支柱”体系更有推广价值。

建立多支柱的老年保障体系将使在职人员为自己的老年进行积累和储蓄,这也意味着老年保障体系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或积累制转变。向部分积累制或积累制转变的养老金有利于提高储蓄率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有利于实现不同代际之间的收入平衡。但是,建立了部分积累制或积累制的养老金制度必须与有效的投资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上述作用,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与之相适应。如不具备上述条件,建立一个空账运行的记账式积累制也是有价值的,这是一些欧盟成员国尤其是一些经济体制转轨国家的做法。这样做有利于明确个人的养老保障权益,实现保障模式的转换,又不需为账户资金(实际为空账)进行投资。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针对中国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有的欧洲学者认为,不同的养老金制度应当有不同的目标,中国养老金制度目前聚集的因素太多,不同地区之间还存在不同的供款制度,而且面临着资本市场不健全,储蓄率居高不下和经济体制转轨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部分转变为完全的积累制是否有必要值得研究;根据一些欧洲国家的经验,没有必要将个人付费的个人账户制度做成实际的积累基金,作为计账使用的名义账户可能更好,当然,这只是阶段性的做法。

二、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需要改革卫生服务模式和医疗保障制度

在欧盟内部,英国代表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模式和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模式。其他欧盟成员国则形成了一些新的医疗保障类型,比如目前广受推崇的荷兰新医疗保险模式。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建立于1948年,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运行。该体系旨在为英国的全体国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由英国各级公立医院、各类诊所、社区医疗中心和养老院等医疗机构(也称为联合体)组成。这些医疗单位能够提供国民日常所需的医疗服务,从而满足大多数患者的需要。该体系的运转费用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在控制费用方面具有很硬的约束机制。

英国医疗费用在欧盟内部和发达国家中几乎是最低的。但是,英国模式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转诊看病等待时间长,医疗服务总体质量不高。根据2003年通过的“基础医院法案”,英国对基础医院的管理监督权下放到由选举产生的各社区代表委员会管理,同时允许基础医院向私营者融资、投资、借贷以及高薪引进优秀医护人员。这些改革措施的方向受到质疑(担心导致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瓦解和私有化),其实际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该制度由以法定医疗保险为主、私人医疗保险为辅的两大系统组成。凡收入在一定标准之下的人都有强制性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义务,收入超过该标准的人可以自由选择加入法定医疗保险或私人医疗保险。参加法定医疗保险者保险费由雇员和雇主各付一半,按照一定百分比从工资中扣除。保险费取决于投保人的经济收入,收入多者多缴,少者少缴,无收入者不缴,但投保人享受的医疗服务并无差异。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曾被德国人引以为骄傲。但由于德国经济近些年来发展缓慢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该制度也暴露出不少弊端。在这种“吃大锅饭”体制下,投保人、医院、药房、保险公司都没有降低医疗费用的意识,结果是医疗费用、保险费率年年增长,法定医疗保险公司赤字严重,不得不靠财政弥补。近年来,德国政府通过了不少新的医疗改革方面的法律,尝试对医疗保险体系进行革新,主要强调增加国民的“自我责任”,要求投保人个人分担部分医疗费用,但在具体改革措施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分歧,能否进行下去还未成定论。

荷兰传统医疗保障由政府提供公共资金,经常导致卫生机构费用和卫生服务设施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在适当控制费用的前提下提供较高质量和恰当的服务,是荷兰政府进行医疗改革的主要目的。荷兰新的医疗保险改革法律规定,所有人都必须根据收入状况(低收入群体通过个人收入退税机制参加)参加法定医疗保险(过去20%的高收入群体可以选择不参加),其目的是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确保所有人都得到公平的医疗服务。为了促使保险公司节约费用、提高服务质量,荷兰政府规定,投保人可以自由选择保险公司。荷兰医疗改革是在医疗保险机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试图用新的方式将私营公司、市场效应和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可以借鉴荷兰的经验。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改革面对着两个基本命题:公平和效率。前者是公共服务的基本特征,而后者则是公众为这项服务付出的代价。如果把医疗服务变成一个政府包底的全民服务,其代价很大,不能解决效率的问题。但

是,如果仅仅为了控制政府的财政成本而减少甚至弱化对公民提供公共服务,也可能导致牺牲公平并最终影响效率的后果。

三、欧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欧洲在几百年工业化之后,尤其是近100多年来,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现代福利国家和遵循社会团结理念、协商对话和互助共济机制的欧洲社会模式,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甚至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这是中外学者的共识。欧洲各国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巨大作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有机协调起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必须纳入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层面考虑,纳入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考核指标之中。我们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加速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今天和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欧洲经验表明,任何制度都不是一劳永逸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根据新的情况改革不适应现实需要的旧制度,建设符合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制度。促进就业的失业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具有持续性的老年保障制度,维持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医疗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更需要紧密结合现实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注意处理好几大原则:公平与效率兼顾、不能偏废原则,政府主导与市场及社会力量协同配合原则,普遍覆盖与激励贡献有机结合原则等。

从欧洲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必须覆盖到全社会。如果覆盖面有缺口,不仅有违社会保障制度的宗旨,也将限制其作用的发挥。借鉴欧洲经验,我国目前应当把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作为首要目标。在这方面,政府应当承担更加积极的作用,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建设的投入(社会保障支出占GDP和财政的比例应当进一步提高),尽快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社会经济趋势范文3

区委召开这次全委会议,对于做好我区今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刚才宏伟书记传达了市委五届四次全体会议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就如何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做好2007年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按照宏伟书记的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奋力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会议安排,我着重就全区经济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年是我区全力推进“项目年”工作,强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电冶结合、工业强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发展思路,认真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突出重点,迎难而上,扎实工作,顺利完成了*年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实现了“*”的良好开局。*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预计(下同)实现8.35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5900万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6.51亿元,同比增长15.8%;第三产业完成1.25亿元,同比增长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1亿元,同比增长47.2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612万元,同比增长36.9%。国税、地税税收收入分别实现8208万元和396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2.41%和30.76%,国、地两税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50元,同比增加246元。

一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㈠经济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一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强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企业工业增加值实现7.1亿元,同比增长37.9%;销售收入实现11.2亿元,同比增长7%,实现净利润3500万元以上。加强企业技改和新建,产品结构得到了调整与优化,全年完成主要工业产品铁合金4.8万吨、工业硅2.2万吨、黄磷5100吨、五纳6500吨,发电量6.9亿度。强化电力调度,从大网下电和境外输回电力2.2亿度。积极搭建政府、银行、企业三方有效沟通的平台,争取金融单位帮助企业融资1.4亿元。二是农村经济稳定增长。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投资400余万元,倾力打造民族风情新村*和*旅游新村胜利村两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编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知识读本10000余册,大力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农民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强力推进“三化一转移”,抗旱减灾夺取新的胜利。全区粮食总产量达11000吨,农业总产值达5455万元,同比增长8.1%;畜牧业不断壮大,全年出栏生猪4.6万头,小家禽14.7万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4%。森宝公司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金口”牌乌天麻创建省级重点农产品知名品牌;*农业公司的“瓦山”松茸系列食用菌打入英国等欧盟市场。三是第三产业呈现新亮点。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和峨眉山、海螺沟、丽江自驾车旅游黄金环线,抓住大渡河金口*被评为中国最美十*之一的机遇,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在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联合中国探险家协会、长虹手机公司和国内主要新闻媒体,成功举办科考活动,提高了金口*知名度。*宾馆高标准建设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区服务档次,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亿元,同比增长18.2%。

㈡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坚持发展抓项目,实行重点项目县级领导挂联责任制,建立项目激励机制,将项目年工作纳入全区目标考核,保证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全区“四个一批”项目62个,预计完成投资2.61亿元。商舟公司磷矿开采、鑫河公司技改、祥光公司红豆杉种植基地、金汉大桥、金桥公园、文体中心等项目全面竣工;金源棉纺一期工程、森宝公司乌天麻种源基地、金龙大渡河大桥、双金公路改造、区人武部民兵训练基地综合楼等项目正加快建设;枕头坝电站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永和电站、商舟磷矿洗选、解放110KV变电工程、恒旭钛业公司6万吨钛白粉生产线项目正积极开展前期工作。

㈢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果。按照融入成(都)—攀(枝花)经济圈的发展思路,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大交通格局。全面完成金乌公路金汉大桥、商舟矿区公路整治;加快金龙大渡河大桥、双金公路路面改造、三角石工业集中区公路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力度,新修农村公路50公里,硬化16公里。解决3200人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柏香村扶贫新村工程全面完成,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采用BT模式成功改造梧桐街,创新了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高标准建设金桥公园,城市进出口形象明显提升;全面实施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㈣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文教卫生事业优先发展。认真实施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完成中小学B.C级危房改造1410平方米。区财政从去年起,每年单列资金100万元,用于教师年度目标考核奖和优秀中小学生奖学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年高考本科上线47人,上线率22%,高考升学率居全市第一。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卫生基础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完成金河、吉星两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全面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优质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全民健身和假日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城镇住户调查工作顺利开展,全面启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二是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全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职工分别达2800余人、1800余人、3700余人、2300余人,发放离退休(养老)金1045万元;城市低保人数达8100余人次,发放城市低保金65万元,农村低保人数21000余人次,发放农村低保金21万元,城市低保和农村五保实行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城市医疗救助机制,发放城市救助金15.6万元,发放救灾款30万元、救灾物资10000余件。三是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50元,同比增加24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00元。*年为民6件实事全部完成:1、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9424人,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3050人;新增城镇就业552人,新增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1023人。2、完成少数民族困难户和其他贫困家庭移民搬迁51户,住房改造469户。3、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110人次贫困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1.5万余人次贫困学生免除学杂费。4、吉星乡柏香村人行吊桥竣工通行,三角石工业集中区进场公路通车,峨金公路改造因瀑布沟电站移民过境推迟到今年初实施。5、完成城区自来水取水口改造工程,解决3200人的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6、梧桐街路面改造和金桥公园竣工并投入使用。

同志们,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工业经济结构单一,以高载能企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土地、电力、运输、资金等生产要素瓶颈制约非常明显,人才匮乏。三是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在解决问题、破除难题的过程中实现新的突破。

二、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是继续实施“*”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届六中全会和区委七届一次会议精神,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为主题,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全面推行“十大惠民行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构建小康、文明、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达9.69亿元,增长14%,力争增长16%;规模企业工业增加值达8.66亿元,增长22%,力争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18亿元,增长22%,力争增长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534万元,增长20%,力争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亿元,增长15%,力争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60元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为确保顺利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㈠强力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工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支撑力,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抓项目的战略决策,推进产业发展年,不断壮大工业规模,优化工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22%,力争达到25%。一是积极实施项目建设。项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直接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要切实把项目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确保商舟公司磷矿洗选项目、金源棉纺一期工程、金洋公司解放110KV变电站、金广公司2×12500KVA铁合金技改等项目年内竣工;力争动工建设恒旭钛业公司6万吨钛白粉生产线、大园宝磷矿洗选、金源棉纺二期工程、金峨公司网络改造等项目;加大项目储备,全力推进枕头坝电站、永和电站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全面支持国电大渡河公司枕头坝电站筹备处的各项工作,力争今年上半年完成预可研报告,年内启动“三通一平”工作。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是目的,结构调整是手段,调整结构最终是为了加快发展。以提高产业聚集度和延伸产业链为重点,以资源和现有产业为基础,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重点抓好6万吨钛白粉生产线、金源棉纺3万锭棉纺织生产线、商舟磷矿洗选等项目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做强做大天麻、银杏、食用菌、红豆杉种植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新突破。三是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今年,省、市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做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好节约能源资源的基本国策,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强化保障措施,把节能减排责任落到实处,加快我区载能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弃物排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在现有基础上降低4个百分点。四是培育优势企业梯队。要大力实施“233”企业发展战略,引导生产要素向重点骨干企业倾斜,着力培育发展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发展势头好、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倾力扶持金洋公司、鑫河公司、金光公司、金广公司等一批成长型企业发展,努力形成工业经济发展梯队。五是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要加快工业集中区水、电、路、堤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成昆铁路、省道306线货运优势,引导和支持企业向集中区聚集,力争年内有2-3户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入驻集中区。

㈡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深化“三化一转移”,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抓好林、茶、畜、药四大主导产业,倾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积极支持森宝公司、*农业公司、祥光公司、金鹏兔业做大做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确保农业总产值实现5891万元。重点抓好*农业开发公司松茸基地及脱水笋干生产线、祥光公司红豆杉种植和金洋康宁公司工业硅用材林等项目建设,完成6万平方米乌天麻种植基地建设和600万袋珍稀食用菌种植基地建设。二是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全面推进农村发展。启动永和镇新光村扶贫新村建设,完成永胜乡大坪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2000亩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解决5000人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少数民族困难户住房改造200户和其他贫困家庭移民搬迁100户。同时,要按照“政府引导,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农户自愿,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的原则,创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确保政府投入发挥最大效益。抓好“金土地”工程,积极实施永胜乡大坪村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土地1385亩,整理新增耕地203亩。三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精神文明建设。抓好村干部素质培训工程,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扎实推进村务公开,促进管理民主。加强农民综合素质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加大农民工转移输出力度,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1000人以上,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9500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3500万元。

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把第三产业作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第三产业总产值实现

1.46亿元,同比增长14.8%。一是做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大渡河金口*宣传,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旅游资源,主动融入峨眉山、海螺沟、丽江自驾车旅游黄金环线,加快旅游服务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业,加大对农行*分理处的支持力度,确保今年上档升级。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扩大就业、增加群众收入方面的积极作用。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建设,拓展延伸城乡消费市场,促进城乡消费增长。

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高起点、高标准开展城市规划修订工作。二是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完成人武部至银河酒楼街道改造工程,力争启动滨河路四期工程和静雅路改造工程。积极推进旧城改造,完成旧城改造6400平方米。三是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加大市容环境治理力度,切实巩固好“创卫”成果。加快城市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继续加强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作,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四是抓好交通项目建设。完成省道306线峨金公路改造、金龙大渡河大桥、双金公路改造工程和吉星乡客运站建设,加快建设金河镇至永胜乡通乡公路,完成通乡公路建设10公里,硬化通村公路23公里,新建通村泥碎路22公里,力争启动火车站货站台改扩建工程。

㈤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一是继续认真实施“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二是启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三是继续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卫生服务网络。四是以“十大惠民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经济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实施“一条龙”服务。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在管理上保持“远距离”不越位,在服务上保持“零距离”要到位,主动为企业搞好服务,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主动为企业多办实事。二是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切实做到“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坚决纠正“与企争利”的行为,加大对破坏经济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吃、拿、卡、要,到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的行为,要坚决查处,决不手软。三是搞好综合协调。继续实施县级领导挂联重点项目制度,奖惩逗硬,共谋发展。要加强对工业运行的监测预警,建立和推行重大工业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制度,搞好电、地、运、资金各种要素的综合协调,切实解决好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四是营造加快发展的思想环境。树立人人都是环境,事事关心环境,处处体现环境的观念,进一步强化亲商、安商、富商和“项目至上、厂商至尊”的理念,营造一流的服务环境,树立良好的政府信誉、企业信誉、社会信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6亿元。五是加大企业周边环境整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规范火车站货站台运输秩序,营造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增强服务意识,竭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营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

三、认真落实十大“惠民行动”

按照构建和谐*的要求,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惠民行动”的意见,区委、区政府从就业促进、社会保障、教育资助、卫生保障、农村交通建设、安全饮水、农村安居、扶贫解困等十个方面着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务求实效。一要统一思想。十大“惠民行动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的重要抓手,是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的具体体现,是凝聚人心、鼓舞人心、安定人心的“民心工程”,件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切实贯彻落实好省、市的重大决策,让全区人民群众在“惠民行动”中真正得到实惠。二要明确职责。各乡镇、各部门是实施“惠民行为”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保障措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办好群众急需、群众受益的事情。三要增加投入。今年区级财政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惠民行动,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对口部门的支持,筹措项目资金,切实保障“惠民行动”实施,务求取得实效。四要严格考核。区委、区政府将“惠民行动”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建立工作报告、督查推进和责任追究制度。五要转变作风。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真抓实干的精神,狠抓工作的落实。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不出成效决不撒手,要让人民群众在为民与惠民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四、切实做好当前工作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各乡镇、各部门要集中精力,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开好头,起好步,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㈠确保实现一季度经济工作“开门红”。一年之计在于春,好的开局是成功的基础。确保全区一季度经济工作实现“开门红”,对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想尽办法、出尽主意、增添措施,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一季度能源紧缺,相关部门要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联系,积极研究相关政策,全力争取大网下电3万KVA用电负荷,确保工业企业产销两旺。要引导企业特别是销路好的企业,组织力量,开足马力,千方百计扩大生产,力争全区重点优势企业早生产、满负荷生产,确保工业经济实现“开门红”。要抓好商舟公司磷矿洗选、金洋公司解放110KV变电工程、金源公司3万锭棉纺织项目建设,加快工业硅和磷化工下游产品开发,开展铁合金产品精炼及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产品链。同时,要抓好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务求取得实效,积极做好大春种子、化肥、农膜、农药等储备工作,确保大春生产开好头。

㈡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构建和谐*的要求,严格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努力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稳定。一是加强、热线工作。要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集中开展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调处工作,努力把矛盾消灭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要落实好安全生产措施,结合实际和行业特点,立即组织力量深入矿山、道路交通、公众聚集场所、企业等重点领域开展节前安全生产大检查,认真排查安全隐患,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三是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各乡镇、各部门要落实24小时值班和应急预案,坚持党政领导干部周末、节假日在岗带班,确保发生的重大问题、紧急情况或可能引发事端的苗头倾向,能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㈢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春节将至,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一是认真抓好“两个确保”和城乡居民低保工作,确保按时足额发放。二是千方百计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活。要落实好对城乡特困群众的救助措施,领导干部、“联帮扶”单位要主动深入各乡镇、村、组,了解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搞好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认真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问题,保证贫困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水喝,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三是解决好农民工工资问题。对集中使用农民工的企业支付农民工工资情况,相关部门要进行专项检查,确保农民工拿到应得的报酬,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行为。四是丰富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加大食品安全的管理力度,确保节日期间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和食品安全,确保广大群众买到放心满意的商品。

社会经济趋势范文4

【关键词】企业文化 设路径 会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而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动力源泉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所在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建设具有深刻而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员工思想空前活跃的情况下,企业文化的这种影响和作用将更加重大和紧迫,其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成为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一、特区企业文化的特质界定

1、时代性

企业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因此,它的生成与发展、内容与形式,都必然会受到一定时代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风尚等的制约,从而显现其时代特征。一方面,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代,其文化又有不同特点。宝安地区的企业普遍形成历史虽不长,但其企业文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产物,是深圳特区探索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以人为本,提升服务品质,倡导开拓进取、平等竞争、提高效率等观念始终是宝安企业文化的主旋律。

2、地域性

宝安企业文化是在深圳特区创建这个大环境下、地处香港边界这个特有的地理区位中孕育并成长的。而香港是亚太区乃至国际的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地区贸易中心,拥有邻近国家和地区不可替代的优越地位。这些优越地位无疑对宝安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对其企业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优越的环境。这就使得宝安企业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地域特征。

3、多元性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组织一贯的、完整的个性表现,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形象。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企业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殊品质,具有自己的个性。从管理风格到经营品种,从服务品质到经营规模,从规章制度到企业价值观,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任何企业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都必定是某一民族文化的微观表现形式。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企业,其文化往往都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根源。而宝安企业的组成十分丰富,既有国外独资企业,又有港台企业;既有民营企业,又有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的性质不同、经营方式不同,来自国家和地区不同,规模大小不同,因此,形成的企业文化既有欧美模式、日韩风格,又有港台风味、潮汕风情等,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宝安企业来自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其企业文化无不带有其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质。尽管它要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用各国企业文化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但是,宝安企业文化的根还是本民族的。

4、差异性

由于宝安区各企业的规模不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因而其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诉求和需要也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由于其文化根源的不同,企业管理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差异也较大。即使规模较大、发展较为成熟的企业,也由于其产品的专业程序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同,大众化的诉求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建设理念、要求、目标和措施。一般而言,具有大众化消费诉求的企业比较热衷于公益性企业文化建设,如艾美特电器有限公司,是一个生产日用电器的企业,因而对公益性文化建设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因为公益性文化活动对其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能起到有力的支撑。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非大众化消费诉求的企业比较关注于内在员工需求的企业文化建设。如泰科电器有限公司,是一个生产继电器的专业厂家,专业性很强,客户群也十分专业,因而偏向于关注自身企业内部员工的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政府在指导企业文化建设时,必须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鼓励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创新。

二、特区企业文化建设的困境

1、企业经营理念缺乏战略性和持续性

部分规模小或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缺乏具有战略性、稳定性的经营理念,因而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和投入不够。企业要追求当下的经济利益,更要关注永久性经营。而在当前的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宝安的一些规模较小企业或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却只注意短期效益,无视企业的战略发展,不能构造一种统领企业全局且又相对稳定的经营理念。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被分解为各种孤立的权力,实际上架空了所有权,形成了国企的“无老板”现象。在所有者缺位或者所有者功能缺位的情况下,很难建立起一种具有战略性的经营理念,并用这种理念去整合企业的经营行为与管理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所构筑起的企业文化体系就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装饰品,无法形成真正的凝聚力。二是部分规模较小的或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考虑较多的仍是眼前的生存问题,担忧企业的命运较多,而从长远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较少,仅仅处于满足如何完成订单的状态。三是有少数企业主只是注重效益和效率,忽视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当作是生死攸关、极为重要的事情来抓,尚未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长足发展的重要性。四是企业负担重,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有心无力。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如员工基本工资的上调,原材料价格、水费、电费、各项管理费的上涨,使企业的赢利空间大大缩水,企业负担过重,即使公司的决策者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经费短缺,致使很多活动不能开展,在缺乏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形式、载体的情况下,也使得领导对员工的精神关怀不能深入人心。

2、人性化管理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存在偏差

虽然企业强调了人性化管理和不同文化的交融,但由于理解性差异和真正管理实践中重视研究不够,而使得这种人性化管理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出现了较大的偏差,直接影响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一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显著。二是乡土意识、地缘关系对企业文化建设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三是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的价值观多元化、复杂化,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而大多数企业所提供的文化资源往往是稀少、单一,企业文化的贫乏、缺位与员工不断增加的精神需求相矛盾。四是企业员工大多来自农村,学历不高,素质普遍低下。五是企业员工的“短期意识”严重,企业虽然花巨资投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为员工提供了不错的生活空间和发展平台,但却收效甚微,公司的投入和效益相差甚远,打击了管理者搞企业文化的热情和信心。六是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形式创新上颇感头痛。在往日备受欢迎的生日晚会、逢年过节的娱乐活动以及舞会、卡拉OK、篮球羽毛球比赛等,现在只是流于形式,员工们由于经常参加,也没了往日的激情,很多活动对他们已失去了吸引力。

3、企业文化内涵的认知和认同有待进一步厘清

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对企业文化内涵的认知和认同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画等号,认为做好了思想政治工作就建立了好的企业文化。在实际操作中表现片面强调政治学习而忽视企业价值的塑造,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党委或党支部的事。二是有的企业从走廊、办公室到车间的墙上四处贴有标语口号,这些口号虽无可非议,但它不一定真能反映本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管理风格,难以在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难以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没有本企业的特色,显得比较空泛。三是有的企业的管理者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多为员工搞些娱乐活动、提供体育场所以及购买体育设备等。正是由于有的企业没有厘清企业文化的个中含义,从而导致有的企业内部尚未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建设组织、人员、经费、时间落空,形同虚拟。

4、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和优质资源联动共享欠缺

一是企业员工中不乏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唱歌、跳舞、写作),但企业和政府并没有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而被闲置、浪费,无休止的加班更是让他们筋疲力尽,无暇去读书学习,发展自己。二是宝安区内有不少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能不断地进行大胆探索,锐意革新,积累了一些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形成了较完善的发展模式,并收到了良好效果。对于一些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刚刚起步的公司来说,这些经验弥足珍贵,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但据了解,企业之间因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甚少,而且进行信息封锁,闭门造车,因此好的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推广。三是尚未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和文化品位。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政府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上级政府在考核下级政府业绩时,对文化考评的分值偏低。因而,使得部分政府官员对文化特别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第二,由于重视不够,因而也就不可能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有关的调查研究,了解和把握对本区域、本街道的文化资源和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好典型,以及劳务工最迫切的精神需求。这就导致了政府不能很好地引导企业文化的发展,满足劳务工的文化需求,也就使得街道和社区文化资源不能实现有效利用和共享,也使得政府对本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和合理布局。第三,政府对公共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员工表示,由于信息闭塞,他们并不知道政府为他们的精神需求提供了哪些“文化大餐”,也不知道哪里有文娱场所,哪里会有政府举办的文艺表演和比赛。第四,政府在为企业提供文化资源时,存在着收费过高的问题。第五,政府与企业的沟通少,企业对政府的信任感差。

三、特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路

1、发挥政府导控作用

在我国现有社会制度下,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对推动其所管辖地区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的整体发展负有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企业是社会的基本构件和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政府与企业有着一种天然的深层关联。这种深层关联,决定在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日益凸显的今天,政府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和因素支持来推动本地区企业文化建设。当前,许多企业还未成长为自主自为的市场主体,是因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还缺乏充分的认知,从而导致企业文化建设迟迟不能纳入其经营管理范畴。在这种形势下,政府更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各级政府部门都要自觉从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主动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重视和支持企业文化建设,既要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并增加其分额,强化政府导控的责任意识,又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对企业文化建设导控的职能,充实和加强政府对企业文化建设导控的人员,使其导控责任落到实处。

2、发挥企业的自主作用

各类企业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借助必要的载体和抓手,系统思考,重点突破,着力抓好企业文化观念、制度和物质三个层面的建设。围绕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基层实力。注重把文化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规章制度中,渗透到相关管理环节,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体系。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在激励约束中实现价值导向,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要从企业特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出发,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有机地结合起来,总结出本企业的优良传统和经营风格,在企业精神提炼、理念概括、实践方式上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形成既具有时代特征又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

3、发挥老板的主导作用

企业老板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者,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培育者,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人格化代表。企业老板处在企业的最高领导层,因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就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而言,企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企业老板文化。因此,发挥企业老板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首先要教育老板,担当责任。要通过理论学习与案例教学,让他们从发展快速企业的成功经验中,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主动站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担起推进企业文化的第一责任人,系统思考企业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4、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

企业员工是企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虽然企业文化被称之为“老板文化”,但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决不是企业老板一个人的“战争”,更不是企业老板一个人的功绩。成功的企业文化必须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让员工自己量身定做适合自己需求和品位的文化。要坚持把企业老板的主导作用与全体员工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统一领导下,有步骤地发动员工广泛参与,从基层文化抓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全员共建,努力使广大员工在主动参与中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认同企业的核心理念,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积极为员工搭建发展平台,提供发展机会,开发人力资源,挖掘员工潜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达到员工价值体现与企业蓬勃发展的有机统一。要在了解企业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上下功夫,在参观学习和引进借鉴吸收国内外知名企业好的企业管理经验和文化建设经验上下功夫,不断精炼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挖掘和发现本企业优秀的文化人才,组织他们广泛创作反映企业文化建设新风、富有时代鲜明特色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定期进行巡回表演和展览,从而不断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5、发挥社会的协同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受众群体的支持与关怀。为此,社会媒介应当发挥自身的舆论导向作用,开展各类主题鲜明的政策宣传和教育活动,加大社会动员和社会参与力度,让广大公众深刻理解企业文化建设,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和个人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公众参与度,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企业文化建设、把规划化为社会各方面的意愿,把政府行为变为公众自觉,确保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地发展下去。

企业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员工的参与与支持。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宝安企业发展的实际,企业员工始终存在着流离心理、不安心理、浮萍心理,反映最为强烈的是治安问题和子女就学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则必须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完善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发展和管理水平,促进资源共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充分保障区域内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才有所用、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实现社会与经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学术研究机构的智囊和参谋作用,成立特区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会,加大对特区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力度,创办企业文化交流刊物,定期编制企业文化建设通讯,定期组织企业文化专题讲座,开展企业文化专题研讨,加强企业之间文化建设的交流与沟通,不断提升宝安区企业文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社会经济趋势范文5

关键词:社会服务;创新模式;区域经济;贡献率

一、“黄蓝”两大区域经济建设,赋予了高职教育特殊的地位和使命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核心区域,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前沿城市。“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后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东营市是“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唯一叠加融合的城市,区域优势凸显,在环渤海经济圈和黄河流域经济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东营市工业总产值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区的43.16%,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技能新技术人才。

东营职业学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东营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单位,2011年9月正式启动国家骨干校建设。东营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特殊的地域环境,赋予了东营职业学院特殊的地位和使命。作为黄河三角洲区域职业院校的龙头,东营职业学院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地带动了区域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仅社会服务能力一项,2012年,学校成人学历教育招生2129人,组织各类培训61000余人次,开展新型农民培训1525人,培养新疆班学员206人。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显著提升。

二、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社会服务工作的规范性、针对性、实效性

最近几年,学校成人教育工作本着服务社会、共享共赢的原则,积极适应黄蓝两大战略实施需要,致力于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定位于建设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高技能与新技术培训基地,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针对成人教育工作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学校成教部门修订完善了《东营职业学院继续教育管理办法》、《东营职业学院继续教育考核标准》等成教工作规章制度及岗位工作职责,进一步增强了工作人员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了社会服务工作的规范性、针对性、实效性。同时,一方面注重和加强了成教文化建设。通过室内外环境的整治和走廊文化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成人教育特点的文化氛围,为打造学校继续教育品牌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注重了对工作理念的提炼,形成了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工作理念,逐步明确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支持,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形成了“奉献第一、工作至上、唯旗是夺”的成教人精神,构建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主动服务,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建立和完善了以目标考核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社会服务能力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证、思想基础和文化氛围。

三、创新社会服务模式,积极为区域经济培养高技能新技术人才

东营职业学院作为黄河三角洲区域高等职业院校的龙头,尤其是“十二五”期间,社会服务积极适应“转方式、调结构”需要,拓宽继续教育空间,旨在建立起以职业培训和学历提升为主体,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的宽领域、多层次、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实现继续教育和各种培训规模的突破性发展。

(一)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培训工作成效明显。众所周知,培训市场广阔但竞争激烈,几年来,学校成人教育工作者不断加强同部门、行业、企业、社会的结合与沟通,积极探索行校、企校、政校结合的培训模式,加强了对行业企业、社会人员的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发挥了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学校积极探索社会服务能力多样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开展了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积极为企业、进城农民工和农村种养殖户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坚持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石化产业国际化、低碳经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等创新型经济发展需要,开展了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针对石化产业生产、储运的高危性,开展了岗位安全培训。骨干校建设启动以来开展各类社会培训达70000余人次。

(二)加强宣传推介,实现成人学历教育招生新突破。针对最近几年招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学校成教部门创新招生模式,年年超额完成招生任务,特别是骨干校建设启动以来,成人学历教育招生3500余人。一是强化了招生宣传推介,创新宣传模式,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站、户外广告等媒体,发挥了媒体宣传覆盖广的传统优势。同时,组织宣传队伍,印制招生卡片等宣传材料,深入企业、行业、社区进行专项宣传,通过面对面的宣传推介,寻求招生工作突破。二是针对东营电大开放教育现状,进一步完善机构,充实人员,加强了对县区教学站点布局,强化了电大系统建设。2012年春季以来,学校紧紧围绕东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新型农民学校,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群众素质”的目标,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组织部门的支持,加大协调力度,采取各项措施,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当年完成招生1500余人。在今年全省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教务工作会议上,学校的工作经验和做法被确定为全省电大2012年工作亮点。三是加强了对高职自考本科(在校生自学考试助学本科)的招生宣传,深入到各二级学院通过专题说明会、新生入学发放宣传单等措施,大力宣传高职自考的政策优势。上专科、拿本科,已经成为学校毕业生的一大亮点,成为学校的品牌。四是强化质量意识,落实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成人学历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是落实教学过程。在工作上,将提高质量和强化内涵建设,融入到学历教育的办学思路中,逐步规范教学过程,合理安排面授辅导,不断推进网上教学,将教学过程管理常态化、科学化和制度化。质量的提高,使学校成人学历教育的品牌初步树立,反过来促进了招生工作。

(三)精心组织,高效服务,严格管理,做好新疆班培养工作

自2011年开始,根据省、市党委、政府对口援疆工作部署,学校负责了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本科毕业生的培养管理任务,截至目前共计培训243人。学校成教部门牵头,不等不靠,认真履职,积极协调上级主管部门,及时做好信息上报、学员接送、生病就医、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协调办公室、教务、总务等相关部门,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力求工作规范有序,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已推荐学校为“国家对口援疆工作先进集体”。

社会经济趋势范文6

1.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主动性和认同度明显提升。资料显示,78.82%的地方高校已将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17.65%的高校正在酝酿和考虑中,3.53%的学校尚未纳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04年“高等教育地方化”课题组开展的问卷调查)。大部分地方高校提高开展社会服务的认识。在课程设计和专业设置上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认识和观念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高校开展社会服务。

2.高校社会服务的内容不断丰富,领域日益扩展,调控管理力度加强。高校社会服务的内容涵盖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服务的形式多样化。深入社区开展社会服务,校企合作设置订单班等。很多地方高校为推动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在实践中加强管理和调控,促进社会服务的成效最大化。

3.高校社会服务潜力巨大,但问题明显。(1)社会服务相关主体间缺乏深厚的支撑力度。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时间不是很长。合作各方都在摸索中。学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进行合理定位,结合社会需要采取灵活的办学类型,从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培养人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与高校合作的力度、价值取向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的协调、投入等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高校的社会服务发展。(2)高校社会服务的相关机制不够健全。高校为地方提供相应的服务,那么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动力机制、评估监控机制等都需要重构和完善。学校、企业、师生等多个要素流动和组合,需要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沟通。相关机制的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高校社会服务的良性发展。

二、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1.地方高校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技术人才可以聚集起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政府政策好,环境合适、各项保障得力就能有效地引导高校教师主动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参与地方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等项目,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地方高校是优秀人文资源、文化传统和知识的聚集地。社会优良风尚的形成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宣传,需要广大民众的配合,也需要高校的带动和引领。高校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对优秀文化进行整合和发展,为促进社会优良风尚的形成和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3.地方高校有获取前沿信息和有效信息的技术平台,自身也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正是因为高校拥有技术和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应用的人才,地方高校才有能力为区域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信息咨询、管理规划、政策研究等服务。

4.地方高校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和学科。地方高校植根于地方经济,能深刻了解地方经济的需要,响应地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和学科都能进行灵活调整,培养出最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高校社会服务的途径和形式分析

1.校校合作。互联网时代,单打独斗已经不能满足个人、学校、企业的发展。每所学校因历史、定位、资源、优势的不一样,在进行社会服务时,无法成为“全能手”。学校与学校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高校联合起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也能为地方提供更好的服务。校校联盟最典型的是江苏9校联盟。9所院校在学科设置上实现互补,共享教学设备、共建师资队伍、搭建互通培养桥梁、探索合作途径,共同为企业培养对口优秀人才。目前9所高校设置的专业涵盖区域各大产业,共同开展校企合作,共同承担400多项科研项目,建立150多个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工程中心。9所高校教师为8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校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在进一步提升。

2.校企合作。知识经济时代,以传播文化和生产知识为核心的地方高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企业合作,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科研服务。科研服务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载体。高校在社会服务中开展科研,在科研中展开社会服务。比如企业在生产、营销、融资等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获得帮助和支持,地方高校利用人才优势提供一定的科研服务,协助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提高了科研能力,企业也得到实在的支持。(2)与企业合作开发。高校和企业以不同方式联合开发研究。高校在研发过程中获得资金等物质的支持,企业则从共同开发的技术成果中获取一定利润。(3)创建科技园。科技园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通道和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高校的人才、技术都可以不断向社会进行辐射,推动区域各个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学科技园的主动功能是培育企业家、孵化企业。科技园良好的环境、先进的装备、灵活的机制促使学校的技术链和社会产业链有效结合,加快成果转化。(4)创办企业孵化器。为了降低创业者创业的风险,高校建立企业孵化器。企业孵化器是扶植和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和成长的服务机构。创业有风险,这就需要高校通过一系列的服务促进技术成果转化,解决创业中的种种困难,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3.校地合作。校地合作是地方高校积极寻求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社会的组织者、管理者。高校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帮助政府机关进行决策。对于政府急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可以在政府的指导下形成科研项目组进行研究。

4.教育延伸服务。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不仅一般民众需要学习,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也要提上重要日程。高校的教育延伸服务是高校教育活动向社会的拓展。高校通过传播知识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事业受益。这类的社会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企业给予高校资金支持,委托高校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二是高校教师深入企业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企业提供一定培训经费。三是整合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办学,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5.社区服务途径。(1)定期培训。社区居民有学习新技术、更换职业等的学习需求。高校就是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领域的民众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培训时间,为居民学习创造条件。(2)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向社区居民提供一些信息服务,比如开放图书馆、共享数据库等。(3)开放体育设施。高校一般都建有比较完备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在满足了学生体育训练和日常锻炼之余,可以考虑有条件的向社区居民开放体育场地。这样一来既解决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又为学校文化体育活动增添了活力。(4)提供咨询和其他活动。高校为社区居民提供诸如法律、心理等咨询服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担任家教,深入社区帮助老人和其他人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