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经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1

关键字:绿色建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建筑概述

绿色建筑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绿色,它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从内涵上说就是在建筑的设计、建造、运营、报废及拆除等全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注重以人为本,满足人们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建筑源于建筑对于环境问题的响应,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如何节约能源,如何充分利用太阳能,太阳能建筑、节能建筑由此产生。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入和不断更新,绿色建筑不再仅仅只着眼于节能,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目标,要求节水、节地和节材,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生态建筑、节能环保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

二、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现状

1、 政府相关的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

1) 近年来,我国各省市相继建立了相应的绿色技术研发中心,但是成立时间还比较短,技术人员短缺,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绿色技术发展水平不高,且研发费用比较高,绿色建筑产品数量少价格高,不适合全国范围的推广。另一方面,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不够细致精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的国家标准,它分为3 个评定等级。根据我国现有国情,评价标准在主要项目上更强调节约的概念,缺乏量化的评判标准,同时评价指标没有主次之分,不利于评级的实施以及绿色建筑的设计;

2) 政府方面已给予绿色建筑行业相关的政策支持,包括强制性政策当中的法律法规,激励性政策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以及金融支持。但我国现有政策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强制性法律法规有形无实,不执行或者敷衍应付的行为普遍存在; 二是法律法规设立不够全面,形成执行真空,难以监管; 三是已有政策与我国绿色建筑的初始发展阶段不相适应导致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比如,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2、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

绿色建筑对建筑技术、材料、工艺均有较高要求,但我国的一些建筑技术仍停留在传统的低质量、高能耗、高污染的低水平上,迫切需要引入、开发和应用新型

的建筑节能技术、工艺和材料。在初始发展阶段,技术的革新、工艺的改进、新材料的开发、生产及应用将大大增加绿色建筑的初期投资成本,这是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必然以扩大企业经济利益为目标,在没有国家相关激励政策或优惠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单靠房地产开发企业自主引进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显然是不现实的。

3、建筑与设计偏离我国的建筑节能

首先强调的是设计节能,2010年底,城镇建筑达到节能50% 的设计标准。未来通过逐步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到2020 年,使全社会建筑的总能耗能够达到节能65% 的总目标。到2010 年,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都已执行建筑节能65% 设计标准。但在施工阶段却做的不够好,监督也不够,导致建好的建筑与设计偏离。王庭阳( 2013 年) 调研发现,在绿色建筑项目中,约65% 的绿色技术运行效果良好,达到设计目标要求,但35% 的绿色技术存在大量问题,运行效果欠佳,如,外遮阳系统损坏或遮阳效果不佳,透水地面破坏较多,灌溉设施破坏严重,屋顶绿化缺乏维护管理,可再生能源、非传统水源利用效率和运行情况不理想等。

4、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因素较大

绿色建筑的初始投资成本比较高,而高成本投入势必要转嫁给消费者,形成绿色建筑价格的上行。而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银行银根紧缩,刚性需求客户都难以获得贷款,房产需求受到严重的打击,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难以回笼,增加投资无疑成了开发商的难题; 另一方面,国家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价上行的风险,房地产价格走势很不确定。在这样的环境下投入高成本是否能够成功转嫁增量成本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迫使大多数的开发商不会选择绿色建筑开发。

5、绿色建筑消费者面临的问题

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90% 的时间是消费者在使用建筑,绿色建筑的外部收益包括节能直接降低的生活成本和优化的环境带来的无形收益( 如健康的身体和福及子孙后代等) ,因此,消费者是绿色建筑最大的受益者。

(1) 消费者的观念陈旧,接受程度不高

虽说绿色观念在我国已经推行数年,但是我国居民低碳绿色的观念仍然比较弱。而且,我国目前房地产需求当中仍然以刚性需求为主,大多都是需要贷款买房,更多的选择价格实惠的住宅建筑,因而对绿色建筑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2)消费者认识不到位

目前,对于住宅建筑,消费者在自己装修的时候越来越注重环保建材的使用,但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标准基本上是无知,也就是说对于建筑物来说,应该通过哪些指标来衡量其是否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消费者是不清楚的。另外,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外部性效应认识不到,且大多数的消费者只关注眼前利益,而不会考虑绿色建筑所带来环境保护效应,也不愿意为公共利益部分来买单。

三、发展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完善政府的资金扶持政策

政府作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隐藏在背后的无形的手,因此,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使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更加趋于稳定。同时, 加强政府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资金补

贴水平, 为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提供关键的物质基础保证, 更好的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推广绿色建筑观念,明确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

首先,只有将低碳建筑的观念推广开来,提高绿色建筑的关注度,人们认识到低碳绿色的重要性和优势,才能提高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激发企业的开发动力。其次,应明确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简化控制指标,为我国绿色建筑的技术创新提供空间,增强绿色建筑的评级的可操作性,才便于我国绿色建筑支持政策的落实,也能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接受程度,有利于绿色建筑经济体系的构建。

3、加强金融支持绿色建筑项目的全过程

尽管大部分银行正在争夺绿色信贷的资源,但是在贷款利率放开银行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较高的贷款利率又增加了生产企业的成本,因此,应该由中央银行进行窗口指导以及利率优惠政策对绿色建筑进行倾斜支持。其次,绿色建筑技术研发投入需要金融支持,不管是绿色建筑生产企业还是研究机构都可以通过风险投资来解决其资金投入问题,同时政府应该构建绿色建筑投融资平台,提供担保,帮助解决资金问题。

4、提高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参与度

最终是要解决外部性问题,将绿色建筑所产生的增量成本分担到生产企业、消费者以及政府,在前期的推广阶段,需要政府利用财政收入给予绿色建筑企业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以分担企业一部分成本; 另外,将消费者可能节约的生活成本提前计算以预付的方式支付给生产企业,这需要生产企业与能源部门进行合作,并签订长期合同,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保障也对绿色建筑生产企业提供了约束。而后期则应该完善绿色建筑市场依靠市场的竞争机制维持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绿色建筑已是当前世界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全面推行绿色建筑也是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重大举措。在我国目前阶段,绿色建筑的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势头并不强劲,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政府作为绿色建筑的主导推动者,必须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加强宣传和推广的力度,使绿色建筑在研发、设计、施工、验收、认证等多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国绿色建筑理论的不断更新、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建筑配套产品的不断成熟、全民绿色意识的不断加强,绿色建筑必将有良好的发展及应用,真正意义上实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减少污染、环境保护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王璇. 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 经营管理者,2014,04:250.

[2]刘建军,张. 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对策[J]. 人民论坛,2011,20:160-161.

[3]魏后. 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 科技资讯,2008,34:72.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2

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作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技术改革,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就是把有机整体,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欧盟制定了严格的减排目标,对现有的社会和经济体制向低碳经济进行转变,并率先承诺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低到15%—25%左右,到了2050年可减排至70%左右,而丹麦、英国等国家建设低碳城市,挪威的目标是建设低碳国家,希望在2020年减排到35%左右。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形势更加严峻,以石油、煤炭、天然等燃料为主,“高碳”经济特征非常明显,从而使我国面临严重的生态挑战。“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投入1000多亿元用以治理大气污染,投入3500亿元用于防治重点工程。项目包括: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工业烟粉尘治理、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油气回收、黄标车淘汰、扬尘综合整治、能力建设等类。以上重点项目投资总需求约3500亿元,其中二氧化硫治理约730亿元,氮氧化物治理约530亿元,工业烟粉尘治理约470亿元,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约400亿元,油气回收约215亿元,黄标车淘汰约940亿元等。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彻底落实低碳经济的各项措施及行动,从而使我国快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解决发展与生态之间的重重矛盾。

三、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

1.我国新型能源短缺,出现“煤多、油少、气缺”的情况。近几年的相关报告显示,我国煤炭比重下降了27%左右,石油消费提高了15%,天然气消费提高到4%,核电、水电及风电在能源比例中提高到了10%左右。其中我国传统的能源占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煤炭在能源比例中一直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

2.我国的制造业和传统业仍然是产业结构中的主体。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其消费结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口增长等对这些行业需求在日益增加。

3.我国的经济水平虽然发展较快,但是人均收入不高,同时人们对物质的享受仍然是重点追求部分,离“田园式”的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

四、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能源经济生态革命的措施

1.加强新能源的研发工作,提高新能源的绿色化,并以新能源为核心形成绿色能源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圈,从而作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础点。

2.加强环保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力度,建立一系列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环保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就是绿色能源也可以说是低碳或无碳能源。发展清洁环保、可再生能源是我国未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发展绿色经济的方向。

3.加强化石能源的生态化,降低高碳能源的利用率,把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这不仅是现阶段我国调整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的方向,也是我国为发展绿色经济的唯一途径。因此,我国应该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对高碳能源进行低碳化或无碳化的处理,从而实现煤炭、石油等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目的。

五、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1.提高环保意识,制定规划。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树立人们低碳经济发展的概念和意识,使人们明确的认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从而提高人们过低碳生活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各级政府应重视低碳经济发展政策、项目、措施的彻底落实,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2.加强绿色能源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强绿色能源的研发和技术的创新,即清洁环保能源技术和清洁环保生产技术以及低碳或无碳技术。重视和促进绿色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与运用,形成一系列绿色能源技术体系,从而为中国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保障的条件。

3.合理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通过低碳经济发展制度的制定,推动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以及推进低碳经济体制的各种创新。例如创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绿色信贷的体制机制、节能减排产业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绿色化的体制机制以及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各种绿色管理机制机制、法律保障体制机制等,从而形成一系列我国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环保发展等法制机制。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3

发展企业绿色经济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完美协调,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提倡企业绿色经济发展,是当今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企业的发展应当以绿色经济为目标,提倡企业的绿色经营,保证企业经济的正常运行,重视对绿色环境的保护。如今,我国部分企业的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够实现发展企业绿色经济的伟大目标。

一、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企业数量在不断的增加,但是企业数量的增多,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是维持地球生存环境的重要举措[1]。我们国家提倡发展绿色经济,做到将保护生态环境与企业经济共同发展,提高对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提高人们生存环境的质量,提升空气质量,为人们营造一个清新、健康的生活环境。我们都知道,企业是以营利性为目的的组织,不能只注重发展企业经济,应当将发展企业经济与保护环境做到紧密结合,发展绿色经济,为环境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最为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山西,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碳资源丰富,为山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充足的碳资源。山西大部分都是煤炭企业,以煤炭资源为生,但是当地的环境问题也非常严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空气质量比较低,威胁着山西人民的健康。这时作为山西地区的企业应当重视发展绿色经济,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企业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2]。

二、企业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1.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

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是发展企业绿色经济的重要方面[3]。发展企业绿色经济应当做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产品的使用价值,有利于绿色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中,企业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对于资源的利用率过低,浪费现象严重。企业应当重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的美德,珍惜资源,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企业可以经常对员工进行教育,对相关知识进行普及,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监督力度,宣传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可以播放一些贫困山区的生活条件,让员工能够意识到高效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不能够只是一味的追求企业经济的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提升资源利用率是必要环节。

2.建立绿色科技创新体系

对于企业而言,应当重视建立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企业的新能源结构,构建创新型绿色经济体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核心,坚持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建立绿色科技创新体系,不断的创新企业的绿色项目,研发绿色科研成果,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进行科技的创新。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推动企业经济进步的不竭动力。以科技创新为载体,建造由于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的创新型方案,为企业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提供科研基础。例如,对于化工厂来说,对于一些化工材料的乱堆乱放,以及化工污水的任意排放,应当根据排除废物的成分,进行化污设备的研发,对于化工厂所排出的气体能够进行吸收,同时可以对废料进行回收利用,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符合绿色经济的发展思维,有助于企业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3.加大绿色经济宣传力度

对于企业发展绿色经济而言,加大对绿色经济的宣传力度,增强员工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意识,为企业绿色经济的开展创造了基础条件[4]。大力宣传企业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让企业员工共同加入到建设企业绿色经济的队伍中来,加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感,提升企业绿色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企业的宣传部门可以将绿色经济的宣传册放在宣传栏上,增强对绿色经济的宣传与推广,让员工了解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另外,可以播放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视频,明确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提升员工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企业经济,一切以绿色经济为基础,重视对生态平衡的保持,使得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得以缓解,达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目的,促进企业绿色经济的发展。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4

一、武汉市在构建绿色消费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跨世纪战略决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就制定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1999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6个部门隆重启动了“三绿工程”。在此前后,武汉市提出了建立“山水园林城市”的规划,随后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最近几年又着力推进包括“四城同创”、建立循环经济、推进绿色消费方式等一系列重要发展计划。所有这些不仅高度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大大推动了武汉城市可持续发展,而且逐步培育了武汉市民良好的环境保护、绿色消费意识,为全面推进我市绿色消费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可以预见武汉市现在进行的“两型社会“改革试点,对于继续转变传统消费观念、加快绿色消费的进程也必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但是目前从总体上说,武汉市包括整个武汉城市圈,不论是绿色消费被公众所了解的程度还是绿色消费的推进,与当前正在进行的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还是有着较大距离。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绿色消费意识仍然较为淡漠。所谓绿色消费,是指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新型消费模式。绿色消费从内容上来看,包括对绿色产品的消费以及物资的回收利用、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涵盖的范围扩展到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与其他消费方式相比较,绿色消费是人类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它修正了人类把自然作为自身对立面的误区,突破了以往消费增长导致生态恶化、环境破坏的悖论,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绿色消费是以消费者有较高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为终极支撑的。不可否认,最近几年我市大部分人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虽然有明显的提高,但仍然未达到实现绿色消费的基本要求。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它和自己无关,缺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只希望政府机构解决环境问题,而自身则做着各种不利于环保的非理;加之近些年农村人口的大量迁入,使得我市人口绿色消费观念总体上呈现低落态势,制约着绿色市场的发展。因此转变消费观念,增强绿色、可持续、循环经济的意识,是发展绿色消费的首要任务。

二是不论是生产者、管理者还是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理解均不够完整。多数人认为,提倡绿色消费的目的,只是通过发展食品行业的绿色或清洁生产,带动其他行业的绿色消费,它主要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只考虑绿色标识和产品质量、价格等因素,很少考虑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事实上,绿色消费不仅仅是指消费绿色,也不能仅停留于健康的层面。绿色消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可以用国际通行的“5R”原则来概括,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可见“绿色消费”要求人们在物品生产和消费中,既要注意对自身健康是否有益,更要看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绿色消费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意识,要求人们的消费活动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它体现了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我们应该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全面把握绿色消费的本质要求,以便更好实现武汉城市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改革目标。

三是绿色消费市场发育处于较低水平。不论是绿色产品的生产、供给还是需求,均处于较低发展状态。突出表现在绿色产品不多,开发难度大、风险高,品牌建设更是严重不足,绿色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之企业从技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包装方式的采用、运输仓储方式的选用、废弃物的处理,直到产品消费过程都必须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一般要比生产传统产品多支付成本费用。因此绿色产品的成本与售价较高,直接制约了绿色产品的购买。另外绿色产品流通渠道不健全,在整个流通体系中的比重过低,在流通中还存在管理上的阻滞,虽有“绿色食品”统一标志和标准,但宣传和执行不力,导致鱼目混珠,市场秩序较乱,影响和阻碍了绿色消费需求的实现。不难预计,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武汉市绿色产品的市场培育和开拓的任务将异常艰巨。

四是推行绿色消费的力度不大。构建绿色消费模式,需要有坚定持续的决心、明确具体的阶段性目标、系统衔接的政策措施和有力的奖惩规制。但是很显然,这些推行绿色消费的制度化、系统化、组织化的东西目前仍然不够充足,整体工作还是属于初期或起步阶段,我们在今后还需要为此继续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推进绿色消费方式需要加快推出多种层次和系统有效的综合性措施

发展绿色消费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社会再生产全过程,涉及社会各层面。因此发展绿色消费不光是政府或者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而需要社会全体的共同参与。结合我市改革试点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实际需要,重点是要调动全市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构造完整系统的对策措施。当前主要对策是:

(一)大力开展制度化、系统化、大众化的绿色消费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

构建绿色消费模式,首先要把开展绿色教育转变消费观念、放在首位。要让全社会认识到,绿色消费不仅是个人权利,也是个人的社会义务,更是一种高度的思想道德境界。要加大对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提高全体市民绿色消费意识或素质。要从政府的以身作则开始,在全社会树立起简洁为荣、奢侈为耻;讲求公共卫生为荣、破坏公共卫生为耻;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良好风气,澄清错误的消费观念,提高全市的文明水准。要树立合理利用资源、适度消费的新风尚,提倡不浪费资源,按需而用;提倡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教育全体市民避免过早使用生长周期长的资源;尽量不用或少用稀缺资源或不可再生资源,抛弃炫耀型和猎奇型消费行为。通过提高闲置物回收点的密度,增加和强化民政系统、慈善机构受赠点和健全落实教科书无偿借用制度等措施,尽可能循环利用资源,提高闲置物和废旧物的循环利用率。教育市民在采购、消费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教育市民尽可能不买过度包装的商品和一次性用品;在超市等自选商场挑选商品时,应轻拿轻放,尽可能不损坏商品及其包装;在消费过程中尽力消减消费时所产生的负效应,如噪声(高分贝地听音乐、唱卡拉OK等)、不良气体(烧烤食物产生的油烟、放鞭炮产生的硝烟等);在消费过后注重科学处置垃圾等等。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付出持续性的努力,决不能搞一阵风,更不能搞花架子。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重点是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个人,核心是确保教育的经常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关键是宣传教育的组织化。要充分发挥政府、媒体、社区、企业、学校,民间绿色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与功能,确保绿色消费知识普及和综合教育活动落实到位。

(二)采取系统有力措施,突出法律和政策层面重点对策,加快绿色消费发展。

由于经济活动外部性的存在和环境的公共资源性质,无论消费者个人或者企业都难以真正做到绿色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发挥法律和政策的引导和规制作用。当前应该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完善和切实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减少和最终消除污染排放,确保绿色产品的生产质量。二是税制改革向绿色产业倾斜。按照以资源税为核心的税制体系改革为方向,逐步通过征收环境税、补贴和反补贴等选择性的激励奖罚机制,促进企业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鼓励企业采用绿色技术,扩大绿色产品生产。三是加强对绿色产品的检验监督和对绿色食品生产厂家的抽检、监控,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厂家应限期整改或取消资格。同时加大对“仿绿色”产品或假冒伪劣产品的依法打击力度,消除假冒伪劣产品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绿色产品的侵权,规范绿色市场秩序。四是通过绿色立法规范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有碍于经济持续发展和持续消费的非绿色消费予以有效的约束。五是在现有的绿色产品认证法规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绿色产品认证和准入市场制度。

由于我国关于绿色消费立法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必须紧随日益繁杂且多变的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完善,这就需要有一个常态运行、随时启动的立法机制,以便及时应对新的立法需求,而不至于等问题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才匆忙应付。当然,为了确保绿色立法机制的及时启动,社会相关民间性组织和新闻媒体的监控和督察作用,也应该受到真正的重视。

(三)发挥现代商贸业促导绿色生产引导绿色消费的先导作用。

实现“清洁生产、绿色流通、适度消费”是构建全社会绿色消费模式的总体指导思想,流通在其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中介地位。生产决定流通,流通积极反作用于生产并促导生产。由于商品流通业直接服务于最终消费,因此它在促进绿色消费的进程中,更是处于非常关键的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责任。为了发挥现代商贸流通业的绿色先导作用,必须从完善绿色商品供需链出发,积极主动地调整流通经营结构,发展完整的绿色商品流通体系。

一是发挥现代商业促导生产的特有功能,促进绿色生产的发展。商贸业要积极促进生产企业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引导生产企业不仅要在设计生产过程中考虑有益健康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产品使用后的废弃物销毁和环境保护等问题。要积极提供国际国内有关绿色产品生产与技术信息,使生产者充分了解国际国内的绿色需求。要大力扶持开发符合国际潮流的绿色产品,不断扩大绿色产品经营比重,运用各种优惠条件,积极引进名优绿色产品进入市场,同时加大绿色产品品牌的市场培育力度,鼓励开发绿色生产高新技术,不断满足绿色消费需求。

二是要按照“开放先导”发展战略,构建我市绿色内外贸经济运行体系。要根据武汉城市圈发展需要,从政策导向、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上逐步建立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品生产出口体系。要加强进口商品检验与投资审查工作,防止“病从口入”。同时积极有效收集发达国家环保标准与评估等相关信息,扩大引进绿色项目投资。要因应发达国家“绿色壁垒”建立我市绿色外贸发展战略,同时切实加强环保监管力度,加强环保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优化外贸结构,使外经工作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是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目标,对从商品的采购、物流配送、市场销售及废品回收,到流通的组织、交易方式和营销管理等领域全面进行“绿色改造”。

———充分利用商业的窗口作用,以先进的绿色营销理念,引导和培育绿色消费。要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宣传资源价值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弘扬绿色消费的伦理精神。要在尽可能多的营销场合,广泛展示和宣传绿色伦理,鼓励人们多使用绿色产品,多支持绿色营销,不断强化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要不断营造绿色消费时尚,发展绿色消费的各种互动组织,通过专家讲座、消费经验交流、生产技术与品质介绍等,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绿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引导和促进人们的绿色消费行为,培育人们的绿色消费倾向,形成有效的绿色需求,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消费者自身受益又受到社会尊敬的社会行为。

———强化绿色产品采购管理,不断扩大绿色产品采购。商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除了高度重视并加快企业环境标准与国际接轨,搞好ISO14000的引进采用和认证申请,通过确立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工艺、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还要严格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绿色标志是绿色产品通向市场的通行证,也是商贸业绿色流通的重要依据。对采购的绿色食品必须考察产品或原料产地是否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农作物果蔬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是否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是否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产品包装、贮运是否符合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等。要按照绿色产品标准,有计划地发展一批稳定的绿色商品加工生产基地。要在绿色标识管理基础上加强绿色商品品牌化管理,定期对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特性及质量进行评估与调整。要高度重视绿色标志的认证申请工作,同时自觉抵制各种不规范的商业性的绿色标志推广活动。要积极参与建设绿色商品诚信体系,抵制假冒伪劣,确保绿色市场的正常秩序。

———进一步发挥我市商贸连锁经营体系的规模化集约化经济优势。要发挥连锁经营统一进货、统一送货优势,不断减少多头进货、重复运输带来的物质损耗和商品库存流转与装卸的资源损耗。要通过合理设计物流线路、合理布局连锁经营网点,促进物流方案的不断优化。要发挥连锁超市的集约化优势,进一步扩大食品集中加工,不断减少分散加工所产生的能源材料消耗和废弃物污染;通过规模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加工成本,满足更多的绿色消费需求。要发挥连锁超市的现代物流优势,通过发展高效物流或绿色物流,减少不合理运输,减少运力损耗、空驶率和废气污染。要发挥连锁物流的供需链优势,积极协助生产部门的包装物品和废旧物品的回收。要发挥连锁经营的品牌优势,协助社会搞好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做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表率。

———要积极开展绿色营销活动,使商贸企业成为我市绿色消费的坚实后盾。广大商贸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取消一次性使用、降解性能差的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大量使用易于回收、可再生、降解、需求量大的塑料材料。要反对过度包装,提倡采用简易包装和周转包装。要开发并提供便于携带和回收、无污染且可以多次使用的购物工具,缓解废物回收压力。在营销过程中,要自觉减少排放噪音、废气、油烟等,创造绿色舒适的消费环境。要继续发展网上交易、邮购和电子商务,不断提高无纸化流通、无纸化经营和无纸化管理比重,减少流通的物质消耗和污染。要注重节约资源,大型卖场要大量采用节能照明设施,增加绿色空调配备,合理调节空调温度,避免顾客产生不适感和造成不必要的电力浪费。

———创新商贸业态和服务方式,增加绿色服务含量。要积极调整业态结构,鼓励服务类流通业态的发展,提高创意设计等服务价值在流通中的物质资源总消耗的比重。要搞好绿色信息服务工作,定期绿色产品与技术知识信息,不断引领绿色消费新潮流。营销过程中企业可以将商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积极组织工业旅游和农业旅游,发展绿色商品的体验营销。通过组织绿色生产基地的实地考察和绿色体验,使消费者获取绿色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的完整信息,进一步展示和传播绿色文化价值理念,宣传企业绿色形象,赢得消费者信任,坚定绿色消费信心。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新技术。在销售环节,要有计划开发和推广使用绿色产品检测技术手段,让消费者对绿色商品真正放心。在物流配送环节,要鼓励和研究各种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完善食品物流的冷链系统,完善各批发交易环节的商品检测及信息跟踪,为发展绿色消费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5

1.1符合人类对环境发展的需求,有效应对金融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我国在参与国际经济贸易中,会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纵观每次金融危机暴发时,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做法基本都是靠出台刺激经济计划,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传统产业领域,尽管可能会促使经济走向复苏,但是这种经济复苏是以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种以损害生态环境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迫切需要对整个经济结构和行业体系进行优化和重组,必须实行绿色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经济与传统行业经济发展相比,能有效地缓解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强力冲击,大幅度降低了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1.2有助于节能减排,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1)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念。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更是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在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实施过程中,坚持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主要导向,对其措施进行持续实施,使节能减排工作穿插在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2)使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得到创新业节能减排工作一直持续努力的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对节能溅排的认识以及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管理。投资不多,见效速度快,发展潜力大是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管理的重要特点。

2、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2.1未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推广的市场机制

当前由于受到政府投资水平的限制,我国的绿色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没有建立起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推广的市场机制,项目融资比较困难。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但主要是为了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两大基本问题,缺乏对新型产品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的集中投资;此外,我国目前发展绿色经济的融资平台比较单一,整个绿色产业规模不大,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容易造成投资渠道单一、结构失衡、信贷支持不能及时到位的局面。我国银行在进行绿色项目贷款时仍采用传统的贷款模式,缺乏相应配套的融资工具和金融产品,无法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发展趋势。

2.2绿色消费水平较低,绿色消费意识薄弱

一方面,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绿色产品因其含有较高的技术创新和较低的污染,其价格一般比较高,属于高层次的理想消费,但是当前我国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消费者实现绿色消费的行为。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识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家也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产品管理部门,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规范的绿色产品管理机制,导致到多数的消费者绿色消费水平较低,绿色消费意识薄弱的状况,致使我国绿色消费始终处于低位消费的起始阶段。

3、加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3.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采取措施,依照环境规划的相关政策,加大对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利用高新技术培育绿色行业和产品,实现地方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成功经验,杜绝先利用后节约的能源利用模式。国家还应建立配套的绿色经济跟踪和评价机制体系,科学认识各部门的发展状况,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立法执法力度,不断制定和实施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并认真落实,对绿色经济发展中做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政府应给予优惠待遇和奖励措施;对那些违背绿色经济发展的企业进行限制、惩罚或责令其停业整改。

3.2企业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实行绿色营销道路

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环境变化的趋势,我国企业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行绿色营销模式。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中渗透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充分做好绿色市场和消费者信息的调研,不断提高绿色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创造出适应消费者绿色需求的产品,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重组,用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替代传统的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新型服务业。在汽车、纺织等行业中加大绿色推广,充分做好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工作。此外,企业还应建立专门的治理结构对绿色产品进行监督和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加强企业间的绿色合作。

3.3转变传统消费观,培育绿色消费意识

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消费者在绿色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应加大宣传,积极转变消费者的传统消费观念,培育绿色消费意识。国家应规定相关部门对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教育,强化绿色认证和绿色监管,加大对绿色产品生产销售中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一种良好的全民绿色消费氛围。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了解和认识,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实行绿色消费的现实性意义和历史必然性,引导人们选择无污染有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注重对垃圾的及时处理,避免环境污染,逐步实现绿色消费模式。此外,还应进一步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和消费文化。

4、结论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6

关键词:会展经济;绿色发展;管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一、绿色会展的基本概述

(一)绿色会展的概念

绿色会展是以会展业为根本,借助会展活动带来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物流和商流,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带动会展经济产业链的循环节约理念,推动新型会展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绿色会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论,更符合低碳环保的潮流,是适应现代会展经济发展教学管理的实际应用。绿色会展的理念吸引外部投资的条件更为优越,不断创造商机,为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凝聚成活跃的经济群体。近年来,在我国举办的大量展览会、博览会皆以绿色环保为核心,为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品牌效益。

(二)绿色会展的特点

绿色会展有诸多代表性的新理念汇聚成其持久发展的特点:清洁水源,以减少水污染作为会展运行的航标;环境保护,以减少环境负面影响作为会展思想的理念;能源开发,以实现节能减排作为会展提倡的措施;绿色贸易,以改善城市面貌作为会展践行的标准;发展援助,以引进科技节能作为会展创意的助力。绿色会展是展示新能源的基地,是开展环保贸易的平台,也是节能应用的舞台,其特征本质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体现,也为此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应用基地和探索平台。

(三)绿色会展的发展

探究绿色会展,其发展有着引领式、多样化的模式。比如,奥运在北京的举办,主打了绿色奥运的主题,其会展带动发展起绿色的意识,绿色的活动和绿色的天地,不仅在会展前期高调的提倡绿色概念,会展中积极探索绿色基调,更在会展结束后留下了环保型森林公园,成为城市中独特的风景。再如,世博在上海的举办,开创了节能世博的形象,其会展充分展现出了有序、安全、环保、节能的理念,大胆设计,另辟蹊径,彰显了会展前期积极的研讨成果,会展中期主打的节能成效,会展后期带动的产业兴盛。又如,以回归自然,告别高耗为宗旨的世园会也令人耳目一新,其会展从小处着手,积极引领绿色为风尚,将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推崇简约,返璞归真,明确了会展前的绿色文化,会展中的绿色活动,会展后的绿色生活等。多元化的发展昭示着绿色会展在未来世界有着越来越宽广的发挥舞台。

二、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

(一)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创新了企业的营销手段

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热点效应,可以针对参与会展中心的企业有计划的组织策划具有创新形式的活动,吸引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伴随着绿色环保被消费者日渐重视,积极有效的采纳和应用节能低耗的营销理念,自然而然的会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最终取得会展影响力和企业产销率的双丰收,获得绿色营销的新体验。绿色会展衍生的绿色营销因其具有倍增效应而日益受到国内企业的青睐。会展的经济发展与企业的营销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会展的整体持续性发展形象与企业的局部形象不仅可以影响消费者参与会展的消费意愿,也增强了其对于企业和会展的信任度和关注度。

(二)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整合了产业的链状形式

会展的经济发展从最初单纯的促进企业产品市场的开拓,到绿色会展的兴起,产业链的扩大和推广,绿色会展的发展走向了整合产业制造、销售、研发、信息的产业链联动形式。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模式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大趋势,因此,会展规模的扩大,产业链的完整,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行业认可度的升级,以及创新平台的完备,都极大的调动了产业链的汇集效应,凭借绿色会展雄厚的技术实力和环保节能号召,获取产业链中每一环节的共同响应和认可。

(三)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的品牌效应

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大手笔的打造了城市的品牌,所谓城市品牌,就是由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实力、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等组成的城市独有的特色,绿色会展将城市拥有的自然资源、软文化实力以科学发展的状态加以定位,开创出城市品牌效应,包括了商品流动效应、组合配置效应、生产要素效应和经济示范效应。打造了知名品牌效应不仅仅包含了消费者对会展的感知度,也体现了消费者对会展所在的城市背景产生的信赖感、安全感、可靠感和幸福感,最大限度的带动了绿色会展、绿色城市的投资、居住、旅游、休闲的涵盖面指数。绿色会展通过对与会者、参展商及相关人员的口碑相传,对媒体公众的放大宣传,向外界传递出会展的形象和城市的风采,使绿色会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城市的品牌提升有利的竞争力。

三、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教学与市场的对接

(一)培养绿色会展的理念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由于会展行业是近年来的新生代,因此虽然绿色会展的理念是科学的、积极的观念意识,但是,在教育学的角度看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这在培养人才和市场需求之间尤为显著。有一种观点被大家广为引用:目前我国会展业市场上99%的工作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专家指出,专业人才缺乏、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制约了会展业的发展。出现这种差距并不是因为教育的缺乏,人才供应不足,而是由于教学理念与市场需求的供不对求,即理论教学与会展市场的对口误差。会展教学理念在现今教学中依附着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商务外语、物流管理等边缘专业,其深入的学习需要师资力量依靠时间来磨合市场现状,加大融合会展业与市场、环境、教育三位一体的供求对接,促进绿色会展的广义发展。

(二)高校绿色会展的教学与市场运行的接轨

高校会展教学体现着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来源于实践的硬道理。由此可知,实践对于任何教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会展尤为如此,为深化绿色会展理念的教学,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促使其与市场运行的接轨,通过实践,让教师、学生、教学都进入会展行业,了解绿色环保的重要性,摸索会展行业的规律,强化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拓宽教学视野,增强实干,让专业知识与市场实际更为贴合,避免知识的老化和人才储备资源的枯竭,有效的将科学发展的绿色理念源源不断的输入到会展教学和市场运行之中,力图打造教学与实践的柔性接轨。

(三)企业绿色会展的实践与市场营销的融合

企业为促进市场营销而加入会展活动,将绿色会展的理念融入企业,树立绿色企业品牌,则是企业绿色会展实践与营销互利互惠的成功航标。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的营销成效与企业的形象息息相关,而企业的形象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其一,与服务和产品为主打的经营能力;其二,与决策和定位为方向的号召能力。当绿色环保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思想,企业营销牢牢把握住这一关键点显得恰如其分。通过服务和产品的环保化,决策与定位的集约化,能在主办绿色会展中获得良好的声誉,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不但宣传了经营规模,经济能力等硬件实力,也在营销竞争中赢得关注和认同,在公众心中的知名品牌里赢得一席之地。

四、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教学管理的前景

(一)坚持绿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随着会展业的飞速发展,会展的活动主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展览馆、展览公司、广告策划、旅行社或者设计公司,越来越广泛的主体利用会展的发展优势,植入包装和推广科学理念,为打造新型企业形象和会展效应而搭建平台。在势不可挡的大趋势下,会展教育理应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坚定绿色科学的信念,培养教学目标,不断的进行明确的定位。做好会展教学成败的前提是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根据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新趋势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来考虑,绿色环保是焦点之一,一味地追求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精神、交际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策划会展项目、付诸实践能力、周密性思维等多元化目标培养,高效的结合社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标准,给予人才更广阔的就业平台。

(二)营造会展氛围,提高师资水平

拥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是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的抓手。高校会展教育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善专业师资结构,来提高会展实际氛围的层次和质量。首先,有计划地安排会展专业教师到会展科研单位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实践、动手能力;其次,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模拟会展环境的实践及评价体系,模拟会展企业的分工、岗位、职能,模拟会展企业的业务流程、环境,并岗位分工按会展项目实施方案的功能模块进行操控,以此来考核在会展氛围下的实际应用能力;另外,还要鼓励会展专业教师将目光投之于国际性会展城市,不能仅仅停留于一般的资料上枯燥的数据之中。为培养出可为会展服务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三)弘扬发展要义,加强现场实践

高校会展教育抓好发展这一第一要义,做好学中干、干中学的实用性活动展开。将各种实践基地面对教学应用,使学生充分了解会展市场发展趋势,会展项目运作流程熟练掌握,会展实务的操作能力不断增强。这就需要提高实践教育环节的实习质量。一方面,为了促进实习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深入地在实践操控中带着疑问去学,可以开设学生实习前的辅导课程,带着课题去做,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另一方面,解决会展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重点与难点等问题要深入研究,加强实习学生的直观感受与理解,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对学生各实习阶段的管理,委托会展企业从业人员利用现场教学针对学生进行定人定岗辅导,培养学生真正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但凡新知识新专业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实践和实业。因此,会展行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发现不足、不断创新,以自身的发展促进教育的提升。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最特殊、最难打造设计的产品莫过于人才。因此保持会展的绿色科学理念,柔性接轨市场,对口输出教学实践型人才,保持教学―市场―社会三位于一体,创造会展高端的经济发展行情。

参考文献:

[1]张春霞.绿色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Barich H. and Kotler P. A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Image Management[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32(04):33-47.

[3]陈柳钦.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J].现代乡镇,2007(02):33―39.

[4]罗薇.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J].大经贸,2008(0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