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情况汇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情况汇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情况汇报

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情况汇报范文1

根据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XX镇充分认识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性,并正确引导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加强引导农村军坡公期习俗,反对铺张浪费,严厉打击农村赌毒行为,多举措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使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一、具体举措。

(1)组织开展“文明示范户”,发挥村级道德评议会作用。

(2)开展琼剧汇演,通过琼剧向村民传达移风易俗的重要性。

(3)挖掘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

二、实际成效。

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情况汇报范文2

上半年,区文明办重点围绕各项文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等)、移风易俗、乡贤孝贤评选等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文明创建

(一)组织开展了《区文明单位认领路口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并于4月9日在区委广场举行了1400余人参加的活动启动仪式。此活动涉及城区66个文明单位,中华路7个路口,以文明城市创建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线,以文明交通为重点,充分发挥志愿者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志愿精神,倡导文明新风,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进一步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这次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不是一次短时间的集中突击行动,而是一项要长期坚持的常态化活动,通过绵绵之力,久久为功,引导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推进城市的文明进步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二)制定了《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管理办法(草稿)》和《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考核细则(草稿)》。目前已征求纪委、财局、审计局等有关部门和各县级领导的意见,并经常委会讨论两次,正等待市级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的定稿,然后根据市级定稿最终制定区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并印发至全区各单位。

(三)组织召开了区首届文明家庭表扬大会。5月15日上午,在西会堂隆重举办了区首届文明家庭表扬大会,会前,张福龙、李书京、宋茂民、刘培廷、王佳隽、申瑞萍等区领导亲切会见了100户文明家庭代表并合影留念。会上刘培廷对全区家庭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此次表扬大会充分展示了区家庭文明建设丰硕成果,展现了区文明家庭良好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发了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力。

(四)进一步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推动完成新一轮乡村文明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区文明办制定并下发了《区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全区农村普遍建成人居环境更美、道德素质更高、社会风尚更好、文化服务更优、群众生活更幸福的美丽乡村,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力争80%的村镇达到区级及区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全区各镇街根据全省文明村镇创建标准对辖区内各行政村达标情况进行了详细摸底,并根据方案要求建立了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台账及创建计划,目前全区文明村覆盖率达37.13%。

二、移风易俗工作

(一)及早组织召开了全区移风易俗工作会议。1月12日组织召开了由各镇、街道办事处镇长(主任)、宣传委员、民政办主任参加的全区移风易俗工作会议,印发了《2018年度移风易俗工作方案》和《移风易俗工作督导方案》,安排部署了全区移风易俗工作。

(二)利用一切宣传媒体和工具,对移风易俗工作进行全方位宣传。一是媒体宣传。在区电视台和传媒网开辟“移风易俗树新风”专题栏目,及时报道全区移风易俗工作推进情况及先进典型。各镇、街道利用“为村平台”、“微信公众号”大力推送移风易俗工作信息。二是工具宣传。利用村村响、宣传车、宣传栏、文明一条街、文体小广场、道德讲堂等广泛宣传移风易俗,尤其是加大对红白理事会知晓率的宣传。三是平面宣传。通过印发倡议书、悬挂条幅、书写墙体标语、印发移风易俗年画等方式让移风易俗入眼入脑入心。四是时机宣传。利用春节、清明、等重要节日加大宣教,利用秧歌广场舞大赛、十九大宣讲、红白理事会挂牌操持红白事等有利时机加大宣传。五是入户宣传。各镇、街道包村干部进村入户,与村民面对面宣讲,讲解移风易俗的好处,说服和引导自觉遵规守法,简办红白事。六是文艺团体宣传。发挥文艺团体、村居文艺队伍作用,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宣传移风易俗工作。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一是会长例会制度。各镇、街道完善红白理事会会长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及时掌握各村(社区)红白事宜和红白理事会工作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二是月报备制度。各村(社区)每月底向镇、街道报备下月本村(社区)红白事排查情况,镇、街道建立报备档案,对排查出的红白事结合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安排专人提前介入,积极引导,并指导村红白理事会按简办要求办理红白事。镇、街道每月底向区文明办、区民政局报送本镇、街道下月红白事排查情况。区文明办、区民政局组织人员抽查红白事办理情况,发现违规办理或排查不认真、漏报、瞒报的,及时进行处理。三是台账制度。各村(社区)红白喜事由村红白理事会统一操办,并建立办理台账,详细记录当事人姓名、时间、地点、标准等相关内容,同时留存操持红白事的影像资料。四是挂牌理事制度。各镇、街道统一制作红白理事会胸牌,并分发到各村红白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必须挂牌操持红白事。五是群众举报制度。各镇、街道均设立举报电话,并与区举报电话一并在各村、社区显要位置张贴公示。

(四)制定了红白理事会改选指导意见,督导各镇、街道村(社区)两委换届完成后迅速进行红白理事会改选。红白理事会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覆盖到自然村,自然村设分会。红白理事会会长由村(社区)支部书记或村(社区)主任担任,设立一名专职副会长,推选各自然村德高望重、公道正派、政治觉悟高、服务意识强、有礼仪特长的党员干部、老同志、家族长、社会贤达等进入理事会。至4月中旬,全区599个行政村红白理事已全部改选完成。

(五)组织召开了全区红白理事会会长培训会议。4月20日召开了全区红白理事会会长培训会议。培训会围绕红白理事会职责、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流程、减少大操大办关键环节、如何做好宣传和引导群众等内容和工作技能,以及公益性公墓建设的要求等重点工作,进行了专题培训。受训人员700余人。

(六)组织开展“唱响文明乡风 推动移风易俗”曲艺巡演活动。由区琴韵曲艺团编排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喜事新办、丧事简办、讲文明树新风段子,在15个镇街进行了巡演,活动从4月1日一直持续到6月14日,共计演出150场。通过山东琴书这一通俗易懂的艺术表现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文明乡风,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演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广泛好评。

(七)开展了全区移风易俗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4月29日,区文明办委托区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全区各镇、街道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群众满意度调查。全区群众满意度平均达到9.12分,较2017年全年全区移风易俗工作群众满意度平均分8.65分,提高了0.47分,其中:13个镇、街道群众满意度超过9分,这是历次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最好的一次。目前,婚事新办, 丧事简办在全区蔚然成风。

三、组织开展了“乡贤”、“孝贤”评选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乡贤文化和孝贤文化,倡树文明新风,在全区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经研究,决定在全区开展首届区“乡贤”和“孝贤”评选活动。目前区评选委员会对各镇街、区直各单位推荐上报的候选人进行了综合评审,适时将进行表扬。

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移风易俗工作,文明村镇创建等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一、启动并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一是筹备组织召开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会,编印创城材料汇编,包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领导小组、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意见、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包联责任制实施方案、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方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导手册等材料。二是加强督导调度,一周一通报,两周组织一次集中督导。三是加大宣传,通过媒体宣传、社会宣传、网络宣传、文艺宣传等营造市民群众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奉献的浓厚氛围。四是严格考核奖惩,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完成情况列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对工作落后的进行通报批评、约谈负责人、大会表态、媒体曝光、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暂停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资格或本年度不得被评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四是继续开展文明单位认领路口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并逐步扩增活动路口和参与单位。

二、扎实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一是组织召开全区红白理事会会长培训会;二是选树推广移风易俗典型示范村,形成学有典型、赶有标准,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三、进一步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结合全区文明村

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情况汇报范文3

2019年,我局承担的主要考核内容有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城市社区服务中心改造提升;承担的“乡村振兴”主要考核内容有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孤困儿童等关爱服务体系。

一、市对区综合考核情况(一)“十个率先突破”工作进展情况1.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推进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在全区推广使用平台,实现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的申请、审核、审批全网上操作。二是增强临时救助力度。各镇(街道)可根据困难程度对急难型困难群众按照不高于3000元的标准先行救助。三是加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力度。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居家养老照护服务。目前,我区XXX名城乡特困人员XXX实现了集中供养,不能自理城乡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XXX。四是积极做好摸底调查和新标准测算工作。按照市政府要求,自7月起,提高我区城乡居民低保标准。目前,新标准测算工作已完成。

2.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一是按照《养老院服务质量大检查指南》标准,推进养老机构整治整改,一批高质量养老设施投入使用。二是以“扶贫+养老”服务模式为示范,开展孝老食堂等居家养老项目。3.改造提升城市社区服务中心

按照考核要求,今年我区需完成X处社区服务中心改造提升,目前,已超额完成改造提升任务。

(二)“乡村振兴”工作进展情况1.推进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

一是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利用颁证仪式、文明婚礼、鲜花换纸钱等活动,倡导新时代移风易俗新风尚。在全区建立红白理事会XXX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做好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目前,区级公益性公墓选址尚未确定,镇级公益性公墓规划正与国土资源部门和镇办协调,力争年底前完成选址规划。

2.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孤困儿童等关爱服务体系

今年以来,共保障孤困儿童XX人,为XX名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全区第一家专为孤困、留守儿童服务的“苗苗家园”在XX镇开办。

二、2020年工作谋划

一是社会救助水平实现再提升。拟成立社会救助中心,统筹民政、卫健、医保、教育、住建、人社、工会、残联、应急等部门救助资源,在区、镇(街道)统一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窗口,真正实现社会救助“一窗通办”。

二是加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整治力度。盘活现有闲置日间照料中心和幸福院,建设一批新的养老服务机构,重点实现农村养老机构功能完善和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新提升。

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情况汇报范文4

一是切实履行职责,参政议政。做好人大各项工作,协助镇人大主席团按照法律程序,召开了浒湾镇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全体镇人大代表准时出席会议,并在会议上听取和审议了浒湾镇政府工作报告和浒湾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就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向大会提交了意见或建议案,通过了大会一系列决议,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人大例会,代表们履行代表职责,积极参政议政,为浒湾的发展而献计献策。

二是围绕重点,发挥代表职能。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各项任务为目标开展监督工作,采取听情况汇报、现场视察、实地调研等方式对涉及镇域经济发展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点工作、民生工程和项目建设进行督查,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充分发挥代表职能。组织代表视察了竹桥古村乡村旅游建设和后龚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听取了相关负责人的情况汇报。通过视察,代表们切身感受到干事创业的氛围,激励其积极投身全镇各项事业中。组织代表开展环境卫生督查整治活动,发挥好人大代表依法监督的职能。同时,还开展了浒湾镇“移风易俗”人大代表签名活动,发挥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的优势,助推全镇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

 三是务求实效,抓好阵地建设。2017年重点做好了乡镇人大规范化建设,实现了镇人大主席团活动有场所、工作有阵地、面貌有变化;高标准、高要求做好人大代表浒湾联络站试点工作,把联络站打造成代表履职新阵地、联系群众连心桥。以代表联络工作站为平台,建立健全代表学习培训、监督评议、视察调研、联系选民等制度,制作代表信息一览表、服务联系卡、选民联系册,建立代表活动、接待选民、走访选民、活动考勤等登记簿,实现代表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代表履职有固定的工作场所、有专业的工作队伍、有完整的规章制度,不断激发代表履职热情。人大代表浒湾联络站于2017年4月13日挂牌成立,采用规范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了人大代表履职“五个一”、“五分类”和“人大代表接待日”制度,并多次迎接市、县人大的检查。联络站每月的10号开展代表接待选民活动,每个接待日安排5-6名人大代表进驻联络站接待选民,让联络站成为代表联系选民的一座连心桥,截至目前,联络站共进行了代表接待选民活动12次,进驻代表62名,接待选民116余人次,收集选民反映的问题47件,并及时给以办结和回复。

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情况汇报范文5

自“鼓干劲、稳脱贫、转观念、迎小康”百名干部下乡活动开展以来,泉口镇结合当前疫情防控、春播生产、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在帮助发展生产、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上下大功夫、好功夫、实功夫。探索运用“135”工作法深入宣讲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牧业生产发展等方面政策举措原原本本宣传到村到户到人,落实到户。现将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强化组织协调,确保活动推进有“力度”

3月5日,及时组织各村第一书记、村两委负责人、下乡工作队成员召开动员部署会,会上制定印发了《泉口镇泉口镇2020年开展“鼓干劲、稳脱贫、转观念、迎小康”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两个督导组,分别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分片挂帅督导。全镇18个行政村在联点领导的带领下,各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组成宣讲组,深入开展“鼓干劲、稳脱贫、转观念、迎小康”活动。各宣讲组在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密切配合下,深入村社认真开展宣讲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文明由建设、特色农牧业发展、以土地制度为重点的农村各项改革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原原本本宣传到村社,广泛开展调研走访和政策宣讲,充分听取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需求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查找村级发展中的短板,与村“两委”班子共同商议解决措施,进一步增强农村干部群众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的信心和干劲,把党的各项“三农”政策转化为各族群众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家乡的实际行动。深入村社。

二、强化宣传引导,确保活动关注有“韧度”

一是现场交谈深入宣讲。各联点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主动通读一号文件精神原文,认真领会精神,把握重点。通过在巷道、广场与群众交谈,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惠农富农政策,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原则解答群众疑问,重点引导、鼓励农牧民发展香菇、火焰蔘、湖羊、西门塔尔牛等特色种养业,有效地激发广大农牧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深入村社流动宣讲。疫情期间,为了减少人员聚集,下乡人员把一号文件精神及时送达农牧民群众家中,各村宣讲组第一时间采取走在田头、坐在灶头方式进行宣讲,宣讲组成员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群众的“流动课堂”,宣讲组结合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一号文件精神。三是运用“互联网+”灵活宣讲。充分利用村级微信群转发各类政策、答疑解惑。发挥村级“大喇叭”简单方便、覆盖面广、随时播放优势,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担任播音员,每天解读各类政策,及时传播各类致富信息,把党的好声音及时、准确传达到群众中。

三、做到“五个联系”,确保活动内容“有质量”

围绕全镇近期重点工作和社情民意,着力解决群众生产发展实际困难。联系春耕备播。将春耕备耕工作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切实做到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两不误、两推进”,保证春耕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物资运输,努力把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保障农民群众实现增产增收。截至目前,累计发放春耕贷款386户2087万元;旱台、泉沟台两个供销点储备化肥充足,其中:尿素180吨3600袋,二胺188吨3760袋,碳铵7吨140袋,三环含钾8吨,翔燕含钾7吨,可富二铵60吨,青稞专用肥2吨;统计饲草料混播需求1901户16645.14亩。联系脱贫攻坚巩固提升。通过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全面摸清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问题,引导村“两委”干部增强主动担当、主动发展意识,帮助研究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加快推进补“三农”短板工作,截至目前,全镇1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累计投入资金4778.2万元,实现收益342.82万元,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同时,镇党委、政府成立专门工作组,实行疫情防控期间务工人员有序返岗信息台账管理,在疫情完全可控前提下,优先组织整户依靠外出务工实现增收,截止目前,全镇共转移就业344户,其中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0户;依托光伏电站分红资金,全镇共开发公益性岗位100个,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56人,有效推动部分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为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工作进度,镇党委、政府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搬新房拆旧房”政策规定,实行领导包村、8名镇干部包户责任清单制度,截至目前共拆除85户,任务完成率91.4%。联系综治维稳工作。全镇18个行政村充分发挥村警、寺管会成员等群众组织作用,由90名网格员组成64个网格,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摸排工作基础上,深入宣传维护社会稳定政策法规和省州县委各项维稳工作安排部署,全面掌握村情民意,积极开展法制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对各村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深入细致大排查,创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截止目前,共排查调解矛盾纠纷16起、处理信访案件2起。联系人居环境整治。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制定下发《泉口镇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百日攻坚”实施方案》、《泉口镇关于限期拆除乱搭乱建、乱圈乱占的通知》《泉口镇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长效管护机制指导意见》等文件,以“三清一改治六乱”为主攻方向,结合实际制定了泉口镇环境卫生八条标准,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三个三”工作模式,形式新颖,简单易行,操作性强,举措务实,全覆盖推进,“拉网式”整治,为泉口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目前,发动群众6750人(次)、门前三包动员整改5535户、出动机械432台(次)、清理河塘沟渠62.2公里、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140.3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862吨、乱堆乱放646处、拆除私搭乱建18处、清理建筑、生活垃圾844吨,使村庄环境优美,河道通畅清洁,逐步形成广大群众共治人居环境,共享发展成果。联系移风易俗。宣讲组帮助村“两委”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进行治理。并严格按照当前疫情防控“八不准”要求,充分讲明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形势的严峻性和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劝导农牧民喜事缓办、丧事简办。

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情况汇报范文6

关键词:类书;地方民俗资料;民俗考究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07-02

一、《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概说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是一部专科性民俗资料的类书,它专门汇集地方志中的民俗资料,所辑地方志绝大多数为1949年以前所纂,每种志书注明卷数及版本年代,下分“礼仪”“岁时”“信仰”“生活”“民间文艺”“民间语言”等类目。本书由丁世良、赵放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分东北卷、华北卷、西北卷、中南卷、西南卷、华东卷六卷,共十册。

这些民族资料的编选力求保持了地方志文献记载的原貌,由于种种现实条件的限制,编选中会有不同程度地留露出编纂者个人积极或消极的意识的现象,但总体上保持了该地区民俗资料的原貌。同时,这部书为便于读者查阅原书,各地方志与现在行政区划对应关系基本上按《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排列方式进行编排,只是其中的个别处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1]。

二、同地区和不同地区民俗考究

何为“民俗”?研究民俗,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民俗的含义,对民俗这一概念有所界定。《说文解字》解作:“俗,习也。”《汉书・地理志》说:“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故谓之俗。”[2]可见民俗的基本特点是地域性很强,同时也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尤其是下层民众相沿成习的行为习惯。所以可以这样理解民俗: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中广大民众所创造、沿袭的生活文化习惯,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世代相传、相沿袭的行为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生活习惯。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久而漫长的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区别他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大而精深、源远流长的民俗。

如果要了解和认识某个地区的民族,最佳的途径就是先了解其民风民俗。看一看这个地区人民的吃、穿、住、行;看一看这个地区人民的工农商的经营方式;看一看这一地区人民的节日信仰等等。各地民俗正像一部电影,向不同于自己生活区域的世界各民族展示着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生活风姿。正如《中华全国风俗志》所说:“盖风俗乃历史产物,乡间习俗,皆有渊源,一事一物,俱关文化,故能知古今风俗,即为知中国一切。”[3]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关于新乡县的记载采用了两个版本:一是《新乡县志》(清 乾隆十二年刻本 三四十卷);一是《新乡县续志》(民国十二年刻本 六卷)。

(一)同一地区不同时期风俗考究

从《新乡县志》和《新乡县续志》两个不同的版本出发,可以比较新乡县不同时期的礼仪民俗和岁时民俗,从中可以探究民风民俗的变迁,以考察社会的发展变化以期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1.记录条目

《新乡县续志》中的内容明显较《新乡县志》繁富,而且较为详尽。同时,其记载的方式、语气较为接近现代书面语,较容易理解阅读,也更接近现代人的风俗习惯。

因为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因此可以从后一版本的记载情况去考证前一版本的记载情况。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其民风民俗必然会受到影响,民国十二年刻本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的有关民俗的记载明显较乾隆十二年刻本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民俗记载详细,其中不乏不同之处,这样就可以研究新乡县不同时期的的不同风俗了。

《新乡县志》与《新乡县续志》两个版本最大的不同是在都记录了“礼仪民俗”“岁时民俗”的同时,后者多出了“生活民俗”“信仰民俗”两大条目。

虽然仅多了两大条目,但从“生活民俗”的衣饰以及“信仰民俗”中可以更好地认识考察新乡县地区的生活习惯、生活信仰。关于信仰的问题,民间信仰的对象纷繁复杂,有关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也有纯粹出于人们头脑想象的。民间尤其对神敬重有加,这些神有的来自宗教,如观音、佛祖等;有的来自古代神话,如“灶神”“财神”等等,当然并不排除自己的祖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某种禁忌,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习俗,研究这种信仰可以了解当地的环境、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崇拜等等各方面的问题,对其民族精神、原始宗教观念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2.分类内容

《新乡县续志》对内容的记载较为全面和详尽,如“礼仪民俗”中,不仅有《新乡县志》记载的婚礼、丧礼、祭礼,且对相关记载增加了更为详尽的叙述,给人一目了然之感;同时还增加了生育、宴会方面的记载,每一步骤的记录都很详实,读后很容易就了解了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性以及处世方式。

(二)不同地区风俗考究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记载了全国各地区的有关民俗,因此可以比较不同地区的民俗礼仪风气,考察二者异同的同时,也可以探究两地区民俗的形成背景及其原因。

有关河南省民俗记载于《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里的中南卷,内容十分详实,其中包括新乡县的“礼仪”和“岁时民俗”的县志和续县志。而山东省莘县和新乡县毗邻,这样通过两地区民俗的相关比较考探两地区的民风民俗的同异。无疑,两个相毗邻的地区民间风俗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莘县和新乡县虽然隶属于不同省份,但因相距较近,其风俗彼此相互影响。

1.生育礼仪方面

如《新乡县续志》“民俗礼仪”中有关生育的记载:“初生男女,三日报喜,抬礼盒用米面、鸡酒之类,男用雄鸡,女用雌鸡;母家但受酒,余物各添少许,鸡之雄者配以雌,雌者配以雄,仍令抬回,亦有牵羊者,须舔配一羊,否则折羊钱。越五日,母家备礼叩喜,男家择吉请酒,谓之‘吃面’。母家赠小儿以首饰、衣物之类,厚薄不等,亲友亦以鸡酒致贺。弥月后,母家来接女回,谓之‘住满月’。”

这段记载与莘县现今当地的生育习俗几乎完全一样。在莘县当地,孩子刚出生的第三日也要报喜,正中午时大放鞭炮,以煮熟的五碗面条请长辈祭祖,其中两碗“送奶奶面”摆在床前,然后烧香焚纸,磕头祷告求神祖保佑大人小孩平安健康。同时也要给同族近家送喜面,近家则以鸡蛋、红糖等贺之,一般总是按照男单女双的规矩。最重要的是给产妇娘家报喜,这是生育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报喜的重要内容。通常是在第三天由女婿和同族长辈亲自带着红鸡蛋等去报喜,母家相应回敬之。第五日是最热闹的日子(也有九日、十二日的),这一天叫做“送粥米”,也叫“送祝米”、“送米”、“吃面”等[4],称谓不同而已。这一天男女双方家的亲朋好友都携礼前来祝贺。尤其是产妇娘家更要讲究,姥姥要携带婴儿的衣帽、鞋袜、玩具、童车、童床以及鸡蛋、红糖、米面、挂面等前来贺喜,同时姥姥还要给婴儿一些“见面礼”,称为“看钱”。临走时男方家要回些红鸡蛋、糖等礼品以示谢意。这一日也是男方家请吃酒宴的日子,众亲友汇聚一堂,甚是热闹,女方娘家人是贵宾,婴儿的父亲、爷爷要给产妇娘家人敬酒。到了第七日,要在大门外栓一红布,以谢绝任何亲友街坊的拜访,寓意是谢绝来客以免孩子被看丑(可能有迷信的意味)。满月后,母家要接女儿和宝宝回娘家,叫“住满月”。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生育礼仪方面莘县和新乡县几乎一致,只是省却了向娘家报喜中的鸡、羊等较为繁琐不便的礼仪。

2.岁时民俗方面

除了“礼仪民俗”方面的相似性,在“岁时民俗”各方面也保留了先辈的习俗。如《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记载的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的习俗。

如“正月”的记载:“元旦”,五更起祭神、祭祖,爆竹之声远近无间,天明方止。食饺子,无贫富老女皆更新衣。亲族朋友交相拜贺,所至皆款以酒食,上元节后始渐疏。……初五日,曰“破五”,此日不准剪破衣物。

“十二月”的记载:八日,杂米菽诸国为粥,谓之“腊八粥”。二十三日,“祭灶”。二十四日,扫梁栋间尘。……“除夕”,易门神,换春联,互馈年礼,辞岁。夜食饺子,谓之“填坑”,有“守岁”者彻夜不眠。

综上所述,莘县和新乡县两地区的生育和岁时风俗习惯几乎一致。从当今的风俗可以佐证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同时,文献的记载也可以使后人更全面地深入了解风俗的变迁,对精神文明的建设意义重大。

三、民俗资料考究的当代意义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对了解各地方、各民族的民风民俗,进行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将会有很大帮助。同时,对于编纂新的地方志和促进移风易俗,研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相关课题,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区域特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精神和人民智慧的体现形式。因此应大力加强民俗文化的发掘和保护,特别是民间文化的发掘、研究,这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伴随着历史的长河,齐鲁大地的区域文化以纯真质朴而又充满活力的方式迅速崛起,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这些特色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创造精神、辛勤劳动、卓越智慧的结晶和体现。深入挖掘,认真研究这些文化遗产,对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实现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跨越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发掘和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对继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作用巨大。同时,应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文化强省、强国。

――――――――――

参考文献:

〔1〕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Z].北京:书目出版社,1991.1.

〔2〕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58.

〔3〕胡朴安.插图本中华全国风俗志[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