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1
关键词:学中做;学习动机;学习思路
“学中做、做中学”是西方科学教育的一种先进教育理念,为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效率,我们运用这种先进的理念来指导科学教育,构建了“在‘学中做’从‘做中学’”的小学科学教育模式,实现了小学科学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融合。下面就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为例,阐述本人的观点、做法和体会。
一、激趣设疑――引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科学,兴趣是动力,疑问是催化剂。“激趣设疑―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是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科学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科学学习疑问,是“在‘学中做’从‘做中学’”教学中的一个起始环节。兴趣的激发、问题的产生应源于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当学生对所观察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产生质疑时,问题就产生了。
例如:在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之前,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我们可以用这两种物质来干什么?”学生便纷纷议论开了:
生1:可以用小苏打发酵面粉,用来做面包、做馒头。
生2:可以利用白醋来美容。
生3:可以利用小苏打去除冰箱冷藏室和冷冻室的异味。
生4:可以利用白醋来清除衣服、玻璃等物体上的污渍。
生5:可以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看它们会有什么变化,会发生什么反应。
……
当学生将问题引入正题以后,老师就可以启动下一步的教学了。
二、猜想假设――打开学生学习思路
猜想和假设是“在‘学中做’从‘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开展实验活动之前,让学生做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可以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初步的直观信息和有关的旧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丰富的联想、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定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例如下面的例子:
老师:假如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1:可能和沙子和黄豆混合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小苏打还是小苏打、白醋还是白醋。
生2:可能小苏打会溶解在白醋里看不见了。因为白糖和开水混合后白糖溶化了,也就看不见了。
生3:可能会变成像牛奶那样的东西。我看见妈妈泡奶粉时,把奶粉和开水混合后,就变成牛奶那样了,而且奶粉看上去和小苏打差不多,白醋也和水差不多吧。
生4:可能会冒出泡泡,因为我们把泥土放在水里时,会看到泡泡。
生5:……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正在利用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作出假设和猜想,而且都能找出支撑的证据,绝不是信马由缰的胡思乱想。
三、实践探索――完善学生学习亲历
学生在提出了各种假设之后,最想做的就是亲自动手去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制订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例如:在“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教学中,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猜想与假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仔细的观察和详细的记录。
指导要点如下:
1.实验操作指导:先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发生的现象,再检验反应时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2.实验现象观察指导: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现象以及反应时产生的气体的特点。
3观察记录指导: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
另外,我们在引导学生动手探究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探究需要时间,更需要计划。(2)实验探究应注重过程。科学课注重让学生获得体验。实验探究需要结论,但更注重过程。
四、互动交流――弘扬学生学习长处
互动交流是“在‘学中做’从‘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中的华彩乐章。交流就是将自己在探究中获得的信息和成果以口头、书面等形式陈述、展示出来,与同伴和老师共享的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我们在组织互动交流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民主和谐的互动氛围
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交流的催化剂。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能活跃思维,才敢畅所欲言。
2.提倡便捷多样的交流方法
交流不单是语言的阐述,而是利用多种形式对信息的传递;交流也不仅是展示自我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要像海绵吸水一样获取外界的信息。
五、拓展延伸――开阔学生学习视野
拓展与延伸是“在‘学中做’从‘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升华。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将课本知识向课后、课外拓展延伸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自主深入学习探究的能力。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新课标指出:我们不应把上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开始,也不要把下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结束。因此,我们要把在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新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在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之后,让学生在课外开展“寻找二氧化碳的足迹”“发挥二氧化碳的作用”“设计制作二氧化碳的方法”等活动,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在‘学中做’从‘做中学’”小学科学教育模式是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学军.探究为本,注重过程.小学自然教学,2002-07:8.
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2
[关键词] 数学知识 数学认知结构 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
戴维斯(W.J.Davis)指出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方式应当与做研究的数学家类似,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成功,一个学生离开校园后,能否在社会上生存或成为一个人之骄子,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不断更新自己、完善自己。
因此,数学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能力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一般来说,掌握好数学概念,公式、定理能促成学生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在这里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做良好的引导,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的概念。潜移默化之中,学生遇到新的知识就会自觉将其与自己的知识库中认知进行匹配!一般的,老师可以从两方面来引导。其一:类比旧知识
例如,一次函数图像的概念。
①复习统计学中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对应数据作为坐标描点、用折线连接。
②回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可以直观的反应变化趋势、特殊点的值、最大或最小值等。
③函数图像的定义
④函数图像的画法——对应数据作为坐标描点、用折线连接。
⑤函数图像的直观性——可以直观的反应变化趋势。
⑥特殊点的值——与坐标轴的交点。
其二:从发展史来认识
例如:负数的概念
①我们有300元,收入100元、支出50元,收入200、支出300,还有多少元?——原有基础上“+”对应的收入,“—”对应的支出。
②介绍收入支出的记录方法的发展史——收入100元、支出50元、收入200、支出300——收入用黑色笔记录、支出用红色笔记录,所以有财政赤字之说——对应前面的计算方式,我们在用“+100”表示收入100,“—50”表示支出50。
③介绍负数的概念
通过以上的引导,能揭示概念的形成原因及本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达到全面深刻的理解概念的目的。能帮助学生构建完备的知识库,并且潜意识的形成好的认知结构。
2、 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进行指导。
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如何探索、如何发现、如何研究,逐步把学生培养成为让学生自己提出教师想要提出的问题,最终发展到学生会用元认知提问来引导自己。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时,老师应该时刻渗透,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找到探索的方法。常用的得出新知的方法“猜想——类比探究——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证明——得出结论”!
例如,学习多边形的第一节中,学习四边形内角和公式时:
①你认为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样想的?——由于我平时经常引导,许多学生说:“老师您不是说,可以用特殊的进行猜想么,正方形等内角和都是360度”——由特殊到一般。
②还有不同的方法猜想吗?——将四个角剪下拼到一起。当初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方法。——类比探究
③得出新知识猜测后,还需要证明。你能证明吗?——求角度之和的知识有哪些,你能否找到证明方法?——转化思想,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转化为三角形——利用平行线垂线等。
3、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观念。
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观念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的灵魂,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数学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方法是指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包括数学内部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等。
《数学大纲》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建模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的课都有意识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比如一次函数的应用第一节课,我想这节课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了解生活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渗透建模的基本思想方法,不应简单的局限在一次函数。
我将应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设计如下:
明确问题变量;实验获得数据;描点画出图像;判定函数类型;求理想解析式;解决实际问题。
①据估测,电影《功夫》中。周星驰的“如来神掌”的指距为9米。由此估计那时周星驰将自己变成了多高的巨人?——抛出问题,给出生活中的两个变量。——找成年男性身高y和指距x的关系。
②通过测量,收集数据。
③建立直角坐标系,将两个变量分别作为横纵坐标,描点、画出图像、判断函数类型,求出理想的解析式。
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了解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建立一次函数模型的过程。渗透建模思想。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总之,在数学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注意学生知识的增长,同样要把数学只是获取的过程与获取的结果一样作为教学的目的。从致力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提高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才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的真正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3
摘 要: 思辨能力作为中学生综合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网络时代、教育环境及思考者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中逐渐蜕化。本文旨在探讨在政治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可行性,以及在“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支撑下进行以“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为教学范例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思辨能力 教学案例 高中政治
“思辨”是思考辨析、分清楚之意;“思辩”是思考辩论、说清楚之意。本文论述的核心是“思辨”而非“思辩”,即思考辨析能力。
一、思辨能力缺失的原因
思辨能力是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却在逐渐蜕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网络时代的因素。由于网络的发展,信息铺天盖地,中学生忙于接受信息,看得多、想得少,这种看多思少的学习方式,使中学生的思维出现浅表性、机械性、浮躁性等特点,分析和讲理能力逐渐削弱。
第二,教育方面的因素。虽然教育界普遍认识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但如何把思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如何把知识传播和能力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一操作层面上的问题远比说困难得多。
第三,思考者自身因素。部分选择文科的学生并不是因为他们确实有着文科优势,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理科实在不行,往往认为数理学科具有思辨性,而人文学科只需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却是无论数理学科还是人文学科都具有思辨性,与数理思辨能力不同,人文思辨能力所追求的不是证明或确证一个科学的定理,而是为了鉴别和选择最佳的价值理念或行为准则。如果学生不能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在进入高中接触较复杂的问题时,常常使自己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二、在政治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政治教材中看似相互“矛盾”的观点很多,下面笔者分别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生活与哲学》四本必修教材中选取一些片段为例加以说明。如《经济生活》中,以中西方不同的消费观念进行对比分析;《政治生活》中,以权利与义务为线索展开政治自由的讨论;《文化生活》中,以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为辩题进行辩论;《生活与哲学》中,以漫画《你敢剪幔俊飞动形象地展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通过以上例子,发现教材内容本身设计就蕴含着丰富的思辨因素,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与利用,把思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就可有力促进学生思辨能力提升。
三、在政治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操作性实践
如何把思辨能力的培养具体落实到教学行动中,以“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理论依据,并结合“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为教学范例进行探索与实践。
1956年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提出了认知能力的六个级别,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如图1所示)。该模型按照认知过程的难易程度设计,记忆、理解能力是对知识点的初级认知,越往上的认知能力越高级,创造能力为最高级别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集中体现为认知能力阶梯的运用、分析、评价等高层级;创造能力可以视为建立在思辨能力之上的最高能力表现”。因此,要提升思辨能力,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和理解层面,更应按照六级模型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思维训练。遵循此理论,笔者以“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为范例进行以培育学生思辨能力为最终目的的教学实践。
本次课堂教学实践分为三阶段:思维热身阶段、思维训练阶段及思维成果展示阶段。
思辨思维热身阶段。所谓热身活动,就是引起学习动机的准备活动。热身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做好思维训练。热身活动要与思维训练主题相关,可以是一些故事、音视频,甚至是游戏,形式可以灵活多变。
本例突破了以往课前预习或课前复习这一特定模式的桎梏,在课堂开始时设置了手工竞赛的探究体验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一探究体验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比一比:叠纸鹤。竞赛规则设定为:每组六人、十张纸,时间3分钟,在规定时间内叠的纸鹤多组为胜。课堂上,学生带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比赛叠纸鹤,气氛热烈而融洽。
第二部分:想一想:制订收购方案。收购方案的制订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经过激烈讨论,学生最终讨论得出的收购方案主要有以下四种:1.不论数量和质量,平均每组给5元。2.计数给钱,每只纸鹤给2元。3.数量质量相结合,叠得好的每只纸鹤给4元,其他2元。4.叠得好的每只纸鹤给100元,其他2元。
第三部分:议一议:不同收购方案的利弊。在利弊分析比较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思辨思维解决现实问题,最终得出不同收购方案将引起平均主义、贫富悬殊或公平与效率兼顾的不同结果。
第四部分:忆一忆:知识点回归。学生带着感性认识回归教材知识点的理性认识,既巩固了知识点的记忆又加深了内容的理解,又为下了阶段的思维拓展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思辨思维训练阶段。本阶段为思维训练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围绕思维材料、思维方法及思维品质三个维度展开,具体操作如下:
呈,即由教师呈现思维训练的材料。思维训练材料的选择应具有强烈的思维指向性,是质疑点、探索点、拓展点的汇合,也是思维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本例中选取了我国在“效率与公平”问题上不同阶段做法作为探讨材料,如第一阶段的绝对平均主义;第二阶段的打破平均主义强调“效率优先”;第三阶段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第四阶段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并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每一个阶段不同做法的利弊进行分析。
想,即学生运用适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对思维材料进行辨析,探寻现象的本质与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缺乏科学的思维方法,学生的思考目标方向不明确,课堂时间就不能有效利用。思维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分析法和综合法,抽象法和概括法,比较法和归类法,系统化法和具体化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本例所使用的是比较法和归类法,当教师发现学生讨论目标发散,毫无头绪时,则展示比较图表给学生填空,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件背景进行利弊分析的辩证思考。
说,即学生讨化思维成果,发表意见的阶段,是认知能力阶梯中的运用、分析、评价等高层级阶段。在本例中,继我国在“效率与公平”问题上不同阶段做法的利弊探讨后,进一步以“收入分配中,讲求效率与维护公平谁更重要?”为辩题进行小组与小组间的讨论与观点阐述,并最终得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和发展,在动态中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观点。
在思辨思维训练中,学生分析时懂得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联系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思考,实事求是,并用历史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思辨思维应用阶段。围绕思维训练的主题,根据学生不同思维品质的布置变式思维训练题,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在本例中,假定学校奖励班级一笔奖学金,请学生以组为单位,依据“效率与公平”原则,为班主任设计一个合理的分配方案。
四、结语
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发展根本动力在于学生在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和各种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他们已有的思想水平之间形成的内部矛盾,而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就是矛盾不断解决的过程。教学工作者要不断创造条件,提供发展契机与展示平台。
参考文献:
[1]于忠海.思辨的危机与思想的贫乏――方法论视野中的教育研究现状透视[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
[2]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4
关键词:多元智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近些年,多元智能理论被引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它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与我国新课程标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相符的。作为当代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多元智能教学理论,挖掘其价值,使其能够更好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服务。
一、语言智能活动
初中英语教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采取语言智能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又姓莆沼⒂锏难习技巧和学习策略。主要活动有:成语接龙、微型演讲、讲故事等。以下针对两种阅读教学活动进行介绍。
1.成语接龙。成语接龙游戏可以检验学生的单词掌握状况,测试学生的词汇量以及发音状况。成语接龙游戏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学生利用前一个单词的尾字母作为第二个单词的首字母,并拼写单词或造句。比如:Apple-Eat-Tell-Listen等。第二种形式是通过一个单词而想出与这个单词释义类似的单词,也可以由教师命名一个主题,学生按这个主题联想单词内容。比如:教师提出以交通工具为主题,让学生拼写出单词,如“bus、coach、line、taxi、train”等。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并对个人词汇量的掌握有所了解,让拼写和发音得到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掌握能力。
2.微型演讲。教师给定一个演讲主题,并要求学生在5到10分钟内完成主题的演讲任务。学生需要准确把握各词汇的使用,并在演讲的同时,确保英语词语规范使用。比如:教师以学生的饮食习惯为主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喜欢的食物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二、数理逻辑智能活动
数理逻辑智能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数字的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对事物的推测能力。这种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对事物的推测、对句型的排序,或对英语知识的内容进行分类,或是猜谜、分类,总而言之,无论哪种推理方式,都以提高学生个人英语学习能力为目的。
1.推测。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推测能够在最短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视频资料进行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学生需要按照播放的视频资料内容推测阅读材料的内容,尽量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文章的好奇心,让英语教学课程顺利开展。
2.句子排序。将句子排序作为一种数理逻辑智能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英语语法的使用技巧和策略,并利用多种描述方式完成同等含义的表达任务。教师将排列有序的句子打乱,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还原句子,首先,学生需要对个单词的内容了解;然后,按照已学过的语法知识,对单词重新排列。这个过程考查了学生的词汇掌握,且能够对学生冷静思考的能力进行训练。
三、空间智能活动
具有较强空间智能思考能力的学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并以转换的视角完成对事物内容的分析。教师应有针对性的锻炼学生的空间智能思考能力,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运用图标、信息转换、设计海报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属于自己的空间世界。
1.信息转换。学生在接触信息的过程中,会根据个人学习能力和对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将信息以特殊的方式进行记忆。为方便学生接受全新的英语课程知识,教师将主要信息以图表和地图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形成一种特殊的记忆结构。由于学生对色彩、线条、形状、空间的感知能力较强,因此,针对这种学习状况,教师给出了以下教学图案:
在这个地图中,包含了个游玩地点的详细信息。学生只需按照地图指示就可以顺利进行游玩。通过仔细观察地图得知,教师利用英文进行方位的标注,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空间感进行训练,让英语教学课程变得更有价值,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智能掌握能力。
2.设计海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设计能力的不同,教师给出一个特定主题,让学生按照自身喜好设计海报,海报内容以突出阅读效果和观赏效果为主,并要求海报尽可能突出学习内容。比如:教师给出以“保护大熊猫”为主题的海报设计,要求学生突出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学生按教师要求首先了解大熊猫的生活喜好,然后搜索英语中关于大熊猫的介绍,并在海报的特殊位置用英文进行标注,保证学生在观赏海报的同时学习英语知识,并对空间智能进行训练,让教师的英语教学课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空间智能活动
1.信息转换。将信息用图表或地图的方式转化呈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地理解阅读材料。同时,也将使学生对于色彩、线条、形状、空问的感知以及互相问的联系更为敏锐。以卜是7B Unit 4 Find your way课本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一游玩地图中,文中大部分信息都被清楚地概括和显示了出来,学生将对动物园中各动物的方位有清楚的认知。在完成这一地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阅读课文,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如何用英文表达方位。通过这一方式,学生的空问智能和语言智能都将得到提高。
2.设计海报。设计海报将极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收获良好的阅读效果。为了设计一张出色的海报,学生需要自主阅读对文章有整体的感知后才能化作笔头可视化的海报。例如,在8A Unit 5 The story ofXiWang中,教师可要求学生画一张关于如何保护大熊猫的海报。海报需要包括大熊猫的生存问题,人类采取的行动以及保护建议。这一活动将英语阅读与乐趣很好地结合,有利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空问智能的发展。
五、结语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发现,该理论在我国虽然属于起步阶段,但是其所倡导的理念与我国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作为新一代中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教学理论与经验,并能够将其合理的运用到中国教育中,为建立更加完善、先进的中国体系做贡献。
参考文献:
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5
关键词:中职数学;参与意识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9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122
一、教师要做好多种角色的扮演者
1.教师是导演,学生是那些拥有个性和创造力的演员。教师应根据课堂信息不断变换方式,不仅要适应学生的学,而且还要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学、去探究。如讲解:
例1:已知:|x+7|+|x-3|=10,求x的取值范围。
此题学生一般都用去掉绝对值符号的办法来解决,但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确立数形结合的思想,我们可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来解,这样解题也更简便。
解:设A、B、X分别是数轴上表示-7、3和X的点,则X与A、B两点之间的距离之和是10,由图可知当X在A、B两点之间的任一一个位置(包括A、B)时,线段XA与XB长的和总是10,而在其他范围之外则大于10。故-7≤x≤3。
2.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评论员、结果的仲裁人。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抓住学生奇妙的思想火花,大加赞赏。
例2:已知函数y=mx2+(m-1)x+m的图像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极大部分学生都会直接运用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个数和根的判别式来求解,此时教师提出来这样解答是否正确,而后再剖析:因为函数的图像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所以此函数必定是二次函数。剖析后学生很快就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m≠0。只有当m≠0时,才有判别式的存在。所以本题解答的错误是双重的。如何求解呢?此时学生便兴味盎然地开始重新审题。
此时我们采取的教学对策是: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强调二次函数的定义有两部分构成:①表达式为y=ax2+bx+c;②二次项系数a≠0。其次还要告诉学生在解形如y=ax2+bx+c的函数问题时,一定要分a=0和a≠0两种情况来考虑,当a=0且b≠0时此函数为一次函数,当a≠0时此函数为二次函数。
二、要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现行中职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有利于学生的阅读与自学,如学习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公式之后,对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公式就要求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得到结论。如:
例3:已知圆的方程是x2+y2=r2,求经过圆上一点(x0,y0)的切线方程。
此题用斜率和点斜式方程解答,但没有注意到斜率不存在的情形,解答不完全,此时若提出若M在x轴或在y轴上,上述解答是否完整,学生就会思考、探索发现问题。若M在x轴上,切线斜率为0;若M在y轴上,切线斜率k不存在, OM的斜率不存在,上述解答就不合理,如何解决此问题,就要分类,即在直线斜率存在、不存在的两种情况下解直线方程,学生就能给出正确的解答。
设P(x,y)是切线上异于M的任一点,OMPM,则|OM|2+|PM|2=|OP|2,即x02+y02 +(x-x0)2+(y-y0)2= x2+y2,
三、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
1.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积极的兴趣时,他们的思维就会活跃,参与活动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表现欲就会大大增强。如讲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时,可穿插“毕达格拉斯的轶事”,以引导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与思想方法的理解。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授在教学中可设置“漏洞”,为学生创设知“漏洞”、改“漏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细心观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落入和走出误区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4:试判断函数f(x)=奇偶性。
有学生计算f(-x)后得出f(-x)≠ f(x) ,f(-x)≠ -f(x)得出f(x)为非奇非偶函数,又有学生认为,先判断分母 -3≠0得x≠0或x≠6,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 f(x)为非奇非偶函数,事实上以上结论是错误的,对此好些学生感到困惑不解。为了解开学生的疑团,让学生在定义域和解析式上再做深入的探究,结果会发现求定义域时学生没有考虑分子,正确的定义域应为{x|-2≤x≤2,且x≠0}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化简得f(x)=,所以f(x)是奇函数。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教育是通过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实现的文化传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探究知识的奥秘。
参考文献:
[1] 魏秀果.中职数学课程改革专业化策略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5).
[2] 李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陈猛.中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2004.
[4] 夏章平. 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信息,2014(9).
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6
能力本位教育(CBE即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是一种以重视获得技能岗位操作能力为首要目标,以能力为根本的教育方式。能力本位教育诞生于二战后,美国对退役人员进行转业训练开发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并于20世纪60年代被用于职业教育。进入80年代后,又美国迅速向全世界扩展,对现代职业教育产生了深入的影响。
作为一种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方式,能力本位教育并不主张职业教育以知识水平的提升为主要任务,而是着重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能力本位包括很多理论,如教育过程中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开设课程随着社会需求进行调整,并且教学计划根据岗位上职业能力需要进行调整;教材以能用为主、够用为度,引入业界成熟的标准;实训环节使学员毕业后能具备某一具体岗位的上岗基础。
在以往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往往以知识为本位教学模式,其目标庞杂,注重以基础知识为节点进行知识的扩展。但这种模式恰恰忽略了培养受教育对象的针对性能力。
目前各高职院校中普遍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育,未能建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据分析,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均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包括教材、课程安排、教学模式以及课堂实践等方面。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首要目标,对本科院校的全部照搬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从而影响将来的就业和发展。选用的教材和课程若没有对具体职业技能的针对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标则无法实现,使学生措施很多发展机会,丧失了社会竞争力。
CBE教学模式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与高职院校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教学理念十分接近。为了实现一些职业从业能力要求的目标,CBE教学的目标着重强调学员将来所从事职业能力的学习和运用。CBE教学以“能用为主,够用为度”为根本出发点,其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重在培养一线人才的专业技能,并按照社会职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这些专业均建立在各领域学科知识的系统之上,不仅对知识的选择具有针对性,而且实用性高,突出受教育者的岗位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由于其教学目的的相对实用性,需建立在学院特点的基础上,以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其教学模式应做出相应调整,于本科英语教育区别开来,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教材及授课方式进行改良,将能力本位教育模式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
2.教学实施过程
经过前文的介绍及针对目前专科院校的英语教育的模式分析,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具有更高的优越性和实用性。以下本文将以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为实验对象,运用能力本位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科本位教学模式作对比,探究其实用性及成果。
本实验的对象为2013级应用计算机1班和2班的学生,共100人。实验时间为2013-2014学年两学期,学时共计168学时。应用计算机2班采用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实验班,应用计算机1班则采用传统学科本位教学模式。
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方针,经过对学生所需英语能力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能力培养指标,具体见表1。
具体教学实施中,课堂被设计为一个模拟的工作场景,学生通过扮演场景中的具体角色,达到融入场景的目的。教师在每次下课后告知学生下次课程的教学主题及情景内容,供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背景知识、国外礼仪等相关中英文资料及常用句型。上课时教师用准备好的关于某一实际场景的对话视频或幻灯片引导学生,给学生一个独立讨论的主题,引出课堂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在复述场景中所听到的句子来了解和掌握工作实际场景中所需要用到的词汇及句型。
经过若干次的句型朗读及练习后,进入学生分组学习阶段。教师选择一个与课堂开始时提供的场景类似的场景供学生进行情景重现,学生可以根据课堂开始时学习的词汇及句型,分组合作表演一个针对此情景的英语对话,并在班级中进行成果展示,通过老师及学生的互相点评,达到将知识彻底消化的目的。采用上述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提高学习的牢固性及实用性,同时分组准备情景重现的过程也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意识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