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范文1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公路交通经济管理;重要性
1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进行市场改革的重要意义
1.1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在我国现有的交通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是最主要的方式,具有基础性特征,能够梳理居民生产生活,提高其有序性。公路运输便利着生活中各类生产要素,拉近区域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合理配置,发挥出公路交通的载体作用,进一步保障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交通运输影响着国民经济,可以间接决定着劳动分工,在节省交通运输资金的基础上,开拓更加广泛的市场,增强分工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使劳动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获得更加可观的国民经济效益。公路运输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助推农业、旅游业等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经济活动主体的活动范围,便于经济产品的合理化销售。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是构成社会生产的重要部分,分配与交换是产品产出到消费的关键阶段,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交通运输扮演着关键角色,有助于搞活经济动力,公路交通运输与居民的日常出行密切相关,必须完善运作方式,为连带性行业的进步提供助力,从内在和外在获得更加有益的条件,充分发挥出交通运输业中流砥柱的作用。
1.2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两者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必须意识到公路运输在交通运输业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出科学的公路运输体系,了解大众对交通运输的服务需求,加强人员与物资之间的接触,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化因素。在我国经济整体指数上升的背景下,经济主体结构出现了细微变化,市场的发展状况对公路运输业的发展造成了潜在性的影响,必须依据形势的需求做出针对性的部署,通过合适的调控手段,推动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应合理分析公路交通运输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内在关系,立足于经济新常态视角,强化和完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逐步发挥出经济主体的作用,促进我国综合经济水平迈向新的台阶。推动交通运输单位转变经营经济体制,把握市场中商品的交易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外延,分析产生的经济交易性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经营体制。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推动社会各项交易的正常进行,积极转变经济经营体制,为公路运输市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内在动力。
2经济新常态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举措
2.1健全公路运输管理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部门需要肩负起自身的职责,从现实情况入手,对公路运输的特点进行全面性分析,在详细掌握的基础上,制定出完善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制度,为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应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建立完善的管理责任制,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负责人,保证每人有事做,每事有人管,以此强化人员的责任意识,保证管理的针对性,避免出现重复化和堆积化现象。在落实的过程中,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细化现有的管理制度,采取针对性的方式,保证工作方法的最佳化,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强化管理的最终质量。另外,可以适当运用扁平化管理方式,减少中间层的数量,简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模式,进一步提升管理幅度,增强管理的细致化,同时能够加强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防止出现信息闭塞、相互推诿的现象,从长远角度促进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
2.2完善有关法律制度
法律法规能够为公路交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需要找出当前法律中的漏洞,经过有效措施进行健全,查漏补缺,使法律法规能够真正为公路交通经济服务。因此,必须了解当前公路交通运输产业的现状,把握国家的宏观政策,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对公路运输产业的现状和未来阶段的趋势进行预测,制定出符合各地基本情况的管理政策。相关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积极学习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保证公路运输经济的各项事宜能够规范化和章程化,使工作的合法性能够进一步提高。应分析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趋势,把握当前社会的整体形势,加强法律法规的应用力度,加大公众监督的力度,提高大众对交通管理工作监督的积极性,营造出“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和谐共处”的交通运输氛围,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外在的环境支持。
2.3加强控制成本力度
公路运输建设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最终的经济效益,目前,在行业内部,全面预算法应用的最广泛。需要明确基本的建设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建设方式方法进行改善,与实际情况相互融合,实现成本的最大化节约,增加利润空间,提高最终的经济效益。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时,需要预算工程,配置责任单位,对各项数据进行考评,进行细致化管理,分类公路运输各项生产工作,保证管理的高效化。另外,预算管理能够侧面反映出施工单位各个阶段的建设成本,便于控制整个过程的施工成本,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尽可能维持应有的效益。同时,必须重视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实地考察,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全方位整合资料,制定出完善的公路建设成本控制规划,采取合适的预算方法,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保证工程质量的最大化。
2.4强化内部控制
要重视人才的应用,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公路运输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全面把握各种事项,自觉关注并践行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的细节,逐步强化整个行业的工作能力,最终增强公路工程对公路经济管理质量。同时,公路运输企业应重视人才的作用,分析企业当前阶段的特点,招聘、吸纳、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培养一支干劲十足、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年轻队伍,注入全新活力,破除现存的各项弊端,促进公路运输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可以建立公路运输企业市场情况反映制度,能够及时掌握公路运输市场的实时动态,设置市场调研部,深入了解市场的情况,做好市场预测、开发、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分析市场的货源及客流量,增强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2.5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在公路交通运输中,需要创新计算机应用方式,实现传统管理方式与科学技术的深层次融合,为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需要招纳一批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加强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增强人员的专业技能,为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做好人才的维护工作,增加高科技人才的薪酬,维护人才的利益,创新奖惩制度,发挥出人才的价值。推广网络化办公,使公路交通运输信息能够快速统一录入,在第一时间得到真实客观的数据,借助专业技术,对咨询、售票、售后服务项目等进行完善,提高服务的准确性,降低失误率,控制运营成本,优化完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优化发展。
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范文2
一、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是采用计算机和经济计量模型等手段,运用统计指标和数据来体现交通运输业经济运行的规律特点,进而预测运输业的经济发展动向,根据萧条期和过热期的不同特征,分别向决策部门发出预警信号并实施有效的调控。可见,建立和完善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有利于引导交通运输业的健康发展,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
选择指标是建立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必要环节,此过程中应当体现几大原则。首先,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指标的适用性,是经济预警系统建立后顺利贯彻执行的重要保证,均匀的数列要体现时间的连续性,以利于有关部门通过指标及时统计,避免因时间误差而无法实现预警功能。
同时,指标要能够反应出交通运输经济运行中的微小变化,保持对系统发出失常波动的敏锐性。其次,指标要具有全面性。预警系统指标应当涵盖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的各个层次及角度,其描述要能够全方位地展现交通运输经济的各种变化,保证指标的范围以实现有效预警。再次,指标要具备稳定性。所选指标的变动范围应为可控,由可靠的资料来源以减少指标的不规则运动,从而降低预警误差。
二、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建立
1.先行指标法
现实中交通运输经济发生变动,其各因素变动的状态不相同,某一种经济因素的变动常会表现出超前性或落后性,即变动因素各不同步。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先行指标法来预警,由现行或超前的变动因素来预见有效情况。具体来说,先行指标法的实施步骤为:分析并初步选出经济预警指标,再从中分类选出同步指标以及先行、滞后指标,然后在明确预警指标警限的前提下,利用同步指标和先行指标进行预警,最后对于各个指标处理后得出综合值,建立起一套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
2.预警系统的建立步骤
(1)选择交通运输指标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等对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的各个指标合理分类,再从中选出全面、可操作性强、稳定性高的预警指标。可选指标一般包含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宏观经济指标、运输管理质量以及资源环境这四个方面。
具体来说,基础设施方面,如路网密度、总里程、高速公路占有率、公路网负荷度、路网平均技术等级等;宏观经济指标方面,如内部收益率、路网投资增长率、内部收益率、公路运输增长率等;运输管理质量方面,如公路运输周转量增长速度、单位面积人口汽车拥有量、运输事故频率、公路运输方式对区域运输总量的贡献率等;资源环境方面,如道路绿化率、大气污染度等。
(2)建立指标参照系 筛选同步、先行、滞后指标
确定基准参照系,需要综合运用相关数据:GDP、工业总产值、GNP等重要经济指标的周期循环,经济循环年表及经济大事,初选指标的历史扩散指数,专家评分及考量标准,等等。而就筛选出的三类指标而言:同步指标,其变化与总体经济变化一致;先行指标,其变化可反映总体经济即将发生的变化;滞后指标,其变化滞后于同步指标。由此,先行指标的变化可以用来预测交通运输经济即将发生的变化,滞后指标则可用来检验和确认经济变化。
(3)确定预警指标警限 实施预警
对于单个指标,可依据区域范围内的交通运输宏观经济变动情况、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经济活动中各个变量的性质等,来明确预警指标的警限及信号。而对于综合指标,需考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宏观经济指标、运输管理质量、资源环境等综合值,来设置警限。
三、建立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
加强道路交通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与时俱进体现出当前交通运输行业的变化,同时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法制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及业务水平,并加强办事程序的透明度,保证法制监管的执行力。
2.拓宽融资渠道
要加大力度开拓本区域交通运输业的融资渠道。利用好国家投资、银行贷款方式,还要利用好债券融资、设立基础产业投资基金、BOT融资等筹资途径。例如,积极争取国内外贷款、以重点工程建设吸引外资投入、发行国债等。同时要公开、合理地转让部分现有的公路收费权,以加快交通运输业的资金周转。
3.加强交通运输业建设
首先,合理调整交通运输结构。不断优化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结构,加强运输场站的建设,改善运力结构,鼓励发展货运车辆的厢式化及专业车辆。其次,注重交通运输的集约化经营路线,让运输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发挥,体现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如设置市场准入门槛以限制小规模的运输企业进入,鼓励并帮助运输散户进行联合,从而组建规模化的民营运输企业,对于实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则依法改制成为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提升规模经营。另外,还要注意交通路线的及时养护。
四、结语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建立和健全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可以确定和预测交通运输业的运行现状及走向,当经济增长过热时,采取适当的调控设施以避免运输经济大起大落,还可以对交通运输的经济运行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为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以及良性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提供依据。
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范文3
【关键词】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作用
交通运输业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除了工农业的生产水平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如何。交通运输业能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联系工农业生产、城市和乡村、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一、公路运输的主要特点与优势
公路运输的特点与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机动灵活公路运输网比水路、铁路网的密度要大十几倍,分布面也广,因此公路运输车辆甚至可以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到”,也就是说,公路运输在时间方面的机动性也比较大。
(二)运送速度快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公路运输在途时间较短,运送速度较快。公路运输中途不需要倒运、转乘,即可以直接将客货运达目的地。
(三)“门到门”直达运输由于汽车体积较小,中途一般也不需要换装,除了可沿分布较广的路网运行外,还可离开路网深入到工厂企业、农村田间、城市居民住宅等地,即可以把旅客和货物从始发地门口直接运送到目的地门口,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这是其它运输方式无法与公路运输相比拟的重要优势之一。
(四)操作方式简单,投资少,资金周转快
公路运输准入制度不如航空、水路和铁路运输那样严格,相对来说行业进入比较容易,同时,公路运输所需固定设施简单,车辆购置费用一般也比较低,因此,投资兴办容易,投资回收期较短。
(五)适应性强
公路运输过程中,车辆可随时装运、调度,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时间较短,特别是公路运输对客、货运量的多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这一点对于救灾、抢险工作和军事运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公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公路运输是现代化运输方式之一,公路运输的运输量居于各种运输方式之首,近年来,公路运输“由前些年单纯的数量、规模上的增长,发展到了程序化、系统化、技术化的阶段,大型的集装箱、重型货运汽车、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等新装备,充斥到运输行业的各个领域,并出现了以管理为核心的多种新的从属型的运输系统。”具体而言,公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路运输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公路运输、航空、水路、铁路都是国民经济的“动脉”。各种运输通过输送各种物质产品,使生产者获得原材料,从而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又将产品运送给各种类别的需求者,以使需求者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这些相互依赖的存在,主要是靠公路运输来维系,由此,经济才得以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公路运输一方面保证了商品流通环节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公路运输行业为国家经济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公路运输对于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公路运输有利于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公路运输缩短了运输的时间,减少了燃料的使用和消耗,降低了运输车辆的机械磨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车辆的使用寿命,从而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出现,改变了普通公路车速慢、舒适程度低、安全性差的缺陷,以全新的快速交通运输方式迅速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高速公路吸引了大量中短途旅客和货物运输,减轻了铁路的压力,实现了公路与铁路的合理分工,形成了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综合运输布局。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说,能源的节省、安全的保障的提高、运输效率的提升使社会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有利于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进而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
(三)公路运输有利于改善经济运行方式,实现质量提升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经济运行方式不合理,质量不高,经济的“粗放式”经营现象还相当普遍。由于各种运输方式分立,技术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制约了经济运行方式的合理运行和质量的有效提升。由此,公路运输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更具有优势,可以有效地弥补其他运输方式的不足,衔接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断裂带。因此,采用公路运输经济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经济运行方式,进而提升经济质量。
(四)公路运输有利于促进信息交流,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公路运输缩短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距离,密切了城乡与外地发达地区之间的联系,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的人群也到城镇、农村进行投资,也促进了城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的发展,使得现代社会由封闭式发展转向了全方位的开放式发展,并加强和密切与发达地区多层次、全方位的交往与经济技术合作,这都有利于经济均衡全面发展。
(五)交通运输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和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将社会生产、任务分配、商品交换以及消费等环节有效地统一起来,保证了各项经济活动地有效进行
由于社会大生产的兴起及变革,同时也为了满足生产发展的需求,交通运输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存在于社会,立足于社会。对于区域经济而言,交通运输产业一方面大力地改善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了生产生活对于运输的重要需求,另一方面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交通与经济相辅相成,只有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总之,公路运输建设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与公路运输成正相关关系。凡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的地区,都是公路运输条件极为发达的地区。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发展公路运输,提高和完善公路建设以及公路运输管理水平,以此推动地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0
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范文4
交通运输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各种运输方式都得到了有效发展,但伴随着经济新常态,交通发展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重,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约束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服务品质需求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生产管理服务面临的效率、生态和安全矛盾突出,迫切需要转变传统发展方式,走综合、平安、绿色、智慧的发展道路。
一、智慧交通的理论探讨
智慧交通是信息、管理等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应用,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个采集、加工、处理、传输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其在提供信息和知识方面具有很强的自学习、自判断、自处理、自适应能力,是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现代交通决策科学、管理智慧、生产智能、服务人文等各个方面将发挥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基本特征
1.变革。智慧交通本质是交通领域从信息社会向智慧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交通自身革命的过程,必然会引起生产技能和生产工具的变革,成为生产力变革的动力,同时引起管理流程、组织机构的变革,成为生产关系变革的动力。
2.融合。信息与交通运输的融合,重点在业务、技术、文化融合等三个方面。智慧交通提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形成新的交通运输生产、管理和服务形态,是交通运输由注重设施设备能力向注重设施设备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协调发展的变革,是交通运输线上与线下,虚拟和现实,跨区域、多方式之间协调运行的变革。
3.智慧。智慧交通的根本是让交通具有人一样的、甚至超人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化是实现人工智能的主要技术途径,通过信息化的共享性、可预知性,掌握交通运输业务的规律性,预测交通运输的未来趋势,而且还通过其渗透性、改善性和可干预性实施交通运输状态的自动高效调整和转变,达到优化交通运输的目的。
4.全面。涉及到交通运输的所有业务、所有人、所有设施、所有装备、所有企业,涉及到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各方面、各环节,统筹协调是实施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战略的根本要求。
(二)支撑和引领作用
信息化对交通运输现代化改变和影响的实践证明,智慧交通不仅可以实现交通运输生产、管理、服务方式不受时空限制和约束,提高交通运输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整合交通生产要素,转变交通运输的需求和形态,实现交通运输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资源配置,促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
一是高效衔接经济社会需求。交通运输的目的和归宿就是支撑经济协调运行,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服务百姓日常出行,智慧交通的应用可以全面促进交通运输服务与经济社会各方面需求的按需实时对接。
二是改造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通过对基础设施、运载装备安装各种传感器,实现对基础设施、运载装备自身状态和周边环境及时准确的检测、预警、智能控制,提高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适应自身或周边环境变化,避免风险隐患的发生。
三是改造交通运输生产和管理方式。通过对交通运输生产组织和行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打破部门间、业务间、区域间信息壁垒,实现符合信息化条件下扁平式、协同式、智能化、网络化的交通运输业务新模式,形成伞网络、大规模、大范围、多业务、多环节、多方式的综合物流的生产组织模式,甚至是调整现有的组织机构设置,提高交通运输生产组织和行业管理效率,降低行业管理成本。
四是促进交通运输管理方式的精细化、科学化。通过数据分析和及时应用,实现交通运行状况的全天候全方位实时掌控,交通运输态势的及时预警,转变交通运输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相关分析和深度挖掘,寻找并发现交通运输发展的一般规律,明晰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转变交通运输经验决策为数据决策、科学决策,降低交通运输管理的决策风险。
五是透明服务公众和企业。百姓获取出行信息、办理票务更加方便;企业随时随地都能办理各种许可、提交各种材料、支付各种费用、获取各种规定、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人员可以及时获取行业运行状态,发现并解决行业日常运行存在问题,制止各种违章违法行为。
二、智慧交通实现路径
近年来,交通运输领域通过实施若干重大信息化工程,使信息化应用全面覆盖各业务领域。例如,加强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建设,路网运行、航道运行掌控能力明显提高;加强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和城市客运试点工程建设,生产协同能力逐步增强;加强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公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加强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建设,发展决策能力有所增强。同时,社会化交通公共信息服务迅猛发展,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推出了路径导航、实时路况、出租车电召、公交动态、航班动态等多种类型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产品,并呈现互联整合、规模经营、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一)智慧交通建设的趋势分析
未来,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的社会变革作用将集中显现,这些变革作用倒逼交通运输行业利用新技术增强交通运输运行感知、预控和应变能力,改变交通运输乍产组织和服务交付模式,提高行业治理的社会参与程度,并切实提高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科学决策效能,推动交通运输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总体来看,智慧交通的趋势性变化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一体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决定了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要求不同区域间、不同方式间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一体运行。
2.便利化。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克服了交通运输服务时空限制和约束,改变了支付方式,服务多样化、个性化、流动化。
3.精准化。车联网、传感网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交通生产、运行的实际状态的全面掌控,使交通管理智能化、精准化成为可能。
4.集约化。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瓦联网等新技术推动行业技术体系的集成发展,形成国家和地方统一的集成技术体系。
5.市场化。公众信息服务是交通信息化主体,通过积极推进交通公众信息服务市场化发展,百姓可以感受交通信息化带来的快乐。
(二)智慧交通发展目标
通过交通运输信息能力的大幅提高,交通运输治理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显著增强,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信息化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发展决策数据化、运输服务智能化、行业管理一体化、出行服务多样化。具体体现如下:
1.发展决策数据化。提高数据采集能力,加大应用范围和力度,实现交通运输决策基于大量鲜活、真实的数据,满足新形势简政放权管理方式的需要。
2.行业管理一体化。开展交通运输管理业务的顶层设计,实现交通行业行政许可、应急处置、市场信用、行政执法等行业管理的一体化、智能化,形成交通运输协同管理新格局,满通运输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
3.运输服务智能化。实现城市公交、长途客运、货物配送、远洋运输等运输调度和港口装卸、枢纽换装等生产调度的自动化。实现交通运输票据的电子化、规范化,实现多种方式联程联运,满足综合运输发展的要求。
4.出行服务多样化。公众可以通过手机、广播、电话、交通卡等多种方式,随时随地获得出行前中后的集成连续的信息服务、售票服务、联程票务、交通电子支付服务等,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多样化,满足人们交通出行新期待。
(三)构建智慧交通的框架体系
初步构建成决策科学、生产智能、管理智慧、服务人文的智慧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提升交通运输宏观决策体系
转变数据采集方式,加大数据网络化采集力度;深入推进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着力深化交通基本要素、共享要素和重要系统间交换的信息标准,构建部省市三级功能齐全、分工明确的数据中心;建立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加强数据质量控制,推进交通运输信息的统筹管理和共享服务。充分利用行业业务系统产生的各类交通数据,转变交通运输统计信息采集方式,加强数据挖掘分析,实现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测预警,提升交通运输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2.打造互联互通综合管理体系
积极推进智慧路网建设,进一步完善路网运行监测体系,加大大范围交通动态和基础设施运行状态的监测力度,积极推进路网运行、养护、管理、应急与服务的一体化管理,推动跨省、跨区域路网运行管理、日常养护、应急处置、公众服务的业务协同,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实现全国ETC联网运行服务。积极推进智慧水运管理,继续推进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和内河水网地区“数字航道”建设,加强“电子巡航”、“E-航海”等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水上交通、航道运行、海事应急、溢油处理、船闸调度等协同管理,推动流域内、沿海和内河之间的协同管理,促进水上交通安全发展。积极推进智慧运输服务,完善交通运输电子证件体系,实现交通运输从业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的全国统一认证和服务;加大公路运政与路政、水路运政与海事的协同管理,促进交通运输系统协同运行。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实现与公交企业、客运企业、出租车公司、货运企业、路段公司等生产调度系统互联互通,掌握行业整体运行情况和安全状况。
3.建立协同联动的交通执法体系
开展交通运输执法信息全国联网,实现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信息在全国不同省份、不同地市之间互联互认。推进行政执法信息与行政许可信息的双向共享,促进行政许可与行政执法间的业务协同、联防联控,提高行政执法效能,优化行政许可效果;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交通综合执法建设,实现多业务协同执法。创新交通运输执法模式,加大交通运输非现场执法力度。开展交通运输执法监察,实时执法情况,实施全国性重大违章违法对象追逃制度,实现跨区域协同联合执法、阳光执法,提高交通运输执法的威慑力和公信力。
4.智化综合运输体系
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货运企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增设信息化能力作为行业准入条件;积极引导第三方物流平台健康发展,依托第三方物流平台开展“中小企业联网行动”,大力推动供应链上下游广大中小企业实现运力、线路、货源等资源的整合;加大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城市配送综合信息服务力度。鼓励并引导大中型货运企业加强调度系统的智能化改造,提高运输生产、经营管理等业务智能化水平;积极推进电子路单制度,建立多式联运机制,推动多式联运信息服务,深化公路、铁路、水路等多种方式的联程联运生产服务:依托公交都市建设,继续推进城市公交智能调度,提高公交运营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城市出租车电召服务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并有效保障乘客权益;鼓励公路、铁路、民航等综合客运枢纽加强换乘综合信息服务,推动多种运输方式间的协同运行。
5.建设惠民便民信息服务体系
完善交通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网上办事平台,凡是能够网上办理的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等政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显著提升政务信息服务和网上办事服务的便捷性和透明度,提高百姓满意度;建立统一的交通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信用等级评定公开透明、信用信息开放共享。有序促进政府交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推动交通信息服务市场健康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开发交通出行、联网联程售票、交通电子支付、物流服务等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公共信息服务产品,显著提升公众体验感。积极推动交通客运电子支付和电子客票服务,积极推进电子检票;鼓励开展客运联程联网服务,支撑公路、铁路、民航等不同运输方式客运一体化运输服务的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公交等电子支付体系建设,引导公交企业或第三方运营企业推进区域性电子支付联网工程,并推动城市公交与地铁、城际铁路等电子支付业务的融合。
6.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
加大行业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推广和规范密码技术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重要数据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有效解决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等问题,并为安全审计、安全可控提供支持。开展行业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安全测评工作,根据业务系统、工控系统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行相应安全防护建设和管理,有效控制安全风险和危害程度。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协调指挥和通报机制,统筹建设行业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平台,重视行业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性和灾难恢复能力建设。建立和落实网络和信息安全责任制,制定应急预案,处理重大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
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范文5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0引言
各项经济活动正常开展离不开交通运输作为支撑,交通基础设施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同时也极大便利了人们日常出行。国家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规模不断增大,有效拉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以2016年交通经济运行状况为例,其发展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交通方面的固定资产投入也处于高位运行,完成额度为2.85万亿元,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民生服务能力,完成民生实事13件。虽然交通运输供给量逐渐提升,但是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结构性矛盾,必须对客观存在的问题加以重视,并分析具体原因,采取相应解决对策。
1发展交通运输经济重要性分析
1.1社会作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
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仅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水平,同时建设材料的投入也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特别是在出现突发事件或者特殊时期,如发生自然灾害时,通过多种类型的交通运输方式,及时实现救灾物资的运送,转移受灾人员。交通运输行业属于战略产业,应充分发挥多种运输方式优势,以完善的运输通道为依托,促进生产力布局及资源配置的优化。
1.2经济作用完善的交通运输条件
能够保证经济活动正常展开,加快生产要素及人力资源的流动,促进经济空间形态的形成及演变。近年来交通运输网络初具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输成本,加强区域间联系。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于交通运输需求量不断增大,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同时也提供了必要资金支持。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有效拉动沿线经济发展,形成空间发展轴。交通运输规模应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协调一致,既满足社会客货运量的需求,又要不断调整实际运输量,创造更大经济价值。
2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交通运输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我国交通运输规模逐渐扩大,但仍旧存在不同程度滞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交通运输供给量不足,尤其是在贫困地区以及山区地带,由于资金、地势条件等因素限制,交通基础设施覆盖程度较低,加剧了当地贫困程度。其次,交通运输网络不合理,城市交通拥堵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导致物流运输降低,影响人们正常出行。再次,城乡交通建设不均衡,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差距,不利于城乡之间互联互通。根据《2016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统计的数据,以公路运输为例,截至2016年我国公里总里程已经达到了469.63km,每百万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为48.92km,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我国人口密度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仍旧面临较大的交通压力。
2.2交通运输资金保障问题
资金问题是制约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完善的交通运输作为依托,要求其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而基础设施属于准公共物品范畴,若单由政府部门投入资金,不仅会增加财政负担,也无法满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不利于交通运输经济持续发展。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内部竞争更加激烈,劳动力、原材料等各项成本也不断提升,导致建设造价随之上升,更加剧了资金短缺问题。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制约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规模,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2.3交通运输安全问题
在现阶段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安全问题较为突出,2016年仅货车事故就发生5.04万起,造成死亡人数为2.5万。同时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逐渐攀升,目前已经达到了2.9亿辆,对于交通运输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增加客货运空间位移范围时,也应不断加强安全保障措施。结合笔者实践经验,将安全事故频发原因归纳为以下两点:其一,安全管理意识不足,在交通运输过程中尚未形成完善的安全制度,无法真正保证安全行驶。其二,驾驶人员操作不规范,超载超速、违章操作等问题仍旧存在,潜在安全问题突出,导致事故发生机率不断提升。
2.4交通运输管理制度不健全
交通运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应管理制度作为保障,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不能完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对于交通基础设施需求量增加,出现过剩运输量;而经济发展低迷阶段,交通基础设施闲置,导致获利下降。因此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3促进交通运输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
3.1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对于交通运输需求量呈快速攀升状态,因此必须逐渐拓展资金筹措渠道,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通常情况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相对较大,需要大量劳动力、原材料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而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自身属性,资金回收速度相对较慢,导致资金筹措存在一定难度。政府作为交通运输规划引导主体,在给予相应财政投入的同时,可在基础设施建设、养护中适当引入社会资本,多渠道吸纳资金投入。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也应加强造价管理与控制,形成资金联动管理机制,引入动态管理理念,科学编制资金预算,尽量降低建设成本,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水平。
3.2明确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目标
交通运输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及先导性产业,为各项经济活动正常展开提供保障。为了保证交通运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制定科学战略计划,明确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积极作用。交通运输应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致,确保其供给量能够满足经济活动需求,避免存在供给量不足的情况,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过度超前也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因此,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要求以及当前交通运输状况,从全局角度出发形成科学发展模式,促进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
3.3加强交通运输综合管理
首先体现在安全管理层面,相关部门应加强违章行为打击力度,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规范性。同时不断完善车辆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贯彻《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等的规定,禁止质量不合格的机动车投入运营。定期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与水平,进而规范安全管理行为,减少交通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逐步提高驾驶人员安全意识,从根本上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性。其次,推进交通运输网络化管理,充分利用电子监控仪器、测速设备等,实现对交通运输动态监管,及时处理交通事故,尽量减少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
3.4优化交通运输管理机制
应根据实际运行状况促进交通运输管理机制的完善,使交通运输结构得以优化,综合利用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满足客货运需求。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也应加大科技投入,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掌握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为交通运输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提高运输网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同时通过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实现数据的快速高效处理,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不断加强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做好交通运营单位的日常管理及考核工作,形成科学的交通运输管理机制,提高交通运输稳定性。
4结语
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外界多种因素限制,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诸如建设资金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制约了交通运输经济持续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此类问题,对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及交通运输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战略规划,加强综合管理,适当引入信息技术,进而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范文6
【关键词】 现代交通 交通统计 策略分析
Abstract : 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ut the concept of transport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omestic traffic statistic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odern traffic statistics.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it gives some strategic sugges-tions to the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data statistics and statistical techniques complement ,etc.
引言
运输行业是国民经济物质生产部门之一,是重要的社会基础生产和服务领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多年来运输统计工作还很滞后,不能为国民经济新核算体系提供良好的支持。建立和完善运输统计体系,是实现现代运输统计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重要措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交通运输统计的概念和国内现状
1.1交通运输统计的概念
交通运输统计是对交通运输业务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为行使统计监督职权提供统计资料。交通运输统计的目的具体来说:
1.1.1为制定交通运输政策和法规以及运输计划提供依据。
1.1.2对运输业政策和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1.1.3为组织运输生产和加强企业管理提供统计资料。
1.1.4搜集并积累国内外统计资料为科学研究和经济预测、决策提供依据。
1.2交通运输统计的现状
在我国,交通运输中的五大现代运输方式的管理部门不同,我国交通运输统计工作形成了相互独立的三大块,即铁道部负责统计铁路运输,交通运输部负责统计公路、水路运输和民用航空运输。
国家统计局作为政府综合统计部门,主要是负责综合交通运输统计工作。包括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统计方法制度,采集、加工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生产数据,提供全面反映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整体实力、综合运输网结构和布局发展变化态势的资料。公路水路运输统计采用的是统计报表制度和抽样调查方法,按照《公路水路运输量统计调查方案》的规定实行定期统计报表制度;抽样调查中,采用“分层、简单随机抽样比估计”和“分层、PPS抽样”。铁路运输采用统计报表制度来完成,包括日报、月报等形式。统计的指标主要包括旅客人数、行李包裹重量、货物重量、周转量、旅客平均行程、行李平均运程、货物平均运程、运输密度等指标。航空的运输统计实行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其统计调查项目分为三类,即行业综合统计、部门统计和专业统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管理机制出现了多元化,很多运输企业不再是某个业务部门的直属企业或下属企业,成为无上级主管部门的企业或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的企业。诸如公路、水路和港口运输生产企业,自管理体制改革后,有相当一部分不再属于交通部系统内企业。这种发展变化打破了原来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只进行系统内企业统计的框架,部门统计由系统内统计开始向全社会行业统计过渡。
2.现代交通运输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我国目前的交通运输统计工作现状,同时比较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交通运输统计工作,笔者认为我国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中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2.1不同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运输统计直接指向货物和旅客,我国交通运输统计首先指向运输方式,其次才在具体的运输方式中再分货物和旅客两个类别进行统计,因而统计资料比较分散、单一,缺乏完整反映运输全过程的综合运输统计数据。
2.2我国交通运输统计主要统计的是运量、周转量、运距和能源消耗等内容,着重于反映运输业内生产状况,而对于货值、货种、流向、经济区域间客货流交流、运输通道生产等关注较少甚至还没有开展统计。现有的交通运输统计数据信息在全面地反映交通运输行业经济运行状况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3由于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等原因.我国交通运输统计工作更多地反映各种运输方式各自的发展状况,而在反映综合运输状况、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联系等方面的统计工作较为薄弱。
2.4随着多种经济成分、多元利益主体的迅速发展,目前交通运输统计指标的丰富性和统计数据质量还不能充分满足多主体、多样性的需要,而且受各利益主体人为因素的影响,交通运输统计数据质量仍有待提高。
2.5交通运输统计调查项目和信息资源整合不够,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不高。重复调查、信息资源不共享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单位随意制发统计报表和统计数据的情况也仍有发生。
2.6交通运输统计部门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高层重视,基层漠视,个别地方还存在着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横向协调难和工作不规范等现象;统计调查手段还比较落后;统计调查方法不够科学灵活,缺乏快速应急调查机制,不能充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调查需要。
3.交通运输统计的问题解决对策探讨
针对政府综合交通运输统计的现状和问题,我们曾多方调查研究,听取各方不同意见。我感到,有些问题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与现有管理体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关,要彻底解决存在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因此,只能从自身可以做到的事情做起,朝着逐步改进和完善的方面去努力。
3.1重新规划统计目标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交通统计的应用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必然要求我们的交通运输统计目标要相应变化,才能起到统计作为现代决策的支持作用。因此,需从统计服务于决策的角度出发,重新规划我国交通运输统计的功能和目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重新规划的统计目标应该依托完善统计项目,为决策能够提供充分、及时、全面的统计数据,监控行业运行状态,构建内容充实、方法有效、有效满足用户需求的交通运输统计体系,为运输规划、行业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政策制定提供基础支撑。
3.2丰富统计内容,强化信息共享机制
一方面,统计要着眼于服务交通运输统计目标,通过设计、开展新的交通运输统计项目,扩充现有统计项目内容等方式,充实交通运输统计内容;在指标设计上,需着重加强价值量统计指标的统计,充实日常运输统计指标,并注重对运输产品特性指标的统计,同时对一些专项数据展开专项调查。根据我国交通运输统计工作由政府综合统计和政府部门统计组成的现状,进一步明确部门统计在政府统计中的角色,充分利用和发挥部门统计的优势。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业务主管部门自行开展的专业调查,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应积极参与和协调其他部门,为部门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正确处理好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相互关系,既要考虑各方面的需要和可能,又要搞好合理分工协作,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相互支持和促进,实现统计资源互补、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统计信息资源是政府统计工作的重点,应重视做好统计信息的管理工作,对于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实施有效的管理制度,在国家统计局建立起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数据库,定期公布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利用部门统计项目管理数据库,实现部门间的网上交流、统计资料共享的功能。
3.3 努力推进交通运输统计工作的一体化,实现资料互补尽管政府交通运输统计的内容和统计范围在不断扩大,但缺口仍然很大,尤其是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为在整体上反映交通运输行业全貌,研究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推进交通运输统计工作的一体化很有必要。交通运输统计工作由于涉及范围广,协调方面多,工作复杂,因而需要各统计工作主体的统一协调,强力推进。在现有条件下,可以通过国家统计局牵头,各种运输方式统计工作主体密切配合、统一协调来推动统计工作一体化进程。在适当时候,可以选择我国的运输服务对象――货物和旅客的专项调查项目为突破口,完整地反映货物和旅客运输的现状。因此,今后政府统计(或官方统计)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容,来适应社会的需求。政府统计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很多较偏用途较单一的统计调查,应依靠非官方统计来补充。我们应重视加强与相关行业协会和有关研究机构的沟通、交流合作,从中了解社会需求、热点问题研究情况,开拓统计改革思路,同时达到资料互补的目的。
3.4注重现代统计技术的应用,加强统计分析
国外运输资讯的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比较,我国的交通运输统计必须重视数据的深度分析与挖掘。需要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大胆引入现代统计技术和方法,注重统计方法的多元性,考虑不同统计方法与技术的适应性,在经济性与效益间取得有机平衡。明晰数据背后隐含的事物发展的现状、趋势与规律,真正实现公路运输统计的功能。
结束语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是社会再生产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对运输活动宏观管理和控制,必须要依赖于运输业的基本数据。也就是管理部门要实现有效的运输数据采集和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关系到管理和控制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交通运输统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方法技术上、组织制度上、经济等层面上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顾宪. 新时期统计工作的改革与发展[J]. 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 , 2003,(01).
[2] 杨军. 加快智能交通建设 促进城市发展[J]. 汽车与社会 , 2003,(01).
[3] 谢永赐. 加快统计制度创新 促进统计事业发展[J]. 改革与战略 , 2003,(08).
[4] 魏连雨, 宋金华. 谈交通调查统计中的全面质量管理[J].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 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