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镇化率工作开展情况汇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镇化率工作开展情况汇报范文1
(城乡一体化部分)
一、两大平原区基本情况
我省***、***平原区域面积28.93平方公里,城内包括11个市的51个县和农垦9个管理局的114个农场,593个小城镇(276个建制镇和317个乡集镇)、6272个中心村和28829个自然屯,人口2367万。行政村数量多、密度高、主导产业主要为农产品种植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区域为农垦系统以现代化农业为生产为主,已初步形成的农场为中心的小城镇规模,经济基础较好,城镇发展空间较大,其它城镇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较弱,乡镇以集贸经营为主,城镇吸纳、转移农民能力十分有限、区域城镇化率较低。
二、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工作推进情况
2010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方案明确了我省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总体思路。推进工作分为启动阶段(2009年至2010年)、加速推进阶段(2011年至2015年)和巩固提高阶段(2015年至2020年)。目前,在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方式创新方面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科学编制城乡规划,为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在全国率先完成377个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省66个县(市、区)完成了《县(市、区)城镇村居民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了沿乌苏里江四县(市)《镇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和《县(市)城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全省已编制完成《县市城村镇体系规划》25个、《小城镇总体规划》783个、行政村建设规划4349个,规划编制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二)深入实施城镇化试点工程,努力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重点推进两大平原区域内百镇试、旅游镇的“三供两治”及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镇的承载力。目前,百镇试点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旅游名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已有 个县完成三供两治项目。
(三)以失去三棚一草改造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人民环境。
大力开展城镇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改变城镇面貌,制定出台了《全省撤屯并村规划纲要》总结推广了城乡一体化型、宅基地置换型、新型压区型、村企共建型和屯镇新建型五种模式,全省撤并自然屯770个,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四)积极推动场镇共建试点工作,按照规划一体、管理一体、社会事业一体、组织推进一体、政策趋向一体的原则,制定省级政策的支持政策,全局推进鹤山农场与双山镇、双农场与 德镇两个场镇一体化试点建设。目前,双-鹤、双- 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双-鹤一体化建设总投资1.62亿元,完成了公路、供热和居民安置小区项目,双- 一体化建设总投资4.4亿元,完成了居民安置小区、公路、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了干部交叉任职。
三、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强化衔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先易后难、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基本原则,到2015年两大平原区现代城镇体系趋于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镇产业支撑作用显现,县城(试点镇)集原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到2020年,两大平原区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公园区型、商贸型、旅游型小城镇、农业现代化产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良、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县城、农垦、森工城镇和特色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实现区域城镇化。
(一)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撤并3700个自然屯,重点打造建***、红兴隆、北安等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心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2%,到2020年全省累计撤并5700自然屯,全省要打造30个5万元人口的小城镇,70个3万人口的小城镇和200个1万人口的小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5%。
(二)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到2015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0%,县城供热普及率7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50%以上,县城供气普及率60%,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6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3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20%,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中心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0%,中心村垃圾无化化20%,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
到2020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5%,县城供热普及率8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60%,县城供气普及率70%,县城污水处理率7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4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30%,县城污水处理率 。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三)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中心村收入7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28平面,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中心村收入11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30平米。
四、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推进措施及政策建议
两大平原区域涵盖了我省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以及油田、矿区、农垦、森工四大系统,结构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应科学规划城镇功能布局,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互初、布局合理和理有序的现代区域城镇体系。
(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建设体系
以哈尔滨市区、齐齐哈尔市区、大庆市区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利用资金优势加大对周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革城乡发展。构筑以工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结构,以工业化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以鸡西市、绥化市、黑河市等为代表的较发达地区,应重点壮大县城经济、增强县城经济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县城区位特点,多形式发展县城经济,其它不发达地区应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投入和机制,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化承载能力
坚持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城镇道路、三供两治等项目建设,省级建设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镇土地出让金返还机制,整合国民对保障房、棚改工程、泥草房改造、三供两治等专项资金国,采取招商、贷款贴息、特许经营、合资工作,向城镇化建设倾斜,加大市场化工作力度。
城镇化率工作开展情况汇报范文2
2011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少说多做,真抓实干,提升标杆,深入调研,扎实工作,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决策咨询服务,努力为我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赶超、加速崛起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一)树立超前意识,强化调研工作的前瞻性
在当前“确保快速发展、力求争先进位”的主题深入人心,全市上下正在为实现“一个突破,两个赶超,三个翻番”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形势下,对许多重大课题应该有超常意识,尤其对一些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需要超前研究,积极谋划,做到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同方向、同步调。为此,我们以市政府系统重点课题调研工作为切入点,超前谋划,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1年重点工作,向市政府有关部门征集选题40多个,经认真分析筛选,确定了36个年度重点课题,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1年市政府系统重点调研课题的通知》和《2011年市政府系统重点调研课题计划安排表》,明确课题责任单位、协办单位、完成时间,加强跟踪和督导力度,按照计划进度定期检查、催报,及时了解和掌握重点课题进展情况,对于重大课题调研活动,协调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调研,保障了工作的有序开展。对承办单位报送的课题报告,认真修改、完善,理顺逻辑结构,补充有关数据,深化对策建议,统一标准编印,提升了课题报告质量。全年完成重点课题报告38篇,编印《送阅(调研)材料》41期。
(二)树立服务意识,强化调研工作的主动性
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前缘地带,主动谋划、主动参与、主动服务,认真组织开展课题调研活动。今年以来,我们积极牵头相关部门,先后开展了统筹城乡发展、轻工食品产业发展、白酒打假维权、地方财政性项目监管、招投标采购、现代中药产业创业基地等调研、考察活动。撰写形成《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市轻工食品发展调研报告》、《古井打假维权考察报告》、《合肥等地招投标采购情况考察报告》、《关于地方财政性项目监督管理工作的思考建议》等调研及考察报告,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
12月24日,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斌来亳调研,充分肯定了我市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创业基地的做法和成效,并指示要对这一做法进行总结。为贯彻落实李斌代省长指示精神,我们迅速行动,会同市政府办公室、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了现代中药产业创业基地建设情况调研活动,撰写了《市现代中药产业创业基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对中药产业创业基地建设工作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提炼总结,得到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好评。
同时,除单位正常课题研究工作外,对于上级和其他部门交办的工作任务,我们也积极参与,协作配合,认真完成。配合省政府参事室、省政府研究室、省发展研究中心等上级部门开展了皖北地区发展、服务业发展、小微企业发展、羊产业发展、社会领域改革、半年及全年经济运行情况、省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等一系列调研活动。起草了《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发展政策建议的函》、《市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市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市社会领域改革情况汇报》及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我市经济运行情况汇报等材料10余篇,为上级部门调研工作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基础材料。
(三)树立求实意识,强化调研工作的实效性
创新工作方式,加强与部门的协作,加强与县区的沟通,加强与省发展研究中心及省政府政研室的交流,借力引智,提升研究成果的层次和水平。深入基层而不是浮光掠影地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倾听基层呼声并认真反映群众的意见、建议,使调研文章真正体现实际,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成果,并努力使更多的成果进入领导决策圈,增强调研的实际效果,做到虚功实做。
统筹城乡发展是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保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市这样典型的农业大市,统筹城乡发展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解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现状,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进程,遵照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由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市政办、市发改委、市农委、市国土局等部门配合,联合成立了课题组,课题组赴三县一区开展实地调研,赴苏州、嘉兴等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进地市进行考察学习,赴省发展研究中心寻求帮助指导,结合实际提出了“推进六个统筹,实现六个一体化”的“六个六”发展思路措施和实施“两大改革、促进三个集中、强化四项保障”的“二三四”发展探索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得到市领导的认可,为领导掌握市情、科学决策提供了基础材料,并以《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与思考》被省《决策》杂志刊用,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
为进一步强化政府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安排,我们牵头起草了《资金安全等四项安全工程实施意见》,经广泛征求部门意见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后,以市政府2011年1号文件印发,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资金安全等四项安全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亳政〔2011〕1号),在市政府系统全面实施资金安全、工程安全、生产安全、干部安全工程,加强了政府工作创新,规范了行政行为。
加强政府投资地方财政性项目监管,既是一项保证国家财政资金安全的业务工作,又是一项惠及民生的政治任务,更是一项加快发展的经济工作。为切实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监管,做到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管事,确保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安全和效益,我们与市行政服务中心、市财政局等部门组成考察组,先后到合肥、芜湖等地学习考察了财政性项目资金监督管理工作的做法、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关于加强地方财政性项目监督管理工作的思考建议》,据此制定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的通知》(亳政办〔2011〕28号),促进了课题成果的转化应用。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汇编了“十一五”以来的主要课题研究文章,结集编印了《奋进与跨越——“十一五”发展研究文集》一书,内容涉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改革、发展的进程和认知水平,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一个忠实记录和工作参考,呈送领导及有关人员参阅,受到广泛好评,切实提高了研究成果的运用效果。
(四)树立大局意识,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广泛发掘各类信息资源,利用省政府发展中心、省公共政策咨询服务中心、中国泛长三角发展研究院(上海)等平台,搭桥引线,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今年7月,我们得知鹏欣集团委托中国泛长三角发展研究院开展羊全产业链发展可行性调研活动,立即与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泛长三角发展研究院联系,积极争取项目在落地。在项目可行性调研阶段,我们多次陪同有关专家和研究人员赴县区调研,提供翔尽的基础材料,努力促成项目实施。2011年8月25-26日,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吴克明主任亲率省政府调研组来亳进行前期调研,积极谋划扩大发展羊产业;9月19日,投资方鹏欣集团董事长姜照柏来亳考察,与市政府签订了皖北三市总投资50亿元的框架协议,决定投资羊产业发展项目,构建集羊产业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羊全产业链。在达成项目实施意向后,我们又加紧谋划项目落地工作,因为鹏欣集团羊产业项目涉及皖北三市,第一期项目在哪里落地,哪个市就可以抢占先机,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支持羊产业发展工作,成立了沈强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市加快羊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迅速启动了羊产业项目前期工作。经过大量协调、争取工作,鹏欣集团已确定羊产业项目优先在涡阳县落地启动。12月19日,全省羊业实际操作工作培训会议在合肥召开,涡阳县作了支持羊业项目发展举措介绍,项目落地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计划今年元月份签约,先期投资达10亿元。
(五)树立协作意识,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和事务
积极参与市政府办公室组织的党风廉政、机关效能、党建等各种活动,积极开展“五级书记大走访”和“结对帮扶”活动,按照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认真参与配合,做好徽商大会、皖北地区产学研合作对接会、药交会等重大会议组织工作。认真组织参加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讲座等各项学习培训活动,机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协调能力和理论素养得到提高。
二、2012年工作计划
2012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年度重点工作安排,迎难而上,真抓实干,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市政府重点课题调研工作
做好2011年重点课题评比表彰工作;紧紧围绕2012年市两会精神和十二五规划,认真谋划2012年度市政府系统重点调研课题;加强跟踪督促,积极协调参与,保质保量完成市政府系统重点课题调研工作。
(二)提升调研层次水平
围绕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十二五规划和我市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精选课题,牵头调研,努力提升课题研究层次和水平,重点做好白酒、中药、旅游等特色产业调研,全年完成调研报告3-4篇。积极与省发展研究中心、省政府研究室、《决策》杂志社等上级部门加强联络、交流,提高研究层次和水平,通过《决策》杂志、决策支持网等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刊发调研和理论研究文章,宣传推广。
(三)推进羊产业项目落地实施
积极联络、协调,搞好服务,保障涡阳县羊产业项目顺利签约落地及资金到位,并逐步在其他县区推开,推进拉大合作框架。
(四)加强调研队伍建设
城镇化率工作开展情况汇报范文3
我镇地处重庆市西南城郊,幅员面积47.61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总人口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3万人,农业人口3.2万人,辖10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是全市首批45个中心镇、100个经济强镇和商贸中心镇之一,也是巴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和主战场。200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99亿元,工业总产值87亿元,实现本级财政收入50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52元。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整体推进,乡镇服务和管理职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镇按照市、区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探索乡镇执法改革,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积极推进行政综合执法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的基本义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服务理念,在干部群众中大力强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促进了依法治镇战略的顺利实施。特别是新一届党委、政府明确了“工业强镇,商贸富镇,创业兴镇,和谐稳镇”发展战略和努力把花溪镇建设成为“重庆首善之镇”的奋斗目标,把依法行政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尤其是市政府“关于改革行政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试点工作的决定”出台后,按照“三级改革试点”工作要求,紧密结合花溪实际,镇党委、政府将推进行政执法改革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践行“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重大举措,积极主动争取纳入全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镇,切实做好委托执法工作,并组建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制定了综合执法实施方案,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执法改革的重要意义,认真开展了执法机构、职能和执法队伍清理,切实加强了执法监督和管理,并积极思考探索适应新形势和镇街工作需要的执法改革新思路,为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二、立足镇情,创新思维,积极探索行政执法改革新途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改革行政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试点工作的决定精神,切实解决乡镇执法力量分散,执法制度不健全,执法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我们紧紧抓住被区政府确立为全区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镇的契机,整合行政执法资源,率先在全区组建了行政综合执法队,对镇内具备行政综合执法的74名执法人员集中开展了执法培训,并在行政管理综合执法队下设城市建设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环境卫生管理3个执法分队。行政综合执法队的主要职能是统筹镇内重大执法活动,制定行政综合执法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行政执法工作台帐,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制定综合行政执法方案,监督检查行政执法行为,解决行政执法中的各类问题,协调各执法分队认真开展执法。日常工作由各执法分队按照各自的职能、职责开展执法工作,遇重大的、复杂的、综合性较强的执法活动由行政综合执法队统筹组织实施,从而较好解决了执法力量分散,执法力度较弱等问题。我镇认真开展委托执法工作,严格按照区安监局、区药监局、区规划分局等部门委托执法的范围、权限依法开展执法活动,今年上半年,镇行政综合执法队先后集中组织开展了违法建筑拆除、征地保护性施工、农贸市场管理等5次综合执法,取得显著效果。拆除违法建筑83处、9万多平方米;取缔游医药贩、无照经营等12个;消除安全隐患9处。
三、强化管理,规范执法,积极构建行政执法新机制
为深入扎实推进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紧密结合镇情,按照市政府191号令和区法制办的规定和要求,我们开展了行政执法“五清理和四规范”工作,将计划生育、农业服务中心、安监办、市政所、社会事务办、财政所等六个部门的行政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权责,执法文书,执法人员进行了清理归类,并对清理后的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74名行政执法人员和部门公示上墙,同时,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证件登记管理制等,切实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管理,推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文明执法,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为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和广大群众的监督,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不定期将镇政府和各部门的执法职责、依据、范围、程序及行政审批许可登记、条件、期限、收费项目、标准、办事指南等公示上墙,为开展行政综合执法创造了条件。
四、执法为民,服务群众,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
城镇化率工作开展情况汇报范文4
【关键词】城镇流动人口;就业;劳动者素质;政策歧视
一、长沙市流动就业人口现状分析
(一)流动就业人口数量逐年增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长沙市社会经济飞步发展,城镇化不断提高,尤其最近几年,“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全面开展,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向长沙市。跟据《湖南省第四次人口普查汇总资料》表明,1990 年长沙市的流动人口为 150203 人。而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长沙市流动人口数量由 1990 年的 150203人一度跃至 882050人,10之间流动人口增加了近6倍。根据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长沙流动人口近167万,是1990流动人口的10倍,是2000的2倍。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二)流动就业人口的年龄结构以25~40岁为主
长沙市流动人口数量规模庞大,然而长沙地区就业年龄结构大致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跟据《2011长沙市流动人口社会服务工作情况汇报》中统计的数据表明,2010入口中25岁以下的720052人,占43%;25~40岁的896203人,占53%;45岁以上的57635人,占4%。
(三)流动就业人口从事的行业以服务业为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长沙市也不例外,流动人口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和民事往来的人的比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的比重趁增多趋势。长沙市流动人口从事行业分布主要为:从事的行业来看,流动人口中的比例为,务工的500620 人,占29.9%.;务农14865 人,占0.89%%;经商 136784 人,占8.19%;服务业101773人,占 60.94%。
(四)流动就业群体文化程度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市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特别是具有受大学教育程度人数不断增加,文盲、半文盲人数不断减少,这对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10年1%人口的抽样调查显示:长沙市就业人口中,劳动人口中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为43.09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13.09%,比2000年的9.08%提高了4.01个百分点;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为56.23万人,占17.09%,比2000年的16.38%提高了0.71个百分点;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为157.82万人,占47.96%,比2000年提高了4.70个百分点;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为69.65万人,占21.16%,比2000年下降了8.98个百分点;文盲、半文盲人口为2.3万人,占0.70%,比2000年下降了0.45个百分点。
二、流动人口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性歧视问题
随着长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流动人口也大规模地流向城市,目前,长沙市流动人口已达到167万。城市里流动人口快速的增多,给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城镇流动人口大都是失地农民和毕业生,长期居住的趋势愈发明显;而人口流动同时也带动了核心家庭流向城市,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融入城市的意愿愈发强烈。数量巨大的城镇流动人口对他们的所在城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利益诉求日益激烈。流动人口在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同时也给了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很多麻烦。然而,不少政府部门在制定和颁布相关服务政策和措施时,很少考虑流动人口这一弱势群体。 流动人口办证难就反应了政策性歧视。外地人口流入长沙,仍面临很多规章制度的障碍和歧视。
(二)违法用工现象仍旧存在
跟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并为之缴纳法定的保险金和住房公基金。然而,由于来至农村流动人口缺乏法律意识,不懂的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至今大多数未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即便用人单位和流动就业人口签订劳动合同,但多数为短期或者临时的,签署长期的劳动合同的比例比较少。合同到期后或解除合同后,与合同相关的保障政策的费用,又成为了流动就业人口生活问题了。由于政策的歧视和忽视,用人单位的违规拒绝为流动人口缴纳法定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导致流动人口的“五险”的参保率明显普遍低下,相关权威数据表明,有59.4%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流动人口中五项社会保险全部参加的比例仅为14.3%。另外,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普遍大大高于城镇居住人口的工作时间,同工却不同酬,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大部分流动就业人员被剥夺了休息休假的权利。尽管,我国出台各种劳动政策与法规,但违法用过普遍存在。
(三)流动人口失业压力大
尽管当前长沙市区的流动人口就业率有63%,就业形势较好,但伴随城镇就业的压力加大,当地居民和新来的流动人口会加入原来流动人口聚集的工作领域和工作职位的竞争,从而增加流动人口的就业压力,城镇流动人口的失业率也大大地提高。。此外,农村流动人口由于不具有城镇户口,失业后不会列入“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就难以获得当地政府的失业补助和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培训指导。流动人口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所以在寻找工作的的时候方式相对单一,所以城镇就业服务工作亟待加强,以便缓解流动人口的就业压力。
(四)政治地位低和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
政治方面看,由于流动人口不具备当地城市户籍,因而丧失了选举与被选举权这一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此外,更高层次的权利等方面监督和管理国家的公民政治权利,更得不到最基本保证,得到的却是忽视。比如企业内召开全体员工大会的时候,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大部分临时工都没有机会参加,从而,丧失了应有的民利。甚至,为保持自身员工的低流失率,某些企业竟扣押流动人口的身份证和暂住证,使其丧失公民自由流动的权利。而文化权益方面看,出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大部分用人单位拒绝为流动人口提供相应的就业培训机会,更不用说流动人口失业后再就业培训了,从而导致了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发展进一步的被限制。大部分流动人口从事是低下层行业,以及自身素质和经济条件的缺陷,使得流动人口几乎没有条件和机会参与城市的相关文化活动,直接导致城镇流动人口精神生活不满足,相对城镇人口的是很欠缺的。同时,由于经济条件和学籍的限制,使得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求学的道路显得异常艰辛,进而,阻碍了社会和流动人口整体素质整体提高。
(五)人力资源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从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看,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普通劳动力供大于求,求职困难者不都只具备单一技能的劳动者。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和熟练技术工种岗位大面积空缺,而公司却难以招聘到训练有素的技术人才。而大学生和企业下岗职工主要是劳动里市场结构性矛盾问题所涉及的两大主体。《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表明,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仍然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长沙,作为我国城市早期的发展,作为中国领先的在中央市场的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性问题异常突出。截至,2012年5 月20日,长沙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签订率只达 52.6%。,低于 2011 年同期 9.6个百分点。2012年长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是不容乐观。然而,企业为降低生产管理成本,优化人员架构,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实行竞争上岗,自身素质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岗位提出的新要求从而被企业辞退。所以,无论是从改变客观环境出发,还是着眼于改变自身条件比如,提高劳动者自身综合素质,对于提高劳动力就业率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
三、流动人口就业的促进
(一)转变流动人口就业的思想理念
促进流动人口就业指导思想是要继续坚持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的优化,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强政策实施鼓励创业,就业,职业,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工成为企业家和优秀的员工。提高人口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充分把握21世纪前30年的这一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充分利用城―乡劳动力之间,结构差异的工人有利条件的人口,增加就业,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城乡,区域差距,就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二)改革户籍制度,消除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等权益的不公平
建立和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流动体制机制,坚持和实施《劳动法》;消除招聘、用人的户籍限制,建立和完善公开、信息透明、公平竞争、唯才是举的就业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不应该过分的干涉企业招工和用工, ,企业的选择权应当在企业自身,国家机关和国家事业单位也应当在统一考试的基础上择优录取。通过和执行法律和法规的发展,调整城乡利益,区域模式,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和地区差距消除湖口户籍制度。尤其是在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条件下,还依赖于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城市的社会管理体制, 在市政府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的流动人口管理,终止和取消对流动人口的就业歧视和限制政策 ,使流动人口能够在城市生活和就业中获得与市民平等的待遇。
(三)加强公共服务,营造良好就业的市场环境
为吸引和促进流动人口进城择业、就业,必须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的就业体制和机制,实现城乡劳动力一体化。为此,要加快对体制改革的速度,统筹城乡就业制度,消除对流动劳动力就业的各种限制,实现城乡劳动力统一管理,提供就业服务,建立和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
完善城市的社会管理服务体制,增强对城市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力度。相关部门应尽快转变观念,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对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同等对待,并及时为其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管理将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政府的管理系统,使城市居民可以参加相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城市。
(四)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的监管,规范劳资关系
取缔和清理对歧视和阻碍流动人口的政策和法规,及胡乱或非法收费的相关条款。为健全对流动人口就业权益的保障机制,政府,一方面,应该完善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应该大力鼓励保障流动人口制度的创新。设立劳资第三方-公会组织,以仲裁的身份,调节劳资关系,也不失为一种保护流动人口就业相关权益。 政府应该健全面向流动人口的法律援助制度,使流动人口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制度。国家应允许民间社会组织,自律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其他组织,参与保护流动人口权益的原因。近年来,一些地方组织,律师,社会工作者和法律服务的非营利组织人员,农民工提高工伤的发生概率,劳动关系纠纷,事故和其他事件。为了更好的为流动人口维权, 有许多地方专门设立了“农民工法律援助站”、“咨询投诉站”等部门,从而方便农民工接受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并及时受理法律诉讼申请。政府也可考虑有条件建立流动人口法律援助,救济专项资金基金,应当逐步加大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投入,专门用于为流动人口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普法教育等费用,为法律援助机构提供开展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工作资金保障。
(五)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健全就业能力培训机制,提高就业群体就业整体素质
提高人力资本和劳动者的合法权利的保护就业投资意义重大。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坚持科教兴国这一战略,普及义务教育,推广中高等教育,完善就业政策,社会保障部门需要提供相应的就业培训机会。政府应该统筹用人单位,流动就业人口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等各种形式力量,在不断地变化的劳动供需情况,根据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和人力供给,提供专业技能就业培训并拓宽就业渠道,使流动人口顺利就业,缓解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政府部门应消除对流动人口这一群体的歧视和忽视,进一步向流动人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要逐步完善流动人口城乡户籍政策和专业培训政策。
参考文献:
[1] 李晓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4,(4).
[2]吴霞.城镇流动人口就业问题研究――基于大连地区的流动人口就业调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4.29(21).
[3]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11).
[4]薛娟.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就业状况关系分析――基于重庆市流动人口的调查研究 [J].2013(11).
城镇化率工作开展情况汇报范文5
一、农村智力更新情况
(一)基本情况:我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市西部,距××110公里,境内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生态示范县”、国家级旅游县、国家级产粮大县,素有“××之乡”、“××之乡”的美誉。全县设24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辖242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389.4平方公里。总人口92万,其中农业人口76万人,农村劳动力40.2万人,耕地面积42488公顷。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在农业经济中的支撑作用,先后曾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工程,着重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技术培训,依靠科技,培育特色,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3483元,增长11.7%,粮食总产量达47.3万吨,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8%。
(二)文化结构:我县农村人口76万人,其中男性41.8万人,女性35.2万人,男女性别比约为1.2:1;大专以上学历3026人,原创:占农村劳动力的0.8%;中专及高中学历55074人,占13.7%;初中文化218286人,占54.3%;小学及以下文化125614人,占31.2%;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培训人、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12000人、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162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686人、实施农业科技入户2007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5000人。
(三)年龄结构:我县农村劳动力16岁-30岁12.9万人,占32.1%;31-45岁15万人,占37.4%;45岁以上12.3万人,占30.5%。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
(一)项目实施情况
1.劳动力资源状况
我县总人口92万人,农业人口76万,农村劳动力40.2万人。至目前止,我县通过内转外输共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20.8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51.8%。留在农业的劳动力19.4万人,占总劳力的48.2%。而留在农业的19.4万劳动力中扣除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我县还有约10万人亟待转移就业。
2.项目完成情况
到目前止我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20.8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20686人,转移就业19774人,转移就业率95.6%,其中2004年培训10744人,转移就业10421人;2005年培训农村劳动力9946人,转移就业9353人。我县通过公平公正的招标方式认定定点培训机构35所,两年来共举办培训班371期,培训专业有:汽车驾驶员、焊工、车工、缝纫工、采矿工、计算机操作员等25个专业。
(二)主要做法
按照“抓培训、强素质,重输出、增收入”的思路,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部门服务、农民受益”的原则,提高转移意识,优化就业环境,实行积极的转移就业政策,推动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大规模转移,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1.强化组织领导、部门联动
我县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把它作为全县“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从领导、政策、资金、项目加大力度,成立了大足县劳务开发领导小组,由县长亲自挂帅,农业局、财政局、农办、劳动保障局、教委、科技局、建设局等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于农业局。各街镇乡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配备得力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同时,在村上设立了信息联络点,负责信息收集和反馈,初步建立了县、镇、村三级联动的组织机构网络,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形成了政府调控,农业部门牵头,县直相关部门参与,各街镇乡具体实施的“劳务经济”产业链条,建立了“上下互动、责任共负、合力攻坚、风险共担、各记其功”的运行机制。逐步改变了过去外出务工主要靠“亲带亲,邻带邻”或者是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的打工方式,使外出务工由零星松散型向有序化、规模化输出转变。
2.严格基地认定、整合资源
建立健全培训机构。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各培训机构实现资源重组、优化,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我县劳务办、阳光办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的要求,由培训机构报名申请,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认定原则,采取招投标及申报审核认定的方式择优认定了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11所职业学校和24所化技术学校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有效整合了全县教育资源。同时,积极引进外部办学机构联合办学,提高办学质量。
3.强化培训、促进就业
我县各定点培训机构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抓好“订单式”的培训,为使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挣得钱”,积极整合县内外培训市场,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动力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有效的路子。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采取长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随招随训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重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开展家政服务、汽车驾驶、计算机、缝纫、家电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向企业输出合格技术人才。
4.特色引路、树立品牌
我县是全国甲级旅游开放县,大足石刻及龙水小五金驰名中外,在劳务输出上力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突出品牌,讲求效益。在课程设置上单设了石雕石刻、五金工艺品制作等,“石刻工艺师”、“五金巧匠”等品牌劳务已初俱模型,逐渐走俏于劳务市场。
5.规范操作、严格监管
一是全程监管。为保证培训转移学员的真实性,县劳务办严格按照《大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办法》执行,制定了培训转移全过程服务监管程序。二是严格资金管理。我县严格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采取免费培训、降低收费标准和收费培训三种形式,采用直补学员和直补培训机构紧密结合的方式。各培训机构也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要求,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专帐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培训补助资金的使用去向县劳务办、财政局经常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确保培训补助资金到人头,农民受益得实惠,奖励资金到学校。如:我县在对农村汽车驾驶员采取直补的方式,将县内符合条件的汽车驾驶学员统一到县劳务办,由劳务办核对学员身份,财政部门负责现场发放补助资金到学员手中(汽车驾驶员培训补助标准:a照补助500元,b照补助400元,c照补助350元)。三是规范档案管理。县劳务办专门将档案资料建设要求及所需资料明细纳入《大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办法》之中,形成一种格式化的档案资料。同时建立了培训转移学员资源信息库档案。
6.典型引路,扩大规模
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农民工培训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树立政府职能部门的良好外部形象,形成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良好氛围。我县对部分培训专业采取直补的方式,现场发放财政补助资金到培训学员手中,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村学员的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三)取得的成效
我县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为推动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效果表现在:
一是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劳务收入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2005年,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11.8亿元,占gdp的17%,占农业产值的50%,农民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人均增收145元。二是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通过农民工的流动,大量富余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聚集,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由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一部分农民在城市里有了稳定的收入和固定的居所,变成了城市居民。三是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转化能力的提升,农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加大,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不仅提升了农民的商品意识和效益观念,还有效开发和利用了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推进了农村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促使传统农业向规模农业、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
(四)体会
1.搞好宣传发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
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达10余万人,占全县总人数的11%,已成为我县农民快速增收的“瓶颈”。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更多的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聚集,向非农业流动,培养成为合格的产业大军,是新阶段调整结构,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最直接的渠道和最现实的手段。促使更多的农民转变思想,树立新的择业观、就业观,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有序转移就业。我县劳务办、阳光办通过召开会议做宣传、进村入户做工作和充分利用两社、两网、一报等新闻媒介,科技赶场,召开院坝会,深入田间地头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大转移就业各项政策的宣传,让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真正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做到家喻户晓。2005年,全县共发放宣传资料30000份,咨询人数2800人次,出动人员320余人次,车辆34车次,电视报道7次,报纸12次,张贴挂图105张、标语415条、横幅42幅,举办座谈、培训会65次。
2.抓好教育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功实施的关键
一是提升培训质量。结合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的实际,我县相关定点培训机构有针对性的聘请市里专家、教授、企业老总等,采取现场观摩、现场指导、亲身示范等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提高培训实效。二是开展多层次培训。围绕建筑、缝纫、纺织、机械、电子、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校—校、校—企或校—场(厂)联合办学,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点培训、定向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新机制。同时结合我县特色产业,开展了五金加工、摩配、石雕艺术、采矿等特色专业培训,确保了培训转移的质量。
3.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输出环境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实施的有力保障
一是优化转移环境。切实落实了培训补助、收费减免、输出奖励、回乡创业、维权保障等政策。联合司法、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问题,使农民工做到就业能安心、生活可放心、致富有信心。二是强化信息服务。构建资源调查体系,摸清劳动力资源状况,畅通信息渠道,为农民与用工单位架起沟通的桥梁。
4.采取有效措施,打通输出渠道、实现农民工有效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最终目的
我县通过各级劳务开发机构、职业培训基地、劳务中介组织、积极加强与市内外农村劳务服务组织、中介组织、经纪人的衔接,互通用工信息,切实搞好传、帮、带工作,培育壮大有地域特点和亲邻关系的劳动力转移群体,努力扩大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农村内部和农村外部的转移空间,促进劳务输出良性循环。重点是打通县内和县外输出两个渠道。在外输方面,主要开拓沿海各大中城市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包括家政服务、缝纫、旅游配套服务产业等,同时,加强与县外公司的合作,加大向县外输出劳务开发工作力度。在内转方面,重在开源。充分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上岗培训。由于我县是全国甲级旅游开放县,旅游服务及五金制作劳动力需求空间大,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我县优质粮油、瘦肉型猪、枇杷、笋竹、冬菜调味品五大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工人行业的比重逐渐增大。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我县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数大、素质低,转移就业困难。全县还有约10万人亟待转移就业。这些人大部份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没有一技之长,转移就业非常困难。
(2)农民工输出存在盲目性。原创:大多数农民外出采取的主渠道仍是亲帮亲、邻帮邻,投亲靠友或自主外出打散工的方式,有的一时找不到工作而滞留于城市里,为社会的稳定带来了隐患。
(3)培训经费和工作经费不足。一是培训经费:市里下达我县培训5000人的任务,按每人300元标准补助,总的补助资金控制在150万元内,而我县今年实际培训了9946人,扣除像汽车加驾驶等技术性强的培训专业(标准按a照补助500元,b照补助400元,c照补助350元)补助的费用外,实际其它工种培训补助标准按剩余资金平摊到每个学员头上,补助金额人平不足200元。而农民要学好一门专业技术,培训费用一般都在1000元左右,剩下的费用农民自己承受不起。二是工作经费:由于上级部门没有配套的工作经费,县劳务办的工作经费主要由县财政拨付,而我县是一个吃饭财政,拨付经费完全不能满足劳务开发工作的需要。
2.建议
(1)建议上级部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不作指令性安排,由各实施县(区、市)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培训,实行培训一个补助一个,凡是符合培训补助条件的均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避免有的地方为完成任务而弄虚作假,有的能够超额完成任务而无资金补助的现象
(2)建议市里出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业(工种)分类(分a、b、c、d类),并按工种分类出台相应的财政补助标准,形成全市统一的补助标准,以便各区县劳务办执行。
城镇化率工作开展情况汇报范文6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__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兴工富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项事业有新发展,全乡面貌有新变化。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抢抓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基础先行,创造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
狠抓“四大工程”建设。掀起了改造村级公路的热潮,在去年硬化25KM的基础上,今年又已有_、_、_、_、_、_、_、_、_、_十个村硬化村道18KM。挤出资金,广泛发动群众集资,投入30多万元,改造机埠6处,维修大山塘16处,整修渠道3KM。正因为有了超前的防范意识,在前段的几次大暴雨中,我乡的水利设施经受住了考验,把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了最低。新建了__到城区的双回路电网,实现工业企业、农村用电分开运行,一改过去企业与农户相互争电、相互影响的状况。同时,狠抓了通讯到村建设。电信、有线电视入村率100,全乡有线电话普及率50,手机使用率25,有线电视用户1200多户(今年新增300户),宽带用户200多户,群众足不出户,就可经营事业,大大提高了生产生活质量。
(二)以工促农,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富乡”战略。一是合理调配,增强企业发展力量。进一步健全强化了乡机关干部联系标志性企业制度,每名班子成员都联系标志性企业,宣传政策,主动服务,协调关系,协助管理,促进发展。积极提供企业急需人才,由乡发放工资派遣机关干部入企业工作。二是加强服务,解决企业发展困难。经常性开展调研,组织企业老板座谈,专题研究企业发展工作。5月,组织了全乡18家标志性企业老板和联系企业的干部赴湘潭德国工业园、天马工业园及恒盾集团参观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坚定了决心,纷纷表示要加快发展步伐,把自身做大做强。三是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发展进度。因势利导,分类规划,新建、扩建了13家企业。湘潭的周双强老板和株洲的彭拥军老板各投资500万元,建起了精细米加工厂和毛巾厂。深思电工3000平方米的高标准厂房主体已竣工。长红实施了高频炉生产线等技术改造。恒源竹胶板厂新增生产线一条。同时,利用《__通讯》、黑板报、横幅、标语等,大力宣传工业带动、项目推进等内容,在全乡营造推进兴工富乡的氛围。四是优化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乡财政挤出资金10万元用于招商引资专项资金,成立了招商小分队,制订了《__乡工业发展的若干办法》,用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亲商、安商、富商。上半年完成招商引资150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3120万元。
(三)实施“乡民变市民”工程,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乡提出了实施“乡民变市民”工程,并将工作重点细化为“四个五”,即五改:改水、改厨、改厕、改灶、改圈;五通:通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网络;五治:治污染、治垃圾、治治安、治愚昧、治赌博;五入户:党的政策入户、先进文化入户、致富信息入户、实用技术入户、文明习惯入户。在搞好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以“五改一整治”为载体,发动群众搞好家庭硬件建设。许多农户把水泥路接进了户,室内搞了装修,庭院搞了绿化,养成了进屋换鞋、如厕冲水等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了“举步脚无泥”。同时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全乡共建有沼气池2700多个(今年新建310余个),真正实现“生厨灶无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教育农民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共举办各类培训、学习讲座120余次,8000多人次参加。狠抓了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以百里文化长廊为轴心,长永线、别银线为骨架,在全乡构建了宣传网,今年以来悬挂横幅50多条,书写石灰标语100多条,张贴宣传标语上千条。地处长丰的乡万册图书馆,藏书120__多册,每年接待读者1万多人次。坚持编印《__通讯》,印发全乡各户,今年已编发了3期4万多份,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眼耳鼻。文艺队伍门类齐全,共有腰鼓、中西乐队、花棍队、狮灯队、杂技魔术等各类文艺队伍28支。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及各类创建评比活动。6月份,举办了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大型演讲比赛,村民选手纷纷参加比赛,展示了新型农民的风采。
(四)抓示范,求特色,探索切合实际的新路子。
新塘、花亭、新村三个示范村和特色村三湘村已制订好发展规划,各项工作紧锣密鼓进行。一是狠抓经济发展。新村村针对工业基础好的特点,制定了发展工业的战略,他们组织全村致富能人远赴江浙一带参观学习,带回了先进的思维理念、发展经验,11组陈新良筹资兴办了开关电器厂。花亭村地处皮革工业园,提出了发展三产
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新塘村则继续做大做强牲猪养殖、蔬菜种植产业。三湘村发挥其黄花基地特色,狠抓产业化,广辟市场,“黄花”经济进一步发展。二是狠抓硬件建设。新塘、新村、花亭已硬化村道8公里。新塘还启动了村部建设。三是狠抓文明创建、村容整治。新村村进一步完善了文明新风街,在原有腰鼓队的基础上又新建了鼓号队。新塘村也新建了腰鼓队,建立了入户卫生检查制度。花亭村正在建设村文化室、图书室。四是狠抓管理民主,健全了各种群团组织、工作机制、管理制度。(五)齐抓共管,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启动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落实好五保、优抚等各项政策,重点抓好救灾救济、扶贫帮困工作,做好农村低保、社会养老保险。至7月底,共发放灾社救济7.5万元,申报低保户197户,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8人,收缴保费10.5万元。投资60多万的乡敬老院已完成主体工程,还投资10多万元改造了乡卫生院。狠抓了安全生产工作,开展了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进行了网吧等公共聚众场所消防安全,渡口浮桥安全等专项整治,开展安全大检查3次,下发整改通知书12份。
二、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保障乡村组织健康运转
至7月底完成国税542.86万元,地税326.17万元,同比均有大幅增长。水费收缴已完成任务的70。乡财政对各站办所实行了零帐户管理。同时,全面推行村帐乡管工作,加强了对村级财务的规范管理,三月份对村级财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
三、践行国策,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人口计划
计划生育主要强化四项措施。一是推行“村为主”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组计生工作网络的作用;二是通过竞聘上岗等方法,打破行业限制,增派精干力量,建立了一支素质高、办事能力强的乡村计生队伍;三是认真实施计生工作“六联环”责任机制,上半年已扣乡村干部连环责任金9650元;四是采用突击活动和经常性工作相结合,宣传教育与严厉惩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落实各项计生措施。至7月底完成结扎180例(其中完成老任务90例),上环329例,流引产112例,出生507人,其中计内491人,计内率96.8,多孩率0.59,性别比113.9,村为主比率87.8。
四、狠抓综合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一是创新综治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__乡突发性事件应急特别行动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二是保持高压态势,打击违法犯罪。已刑拘15人,治安拘留14人,调处各类治安纠纷一百多件。三是深入排查矛盾,积极调处纠纷。实行“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办法,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初始阶段,至7月底,受理各类纠纷18件,成功处理8件。四是加强法制教育,确保宣传到位。五是做好工作。尽量从源头上杜绝新访,还重点解决了2户老户的问题。
五、以人为本,打造文明政府
乡党委坚持“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的基本思路,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了各种制度,切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结合保先教育、作风整顿,以优化组合、竞聘上岗;建立健全机关规章制度;加强学习培训为抓手,狠抓干部队伍建设。狠抓政务公开,建立了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挂牌办公、挂牌上岗制度,领导接待日制度。大力推进村务公开,推广民主执政,认真落实村民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