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学科知识与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资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资学科知识与能力

教资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1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高职教育;能力本位

根据教育部高职评估要求,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特点。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强调的是技能熟练程度。因此,高职人才培养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作为主要任务。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与综合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适用型人才来进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踏实的实践能力、创造性的工作能力为核心,这样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才具活力,才能使其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

我国高职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高职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改革高职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所修专业、课程及其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项目执行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专业管理的基础。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为毕业后成功走上社会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打下基础。对学生而言,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二、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1,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内容体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特点,因此,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课程,我们在强调概念理解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一方面把重点放在了学生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认知和认同上,以达到启智、创新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则突出了对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运用的增进,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及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了突出课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感,我们在教学内容编排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将全部内容统一于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这一大系统的同时,将各部分内容划分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系统或单元,这些子系统或单元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和相互依赖性,这样,《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各部分的内容就通过组织中的岗――人关系而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根据高职教育理论知识够用原则,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体分设了以下内容: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募与甄选、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劳资关系模快。

2,合理组织与考核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企业工作的情境,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具体任务。笔者一直采用“模拟公司”模式开展人力资源课程的教学。具体做法是将授课班级分成6人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定位公司经营范围,成立公司人力资源部,小组成员竞选出人力资源部经理,在人力资源部经理领导下设置招聘主管、培训主管、薪酬主管、绩效主管、劳资主管等职位。考虑到课时的有限性,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实践基本上是在课下进行的,课堂上只是展示小组的实践成果,并由其他小组同学和授课教师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指标和标准(这一部分可作为绩效考评体系设计的内容而开展实践性教学),按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打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完成项目的优劣均与学生平时成绩直接挂钩,并在得分排序基础上评出优胜者,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实施教学的程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技术方法,指出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要求,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实施并完成指定项目。为防止学生抄袭和随意编造,要求学生必须注明进行实际调研的单位、时间、所接触的人员及其联系方式,以备核查。

3,创新授课形式。学生的能力只有通过锻炼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授课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广泛采用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概括起来有: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与实践、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组讨论、与成功人士座谈等。

教资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2

关键词:学科教学 价值引导 实施

作者简介:于世华,男,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指出:“实践原则这种命题含有意志的一般确定,其下面有种种不同的实践规则。如果主体把条件看为只对他自己一人的意志有效,则这些原则或准则就是主观的;如果看为客观的,对每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都有效,则这些原则就是客观的,或称之为实践规律。”在康德看来,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在认知领域,人既受先天的认知形式的制约,同时,认知内容也受到感性的限制,因此,理论理性是不自由的,受着自然法则的统治。作为有限理性存在的人有没有自由?人的行动的动机能否不受经验的束缚而出于理性自身的决定?康德给出了答案,即“对每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都有效”。这种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意味着意志的自由就是道德的自律,由此,出于主观的行动目的与客观的道德法则获得了统一,人的自由最终引向了人不同于一切自然存在的价值与尊严。康德的实践理性把教学实践引向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引向了教师的道德自律,引向了教学如何合乎人的理想与人的合理需要,引向了“至善”的价值之域。正如康德所言:“道德律在行动者里面所产生的倾向去促进我们能在实践上实现最高的善。”

一、价值引导的界定

教学能否达到康德的实践理性的境界?即“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做是目的,永远不能仅仅看做是手段。”简单地说,也就是教学能否提升师生道德自律的境界,使得教学不仅是教师涵养德性的意志自由,也是学生的人性培养与升华。教学既成就了学生,也完善了教师,使人性得以保存和扩展,摆脱教学的功利主义,将人性的完善作为教学的内在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将学科教学引向人的价值和尊严。为此,学科教学的价值引领不能等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它要经历一场精神领域的探险过程。

1.建立在先天人性基础上的德育。孟子性善论认为,人生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人生来就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是人性的“四端”,也是人性善的四种萌芽,发展起来就成为仁、义、礼、智。康德所惊赞和敬畏的人的内心道德法则与孟子的“四端”都是先验主义的道德论。笔者以为,所谓先验道德形式应该是“物种”进化的结果,自然万物之所以生机勃勃遵循自然法则,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性之所以有“四端”也是在母亲的孕育、家庭的呵护中形成的,这就为德育提供了基本前提。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不应动辄诉诸强制的手段,而要适时地点化,理想的教育“有如时雨化之者”,保存、善养和扩充人性。“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教师有过激行为,应有所反省,以存养本心。学生有不道德的行为,教师应相信学生的“善端”,帮助学生分析其原因,是意志薄弱还是善恶不辨,是盲目冒进还是不专心,是缺失志向还是缺少反思,教师应对症下药,善于引导。

2.建立在国家意志基础上的学校德育。建立在国家意志基础上的学校德育与意志自由的道德自律难免会形成冲突。有学者提出了解决办法,即“基于基础性权力之上的道德教育”①。一方面,它强调公共善,强调道德教育要致力于实质性价值的引导。例如,它强调无论个人是否愿意都有必要爱国、关心他人、关怀社会、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和公共决策等。另一方面,它强调这种干涉并不只是为了维系共同体,也是为了通过促进公共善来促进个体自由发展。笔者以为,“基于基础性权力之上的道德教育”当然能够充分尊重个体的道德自由权,可以让个体积极参与论辩、充分协商、质疑和审问,因为,它们是共同生活所必要的共同体信念。但由于“美善德育倡导的儒家美善生活的确不可能得到所有人认可”②,这实际上放弃了部分学生对“至善”生活的价值引导。

3.建立在学科教学基础上的价值引导。学科教学的价值引导不同于一般性的道德教育。学科教学的价值引导是在学科知识基础上挖掘知识内在的德性追求,它不同于一般性的德育。一般性的德育功能在于找回善良本心,保存和发扬那种天赋于人的善性,通常运用角色扮演、情境体验、道德叙事等方式感化学生的心灵。学科教学的价值引导不仅具有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和感悟人性的多种育人功能,而且价值引导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有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德育功效。

学科教学的价值引导不同于学校道德教育。它是在中学德育学科(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学基础上将德育推向道德自律的境界。在康德看来,一个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是不能从结果或者行为本身来判断的,它只能以动机作为评判的标准。比如,公司要诚信经营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动机。公司可能害怕失去信誉而诚信经营,也可能迫于工商部门的处罚而诚信经营,也可能因为诚信而带来利润而诚信经营,也可能应该诚信经营而诚信经营。显然,只有最后一种行为是有道德意义的。因为公司只承担有限责任,以公司所有资产对外债负责,所以,顾客与公司打交道存在风险,是以信誉为前提的。顾客与公司发生业务往来就是对公司的信任,所以,公司应该诚信经营。这样,公司诚信经营的道德要求就获得了知识的支撑,知识教学与价值引导获得了统一。诚信经营原来是作为公司经营成功的外在手段,现在成了公司成功经营的内在条件,体现了经营者的道德价值和作为人的尊严。人不再是公司利润的工具,从而获得了目的性的存在。

二、学科教学的价值引导的发现

有学者认为,“价值导引式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旨在通过教师删选材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体验等方式,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在课堂中‘自然’生成。”①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在多数教师都能运用网络资源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设置情境,生成知识,再加上丰富的音视频资源,一般的课堂教学都可以搞得热热闹闹。知识生成都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中完成的。教学设计一般遵循着“背景材料——情境设置——设计问题——师生互动——生成知识”的路径。只要教师对一节课稍加“理论提升”,就会变成“价值导引式的教学”。这种教学设计路径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是对传统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体验、重传授轻反馈的教学方式的反叛。并且学科教学的价值引导都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所以,无论如何都没有理由轻视学科知识。但是,此种设计重点仍然是知识,即使有价值引导也仅仅是教学的情感价值,无法上升到“道德自律”的人性的教育。

例如,“消费及其类型”教学设计(部分)②

[创设情境](PPT展示)我的家庭支出结构比重图(2013年8月)

[合作学习]按交易方式区分消费类型

(学生回答):

钱货两清的消费:1.米、油、菜等日常开支2000元;2.轿车用油500元;3.衣服、鞋支出1200元;4.订阅杂志、购买书籍120元;5.亲子班课程420元;6.乡村游800元。

(教师点拨):

钱货两清的方式的特点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旦交易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买主所有。

贷款消费:支付房贷1000元。

[设问解疑]

1.什么样的商品比较适宜贷款消费呢?

2.哪些人适宜贷款消费呢?

3.贷款消费毕竟超出了当前的支付能力,是不是不健康的超前消费呢?

租赁消费:无

(教师提问):哪些商品比较适合租赁消费?

(学生回答):无需、无力、不想购买的商品。

不难看出,上述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按交易方式区分的消费类型,对钱货两清、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特点的介绍。学生通过学习能明白消费有三种交易方式,而对三种交易方式的价值引导却是微弱的。这三种交易方式都有其内在的道德因素,教师应在学科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将教学引向道德境界。就钱货两清而言,可以向学生询问:“你用得最多的交易方式是哪一种?对这种交易方式有何感受?”这样就把交易方式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了。学生可能会说,钱货两清的交易有安心、踏实的感觉,不像贷款消费有着借债还钱的压力。教师作进一步引导,我们花钱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其背后是人的劳动的交换,由此,学生会明白,钱货两清的交易方式隐含着父母劳动挣来的钱与其他劳动者生产的财富的交换。这里不仅有等价交换的公平,还有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以及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最终引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领域。同样,贷款消费是由于人一生的收入水平变动很大,刚工作时收入少,到中年以后会有较多的积蓄,如何解决年轻时的住房、汽车的需求,可以“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里不仅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人的尊严,年轻人追求幸福生活不“啃老”,不非法谋利。其实,贷款消费是以个人信用为前提的,用的是自己未来的钱,应该诚实估量自己的还贷能力。这样,就将贷款消费的外在条件转化为人的道德选择了。再说租赁消费。租赁消费不仅体现人的生活智慧,也体现了物的尊严以及其背后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来说,总希望自己的劳动产品能物尽所用,从而使自己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一件偶尔用到的商品买回来闲置在家里,不仅是财富的浪费,也是对他人劳动的不尊重。这样,租赁消费作为一种交易方式的内在价值意蕴就被揭示出来了。所以,学科教学的价值引导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科知识的道德价值的发现。

如何发现学科知识的道德价值?笔者以为,知识内在道德价值的发现主要在于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教师对所从教的学科知识教过多遍,应该对知识有透彻的理解,但对知识的理解不仅仅在于知识的内在逻辑,更重要的是知识对人的意义。如何获得知识对人的意义?教师应该积极自觉追溯知识的本原,让所教知识首先成为教师自身道德滋养的养分。教师的博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由博反约。因为知识不是客观符号,它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当然凝结着人内心的道德法则。教师对学科知识的道德价值的挖掘应从大处和本原人手,将知识引向对人性的滋养。“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一个小的知识点也能照亮人的心灵,犹如通过小隙而认识日月之光一般。

三、学科教学的价值引导的实施

学科教学的价值引导是建立在学科知识生成基础上的,因此,学科知识的师生互动生成的教学环节与一般课堂教学相同,教学遵循着“背景材料——情境设置——设计问题——师生互动——生成知识”的一般路径,学科知识的价值引导的实施重点放在知识生成后,如何将学科知识引向人的德性教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引导学生的道德想象力、道德理智力和道德感受力。

1.道德想象力的引导。“道德想象力是指‘以道德的方式’进行情境解释的能力。道德想象力是‘道德’的,是由于它参与了各种可能性利害结果的评估。”当然,学科教学的道德想象力是运用学科知识对人的行为选择在想象中进行解释,使抽象的道德原则与具体的感性行为表象联系起来,以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比如,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一个抽象的道德原则。教学中教师可以例举事例,某人为了个人的“幸福”生活,选择了贪污、受贿等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金钱,最终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但这并一定会引起学生的道德认同。有学生会认为,他运气不好,或者手段不够高明,或者没有搞好“关系”等等。那么,教师应该运用学科知识创造性地发挥学生道德想象力,理解道德原则的内涵。教师可以设问:一个人贪污几百万、上千万,仅仅是成捆的“花纸票”吗?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一个农民工辛苦一年,流血流汗,年终只有五万元的收入。一个人贪污一千万元,相等于多少农民工为他一个人劳动一年?再想想哪些没钱看病的弱势群体,一千万元能拯救多少生命?道德想象力的引导,就是想象多种情境,对行为后果的综合考虑,充分评估行为的道德后果。通过情感投射“设身处地”地为情境所牵涉的每一个人的处境着想,由此,学科教学超越了一般课堂教学的固有情境,有效地扩展和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行为选择提供了道德支撑。

2.道德理智力的引导。道德想象力是通过多种道德情境的想象,预见行为的后果,提升道德认知,所以道德想象力具有“虚拟性”的特点,而道德理智力是将学生引向道德现实感。“单子式”的个体感觉是主观的,家庭、民族、国家、社会作为实体所具有的普遍性的道德原则是抽象的。只有将普遍的道德原则与个体精神统一起来,个体才能获得道德的现实感。换言之,一个人无论怎么特别,都不能离开人的共同本质,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人。只有人的共同本质与个体生命获得统一,人才能获得人之为人的现实性。道德现实感是具体的和辩证的,道德原则是一种理性把握中的存在,因此,只有透过理智力的努力才能完成这种统一,获得道德现实感。比如,“要坚持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教师一般从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哪些权利,必须履行哪些义务讲起。每个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因此,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教师无论例举多少事例也只是情感上的熏陶,学生对此只有法律上的约束,却不能上升到道德自律的高度。因为个体要获得与国家共同体的统一,不但需要模范公民的榜样示范,更需要理智的中介才能完成。其实,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不仅是单一主体的统一,而且是不同主体的统一。你享有权利是以别人履行义务为条件的,你履行义务就为别人享有权利创造了条件。以遵守交通规则为例,你看到了绿灯,能享有自由行走的权利,是别人履行了红灯停的义务。利用学生理智力进行辩证思考,将学生的理性上升为“精神”,将个体潜在的自在精神融入到共同体之中,成就了学生的道德现实感。

教资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3

高中英语教资分为笔试和面试。高中教师笔试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一般面试时间约10分钟。面试分为说课和考官提问两部分。面试成绩为合格或不合格。

考生应在户籍、学籍或人事关系所在市州报名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及其毕业前一年级学生,以及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可凭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报考,在就读学校所在地报名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来源:文章屋网 )

教资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4

[关键词] 规范;教学查房;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091-02

教学查房是医学院校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更好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中青年医师延伸扩展理论知识,提高临床技能水平的有利时机。然而,在临床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学查房被弱化,教学查房质量不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规范教学查房,是提高医疗教学质量的保障。

1 明确教学查房目的,提高教学查房认识

教学查房是以教学为目的,通过教学查房使实习学生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实际得到有机的结合。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通过教学查房,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检查全面综合分析、归纳建立疾病诊断,达到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完成实习医师的学习任务。各级医师通过教学查房,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及临床技能,增强对疾病诊断的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科研及教学水平。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往往以临床查房代替教学查房,其实二者是不尽相同的。医疗查房的目的是解决病人诊断及治疗问题,对于病人病情发展、变化提出治疗方案,根本目的在于解决病人治疗问题[1]。因此,不能将二者混淆,不可以医疗查房代替教学查房。明确教学查房目的,提高对教学查房的认识。

2 规范教学查房

2.1 教学查房的病例选择

教学查房应首先选择病例,一般选择疑难复杂病例,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典型病例,应尽可能涉及多学科知识,使实习学生及医师广开思路,从不同层面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2]。例如,选择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诉就诊的病例,首先要考虑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病因有良性疾病,有恶性疾病,在恶性疾病中有恶性淋巴瘤、转移癌。不同的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的部位不尽相同。选择多种检查手段,寻找原发灶,通过病理作出诊断。因此,确定教学查房的病例后,要求实习学生及全科医师在查房前熟悉病例,针对病例中涉及的知识展开思路,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准备问题,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在教学查房中学习知识,提高临床技能水平。

2.2 教学查房参加人员

教学查房特别是科主任或学科带头人查房要求全体医师参加,也要求各年资医师、进修医师、研究生、实习医师参加。

2.3 汇报病史

由实习医师汇报病史,阳性体征、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相关的辅助检查阳性结果、阴性结果、目前诊断及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病情演变、目前状况。由上级医生进行必要的补充。

2.4 指导体格检查

完成病例汇报后,进入病房,做到站位正确。由实习医师进行体格检查。查房者观察其体格检查顺序,手法是否规范、在体检过程中与患者沟通是否做到人性化服务,以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针对体检中的问题予以指导及纠正。

2.5 病例分析与总结

在教学查房中结合所选择的典型病例,查房者应用启发式教学,提示临床思维的方法,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各种相关的物理化学检查结果,分析、归纳、推理得出诊断。各级医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以互动的形式讨论病情的发生及发展,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最后,由查房者对教学查房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从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临床实际,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示疾病的预后。同时传授与所选择病例相关的新进展、新技术。培养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将其在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使其对临床医学的认识有所提高。各年资医师通过教学查房,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思维能力都将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查房者指出查房时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对以后教学查房的要求。也可以提出思考问题,指导实习医师查阅文献,对查房中的内容进一步消化吸收[3]。

3 教学查房应贯彻于各级医师教学工作中

目前临床医疗实行三级医师查房制,教学查房应实施于三级医师教学工作中。教学查房一般分为教授级查房、主治医师级查房、住院医师级查房。所有的查房都是以教学为目的,选择典型病例,以实习医师为主要对象,从理论到临床实践以及新进展的侧重点不同对实习医师及低年资医师进行临床思维培养,使之临床能力得到提高。教授级查房有较强的理论性,以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实践,视野开阔,并将新进展、新技术传授给下级医师及实习医师。主治医师级教学查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体指导实习医师询问病史技巧、规范体格检查、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住院医师教学查房针对具体病例,发现问题,分析、判断疾病的进展,掌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负责实习医师病床管理、指导病例书写,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查房新模式的探索

教学查房是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的结合,针对具体的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理论知识应用的过程。在目前医疗形势变化,医学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知识信息获得快捷,使临床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在规范教学查房的同时应该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查房模式,开辟新的查房思路。由于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在教学查房中应该培养实习学生尊重病人的选择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使其不但具有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而且,具有法律意识,将与医疗相关的法律知识融于教学查房之中。在教学查房的形式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以往由实习学生单纯背着汇报病史,改为应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形式汇报病史,使参加查房的医师更直观地了解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以利于抓住重要线索,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对于疑难复杂的病例涉及多学科知识,可以请相关科室的专家教授参加病例分析和讨论,从不同学科角度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鉴别诊断,更有利于培养实习学生及年轻医师的临床思维,开阔思路,不断提高临床理论及临床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教学查房是临床教学的重要环节,强化教师规范教学查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学查房中受益。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查房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新的教学查房模式的探索将为提高医疗教学质量开辟新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靖年,王鸿飞,朱桂香,等.教学查房规范化的基本理解与思考[J]. 医学与哲学,2006,27(12):71-72.

[2]杨立明,王广义,周盾,等.通过大查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1885-1887.

教资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5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对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加强,与环境相关的专业也先后在众多高校开设起来[1]。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开设于2005年,着重在于培养与环境学有关的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学》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本文结合我校资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对《环境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该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2.课程性质与特点

《环境学概论》是资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以人类环境为中心,着重阐述在人类活动的强烈作用下,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污染控制的方法理论。分别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各环境要素的影响,特别是对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以及各类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技术;介绍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等新方法和环境科学的最新进展[2]。其目的一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事业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热情和学习环境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掌握环境监测、评价及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相关技术,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本。

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本课程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研究内容与人类自身利益关系紧密。环境污染直接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导致一些疾病的多发,一些突发性的环境问题导致伤亡的事件不断发生。

2.学科领域覆盖面广,学科知识交叉性强。其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诸多领域,涉及化学、物理、生物、管理等多学科知识。

3.进展迅速。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提高,重视度不断加强,环保投入也越来越多,新理念、新技术不断问世。

4.课程内容与实际结合较密切。如污染物的扩散和控制与规划紧密相关。

5.研究方法综合性强。各种方法及理论如gis、遥感、管理等在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6.知识更新快。环境科学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新观点、新技术日新月异,环境热点不断变化,环境质量动态变迁快。

7.授课时间有限。本课程既包括很多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求很强的实践能力,内容涉及诸多方面,需要的课时较多,但学校公共课优先安排,占去了大量学时,而专业课则被大幅度压缩,课堂授课时间非常有限,有些内容无法展开详细讲解。

3.教学现状分析

3.1教材内容滞后

目前,环境学概论课程的相关教材种类比较多,一些行业部门院校结合本行业或本部门的专业特色,采用本行业或本部门编著的教材,一些综合性院校多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刘天齐、刘逸农主编,1999年6月第2版)和《环境学概论》(刘培垌主编,1995年6月第2版)。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上各有千秋[3]。考虑到刘培桐教授主编的《环境学概论》理论体系较为完整,微观方面的环境污染和宏观方面的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论述清楚[4],因此,选其作为教材。但由于出版的时间距今已有数年,一些内容跟不上当今环境保护发展的形势,体现不出当今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对课程的内容加以调整和充实。

3.2教学模式的传统性

传统模式均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和强调了教师的施教和学生的被教这一主要过程。课堂教学紧紧围绕着教师这一中心环节,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课堂上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开发,难以较好地体现和发挥师生互动的教学技巧。

3.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环境学》是介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边际学科,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应用目的,其研究方向上存在着差异,尤其是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

分析目前资环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对规划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实践环节都分布在相关规划设计课程中。《环境学》课程在该专业教学中主要定位为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学基础理论、各环境介质污染状况及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规划程序与方法、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等知识点,并应用于规划方案的设计和分析过程中。因而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影响到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需要。

4.改革措施

4.1教学内容的选择

1.按专业性质精选内容,详略得当

《环境学》课程内容涉及专业领域广、内容多。在实际教学中,因受课时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因材施教”,即根据资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略选择。针对资环专业应重点学习各类污染的危害、控制与治理技术以及环境规划的相关内容,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为学习相关的规划课程打好基础。

2.按专题备课,补充与调整教学内容

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备课质量的好坏对教学质量影响很大。传统的按章节备课、上课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难以依据大量新的信息补充、调整和组织教学内容,对于《环境学》更是如此。按专题备课能有效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可以考虑根据授课总学时数、教学重点和新的教学材料,将教材重新组合,分为几个专题来讲,能较好地突出重点、热点、难点。所以,不仅是需要补充新内容,往往还要打乱教材现在结构,将需要讲解的内容梳理出来,重新构成一个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的系统化知识体系来讲解。教学实践也表明,按专题进行讲解收到了好的效果。

4.2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

4.2.1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结合

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很多优势:首先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声情并茂”地给学生以听觉、视觉冲击,学生易于在共鸣中接受知识点[3]。尤其是在播放环境污染相关图片时,更体现了其感观性,唤醒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其次多媒体手段教学容量大,“环境学”类课程本身教学内容多,经常需要大量的统计图表来说明问题。而多媒体计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增大了信息量,也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为增强课堂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在授课中插播与所讲内容关系密切的视频材料。一则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还可以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触动他们的内心,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但是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学中过多依赖多媒体存在一些劣势。因此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并有机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通过适时的板书、巧妙设计提问、创造思维的转折点等技巧。

4.2.2互动式教学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们互动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才能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乐趣[4]。因此,在课堂上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相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应和创造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为了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采取以下方法:针对当前的环境热点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如讲气候变化之前,针对当前舆论热议的对全球变暖的质疑,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自己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将事先准备好的,围绕授课知识点的有关专题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查相关资料,制作电子课件,抽一个学生上台讲解,不足之处,其余学生补充。取消学生小组的形式,因为据学生反映,一旦指定小组,那么小组的相关任务都会落在小组长一人身上,达不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4.2.3充分共享网络平台,扩展教学空间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部分同学都有自己的电脑,每个人都有qq号,可以利用qq群上传共享资料、讨论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知识的掌握程度,督促学生学习,完成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任务。为师生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也解决了由于新老校区学生与老师沟通交流难的问题。

4.2.4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健环节,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当前的环境质量现状,熟悉相关的污染控制设施等,对资环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规划方案的形成就直接决定了环境保护方案。

本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可分为以下几部分:1、对环境污染现象和当前环境质量与管理现状的认识。通过鼓励学生动手搜集本学科相关资料,就某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充分利用本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需要测量的污染指标,采样后在实验室进行测定。2.对污染处理工艺设施的了解。以参观与调查的方式进行,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参观学习,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等;对于一些不具备具实验、实习条件的,就利用多媒体图片及视频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3.对城乡规划过程中针对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的采用情况等。通过以上环节,巩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并组织学生撰写实习、实验报告,得出相关结论。

教资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57-02[ZW(N]

[作者简介]冯(1952―),男,陕西宝鸡人,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地域文化学教学。

一、前言

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是一项多层面、多维度,既复杂又严密的质量管理工程,而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为一切教育目的势必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中枢环节扩散到方方面面。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质量的测评和管理是重中之重,是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工程的核心。

对于教学管理部门来说,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是确定评价内容,如教师教材处理的恰当程度,教学思路、教学方式的适应程度,授课技巧的成熟程度,以及对这些重要内容的衡量标准,乃至确定标准的依据,这涉及教学质量测评量化指标的确定。施教者个者的知识积淀、教学年资、学养素养、性格气质等应该作为确定评价标准的依据,只有综合这些因子,方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出可靠的评价。否则,可能会出现偏评、漏评的不良后果。

二、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所谓艺术,是融口、耳、脑、手、眼等人体感官之技巧、机巧的相互默契、相互协调为一体的形体艺术的综合演展。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1],说的就是教育不明乐趣,受教育者就不愿意学。可见授课艺术无止境,一节课教师可以调动各种艺术手段,从各种角度去传授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其智力,使学生得到知识、精神、情趣的陶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对授课质量的更高追求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问题,而是如何以科学有趣的方式方法去传授的问题。

所谓科学,是指规范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思想的渗透、情感的注入,以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运用。这些内容即孔子所言的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2],即文化教育、行为教育和道德教育。而“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3],教育内涵的严谨和知识布局的严密程度必有规可鉴。可见,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教和学都必须严格遵守规律。因此,对授课严谨、规范、科学的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是确保教师讲好一堂课的前提。

对课堂教学艺术性和科学性的认知是教师必备的教学理念,是每位教师发挥个者艺术演展才能和智慧传承才能的重要理论依凭。一位好教师,一堂精彩的课,能使学习者得到艺术的享受、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启迪,能使学习者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受益良多。而这一切无不归结于施教者个者综合因子(知识积淀、教学年资、学养素养、气质性格)潜能的最佳发挥。鉴于施教者诸种综合因子不一,情况各有不同,在评教问题上就应该有层次、有类别、有要求地加以区分和评判,而不能一概而论。为此,笔者提出“课堂教学质量与层次性评估方略”,以资讨论。

三、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与层次评估

(一)三年教龄讲夹生课

大学教师讲授课程一般以三年历练为起点。青年教师要想吃透教材,讲好一门课,至少需要三年。所以,三年内教师讲夹生课应视为常情,这是一个初登讲台、初试氛围、初涉课境、揣摩教材、照本宣科、熟悉咀嚼现有教材、课堂贩卖前人知识的历练阶段。这个阶段是青年教师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过渡的开始,也是必经的必然。这个过程不仅漫长,可否达到尔后质量之预期也是未知。因为讲课并非俗人所认为的“说话”(即使说话,也存在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之讲究),而要讲好课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对这类课堂教学的评价语,不宜在授课的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要求太高,应该仅限于基本内容阐述是否正确,分析问题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板书是否工整有序等层面。

(二)五年教龄讲熟练课

经过三年有余的授课历练,教师的授课已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有了一个内在质的提升。讲熟练课是对这个阶段的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即教师熟练地驾驭教材内容,熟练地处理教材的重点难点,有序地组织教学环节,灵活地引导学生进行双边教学,将前人的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这阶段照本宣科的现象将不复存在,也不允许存在。教师自己对问题的见解、理解,甚至一些新颖观点已能表达、呈现出来,当然,要更多、更系统地阐发自己的新见还尚有困难。所以,对此时的授课评价应从教材内容的处理,基本知识点的处理,教学环节的完善,启发思维的程度等层面予以界定。

(三)十年教龄讲思想课

教师经过教坛十年的风雨历练,其教学已从夹生、熟练发展至品质型授课,即具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见解。这时,教师对前人的知识、思想、观点有自己的辨析和批判意识,并自觉、理性地加以传承与发展、厘清与总结,能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思考,打开学生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完成思想内涵课所必须的高要求。这个阶段,教育的目的也体现出来,即教育不仅在于继承前人经验,接受前人的知识,更在于研究和发展出新的思维、新的知识,拓展新的领域,提出新的要求,进入新的艺术境域。对这类授课的评价自然重在授课内容的思想性、启发性含量上,而不再关乎板书书写、程序完善、表达流畅这种层次的问题。因为一堂好的思想课,一个明哲的观点,甚至教师一句有点拨性的话语,都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四)二十年教龄讲体系课

一门相对完善的学科,就其知识体系的构成而言,有一定的深广度,其纵横面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交错,尤其是当下中西文化交汇,新兴学科交叉,知识含量渐变更新,这些都给古老的学科之树增添了千枝万叶的新知识点。以文学为例,这么学科包含了文学史、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论争、文学社团、文学作品、文学作家等本体层面的知识,还有中西文学比较、古今文学比较、中外作家比较、中外文化热点问题研究等扩展性层面的新知识。要将如此纷繁浩瀚的学科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对于教龄只有十年左右的教师而言,是无法达到的,讲授时捉襟见肘是常见的事。而经过二十年的学科钻研、教学积累,教师不仅可基本具备全面掌握该学科知识体系的能力,而且对学科知识的认知,学科前沿问题的了解都达到了一定程度,形成了自己明晰的思想判断认知体系及稳定的思维论域和独立的批判意识。可以说,教师在这个阶段对所从事的本专业有一定的话语权,其研究性成果基本已进入本领域的核心学术圈。这些教师如果将其研究成果渗透进课堂,教学的含金量、影响力无疑较大。评价这类课程应看其立足基本知识的贯通讲授,观其一家之言的客观性、科学性、突破性,及其理论创新亮点对学生思维的启发程度,一般性教学层面的细枝末节无须提及。

(五)三十年教龄讲专家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