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范文1
1关注期刊微信公众号
选取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肿瘤学科分类中的27种肿瘤学科核心期刊〔z7在微信公众号搜索栏内搜索其期刊名,若能搜索到微信公众账号,添加关注。未搜到公众号的,查看其官网是否附有微信公众号信息。若附有,重新搜索添加。
2微信公众号开通情况
截至到2016年3月,27种肿瘤学核心期刊中,有15种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开通率55.6%。其中服务号5个,订阅号10个;杂志编辑部自己管理公众号平台的有9种,委托其他传媒公司帮助其维护公众号平台的有6种。菜单设置中较为常见的包括用户导航、信息与互动交流。其中用户导航栏目一般包括期刊介绍、编委名单、主编介绍、投稿须知、联系方式5种。信息一般包括文章目录的推送、杂志最新消息、会议列表、广告信息等。互动交流部分一般是读者和作者与编辑部的互动模块,可以发起话题,向编辑部咨询和交流,编辑部在后台可以进行交流回复。巧家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中,提供摘要推送的有8种;提供文章目录推送的有9种;5种提供当期全文的阅读,7种提供过刊全文的阅读。还有5种杂志具备检索功能,可以通过搜索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和稿号检索全文。4种杂志的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稿件采编系统,可满足作者微信查询稿件状态,其中2种杂志具有专家审稿功能,可满足专家移动审稿的需求。
3微信公众号在期刊传播中的作用
微信是一种即时传播载体,作者利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杂志社通过公众号发出的最新动态和信息通知,打破了时间和地理区域的限制[fil。首先,学术期刊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为学术期刊的信息、文章、优先出版、移动投稿查询、审稿人审稿、编辑加工、读者关系维护等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服务平台。学术期刊无需花费大量经费,即可在线申请帐号,对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功能菜单、界面等进行个J陛化建设,并利用高级开放接口,将期刊已有的官方主页、采编系统、期刊微博等融合到微信公众号中来第二,相比于传统纸媒,微信公众号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速度呈几何级增长,具有随时、随地、全媒体传播的特点,有利于扩大学术期刊的宣传力度同时微信公众号对信息的传播具有海量性、立体性的特点,依托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一改传统媒体只能提供单一信息的特点,将各种信息形式(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杂揉融合在一起,然后发送到作者手机上。其传达的信息是立体性、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灵活、丰富[+}。第三,微信公众号的受众广泛,且具有互动性。受众关注微信公众号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甚至无收费,其受众比传统纸媒更加广泛[7];且交互性极强,大大缩短了信息间交互传播的速度,甚至实现了编辑部和读者之间的“零时间”交流互动,相比之下传统媒体信息的制作、发行和反馈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保障,其在时效性上已不敌微信平台[7]。
4肿瘤学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现状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重开通轻运营的情况较为普遍。虽然很多科技期刊经营者重视微信公众号的开通,但大多没有重视其运营,开通后并没有投人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运营,公众号活跃度不高,相当一部分微信公众号处于休眠和半休眠状态,成为“僵尸号”。有研究表明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中“僵尸号”高达44.28%,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跨媒体传播的优势[[A]本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现象。27种肿瘤学科技核心期刊只有约半数开通了微信公众号(55.6%),且在巧种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中,有不少流于形式,微信公众号功能少、更新不及时,无法帮助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获取有用信息,也无法通过微信及时获取反馈。微信公众号可以分为微信服务号和订阅号。服务号主要为用户提供服务,而订阅号则侧重于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和资讯,让用户获得更多的信息。15种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杂志中,有10种选择了使用订阅号传播信息。在公众号的管理方面,9种期刊选择自己管理,6种期刊的管理权外放,委托其他传媒公司帮助其维护微信平台。从用户体验上来看,委托专业公司维护的微信平台内容更全面,信息量更大、更丰富,但容易陷人模式化、统一化,较难体现杂志自身的风格和特色。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管理包括公众号的定位、设计策划和编辑等多个方面,涵盖领域较为专业,其运营是长期的过程,所以科技期刊如果具备专业的资源,可以在现有团队中整合资源建立专职的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以发挥科技期刊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如果受到办刊资源的限制,则可以委托其他传媒公司帮助维护。
5对国内肿瘤学科技期刊的建议
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范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微信逐渐覆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着微信的发展,公众号也应运而生。现在只要人们打开微信,翻看自己喜欢的公众号已然成为现代人的习惯。与其他信息媒介相比,微信具有覆盖范围广、服务定制良好、API 接口开放等优点。而高校图书馆也瞄准了这个信息载体,逐渐开始建立和完善属于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可以说,微信公众号为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支持,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提供藏书查询、续借预约、阅读推广等功能和服务,在图书馆和用户之间打造良好的 O2O 交流平台,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可以说,微信公众号的诞生为各大高校图书馆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平台。
一、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现状
1.关于现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的总体情况。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5 年底,全国大约有75%的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公众号,这位高校的微信公众号都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官方认证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而且这些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建立大都使用自己的名字作为微信昵称,然后在加上所在学校的校徽图案,这也是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建立微信公众号的规则。
2.关于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的分类
从2013年8月份开始,微信公众平台基于微信 5.0 版本的升级,便将微信公众账号分为服务账号和订阅账号两种类型。在微信公众号实现升级分类之后,公众平台上的公众账号都必须选择一种类别。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都选择了订阅账号,而只有少数的高校则选择了服务账号。具体到微信公众号的分类来看,服务账号和订阅账号的区别在于微信服务账号会在用户的聊天列表当中进行显示,并且在一个星期之内,其往往只允许发送一条群发信息,发送的信息也会及时的对用户进行新消息提醒,提示关注者查阅。而订阅账号则是存在于用户的订阅账号文件夹当中,与服务账号不同的是,订阅账号每天都可以发送一条群发信息,但是用户不会得到及时的提醒。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图书馆每天或每周都会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用户发送文字图片信息,向用户发送相关的通知或公告,同时为用户提供服务导航、书目推荐、电子图书、图书借阅、微小说等相关推广内容。
3.关于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的管理模式
就目前来看,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主要分为两种管理模式:编辑模式和开发模式。编辑模式可以直接提供交接的编辑界面,不需要进行进一步编程就可以提供自动回复、自定义菜单等基本功能。而与编辑模式不同的是,开发模式则需要求高校具备比较好的的开发能力,与编辑模式不同,开发模式为高校提供了开发接口,高校和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关注者可以体验到更加细致、完善的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路径选择
1.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的定位
微信公众号是一种全新的媒体运营模式,其对于个性化服务的重视程度更高。与其他信息媒介不同的是,微信公众号并不是简单的将电子化的内容进行,其影响力与公众号关注者的数量之间并不存在对等关系。所以,对于各大高校的图书馆来说,在自身微信公众号的定位方面,其应该更加重视用户的阅读体验,并对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充分的了解,最好能实现与用户一对一的沟通,然后在此技术之上对自身的服务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完善,争取为用户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最好能够吸引更多相同层次的人群,形成自身的朋友圈,发展出一批忠实用户,然后通过定制服务和互动交流的方式,提高在校学生和老师对于自身微信公众号的支持和信任。
2.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的功能
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的建立来说,服务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的核心内容,高校图书馆最好能将自身的用户进行分门别类,针对用户不同的需求,相应的为其提供使用的通知和公告、资源和动态以及推广信息等。简单的说就是最好能增加对目标用户的针对性,为用户提供符合其要求的服务与资源,让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移动阅读。
3.尝试开发微信的社交功能,建立微社区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各大高校图书馆的微信服务还没有体现出这个功能。社交互动的欠缺以及用户接受讯息的被动性,造成了管理员与用户对话不流畅的现象,而这些都会降低微信的吸引力。所以说,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其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应该加大对微信社交功能的开发和利用,最好能建立一个可以实现管理员与用户交流的平台或者微信社区。在这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对在微信进入界面的用户与微信号之间的视频、聊天等功能应该加以积极利用,及时的回复用户的问题,不断完善自身公众号的功能和用户体验。其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微社区或者用户学习生活服务模块,提供电影沙龙、学术报告、学术沙龙、旧书买卖、文艺演出、寻找书友、招募纳新、经典共赏、志愿者俱乐部等各类与用户生活与学习紧密的分类信息,帮助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秋,杨玲,王曼.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 图书馆建设,2014,02:61-65+69.
[2]陈志慧.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现状及对策[J]. 中国远程教育,2016,04:74-78.
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范文3
过去两个月,自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环科院)网站上一则《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以来,这里闲适不再。
环评公示让居民们得知,“北京轨道交通东四环线工程”将是北京的第一条跨座式单轨线路,全长约33.7公里,全部为高架桥。所经之路恰在东四环线的绿化带上,并且与部分居民住宅楼距离较近。
而另一条高架单轨线玉泉路线计划在距离京投万科西华府62米处的郭公庄设立车辆段,也让西华府的业主们有些不安。
影响有哪些
根据工程线路走向示意图,东四环线工程高架桥将要经过阳光上东、东山墅、观湖嘉园等多个居民区和学校、幼儿园、医院等。
环评报告简本中提到,这项工程“拟于2014年开工,2015年建成”。《新京报》、《北京晚报》等媒体的报道介绍,“小火车噪音低穿行市区不扰民”、“跨座式单轨不产生废气”等。
《望东方周刊》在八里庄西里实地走访时发现,小火车若开建,几乎与西里616号楼擦窗而过。
京投万科西华府原本就建在地铁9号线车辆段旁,如今附近又增加了拟建的轨道交通玉泉路线郭公庄车辆段。
参与过重庆单轨3号线技术审查工作的专家刘志远(化名)告诉本刊记者,车辆段相当于列车的维修工厂,而该小火车车辆段是露天作业,难免会有声、光等污染,“相当于把小区夹在两个工厂中间。”
对于高架单轨,本刊记者采访到的3位专家都提出要注意的安全隐患――小火车若在运行中起火,难以就地施救,外部救援力量如不能及时到达现场,乘客几乎不具备自主逃生的条件。
节约还是浪费
北京高架单轨,媒体称为“空中小火车”,按计划目前有一东一西,即东四环线与玉泉路线两条线路,正在进行环评。
东四环线工程北起宵云桥,沿东四环外侧绿地向南敷设,上跨姚家园路、朝阳路及四惠桥区,之后线路转至东四环内侧继续向南,在四方桥转向东,终点敷设至通州环球影城。全长约33.7公里,共设置21站,工程总投资229.5亿元。
玉泉路线全长25公里,总投资计划为173亿元,起于永引渠北路与刘娘府路交叉口西北角,共设福寿岭、实兴桥、田村、玉泉路、郭庄子、西白家窑等21站。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告诉《望东方周刊》,高架单轨具有占地少、造价低、爬坡能力强的优势,“每公里造价2亿元左右,且运营费用比较低。”
而北京拟建的这两条线路每公里造价分别为6.8亿元和6.9亿元,与2010年底投入运营的地铁大兴线每公里4.6亿元、2012年投入运营的地铁6号线一期每公里6亿元的造价相比,还高出一些。
林同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建筑专业工程师张铭(化名)曾参与重庆“小火车”项目的设计,他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北京地铁制式除了常规运营的B型车,还将引进车厢更大、动力要求更高的A型车,如果再加上单轨车,无论建设还是管理、运营,复杂程度将加大。
因为车体较短、轨道不同,所以作为单轨的线路,与现行的地铁制式无法统一。在管理和造价成本方面,张铭认为单轨小火车既没有省钱,还增加了统一调度运营的难度。
交通压力能否缓解
北京市规划委向《望东方周刊》提供的采访答复函件中,对北京东四环线工程的规划情况介绍说,在2020年建设规划中,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按照中心城地铁系统、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和区域快线系统三个层次统筹布局,东四环线是其中的中运量轻轨线路。
根据环评报告简本的数据,日客流量预测初期17.3万人次、近期21.9万人次、远期27.6万人次,初期预测数据基本相当于现有的远郊线路昌平线、亦庄线。
张铭告诉本刊记者,小火车运力小,在小区域内实施效果明显,但是在北京东四环线、玉泉路线这么大范围内建设,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见过”。
王梦恕也认为,单轨小火车作为补充线路没有问题,但不适合作为线网规划的单建线路。
除了运力小,于“缓解交通压力”作用有限之外,小火车从朝阳公园桥至四方桥近10公里路程,与规划中的14号线地铁并行,相距仅1公里左右。而东四环一带的公共交通线路还有40余条。
“重庆在山路地形的条件下,也在大力发展地铁而不是单轨小火车,就是跟小火车运力不足,无法满足城市整体运输需求有关。”张铭说。
等待第三次环评
2014年1月中旬,有居民偶然看到东四环线工程第一次环评公示后,找到环评单位北京市环科院相关负责人,得到“第二次环评公示的时候会在小区进行张贴公告、入户调查,征询大家意见”的答复。
直到6月12日环科院网站第二次环评公示为止,上述与社区居民沟通的活动无一实施。这次环评报告的简本中得出的结论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本工程选线基本合理,环境保护措施得当,项目建设基本可行。”
7月开始,东线的业主代表们密集走访了北京市环科院、规划委、发改委等单位。
北京市发改委办主任杜强在接待业主时表示,目前工程还没有进入到规划委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和工程立项的工作通道。
但是居民们发现,在项目环评公示期间,中国招投标网、北京市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网站已经有关于东四环线工程测量、工程地基基础工程检测甚至土建施工等的招标公告。
“这样的程序肯定是不合规的。”刘志远告诉本刊记者。
北京市环科院相关负责人田立对《望东方周刊》记者说:“第二次环评需要进入小区张贴公示、入户调查、座谈等,这些工作肯定会进行,只不过目前还未确定时间。”
田立表示,对于环评简本的详细程度和深度,相关法规并没有具体要求,业主们关心的环境、噪声污染等问题,在第三次公示的环评报告全本中,除了保密事项外,都会涉及。
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范文4
关键词:微信 中职学生群体 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c)-0061-03
1 微信的影响力研究及应用现状分析
从信息传递过程来看,微信作为信息源,通过、评论、转发等行为使作为信宿的中职生用户得到即时的信息感受,并使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反应或变化,这种反应或变化的程度就是微信对中职生群体的影响力。
2012年以来,关于微信影响力的研究逐渐增多,许多学者开展了对校园内微信公众平台及微信运营策略的研究,提出了诸如通过内容策略提升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1],通过增加用户黏度提升微博覆盖度的具体策略[2]等。同时,针对微信的传播指数及影响力评价平台也层出不穷,如微信传播指数WCI、第三方专业分析平台“微风云”等。
如今流行的微信影响力定量测度方法大多确定一定数量的评价指标并划分等级,通过赋予各级指标不同的权重进而量化出影响力的大小及排名。如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新媒体指数团队研发的微信传播指数WCI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的传播度、覆盖度及公众号的成熟度和影响力来反映微信整体热度和公众号的发展走势。但是,此类测度方法存在几个缺点:一是不同的微信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没有考虑个性化、专业化等因素,不同领域的平台影响力测度值横向可比性不强;二是没有细分其用户群体,未考虑针对中职学生群体影响力的测度分值,也难以体现微信作为新媒体对某一群体的整体影响力;三是该评价方法虽能促进平台的质量提升,但容易导致各平台片面追求几个评价指标的改进,而忽视其他方面。
除了比较通用的测度指数,微信自带的数据统计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在线获取实时统计结果变得越来越容易,可以为微信运营者提供极有价值的数据趋势线,而且随着微信开放接口的二次开发,使得在线实时统计测度更具个性化。但这些统计分析只是对当前平台的动态分析,未凸显与其他平台的纵向比较。
因此,通过实证分析,寻求一种跨平台、适用性强的测度方法,提供一种灵活的、基于跟踪机制的微信对中职学生影响力的评价方法,并为中职学校管理者在微信运营与推广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 基于跟踪机制的微信对中职生群体影响力的评价体系构建
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达6.88亿,其中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6.24亿,手机即时通信用户5.57亿,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数据的不断变化说明即时通讯工具对各类学生网民的影响在不断深化。
2011年诞生的微信总用户数逐年递增,截至2015年9月30日,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6.50亿,比去年同期增长39%[4]。微信的影响具有实时性、动态性、阶段性等特点,利用通用测试指数的每一次测试结果能够进行相似微信的横向比较,也能进行不同时间段微信、微博自身的纵向对比,但仅仅从数据上难以反映外界的影响因素,可能一次节假日或投票活动即能导致影响力数据的较大波动,从每周、每月的评价指数排行榜上难以体现这些复杂因素,并不能及时体现影响力排名变化的真实原因。因此,建立起可追溯、可跟踪的正向循环评价机制非常重要。通过建立融合调研过程、软件实证分析、影响力水平测试软件设计、探索提升影响力策略及反馈跟踪共5个阶段的闭环体系(如图1),对外界干扰因素的深入分析,形成科学的反馈跟踪机制,可有效促进微信影响力的提升。
2.1 基于分类学的中职学生群体研究样本确定
调研过程采取初步调查及深入调查两步策略。初步调查采取口头访谈、座谈的形式,获取的调查结果随机性较强,深入调查采取纸质问卷与电子问卷两种形式。研究人员依据分类学上的穷尽性原则,将研究对象样本分为了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四大类,每类群体对待微信的关注及忠诚度有着较大差异,因此设计调研题目时力求精炼,又考虑到性别、专业、年级、性格、特长等差异。
深入的科学调研需经过不同学期、不同的关键时间节点才能保证覆盖样本对象的渗透性,对多次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则使影响力测试依据充分体现实际情况。
2.2 微信对中职生群体影响力的调研数据分析
研究人员采用比较流行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不同研究样本反馈的结果加以整理,进行了频数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两独立t检验,部分频数分析结果见表1、表2。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性别”与“其他问题”的相关性的绝对值均小于0.2,说明其他问题的选择与性别并无太大关系;二是“使用微信的情况”与“在学习的时候玩微信”成弱正相关,即可以理解为经常使用微信的学生更容易在学习的时候看微信;三是“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与“晚睡是否有关系”成弱正相关,即花在微信上的时间越长,晚睡和微信的关系越大,同时该项与“如果一天不看微信的感受”成弱正相关,即花在微信上的时间越长,不看微信时就越不舒服;四是“微信会影响您与周围人的关系吗”与“在做事的时候看微信”成弱正相关,即做事的时候看微信的人会更多地认为微信会影响其与周围人的关系;五是“如果一天不看微信的感受”分别与“花费到微信的时间”“走路因为微信撞到人”均成弱正相关,即一天不看微信越不舒服的人一般花费的时间较长,走路更容易因为微信影响而撞到人;六是微信的信息广泛、实时分享,较言论自由、交流便利更吸引人。
由此,研究人员将微信对中职学生的影响力分为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微信的整体影响力;第二个层次是微信平台及具体应用的影响力,这是目前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以及独立t检验的结果,研究人员得出微信对中职学生影响力的第一层次关键影响因素有三点:一是使用微信软件的频率;二是每天花费在微信上的时间;三是微信的便利性。
2.3 一种基于动态网页技术的微信对中职学生影响力的测试方法
为通过量化的方式得到微信对中职生影响力的测度值,研究人员采取动态网页开发技术,开发出一种在线影响力测试系统。此系统用到jsp动态网站技术,服务器为Apache下的tomcat服务器,操纵的数据库为MySQL,使用的框架为MVC框架的经典模式JSP+servlet+javabean,该测试系统的用户界面(如图2、图3)是动态网页,显示的是测试题目。
每道题目各选项分值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力,总得分满分为50分,50~46分认定为高影响力水平,45~36分认定为较高水平,35~20分认定为一般水平,其他分值为较低水平。为防止非中职学生进入测试,在进入测试前设有询问界面,只有在校中职生测试才有效。鉴于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的影响力表现不同,因此针对两个层次设计了两套测试系统。
针对第一层次的测试题目共10道,部分测试题目见表3,这些题目显示的是微信对中职生的整体影响力水平,便于学校管理者有针对性地采取引导措施,使中职生能够合理、有度地使用微信。根据测试需要,所有题目可以动态更新,便于不同时间节点的测试与分析。
针对第二层次的题目设计为15道,题目涵盖了该平台内容的吸引度、转发预期、图文信息质量评价、关注平台时间等关键影响因素,测试结果可以提供给运营者改善微信平台的参考数据。考虑到测试形成的后台数据并不多,而且阶段性较强,因此将动态网页放置在免费服掌魃希动态网页测试采用在微信上设置链接的方式,后台设计了测试用户数量及分值统计功能,便于平台的运营参考。
该测试系统与微信二次开发提供的测试方法有很大不同,该测试系统可以对运营者提供平台影响力进行绝对分值的量化,根据对不同微信公众号、微信平台进行测试,对每个用户反馈的测试结果,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可以得到各个平台不同时间段的实际影响力值,对平台的影响力进行跟踪观察。另外,通过对不同平台的影响力大小进行总分值与单项题目得分对比,分析出平台得分相对较低的题目,便于平台的不断改进与影响力提升。该在线测试系统可以移植到问卷星等著名在线调研平台,也可以开发成手机APP,影响力测试的覆盖面会变得更广,影响力的自测也将更加便捷。
3 提升学校微信公众号对中职生群体影响力的策略
目前,对中职生影响力较大的微信平台及应用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学生所在学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其最大特点是面向本校师生及家长,内容紧密围绕校园文化生活,覆盖面广,既具有传统网站的特点,又有交互性、针对性强的特点;第二类是中职生用于交际的微信朋友圈;第三类是与个人专业、爱好、兴趣、考试相关的微信号或群。
微信公众号具有裂变式的传播力、融合式的渗透力和聚合式的影响力,微信公众号已然成为学校重要的宣传窗口和服务窗口,除了引导监督,学校应将更多精力投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及班级群的管理上,通过精准内容投放、精美版面设计、精心活动策划等提升其影响力。
除了加强平台质量,必要的宣传推广也是提升微信平台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做到“内外兼修”,真正迎合学生需求,方能吸引更多学生的长期关注。随着中职学生使用网络的成熟度不断提高,各类微信平台必须持续采取维持其忠诚度的策略,才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优良、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姜秀芹.高校微信公众号发展及运营策略研究――基于高校微信公众号排行的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21):40-41.
[2] 石婧,段春波,周白瑜,等.科技期刊应用微博微信平台影响力评价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55-660.
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范文5
该报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于去年11月9日至12月15日,对中国43个省会城市和较大城市的政府门户网站进行集中调查而生成的。调研组以普通公民身份就有关链接、信息检索系统、电话、电子邮件、信息公开、申请提交系统等项目的有效性进行了实际验证,并对中国部分地方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进行调研、测评和分析。报告执笔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吕艳滨说:“调研发现,一些政府门户网站履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情况不好,按照我们设计的测评指标,43个城市中半数以上不及格。”
公众获取政府信息陷入“迷宫”
报告指出,不少政府网站存在信息不集中的现象,有的政府网站同时提供了“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的平台,但内容既有交叉,又各不相同;有些网站在栏目设置、信息编排上缺乏科学性,查询者在获取一些信息时仿佛身陷“迷宫”。调研中甚至出现过针对相同的信息或者栏目,同一时间有的人能找到有关信息,有的人却不能;同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可以找到,在另一时间却找不到该信息的情况。有的网站没有针对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提供检索功能,或者所提供的检索功能设计不合理,检索效果不理想。
另外,个别政府网站只重形式不重内容。部分政府网站配置了各类信息栏目,然而有关链接或者无法打开,或者链接到与标题无关的内容;有的网站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如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地址有误。调研组在用各政府门户网站提供的电话进行验证时发现,有的电话号码为空号,有的电话长期占线或一直无人接听,有的虽然有人接听,但接听人员表示本部门不负责有关事务,或者不熟悉相应业务。
政府信息公开说明书不够精细
编制本机构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在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时应当履行的另一项职责。指南类似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说明书,公众可以据此了解自己享有的权利、谁有义务提供政府信息、负责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机构、获取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无法依法获得政府信息时寻求救济和获得帮助的渠道等。
调研组还对政府网站提供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进行了验证,结果不理想。一些网站提供的号码或者邮箱地址有误,电话无法打通,邮件无法成功发送或者被系统退回。此外,指南描述的内容还有不够细致的地方。比如,对工作时间的表述仅仅使用“工作日”,无法令公众获知准确的办公时间;对机构地址的表述也未列明公共交通工具换乘方式或者方位示意图。
政府不应过分审查申请信息公开人身份
依申请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规定的保障和落实公众知情权、减少政府机关公开政府信息自由裁量空间、提升政府管理透明度的重要制度。从调研结果看,很多问题值得关注。一些网站并没有建设在线提交申请的平台,或者所建设的平台只有空架子,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公众无法通过日益发达的互联网向政府索取信息;有些地方政府网站在线提交平台的设计不够便民,一些网站的在线提交平台、申请状态查询等功能没有被置于网站醒目位置,特别是没有集中排列于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之上,需要反复检索查找。
此外,一些地方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存在错误认识,各地方普遍对申请人资格认识错误,过分关注申请人的身份,要求申请人告知申请公开信息的目的与用途,要求提供足够详尽的个人信息。这是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错误理解,超出了法定授权和法定目的来收集个人信息,超出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关于申请人应提交材料的范围。
拆迁信息公开不理想
调研发现,43个城市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显示,2009年度的公开信息申请中涉及拆迁的较多,这表明公众对拆迁问题的社会关注度极高。
很多地方政府都较重视在其门户网站乃至拆迁主管部门的网站上公开有关拆迁的信息,有的地方还专门建有城市拆迁方面的网站,集中公开有关信息。然而,拆迁信息的公开程度不理想,一些地方政府网站没有提供拆迁信息,通过其网站提供的检索功能也难以获取有关信息;一些地方政府网站虽然提供了拆迁信息,但主要集中于拆迁的法规政策及拆迁公告,对于拆迁公司、拆迁补偿评估公司、安置房等与拆迁有关信息的公开力度不够。
此外,信息存在不一致现象,主要表现为拆迁法规政策或者拆迁公告的数量、内容不完全一致。由于一些地方的拆迁信息零散地分布在市级政府门户网站和拆迁主管部门的网站上,因此,有的信息只存在于市级政府的门户网站上,有的则只存在于拆迁主管部门的网站上,不能一站式地提供最全面的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资源需要整合
报告最后提出,提高政府透明度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只是中国构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过渡性规定,其不可能自如地解决公开与不公开、如何公开等问题。而且,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于不公开信息的界定、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的关系、依申请公开的资格与程序等的规定都有不完善之处,这也成为各级政府机关误读甚至错误适用有关制度的根源。因此,逐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不容回避的课题。
报告建议,各地方政府定期对本级政府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各项制度的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状况、工作态度以及网站运行状况、信息与相关栏目设置排版的科学性、检索功能等的有效性,以及依申请公开等在线服务平台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评估,不断提高网站功能的可用性,杜绝信息与公众捉迷藏的现象,确保公众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经济成本获取更多信息。
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范文6
而据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迅猛增长,不仅用户规模超过5亿,使用率也达到86.2%,接近微博使用率的两倍。在放弃微博的用户中,37.4%的人转而使用微信[2]。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并结合目前微信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情况,笔者想探讨一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借助于微信公众平台这个当下较热的新媒体来促进大学生的移动阅读,甚至是担当起延续全民阅读热情的推动者角色。
1.微信公众平台简介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2012年8月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面向个人和组织推广业务的功能模块。在这里可以通过微信渠道将品牌推广给上亿的微信用户,实现和特定群体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减少宣传成本,提高品牌知名度,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品牌形象[3]。目前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运营主体为企业和组织的可以申请服务号或订阅号,运营主体为个人的可以申请订阅号,个人不能申请服务号。微信公众平台支持PC,并可以绑定私人帐号以群发信息,关注用户超过500人可申请认证,认证后增加自定义功能。用户通过关注公众号获取推送消息。微信公众平台的整体功能主要有群发推送、自动回复以及一对一交流。群发推送是通过公众号主动向关注用户推送消息;自动回复则是用户根据指定关键字向公众号提取相关内容;一对一交流是公众号与用户之前针对个别问题开展的单独对话。
2.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广阅读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纸质阅读以及其他方式的各种数字阅读,微信公众平台以其独特的优势开始占领数字阅读市场,并逐渐成为传统阅读的主要补充力量。
2.1平台界面干净友好,良好的阅读体验
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信息内容在读者阅读的界面展示的十分友好。当一个人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标题时,希望点击之后能立即看到正文内容,没有任何其他垃圾广告或是商业营销页面蹦出。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消息在阅读之前,读者看到的每组群发消息一般是由一张清新或切题的图片作为封面,和一个字数适宜的标题组成,或者显示部分正文内容以吸引读者去阅读。点击之后,标题下面紧接就是封面图和排列整齐、字体适宜又可调的正文内容,没有广告蹦出,页面干净整洁,让读者耳目一新,这优于用手机浏览的一些网站网页。另外,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每条信息内容都可以进行全文阅读,突破了微博140字的限制,但又不是一本电子书的阅读时长,因此用户阅读体验特别好,这迎合了年轻大学生读者追求“尝鲜”和不愿伏案久读的心理,大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数字阅读的兴趣和保持持续阅读的热情。
2.2读者真实,精准推送,互动便捷,阅读率高
微信用户从最初的注册就要求和手机号绑定,设置微信号和昵称。可以通过“添加QQ好友”、“添加手机联系人”或“查找公众号”等方式添加用户,这相对于微博粉丝的不可知性、不可控性具有极大的真实性,大大增加了平台与用户的黏性。当公众号将群发消息直接推送到每个关注用户的手机微信终端上时,一般5分钟内读者会收到信息提醒,因此这种传播方式到达率和被阅读率几乎100%。与微博用户相比,除了“僵尸用户”外,其他用户即使是真实的,但由于用户所关注的微博不只一个,且的消息都在同一界面上显示,因此先的信息内容就会被后的内容所覆盖刷新掉,信息被阅读率较低。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动回复、一对一的问答交流以及便捷的语音交流,都给信息用户以全新的互动体验。这种自助式服务,既让读者可以安静阅读推送的全文内容,又能及时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微信交流的私密性更能让读者就所阅读内容畅所欲言,这是纸质阅读无法比拟的优势。
2.3推送信息内容质量高,用户有关注主动权
个人微信可以通过“手机联系人”、“QQ好友”、“附近的人”“摇一摇”等方式主动添加或邀请好友,但微信公众号无法主动添加好友,只能被动接受用户关注,主动权在用户。公众号可以通过“二维码”、绑定私人账号营销出去。微信公众平台打造的口号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作为一个品牌对每天群发的消息条数和内容都有严格限制和规定,强调以内容为王。“公众订阅号在24小时内只能群发1条消息;公众服务号,1个月(按自然月)内可群发4条消息。”[4]像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十点读书、厦大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等运作比较成功的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资源内容质量都很高,已在业内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深受读者喜爱和关注。
3.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推广移动阅读建议
我国数字阅读比例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手机阅读的青睐,以微信为代表的手机APP应用在在校大学生中的风靡,都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和推广移动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图书馆员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先天优势,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的移动阅读,延伸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3.1选择高素质平台管理员,推送高质量的知识内容,丰富内容展现方式
公众平台无法主动添加用户和每天群发消息的数量限制要求只能以质取得用户的持续关注。笔者认为,一是选择一批自身知识丰富、业务技能精湛,又了解本馆读者阅读心理及习惯的高素质平台管理员。突破大学生的阅读障碍(如倾向浏览娱乐八卦新闻),选择契合社会热点的权威评论文章、经典文学作品或时事专题,进行全文推送。二是丰富展现方式。做到图文并茂、字体适中、编排工整,通过语音广播、文字、视频等多形式展现。“十点读书”“人民日报”“哈工大威海图书馆”“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等公众号推送内容质量高,形式丰富,给那些喜欢深夜静读的人带来了阅读盛宴。这种短篇的全文阅读,不但充分利用了碎片化时间,且有利于培养读者日常阅读习惯,可以逐渐改变读者浅阅读的现状,大大提高读者的阅读深度和阅读量。
3.2把握读者阅读习惯,选择合适的推送时间和频率
在校大学生的作息习惯一般都是晚睡晚起,每天上午的10-12点和晚上的21-23点是他们使用手机的高频时段,高校图书馆应选择在这两个时间点向他们推送信息。他们收到信息后能够及时阅读,并参与阅读互动交流。图书馆推送消息的频率和数量要适度,不能太频繁,给读者造成阅读负担;亦不能太久才更新一次,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欲望。两种情况过犹不及,都会造成读者退订。图书馆要做好在校大学生使用微信阅读的情况调查,然后有的放矢。“十点阅读”公众号每晚10点定时向读者推送一条包含4-5篇经典美文的消息,做的很不错,值得图书馆借鉴。
3.3以数字阅读促进纸质阅读,以大学生阅读促进全民阅读
“十点阅读”公众平台致力于短篇定时(每晚十点)推送,在后边都会将来源书目推荐给大家;此外,还会在版权允许范围内选择最近出版的新书的前几个章节每晚连载,让读者试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拿起一本厚厚的书就读的人少之又少,利用碎片时间试读是很好的阅读体验,以数字阅读促进纸质阅读。相对于高校馆藏资源仅对在校师生开放的情况,微信公众平台则对每位关注它的用户开放,且没有关注人数上限,也没有群发人数限制,本校读者可以,外校、社会人士同样欢迎,大大提高了服务辐射面,有利于开展全民阅读。高校图书馆如果能在全社会中打造出一个响亮的阅读品牌,吸引社会人士都来关注,就能以大学生阅读促进全民阅读,很好履行为社会服务的第三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