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安全检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卫生安全检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卫生安全检测

食品卫生安全检测范文1

关键词:肉类食品 微生物 安全现状 控制检测技术

肉类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已日益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然而,近年来,社会上由致病性微生物导致的肉类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造成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忧虑与恐惧,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1、肉类食品安全

肉类食品安全是指剔除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情况,在规范条件下,施以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优质、安全的肉类食品。所谓“损害风险”指的是肉类食品对人类自身及社会 “潜在的伤害”,这里主要包括不安全的肉类食品可能导致人类出现中毒、致病、致残甚至致命等等严重情形。肉类食品存在诸多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来自微生物性污染(包括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肉毒梭菌等等)、化学性污染(包括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等)、食品新技术及非法生产等等,其中微生物性污染是导致我国肉类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2、我国肉类食品微生物安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是肉类食品的生产、加工、消费大国,肉类食品已经成为人民群众餐饮中不可或缺的美味产品,消费者对于肉类食品需求意愿的逐步加强,带动了肉类食品行业的相关产品的发展,使得我国的肉类食品企业行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和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事肉类食品加工的企业规模大小不一、生产技术水平高低不齐、质量的管理控制能力优劣参半等等原因都时刻要求肉类食品企业在关注产品销量的同时,更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安全,以确保取得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认同,保证企业的健康稳步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猪链球菌中毒事件、高致病性H5N1型禽流感、瘦肉精事件、生蛆门事件、亚硝酸盐严重超标、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感染等肉类食品安全事件,致使肉类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污染我国肉类食品源头的不安全因素很多,但在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和各种病毒造成的微生物性污染最为严重。其中需要严格防控的微生物病原体主要包括沙门氏菌、李斯特氏菌、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猪链球菌以及其他肠道致病菌。虽然,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对肉类食品安全的微生物性污染控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中一些病原体的变异等可能出现的状况仍需要高度关注。长期以来,我国的食品卫生质量监督部门对肉类食品的检查监督非常严格,但由于肉类食品的营养丰富,十分适合致病微生物的繁衍,加上微生物污染的传播途径很多且不容易被察觉发现,从而导致了肉类食品微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较为频繁。概括来讲,导致我国肉类食品微生物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畜禽屠宰环节存在多次感染微生物的机会,微生物可通过多种途径和传播媒介对肉类表层造成污染。肉类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微生物交叉感染,导致肉制品中的菌群数量超标,容易滋生出病原菌,加速肉类食品的腐烂变质。肉类食品在流通环节中如果没有完整的冷链体系和健全的检测体系,就会造成微生物的二次污染,从而影响到肉类食品的安全。为了保证肉类食品的微生物安全,必须加强对微生物变异及未知病原体的观察和研究,提高检测和控制技术以应对有可能突发的肉类食品安全危害。

3、引起我国肉类食品安全事件的常见微生物

3.1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学名 “大肠埃希菌”, 属肠道杆菌大类中的一种,经常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数量非常多,主要寄生于大肠内,是一种两端钝圆、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它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结合得比较密切的一类细菌,结构比较简单、易于培养,也是生物学上十分重要的实验材料之一。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大肠杆菌是比较安分守己的,不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任何伤害,反之还能够抵御其他致病菌的袭击,帮助合成维生素B和K。只有当身体出现免疫力下降,肠道长期缺乏刺激等特殊情况时,这些大肠杆菌才会侵入人类体内一些部位,比如胆囊、尿道、膀胱等处,极易引起感染,导致出现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等不适症状。因此,大部分大肠杆菌通常被看作机会型致病菌,可以经过带菌人的手、食物和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广泛传播,还可以经过空气或者水源进行传播,带菌肉类食品也会由于生熟交叉污染、熟后污染或者加热不够彻底等引起一系列的中毒安全事件。

3.2 李斯特氏菌

李斯特氏菌是一种能够促使人畜共同患病的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属于革兰氏阳性菌类球型杆菌,能够引起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流产等病症,对人类生命健康安全具有严重的威胁性。然而,通过加热能够消灭李斯特氏菌,高温肉制品不会产生李斯特氏菌,不需加热的即食类低温肉制品必须控制李斯特氏菌的产生。经过实验证实,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等都是李斯特氏菌的感染源。在自然环境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李斯特氏菌,而且在大多数食品中也都能找到李斯特氏菌的踪迹。因此,在肉类食品卫生安全微生物检验中,必须加以引起足够重视。

3.3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是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的一种。它天然存在于鸟类、哺乳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肠道内,带菌率较高,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病原菌。沙门氏菌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肉类产品、家禽和蛋奶类制品,感染主要是由这种病菌的血清型和食用者的身体状况决定的,小孩、老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是受威胁最严重的。沙门氏菌感染食物的原因主要有:生熟食品未进行详细分类而造成交叉性感染;病畜或者病禽的粪便污染了食物;带菌者在生产食物的过程中污染了食物等等,都会导致发生不同程度的食物中毒安全事故。据统计,在全世界各国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往往名列榜首。

3.4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葡萄球菌属中的一种典型病原菌,广泛存在于空气、水、灰尘以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可致使许多食品受到感染,其引起的食物中毒感染几率仅次于大肠杆菌。人畜化脓感染部位常常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源,可造成局部化脓感染,甚至引发肺炎、心包炎、败血症、和脓毒症等传染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自身产生的毒素和侵袭性酶是决定其致病力强弱的主要因素,它可通过以下途径污染食品:食品加工人员或销售人员带菌可造成食品污染;食品在加工前本身带菌或在加工过程中受到了污染,产生了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或禽畜局部化脓时,对肉体其他部位的污染。

3.5 志贺氏菌

志贺氏菌和大肠杆菌都属于肠杆菌科,其形态与一般肠道杆菌无明显区别,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志贺氏菌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力比较差,一般在潮湿土壤中仅能存活34天,对高温和化学消毒剂很敏感,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志贺氏菌在人员大量集中拥挤的地方和不卫生条件下能迅速传播,常为食物爆发型或经水传播病。它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进行传播,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原菌。

3.6 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属于厌氧性梭状芽胞杆菌属,在厌氧情况下生长,在正常加热温度下存活,容易形成芽胞,芽胞比繁殖体宽,呈梭状,新鲜培养基的革兰氏染色为阳性,产生剧烈细菌外毒素,即肉毒毒素。这些肉毒霉素容易引起人和动物的肉类中毒,导致肉毒梭菌的致病性。肉毒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从土壤、水、蔬菜、肉奶制品、海洋沉积物、鱼类肠道、蟹和贝类的腮和内脏中分离出来的,极易被人和动物所感染,引起腹泻、呕吐、头脑眩晕、呼吸和吞咽困难等等症状,是致死性最高的病原体之一。肉毒梭菌常见于真空包装的罐装食品或半加工的食品中,一般通过高温加热杀死芽胞或者改变肉类食品的状况抑制其产生肉毒毒素等来控制肉毒梭菌的扩散。

4、我国肉类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技术

4.1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传统检测技术

食源性致病菌的传统检测方法包括微生物形态和培养特性评价,根据不同微生物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从而对微生物进行区别和鉴定,由于不同微生物在同种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形成的菌落特征差异很大,而同种细菌的培养特征在同等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利用此点不同之处对不同微生物进行区别鉴定,微生物培养特性的观察也是微生物检验鉴别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传统检测方法包括前制作标本、选择性增菌、挑选单个可疑菌落、镜检以及血清学试验等步骤,具有操作繁琐、检测周期长、工作量很大且得到的结果准确性较低等缺点。目前,人们在肉类食品微生物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对肉类食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进行检测。

4.2 生物传感技术

随着生物工程及各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彼此间相互渗透、进而形成了生物传感技术。目前, 主要用于食品毒素检测的生物传感是通过以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生物传感技术应用为主的光学生物传感器对肉类食品中的各种毒素进行检测。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生物传感器把受体固定在金属膜上,利用信号识别颗粒谱峰对金属膜表面上的电解质变化较为敏感的特性产生的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现象来检测受体和液相配体之间特异性结合的情况。信号识别颗粒检测存在有一些缺陷,如对特异的靶物质和金属膜芯片表面其他样本的非特异交叉反应物无法进行区分辨别;同时分析物质的种类个数少于四种;还有在受体发生点突变、功能活性变化或者是化学改变的时候,SRP无法将其与完整的分析物区分开来。虽然SRP检测方法存在诸多缺陷,但它作为一种使用简单、快速和行之有效的检测技术方法在食品安全领域仍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4.3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的生物技术诞生于二十世纪末,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将各种基因寡核昔酸点样于基因芯片表面,然后微生物样品DNA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后制备成荧光标记探针,再通过其与芯片上的寡核昔酸点杂交,最后通过扫描仪定量和分析荧光分布模式来确定检测样品是否存在某些特异微生物。基因芯片技术理论上可以检测各种介质当中的微生物,在一次实验中检出所有潜在的致病菌,也可以用同一张芯片检测某一致病原的各种遗传学指标,从而研究复杂微生物群落的基因表达情况。基因芯片技术与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相比,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操作简单便捷、一次实验可以得出全部结果等优点,因而在致病原分析检测方面有着良好的的未来发展前景。但是基因芯片技术也有着自身的一些缺点:基因芯片检测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极大的限制了其普及应用;样品制备和标记工作繁重、过程复杂,由于样品放映过程中极易受到污染会影响信噪比的检测情况;没有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且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检测费用昂贵,造成该项技术在国内很难推广。

4.4多重PCR技术

多重PCR是在常规PC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PCR扩增技术, 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快速准确等优点在食品微生物检测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其工作原理与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相同,只是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对以上的特异性引物,如果存在与各引物对特异性互补的模板,则可同时在同一反应管中扩增出一条以上的目前的DN段,采用这一技术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微生物。这种方法减少了操作步骤及试剂,保留了常规PCR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具有高效性、系统性和经济简便性等特色,可以实现一次扩增的同时检测多种微生物的目的。但是多重PCR技术存在扩增效率不高、敏感性偏低;出现引物干扰等缺点,有待进一步完善该项技术手段,从而在肉类食品微生物安全方面进行推广和应用。

肉类食品的安全问题是各国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解决肉类食品安全问题,加快致病性微生物的控制检测技术研究可以对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进行有效地预防与控制,还能避免全球范围内食源性疾病的流行,促进世界各国在肉类食品微生物安全方面的技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世界各国通过建立健全肉类食品法规、加强肉类食品检验力度和提高肉类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来加强对肉类食品的安全监控,确保肉类食品的安全与出口贸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王华,塔莉,耿建暖等.从微生物指标中看我国肉类食品安全状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80-82

[3]张建民,杨瑞军,金莞尔等.衢州市2007年熟肉制品微生物学检验监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8):1593-1594

食品卫生安全检测范文2

一、积极正面宣传,组织学生报名

近年来学校食堂卫生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的过程中也经常反映一些卫生问题。但也有一些是学生故意把问题放大甚至是恶搞的情况。分析其原因:一是学校卫生监督机制不透明、不公开,一旦出问题将导致学生肆意的猜想。二是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盲目地相信媒体的报道,没有经过分析就轻易得出不正确的结论。这种情况下,食堂卫生检测小组呼之欲出,同时也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机会。我们不仅通过辅导员发动同学们踊跃报名,同时两个教研室的各位任课教师利用平时的上课时间,对同学们进行专业的宣传与正确引导。

二、通过理论与实操的考试,挑选合适人选

要对学校食堂的卫生安全进行检测,对于学生来说需要较强的专业基础与娴熟的操作技能。职业技能的培训是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除了通过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练习,我们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以学生的兴趣为向导,组建食堂卫生检测小组,以强化学生的实操技能,并且以一个个的检测项目为依托,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成功地组织了三届学生的考试与培训,因为每次报名的同学都在300人以上,所以必须通过理论考试与基本实操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挑选出一批基础较好的同学进行系统的培训,以他们为榜样,带动各班级的同学努力学习实操技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培训,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

我们组织的三位相关专业教师开设了样品采集、理化检测、仪器分析和微生物检验等专题讲座。同时在各实验员老师的积极配合下,各位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训练习。参照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及《消毒技术规范》等检测标准,我们设立了理化检测小组与微生物检测小组,分别下设肉类新鲜度的检测、亚硝酸盐的检测、食用油过氧化值的检测、吊白块的检测、甲醛的检测、农药残留的检测和细菌总数的检测、大肠杆菌的检测等项目。将选的学生按检测项目分成不同的小组,各小组配有专业的指导老师,从基本的溶液配制、培养基配制到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到样品检测再到结果记录的处理最后出具检测报告。借助项目化教学模式,高效率地培养学生各项操作技能。

四、完成食堂抽样检测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经过大半个学期的刻苦训练,一批操作熟练的检测人员已经可以独立完成操作了。在后勤管理中心的极力配合下,各位专业老师带领学生们,从各食堂抽样到回实验室检样到最后出具检验报告。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最后学生都能独立地完成整个过程,而且准确率较高。除了具备娴熟的操作技巧之外,贯穿整个培训始终的另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一个检测人员最重要的就是诚实与责任心。老师经常教导学生要用数据说话,敢于对自己的检测结果负责。

五、“以老带新,交叉互补”,建立学校食堂安全检测的长效机制

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周期较本科学生短,大三的时候还要出去实习,这样势必造成学校食堂卫生安全检测小组人员不稳定。而且由于时间的关系,检测小组的成员往往只对其中一个项目非常的熟悉,而对其他的项目没有尝试。学校每年有毕业生离校,每年也有新生入学。我们可以在大二这一批的检测人员还未毕业之前,合理安排“以老带新”,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招募大一新生,一边培训一边参与检测项目,从而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率,并且保证学校食堂安全检测工作能够持续发展下去。同时,大二的老生在操作非常熟练的基础上每个小组可以有交叉互换检测项目,互相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食品卫生安全检测范文3

食品检测及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如下:

1、食品检测及管理专业简介:食品检测及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食品检测及管理专业培养熟练掌握食品营养组成与分析、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安全检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2、食品检测及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主要面向食品加工、卫生检验、动植物检疫等有关企业、研究单位、大专院校、政府部门从事食品生产和质量控制、食品质量监督与管理、食品安全分析、食品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保健食品厂、饮料厂、发酵食品工厂、生物工程制品厂、水产品加工厂等各种食品企业,各级政府食品质量监测部门、卫生防疫技术管理部门、商检技术管理部门、国家海关,化工企业、医药生产企业、饲料生产企业、大中型宾馆、超市等单位的技术岗位从事质量检测、卫生检测、污染监测、质量监控及评价和质量管理等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食品卫生安全检测范文4

食品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与营养、食品分析与检测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控制、监督、执法、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化工原理、食品分析、林产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毒理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免疫学、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进出口检验、园艺产品贮存运销学、 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各类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设计、新产品开发、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等工作;食品的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食品质量监督、海关、商检、卫生防疫、进出口等部门的产品分析、检测工作;相关的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工作等。

(来源:文章屋网 )

食品卫生安全检测范文5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乡上专门成立了以政府副乡长贾雪莲同志任组长,乡卫生院院长席忠生任副组长,以党政办、综治办、派出所、卫生院、民政办等部门的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于9月底召开了乡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对全乡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并作出部署,要求各有关部门按照部门职责,既分工,又合作,各司其职,深入到辖区内的食品运输经营单位和个体进行食品安全大检查,从生产、销售、消费等渠道堵塞食品安全漏洞,确保我乡食品生产经营秩序良好,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在“十一”、“中秋”期间能够放心的购买和饮用食品。

二、广泛宣传,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

通过张贴墙报标语,出动宣传车,分发宣传资料等形势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科学引导正确的消费观,提高人民群众自我保护能力。据统计共出动宣传车3次,张贴标语30多条,分发宣传资料800多份,形成了全社会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三、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整治工作。

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对全乡辖区内的食品销售摊点、商店、学校等重点区域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项检查整治。

(一)把好农产品生产安全关。按照农药管理条例以及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乡涉农的有关部门对辖区内的农药兽药经营点进行整治,发现一些经营点无“鼠药定点经营许可证”经营鼠药,或不设立高毒农药专柜,不悬挂农药安全知识挂图的向其发出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此外,我们还加强对自种蔬菜的农户进行农药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保证了蔬菜安全。

(二)开展包装食品、重要农产品、加工品等安全检查。乡畜牧站加强对肉品屠宰及销售环节的检查,杜绝病死肉上柜销售;其它有关部门重点对饮料、酒类、儿童食品、保健食品、腌熏制品、调味品、罐头、食用油等包装食品进行“六查六看”,查处非法使用有害化学品的水果、水产品、农产品等。在检查肉类销售门市部的肉类和禽类产品时,要求出售的猪肉全部经过防疫检疫,家禽类无病鸡上市。并加大对肉类、中秋月饼等食品的安全检查力度,对食品加工点、经营点进行彻底清查,有效净化了节日食品市场。

(三)加强对农村小食店、杂货店的整治。要求包片领导负总责,包村干部具体抓,村上干部协调抓的工作思路,对各村的小食店、杂货店的粮油、面、酒、乳制品、饮料、肉类和禽类等进行安全检查,确保群众的身体健康。

食品卫生安全检测范文6

中国加入WTO后,我省畜产品消费市场的全球化和畜产品销售的国际化以及广大消费者对畜产品安全意识的迅速提高,对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1我省畜产品产销及质量安全现状

我省是畜牧业大省。2001年畜禽肉类总产量307万/t,蛋类113万/t,奶6万/t,蜂蜜1.4万/t,分别位居全国第8、第6、第27、第5位。据统计,2001年我省消费肉类124.59万/t,占总产量的40.58%,蛋类及制品47.66万/t,占总产量的42.18%,其余外销。从市场分部情况看,省内市场肉鸡、禽蛋、牛奶进大于出,合肥鸡蛋70%来自山东、江苏;牛奶主要是光明、伊利、蒙牛、妙士、天香等品牌。国内市场占有情况:2001年外销肉类为182.41万/t,占全省肉类年总产量的59.42%。销往外省的猪牛羊肉(以活畜为主)主要市场是上海(从我省调入生猪266495头)、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外销蛋类65.34万/t,占总产量的57.82%。国际市场占有情况:2001年出猪5024头,出口鲜、冻猪肉917t,冻鸡4094t,猪肉罐头259t,天然蜂蜜14686t。其中,蜂蜜出口位居全国第1。我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良好。到目前为止,没有因为畜产品质量问题致使消费者出现食物中毒。但也存在不少隐患。2001年,通过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和市场检疫等检疫手段检出并剔除病畜30878头,病禽138319只,检出并剔除不合格畜产品2257.61t。究其原因,主要涉及如下环节:一是畜禽饲养者在饲料中的添加剂配比不科学,导致有害重金属元素、有害非金属元素、激素类、抗生素类以及违禁药品在畜产品中蓄积。二是畜、禽、蜜蜂感染疾病后,导致畜产品和蜂蜜中微生物及其毒素含量超标,或是饲养者用药不当导致药品在畜产品和蜂蜜中蓄积。三是环境或水质污染严重,导致有害甚至有毒物质在畜产品中蓄积。产后加工、运输、包装或保存等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有害甚至有毒物质污染畜产品或畜产品腐败变质。

2我省畜产品检测与监督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做了大量工作。主要体现在:抓畜禽的防疫密度;抓屠宰厂(场)和市场的检疫工作;抓畜禽的产地检疫和运输检疫工作;生猪实行定点屠宰;卫生部门对市场上销售的猪肉就“瘦肉精”含量进行抽检;省技术监督局对市场上的部分畜产品也进行抽检;省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对出口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检测。这些,为我省进一步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1)疫病发生频繁。2001年,我省畜禽饲养量为540825.71万头(只),畜禽出栏量为54054.49万头(只),感染各种传染病畜禽数为296万头(只),死亡89.43万头(只)。(2)安检和监管难度大。我省规模养殖比例小,标准化生产加工的企业更少。80%为农户分散养殖或经营。过度分散且不标准的生产经营方式,给疫病防治、规范化管理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带来巨大的不便。(3)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①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目前,我国有如下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以及“通知”等直接或间接涉及畜产品质量安全:《商品检验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管理条例》、《饲料添加剂准许使用品种目录》、《畜产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关于加强农药、兽药管理的通知》、《官方取样程序》等。但是到目前为止,我省甚至我国没有出台一部关于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督的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就有《联邦肉类检验法》、《禽类产品检验法》、《蛋类产品检验法》、《美国肉禽屠宰加工厂(场)食品安全管理新法规》等。而且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执法管理主体非常明确,特别注重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以提高本国畜产品质量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障消费者健康。②地方标准体系不完善。目前,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关于畜产品安全及其相关的检测项目有1400多项,我国关于畜产品安全及其相关的检测项目现有920项,我省畜产品安全及其相关检测项目仅有121个。其中,很多单项标准与国家及国际通行的标准有较大差距,动物内脏中的各项检测标准基本没有。③基本没有建立检测体系。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日本、加拿大及欧盟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并通过该体系进行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的监督和检测。美国畜产品检测体系的最大特点是管理上权力的完全分离和技术的高度科学化。同时,对畜产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新西兰具有国家实验室的商业运作的实验室,具有完整的管理体系、严格的环保控制体系、完善的检测手段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所有从业人员均需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方可从事食品的化学、微生物、农药和兽药等共300余项的检测工作。实验室及客户终端之间全部实现联网,可随时对农场、屠宰加工厂、商场等进行质量监控。继农业部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立之后,江苏、山东、湖北三省也成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目前,我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还正在组建当中。(4)管理体制不顺。主要发达国家对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尽管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性,就是政府高度重视,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主体地位,组织机构非常健全。但我省乃至我国畜产品管理主体不明确,组织机构也不健全。(5)消费者关于畜产品安全的常识不多,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劣质畜产品辨别力不够强。

3加强我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建议

3.1加快立法,完善法规建议在国家出台关于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督的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前,制定《安徽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督试行条例》,使我省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工作有率可循,有法可依。

3.2建全和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规范养殖行为建议结合我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目前执行标准的实际情况以及我省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实地环境状况,参照《安徽省地方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及有关国际标准,以省农委为主体,制定(1)强制执行的标准体系,它低于国际标准,高于或与国家标准一致。凡不符合这一标准的畜产品一律不准在省内市场销售;(2)非强制执行的标准体系,它与国际标准一致,由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自愿采用。

3.3建立基地,抓点示范以当前的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抓规模养殖的标准化生产。加入WTO后,我省畜产品要想走出去,必须经得起国内、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考验。如果生产加工企业仍按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和加工,我省的畜产品就很难在国内经济发达省(市)的市场上立足,更难跨越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因而,从长远利益来看,我省应尽早尽快大力推广、鼓励和扶持规模养殖,并按《HACCP体系准则》规范其生产经营。建议在全省范围内按《HCACP体系准则》科学地建立若干标准化生产点和标准化畜产品销售点,从保障健康的角度引导消费趋势,在有关政策方面给予扶持,以点带面,逐步推动我省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

3.4强化检测,形成网络建议尽快建成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其主要职能是:(1)负责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技术要求高、时间长、难度大的检测项目;(2)负责对全省畜产品大中型批发市场的普检、统检和抽检工作;(3)负责省内外销畜产品或外省销入我省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4)省内外畜产品在我省消费市场销售过程中,因质量问题产生纠纷时,负责出具有法律效应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报告;(5)负责对市、县(区)级检测机构、检测点以及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中从事质检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6)定期向市、县(区)级检测机构通报省内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7)协助行政职能部门起草和修订省内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畜产品检测规程;(8)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协助政府部门起草和修订省内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

3.5加强执法,抓源头监管以《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管理条例》为依据,贯彻落实农业部2002年3月5日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农业部11号令《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及2002年10月25日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促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以省农牧行政部门为主体,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狠抓我省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和我省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及销售市场的监管工作,促成我省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与经营的合法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使我省畜、禽、蜂的饲养和疫病防治用药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3.6建立市场准入制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畜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基于对本国或本地畜牧业和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不仅西方发达国家纷纷筑起绿色贸易壁垒。我国的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省(市)也分别建立了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为督促我省畜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我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我省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建议我省尽早尽快建立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具体做法是:凡是进入我省市场的省内外企业的畜产品,必须到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或它所委托的检测机构去报检,报检合格拿到准入证后才允许在我省市场中流通或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