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

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食品控制安全;应用

关于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近些年来屡屡发生、见诸报端,因而国家专门制定食品安全法来严惩关于食品安全卫生的犯罪行为,同时也鼓励食品生产企业采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创新技术来保证食品安全卫生的实现,计算机技术自从20世纪6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在各行各业都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计算机信息技术因其高度智能化以及拥有可及时跟踪与追溯的属性,对于食品安全卫生体系的建设以及现代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美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早在20世纪90年代前,美国就已经在食品安全控制的过程中广泛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美国FDA要求企业建立农产品的电子信息档案,档案中包含农产品的批号、生产者、生产日期、销售顾客、销售时间、产品名称等一系列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对顾客是完全公开的,当顾客索要上述信息时,FDA必须在四个小时之内进行提供,而且相关计算机信息系统必须采用相应的保护措施,系统登陆者必须有系统的特殊授权,只有取得授权者才可以进入系统进行查看并操作,并且对于所有操作记录系统都会自动登录在案,禁止任何企业和个人对产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进行随意的删改。在2003年的时候,美国的农业部又建立了家畜追溯体系,要求为每一个家畜建立其特有的身份标识、每个家畜从出生、养殖直至屠宰、加工的每个过程,消费者都可对其进行追溯、鉴别以保证自己买到的所有肉制品都是百分百放心和安全的,所有的追溯过程以及信息的提供必须在48h之内完成。为保证对消费者提供的所有信息的准确和真实性,美国FDA调查员还可以随时对企业的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是否可靠,警报系统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一些关键程序和数据是否做好了人工备份,系统的是否存在人为干预的情况发生,当系统意外关闭数据丢失的情况下系统的数据自动保存功能是否行之有效,只有安全、可能且功能强大的系统才能保证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控制中作用的发挥。

2我国食品安全控制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我国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西方发达国家晚,相关的法律体系也亟待完善,目前虽也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建立了一些相关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来保障食品卫生和安全,例如HACCP软件自动控制系统以及自动跟踪及追溯系统,但是这些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只在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场合、一些最先进的食品生产企业才会采用这些信息技术,这些先进的食品信息技术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很多人对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也知之甚少,不仅普通百姓,就连食品生产企业对于先进信息技术也缺乏相应的专业度和敏感度,目前在我国世界五百强企业中,食品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足百分之五,与我国食品企业庞大的规模是极不相称的,许多食品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甚至认为采用计算机进行办公就是实现了食品安全的信息化管理,许多食品企业的职工文化水平并不高,普遍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这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变得愈发艰难。

3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控制领域发展的探讨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物欲横流和人们皆追求经济利益的现代社会,仅仅依靠道德来约束食品生产企业是不切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加大制法及执法力度,制定和完善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为相关的行政监督及执法人员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做到令行禁止,同时对于勇于采用新技术和使用现代化人才的食品企业,我国政府也可提供相关的政策和税收优惠,鼓励这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对其他企业起到激励作用。

3.2提升企业的食品安全化意识

我国食品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化较大、发展参差不齐的现状,尤其一些中小企业,可以说完全没有产品安全信息化的概念,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能够提供良好的行业发展氛围,从政策和舆论的方向对食品行业进行引导,成立食品行业安全协会,主动为协会的成员提供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措施,并向企业提供自身产品的追溯信息,开展相关网站信息建设,通过网络和舆论的力量引导食品企业关注食品安全信息化问题,强化企业食品安全信息化的意识和观念。

3.3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应用软件的开发

食品企业的相关IT供应商应适时把握食品安全软件方面的空缺和商机,结合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行业的发展特点及现状,开发适合我国食品企业使用的信息技术软件,同时建立相应的网络传输和共享系统,对于企业各部门独立分散、无法兼容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以实现信息共享的目的。

4结论

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范文2

一、文献综述

回顾近十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共有50项之多,如:2006年12月15日,金华市卫生防疫站查获1500公斤的毒瓜子事件,不法厂家瓜子中掺入矿物油;2007年3月至9月期间,广东河源发生的瘦肉精事件,用瘦肉精生产猪用混合饲料,导致484名市民中毒;2007年9月3日,万方牌豆奶中毒事件,吉化公司所属中小学校中万余名学生饮用学校购进的万方牌豆奶后,6362名学生集体中毒。2008年2月,哈尔滨香香鸟食品有限公司用陈月饼非法生产汤圆的恶性事件;2008年5月21日,长春市卫生局查处的猪血变鸭血事件,不法厂家用牛血、猪血和化工原料加工假鸭血;2008年6月21日,金华市卫生局查处的白砂糖事件,该白砂糖30%的成分为蔗糖,30%成分为硫酸镁,其余成分无法确认;2009年11月16日,金华火腿敌敌畏事件,金华市的两家火腿生产企业在为了避免蚊虫叮咬和生蛆,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剧毒农药敌敌畏;2010年5月11日,散装白酒事件,广州市民饮用含有剧毒工业酒精甲醇的散装白酒中毒死亡;2011年8月16日,维维牌天山雪活性乳饮料在上海被检测酵母菌数超标24倍;2012年11月12日,苏丹红鸡蛋事件,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有些不可避免,但是有些是不法商贩恶意为之,对这些只要采取正确措施是可以避免的。

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简称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是一个为国际认可的、保证食品免受生物性性、化学性及物理性危害的预防体系。

20世纪70年代HACCP概念与方法首次在美国被提出,当时,美国拜尔斯堡公司应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的要求生产一种100%不含有可有致病性微生物和病毒宇航食品。Pilobury提出HACCP的概念。专门用于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危害的环节,而所控制的过程包括原材料、生产、储运直至食品消费。

近年来HACCP体系已经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1992年2月,加拿大规定申请水产食品的登录的必备条件为水产品应施行以HACCP为基础的品质管理计划;1993 年6月食品法典委员会(FAO/WHO CAC)考虑修改《食品卫生的一般性原则》,把HACCP纳入该原则内;1993年FDA公布了强制水产品HACCP实施草案,并且正式公布一年后正式实施,同时考虑将HACCP的应用扩展到其他食品上;1995年5月,日本通过食品卫生法的修正而公布《综合卫生管理制造过程》,将其管理制度纳入法规,从乳、乳制品以及肉食制品等开始实施。同年,法国农业部公布《直接提供消费者的食品卫生相关法令》、《家禽屠宰场的卫生条件》、《生鲜肉加工、流通的卫生条件》并积极推动普及HACCP制度,作为生产者管理的指针,促进食品安全。

1990年,国家进口商品检验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食品专业委员会开始进行食品加工业应用HACCP体系的研究,制定了在出口食品生产建立其质量管理体系导则及一些在食品加工方面的HACCP 体系的具体实施法规,在全国开始引起讨论。在第十一届亚运会食品卫生防病评价中也体现了他的体系原理。同年,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等单位开始对乳制品、熟肉及饮料3类食品生产实施的HACCP体系监督管理的课题进行研究,有关报道现已屡见在科技杂志上。但如何执行HACCP体系,保证食品安全的问题,与国外相比,我们的研究及经验仍然缺乏。1999年农业部水产品行业标准《水产品加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水产业执行HACCP,但HACCP概念、原理、应用等问题仍未引起食品生产企业甚至是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因此,在食品领域中应加强宣传、推广和应用HACCP体系。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HACCP主要是通过科学和系统的方法,分析和查找食品生产过程的危害,确定具体的预防控制措施和关键控制点,并实施有效的监控,从而确保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它将食品质量管理的重点从依靠终产品检验来判断其卫生与安全程度的传统方法向生产管理因素转移,将不合格的产品消灭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产品在生产线终端被拒绝或丢弃的数量,消除生产和销售部安全产品的风险,被国际权威机构认可为控制由食品引起的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本次我的论文题目是《梅乡食品公司HACCP体系设计》,我的立意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凉果行业的工艺进行研究,然后导入HACCP体系,增强传统行业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研究方案(框架)

本文是以普宁市梅乡食品有限公司为例,对中国传统凉果行业的HACCP体系进行设计与研究,重点即HACCP系统的7个基本原理,难点即将这些原理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去。本文共分五大部分:一、HACCP体系简介;二、HACCP的相关理论;三、中国传统凉果行业潜在的问题及根源;四、以普宁市梅乡食品有限公司为例,分析凉果产品的HACCP体系实施过程;五、梅乡食品HACCP体系展望。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 介绍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着重笔墨将重点放在 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上。思路为分析现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凉果产品的HACCP体系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凉果产品的HACCP体系的改革思路。

四、进度计划

20xx年12月15日之前,确定论文题目;

20xx年12月28日之前,提交开题报告,指导教师查阅开题报告,进行开题检查;

20xx年2月10日之前,开始阅读资料、考虑方案、实验调试等毕业设计工作,并将毕业设计的部分成果交指导教师,进行中期检查;

20xx年3月10日之前,提交论文目录和论文初稿;

20xx年3月30日之前,做必要的实验演示操作及必要的修改,提交论文目录和论文定稿;

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范文3

1. 月子餐发展概况

月子餐的历史。最早出现坐月子的概念是出现在西汉的《礼记内则》,在《礼记内则》中称为“月内”,在我国,传统的思想认为坐月子是产后必须的仪式,产后妇女身体较为虚弱,需要一个月(甚至是四十天)养护才可以身体恢复,所以称为“坐月子”。在月子期间需卧床休息,调养好身体,促使身体尽快恢复。

现代的月子餐概念是台湾传过来的,台湾庄淑博士运用食物的营养与烹调等相关知识,结合中西医,得出坐月子理论。从此便有了月子餐的概念。

月子餐的现状。目前,月子餐在台湾已经相当成熟,根据《联合早报》报道,台湾地区有数十家专业月子餐,内地月子餐的发展速度也较快,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月子餐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科学坐月子越来越重视,产妇对自身的产后健康和形体恢复的重视,以及对婴儿健康等问题的重视,传统的月嫂服务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高要求,这已是人民健康问题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新型的月子餐正是通过科学的营养搭配方法,为广大产妇提供专业和特色的服务来赢取广大产妇的信任,是人们极其盼望的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2. HACCP体系概述

HACCP是一个确认、分析、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危害的系统方法。应用HACCP原理,建立HACCP体系并实施HACCP计划是一种简便、合理而且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手段,它通过对食品生产过程的危害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以及关键限值,预防食品本身以及在加工贮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的产生,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和减少影响消费者健康的食品安全危害。HACCP原理主要有七个部分构成:危害分析与预防控制措施、确定关键控制点、建立关键限值、关键控制点监视、纠正和纠正措施、验证程序以及记录保持程序[1]。

3. HACCP在月子餐生产中的应用

目前月子餐市场发展快速,但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完善,例如月子餐质量参差不齐、配方随意更改、安全保障程度不高等。笔者将HACCP管理系统应用于月子餐的生产过程中,对月子餐的安全卫生问题进行了探讨。

组成HACCP小组。月子餐的HACCP小组成员除了专业人员之外,还应该包括质控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厨师长、营养师、工程维修人员等,因为这些直接从事日常加工活动的人员,他们更熟悉操作过程的变化和限度,一旦发现问题也更容易处理[2]。例如品控员熟悉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害,并能进行专业的分析监控,因此适合担任HACCP体系里的主要负责人;生产管理人员或厨师熟悉生产工艺流程,能组织生产加工人员履行HACCP计划的各项要求;营养师与厨师长熟悉菜肴配方、加工标准及质量要求,可以负责HACCP体系中CCP的关键限值的制定;送餐或销售人员可担任月子餐的包装或运输过程的监控者等。

月子餐产品描述。月子餐是以产妇的健康、产后恢复以及婴儿的生长发育为目的,根据产妇产后营养需求,向产妇提供安全卫生、营养且色、香、味俱佳的餐点。其中安全卫生是必要条件,原料、设备(包括餐具)、厨房或车间环境、人员、加工贮藏及运输过程中的可能产生的危害都是影响月子餐安全的因素。

月子餐预期用途。科学合理的月子餐能促进产妇的健康、产后恢复以及婴儿的生长发育。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月子餐大多是根据产妇在每个阶段的生理特点、以及不同个体的期望而设计的。例如基础月子餐是将月子期间分为四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基本特点设计,以期达到最基本的营养需求以及保健作用;另外根据不同产妇的特点需求设计功能性的月子餐,例如催乳月子餐、产后虚弱调理月子餐、产后补血月子餐、产后补铁月子餐、产后补蛋白质月子餐、产后补维生素月子餐、排除恶露月子餐、清肠通便月子餐、活血化瘀月子餐等。

月子餐生产工艺流程。食谱设计――原料采购及验收――贮存――初加工――烹饪――包装――运输供应

危害分析与预防控制。危害分析是根据各种危害发生的可能风险(可能性和严重性)来确定一种危害的潜在显著性[2]。危害分析非常重要,只有通过详细的危害分析,找出可能发生的潜在危害,才能对潜在危害进行预防控制,只有对潜在危害进行预防控制,才能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月子餐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包括四个方面:生物性危害(如细菌、寄生虫等)、化学性危害(如亚硝酸盐、农药残留等)、物理性危害(如金属碎片、玻璃等)、其他危害(如食谱设计出错、原料的成熟度等)。具体危害分析及预防措施见表1。

确定关键控制点。运用“CCP判断树”来确定月子餐生产过程中的CCP。主要通过四个问题来判断,问题1:是否有控制措施。回答是则进入第二题,回答否则需重新考虑控制措施。问题2:该步骤是否是否可以将危害消除或者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回答是则为关键控制点CCP,回答否则进入下一题。问题3:危害产生的污染是否会超过可接受水平或增加到不可接受水平。回答是则进入下一题,回答否则表明不是CCP。问题4:后续步骤是否能消除危害或者将其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回答是则不是CCP,回答否则是CCP[1]。

纠正与纠正措施。纠正与纠正措施是指当关键控制点上关键限值发生偏离时,采取的措施。月子餐企业在制定HACCP时应当针对每个关键控制点和必要过程制定纠正和纠正措施,具体措施见表3。

验证程序。验证程序被用来确定HACCP体系是否按照计划运作、计划是否需要修改。验证包括审核(由政府验证机构或第三方执行)和内审(由企业HACCP小组成员执行)。其中主要验证内容包括:CCP点的验证、核查各种相关记录的验证、以及最终产品的微生物和化学检验等[3]。

记录保持程序。准确的记录保持是一个好的HACCP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包括HACCP计划和支持性文件、监视记录、纠正和纠正措施记录以及验证记录等。

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绿色化低碳餐饮企业

一、前言

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了80年代环境保护才被普遍认知。1992年,《21世纪议程》的通过标志着世界进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绿色环保时代。2009年底,全世界所有国家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中国政府曾在此前向世人郑重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到40%-45%。此后“低碳”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低碳生活”、“低碳经济”成了新世纪国民的共同追求。饭店、餐饮行业也不例外。前不久召开的“2010中国绿色饭店博览会暨中国饭店业大会”,以饭店业低碳节能产品展、国际绿色饭店新概念展、中国绿色饭店与绿色基地对接会等为主要内容,标志着我国绿色饭店、绿色餐饮事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绿色餐饮的含义

“绿色餐饮”可以理解为运用安全、健康、环保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从而维持生态的平衡性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因此“绿色餐饮”不仅仅要求食物本身的天然与营养,还要求食物的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绿色环保。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必须保证食品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绿色化,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来阐述:其一,采购环节的绿色化,即必须保证食品原料的安全与环保。企业采购的货物必须来自于合法和安全的货源,尤其不以采购野生动物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卖点,货物的数量与储备水平一定要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相适应。其二,生产环节的绿色化。由于餐饮业的生产性质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着大量的能量,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所以生产环节的绿色化于绿色餐饮构建而言极具意义。企业在食品生产中方法要确保营养与卫生,生产过程要注意运用绿色技术组织生产。其三,服务环节的绿色化。当客人点餐时,服务员要本着“经济实惠、合理配置、减少浪费”原则推荐食品并尽量介绍绿色健康的食品及饮品。服务员与食品直接接触时必须带上一次性手套保证食品的卫生及安全,餐厅装饰应采用环保无污染材料,为顾客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就餐环境。

三、我国绿色餐饮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绿色餐饮消费理念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在绿色理念的席卷下,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消费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崇尚美味到更加崇尚回归自然,绿色餐饮消费渐成时尚。2010年一项专题调查显示:71.38%的人认为发展环保产业和绿色产品对改善环境大有裨益;52.8%的人表示乐意购买绿色产品;37.9%的人已经或经常购买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理念正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二)食品原料绿色化难以保障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利润的强烈刺激,蔬菜、水果、水产等原料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食品安全事故也连续发生,这不仅影响了绿色餐饮的发展,也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此外,原料源头仍有不合法、欠环保的因素存在。

(三)生产能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

餐饮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庞大的日常消耗和能源消耗已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烟尘、废热、污水等污染物。据了解,餐饮业的能源消耗在成本开支中仅次于人力成本居于第二位,水、电、煤、气等能源费用的支出占营业费用的比例已达8%-15%,可以说,能源消耗已经成为餐饮业发展的主要阻碍。

(四)食品烹调生产过程存在隐患

食品的安全卫生程度与烹调制作的科学与否密切相关。在烹调加工时,方法不当极易混进或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原料造成污染。原料加工的温度过低、时间过长,油温过高等问题都可能对烹调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产生影响。食品的安全卫生程度还和从事食品生产的人员密切相关。若从事食品生产的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就可能发生为了追求菜肴食品质量的外在表现而在烹饪过程中随意加入一些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添加剂的现象,造成顾客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腹泻、食物中毒等。可见,食品的生产安全仍存在较多隐患。

(五)服务意识欠缺,就餐环境不理想

一个良好的进食环境是餐饮消费的基础。现在很多饭店的就餐环境惨不忍睹,空气不流通,地面脏乱;餐具卫生消毒不彻底;餐厅人声吵杂等都影响了客人的消费欲望。此外,当下很多餐饮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所展现的绿色服务意识还是较欠缺的。相当一部分服务员在给客人提供食品服务时,缺乏卫生健康意识,时常为了方便而放弃使用一次性手套,结果小则招致客人投诉,重则影响客人身体健康。

四、发展绿色餐饮的思路与策略

(一)狠抓食品安全,确保安全餐饮

1.健全食品卫生监管制度。首先,政府要不断完善检测体制,为绿色餐饮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源头保证。其次,企业要制定相关的食品安全制度。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学习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要做好食品安全事故的记录、整理和保存,以确保企业在生产、服务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营养、健康的安全餐饮。

2.采购绿色原料,严把质量关。品原料是餐饮经营的源头,绿色餐饮首先要追求的是原料的自然和安全。一是原料本身的营养价值,二是原料的种植与饲养健康、安全。企业自身应当把安全、卫生当作经营之本,为人们提供健康营养的优质餐饮。

3.改进烹饪技巧,注重生产安全。首先,在烹制过程中可运用更科学合理的烹饪方法烹制出健康、营养的食品;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可建立一系列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生产安全,如企业质检部门定期对厨房、仓库等部门的食品卫生情况进行全部位检查督导等。

(二)倡导绿色消费,打造优质餐饮

1.培养“绿色”员工。绿色餐饮的构建需要企业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企业应当不遗余力的培养绿色员工,企业可通过设立“绿色”环保管理小组,定期进行全员绿色环境保护培训,甚至可建立相关激励制度,使员工能更好地参与环境保护和贯彻企业的绿色餐饮理念。

2.吸引“绿色”消费者。企业应当加强引导消费者参与绿色消费。可通过向客人发送环保资料卡片,介绍其环保计划,引导客人参与、接受企业的绿色消费活动,让客人在消费过程中明白传统消费模式不利环保的弊端,以绿色就餐的方式亲身体验绿色消费的精神享受。企业应与相关部门、各新闻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便得到较好的宣传和支持,积极参与相关部门组织的环保活动,把绿色信息广泛、直接地传递给社会公众。

3.创建绿色企业文化。绿色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文化中融入环保观念,以绿色意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方面,旨在保护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企业全体员工提供一种共同的理念,给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提供指导方针。比如,开展“创绿”活动的宣传和培训,以此培养的员工的绿色意识,从设计到提品的全过程中都贯彻绿色环保思想,热心公益事业与社会公众共同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转贴于

(三)坚持节能降耗,实现低碳餐饮

1.成本减量化。减少在餐饮生产和消费流程中投入的物质量,从生产的源头节约能源和耗材的使用,从而在结果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例如,企业可以积极使用节能灯具,积极执行公共建筑冬夏季空调室内温度使用要求,以利于节约电能和减少污染;实施“计划用水、定额管理”,分解用水指标,实施考核制度,委托社会企业集中洗涤棉织品,以利于节约用水和减少污染。

2.资源再利用。资源的再利用也是减少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可以在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对资源回收利用。例如,通常可以对空调机组运行时热交换器产生的含热量的凝结水进行回收,在经过水质优化处理后可用于锅炉回水,从而节约到水资源的耗用;办公用纸是纸张耗用的主要途径,可以变单面使用为双面使用来减少纸张耗用;旧的口布可制成实用抹布、托盘垫等,可以减少资源浪费。

3.减少废弃物。企业可根据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建立物资采购、实用、回收处理制度,实行垃圾分类;可以在产品制作中设置大小不同级别的菜品,提醒客人以自己所需量点菜,以减少食品浪费;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耗用品,设置专门的服务岗位专门负责一次性低值易耗品的回收工作,可与当地各类耗用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的回收合作,使回收的资源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再利用。

(四)加强绿色餐饮品牌建设

1.政府部门积极实施餐饮品牌战略。政府部门应继续以开放、引导、促进、和规范为着力点,营造中国餐饮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实施餐饮业品牌战略,引导餐饮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品牌经营理念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全行业普及。例如,政府可立足于餐饮“老字号”培育一批餐饮品牌企业;适当简化手续,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品牌餐饮企业兴建绿色餐饮基地;实施信誉贷款,帮助、扶持品牌餐饮企业的发展等。

2.行业协会加强绿色餐饮品牌建设。行业组织在制定、实施绿色餐饮标准的基础上,要加强绿色餐饮品牌建设,把餐饮企业品牌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和“绿色餐饮”相结合,以品牌的力量提升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品位。可以选择一批规模大、信誉好、品牌知名度高的餐饮企业作为试点,推广节能设施设备,提高质量、能源的使用效率;形成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品牌形象,通过品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餐饮行业向绿色餐饮发展。

3.餐饮经营者积极发展绿色餐饮品牌。餐饮经营者应当积极运用品牌经营理念和连锁经营理念,依靠先进技术和管理,引进节能设备设施,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开发营养、健康的菜品,培养绿色员工,改善就餐环境,积极实施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消费群中赢得上好的口碑,树立起“绿色餐饮”品牌企业的形象,以此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参考文献

[1]朱玉宽,张鹏.绿色餐饮,不只是“绿色食品”[J].绿色视野,2009(1).

[2].中国绿色餐饮发展研究[J].学术交流,2009(9).

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食品安全 应用型课程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176-02

Abstract: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ed curriculum,the paper demonstrates constructing on applied curriculum of food safety specialty according to training objective in Suihua University,in order to culture senior-type and compound talents in subject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Key Words: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Food Safety;Applied Curriculum;Constructing

地方本科院校鉴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与职业技术院校之间,注重全方位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地方需求,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为主要目标。我校地处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食品产业占当地总产业的60%左右,再加上近些年食品质量问题不断出现,许多食品企业迫切需要大量专门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人才,我国毕业的食品安全学生与需求相差甚远。绥化市有近70家食品企业,而只有绥化学院一所高校,因此为适应地方食品安全发展的需要,我校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是通过课程实现的,课程要为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1]。重点大学学科体系的特征较为明显,学术性较浓,应用性较少,如果我们照搬重点大学的课程体系,不但形成不了我院应用型专业的办学特色,也很难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根据我院实际,如何构建课程体系,顺利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培养应用性人才,成为摆在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应用性课程体系的特点

1.1 课程组织要素的特点

应用性课程体系对于课程中概念的选择和传授要注重核心概念和关键概念,让学生掌握本课程中与专业相关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减少不必要的、繁杂、过时的概念,哪些概念既浪费授课时间,同时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课程中涉及到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概念,教师的解释要直接明了,而且要联系实际,必要时可以配以实物,以相对直观的方式将概念呈现给学生。此外,不要让学生过度地学习一些偏、尖、难的概念[2]。应用性课程体系对于原理的选择和传授要注重与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通过生活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例体验原理的真实性,并在课程教学方式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原理,这样就可以将抽象原理变得简单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1.2 课程组合方式的特点

课程组合方式是在一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将各门课程要素合理地排列组合,组成一个的合体,并在不断的学习中产生合力,增进学习累计功能,以有效实现培养目标[3]。课程组合通常是由基础到专业这个程序进行组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使学习产生了最大的累计效果。绥化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性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根据我校学生特点,破除其他高校学术性课程体系大而全、宽而广、层次分明的课程组织方式,建立灵活、高效的课程组合方式。同时,在知识内容的组合方面努力将实用知识与理论知识、社会知识与书本知识紧密联系。此外,还要进行课程之间的优化组合。应用性大学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是只懂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且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所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将基础理论课设在一年级,将专业基础课设在二年级,专业选修课设在三年级,毕业实习设在四年级,这种课程组合方式体现了课程综合化、交叉化的特征,使课程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实现课程知识之间的有机整合,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素质。

1.3 课程内容的特点

应用性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设计要认真分析地方需求、市场变化和学生的特征等因素,在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课程知识的实用性。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成为我校的必然使命,课程内容决不能脱离社会实际。作为专门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要注重和增加实用知识,使学生掌握能直接学以致用的知识和技能。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应用性课程体系除具有上述特点外,还应注重课程的实施,传统的课程实施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有讨论环节,忽视课程的生成和学生的互动,忽视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这些均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性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上要采取多种途径如:社会实践、自学、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等,养成自学的习惯,形成自我思维逻辑特色。另外,要重视实践教学,加深课程的实用性。

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性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课程的设置由培养目标决定。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地方发展的需要进行[4]。

2.1 培养目标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以食品科学及生命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涉及农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流通业、监督管理等领域[5]。该专业要求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宽广坚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要懂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不同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会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6]。绥化学院食品与质量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

2.1.1 基本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有一定专业理论,较强的理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较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积极思考和理性判断能力,具有较好的汉语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利用一种外语进行初步交流和查阅文献资料;掌握一种职业技能,同时能够比较熟练地操作和应用计算机。

2.1.2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基本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生产技术管理、质量检验、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掌握化学、生物学和仪器分析、食品检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分析检测和食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检验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技能和方法;了解食品工业质量安全的基本政策和法规;了解食品安全在资源综合性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食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分析的初步能力。

3 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我校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的应用性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课程设置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厚基础即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既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又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宽口径即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范围,既包括重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又包括多门社会科学知识。在此培养模式的指导下,绥化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了公共课和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政治理论课程,还有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军事理论与训练、形式与政策、公共艺术、工科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普通物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后续开设应用性专业课程的先决条件。

绥化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在学习完公共基础课后,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专业基础课是专业知识的基本骨架,是进行专业学习和获取新知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基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与化学是密切相关,我们相继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3.2 课程设置遵循重应用的原则

应用性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及企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也不需拿出大量的时间对学生就某一岗位进行太多的培训。为了构建好专业课程的应用性,绥化学院食品与质量安全专业的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调研,结合企业实际,同时由企业代表参与编写教学大纲,因为只有产业界代表才最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于其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将更多企业的所需融入到课堂上,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也掌握了更多企业中的实践知识。例如肉制品加工与检验及食品加工机械课程教学大纲的设置,就是食品教研室的老师与望奎双汇食品的负责人共同完成,把企业里目前的所需所想融入到课程中,这样同学们在课堂所学的知识能够更好的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体现了课程的实际应用性,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根据课程的特点在撰写教学大纲时,均与不同的企业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专业课程的应用性。另外,像食品毒理学、食品卫生学等涉及到医学的课程,我校聘请卫校的老师授课,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将他们的临床经验与食品紧密结合,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课程内容。食品企业经营管理课程聘请食品企业的人来授课,将更多的企业知识带入课堂,把握企业动态,感受企业氛围,更深体会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3.3 课程设置遵循重实践的原则

为了突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在课程的设置上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例如:我们在开设专业必修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及食品分析理论课的同时,相应的开设了实验课程,而且实验数量食品化学与食品分析均为18个,学时达到54,食品微生物实验数量为12个,学时为36,实验数量及学时数远远高于其他高校同类课程。我们所开设的各类课程的实验项目均是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有机结合。验证性实验强化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我们都知道食品检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微生物的检测,而微生物又很微观,因此对于微生物的鉴别,显微镜是必备工具,因此,食品微生物的第一个实验就是显微镜的正确使用,该实验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综合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为顺利开设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奠定基础。例如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实验,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厂经常检测哪些微生物,具体的检测方法以及如何根据检测结果判断产品是否合格,这样的实验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综合能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做到单人单组,每个同学都能自己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的操作基本功。同时,每门实验课程结束后,都要安排实验考核,这样能更进一步督促学生在平时所学的每个实验均能认真操作,认真思考,为今后的企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学生除了完成教学大纲中要求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外,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一定的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4 结语

构建应用性课程体系首先应充分了解应用性课程的特点,同时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结合企业发展,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进行建设,这不仅能适应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而且能满足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绥化学院是新建专业,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模式均处于摸索阶段,尤其应用性课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吕君丽.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设置研究――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2,34(7):155-158.

[2] 朱健.论高等学校应用性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1(4):39-41.

[3] 朱健,罗建文.论独立学院应用性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23-25.

[4] 许喜林,吴晖,石英,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现代食品科技,2007,23(11):99-100.

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范文6

近段时间,电视媒体不断打出广告:喝奶要喝“无抗奶”。有关“有抗奶”、“无抗奶”问题在乳品行业和消费者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些报刊媒体也宣称“无抗奶”将重新划分中国奶业格局。仿佛一夜之间,“无抗奶”就闯进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甚至导致某些消费者产生了恐慌心理。事实上,相当多的人至今也没弄明白什么是“无抗奶”。那么,究竟什么是“无抗奶”?“无抗奶”是否就是绿色健康的奶?“无抗奶”又是怎样的绿色食品呢?

什么是“无抗奶”

国家农业部奶类项目办公室的一位官员解释说:“无抗奶”就是用不含抗菌类药物的原料奶生产出的牛奶。乳牛一旦患病,抗生素类药物是治病的首选,其乳中会在一定时期内残存这些药物,这样的牛奶被称为“有抗奶”,对人体健康不利。

在我国,“无抗奶”还是一个新名词。由不含抗生素的原奶生产出的奶制品,因其中不含抗生素或者含量较少而被称为“无抗奶”,它是一个产品质量标准,而非增加的新品种,是一种更安全更健康的牛奶指标。

国际上,联合国食品发展委员会曾经就牛奶中的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磺胺等抗菌类药物含量作出过规定,严格明确了牛奶中抗生素的检测指标,并为确保“无抗”制定了严格的制度:首先,加强奶牛场管理,奶牛场需具备完善的兽病防治保障体系,实现机械化挤奶;其次,实现奶源控制,做到车车检测,有“抗”拒收;再次,成品需检测。如此层层把关,从根本上保障了饮用奶的安全。

“有抗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浙江大学兽医专家高庆田说,长期饮用“有抗奶”,会使正常人被动接受、积累抗生素,从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当患病时再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就会下降,而医生往往对治疗无效的原因又不易查明,导致延误病情,耽误治疗。

兽医药理学专家、北京农学院的吴国娟教授就“有抗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作了如下分析:

1.过敏反应:牛奶中青霉素、磺胺类药物残留会使对这类药物过敏的食用者发生过敏性反应。

2.对胃肠道菌群的影响:正常人体内寄生着大量菌群,它们与人体共生,如果长期与动物性食品中残留的抗菌类药物接触,就会抑制或杀灭敏感菌、耐药菌或条件性致病菌,使体内微生物平衡遭到破坏,导致人体菌群失调。

3.细菌耐药性增强:由于牛奶中抗菌类药物浓度低于有效抑菌或杀菌浓度,使细菌耐药性不断加强,而且很多细菌会由单一耐药发展到多重耐药,且病原菌的耐药基因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互相传递。

有人曾试图以加热方式来消除牛奶中的抗生素残留,但实验证明,由于一般抗生素热稳定性高,牛奶加热杀菌无法将其破坏,实际收效并不明显。如青霉素在62℃下,经30分钟热处理,其含量仅减少3.2%;在71℃下,经30分钟热处理,其含量仅减少10.1%;在121℃下,经30分钟热处理,其含量仅减少59.7%。这样,混有抗生素牛奶的原料乳加工成消毒奶等乳制品后,仍有相当剂量的抗生素残留。

权威报告称牛奶不必“无抗”

欧美国家多年前就以法规的形式禁止抗生素残留超限量的牛奶上市,一旦发现牛奶中含有抗生素,奶场必须停产,甚至要收回全部产品并予以销毁。美国每年因奶牛患乳腺炎造成的损失达20亿美元,而全世界每年的损失更高达100亿美元。

我国在1985年的GB5408-85《消毒牛乳》标准附录A中,有对“生鲜牛乳的一般技术要求”规定,用抗生素或其他对牛乳有影响的药物治疗患病期间的母牛所产的牛乳和停药后3日内的牛乳不得收购。但在1986年的《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中,上述规定被宣布作废。

近几年来,随着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卫生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奶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两大行会“巨头”联合对外了《中国“无抗奶”报告》,宣称“进入市场的牛奶都是安全的”,消费者没必要为“是否有抗”而恐慌。

中国奶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介绍,中国乳业市场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无抗奶”工作。2001年9月农业部了《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行业标准,对生鲜牛乳的卫生指标要求中除汞、六六六、滴滴涕外,又增加了砷、铅、铬、硝酸盐等11项限制指标,并明确了“抗生素不能检出”。

在《中国“无抗奶”报告》后,不少业内专家对此也非常关注。国家兽医安全评价中心主任沈建忠告诉记者:“进入市场的鲜牛奶几乎不存在‘有抗’一说。”他说,凡是按照国家有关奶业规定生产并进入市场的牛奶,只要抗生素检测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限量,生鲜牛乳就是卫生安全的,消费者没必要为此担心。中国疾病预防中心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研究员张志强则表示,对于生鲜牛乳的“抗生素检测”手段和标准在世界各国都不一样:“一般来讲,只要在国家规定的标准残留量以下,就可以认为牛奶是安全卫生的。”

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毒预防中心的专家说,目前还没有收到喝奶及吃奶制品所引发中毒或疾病的报告,企业之所以纷纷强调自己生产的牛奶不含抗生素,大致可以说是一种商业炒作和推销手段。

“无抗”之争带来的思索

牛奶的人均消费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生活质量和人民的健康水平。近年来,我国开始在国民中大力推广喝牛奶。但由于饮食习惯的原因,我国的人年均消费牛奶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我们在大力提高牛奶产量的同时,必须认识到“有抗奶”作为食品污染源,随着喝奶群体的不断扩大,人体污染的治理将比环境污染的治理更难。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加紧制订更加严格的农产品标准,力争与国际健康食品标准接轨,所有不能保障安全的食品都将被拒绝上市,这一是为了保障食品健康,二是要打破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