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实践报告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外实践报告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外实践报告总结

校外实践报告总结范文1

关键词:会计教育 会计实习 实习评价 基地实习

在会计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如何做好校外基地实习一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考核体系兼具标准和导向的功能,是校外基地实习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Nelson(1952)认为,会计实习将在未来的会计师教育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他指出的实习三大领域中就包括了本文所涉及的事务所实习。Coco(2000)的研究表明,三分之一的学校中50%以上的学生完成了常规实习。一旦常规校外实习得到统一安排时,就具备了考核体系建立的基础,而且校外基地实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Beard(2007)认为,校外基地实习有助于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有助于其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助于未来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助于提高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这都需要一套组织有序、监控科学的考核体系才能实现校外基地实习项目的理想效果。

一、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李文国等(2007)指出,实践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成绩考核难度更大。校外基地实习的“校外”特点决定,在实习期间,校内指导教师很难有效地监控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实习效果的考核也就成了一大难题。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等具体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Beard(2007)以美国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会计基地实习项目为例的研究表明,校外实习评价是一个涉及到实习生本人、基地和学校导师的综合评价,必须建立一个“现场(on-site)”综合评价体系才能保证各方达成实习目标。这一观点意味着,校外基地实习由于是三方参与,只有三方共赢才能使得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一套体现三方目标的考核体系是实现实习效果的必要保证。

与校外基地实习项目相关的三方中,实习生是项目的实际承担者和践行人,实习生在考核体系中是被考核者的身份,但同时也可以通过实习自我评价能力提升的效果,再加上基地和学校作为考核主体对实习生的实习工作进行评价,形成了三方评价基础。因此,实习生需要就其参与的校外基地实习项目的所有工作和贡献在考核系统中显示,基地和学校则就其提供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Beard(2007)认为,实习生可以下面的方式提供信息:实习日记、实习e-mail汇报、自我鉴定、书面的实习报告、口头的报告等。

有了实习生提供的资料后,考核主体就可以按照标准对资料进行衡量,理出高低优差。需要注意的是,校外基地实习的考核主体有三个,其中基地和学校面对的是同样的实习生、同样的实习生汇报资料,但二者的评价不是简单的重复考核,而实习生的自我评价最终体现在基地和学校如何采纳。基地的考核更侧重具体实习任务的完成效果,学校的考核更侧重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否达到。由于校外基地实习项目持续时间往往达到数周,实习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在基地度过,基地考核和学校考核就会出现不同步的情况。另外,考核应该是全过程的,使得实习生在任何时候都处于监控之下,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考核应体现不同的侧重点。

二、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

科学的考核体系首先应该保证实习参与各方能够有机地融入其中,并体现其责任与义务,实现其目标。参与各方中,实习生是被考核对象,基地和学校是考核主体,联结考核主体和考核对象的载体是校外基地实习项目。因此,这一考核体系应该是由基地和学校为主体来实施的,以校外基地实习项目为依托来开展的,以提高实习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来设计的一个综合评价体系。

考核主体是考核体系的实施者,包括校外实习基地和学校,最终的承担者往往是基地实习项目的负责人(项目经理)和学校负责学生实习项目的导师。基地的考核目标是实习生在岗位上能够胜任工作,按时完成任务;学校的考核目标是实习生在基地能够完成专业实习计划,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考核目标的细化和量化即是考核标准,实习生的实际表现与考核标准的对比形成最终考核结果。

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的设计需要结合不同考核主体的目标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考核对象和考核项目。准确地说,考核对象是实习生在实习项目完成各种工作的具体表现,但评价结果需要对应到实习生本人。纳入到考核体系的考核项目必须具有共性以保证考核的公平性,基地实习时的工作项目可以作为考核项目,比如每一位实习生都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工作、完成顶岗任务、提交实习报告,这类工作项目有统一的标准要求,而且事先告知实习生,那么在工作完成后的考核评价就有据可依,并可以实现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下进行个体的效果比较。

校外基地实习项目是考核体系的载体,如同一门课程一样,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过程,过程的不同阶段安排有不同的内容、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因此考核体系应是体现校外基地实习的过程考核。同时基地和学校作为考核主体在实习项目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考核体系中体现了不同的地位。

三、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自2007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会计学专业在大三秋季学期开展了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统一安排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外基地进行“专业认知实习”、“会计实习”和“审计信息系统”三门实践课共7周计4.5学分的实习。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建立了一整套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并在执行中不断得到完善。

如下页表1所示,我们将考核分成了三个阶段:实习前考核、实习中考核和实习后考核。实习前的主要任务包括业务培训和综合面试两部分,基地企业(通常是会计师事务所)首先会派出培训师到学校为实习生开展40学时的业务培训,之后对实习生进行综合面试,二者的综合成绩会成为实习生是否被录用的依据。被录用的实习生将陆续进入基地企业的审计项目进行顶岗实习,此时实习生彻底离开学校,由基地企业审计项目经理负责指导,开始真正的岗位实习工作,实习持续时间与审计项目的持续时间有关,一般从4周到8周不等。这一阶段,项目经理与实习生接触最多,实习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果都可以直接得到反映,项目经理成为此阶段最主要的考核主体,其最终出具的实习证明与鉴定是这一阶段的重要考核文件。学校直接负责实习生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形式的学生实习日记了解学生的实习效果,在考核体系中起到辅助作用。审计项目结束后,实习生也就随之结束了校外基地实习返回学校。本阶段,实习生需要总结全部实习工作,体现为文字和座谈交流两种形式,文字资料包括:实习报告、实习日记、实习案例、实习鉴定等,结合小组集体座谈的结果和第一阶段基地企业提供的成绩,学校导师最终对实习生三门实习课程进行评价,给出最终成绩。基地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的系列评价结果也成为日后是否接收该实习生入职工作(如果实习生有此意愿)的重要依据。评价全过程可见表1。

考核体系的顺利运行有赖于校外基地实习项目的健康运行,实习生、基地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的长效机制是基础和保证。通过校外基地实习这一载体,三者的目标都可以达到,因此而制定的考核体系就可以顺利推行下去,各方在该考核体系中体现了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要求,认真完成考核体系规定的内容也就可以确保实习项目得到很好的执行。

第一,考核体系体现了科学性。考核结果以内容翔实的、可验证的资料为依据,同时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实际行为与文字总结相结合,具有单一考卷考试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二,考核体系体现了可行性。各个阶段和各个主体的考核都是可操作、易操作,比如实习生实际顶岗工作的考核由项目经理完成是可操作、易操作的,而如果换作由学校导师来完成这一阶段的考核工作就是不现实的。第三,考核体系体现了全面性。通过校内与校外的结合,现实与未来的结合,过程材料与结果材料的结合,我们整合各个参与方,使其自然地加入到合作中来,并在结果中有所体现。第四,考核体系体现了全程可追溯性。整个实习期(实习前、中、后)可能持续4到8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仅仅是最后环节进行考核,那么前期的空白无益于佐证最终的成绩,考核结果的权威性会受到质疑,而全程可追溯的考核体系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四、校外基地实习考核体系的变迁

中国农业大学校外基地实习项目已经连续执行5年时间,期间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科学、有效、可行的考核体系,使其不断得到完善和丰富,这一过程的变化体现了我们探索的轨迹。

表2显示,5年来实施的考核项目不断增加,从2007年的三项,到2008年的5项、2009年的7项,直至2010年后的12项,最终形成了会计专业多方参与的全过程校外实习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在2010年后渐趋稳定,逐渐发挥了实习主导和效果评价双重作用。

五、总结与展望

在长期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开展校外基地实习的基础上,我们共同探索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全方位、全过程考核体系。多考核主体保证了基地实习各方目标的实现,也有效地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全过程考核保证了基地实习的整体效果,很好地体现了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提高使得考核体系持续被丰富和完善,也体现了学校与校外基地稳定合作的旺盛生命力。

从会计人才培养的角度,校外基地实习在全世界范围都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基地建立稳定而有效的合作关系是这一培养环节进行下去的前提,建立科学考核体系既是合作各方的关注点,也是密切合作各方的联结点。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不断得到深化和加强。X

参考文献:

校外实践报告总结范文2

(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岛 266109)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摘要:本研究以发酵工程课程实习为例,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2个方面对以主动学习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实习的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实践效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团队成绩、项目设计、实习准备、实习表现和实习收获的平时成绩评价方式和注重总结和归纳实习内容并撰写实习报告相结合的期末成绩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研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实习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Abstract: The estimation method of guiding initiative study in course practice used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was reformed from the apsects of usual performance and term examination—taking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course practice as example. Practical effects showed that the estimation methods of usual performance, namely team achievement, project design, practice preparation, parctice performance and practice achievement, and the methods of the term examination which was evaluated by the practice report emphatically summarized and concluded the practice content, aroused students′ initiative study to some extent, and improved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which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stimation methods in course practice using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关键词 :主动学习;课程实习;评价方法;改革与实践;发酵工程

Key words: initiative study;course practice;estimation method;reform and practice;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64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170-02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高效精品课程发酵工程项目(2013BK208);青岛农业大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教学研究项目(XJG2013133)。

作者简介:李树文(1978-),男,吉林梅河口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发酵工程教学与科研;咸洪泉(1967-),男,满族,吉林四平人,教授,博士,从事应用真菌工程教学与科研;郭立忠(通讯作者)(1964-),男,山东莱阳人,教授,教学院长,从事应用真菌工程教学与科研。

0 引言

课程实习是在本门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结束之后进一步为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而设置的,该课程需要做好理论课程教授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验课程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铺垫之后开始,该实习课程主要通过系统性、进阶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操作和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观摩和学习完成的。发酵工程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生物催化剂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或为社会服务的技术,是将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学科[1],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2]。因此该课程实习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实践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则把课程实习当作一次集体旅游活动对待,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无论怎样对待课程实习最终考核也能过关。长此以往,形成不良学风,上一个年级传递给下一个年级而产生恶性循环。为杜绝类似现象发生,形成良好风气,本研究以发酵工程课程实习为例,将课程实习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2个方面,从课程实习评价方法角度进行改革与实践,进而使学生形成主动性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课程实习评价方法的改革

课程实习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2部分,所占分数比例分别为60%和40%。课程实习时间设置为2周,即校内实习项目6天,校外实习项目6天,其中校内实习项目提出预设题目的情况下,给予半天时间用于实习内容的设计和方案讨论;校外实习项目给予半天时间用于实践内容的学习资料的准备和收集,具体评价方法如图1所示。

1.1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由校内实习项目和校外实习项目成绩2部分组成,其中校内成绩占40%,校外成绩占60%。

1.1.1 校内实习项目

校内实习项目采用项目设计和团队竞争模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分为4个团队,实施过程如下:

①每个团队根据实习项目内容制定项目计划和撰写设计方案。上课之前上交,内容包括项目解题(明确实验目的和发酵原理)、收集资料、制定的小组计划(各个成员的具体分工)、具体实施方案;

②各个小组讲解方案,教师提出建议,然后各个团队进行项目实施,各团队协作,完成计划,教师给予鼓励和协调;

③检查评估总结,每组展示,相互评比学习,教师进行重点讲评,小组之间交流座谈,教师进行过程性口试。

教师依据每个团队项目的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和方案讲解能力给予项目设计成绩评定,占校内实习平时成绩的50%;依据团队成员的项目执行能力、合作能力(组长和成员之间、成员和成员之间)、实验结果分析能力和回答问题情况给予团队成绩评定,占校内实习平时成绩的50%。

1.1.2 校外实习项目

校外实习项目指的是到企业或者工厂进行参观和实践操作,掌握和了解现代化发酵工程的前沿和进展。为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评价分为3个部分,即实习准备、实习表现、实习收获,分别占校外实习项目平时成绩的30%、30%、40%。

①实习准备。

实习准备,暗示预习和查阅文献资料的重要性,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实践,实习准备是学生实习的起始环节,直接影响着实习的质量。离校之前,教师要检查学生准备的参考书和参考资料,以便实习期间查阅,从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实习效果;要求学生在离校之前进行预习与阅读,记录自己认为的难点、重点和问题,以便到实习现场对照学习、增强知识的牢固性。个人生活方面考虑周全,避免丢三落四,影响实习。最终评价形式为预习笔记,笔记中包括本次实习目的、所了解的工艺流程图、准备的参考资料目录、自己认为的难点和重点、想要弄清楚的问题、书写一页实习出发前的个人生活准备方面的事情。

②实习表现。

实习表现考核学生是否服从教师和工厂的安排,是否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实习,是否遵守工厂的劳动纪律,是否有敷衍了事现象,是否违反实习规定,是否能够在实现过程中认真听讲,记录实习笔记。最终评价形式为实习笔记,每个人是否进行记录。

③实习收获。

实习收获包括小组座谈,小组讨论和口试,其中座谈是指学生针对实习过程总结和归纳自己的实习收获以及对实习过程的建议;小组讨论针对发酵工艺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如何解决或者如何改进某个操作单元的流程,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提出可行性的见解;过程性口试,体现出交流互动和启发创新,实习收获大的学生,回答和提出问题较为深入,收获小的学生,往往不愿交流或肤浅交流。

教师根据各个小组参与情况、讨论结果和回答问题情况给予评定。

1.2 期末成绩

期末成绩的评价形式为实习报告。实习报告针对整个课程实习过程的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进行实习内容、实习收获以及创新想法的总结和归纳,该报告对于某一具体发酵产品的生产工艺应全面具体,涉及的内容以发酵原料的选择及预处理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及扩大培养发酵设备选择及工艺条件控制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方法和设备发酵废物的回收和利用为主线[3],并且对该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和生产现状进行评述,教师根据其完整性、系统性、正确性、前言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定。

2 课程实习评价方法实践效果

实践效果是通过教学质量评价分数进行评定的。教学质量评价分数是由学校教务处发起,由学生对教师所教授课程的总体质量(11项内容)进行分数的网上不记名评定。发酵工程课程改革前,即2010年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分为91.813分,低于当年全校平均教学质量分数;改革后,即2014年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分为94.735分,高于当年全校平均教学质量分数(具体分数可登陆青岛农业大学网站查询:http://10.10.3.17/;2011-2013年未授课)。二个学年参加评价的人数基本相当,即2010年70人,2014年67人,样本容量相当。2010年和2014年各分数评价人次数所占比例说明如图2所示。2014年对该课程的评价是优秀、良好和少数中等,没有了不及格、及格的选项。从学生评教的分数和评价等级比例数变化看,该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3 总结

本课题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平时成绩比例至60%,平时成绩多角度的从团队成绩、项目设计、实习准备、实习表现和实习收获等方式进行考核,期末成绩从总结和归纳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报告方式评定,通过以上方式开展课程实习的评价考核,通过具体实施后结果表明该课程实习评价方法的改革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本研究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课堂上、课前和课后对所学习的课程进行了积极地主动性的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实习的成绩评价方式提供了参考。诚然,还需要进行深化改革,总结经验和教训,听取课堂内外的意见,争取教学质量评价分数达到95%以上,全部优秀。

参考文献:

[1]李艳.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校外实践报告总结范文3

【关键词】校外实习实训 工学结合 信息管理平台 工作流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15-02

一 高职高专校外实习实训的重要性及管理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高教界逐渐形成了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潮流,国内也纷纷开始尝试教育改革以适应市场人才的需求。校外实习实训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中,实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亮点,而此亮点也正是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的结果。

校外实训有别于校内实训的特殊实训形式,是学生在学期间到实际的生产环境参与工作、将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达到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只有参与实际生产实践培养的人才才是市场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由于校外实习实训企业的多样性、分散性等特点,在时间、地点、学生组织、教师管理、实践岗位、实习任务等问题上经常存在协调不一致的问题。特别在管理上,学校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做到精细化管理,大部分企业基于廉价劳动力的目的对学校的实习实训要求理解不到位,直接导致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显得散、乱,对自己的实习实训目的不明确,犹如放鸽一样,自由发挥,甚至理解为打短工。多年来,国内在实施基于“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时,在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校外实习实训部分落实得相当差。

因此要不断改进实习实训的管理方式,有效地监控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对“工学交替”新教学模式下“工”这一教学环节对指导教师、学生实践情况的监控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规范总结,归纳实习管理模式

为有效管理学校、学生、企业的实训过程,取得良好的校外实训效果,很有必要对校外实习实训进行规范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督促企业、教师的指导过程,监控学生的实习日志、实训工作记录、作业评价、实训考核、综合报告等材料。不仅要评估学生的实训质量,也要把教师的实训指导质量细化为指标项目,融化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评过程中。

经反复调研、多年实践,依据实训开展的形式、时机、管理模式等可将校外实习实训总结为参观实习、体验实习、技能实习、就业实习等类型,对每种实习的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特别对学生的实习成果制定评价体系,最终形成实习成绩。

1.参观实习

通过参观本专业对口企业的工作情况、生产过程等,使学生对本专业有感性的认识,达到入学专业教育的目的。主要分为以下环节完成:(1)教研室提出计划,明确参观企业及时间、带队指导教师等;(2)系教务秘书统一审核,组织交通等事务;(3)参观回来后,学生提交心得体会,指导教师审阅。

2.体验实习

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第一线,按企业普通员工制度组织生产,使学生感受企业一线生产氛围,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其过程可分为以下环节完成:(1)系教学秘书制订实习计划,明确参与班级及带队管理教师;(2)相应班辅导员确定本班可参与学生,并逐个将学生分配给带队管理教师;(3)带队管理教师与学生到企业后,教师负责日常的生活管理,要记录与企业方的交流信息、与学生的交流信息、学生的考勤记录等,学生完成实习后,提交实结,其相应带队教师完成审阅工作。

3.技能实习

结合专业需要,将学生分配至企业专业岗位上,由企业指导教师完成指导,使学生真实体会专业岗位的工作情况及工作内容,达到专业锻炼的目的。实习环节可分解为:(1)企业人力资源制订实习用人需求计划;(2)系教务秘书确定参与班级;(3)相应班辅导员确定参与学生;(4)企业人力资源逐个确定学生实习岗位及指导教师;(5)学生到岗实习,提交实习计划、周记、完成实习后的总结等,指导教师相应审核学生的实习计划、批阅周记、审核总结等。

4.就业实习

就业实习主要是学生在毕业前结合就业开展的实习;很多学校还要求完成毕业前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二者结合起来完成,此时校内指导老师负责毕业设计的指导,同时还需对学生的就业实习过程进行辅导管理。实习环节可归纳为:(1)系教务秘书制订任务计划,明确实习时间,参与的班级、指导教师;(2)指导教师各自登记毕业设计题目,教务依次审核确认;(3)相应班辅导员确定本班可参与的学生;(4)指导教师、学生双向选择;(5)学生开展实习、毕业设计工作,提交实习过程资料、毕业论文撰写材料等,指导教师分别对本组学生审核、管理。

三 信息化平台建设要点

依据校外实习的组织管理过程及实习内容的特点将其归纳为四大类实习后,为了管理的规范性,提高效率,建立一个信息化管理平台就相当有必要。在建设此管理平台时要充分考虑校外实习的不定期性、专业性、分散性的特点,需重

点考虑:(1)根据每次实习开展的线性工作特点,系统设计为工作流的管理模式;(2)注意数据的共享和隔离,校外实习往往是各系、各专业分别组织实施,要做好各单位数据的相对独立性和共享处理;(3)每个用户在系统中应只见与本人相关的数据,避免陷入数据海洋;(4)做好每个工作环节的容错处理机制;(5)依据学校实际制定好量化指标,加强考核、监督机制。

四 效果及意义

由于实习企业及岗位的多样性,基于“工学交替”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也就具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如时间、地点、合作企业、参与人数、指导教师、实践岗位等,这就给其管理带来了诸多的不便。通过归纳整理校外实训的各种组织模式,整理为四大类实习过程,规范了管理,理清了思路。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中对参与实践活动的教师、学生、企业进行实时记录,了解实习开展中的各种情况;建立完善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该评价体系评估实习质量,综合、客观、科学地指导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评价体系中加强了实习指导老师的管理,以实习开展情况核准实习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及报酬,督促指导老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指导水平。信息平台也能实时采集师生的反馈数据,对合作企业也实现了完善的考核评分机制,促进了实习合作企业的质量改进。采用以上过程化跟踪、实时改进、及时反馈的信息化手段,对不断改进基于“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有效监控实习中的不确定因素,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和实习学生的监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立新.发达国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2]董晓青.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实习实训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1(9)

[3]吴宪洲.以就业为特征的高职教育模式[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4)

校外实践报告总结范文4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训的教学现状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遍支持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训教学。

早在2006年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各大企业接受高等职业院校实习的制度,有效的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所以近年来校外实训教学已经成为各大高职院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市场营销专业又是一门综合性、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所以“走出去”就成为了学生实践课堂教学理论,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的关键步骤。根据调查了解,现今在我国有很多职业技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都建立了校外实训教学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而且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也相对较大。

(二)、校外实训效果并未达到理想状态。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比较支持市场营销专业的校外实训教学,但从目前来看,校外实训教学的实践效果却差强人意,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对待校外实训教学的态度多数学生也是“百感交集”,一方面大多数学生非常期待校外实训,并认为校外实训实属于必然的学习环节;而另一方面学生对校外实训又颇感无奈,因为实训的过程和结果往往达不到学生所期待的效果,很多时候都是满怀期待而去,略带遗憾而归,所以好多学生对待校外实训教学成了“形同鸡肋”。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1、校外实训单位不够稳定。很多高职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每年都在不断变化,学校花了不少精力建设的实训单位往往一两次实训后就放弃与学校的合作。

2、校外实训单位单一,实训内容单调。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训内容一般包括销售管理技能实训、广告策划实训、推销能力实训、市场调查实训等等,这些实训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真正进入公司相应的部门才能接触到相关内容的实战训练。但现实中,学生很难真正接触到相关内容的训练。

(二)、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经验。在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比较晚,师资缺乏,而拥有企业经验,具有实践技能的“双师素质”教师就更为匮乏,很多教师的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更有一部分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到营销专业。没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对于学生在实训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往往很难做出及时合理的解释和引导,因为好多问题是书本上找不到的,对于没有企业经验的教师来说,对于问题的认识比起学生来说并没有更多的优势。

(三)、实训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实训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方面,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发展的时间不长,具体的实训方法实训要求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院校一般都是自己制定实习指导书和实训方案,而制定过程中往往缺乏了一定的规范性。二是针对教师管理方面,校外实训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规定一般不太严格详细,大多数指导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在实训期间到实训单位察看几次,每次察看也只是例行公事的“蜻蜓点水”,到校外实训结束时,象征性的根据每个学生的实习报告给学生的实训结果评价打分,然后递交上一份工作总结,并没有亲身参加到学生校外实训的过程中,这样的实训指导根本起不到任何实质作用。三是对学生的管理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教学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学校对实训教学的要求远远达没有对理论教学的要求严格。实训结束后学生递交上来的经过企业考核的实训报告评价往往都很高,而且趋同一致,缺乏可信度,所以很多学生对校外实训采取应付态度,导致实训教学流于形式,更是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提高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效果的意见

(一)、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交流。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后,校方应更加关注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加深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感情,以保障实训基地的稳固和可持续性发展。学校必须建立专业的实训指导教师到企业定期检查制度、联络感情,并分担企业的精力;保证随时都有学校专业教师或企业外聘指导人员进行实训指导,以解决学生实训中所遇到的问题,达到实训教学要求,保证实训质量。另外,加大实训基地的开发工作也势在必行,不能只图方便,集中于餐饮和超市等行业,应加大力度,扩展实训单位的范围,联系一些社会上较为知名的企业,以项目为依托,例如广告策划实训教学,可以联系相关的广告公司,将广告公司的业务项目作为学生的实训内容,把学生的作业与公司员工作品一起参与客户的评价。对于进入公司管理层实训的同学要加强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遵守公司规章制度,保守公司商业秘密,获得公司的信赖。

(二)、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双师型”师资建设。在解决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双师型”师资建设的问题上,一些学校采取的办法值得借鉴。一是“送出去”,将校内专业教师送到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巧,对于到企业培训的教师政策上要给予支持,在保证发放基本工资的同时适当给予教师一定的补助。培训次数可根据时间不定期培训,每次的时间以半年到一年较为合适。同时鼓励教师考取“营销师”“高级营销师”证书。二是“请进来”,聘请一些企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组成实践性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由校外指导教师全权负责实训指导工作,手把手的传授、帮助和带领,对于学生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释和帮助。

(三)、规范实训管理工作。规范实训管理工作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训教学的研究工作,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针对本专业校外实训工作进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训指导材料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训方案。第二严格的考核实训指导教师。可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反馈评价、本系实践教学质量检查小组评价、学校实践教学检查组反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指导教师的实训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实行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超课量津贴奖励挂钩的办法,提高教师对实训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第三严格对实训学生的考核工作。科学的考核制度是保证实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应规范实训教学考核办法,首先要制定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及实训成绩评定办法的教学文件。对于能够量化的项目尽量量化。学校加强与实训单位的联系,随时了解实训学生的实训表现,要求实训单位对每个学生的实训情况给与真实地反馈评价;严格学生校外实训纪律规范,对于不能遵守实训单位规章制度的给与相应的惩罚措施;学生最终的实训成绩鉴定不能仅凭一份实训总结定结果,要结合学生实训工作中的日常表现进行综合评定。每次实训工作结束后,要针对本次实训工作召开实训总结大会,详细分析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绩,并对实训教学中表现优良和表现较差的同学给与相应的奖惩,端正学生的实训态度。

校外实践报告总结范文5

[关键词]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校企互嵌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38-02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基于校企互嵌的“校内工学交替,校外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基于校企互嵌的“校内工学交替,校外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图所示),就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成功实施人才培养的“234”工程,即在职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阶段、职业发展能力培养阶段三个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授课教师与企业员工对接四个对接,实现培养学生区域销售和零售管理两大关键能力。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个育人平台,校企联合,将学生在校的学习与在企业的实习紧密结合。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和今后要进入的行业、企业,从事的职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课程设置开始,一切教学活动,包括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环境条件、学业评价方式,都由校企协商制定、联合组织实施,赋予学生“学生+企业准员工”双重身份,使学生完成学业时不仅成为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也同时成为企业的合格员工。

校内学习阶段,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综合实训功能,从模拟到实战,工学紧密结合;校外实习阶段,实施准员工式订单培养,由顶岗实习到择业实习,实现全方位规范化管理。在校学习与未来岗位融合贯通。

2 基于校企互嵌的“校内工学交替,校外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2.1 教学组织――“校内+校外”,企业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建实习基地、共同承担授课任务。校企合作班开设企业专题课程,由企业兼职教师到校教学,实现岗位培训内容前置。强化学生准员工身份、准员工意识,训练其准员工技能、行为和习惯。

校内学习阶段,在组织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校企交流、校内讲座、报告、校外参观等,将企业文化、 规范制度向校园延伸,实现企业课程内置;校外实习阶段,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锻炼。为强化校外实习管理,开设市场调查报告、 营销企划方案等外置课程,由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老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通过课程内置与外置的结合,将校企双方融为一体,实现了课堂和工作现场的一体化,在校学习、学业和未来岗位、职业的双业融通。

校企双方通过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校内教学与实践活动、企业顶岗实习、师资配备、学生管理及考核评价、企业人员培训、互派人员指导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密切合作,达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2.2 重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素质就是品格,素质就是做人。学校教育要教学生学会做人,营销工作尤其要做到诚信,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诚信、进取、敬业的综合职业素养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擅交流、巧沟通、会协调的职业素质。

市场营销专业多次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利用资料文献搜索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途径,不断总结、归纳、提炼,最终形成了以“市场营销实践协会”为平台,实施“课程+项目”的综合素质养成教育方案。

2006年,我校经管学院首创性地将分团委学生会改造成了实践联合会,下设各专业实践协会,市场营销实践协会在市场营销教研室的指导下,积极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具体的营销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课程+项目”的形式、内容、实施和考核要求,由营销教研室和学生科确定,市场营销实践协会作为项目活动平台,组织具体实施和考核。实施方式包括讲座、报告、拓展训练、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活动等,学生的综合素质量化成绩和学习成绩同样重要,成为考核评优、实习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

2.3 确立了合理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委员会基于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调研,分析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论证承担、胜任该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岗位能力;根据岗位能力的分析,利用能力形成规律,论证能力所需的直接知识和技能;整合直接知识和技能,形成专业课程;分析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根据知识建构理论,整合所需要的相应基础知识点,形成基础课程,以此构建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建设中,以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完成了专业核心课程的理实一体化开发任务,形成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向相关专业推广,带动专业群课程改革;基于真实工作任务引入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从单项实训到综合生产实训,三种主要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做”中强化学习动机,在“学”中提高“做”的水平,让学生在丰富的职业体验中,不断强化职业素养与技能,完成职业能力的知会熟精四部曲,实现零过渡上岗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考核评价的“三结合”,即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结合。新的考核体系以职业活动的任务和过程设计考核项目,以方案形式代替理论笔试,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吸纳企业专家参与评价,着重考思路、考见解、考能力。“三结合”的考核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学习能力,学生由“要我学”转到“我要学”。

2.4 构建了校内校外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模拟实训到生产性实训再到顶岗实习,逐步提升学生实战技能,实现了校内工学交替到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效衔接。校内实训阶段,商务模拟+商场实战,工学紧密结合,利用校内实训室开展商务礼仪模拟、卖场运营模拟、管理沙盘模拟等四十余项商务模拟项目,使学生在仿真职业环境中获得初步职业体验。在模拟实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基础的生产性实训,包括实习超市项目、营销企划项目、网络创业项目等。校外实习阶段,由校企双方共同组织、管理学生的顶岗实习,协调解决突发事件,并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实习就业管理制度,及时跟踪、管理学生实习情况,沟通反馈信息,实现校企互动双赢。

3 基于校企互嵌的“校内工学交替,校外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3.1 建成了专兼结合、校企一体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

①组织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经验,例如说课比赛、教学方法讨论会等;②委派教师到国内相关院校学习进修,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研究水平;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专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④支持、鼓励教师参与高职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加强与省内外示范院校的交流;⑤制定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措施,形成实践技能课程和顶岗实习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和能工巧匠指导的机制,并就兼职教师的工作任务、职责及待遇等做出规定。

3.2 建立了稳定、高质量的教学实训基地

经过努力,建成了“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环境一流、管理规范”的市场营销综合实训中心,校内工学交替形式多样,“校中店”长江大学生超市作为湖北省首家由学生自主经营的校内超市,吸收各专业学生联合创新、创业,创造了跨专业、无界化实训先例。“校中企”湖北英奥资讯公司践行了校企互嵌。

在几年的校企合作教育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校企合作是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市场营销专业基于校企互嵌的“校内工学交替,校外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正在指导我们进行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相信会结出丰硕果实。

校外实践报告总结范文6

一、旅游管理专业岗位见习内容和组织实施模式

依据岗位见习的教学目标,针对大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校内实践知识,但缺乏亲身实践的实际,选择旅行社、酒店、旅游购物企业和旅游景区作为主要见习企业,将探索岗位胜任能力和旅游企业运营和服务管理中的问题调研作为重点,最终确定以下见习指导内容。

1.第一阶段:校内准备动员阶段

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内容针对校内实训课程知识,结合具体岗位要求,引入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并进行见习前综合培训。(1)专业岗位见习课程说明(2学时):①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介绍。②见习过程要求:选择好相关旅游企业;复习校内实训课程知识、网上查阅资料;采取恰当的见习和调查方法;准备访谈提纲;组建见习小组;强调安全事项。③课程考核要求。④以往优秀见习案例展示。(2)岗位胜任能力剖析方法说明(2学时):①了解见习具体岗位情况:岗位群的关系、岗位工作内容、职责、工作条件和环境、任职资格要求、薪酬待遇情况等。②岗位胜任能力对比分析:自我探索工具:MBIT、360度评价等;职业市场探索:了解旅游就业市场概况、就业市场环境SWOT分析等;胜任能力对比工具:冰山模型等。3.撰写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的方法和要求说明(2学时):①选题原则介绍。②形式要求:传统的学术论文;案例编写;企业诊断报告;调查研究报告。③资料、文献查询和写作方法讲解。在安全保障上,与学生签订《外出实践安全责任书》;强化学生安全意识,要求:①加强自我保护意识;②遵守学院和见习单位的规章制度;③积极参加见习活动。

2.第二阶段校外自主见习

见习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习校内实训课程知识,设计调研问卷;见习中,以自主寻找见习单位为主,要求至少参与企业相关岗位工作一周,对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有效访谈,获取信息,填写《岗位见习》手册,完成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撰写的基础调研工作。

3.第三阶段校内总结提高

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将见习后的感悟进行自我总结+小组总结和小组比赛,最后教师点评。(1)见习收获、感悟分享(3学时):①个人和小组通过总结见习过程,将收获和感悟进行分享。②小组内部头脑风暴,形成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③个人通过总结,对未来职业与学习规划进行反思。(2)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答辩或总结(3学时):①对论文撰写团队的成员进行面谈和答辩。③总结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问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顶岗见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见习目标企业的确定

目前岗位见习主要以学生自主寻找为主,确有困难的学生由学院提供见习机会,其中暴露出两个问题。

(1)见习企业档次参差不齐,甚至部分见习单位与专业相关性不强。学生通常自我定位为管理人才,而一般企业提供的岗位多是基层服务类岗位。例如,旅行社见习岗位80%以上是销售接待、计调助理、导游助理等;酒店见习岗位则90%集中于酒店前台接待员、餐厅、客房服务员等。不少学生反映这样的见习过程较难了解企业整体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

(2)见习时间的限制使深入度有待加强,且部分企业出于短期利益考虑,只接受实习生或工作人员,不接受短期见习活动,即使接受也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似地参观感受一下,未提供实质性的指导或培养,不允许串岗或换岗,这些均影响见习目的实施效果。

2.见习过程的控制

由于见习主要是在假期进行,可控程度不强。不少同学反映实际去见习企业联系见习活动经常会碰壁,就算找到见习单位,但过程更多流于形式,甚至被片面地当成廉价劳动力。于是部分同学出于主客观原因将岗位见习过程形式化甚至弄虚作假。因此,在见习前,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有效提高见习过程的监督就是重中之重。目前见习要求中虽明确规定学生需对校内实训课程进行复习,设计调研问卷,并检查其设计内容和规范,要求定期与指导教师联系,但还需设计出有效方法加强小组内部相互监督,力争建立起见习课程网络平台,加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在线辅导和咨询。

3.见习重点目标的实现

由于大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欠缺亲身实践,同时也为大四阶段实习、就业和毕业论文建立有效地衔接,因此,需对相应教学指导内容进行调整,特别是能真正实现论文“真题真做”。从2012级同学见习后撰写的论文内容来看,虽然多数是根据见习单位情况选择某一问题来加以调查和分析,但分析数据明显不足,对实际情况调查了解程度有限,对问题的分析不能联系所学理论知识,大多数论文内容较空泛。从论文格式规范来看,因为在见习前已进行指导,多数同学能按照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来撰写,但部分细节方面还有所欠缺。

三、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岗位见习课程的措施

1.深化校外专业见习基地建设

岗位见习主要环节是在校外企业进行,学生对旅游企业的性质、环境等的选择均会对见习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对学生自主寻找企业做出可操作性的要求,并随学校旅游类企业学院的进一步建设进行调整。就我院目前校企合作情况而言,已有48家条件好、师资相对稳定的企业学院作为见习、实践基地。其中,旅游相关企业学院如格兰特、云安会都、导游协会、海埂高尔夫等主要采取企业和学校双方结合的管理模式,企业委派专人负责基地管理。但也有部分企业学院只签订了合作协议,未涉及实质性合作。为此,需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争取在双方协商和企业有能力的条件下,企业学院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必需的场地、设备及其他条件,双方协调共同制定见习方案,使学生、见习基地、现场指导教师三方理解专业见习的特点、目的及要求,完善见习考核方法,建立一整套符合专业见习要求的指导和管理模式。

2.加强见习过程的控制

见习前,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指导,开展心理知识讲座,特别是模拟挫折训练,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脱压力,面对挑战。对在见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提前说明;教授学生交际沟通技巧,以便处理见习中出现的问题;严格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和调查问卷去到企业。见习过程除与指导教师定期联系外,需设计出有效方法加强小组内部相互监督,力争建立起见习课程网络平台,加强对学生的在线辅导和咨询。探索学生在线学习与咨询、线下辅导、团队辅导、个案咨询等符合课程的个性化教学方式。

3.见习重点目标的实现

(1)岗位胜任能力探索。在动员指导阶段加入素质测评应用方法的内容,以便学生自我剖析,做好实习和择业的准备。在现有《见习手册》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工作岗位的详细情况(包括岗位群的关系、岗位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岗位的薪酬待遇情况等),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素质测评工具做出自我分析:要求有基本情况的文字描述和自我岗位胜任能力的对比,还要求能从岗位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个性特质、动机等方面入手进行自我分析、调整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

(2)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撰写。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的撰写,突出选题“真题真做”和为毕业论文进行练笔的要求,还应加强:①对细节规范的要求;②对文献、资料的查找和综述能力的培养;③实际调查研究方法的应用;④撰写能力的锻炼。当然,这些内容不是专业岗位见习课程单独能实现的,而需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

参考文献:

[1]张天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专业见习教学设计[J].高职研究,2012

[2]刘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3]胡曙光.浅议旅游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意义和模式[J].科技资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