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行为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孩行为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孩行为教育

小孩行为教育范文1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有效教学行为;初任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28-02

教育是立国之本,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关于教育质量的问题与争议也越来越多,如何在不断发展与扩张的历程中让教育质量不落伍是当今教育界相当关注的问题。

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于1977首先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之后又不断改进了自我效能理论,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而自从教育活动诞生以来,教育者就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教学的有效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弄清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现况以及了解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地为教育行政机关制定相关政策、学校管理与发展特别是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良策。笔者以北京市海淀区作为研究环境,以该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首先分别讨论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有效教学行为的意涵,再试图探讨如何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

一、教师自我效能的意涵

1.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意义。不同学者对于教师自我效能感定义的认知有着明显的共同之处。首先,教师自我效能感描述的是教师对自己的肯定程度。其次,教师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意涵丰富的概念,这种自信心对于学生的影响结果是要能使得学生的有效学习,能让教师的对自己的自信心和信念转化为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可以看出教师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教师对于自己教学能力的主观判断与感受,是教师认为自己能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自信程度。

2.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孙志麟(1991)指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包含个人教师自我效能感和一般教师自我效能感两个层面(引自陈艺分,2011)。Ashton,Webb,&Dota(1982)将教师自我效能感分为三个向度,即个人效能(personal efficacy)、教学效能(teaching efficacy)及个人教学效能(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引自黄玉凤,2002)。可见,人们一般将影响教师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划分为: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学校特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内部因素,主要指教师主观因素,影响教师效能感的内在因素包括性别、职称、学历、应对方式、调节能力等。

二、有效教学行为的意涵

1.有效教学行为的定义。通过参阅并统整对有效教学行为的定义和认识,可以发现学者们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有效教学行为进行了定义。

有学者从数学中最优化理论的角度思考有效教学行为的意义。黎齐(2010)指出有效教学行为可以表达成学生学习收获与教师教学投人之间的比值。刘书增(2013)指出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就是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授课内容、促进学生发展所采取的多样化的教学行为的总和。

综合来看,有效教学行为就是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自身专业技能,拟定完善的教学计划,运用一连串多样且适当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行为。

2.有效教学行为的内涵。对于判断有效教学行为的依据或者指标,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台湾学者张世忠(2000)以美国学者波立(Borich,1988)的归纳做修正,认为共有六项教师行为可以作为分析有效教学之依据,分述如下:

(1)教学的明确性(clarity):指教学有目标、有系统、内容清楚明确。

(2)教学的多样性(variety):指教学活动方法和内容活泼多样。

(3)教学的任务取向(task-orientation)。

(4)投入教学的程度(engageme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5)成功的班级经营(success class management)。

(6)师生互动关系(mutual interaction)。

刘志慧、罗生全(2013)将有效教学行为分为教学准备、系统呈现教材、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和班级管理等五个维度。

综合以上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甚至欧美等各个不同地区学者对于评判有效教学行为内涵的描述,可以看出有效教学行为的指标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计划准备、系统呈现教材、教学技术与方法、善用教学评量、班级经营与管理。

三、如何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

1.对教育行政机关的建议:

(1)提供多元在职进修渠道。有研究发现,不同学历背景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上有显著差异,学历较高的中小学教师在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教育行政机关若能提供中小学教师各种在职进修渠道,增加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机会,对于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定会有帮助。

北京市海淀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具有优厚的教师进修条件。因此,教育行政主管机构若能更加充分地利用这样的资源与环境,以提供更多的教师进修机会,将会为海淀区中小学教师创造得天独厚的优势。

(2)建立针对初任教师的辅导与成长系统。教学年资较浅的教师即初任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表现均不如资深教师,因此教育行政主管机关应建立起专门针对初任教师的辅导与成长系统,这个系统既可以包括资深教师和同侪的专业辅导支持,也可以包括与其他行政人员、相关社区人员的合作式对话,以及初任教师自我省思与反馈。这个系统能从多个角度了解并支持初任教师,以期使得初任教师获得快速的专业成长。

(3)鼓励高等教育机构专业人员参与教师专业研习活动进行辅导支持。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在跨校的中小学教师研习活动方面参与的人员组成较为单一,基本上均为中小学在校教师,若能鼓励高等教育机构专业人员参与教师专业研习活动进行辅导支持,一方面,在高校从事教育相关研究的人员可藉由这样的合作活动进一步增加自己的实务经验。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可以获得更专业的指导,提升自身水平获得快速成长。

2.对学校行政的建议:

(1)鼓励教师进修。教师的进修活动需要获得任职学校单位的大力支持。学校若能鼓励并协助在校任职教师参与进修,将能够提升个别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表现,并能在一定时段后,使得整个学校的教师群体的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获得提升,创造良好的学校教学专业环境,获得整体效应。

(2)建立针对初任教师的辅导与成长活动。学校对初任教师的辅导支持和人文关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任教师的成长发展。学校可以组织由校内资深优秀教师带领初任教师进行专业学习与实作,给予鼓励支持和全面关怀,切实提高初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使得初任教师在心理上与专业行为上均快速成长。

(3)创造有利于提升自我效能感的社区环境。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一方面来自于教师对自身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来自所处环境特别是学校环境。学校可以从创造健康和谐的教师工作环境角度出发,改善学校教学氛围,帮助建立教师之间友善、愉快、合作、互助式的相处模式和氛围,从而减少阻碍教师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外来因素。

3.对教师的建议:

(1)系统规划并积极参与进修活动。进修活动最关键的是需要教师自身的积极参与。教师应正确认识到进修活动的意义,厘清参与进修活动的目的和方式,积极争取并系统规划适合自己的自我专业成长计划,以期获得合适的进修机会。

(2)重视经验分享与传承。教师之间若能经常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充分分享教学经验,无疑是对于所有教师都非常有益的事情。教师应正确认识到自己分享一个经验,得到的将是多个经验。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更高,透过专业对话和经验分享,初任教师可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来自资深教师的鼓励,增加自我效能感。

(3)教学归因。教师在分析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行为时所采用的归因方式不同,有的会将效果不佳的原因归结于学生或外在环境等,这些教师实际上却是对自己影响学生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因此,教师应正确认识自身的专业水平并建立信心,努力克服外在负向因素,提升自我效能感。

四、结论

北京市海淀区聚集着全国几乎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在该地区工作的中小学教师是同行中的佼佼者。研究海淀区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有效教学行为可以为其他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树立典范、建立标准。

教学效能感和有效教学行为分别从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上代表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这两种表现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本文从对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有效教学行为的意涵认知出发,给出了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有效教学行为的建议。建议的实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无论是教育行政相关部门、教育学专家、学校管理人员、行政人员还是教师本身,皆宜对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有效教学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并在日常工作中遵循科学路径方式、相互协作,合力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有效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车尾艳.国外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内涵、问题域及主要结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

[2]刘书增.初中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以上海F中学教师为个案[Z].上海师范大学,2013.

[3]刘志慧,罗生全.高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4]陈艺分.高雄市国民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有效教学行为之研究(未出版硕士论文)[D].台南大学,台南县,2011.

小孩行为教育范文2

关键词 后进生 转化 总结 反思

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和思想意识差的学生。过去人们把他们叫做"差生",现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这类学生又被称为"后进生"、"学困生"、"潜能生"等。后进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行为习惯上的后进和思想认识上的后进。他们共同点就是:自卑、敏感和依赖性强。若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处理方式不当,往往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后进生更加后进,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变成了问题学生。因此,如何关注、研究并转化后进生,日益成为教育界的重大难题。本文主要介绍了自己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后进生转化方面一些的做法,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一、个案基本情况

何**同学,我班某男生。该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注意力不集中,爱讲小话,作业不能认真完成。思想情绪变化无常,缺乏进取心,精神状态差,贪玩,迷恋电脑游戏。自由散漫,懒惰怪癖,学习毅力不足,日常行为习惯欠佳。心理自卑、逆反,虚荣心较强。

张**同学,我班某女生。该同学日常行为懒散厌学心理强,多次旷课,甚至夜不归宿,校外关系极其复杂,和父母、老师的关系紧张,对家庭和学校极为抵触。心态不好,心理叛逆,自我消沉。

二、个案成因

何**同学系独生子也是留守儿童。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包括所有的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均由爷爷奶奶支出。何**同学每年见父母的最大概率为一次。由于父爱和母爱的缺失,与爷爷奶奶的溺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该同学表现出极大的性格反差。冷漠、逆反且自卑的心理。该同学学习和做人的责任心不强,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特殊的家庭环境使该同学以沉迷于网络游戏来回避现实生活,各种表现也大打折扣。

张**同学,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爸爸妈妈宠爱有加,事事都顺着小孩的性子来,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由爸妈包办。当小孩在成长过程中有了自己的独立想法时,家长又感觉小孩很陌生,似乎有些失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分的溺爱和纵容,导致小孩的学习责任心不强,甚至很叛逆,最后表现为厌学。当老师和父母出面教育时,小孩又表现为极度的叛逆,并在老师和父母控制不到的社会关系里找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朋友。

三、转化过程

根据何**和张**的实际情况,我根据他们的表现得出结论:他们已经走到问题学生的边缘,但在本质上并不坏,还是可以转变的:先让他们从问题学生的行列中走出来,再从"后进生"的行列中走出来的。因此,我动员任科老师和家长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教育小孩。我所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如下:

1、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第一步是让家长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小孩,包括缺点和优点。只有让家长较全面地认识了自己的小孩现状才能积极应对小孩的教育问题。第二步就是让家长较客观地认识到自身在教育小孩方面存在的问题。问题小孩多数是由"问题家长"导致的。很多"问题家长"在教育小孩的方式和看待教育问题的角度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第三步就是让家长相信学校和老师。只有家长敞开心扉,才能与学校老师坦诚相对,并共同承担起小孩教育的责任。所以,我所做的工作就是让家长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意识到一点:自己必须要像敬若神明一样地相信学校老师并积极配合学校老师的各项工作。

2、充分理解并尊重小孩。问题学生的各种问题的出现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转变他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他们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和自卑心,也属于敏感的群体。教师只有理解并尊重他们的人格,才能让他们真正地接受"改造"。他们一旦真正地接纳老师和家长了,才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逐步克服消极情绪,并坚持下去形成良好的习惯,做到向善。何**同学即为一例。该同学由于表现极为恶劣,在他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优点,但我还是坚持优点放大的原则,从人格上尊重他,并不失时机地鼓励,让他知道我是真正关心他,在乎他,并渴望着他的转变。结果,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该同学开始变得乐观了,变得开朗了,并能关心他人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3、合理规划小孩的学习和生活。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的热情来源于小孩的成就感。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必须让他们有成就感,除此以外,还要对他们合理规划。以何**同学为例。该同学缺乏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我就帮助他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并根据他的实际情况,一周为单位,进行了规划,同时进行追踪观察。在操作过程中,只要见到他有点滴进步就给予肯定、鼓励,使之坚持不懈。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他,爱护他以便激发他对生活的热爱。结果,该同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对自身有了重新的定位。

四、总结与反思

什么是教育?这个命题也一直困扰着我,我想用钱穆先生的话说就是"驱恶扬善",只要学生能向善,教育就产生作用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有很多关键点很难突破。

1、与家长的沟通问题。有极端看法的家长难以沟通。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是崇尚"和谐",但大多数离异家庭都不和谐。班主任对他们来说只是"外人",而家丑不可外扬。所以要想和这类家长沟通,并改变他们的认识确实是有很大的挑战性。留守儿童的家长难以沟通。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他们对小孩的教育应该是"鞭长莫及"。往往监管小孩的是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而这类家长多半对小孩是"疼爱有加却疏于管理",顺着孩子的"天性"任意泛滥而缺乏管教意识。

小孩行为教育范文3

成功往往来源于一个简单的想法与不懈努力的实践。1965年,普通的办公室,再简单不过的商业理念――把瑞典高中生带去英国学习,英孚教育集团的诞生显得有点随意,有点简陋,那时候估计它的创始人,一位名叫Bertil Hult的瑞典年轻人,也没有料想到,44年后的今天,这个简单的念头成就了当今全球最大的私人英语教育机构――EF英孚教育集团。

走进英孚,前台以一副色彩斑斓的海报为背景,海报上展示的是英孚遍布全球的足迹。初见英孚教育集团南区总监庄迅女士时,她一身简洁舒适的打扮,头发干净利落地扎在后面,略施淡妆,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友善是她给我的第一感觉。

她带着小记参观了教室,颜色各异的小矮凳子,五颜六色的墙壁,以及各种可爱的小道具把这个30来方的小空间布置得如同儿童乐园,透过门上的小窗,小记看到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电脑室里,光听声音,还以为小孩在沉迷游戏,凑近去看,才发现,小朋友确实在打游戏,但那是英孚研发的学习英语的游戏软件。轻松快乐,这是英孚的教育环境给我的第一感受。

1993年,英孚进入中国市场,它的每一步都谨慎而踏实。那时候的中国,了解英语培训机构的人不多,如何融入这个汉语如此强势的国家,如何稳打稳扎地巩固市场,这一路所历经的风雨,在岁月的沉淀中,英孚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今天我们与庄总监一起走进英孚,了解英孚。

Q=Cookie World

S=英孚教育集团南区总监stella zhuang

Q:EF什么时候开始关注3-15岁小孩的教育?这个想法如何诞生的?

S:自1965年成立以来,我们就十分关注青少年儿童的英文教育,英孚教育集团的董事长与创始人Bertil Hult先生成立EF只是出于一个简单的想法:让瑞典的学生暑假有机会到英国学习英语,这就是EF英孚教育的起源。

自1993年进入中国以来,EF开始为中国的儿童及成人提供本土化的英语培训,精心设计了各类专业课程,以迎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要,经过十五年的发展,EF英孚学校已遍布中国50多个城市,同时,EF也是世界唯一一所设立全球学术研发部门的语言培训机构。09年春季,我们还会在全球同步推出全新的针对3-6岁儿童的Small Star幼儿英语课程,为学生提供最高效的英语学习方式,让语言不再成为他们与世界进行沟通的障碍。

Q:与其他的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幼儿英语教育存在怎样的特点?

S:中国本土语言比较强势,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面临着3大困难: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在使用英语与人沟通的过程中缺乏自信。

在中国,人们从小学到大学总共要花上2000多个小时学习英文,但许多学生仍然是“哑巴英语”,缺乏在实际生活中说英语的自信心,传统的英语教育还是停留在建立英语的基本知识结构,如听说读写,词汇和语法,而不太注重英语的流利,准确,自信,社交技巧与创造性等方面。

针对中国幼儿英语教育的这些存在问题,EF自己研发的先进的英语学习方法,尽量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全方位地接触英语,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良好的互动,以及网上学习系统,如高效的Efekta学习系统,等都能保证学生在学校在家也能接触英语。

Q:EF的幼儿教育在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什么困难?EF如何去克服?

S:EF对欧美学生的教学经验较丰富,但中国的语言系统与他们很不同,因此刚进入中国市场时,EF花了3-4年的时间来研究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特性,了解了这个市场的特点后,才进行科学的布点,EF的选址主要集中在名校和大型社区的地方,以方便学生就近来学习。

刚开始,确实很多中国父母对这种私人的英语培训机构并不熟悉,所以我们先找切入点。当时我们跟广州市教育局合作搞办学机构,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同时广州市的一些知名学校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程度上的配合与支持,我们以此慢慢地把市场打开,建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现在很多学生都知道EF这个品牌了。

Q:如今,英语培训机构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英孚如何去稳定并加强自己的地位呢?

S:我们在上海设有一个致力于学习体验研究的全球产品研发部门,EF是中国目前为止唯一有自己的研发中心的教育机构,我们的教材还有教学系统都是自己研发的,我们始终坚信为学生提供最高效的学习工具和方法才是提升竞争力的根本。

我们发现,在中国这个市场容量尚在发展早期,其潜力是巨大的,因此,更好地与消费者沟通,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的公司将会引领这个市场发展。EF不断通过不同的市场活动,引导家长更加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在针对英文培训的问题上做出准确的判断。为确保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我们的课程系统已经由数千位中国学生试用过,并且还在持续不断的更新。为考核教学效果,我们还设有课程管理体系以对学习的学习进度进行跟踪,让学生时刻了解学习的进展情况,让他们既能享受学习的快乐也能得到提高。

Q:EF认为3-7岁幼儿英语教育的关键应该是什么?在教学上如何去体现?

S:任何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要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注意匹配合适的教学方式。研究发现,孩子天生具有不同的学习智能类型,他们学习语言时具有一种或几种智能模式,单一教学法只适合一种孩子,而无法调动其他智能类型的孩子的学习潜能,丰富多样的整合教学法才能让每个孩子爱上英语。

英孚学术研发团队的专家们非常关注孩子与成人语言学习中不同的兴趣点,比如说,越小的孩子对于接触新语言越大胆,更加敢于尝试,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因此,课程设计中就需要增加更多好玩的元素。课堂教育中糅合了各种教学方法,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等,小年龄段的班级里,1个老师负责8-10个学生,这样老师便有足够的时间观察不同学生的长处,以便对症下药,更好地因材施教。

针对幼儿教育的特性,EF对教员的挑选也是很严格的,EF有全球的老师招聘中心,进行全球性的运作。应聘的老师必须符合以下五个要求:1.来自英语为母语的国度,2.口音要中性,不强调美音或英音;3.老师要有TEFL和剑桥双重认证;4.大学文凭;5.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符合条件的老师还必须进行为期2周到1个月的系统培训,EF认为爱心和耐心是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品质。

Q:偶尔会有父母抱怨小孩在培训机构的学习没有成效,你是怎么看待这些事情?

S:很多父母将自己对待英语的学习观念强加于孩子,如每天要掌握多少个单词,要会认国际音标,要迅速掌握会话等等,殊不知这阶段的孩子有自己学习英语的特点,单一的方法去教孩子可能导致孩子失去学习兴趣。

其实成人的这些观念起源于70、80年代的教育体系,我认为这

种方式培养的学生很多都仅是哑巴英语,大部分人都无法做到自信地用英语与人交流。全球化的环境下,英语最重要的功能是沟通,过去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小孩重蹈覆辙,我们应理解并尊重小孩的生理特点,例如3-6岁的小孩,他对知识的输入与输出是不成正比的,小孩的语言系统有一个接收,积累,爆发的过程,学英语也是一样,总有一个累积的过程,等到小孩的知识结构得到提高后,必然有一个爆发的过程,因此希望家长能建立起合理的期望值。

另外家长应明白兴趣是孩子们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当一个孩子不讨厌英语时,他才能够真正想要去了解它,而不是对抗性地学习。很多家长见到孩子对英文学习打不起精神,就很着急并因此训斥孩子。对此,我建议家长应该更多地去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例如:我的女儿由于中文说的好,因此她对中文的自信影响了她对英语的兴趣,后来3岁半的时候她参加英孚的英语培训,在课堂的趣味游戏中,发现英语可以跟游戏联系在一起,慢慢地她就对英语有兴趣了。

Q:金融危机下,家长应如何计划与分配孩子的教育开支?

E: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学习英语是长期的行为,父母要做好计划,量力而行,恰当地估计家庭的经济能力。小孩的英语学习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而是一个需要不断重复的过程,因此计划性很重要;另外,针对小孩的特性,如何给他选择适合的机构,现在的培训机构很多,各有特色,如果选择错误,小孩不但没成效,也浪费金钱,因此在选择机构时,应尊重小孩的兴趣与性格特点。

Q:能谈谈您个人的幼儿教育理念吗?

S:我的育儿理念也是从不断的摸索中获得的。刚开始我也是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女儿的行为,直到后来我才了解小孩本身存在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她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学习与成长。中国的教学是传授式的,而外国则是实践性强,我个人认为后者更能对小孩起到启发的作用。

女儿3岁前,我任其自由地发展,3岁以后,我开始跟她讲一些道理,开始注意她的行为规范和习惯,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是能理解并接受的。我认为在6岁前,不要要求小孩学习上要达到什么程度,应更多地教她一些做人的理念,例如诚信,责任等基本的东西。6岁前教会事半功倍,小学阶段让她慢慢巩固,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Q:能举一个比较成功的教育例子吗?

E:我想说小孩的教育是需要持之以恒的。我的女儿上的是寄宿幼儿园,小学又提前了上学,性格很活跃,年龄又偏小,因此老师总是反应说她不太专心,不爱按规矩学习,这会影响她在学校的学习,为了帮助她纠正这不良习惯,我们全家出动,一起制定了作息表,并郑重其事地召开了家庭会议,要求大家都要严格遵守,如此做法让女儿明白事情的重要性。在作息表里,我们详细地列出了每天的行程,如几点起床,多长的上课时间,休息时间等,一天下来,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女儿一天的表现,对不妥的地方做修改,一个暑假的训练过后,女儿在这些方面做得不错了。小孩的教育需要耐心与恒心,并且一些观念与习惯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形成,因此在小孩成长的关键期,父母要多用心。

小孩行为教育范文4

尊重之心

尊重是成功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选择符合儿童天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但成人社会有时会做出相反的选择,这是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主要原因。”

有尊重之心的教师,时刻会将儿童放在心中,倾听儿童,理解儿童,将儿童视为与己平等的人。早在1934年,陶行知先生应儿童教育社同人之邀,为教师创作了一首诗歌——《教师歌》。诗歌中写的虽然是教师,但谈的却是教师对儿童的尊重。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发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发现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了解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了解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解放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解放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信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信仰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

这是一首非常朴实无华的诗歌,却又蕴涵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与信仰,它道出了对儿童的尊重,对儿童的理解,对儿童的虔敬。

同样,画家丰子恺先生也十分热爱与尊重儿童,甚至是儿童的崇拜者。儿童是他漫画里最重要的角色,儿童漫画是他的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的部分。他非常欣赏这样一首诗: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

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

对镜心常定,逢人语自新。

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在丰子恺的心里,儿童的世界自由、纯洁、简单,充满想象力,远胜过苍白与理性的成人世界。

惊异之心

当代哲学家克劳斯·海尔德说:“惊异使世界变得好像是第一次出现的,惊异使人的经验回复到了新生婴儿一样,世界的光亮才刚破晓。”在儿童身上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有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如果教师没有惊异的眼光,他们就会觉得在儿童身上发生的事都很普通、平常。但是,当教师拥有惊异之心时,他们会从那些平常的事件中发现某种不平常。“应该认识儿童的认识,关注儿童的关注,惊讶儿童的惊讶,好奇儿童的好奇。”

但遗憾的是,有些教师也许在他们自己还是儿童时是有惊异之心的,但当他们成为成人,变成教师的时候,他们就不知不觉地丧失了这种惊异之心。华兹华斯曾在《永生的信息》这首诗中这样描写“惊异”:

少年时代,他每日由东向西,也还能领悟造化的神奇,幻异的光影依然,是他旅途的同伴;及至他长大成人,明辉使之泯灭,消溶于暗淡流光,平凡日月。

那么,何谓“惊异”?海德格尔认为,惊异不是在平常的事物之外看到另一个与之不同的令人惊异的新奇事物,而是就这个事物而言发现其令人惊异的不同现象。以下是一位教师所写的一个案例,记录了一个令他感到惊异的事件:

一场漫天大雪铺天盖地袭来,把北京装扮得分外美丽。我惊讶地发现,孩子们在享受玩雪的快乐的同时,还有那么多的重大发现。婷云首先发现了带有脚印的雪。“真好看,哪儿来的?”我惊喜地问。婷云说:“那边的旗杆下。”我更感兴趣了,问:“这是什么东西的印儿呢?”“是鞋印儿。老师你看,这儿还有。”婷云见我很欣赏她的发现,就不停地指给我看。“真的,多好看!”我的夸奖激发了孩子们继续找脚印的兴趣。

这位教师抓住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科学的探索。如果他不是一个惊异者,可能就会对这件事熟视无睹——不就是一些留在雪上的脚印吗?有什么大不了的,每年冬天下雪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话,这个教育活动也就不存在了,儿童也就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探索机会。

因此,有惊异之心的教师能站在儿童的立场和视角上,想象各种事件的惊异之处,这种惊异或许也可称之为一种“童心”。惊异往往能使教师发现教育的场景与时机,惊异使得教育契机成为可能的几率更大。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教师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儿童活动中,即使参与其中,也总是念念不忘教师的角色。为此,他们试图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掩饰真实的自我,力求维持师道尊严,日渐社会化地丧失了对事物的好奇,越来越远离孩提的天真、快乐和敞亮。而具有惊异之心的教师则真正全身心投入儿童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游戏、工作,一起体验活动中的困惑、惊奇与快乐,他们认为与儿童的关系重新唤起了他们对于自己童年的感觉和记忆。

欣赏之心

欣赏,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逐渐发现、积极领悟的过程。儿童是一个生机勃勃、情感丰富、率性纯真、充满无限发展潜能的个体,每一个儿童的每一面,活泼或宁静,质朴或聪明,淘气或达理,好问或好奇,组合成了灿烂的儿童世界。

欣赏,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增添了教师的惊异与情趣,充实了教师与儿童的共同生活,使师生双方进入一个美好、奇妙的境界。有人说,18世纪人类发现了儿童,这主要归功于自然主义教育家们,尤其是卢梭,他们使淹没在成人之中的儿童凸现出来,从而使一种崭新的儿童观得以诞生。华兹华斯更是在《彩虹》的诗篇中深情地道出了欣赏儿童的主张,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

每当我看天上的彩虹,心儿就激烈地跳动。

我年幼的时候就是这样,现在成人以后还是这样,但愿到年老时仍然这样,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

我就希望自然的虔敬,把我的一生贯穿在一起。

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提出了欣赏儿童的思想:“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虽然儿童无论是在知识、经验,还是在能力、行为等方面都较成人有很大的差距,但教师不应否定儿童在理解事物时的前有、前见、前设,儿童有自己的观点与视界。因此,只有尊重儿童的独特想法和主张,教师才能与之真正展开心灵之间的对话。

懂得欣赏儿童的教师每天都能面带微笑,关注儿童的每一次成功、每一次新的发现、每一个良好行为的形成:

呀!雯雯今天敢从滑梯上滑下来了,我真为她高兴。

呵!我看见涛涛玩完玩具后把玩具都收拾好,放到玩具柜里了,这真是让我高兴。

咦!原来迎春花还有四个花瓣的,这多亏了闹闹告诉我,要不我还真不知道呢!

真棒!佳佳和明明一起搭了一个很大的飞机场,让我来仔细参观一下他们的杰作。

缺乏欣赏之心的教师即使看到了上面列出的这些行为表现,也可能更多是以平常心来对待。最可怕的就是教师总是保持着这种平常心,而不是欣赏之心——

不就是从滑梯上滑下来嘛,她都5岁了,早就应该敢这么做了。

收拾玩具?这是我们班里的常规,无论哪一个小朋友都会这样做的。

行了,我知道了,可能迎春花是有四个花瓣的。

他们在建构角搭好了飞机场,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反正每天都会这样搭。

懂得欣赏儿童的教师会从儿童的细微之处发现他们的优点与长处,并与他们积极交往互动,这样的交往无疑是极具对话精神的,而不会欣赏儿童的教师也就丧失了与儿童积极互动的可能。

小孩行为教育范文5

我曾经也和你一样无法容忍“不礼貌”的行为。见面没有主动问好;分别没有主动说再见;面对师长站无站相,坐无坐样;到办公室交作业没有事先喊报告;而如果有领导来学校视察,我将其视为日常礼貌训练的检阅时刻,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往往因为收获了礼貌训练带来的累累硕果而庆幸……

我将这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的。

改变从阅读《夏山学校》开始。

阅读,思考,发生逆转。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她带给我的教育震撼无法用简单的话语来形容。尼尔,这位夏山学校校长的教育观穿越百年,远渡重洋,在一个普通中国教师的心中生根,发芽。中西文化的差异抵挡不住教育真谛的渗透力,陈旧的观念在瞬间被瓦解。在温润人心且至真至性的话语面前,我反思着那些看似顺理成章,毫无漏洞的教育观,发现了尼尔的夏山教育与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间,存在美妙而隐匿的契合点。

尼尔主张:礼貌不要教,不能教,越教小孩越不真诚。儿童和成年人相处,他们不需要学会点头哈腰,最好的状态就是――自然。我们常常教孩子懂礼貌,其实是在维护着成年人的尊严,维护着“教师”这一特有身份的崇高神秘感。然而,我们一直颠倒地看待一个客观现实:学校,是儿童的天地;教师,是闯入儿童世界的外来者。从这个角度看,“闯入者”更要懂得尊重原住民,更要学会不打扰主人,不改变他人的生活原貌,更不能设定有利于闯入者的规章制度。主人被排斥在外,客人再满意也是枉然。

尼尔还认为,礼貌教得越多,无异于让儿童戴上越来越厚重的面具,这样虚伪的面具会在他回到生活的时候被无情地撕去。不要期待教出来的礼貌能够持久,一旦他脱离了权威的震慑,那些他不能理解但又要无条件执行的伪装会立刻被卸掉。尼尔举例说,一个七岁的小孩要用手拿东西吃,那就是天性。我们不能为了让他博取其他人的欢心和满意而强迫他像我们一样进食。其实,在每个成年人的进步过程中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而如今我们有幸长成,却要让小孩直接“跳过”。他们在高压之下培养出来的礼貌,是经不起考验的。大家想一想:今天小孩“不懂礼貌”地用餐不正是这个年龄的特有表现么?我们不需要担忧其到了青年时期还会如此,因为小孩在成长中能够自我学习。再比如,小孩对老师毕恭毕敬,那是真正懂礼貌还是畏惧?我想二者兼有,但我更喜欢孩子自然地和我相处,不要因为我的靠近或者存在而改变他们的交往方式、交谈内容,更不希望他们来迎合我,取悦我。《老子》中将君王和臣民的关系分为四类: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最好的君王是让百姓“不知有之”,不感觉到你的存在。当天下大治的时候,百姓认为“我自然”,这不是统治的结果,而原本就是我的生活。夏山学校中尼尔的礼貌教育观,和老子的“无”的哲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尼尔创造了一个奇迹,在没有“礼貌教育”的夏山学校,孩子特别懂得尊重他人,特别给人绅士淑女的感觉。学校秉承学生自治制度,连尼尔和他的太太也不能有特例。有时候小孩的决定和投资者相悖,即便不能获得赞助,尼尔也坚持让小孩做主。“礼貌教育”最期待的“有序生活”的美好状态,居然在“不教”中达成。尼尔道出其中的奥秘:礼貌不要教,但礼节可以学。小孩子天生喜欢模仿,学会基本的礼节不成问题。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身范。只要教师坚持公平,民主,温文尔雅,有礼有节,学校制度是真正为儿童量身定制,小孩会自然地享受,进而模仿。“不教”而取得效果的秘诀就在于此。

要真的“不教”,我也心发慌。礼貌教育在中国学校教育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但是,无论怎么教,都要做到:不流于形式,不拘囿于提出要求,不落实在检查评比,不和奖惩挂钩。学校的礼貌教育,我提出三个设想:

其一,作为成年人,教师要率先注重自身修养,身正为范。在儿童目之所及的区域内,在与儿童相处的时空中,让优雅与文明,成为我们天然的名片。用尊重换取尊重,用礼节影响行为,这就是成年人和儿童相处的意义所在。其二,对于小孩而言,最好的礼貌是合群。“合群”,正是儿童礼貌训练的要义。要想在“群”中“合”,小孩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让人讨厌,让人接受,让人喜欢。小孩要通过“群”的考验,要在相处中自我调适,这是一种自觉改变的力量,而不是教育和训导。“合”中也可以不同,“合”不是让你忘记自我,而是让自我的个性成为“群”中一种存在,一种力量。其三,教,最佳姿态就是信任与等待。始终相信小孩会好起来,鼓励小孩在生活中真实去面对,真诚去改变。我们相信小孩在投入生活后,会在环境中学着改变,我们不需要在他年幼时就用礼貌的框架来绑定他的身体,界定他的灵魂。因为松绑后的反弹,是我们无法预计的危险,高压下的伪善,是荼毒儿童性灵的无解之蛊。

小孩行为教育范文6

从孩子哇哇坠地的那刻起,家庭教育便拉开了序幕。每个作家长的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对于家庭教育,相信每位家长心中都有一个中长期目标,比如:在小学时学习成绩要处于什么层次,准备读哪所重点中学,最终准备考什么样的大学。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有的家长都费尽心思、劳心劳力。学龄前,为了培养小孩的学习兴趣,得考虑让小孩参加哪些兴趣班;学龄后,为了开发小孩的智力,得考虑让小孩参加哪些学习班。

这一切的核心,就是小孩的意愿。小孩愿意学习,自觉自愿地学习,有执行力,有效率,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小孩不愿意学习,家长就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小孩愿意学习,否则小孩被动学习,执行力打折扣,低效率,学习效果自然事倍功半。

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为规章,以悉心呵护为制度,以包容为流程,以沟通为工具,以爱心为薪酬,以激励为文化。

联想到企业管理,不也是如此。

首先,企业管理要有中长期目标。

没有战略的企业一定是短寿的企业,因为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雷达,没有发展的雷达,企业的大船就会失去方向。目标是战略执行的首要因素,没有目标,战略将无法执行,更无法坚定执行。大量的实践案例证明,有很多企业都有很好的思路、周密的规划、优秀的思维方式,甚至有一套非常全面的设计,但是唯一欠缺的就是:这些企业让自己优秀的战略悬浮于空中,无法踏踏实实地进行落实,因而导致了战略的失败。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致败因素,就是这些企业缺乏将战略坚持落实的毅力。一个人拥有一身的装备,连冰斧都握到手上,然后绳索也绑好了,信号弹也带上了,干粮也背好了,如果还怕山高,就叫做没有AQ(逆境商数),就是缺乏毅力不能够坚持到底。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自然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所以登山有这三种人:第一种人叫做放弃者,第二种人叫做半途而废者,第三种人叫做攀登者。

其次,企业管理以人为主体,意愿为航向标。

人生的命运是由品格决定的,而品格又是由每个人的习惯决定的。习惯取决于行为,而行为最终是由思维决定的。播种思维,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品格;播种品格,收获命运。所以人生的命运,最终是由思维决定的。可见思维的力量是何等的强大与持久。

人和动物的区别正在于人在遇到外界刺激时,除了本能的条件反射外,还会进行价值思考,考虑应如何回应,为什么这样回应。也就是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行为变化具有相当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事物的反应不会是单一的。前任西点军校校长戴夫?帕尔默说:“随便给我一个人,只要不是精神分裂症,我就可以把他培养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领导者。”多数人不以为然。对常人来讲,领导力是天生的,后天很难培养。但在西点,不论走到哪里,随便问一个高年级学生在西点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得到的回答将是惊人的一致:领导力的提升。可见人的思维是可以改变的。

管理者的职责在于完备能够完成或有利于完成工作职能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再根据实施情况,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这仅仅是基本要求。管理者更应该致力于理念的灌输,通过各种方式,将各项规章制度的精神实质传播出去,明确地告诉被管理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禁止的,将有形的规章制度的制约,转化为无形的自觉自愿的意识,这才是管理的最终目的。

自觉自愿的意识,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

其三,企业管理以执行为动力源,以效率为平衡器。

执行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方法和目标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的跟进以及责任的具体落实。它包括对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做出假设、对组织的能力进行评估、将战略与运营及实施战略的相关人员集合起来、对这些人员及其所在的部门进行协调,以及将奖励与产出结合。

决策因素是导致企业缺乏执行力的首要因素,具体体现在目标确定的错误会让执行变得无所适从。企业领导者要为自己的组织设定一些顺序清晰而又比较现实的目标。在确定了清晰的目标之后,还要将其简化,让每个人都能对该目标很好地理解、评估和执行,并最终使这些想法成为组织的共识。

企业缺乏执行力还有来自机制方面的原因,简而言之,就是企业缺乏合理的执行评估体系。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执行评估体系,但是这些体系却一直不能发挥作用,致使企业执行力低下。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执行评估体系不够合理,即没有被员工很好理解或与员工的实际并不相符,致使评估体系形同虚设,根本没有也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

一个组织要想井然有序,要想有很强的竞争力,绝对不能缺少严格的制度。这些制度其实就是执行力的文本表现,尊重执行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制度。只有严格贯彻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尊重执行,才能使企业这个组织运营通畅。没有长效的规章,让执行力成为无源之水,汹涌澎湃后重归寂静。没有严肃的制度,让效率成为瓶中之花,青睐有加后熟视无睹。

企业缺乏系统的执行训练是企业缺乏执行力的另一个因素,即教育因素。教育因素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传统教育的致命伤是将知识与能力等同;传统培训的根本缺陷是知识与技能培训单一化;传统组织的局限是未重视个人学习的组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