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能人才培训方案

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1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培训 培训理念 培训质量

根据铁路高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武汉铁路局启动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近年来分别在铁路局各教学点举办了培训班,从培训结果来看,达到了培训目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将为我局铁路运输事业发展提供必须的人才保证探出一条新路。纵观整个培训过程,笔者认为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 先进的培训理念

培训理念是培训工作的先导并指导着培训的实践。而先进的培训理念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前提。针对铁路跨越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武汉铁路局和全路一样,都面对铁路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实。因此,现在进行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必须与以往进行的培训在理念上有所更新。即,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以铁路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建设为核心,根据受训者的特点和铁路现场的实际需要,改革培训的机制、内容和方法,提供优质的服务,切实提高培训的水平和效果。因此,培训工作必须始终坚持高标准:在培训理论上有新突破,培训观念上有新思路,培训方法上有创新。要充分利用我局的职教资源,切实做好铁路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以此在高技能人才培训方面走在全路前列。根据这一思路,铁路局确定了培训的理念。即,首先,认真分析培训对象的现状:这些专业技术人才,虽然具备了一定水平和能力,但他们的潜质和专业理论水平亟待提高。第二,培训是铁路发展一项长期的、必须的内容,是丰富自身内涵、促进铁路职工自我完善的“系统软件”之一。根据铁路局现场的实际需要,坚持多目标、多类型的培训格局:有的要培养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如站段某类工种);有的要培养成复合技能型人才(如站段从事职教工作的人员);有的要培养成知识技能型人才(如职教基地教师);第三,培训的观念、思路、内容、方法及培训手段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培训要求;第四,一定要注重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提高理论水平和能力为中心;第五,根据培训需要进行培训,不单纯追求培训规模,以此打造出武汉铁路局的培训品牌。上述的培训思路及理念在第一期高技能人才培训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因此,培训工作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 领导高度重视

从局职教处、职教基地到各培训点都有领导亲自抓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多次举办会议进行专项研讨。各站段高度重视,从学员选送、实习配合到培训学员待遇,都进行了周全的考虑。职教处亲自审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方案,及时调整培训方式,着力整合培训资源,注重优化培训队伍,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另外,通过加强培训工作的规章制度建设,进行培训动态管理,建立培训质量评估机制等措施,来切实保证培训工作的质量。

3 高水平的培训规划和方案

高水平的培训规划是取得高水平培训结果的基础,路局根据铁路发展长期规划,制订了与之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培训规划,科学地制定了包括培训的计划、教材、模式和课程内容在内的培训规划。专业培训是提升素质和能力的根本,培训方案也至关重要,必须精心安排。目前,我局采取自下而上、然后自上而下的方法经过多次反复修改、甚至边培训边修改来确定培训方案,路局职教系统把精细化培训管理引入到培训方案和实作评价中,路局、站段及职教基地均按照“理论到章节、实作到项目、对象到职工、师资到人头、时间到课时、责任到主体”的要求编制培训计划及实作方案,确保了培训计划及实作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同时,为了保证规划和方案的顺利实施,制定了一套严明、高效、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包括班主任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

3.1 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讲究新颖、实用,以满足学员的需要为原则。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铁路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的介绍,充分体现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中所提出的机车车辆设备现代化的“十字方针”(先进、成熟、经济、实用、可靠)和“四化要求”(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信息化)。同时,融入铁路最具前沿性的科技成果。另外,注重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使学员不但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参加了如拓展训练这类课程,以丰富学员的文化生活。

3.2 完善教学环节。注意不断改进培训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有效匹配:①以提高水平和能力为根本。教学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但“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为学员回到原单位后进行自学奠定基础。②以深化培训主题为核心,通过采用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式,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做到了课堂讲授与研讨相结合,教师的主导性与学员的主体性相结合。同时采用“理念培训情景化,理论培训模块化,实作培训现场化”的培训方式,起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并且通过学员写体会、谈感受巩固所学知识。③以提高学习效果为重点,授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繁杂的课程一目了然,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④选派优秀的教师承担培训工作。同时,要求教师采用换位思维,正确对待学员的学习水平和基础。根据学员意见和要求,合理地调整培训内容。⑤坚持以人为本,提倡学员之间的学习感悟和经验交流。通过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3.3 抓好培训教材的建设工作。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为了做到培训联系铁路现场实际,铁路局启动了网上教材系统和多媒体网上教学,支持授课教师到铁路一线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时,积极选派授课教师到各种培训班学习,收集铁路有关最新的信息。随着科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在教材的编写上,采取“选编结合,不断更新,相对稳定”的措施,确保了培训教材的质量和适用。

4 挑选一流的教师任课

培训师资是培训的先决条件。高技能培训师资除了各培训点自有师资之外,还聘请了各站段、生产厂家的技术骨干进行授课,按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组织了一支阵容强大、精英荟萃的培训师资队伍。这支培训队伍都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有的还是双师型及品牌教师,这些教师都是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精通铁路机车、车辆技术,行车规章理论,教学经验丰富)。

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培训体系 三坐标测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234-01

2009年11月,苏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意见》(苏发[2009]55号),文件提出“全方位转变发展方式,高起点推进转型升级,大力度发展创新型经济,努力增创新的竞争优势,全力推动苏州科学发展跃上新水平”。为了顺应市政府提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苏州地区装备制造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成为企业产品升级的新抓手。从“苏州思瑞测量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信息看,该公司2010年至2012年三年间,与精密加工机床配套的精密测量设备三坐标测量机持续热销,销售数量每年递增30%。随之带来的结果是有着扎实测量技术理论基础,能熟练使用三坐标测量机完成精密测量项目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严重短缺,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形成了瓶颈作用。

苏州市人才市场招聘信息显示,苏州地区机械加工和制造装备企业对三坐标测量机专门人才需求量很大,单单苏州思瑞测量技术有限公司每年为客户企业培训三坐标测量机操作员的数量就达到一百多人,虽然培训规模不断扩大,但企业单独开展的三坐标测量培训仅仅停留在应用层面,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培训体系,受培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能满足用人企业的高要求。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基础,根据苏州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三坐标人才培训体系,并开发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和教学资料,填补苏州地区无三坐标测量高技能专门人才社会培训的空白。

1 三坐标测量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设计

1.1 建设“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组织管理体系

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高技能人才的产生不同于学术人才、管理人才, 它要求被培养对象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操作技能,以及更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素质。因此,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学习和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际工作锻炼都必不可少。只有充分利用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的各自优势,采取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学院与驻校企业“苏州思瑞测量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三坐标测量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师由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担任,基地制定了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学院和企业责、权、利清晰。企业方的职责是:(1)提供设备和场地,满足培训的硬件要求(各种型号三坐标测量机10台(套),PC-dmis软件培训教室一间)。(2)企业工程师承担综合培训阶段的授课工作。

学院方职责是:(1)专业教师承担三坐标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训练的教学工作。(2)在完成培训任务的同时,专任教师有义务承担企业部分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服务。为了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学院在场地租金等方面给企业提供优惠。同时,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参加培训工作同时,需兼任部分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组织管理机构的建立,理顺了学院和企业的关系,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三坐标测量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管理和硬件上的保证。

1.2 建设理实兼顾、创新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培训应以夯实理论基础,提高操作能力特别是关键能力为重点,理论知识的和精湛技艺的综合应用是高技能人才有别于一般操作员的关键,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心智能力还是动手能力,都必须依赖于个人的体验。因此,在培养模式上根据三坐标测量的自身专业特点,坚持学员为主体,坚持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模式为主,指导学员掌握学习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让学员成为学习主题。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

高技能人才培训以能力培养为主导,培训目标在对学员“干什么”和“缺什么”的深刻了解之后进行设计,将学校传统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教学程式改变为“培训课程标准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实施计划―培训与训练―反馈”的现代高技能人才培训新程序。在工作程序上增加了培训效果反馈环节,以便于根据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做及时的修正。

教学内容上坚持“以三坐标测量中经常出现的实际问题”为教学项目的选择核心,到生产实践中捕捉教学目标,以目标作为确定理论内容的依据。培训教材作为确定内容的载体,以三坐标测量典型案例为单元展开,教材内容编排贯彻由简单到复查、有典型到特殊的原则,并将美标等世界上认可的标准体系编制到培训教材中去。

教学组织上充分利用现场条件组织实施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交替进行。由于培训的对象来自不同单位,受培训者的专业背景、操作技能、参加培训的述求不同,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训课程在教学组织上必须有别于传统学校教育,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是技能人才培训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在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学员间建立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学员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分享各自学习体会和各自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及资源,形成了知识共享、资源共享的培训学习氛围。在正常教学的同时,通过安排案例讨论、现场测试与教师点评、行业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锻炼和提升学员的实战能力、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开拓学员眼界,培养学员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由于参加技能培训的学员大多是企业员工的特点,培训方式上采取了集中培训和学习任务布置定期达疑、定期检查相结合方式。

培训考核上除严格的理论考核之外,更加注重的是学员解决三坐标测量中关键问题的实践能力考核,考核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培训总结、理论考核、实操考核、专题小论文等方式全面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

2 结语

通过与思瑞公司的共同努力和探索,2012年下半年至今,面向社会上有一定三坐标测量基础的人员已开设了三期“三坐标测量高级工”培训班,从培训的反馈信息看,企业对培训学员培训后的专业能力持肯定态度。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我们会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更深入研究,第一,如何提高三坐标高技能人才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反事故能力,二、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如何做好人才培训的心理教育,使学员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和心态。

参考文献

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岗位职业能力模型

随着科技的发展,设备和技术的迭代更新,企业对一线生产员工技能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员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阶段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要为将来就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备的知识储备,为换岗转岗做好准备[1-3]。目前,随着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改变,微课视频、翻转课堂、MOOC课堂等不断涌现,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4]。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为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构建更加便捷、灵活、便于学习者接受的新式教育模式。MOOC课堂等不断涌现,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4]。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为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构建更加便捷、灵活、便于学习者接受的新式教育模式。

一、培训体系构建的目标

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要体现课证融合,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融入培训课程体系,同时还要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充分对接,使学生学完相关课程,能够获得双证,实现职业岗位标准、技能等级标准转化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5]。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主要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结构与培养、实训基地规划建设等方面有关,必须加强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虚拟真实环境的实训基地,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效能,使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为促进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使信息化技术更好地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构建具有创新性、一体化和智能化的网络教育学习平台。首先必须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要将全面素质教育和技能提升融入其中。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摆在首位,坚持德育为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全过程。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6-8]。现代企业技术日新月异,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提高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知识、技能、素养之间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专业课、基础课、人文素养课之间的关系。在它们之间寻找平衡点,确保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知识、技能、素质能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三、开展项目式教学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被广泛接受,课程体系改革朝着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发展,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符合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如何加强课程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对接是重点,按照传统的方法,从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来搭建课程体系和内容,课程之间未通过项目的形式把内容衔接起来,以及课程的信息化手段应用程度不高,这些都会阻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难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基于此,要应用现代的职业教育理论,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在课程改革中融入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通过项目载体串联起来,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为主要目标。按照岗位工作任务要求设置课程体系模块,通过项目形式把课程内容聚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它主要以岗位能力要求来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实践操作将知识与技能进行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化课程还融入信息化教学元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企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9]。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已获得广泛共识,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将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或者多个具体的、可操性强的学习任务,以降低学生执行过程中的难度,同时知识点和技能点体现在任务的执行中。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教师起引导作用,由课堂上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内在建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能够在做中学并付诸实践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以学生的作品是否完备作为学生能力的考核衡量指标或者教师教学能力的最终指标[10]。对于学生作品的不完美或者缺陷,要能够给予理解和改进的机会,重点是看学生是否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参与其中,并能够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只要在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提升了能力,并且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明确今后的努力与发展方向,就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实施

企业对市政工程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毕业的学生到企业可以从事哪些岗位,而这些岗位对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尤其是在校期间如何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保证培养的学生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归根结底与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调研,召集教研室的所有老师深入合作企业一线,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企业的岗位需求,针对具体的岗位需要哪些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完成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根据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细化每项能力需要支撑的课程和实验实训环节,尤其是实验室建设,必须依据课程和学生的技能需求,开发模拟企业生产环境的实验实训项目,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分析各岗位之间的关系,提炼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以及选修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最后邀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论证,确保课程体系的建设能够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在以下两方面做了创新:一方面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基础,学生为主角,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培训体系设计思路,突出理论与技能相结合、课堂与实训相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建设完善具有显著职业特色的校内校外综合实践基地,重视学生实践综合技能的培养,尤其在方案设计、团队协作、方案实施和检查评估方面。另一方面以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能力提升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为专业应用提供支撑,以够用为度。将应用性和针对性作为基本原则,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按照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划分,以项目式设计教学单元,将知识和技能融于项目的实施完成中来学习,增加学习的体验感。知识内容不能过于强调系统性,而是以有用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资料能力,这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即要求学生能通过项目的完成实施,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知识迁移能力。

五、小结

高技能人才对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职业教育中,要注重建立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模型的培训课程体系,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共同构建课程培训模块,开发培训资源库,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脱节的突出问题,使培训课程体系不断适应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月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北方经贸,2006(5):128-129.

[2]张霞霞.德国数字化教育研究及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27(2):17-21.

[3]贾静.浅谈建立完整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J].全国流通经济,2020(6):106-107.

[4]赵嫚,李超.工程教育背景下移动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过程流体机械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21(4):43-45,58.

[5]汝宇林,杨柳春,李志飞,等.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7(31):52-54.

[6]唐羚,郑爱翔.高技能人才终身职业能力培训体系优化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1):8-12.

[7]谢莉花.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途径:职业进修教育:以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为例[J].江苏教育,2020(20):19-24.

[8].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2):156-160.

[9]王建国.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的实践探索[J].职业,2019(4):58-59.

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4

关键词:职业技能 高技能人才 江西铜业集团

一、《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出台,正式启动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日前,国家下发《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提出我国将在十年内重点实施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三大工作项目。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自2011年开始实施,预期2015年底完成中期考核,2020年底完成总体任务目标。这一方案的出台,标志着高技能人才培养被正式提上了国家级战略发展目标。

为贯彻落实上述国家《实施方案》,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赣人社字[2011]298号文件,《关于做好2011年江西省紧缺技能人才和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将江西省紧缺技能人才和青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大大推进,严格要求各培养单位积极开展实施,为江西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大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加强江西铜业集团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江铜集团公司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世界铜业巨头不断采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利润空间,以使企业能够在同行业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江铜作为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经过30年的建设和经营,已经发展成为中国铜工业的领头羊。因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江铜集团必然采取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而高技术发展战略必需高技能人才的支撑,只有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才能形成“高技能人才+先进设备”的生产力发展模式,为早日实现跃入世界500强奠定扎实基础。

2.江铜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

江铜集团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集采、选、冶、加为一体的特大型联合企业。最近几年,江铜集团依托其创办的江西铜业高级技工学校,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每年培养出合格高技能人才300多名,为公司以及全省企业提供了大批高技能人才。30多年来,江铜高技能人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司已有高技能人才6199人,包括高级技师800人,技师1519人,高级工3880人,高技能人才比重达到企业技术工人的30%以上,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人才保证。

随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以及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江铜集团按照矿山企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要求,正继续不断加大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的力度。但目前企业内部由于年龄较大、工龄较长的高级技工的内退,导致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短缺,而且企业内涵发展的需要也迫切要求职工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作为新的动力,因此,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3.加强江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

(1)是贯彻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需要。江铜集团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作为江西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及省市文件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设步伐,是贯彻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需要,是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出新贡献的需要。

(2)是企业加快扩大资源控制、强化竞争手段的需要。江铜的战略定位是以铜为主、资源为基础的国际性公司,资源是推动公司未来发展的根本。尽管公司在资源控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成效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提高资源储备总量、增加资源品种、优化资源布局、创新合作开发方式是当前要着重研究、重点突破的首要课题。而在这项艰巨工作中,高技能人才将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3)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随着生产技术进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逐渐应用于江铜集团的管理,因此,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对企业推进精细化运营、增添发展新动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江铜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策

1.确定指导思想,明确任务目标

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精神,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培训工作的重心应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以提升职业技能水平为核心目标,从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战略高度,提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即大力提升青年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结构合理、梯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公司实施“紧缺技能人才和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力争在技师和青年高级工范围内迅速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2.领导进一步重视,有序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为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训、评审、鉴定、选拔、激励等管理工作,只有领导的大力支持,才能将高技能人才体系建设责任落到实处。要求从集团公司到下属各个单位,根据自身人才状况,制定推进措施和策略,有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首先要求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了解人才培养体系的精髓,针对单位内部状况制定适合的人才培养规划。其次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提出专门人员负责落实人才培养工作,并实行必要的奖惩措施。

3.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完善相应保障措施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保障,而相应的思想、组织、资金、培训等综合配套基础工作则是良好运行机制的保障。第一,在思想上,增强人力资本投资、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学历和职业资格并重的理念;第二,在组织形式上,整合管理资源,明确职责,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职责归口到人事劳资部门,并加强人力资源部门建设,系统地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第三,在资金投入上,公司统一组织的紧缺人才和青年人才培训由公司承担培训费用,以充分调动基层单位送培的积极性。

4.校企合作,积极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江铜高级技校作为江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平台,应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公司-厂矿-车间”三级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和运行机制,以充分发挥集团公司整体资源优势。一是使办学培训既有分工又有联系与合作,满足不同层次人员、不同职业技能侧重面的需要;二是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举办各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训班,实现良性互动;三是利用企业各类人才资源优势,组成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师组成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积极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一是企业选拔优秀工人集中到江铜高级技校进行脱产培训;二是发挥江铜高级技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将高职大专班、技校高级班学生培养成具备高级工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三是技能竞赛选拔人才通道,对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凡达到标准的,直接授予技师或高级工资格。

5.抓教学,严管理,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江铜集团下设的高级技校和职业技能鉴定站,要通力协作,切实承担好江铜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鉴定工作。为确保质量,实行培训与鉴定职责分离,培训管理部和技校教务科负责职工与学生的培训教学工作,鉴定站负责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有关规定和工作流程,精心组织,严把资格审查关和考试关,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确保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并对广大职工自觉追求自身技能水平提高形成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5

入选理由 基于对技能人才是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促进企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重要力量的充分认识,不断完善、提升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提升公司综合竞争能力,逐步建设成为全球值得尊重的企业提供人力支撑。

亮 点 一是完善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公司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促进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制度,如《技能人才培训管理制度》《核心技能人才库工作指引》《技师、高级技师考评细则》《长虹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职业技能鉴定聘用管理办法》《首席技师、特聘技师评聘方案》《首席技师、特聘技师评聘工作指引》《师带徒管理办法》《长虹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等。这些政策制度的出台,对推进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二是构建梯次性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对公司关键技能岗位梳理,分工种逐步构建起关键技能岗位的梯次性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目前已建立工具钳工、维修电工、家电维修等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包含传统的讲授课程,也有实训课程、网络课程。建立双师型职业技能培训师资体系。三是搭建宽阔的技能人才培养学习平台。通过长虹网络学院、“长虹微学堂”平台,丰富了员工职业技能学习渠道,打造“O2O”技能专业学习服掌教ǎ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技能培训项目,为技能型员工创造碎片化、移动学习条件。同时,公司建成了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2个、公司级7个,初步形成技能大师工作室梯队。四是实行“学赛结合”,促进技能人才快速成长。近年来,公司内技能人才参加全国技术能手、四川省技术能手、省、市技能大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各类比赛项目,先后有150 名技能人才获得各级奖励。

企业简介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于1958年,从军工立业、彩电兴业,到信息电子的多元拓展,已成为集军工、消费电子、核心器件研发与制造为一体的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2016年长虹品牌价值达1208.96亿元人民币,稳居中国电子百强品牌第7位,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146位,居中国制造业500强第58位。

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6

关键词:校企合作 拓展培训 紧缺技能人才

一、企业快速发展需要技师学院有所作为

荆州市地处湖北长江经济带开发的中段、江汉平原的腹地――“湖北之腰”。 荆州不振兴,湖北“腰杆”不硬,难以实现快速发展。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工作重点就是大力推进工业壮腰、技能壮腰工程,同时着力提升软实力。荆州市的城市建设定位在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和西南中心城市,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是“两湖(湖南、湖北)平原”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工业企业以生产轻纺产品、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制造和制冷设备产品、化工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为主,绝大部分为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范畴,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但是,荆州市的很多企业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荆州技师学院针对这一现状,积极拓展社会培训功能,服务企业发展需要,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高技能人力资源。

面对企业发展的困境与人才供需矛盾,企业迫切需要优质的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培训支持。作为荆州市品牌职业院校,学院理所当然应为地方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荆州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在荆州市职业教育界起到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校企合作制订培训方案,针对性强,培训效果好

1.根据企业工作需要设计培训方案

学院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实地调研,与企业工程师、员工交流,了解员工的技术状况及岗位能力提升方向。教师根据考察情况,拟定培训方案,倾听企业反馈。企业工程师提出修改意见,完善细节,反复沟通多次,达成最终培训方案,最终由企业负责人审定。

学院培训中心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建立了适时沟通的机制,发挥规划、联络、协调能力。学院分批选派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更新知识与观念,获得生产技术第一手资料,保持与市场同步。

2.精心组织培训工作,扎实完成典型任务

(1)配置先进设备设施,在生产环境下培训。通过国家示范校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学院的硬件设施再上一个新台阶,规模与性能达到了市场同期水准。如数控加工体验中心、汽车维修体验中心等实习场所均以生产性环境再现,无缝对接企业生产需要。教师在企业现场和学院实习车间展开培训,让员工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体验新设备,学习新工艺。具体培训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典型任务作为培训切入点,通过企业专家访谈论证和企业岗位发展调研将国家职业标准中岗位技能关键点与培训过程有机衔接,让受训人员通过项目教学、学做结合、边讲边做等方式进行学习和工作,不断提升岗位能力。

以项目教学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以岗位技能标准与实际工作场景为学习载体,包括国家职业标准等级规定的全部内涵。同时,新建了与课程相匹配的教学体验中心3个,加入配套教材及教辅资料37件,形成了从企业调研―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开发―实施效果评价的培训路径,受到企业高度评价。

(2)利用仿真资源教学,培训效果事半功倍。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了数控加工、汽车维修、电子技术等实训基地,即员工前期通过电脑模拟操作环境,开展产品试验仿真加工,待熟悉操作和工艺模拟正确后,再上机床实际操作,这大大节约时间并提升实践效能。同时,通过电脑模拟,让员工高效运用不同操作系统,触类旁通。

酒店管理、金融等服务类专业,教师则注重案例讲授与创设情景模拟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真正做到了突出实效实用,受到学员的好评。

学院老师与企业专家通力协作,共同开发《模具钳工技能实训》等20余部校本教材,《网页设计与制作》等16种试题库,《数控编程与操作》等6门课件,同时以 “荆州市汽车驾驶员培训学院”(荆州技师学院汽驾分校)为依托,为社会提供汽车驾驶员培训、技术咨询与服务等,共计19153人次培训,实现为荆州“技能壮腰”做贡献的办学宗旨。

(3)配置“双师型”教师,培训与生产无缝对接。社会培训与学历教育区别较大,培训对象是以生产为主,所以在教师配置方面选择了理论知识扎实、操作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培训工作。老师们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结果分析评价方式展开培训工作,骨干教师谈小菊、周晓鸣、雷振国、湖北省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周正国、胡新华、明星教师李银涛、唐宗清在培训过程中如同文艺明星,一出场就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同,达到社会培训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向社会传达了学院的社会培训实力。

3.制定培训―考核―竞赛三大环节,提高培训质量

(1)培训―考核―竞赛三大环节环环相扣,融合渗透。具体培训中,总结了培训―考核―竞赛三大环节的逻辑关系,三者之间相互依托,融合渗透,共同促进。突出培训工作培训与考核竞赛相结合,注重实效,将深奥知识浅显化、理论概念通俗化、操作程序具体化。通过检测结果评价培训过程,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确保培训质量。

企业职工和社会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不同于常规教学。人员成分较复杂,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面对如此复杂的人力资源群体,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的生产要求、员工的特点,因材施教、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要达到培训目标,需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通过现场教学带出理论问题。然后将培训地点转移到教室,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解决疑难问题,再把教学地点转移到实践现场(“做中教”)。整个过程围绕教学目标,每做一个课题就是一场考试,也是对教学质量的检测。

(2)合理运用培训成果,实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考试结果将作为员工晋级、年终考核的依据,并和年终奖挂钩。对于考试成绩(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综合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最后一名会被淘汰。结业考试对员工产生压力,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考试结束之后,还要针对员工考试试卷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找出培训成功之处,加以发扬传承。员工没有考好的地方要认真分析原因,真正发现不足,制订新的方案,融入下一轮的培训过程中,以提高培训质量。

三、社会培训的成果

一是满足了企业对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社会效益好。近三年来,学院年培训高技能人才5500人以上,为荆州市 “技能壮腰”做出贡献。二是提高了学院教师的培训水平。社会培训需要教师刻苦学习、精心备课、认真施教。这是对培训教师的考验。通过拓展社会培训,学校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为师资队伍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三是丰富了学院办学内涵。如今,高技能人才的摇篮,荆楚职教一颗明珠,技能文化底蕴等等关键词总是自然而然与荆州技师学院如影相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荆州日报》等多种媒体对学院的社会培训进行了特别报道。学院因为培训成功而拥有广泛的社会认同感和美誉度。

四、小结

1.社会培训有更大空间需要探索

社会培训空间无穷无尽,是终身培训,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社会培训体系,丰富培训内容,规范培训行为,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2.培训质量是拓展服务功能的基础

社会培训的成败在于培训质量。研究社会培训的规律、方法、技巧,实施过程中,联系生产实际,围绕企业真实需要展开培训,无疑一举三得――企业得到了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支撑,培训师水平提升,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