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商业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与商业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与商业管理

经济与商业管理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盈余管理;经营绩效

对于一些上市公司和各大银行来说,会计信息“美颜”现象十分严重而又普遍,在这些美颜过失真信息中有的是属于违规操作而有的则是一些高层管理人士的盈余管理导致。因为盈余管理的操作隐蔽性比较强所以一般不会轻易被发现。如果想要检验商业银行是否存在盈余现象主要方法就是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盈余管理虽然有悖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违背了中立原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世界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中,所以对于商业银行的分析也要从客观角度入手,采取正确的态度。

一、盈余管理认知

盈余管理的面向对象主要是外界,即对外报告,其次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自身利益,在定义这一概念的时候并不是参照特定的某一盈利概念,而是基于自身财务状况进行讨论;盈余管理的主体主要是高层领导者、管理者,因为他们有权决定信息的披露与否,而且有权决定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信息的不透明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遮蔽,也是非常有利的条件。有很多人将盈余管理和财务管理混为一谈,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盈余管理最终的受益者是真正的高层管理者,受益的表现可以是直接的加薪或者股票赠与也可能是职位的晋升,而财务管理最终是为了使整个公司受益,使所有的股东都能得到财富,且两者的管理手段也是不同的。总结来看,盈余管理是商业银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向外界传递符合自身需要的、有意识和目的财务信息。

二、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及特点

虽然从客观条件上来看,盈余管理有违商业道德但是在整个金融圈却是一个“公开的秘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银行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而产生的内在冲动,或者说是契约动机。作为银行,不论是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还是众多的债权人,为了维持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钻空子“选用各种不同的政策进行盈余管理。

(2)会计制度的不完善,虽然现在国家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但是还是有很多的灰色地带可以让人打球,正是这些“充分的条件”对企业收入和税收进行盈余管理,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利益。

(3)监管政策的外在催化,我国银行部门对各个商业的银行都是有着明确的条文规定,所以一些银行为了达到这些标准通过相关部门的监管评价都会采取盈余管理的手段。

(4)我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特点盈余平滑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于收支制度的规定;贴现利息收入的确认;短期投资盈余的确认问题和大额不确定费用的预提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财会制度的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的盈余平滑性将会得到加强,信息虽然仍存在失真现象,但是有用性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盈余管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一)盈余管理对经营绩效的正面影响

盈余管理是把双刃剑,对于经营绩效也是有有利的一面。从契约角度来看,因为契约的不完备性以及长期稳定性,管理层需要一定的盈余管理权限来缓解自身的财务危机,让管理者和债权人都可以获得满意效果。从整个资本市场来看,盈余管理主要是内部进行的一种管理手段,所以盈余管理通过传递内部信息借此影响企业成本。市场上的人常常可以获得一些内部消息而且经常是独家,但是如果选择给委托人那么代价很大而且也不能保障信息质量,从而产生交流障碍,降低了效率。但是盈余管理可以消除这种障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银行通过短期投资得到1亿元的利润但是如果直接向外界宣布的话会使得净收益超过从长远来看能够达到的水平,所以银行管理层可以选择先提出来五千万,从而降低到以后可以达到的水平,这样通过计提准备金就可以验证利润的可靠性。从这方面来看如果银行能够熟练地运用盈余管理那么对于自身发展会起到的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盈余管理对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

虽然盈余管理在银行中有着积极的一面但是使用不当也会带来消极影响。究其实质,盈余管理就是一种欺诈手段,如果过度的进行盈余管理,表面上呈献给外界的是一份光鲜亮丽的财务报表,但是却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当外界的投资者选择相信那份华丽的报表而没有考虑信息的真实性,那么就会产生错误投资,随着越多的人参与投资,这份对外报表做得越来越漂亮,倘若银行一旦发生财务危机,那么广大债权人的资金恐怕很难悉数收回。从小的方面看是一部分债权人的利益受损,银行发展受阻,但是如果这由个案变成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将是一个致命的绊脚石。

四、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策略

(一)建立合理完善的商业银行业绩测评体系,盈余管理的滋生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银行业绩,为了达到规定指标,争取利益的最大化,管理者无不使用盈余管理,当盈余管理过度使用后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这时如果更换了管理者,那么必然会对银行业绩造成影响,产生大幅度波动,这种现象对于银行和广大债权人来说都是不愿看到的。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商业银行业绩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说可以平衡计分卡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于非财务指标的考核,以此避免出现盈余管理过度。

(二)改进盈余管理的评价方法,目前来看对于盈余管理的评价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业界普遍采用的一个方法是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主要就是从盈余对未来现金流的一个预测能力。根据这一方法,管理者根据当前的财务信息对于未来发展做出一个预测。除此之外现有的评价方法还有盈余反应系数法和现金流量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有弊端,比如忽视了证券市场的风险系数,资本结构和公司规模等等。这些不合理的评价方法容易造成账务不实,大大的限制了商业银行的绩效增长。想要改进评价方法可以加强会计人员的从业道德,或者是剔除不良资产,删除关联交易,去掉异常利润。但是因为盈余管理是一个大家约定俗成不成文的规定,所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一但出现利润操作,就有可能涉嫌经济犯罪,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将是致命性打击。所以想要从源头抓起还是要加强银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三)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权利主要是高层管理人员,根据调查资料可以看出来,对于一些独立于董事会的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相对来说要弱一些,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空间,是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完善治理结构,让内部进行彼此间的监督,这才是管理好盈余管理的切实之道。

(四)加外部监督,除了有内部人员的互相监督,银行还需要来自外部的监督。这里所说的外部主要是银监会,审计署以及相关的证券部门。对于银行对外宣告的信息必须核实其真实性,替投资者把好关,减少银行盈余管理的机会,保障经济的健康的发展。

经济与商业管理范文2

近几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较为频繁,商业银行是制造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行业机构,所遇风险越大,其预期收益或亏损也会越大,一些商业银行因不能承受强烈的世界性经济打击,而没有提出完善的经营管理模式,致使其倒闭。这种现象使得各国开始重视资本管理问题,建立相关银行监管部门重新审视经济资本,加强经济资本的管理与配置,重新规划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以确保商业银行具备良好的竞争力,促进其发展。

1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

1.1 银行经济资本

银行资本不是实物,它是一种虚拟性银行资本,在一定程度的容忍下,银行为了将金融风险带来的非预期的经营损失所需要的资本进行覆盖。而经济资本并不是指金融风险自身,也不是一种真实资本,它仅仅是银行测量真实资本的一把风险尺,随着风险的变化而变化。在测量银行资本时,需要设定一定值的容忍度,即指金融风险在没有被资本覆盖时所产生最大损失值的可能性,这项容忍度需由经营者决定。银行若想要稳健保险的银行经营,便会设置要求较低的容忍度,以确保可以覆盖在较高置信水平下的最大损失值;相反,银行若想要高回报高风险的经营,就会设置较高的容忍度,但是这种情况下往往呈现两种结果:一是银行获取较高的收益;二是银行承受不了金融风险的强烈打击而随之倒闭。

1.2 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信孚银行创建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模型,在西方银行界引领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手段的建立。在2008年,国际清算银行再次强调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性,由此成为现代银行具有固定标准的管理规则。经济资本在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管理功能,对非预期损失有一定的防范作用,并将股东价值实现到最大化,为银行的发展构建一个精准的风险资本管理结构基础前提,以确保银行制定准确的经济策略,加强机构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促进银行的稳定高效发展。

2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配置

2.1 经济资本配置理论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资本配置开始在银行中进行实践,并建立经济资本配置体系。银行进行经济资本配置,具有以下原因:一是资本市场存在摩擦。在一定认知中,资本市场是无摩擦的,然而这只是一种理论假设,资本市场存在摩擦。银行在面对市场摩擦时,只有将其降低才能增加银行价值,将所承担的风险降至最低,以确保银行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建立内部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因为存在摩擦,致使银行的外部资本市场难以产生较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是必要的。在内部资本市场,银行可以依照投资收益、金融风险以及价值原则将经济资本合理配置至各个部门或业务,以此增加银行盈利。

2.2 经济资本配置的前提条件

一是遵循基本原则。高效配置经济资本,需要将其建立在资产组合的基础之上,充分了解风险的分布状况,合理有效地对经济资本进行分配。二是充分了解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对其经济资本进行分配前,需详细调查各个金融风险存在及分布状况,确定经济资本配置的合理性,确保银行有效防范风险。对于各种风险敞口的额度以及相关度进行详细调查,结合商业银行所能承担的风险水平,计算银行总体经济资本,进行总体估计。而后对经济资本进行分配,保证经济资本优化合理地安排配置,使其充分为各类企业提供高效金融服务,以此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管理

商业银行存在高风险高收益,推进经济资本管理,可有效促进商业银行规避风险,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将银行非预期损失降至最低。

3.1 经济资本管理现状

继建设银行后,农业银行也将经济增加值作为核心指标,使其成为综合绩效考核的主要方法。由此可见,经济资本管理的应用为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使各类银行更加注重对经济资本的管理与配置,更好地完成银行的发展目标,以及提高经济资本的占有约束能力,引导银行经营管理的高效发展。

3.2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方法落后。经济资本管理模式得到很多银行的应用,虽然已经很好的实施经济资本管理,但由于理解不足,导致操作不规范,采用的管理方法不能与银行的发展相适应,诸多问题譬如银行经济与资产风险之间不协调、未及时形成风险资产与资本回报的有效约束机制、管理功能不足等。二是分配方式不足。对于今年银行的金融计划和发展目标以及新年度银行的经济资本目标收益率的估计,银行都没有做到充分考虑,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造成银行对于风险的评估不当,易使银行亏损严重。三是考核方式不当。银行为了完善经济资本管理,将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综合考评体系,以此强化经济资本的约束机制。然而,因为各类银行的自身分类以及资本比例要求不相一致,致使考核机制对其采用的考核方式不正确,银行仍旧面临资本补充的巨大压力。

4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与管理的发展策略

4.1 经济资本配置的发展策略

一是构建市场信息数据库。在信息化时代,高新科技的广泛运用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商业银行应构建市场信息数据库,以管理信息系统和核心业务系统作为基础,调查收集并研究分析中小型企业的市场信息,确保市场信息数据库的准确性、高效性、便捷性,为银行提供完整的市场信息,以便于商业银行做出合理的经济资本配置。二是创新经济资本配置系统。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系统应实时开发创新,社会的迅速发展,市场也随之发展,为了顺应市场发展潮流,商业银行应借鉴优秀的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系统,并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创新开发适合自身发展运行的经济资本管理系统,以促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高效合理。三是确立绩效考核体系。商业银行对于信贷考核方面的内控评价的态度不够重视,仅仅注重银行营销业务的考核,致使放出信贷与银行业绩呈现正比趋势,无法更好地处理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科学有效地确立绩效考核体系,有效地处理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作为经济资本资源配置的依据,合理配置,确保银行风险的最低化,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

4.2 经济资本管理的发展策略

一是构建量化和有效配置机制。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前提,是将银行风险进行识别量化,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风险的大小对经济资本进行有效配置,以确保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有效管理。因此,构建量化和有效配置机制,加强信贷和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实时调整管理力度,合理控制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的高效发展。二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尤为不足,应积极借鉴先进的管理系统以及管理模式,结合自身运营特色,制定属于自己的经济资本信息管理系统,综合各类系统的信息内容,整合处理银行内部资本配置问题,合理调整银行收益水平,最大化地为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提供信息化便捷高效服务。三是确立奖励机制。商业银行具有高风险性,在经过合理的经济资本管理后,结合所获取的经济增加值和资本回报率,有效分析银行的发展状况,并对银行内部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适时实施奖励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有效引导他们正确衡量风险,并将经济资本资源合理配置在高收益低风险的金融业务上,以期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经济与商业管理范文3

[关键词]Web2.0 商业企业管理

根据“2009年IT和商业展望”调查问卷显示,在线社区和Web2.0技术将成为2009年大多数企业用户的头等大事。CRM和客户服务已经与在线用户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许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在线客户互动所带来的巨大效益。由于预算方面的原因以及竞争优势,随着应用本身向真正的企业级转变,Web2.0将会成为主流。

一、Web2.0的特征

1. 一切从用户出发

Web2.0的整体流程就是用户如何获得来自四个方面的数据(官方的、用户的、聚合的以及元数据)、混合并交付这些数据,所有的技术和应用都是围绕着用户来展开的。从用户出发,这是Web2.0的核心思想,所有应用模式都是为了满足互联网用户的需求,正因为如此,Web2.0的网站才能不断推出更有竞争力的服务,吸引用户关注,增加用户黏性。而对于非互联网企业来说,同样需要大量稳定用户的关注,因此,这一思想完全符合企业服务的宗旨。

2.融合用户集体智慧

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Web2.0的广大用户既是内容的订阅者,也是内容的制造者。企业员工、各层管理者、产品或服务的用户、供应商甚至企业的竞争者,他们提供内容越多,企业网站则会变得越受欢迎,并且越有价值。博客(Blog)和维基(wiki)技术正是这种特点的主要代表。对于企业应用来说,CIO可利用这一特点让网络的使用者人尽其才,共同创建知识与数据,并实现分享,从而加强企业内部协作。

3.全新的数据推送方式

和音乐DJ混音的工作一样,Web2.0的数据常常可以通过网络服务界面重新组合或者“混搭”(Mash-Ups)。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来订阅相应的内容,网站也可以根据用户的习惯推送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这一特点所体现的互动性,不仅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用户需求,也可以让用户体验到个性化的服务,很适合用来维护企业与合作伙伴或客户关系。

二、Web2.0相关技术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

根据对企业近1700个各主管进行以下三个领域的Web2.0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内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与合作者和外部专家的关系调查,有69%表示他们的企业获得有有效的利润,其中包括更多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更有效的市场营销,更好的接入知识库,运营成本更低,收入更高。调查显示,使用Web2.0技术越多的技术,收益更高。他们还特别关注采用Web2.0技术发生变化的领域,比如,企业使用的技术类型,管理实践以及生产效益。他们发现,成功的企业不但有效地把Web 2.0技术与企业员工的流程进行紧密整合,而且还建立了一种网络化的企业,通过使用Web 2.0工具实现子客户与供应商的关联。尽管相关的经济不景气,但企业主客表示他们将继续投资Web 2.0技术。

Web 2.0实现了协作机会的多样化,使知识传播能够更为高效,从而实现效益。这些效益是通过企业使用自动化信源而产生的。尽管许多企业使用的工具各式各样,但研究显示,在所有认为Web 2.0产生了效益的受访者当中,最经常使用的技术是博客、维基、RSS等,都是以信息聚合的方式来连接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或进行业务与创新协作、或加强客户关系和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1.博客

博客(Blog)最初仅仅是网络日志和个人信息的工具,但如今企业加入了Blog阵营。根据Soeialtext公司的统计,至2006年9月6日,《财富》500强中的公司已有通用、微软、麦当劳等30家建立了企业博客,占总数的6%。美国市场研究公司JuPiter在6月底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美国34%的大企业开设了企业博客,2006年后半年将另有35%的大公司加人到企业博客行列,到2006年底,近70%的美国大型企业将开设企业博客。

博客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在功能上的进化和形式上的改进,更多的是在应用中体现出一些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思想的发展精髓。Blog创建企业外部和内部人员的互动社区,分享知识与观点。不仅仅有内部交流的作用,在向外部的知识和信息输出,与消费者、合作伙伴等进行沟通交流方面更发挥着传统媒体以及企业网站所难以发挥的作用。企业可以利用博客打造企业品牌、进行各类市场调查、新产品测试、广告效果检测、售后服务跟进、媒介关系处理、公关关系辅助等等。通过博客的应用,企业能够直接面向市场进行产品、客户、以及企业各类资讯的互动管理和应用,用博客引入客户管理,可以更好地发挥博客的主动性优势,增加企业外部客户系统主动参与企业完善服务的意识和效果。博客的应用更加有利于企业战略决策人掌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整体的市场心态,从而把握更大更高的商业机会。

2.维基(Wiki)

Wiki与Blog不同,是一种多人协作式的网络形式,它充分利用了网络双向互动、超文本链接、动态更新、覆盖范围广等特点,采用自由共享、无壁垒交互的群体参与模式,使传播结构更加扁平化,从而使信息和知识的传递更迅速、直接、高效。

Wiki在商业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是利用互联网上的Wiki网站或在自办的企业网站中嵌入Wiki系统而进行的相关管理工作,可应用或渗透于企业内部的人际管理、决策管理、知识管理、绩效管理和一些企业的项目管理等方面。

应用维基进行商业企业管理的优势是,格式简单、链接方便,维护快捷,开放性强。它们不需要大规模的软件部署,可以很好地与已有网络基础设施连接。可以用Wiki网站来软件需求、提交相关文件和问题、制订会议日程、记录会议要点、上传相关文件,同时让外部图像设计公司查看这些内容并且给出回复。所有这些工作均在共享空间内完成。

Wiki模糊了创建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界线,它是一种用开源方式开发的协同式知识载体,任何人均可在其中添加内容。以超文本为基础,所见即所得,快速创建、存取、修改、补充,不需要任何专业计算机知识。

Wiki的出现,凸现互联网无穷的信息资源价值和知识资源价值,使网络世界逐步由粗放散乱的自然形态向有序雅致的网络文化发展。对企业而言,Wiki不仅会是构筑企业文化和促进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而且还可能演进成一种深邃莫测的商业模式。

3. RSS技术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即内容聚合,它是站点用来和其它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通常被用于新闻或Blog等按顺序排列的网站。所有的RSS文档都遵循XML1.0规范,所以RSS是在XML标准之下的一个具体应用的数据格式标准。它最大的特点和优点是实现了信息内容与展示分离,并且制定了互联网上信息内容的存储格式标准,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信息合并、分析、展现的成本和难度。

相对于传统的企业新闻和电子邮件的交流模式,应用内容聚合(RSS)企业管理的优势与创新之处在于:即时性、易用性、集合性与过滤性。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企业内部的应用系统越来越多,用户需要访问不同的系统,如何实现多系统的信息集成,是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重大挑战。RSS技术解决了企业内部信息集成标准化问题,可以很容易满足用户自定义个人门户页面,彻底实现个性化。一方面能够让员工很容易地订阅自己关注的内容,并了解其最近的更新情况;另一方面,RSS可以低成本实现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简单信息整合。

三、结论

Web 2.0对于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越来越多的企业CIO开始考虑在企业内部进行一些网络新应用的推广。从建立企业Blog到建立在线Wiki系统,企业越来越注重保持网络的开放性和数据的可迁移性。Web2.0有效地与商业企业管理相结合,必能增强企业经营的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黛华:web2.0帮企业打通经脉[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9(6):44-45

[2]2009年企业Web2.0趋势预测.[EB/OL]省略/detail.asp?hw_id=6681

[3]何潇:Web2.0―到企业中去[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6(50):30

经济与商业管理范文4

关键词:管理工具 国家政策 商业银行 回报利益

1、经济资本管理的发展

在上世纪的70年代之前,银行业中没有对经济基本管理与经济风险管理得以相对的关注,导致商业银行使用规模扩张来增加收益,缺少对资本规模最优和高回报的计算。到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银行业中不断的发生了危机事件,使各国监管局对经济基本管理和经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了统一的监管原则。一些先进的商业银行业渐渐对资源的优化获得最大的利益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这种管理需要一定的成本,它也不同于各国监管局约束性管理,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就产生了,渐渐的被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所应用。至到本世纪的04年6月,经济管理的概念才有了比较全面的讲述,与衡量经济管理的标准和内部评级法。

经济基本管理理念在深化认识中,我国有不少的经济学者与银行工作人员,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基本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国内各种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也从工作人员和各种实践工作中对经济基本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渐渐的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都建立起了先进的经济基本管理信息系统,将数据集中的全行系统实现了。在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些方面的控制有了质的改变,不断完善引入的经济基本管理系统,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实施经济基本管理,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对风险全面管理的重要手段,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方式。提升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与国际银行和全球金融接轨。

2、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含义

对货币经营的企业就是银行。在满足银行股东的资本回报要求的时候,也体现出银行经营的风险,是银行资本的核心作用。任何事情都是会有风险的,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风险也是必要的,风险就是意味着损失的潜在。预期损失、异常损失、非预期损失这些都是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的。

2.1、银行可以将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损失预见,可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来进行补救。经济基本管理中来看预期损失是每个银行在经营中必须承担的支付成本,银行可以通过定价产品,调整利率来得到补偿,构造不成真有的风险意义。

2.2、由不可抗拒的情况导致成的损失,且损失超过银行的承受力,这种损失发生的概率是不高的,一旦发生就会有无法弥补的损失。对此银行无法做出预见和预防。然而这种损失没有办法通过吸收经济资本来补偿的,严重时造成银行倒闭。这种异常损失,银行只能通过压力测试等一些方法来进行预测,做出应对策略。

2.3、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之间潜在的损失就是非预期损失,是对银行经济资源风险测量的指标。它具有波动性,难以预测其发生,也没有办法将它列入当期成本中。银行的经济资本,就是银行实际承担风险和非预期经营风险的一个资本额度。可以把得非预期发生的概率和损失进行定量化,测算出最低的资本进行防控。

3、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相关指标的意义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基本管理的相关指标有: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回报率;加权平均经济资本占用系数。这三个指标是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基本管理中的重要指标,都在商业银行应用经济基本管理中体现了重要意义。和传统的管理相比

(1)经济基本管理更具有平衡性。能够对业务规模、风险水平、收益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平衡。例如:信用等级、担保程度、期限、损失准备等各类风险因素。

(2)经济基本管理有很广泛的应用性。在对资源配置、人员绩效考核、产品定价、资本风险控制、等一些领域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经济基本管理具有灵活性,对经济资本限额的控制,可以使用多种途径来将结构优化,实现不同的管理目标。

4、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分析方法

如今,每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都会在内部的统计部门管理信息系统下,都会再针对经济资本计量和分析单独开发出资本管理系统。系统主要应用在经济资本管理报表的查询中,对经济占用、分配的情况进行检测,对相关的考核数据进行分析。为各个管理层经营提供依据进行决策,是经济资本管理的主要目的。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中,对经济资本的分析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分析过程中需要对经济资本的使用、计划、进度进行预测计算和描述,是对经济资本监测过程的一种深化。

5、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和应用

经济基本管理工作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实际应用中,经过了银行经营管理效果反复的检验,将商业银行价值的目的进行最大化发展。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基本管理应用中有以下的作用:

(1)优化资产组合结构、整体协调、评价和行动能力都增强。

(2)可以将经营和人力费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股东价值和费用的联动性增强。

(3)股东回报的要求明确的体现出了,反映综合绩效水平的作用、对各分支机构号利用经济资本获取利益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树立对资本约束的观念。

(4)用经济资本占用的规模来确定资本风险的规模、有效的控制对规模盲目的扩张、根据风险的承受额度与市场变化等一些方面来决定风险资产的组合、调险的结构、控制风险的总量、有利于将风险和收益优化结合。

参考文献:

[1]王霄峰.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基本管理与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1.

[2]常志芳.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基本管理与应用刍议[J].知识经济,2014,(5):68-68.

[3]李国宏.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的可行性研究――以山东淄博市为例[D].山东大学,2012.

[4]杜军,邹音,王斐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经济资本配置框架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80-85.

[5]杨桂兰.现代商业银行风险限额管理探析[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2,(12):10-11.

[6]谢朝华,卿杨.我国商业银行的X-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001-2009年[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5):15-19.

经济与商业管理范文5

一、当前企业物流管理现状

电子商务兴起的时间还不是很久。很多企业还处在传统商务向电子商务过渡的阶段。此时,企业的工作重心大部分还放在电子商务工作的拓展上,配套的物流管理工作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传统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为企业的生产全过程提供有效保障,已经有较为完备的运转体系。但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物流管理就体现出许多不适应的方面,主要有几个表现:

一是企业投资较大,转型能力较弱。企业的传统物流管理,主要靠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护使用。在设施购买、维护、使用中,依靠本企业大量的人、财、物进行保障。目前,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物流管理比较好主要是中小型企业。这是因为这些企业,在传统物流管理上本来因为资金人力不足处于弱势,但是电子商务推行后,却船小好掉头,能迅速根据市场需求改变物流管理模式。而一些大企业,因为原有物流管理投入巨大,体系完备,人员较多,反而无法及时转型。

二是企业成本较高,专业化程度低。传统物流管理的主要缺点是对资源利用有限,没有建成规模效应,物流成本增加导致产品售卖价格增加,缺乏市场竞争力。传统企业物流管理过去都是在靠规模取胜,靠人海战术提供生产保障,企业虽然投入资金、人力巨大,但投资回报并不成正比。而且,传统物流管理普遍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管理者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不强,没有现代化企业物流管理的理念,工作更多时候是在凭经验处理。面对电子商务不愿意主动学习加以改进提高。

三是企业管控较弱,缺乏统一协调。传统企业物流管理,经常会出现采购环节前后颠倒,秩序混乱,运行环节无法掌控,库存信息帐物无法完全符合,实时库存不明了积压过多货物,采购资金押账严重,周转速度太慢等现象。物流管理没有一个中心首脑,负责统筹协调。主管部门只负责发出指令,对过程监管有限,订单中心、生产中心、结算中心,平行运转,缺乏横向沟通,一个项目无法在生产期间对成本进行有效掌控,只能等到结算后,才能发现问题,无法实现效益的及时准确评估。

四是企业信息滞后,难以掌控大局。传统企业物流管理信息传递不畅,导致各环节的管理人员无法依靠准确的数据进行下步工作安排,只能按照计划进行。当上一个环节发生变化时,却还在根据计划任务进行下个环节的采购工作,生产安排工作,直接导致生产陷入混乱的局面。生产、采购、结算相关信息传递不迅速,致使企业领导层根本不能准确掌控客户的信息和反馈,对企业下步发展无法进行合理有效规划。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适??电子商务需要。近年来,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配送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从全国整体物流管理情况调查来看,从车辆交通、仓库建设、信息沟通、产品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上,企业都适应电子商务需要进行了一些投入与更新。但是,受到思想观念影响,相关制度没有配套建设,设备的技术水平、人员的管理水平都影响到物流基础建设的水平。各种物流基础建设之间没有统筹协调,相互之间的兼容性较差,对一些设施重复投资建设,对一部分设备却没有投入更新,物流系统整体功能性较差,与电子商务、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政府部门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认识不够、重视不够,支持不够。我国的物流管理一直采用的是分地区、分部门分块管理的模式,物流管理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设备、产业行业管理、金融投资投入、税务管理、车辆运输等各部分、各环节,是不同政府职能部门在分别管理。政府工作人员不认可从企业角度去理解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只是在根据管理职能制定有关政策。这就导致物流管理中,区域之间的政策不同,难以统一协调;部门之间无法协同运行,没法归口管理,一体化物流管理系统很难在全国以统一标准进行推广执行。

3.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专业物流管理人才缺乏,管理队伍素质不高。一个成熟的行业,必然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当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管理团队。当前,欧洲美国的国外物流业,已经形成了适合企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教育、培养的相关系统。而我国这方面还存在一些空白领域。在物流专业人才教育上,没有引入专业的、完善的教育机构,没有引入现代的、互联网思维的教育理念。大多数从业者,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还一知半解,对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有限,没有实际操作经验。

4.现有物流管理的互联网信息化程度不够。现在很多企业,前系客户、签订合同都实现了互联网信息化操作,在物流管理环节,却还有需要手工才能完成的工作,这直接影响了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行业隔膜,也导致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物流管理推行起来阻力很大。没有建立全国性的物流信息系统,企业自己建设的物流信息数据库,还没有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资源平台建设数量较少,无法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及时通的目标。

三、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是职能创新,有效发挥政府对物流管理的顶层设计推动功能。要建立国家级层面的物流管理权威机构,负责对全国物流管理工作进行整体设计推进、综合协调管理工作。负责牵头制定物流管理行业的全国性标准规范,明确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发展目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和规章。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推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投资投入力度。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在空运、陆运、航运、铁运等跨行业建立起物流管理网络,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管理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二是技术创新,不断改善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新兴的行业来抓,立足于新技术、新起?c,着力建设完备的专业储运设备,宽敞的仓库排布、先进的操作机械,强大的货物吞吐装运能力,以及配套的通信网络服务。要结合国家基础建设需要和战略发展规划,在重点城市、重要港口、关键区域,建设大型物流转运基地,不仅服务国家,也为企业提供服务。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管理线,为电子商务提供坚强有力的物流管理支撑。

经济与商业管理范文6

一、客户经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指标体系建立需遵循指标选择原则

现在绝大多数的考核指标都是和业务方面息息相关,因此在建立考核指标体系的时候离不开业务,比如以不良贷款率为主要指标来建立指标体系就会让业绩考核不够全面,而有的指标体系虽然涉及到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可太过于繁琐和复杂,较难推广使用。因此在建立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要根据指全面性原则和易获取性原则来进行。

(1)全面性原则。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主要业务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贷款、存款以及中间业务,再从工作质量、数量以及带来的收益三方面指标来进行系统考核。三大指标中的质量指标主要是考核客户经理前后绩效的变化以及计划完全的情况;除此之外,收益绝对是商业银行客户经理考核的重点,从这个方面可以直接体现出客户经理对银行的贡献程度,这样也能够避免只考核业务量而对费用与收益方面忽视的情况出现。

(2)易获取性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所需要的指标数据应该是比较容易获得的,比如新增贷款额或者贷款本息回收额等等,这些数据都可以根据日常统计表来获得。而一些无法直接获取需要计算的数据,其计算方式也不能太复杂,比如贷款利润率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将考核成本降低还能够保证考核的公平性。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依据上述原则建立出来的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针对的是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三大业务,选择了25个指标进行全面考核。

二、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绩效评价的分析

(一)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绩效评价的优点

(1)该评价体系透明化,客户经理容易接受。商业银行所制度的客户经理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所遵循的原则十分明确,其结果实现的透明化程度十分高,十分有利于将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

(2)该评价体系将客户经理的绩效以及对银行的贡献度两者之间的问题解决。银行会根据各项业务制度出关键指标,再根据这些指标来建立有助于客户经理提高工作积极性的评价体系以及奖惩制度,这样就可以将客户经理所获得的报酬和劳动成果连接在一起。

(3)银行在对客户经理考核的时候还会实行风险金制度,这一定程度上就会把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和压力转接到客户经理身上,进而减小银行自身运营带来的成本压力。

(4)评价体系数据直接,操作简单。商业银行对客户经理的绩效评价都是在管理系统中统一采集,因此数据获取并不是很麻烦,操作也简单。

(二)现行评价方式的缺点

(1)指标选择困难。我国改革开放后,金融行业速度发展,金融产品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快速提升,中间业务产品也更加繁多,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客户经理制,有利于将银行的金融产品销售给客户,但客户经理也就成为银行金融产品外销的唯一人员,那么进行绩效考核选择哪些指标就成为银行管理者的头疼问题,解决不好有可能影响到银行在市场上的份额。

(2)产品指标对,计划准确性差。在推行客户经理制的过程中,将指标“落实到人”是最为基本的管理形式,因此在进行下级考核的时候,会依据上级指标来对下级考核指标进行分解,这在商业银行中是最为常见的做法,而新时代金融产品十分多,这就造成产品指标也很多,想要计划变得更为准确就会受到产品指标数量的影响,数量越多,准确性就越差。

(3)所选择的产品指标越多,更加抑制客户经理工作的积极性。不同地区经济水平以及发展水平皆不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区金融产品以及数量也会分布不同,每年的增长递减速度也不同,呈现非均衡化的形态。另外各项产品不论是数量还是指标之间都无法互通,不能进行替代,这也就造成客户经理在进行营销时无法根据市场情况来将各项产品进行互补,而必须按照规定的法则来进行工作,这就造成产品指标以及数量越多,客户经理工作时受到的约束力就越强,严重影响他们工作时的主观能动性。

(4)利润指标无法全线贯通。最近几年,商业银行在进行指标考核中更趋向效益化,获得利润的多少直接和银行收益高低直接相关,因此不少商业银行为了追求银行整体收益的增长而将银行发展方向转变为此。银行追求利润是为了让银行可以更好的运行下去,但是在银行中的各项金融产品管理中,银行经营者的追求利润思想与指令却无法在客户经理中全部实现。造成这样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客户经理本身是银行的外勤人员,客户经理的人数众多,而银行产品种类多,产品档次多,对人员以及产品进行管理的成本也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实现以个人为单位的效益获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