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范文1
1.国有企业公关危机管理现状分析
国有企业要想持续生存并良好发展,必须有科学的对待和处理公关危机[1]。危机就像双刃剑,有利有弊。在较大的杀伤力中往往孕育着转机。表面上,公共危机不具有认识信号,具有很强偶然性,在你不经意间甚至是突然爆发。实际上,国有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不论是怎么样的原因,主观或者客观,抑或兼有两者,都是企业公共关系疏于警觉的结果。即使是不经意的偶然因素和以外的自然灾害,都有其深刻的内在规律,而且具有一定的反复性。把握好危机公关的规律,主动地、有意识地化危机为契机。
2.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处置公关危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公关危机意识空白导致预警机制缺失
大多数国有企业没有认清面临的环境,首先就应该从认识上高度重视,把危机当做社会常态,及早发现危机,采取措施解决危机。国有企业很少有根据根据危机征兆来预测公关危机发生的预警系统和机制,只是根据某些部门人员的经验来判断、预测,主观意思很强烈,缺少科学性。
2.2危机人才缺失引起体系缺陷
国有企业没有健全的处理公关危机的管理系统,在公关危机爆发的时候,公司董事长亲自披挂上阵,疲于应付,采取鸵鸟政策这种不得已的应对方式。加之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岗位和部门来应对相关突发事件的危机公关人员,国有企业处理公关危机还是依靠摸索经验,基本上没有严格的教育与培训,相反几乎所有的西方跨国企业在这方面都是倾注大量人力财力。导致危机管理人才的缺乏造成公关危机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和非专业性[2]。
2.3危机识别能力薄弱
企业管理者普遍存在公关危机识别能力薄弱的“通病”。据零点公司调查显示:仅有18.0%属于较高危机识别能力者。企业管理者在公关危机识别时还具有短视性,表现在对于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效益直接关联的危机敏感度较高,而与企业的经营和效益关联不直接的如并购、诉讼、工作事故、天灾人祸等则较低。
2.4媒体关系处理不力
国有企业在公关危机来临时,采取的措施普遍不力。企业与媒体的关系主要是在常态时建立的较肤浅的表层和谐关系,而一旦企业处于公关危机状态时,应对媒体的报道比较消极被动,对于媒体不利于自己企业的报道采取过激的反应,导致与媒体关系紧张不和谐。如何在危急关头利用好新闻媒体、引导舆论方向,促使突发性事件朝着有利于社会公共安全大局的方向转化关键在于与各类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关系。
3.国有企业突发事件公关策略的建议
网络时代,危机消息传播广泛迅速,既然无法封锁,不如大方公开,为此提出国有企业突发事件公关策略的建议:首要预防、果断处置、一个声音、积极主动、善于化解。
3.1首要预防
防患于未然远胜于处理事情的结果,建立完善的科学的防范机制是成本最低的突发事件管理模式,有了完善的处理机制,遇到再大的事件也能游刃有余,包括突发事件的总体应急预案、信息报告制度、新闻制度、舆情收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以及编制管理流程和媒体应对手册等。公关危机一旦发生,做好舆情信息监测和分析体系,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制度紧随其后,同时有效的预防机制和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管理机制,能够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关危机对企业造成的伤害与不良影响。
3.2果断处置
在公关危机爆发之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一个科学的分析和评估,预测事件的发展变化状态,并利用新闻媒体平台向企业内部和利益相关方传递相关信息,第一时间给媒体一定的标准,出台与媒体沟通的时间、方式、范围与口径。
3.3积极主动
突发事件发生后,企业必须统一口径,对外一个声音,防止在媒体面前表述不一。同时在公关危机出现时,用实际行动去解决突发事件,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刻调查,予以良好的处理与详细的交代,即充分发挥好日常与媒体间的良好公共关系网络,在公关危机出现以后,对于外界的报道,要及时予以回应,对不实报道予以澄清,重视与媒体的力量,主动与媒体沟通,借用媒体的力量进行解决。企业不分国有私营都需要与网络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贮备丰厚的媒体资源,形成稳定的工作渠道,方便新闻宣传和进行媒体公关。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国有企业中,对公关危机的处理已经成为其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综合公关实力的检验和体现。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及时启动应急机制,是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和考验,让国有企业的能力更娴熟、意识更理性、品性更坚强充实完善的机会,从另一视角看,在困难与挑战面前,公关危机的出现更会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欣然.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企业危机公关[J].现代商业,2011(20)
[2]张荣刚.网络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公关分析[J].商业研究,2010(08)
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范文2
[关键词]网络时代企业公关危机管理体系构建
企业公关危机是企业与其公众之间因某一事件引起的表现出某种险情的状态。企业公关危机可导致企业与公众关系迅速恶化,企业形象遭受损害,企业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企业处于高知名度、低美誉度的企业形象地位。目前企业处在一个危机无处不在、负面消息随时出现的网络时代。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关危机来自深不可测的网络时,任何一名企业领导都必须转变公关危机管理思维,洞察一系列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变化的新现象。要想科学有效地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种公关危机,企业管理者首先就要对企业公关危机有透彻而深入的认识,树立起科学的危机观,未雨绸缪。企业应把危机管理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以系统的全局性思维对企业进行公关危机管理。
本文主要从企业公关危机预防、处理、恢复和总结等四个子体系建设角度,探讨网络时代企业公关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方法。
一、企业公关危机预防子体系
1.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设立网络监察制度。互联网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媒体,又是一个社会性非常强的社区。这个社区呈现出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公众可以在社区里畅所欲言,另一方面企业的声音在这个社区里是缺失的,而企业自己创造的网络社区又没有公信力。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利用舆情监控的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及时监测与企业相关的信息,及时对负面信息采取应对措施,将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
2.对收集到的网络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通过判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影响程度决定是否发出公关危机警报,警示企业进入公关危机状态。这主要是对在网络上可能或已经引起危机发生的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因素的了解、评价和预测。通过对企业所在的外部环境的分析研究,掌握客观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了解与危机事件发生有关的微观动向,从而敏锐地察觉环境的各种变化。
3.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企业可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产品服务信息、部门设置及联系方式等信息通过人性化的网络界面在网站上,以增进公众对企业的认识,并且给公众留下良好印象;同时通过企业网站可与顾客、媒介、股东、员工、政府、社区、供应商、经销商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
二、企业公关危机处理子体系
当企业公关危机爆发时,进行公关危机处理是公关危机管理最重要的内容。公关危机处理就是要及时有效地控制危机局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对企业的潜在伤害,尽最大可能维护企业的形象和声誉。企业公关危机处理得当可化危机为机遇,为企业赢公众的好感,促进企业的发展;否则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如巨能集团、三株等。
1.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公关危机处理计划。公关危机处理团队在危机发生后应立即开展工作,形成统一领导,进行有条不紊的公关危机处理。如果初期反应滞后,将会造成危机的蔓延和扩大。由于危机的产生具有突变性和紧迫性,任何防范措施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应做到随机应变,针对具体问题随时修正处理危机的方案。
2.以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处理公关危机事件。其实很多公关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与消费者甚至是受害者并不十分关心事件本身,更在意的是责任人的态度。冷漠、傲慢、推委等态度会增加公众的愤怒,把事件本身的严重性放大,甚至转移到企业的道德层面。因此,面对媒体和公众对危机事件的询问关注,企业应尽量陈述事实,避免对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3.开辟营造一个完备的危机公关网上新闻中心。危机公关网上新闻中心在内容上至少应该包括危机概述、公司声明、危机新闻稿等;在页面设计安排上,尽量注意色彩和措辞的平和;人性化方面,界面要友好易用,便于记者下载新闻稿件和相关资料;在交互性上,可开通一个电子邮箱,注意与网民的互动,同时开通一个随时有人接听的电话等。
4.积极参与网络主流媒体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通常网民只注意头条和要闻,因此企业进行网络媒体公关时应尽量将消息在重要网络媒体的显著位置,以取得网络媒体公关的良好效果。比如在公关危机发生时,主动要求参与总裁在线、直播或独家访谈等网络媒体原创栏目,以获得最大最正面的曝光机会。
5.积极引导转移媒体与公众注意力。若企业确认危机发生确实是自己责任,企业一方面要坦承道歉以赢得民众理解;另一方面从诸多指责中主动承认责任较轻的部分,积极主动的引开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焦点,平息危机甚至把危机转化成机遇。将危机转化为机遇要求企业积极捕捉危机中的正面信息,将危机中后期的企业高知名度直接转化为高美誉度。
三、企业公关危机恢复子体系
企业在公关危机后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网上负面信息进行处理。目前越来越来的民众通过搜索关键词以获取信息,因此当发生危机并被大肆报道之后,企业要迅速有效地消除负面报道的持续影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关键词进行屏蔽,如企业可以通过广告投放、直接付费的方式与搜索引擎巨头合作,要求其通过技术手段对某些字眼屏蔽处理。如摩托罗拉爆炸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等当事企业都有进行过屏蔽负面报道的手段。
企业公关危机恢复阶段是一个系统过程。公关危机得到妥善处理不等于危机已经结束,企业还必须恢复和重建良好的公众形象。要针对形象受损的内容和程度重点开展弥补形象缺陷的公共关系活动,如敞开企业的大门,欢迎公众的参观了解,密切保持与公众的联络与交往;在企业网站上公布企业新的工作进展和经营状态;研发出质量更好的产品和提供一流的服务,从根本上改变公众对企业的不良印象。
四、企业公关危机总结子体系
危机过后,企业应对内外信息环境进行分析,总结引发危机的原因,尽快制定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以防止再次引发企业的危机。其次要对企业危机预警系统进行修正,分析企业现有的行为是否能真正阻止或遏制危机的再次产生,以使企业尽快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1.对危机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对引发危机的成因、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地调查分析。特别是对公关危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播扩散,主流媒体是如何报导此次公关危机事件,网民及大众对此次公关危机的态度等都要进行深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将来企业应对公关危机时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与决策提供参考。
2.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价主要包括对预警系统的组织和工作程序、危机处理计划、危机决策等各方面的评价,要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网络宣传与监控是否到位,公关危机爆发时企业处理网络媒体及网民的反应是否及时有效,是否充分利用网络消减网络对此次公关危机的负面影响等。
3.改进危机处理预案。对危机涉及的各种问题综合门类分别提出修改措施,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并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同时完善企业危机管理内容,并以此教育员工,警示同行。特别是针对企业公关危机,如何进行有效地网络监管与分析,应对预案进行及时修改。
五、结论
随着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和多变,通讯技术日益发达,网络力量的壮大及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企业危机事件越来越呈现出多发性特征,其影响层面也不断扩大。危机管理之父Mitroff指出:“危机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不再是今日社会异常的、罕见的、任意的或者的特征,危机根植于今日社会的经纬之中。”网络时代企业危机的频发印证了这一点。因而在网络时代企业构建自己的公关危机管理体系已成了当务之急,企业公关危机管理体系应成为企业组织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千变万化、危机无处不在,我们无法阻止危机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深度把握危机发生特点以及扩散的逻辑,从而找到危机处理的最佳策略,使每一次危机都变成对企业成长的一种考验与砥砺,使企业在公关危机的磨炼中更为成熟与强大。
参考文献:
[1]赵爱华曹德胜:网络时代的公关危机及处理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8):92
[2]李莲华:网络环境下危机公关的运作方法和技巧[J].江苏商论,2006,(10):40-41.
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范文3
[关键词]危机管理;静态;要素;绩效模型
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必然会涉及很多方面和很多学科。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来看,所研究的具体内容相当庞杂。甚至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认识出发,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某个侧面或某一具体问题加以研究。虽然涉及的内容庞杂,但归纳起来可以发现。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研究和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静态系统构成要素研究。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与静态要素
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重点作不同的阶段划分,有时被划分得比较细,有时则划分得比较粗,如有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及六阶段等划分方法。无论哪种划分方法,其共同之处是都以时间序列为基础,从前向后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加以分析。以四阶段划分法为例,可将公共危机管理过程分为减灾、预备、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公共危机管理实施中的一些具体操作,如预案及计划的制订、危机信息的、应急决策、媒体管理、危机公关、应急场情景管理等内容,实际上都是整个危机管理动态过程中的某个侧面或片段。
公共危机管理动态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以静态系统为基础。所谓“静态系统”是指危机管理系统中相对比较稳定、常设的部分,由各种静态要素构成,如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人员等。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静态系统与动态过程是同等重要的,也是不可分割的,静态系统为动态过程的运行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而动态过程则是控制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除不良后果的直接手段。静态系统是为动态过程服务的,动态过程是否能高效率地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静态系统的建设是否科学、合理。用一个可能不很恰当的类比,如果说公共危机管理的静态系统相当于计算机的硬件系统,那么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则相当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从以往的研究情况来看,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大多数研究论著都以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的时间序列为框架展开,对危机管理的风险评估、预案的制订、危机预警、应急决策、媒体管理等具体操作内容的研究都比较深入。相比之下,对危机管理的静态要素的研究则比较薄弱。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以往国内外对危机管理的研究中,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更早,积累的研究成果更多。相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企业危机管理涉及的静态系统的要素要简单得多,因此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中不可避免地会忽视对静态系统的关注。而对公共危机管理则不同,相关的静态系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静态系统的建设不科学、不完善,那么再好的动态管理技术也将无济于事。
对公共危机管理系统静态要素加以分析,目的是将各种要素综合起来,概括出一个决定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效果的综合绩效模型。这样一个综合模型是有意义的,因为影响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效果的因素众多,而且各因素之间还存在着各种复杂的逻辑关系,难以全面把握。通过综合绩效模型,可以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尽量全面、直观地显示各因素的作用,这无疑对深入分析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系统有很大帮助。本文尝试运用控制论的分析方法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概括出一个决定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效果的综合绩效模型。
二、使用控制论分析方法的合理性说明
影响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静态要素甚多,要想把各类要素有机地统合起来,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分析框架。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对于复杂系统的研究,上个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现代系统论和控制论方法是比较有效的。正如控制论创始人之一的艾什比所说,“对于那些以复杂著称而其复杂性不容忽视的系统,控制论给出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复杂系统的种种方法里,控制论是数一数二的”。控制论事实上已经成为研究复杂系统组织的一个一般性原则,虽然控制论初创时期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系统、机械系统的控制和工程控制,如控制论的另一位创始人维纳把控制论定义为“关于在动物和机械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但人们很快就发现控制论方法适合分析所有存在着信息和控制的系统,社会系统显然也是一个存在着信息和控制的复杂系统,可见控制论方法同样适合对社会系统加以研究,如维纳在他后来的著述中就对法律的社会控制机理进行了分析。
按照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社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存在着负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坎农(W.B.Canno)提出了开放系统存在的“稳态(homeostasi)”的概念,并分析了生物稳态与社会稳态的关系。所谓稳态是指开放系统必须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同时系统内部也会经常出现扰动,系统通过内部调节机制来应对各种变化和扰动,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使其能够维持相对持久的平稳状态。而系统的调节机制实质就是通过负反馈实现的控制机制。社会系统的稳态是人们期望的社会常态,是通过社会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来实现的,而这种调节机制也就是社会系统内部的信息反馈和控制过程。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目标也就是通过控制的实施来维持和恢复社会系统的稳态,因而控制论的分析方法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系统的研究中是有效的。
三、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系统的控制过程
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范文4
当前,新疆地区各大中城市的公共安全,正随着安全环境的变化,从以军事安全为主要内涵的传统安全,向包含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地缘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内的综合安全的转变。[1]目前在新疆地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各有不同程度的显现。
1、自然灾害
新疆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干燥,地质结构特殊,历来是我国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新疆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洪灾、旱灾、风沙灾害等。新疆地区近年来发生的比较大的自然灾害有:1993年在南疆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重大旱灾;1993年在阿勒泰等地发生的雪灾;2003年在喀什地区巴楚发生的“2.26”地震造成268人死亡,4000人受伤,经济损失达13.7亿元;近几年发生而且比较突出的是2008年和田“3.21”里氏7.3级地震,2014年于田“2.12”里氏7.3级地震。
2、事故灾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规模迅速加快,生产流程不断复杂化,加之部分管理者的管理不科学,缺乏危机意识,各种安全事故灾害不断出现。2005年阜康“7.11”特大矿难,死亡人数达83人,这是新疆地区城市历史上最大的矿难。此外,近些年来各种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仅2014年乌鲁木齐市发生立案交通事故598起,死亡199人,伤638人,财产损失35.54万元。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新疆地区城市比较多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各种流行性传染病、动物疫情、重大食物中毒等。近年来新疆地区城市地区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有:南疆普遍存在的传染性肺结核疾病,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4年的禽流感疫情,2008年3月新疆地区城市科信学院麻疹疫情,以及日益严重的艾滋病疫情。2008年,乌鲁木齐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087例,比上年同期上升4.02%。就整个全区来说,截至2014年年底,新疆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555例,新增3411例,死亡8102例。
4、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伴随着新疆地区城市地区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由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社会矛盾加剧,加之境内外“”的渗透,各类社会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给国家和新疆地区城市的稳定与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近些年来,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与“”有关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其潜在发生的风险愈来愈大,已成为当前新疆各级城市安全最大的威胁之一。
二、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开始,新疆各级政府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法制制度、运行机制以及公共安全教育等都开始走上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不为人所重视到逐步重视的过程。尤其是在2009年“7.5”事件后,新疆各级城市危机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缺陷得以充分显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乌鲁木齐市委、人民政府在事件后吸取了足够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乌鲁木齐市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特别是针对社会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1、乌鲁木齐市政府部门应急办公室(指挥部)的角色定位尴尬
作为一个在政府机构体系中的正式部门,政府应急办公室(指挥部)处在一个特殊的地位,其权限和职责的有限性,在危机到来之时,使其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公共危机发生之时,往往需要政府主要领导来负责,由各部门相关领导参于,成立一个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办公室或指挥部这样的临时性机构,主要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危及决策和领导指挥。在危机事件处置完毕后,该机构的作用也随之消失。这样,办公室(指挥部)所扮演的角色就显得非常尴尬。
2、公共危机意识淡薄,思想认识有待深化
乌鲁木齐市有关部门开展的公共危机宣传教育活动,简单化和泛化现象严重,各部门偏爱发放传统的宣传单来教育群众,但单页内容空洞,形式不够新颖,致使危机教育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公民的危机意识未能很好被培养出来。乌鲁木齐市相关部门虽然也进行了应急管理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的“四进”活动,但活动的效果一般。
3、应对公共危机的预案工作不扎实,缺乏操作性
乌鲁木齐市的预案建设表面上工作都已落实到位,但实际上“纲领性”、应急预案数量较多;预案中本级别本地区的特殊性不足,照搬上级机关制定的预案现象严重;预案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及时修改;应对复合型突发事件的预案数量太少,特别是这类预案制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联合,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协调。
4、社会参与度不高,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不充分
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政府有责任,公民有义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在日常开展的危机教育活动中,乌鲁木齐市市民对危机应对方面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率不高,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应急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应急处置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此外,由于乌鲁木齐市长期形成的“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所改观,但其主要依靠政治动员模式来进行社会动员,这种社会动员模式在应对单项危机事件时的能力比较强,而对复合型危机事件的应对就显得比较低效。
三、建立并完善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一案三制”体系
从2005年开始,乌鲁木齐市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自上而下、统一行动,从应急预案建设入手,建立和逐步完善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格局。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
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一案三制”的起点和重点。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第一道防线。[2]从2004年《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颁布以来,乌鲁木齐市政府针对多种行业,制定了多项专项应急预案,已形成了一个包括各类突发事件,“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
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整合化是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基本要求。目前,乌鲁木齐市各级政府设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在全市基本形成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架构和工作格局。
3、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在应急信息传递机制方面,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要求,加快推进应急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和水平,整合各专业信息系统资源,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指挥网络。[3]在应急处置机制方面,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的应急处置原则。在公众沟通与动员机制方面,按照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讲究方式、注重效果的原则,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特别是做好第一时间的简要信息,及后续工作。
4、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制
法律手段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目前,乌鲁木齐市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不断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并结合各行业等实际情况出台了《乌鲁木齐市防雷减灾管理条例》、《乌鲁木齐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乌鲁木齐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及办法,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并通过对大量实践的总结,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断完善。
四、完善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治理体系的思考建议
1、建立系统、完善的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法治是建立城市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没有完备的危机管理法律制度,就不可能有高效能的城市危机管理体制机制。因此,完善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必须改变现有的法律对政府外的社会组织和力量不够重视的现状,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使其承担起相应的公共危机应对职能,形成应对公共危机的强大凝聚力,保证应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供给,增强人们应对危机的信心和能力,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和质量。[4]
2、建立一元化的危机管理中枢指挥体系
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首要任务是要依法组建一个具有足够权力的指挥中心,能有效动员、指挥、协调、调度地区资源应对危机的一元化中枢指挥体系。要加快建立健全信息通报、预防预警、应急处置、舆论引导等方面的沟通协作机制,加强完善统一指挥、上下一致、部门联动、应急办综合协调的工作格局。指挥体系的构建是否科学和运用成功,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作用的发挥。
3、建立严格高效的危机管理信息支持体系
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危机事件发生前的各个环节和节点进行全天候监视,对危机事件处置前后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收集、信息,保证信息在整个体系内安全、畅通无阻地传递,从而提高城市危机管理体系面对危机事件的响应速度,增强体系的整体性和联动性。还要十分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的社会心理行为的预测、疏导和控制,政府和社会通过科学的心理辅导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及时帮助社会公众梳理各种复杂的信息,预防和克服危机中的恐慌心理,把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5、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及网络信息系统
加快建立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公共危机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通过监测和评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风险,把可以避免的突发公共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畅通快捷的网络信息系统,包括共享安全信息库,完善网络监控机制,优化信息机制。[5]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技术,强化各区域、各部门的共享与合作,使信息的得以迅速的覆盖,认清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与进展,在短时间里快速响应,达到优化决策,降低危害程度的目的。
6、开展有效的社会公共危机文化教育
要开展以社会学、心理学、危机预警与响应、危机应对等主要内容的危机文化教育,强化社会各类成员的危机意识,增强危机安全防范意识,达到有效的控制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强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知识和应急处置的规程,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将利于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减少其造成的损失。
五、结语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当前新疆地区城市特别是乌鲁木齐市这样的首府城市,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各种城市突发问题时,始终存在着由于经济发展差距、文化差距、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些不稳定因素如果没有被正确的认识、输导、处理,很可能伴随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而掀起更大规模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文章以非传统安全观的视角来分析当前时期乌鲁木齐市面临的公共安全威胁,提出应建立成熟的危机管理核心,即“一案三制”体系。并且对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作者:李玉轩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注释】
[1]傅勇.非传统安全与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020-025.
[2]丁文喜.突发事件应对与公共危机管理[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98-107.
[3]唐钧,陈淑伟.全面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构建城市安全和应急体系[J].探索,2005(4)74-77.
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范文5
自2009年以来,我县针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管理,召集相关部门制定了管理制度,并组织政府机关、各级医疗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学习,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整改,截至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能够保障公共卫生服务顺利开展,惠及我县人民群众。但从财政管理的角度,对这一部分的资金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
1.财政部门缺乏对资金的监管
我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专项资金在每年年初时先拨付给卫生主管部门70%,再由卫生主管部门转拨给基层医疗机构,脱离了县级财政的监管。而在每年度的考核中,由于卫生部门是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服务考核的主要职能部门,因此其占有主动及主导地位,使得财政及审计部门对资金的监管缺乏力度,从而出现卫生部门挤占挪用资金、迟拨缓拨、超范围拨付等情况。另一方面,各级财政配套资金由于诸多原因导致不能及时到位,逐年拖后,影响了年度收支的准确核算,也使得县级监管难度加大。
2.资金核算方式不规范
资金在拨付方式和使用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统计核算要求,资金拨付时由于渠道多样化,没有专项账户进行收支结算,有些资金到位后基层单位并不明确资金名目,因此在使用中与其他拨入资金无区别,视同本单位正常经费支出核算,导致项目服务的资金收入、实际支出无法对应,部分项目由于内容类似还存在账目交叉重叠现象,影响了资金的有效监督。
3.年度考核流于形式,对次年预算意义不大
一方面由于财政拨款到位时间延迟,使得年度收支核算不准确,另外财政部门对项目的服务数量和质量缺乏了解,加上年度考核需多部门联动进行,因此制定的绩效考核办法难以实施,对项目经费出现的资金结余如何处理、对服务单位第二年度的资金预算做何改动均缺乏完善的规定和指导。卫生部门和财政部门在思想认识、决策制定及监管执行方面不能很好的协调,卫生部门以完成卫生体系建设和服务为指导思想,而财政部门的职责仅停留在预算拨款、有专户核算等方面,对资金的预算和实际使用并不关心。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管理工作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资金管理问题,相关部门还应提高认识,联合起来共同商讨制定新的方案,以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和管理重点
为了避免多个部门同时管又无人管的现象,在资金管理上,集相关部门一起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责任,并建立交叉监管的机制。例如,卫生部门负责编制年度预算,制定项目绩效考核方案,明确服务的数量、内容和补助标准,同时建立各级机构会计制度;财政部门负责统筹资金,上传下达及时安排资金拨付,制定账目规范,对专项账户进行核算。同时,财政部门要对卫生部门制定的考核方案、分配方案、使用台账等进行定期的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资金使用情况的及时清点并反馈卫生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给予处罚。
2.减少资金拨付环节,提高拨付效率
由于资金拨付中间环节多,导致资金到位效率低,影响了项目的正常开展,也影响了年度收支核算。因此财政预算除足额配套到位,还应采取财政直接配发给基层医疗机构的方式,减去配发给卫生部门再由卫生部门转拨的环节,可提到资金到位效率。同时,财政直接配发有利于资金记账格式的规范统一,能够对资金实行直接有效的监管。
3.加强对预算的监管
年初各基层医疗机构编制的项目计划和资金预算,应报卫生局和财政局共同审核。财政局应完善预算监管制度,审查其编制的合理性。例如若按照地区的户籍人口拨款,那么流动人口对预算的影响就很大,因此在预算编制时应完善方法,尽可能的准确覆盖当前情况,使预算分配更具合理性。
4.项目专账、管理专人
为了避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资金与其他类似项目资金重叠,应建立项目专账,由专人负责管理,专款专用。财政部门拨款时明确款项名称及来源,各机构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专项资金账务规范进行账务处理,分户专账核算,每月或每季度上报使用情况和收支明细,严格与其他资金账目区分开。
三、结语
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范文6
但是,在建筑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仍然有部分施工企业不重视对工程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缺乏对工程机械设备维修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容易为工程机械设备在后期的正常运行埋下安全隐患。所以部分企业必须重视对工程机械的日常维修管理工作。
一、工程机械的维修管理
1.工程机械的维修方式
工程机械的维修方式分为预防维修和故障发生之后的维修。
预防维修是指在平时或者工程机械发生故障之前就对工程机械设备进行日常的维修管理,其维修的基本目的是对工程机械设备的例行维护工作,防止或者减少工程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的频率。其中预防维修的主要内容是: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和设备完成后的对设备上的设计上进行检测、诊断和试运行,对设备中出现的故障或者安全隐患要及时地排出,避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工程机械设备发生故障之后的维修工作是指对故障设备进行修理和维护的过程,通常设备修理的过程发生在设备刚发生故障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时候工程机械的停运损失不大,只需要进行简单的维修和更换零件就可以保障设备的再次运行。
二、工程机械维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人才缺失严重,管理制度不全面
我国企业所使用的工程机械设备中大部分都是通过租赁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在对工程机械的维修管理中,对设备租赁的管理也是机械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工程机械设备租赁业务的发展十分快速,但是在工程机械设备的租赁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性强的设备租赁人员,导致了后期对租赁出去的工程设备的管理不全面,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维护工作。大部分机械租赁的管理人员都是半路出家,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力,不能对工程机械的维修进行规范化的操作。
2.相关人员素质技术低下
建筑业中占据最大比例的是基层的体力劳动者,工作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低下,部分企业属于管理型的企业,这些企业经过的体制改革之后,只留下了一批专业性强的技术人员,而大部分从事一线岗位的技术人员因为企业裁员离开原单位之后,新企业为了保障自己的经济收益,不愿意继续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导致个别岗位中技术人员大量缺失,出现了人员断层现象,影响工程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
3.工程机械设备的短期化现象频繁
部分施工单位单纯地追求工程进度的提升,让相关人员不停地加班加点,设备也处于长时间的高负荷运转状态,对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使用期限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施工方所使用的工程机械设备大都是通过租赁或者原来的老旧的设备,因为相关技术人员缺失或者刻意忽略了对工程机械设备的日常维修和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程机械设备的租赁企业都缺乏对设备正常维护的认知度,只关心设备在运行时产生的效率,不重视或者直接忽略在设备运行之后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对于设备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故障基本上就是哪里出现问题就用修哪里,不考虑其他位置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对设备的后期维护工作完全听之任之,这样会对工程机械设备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性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维修管理的措施
1.做好设备的日常维修工作
在工程机械设备日常使用过程中,使用频率会比平时放置时要大得多,如果不加大对设备的日常养护管理工作,在工程机械设备运行时就会出现相应的安全隐患,甚至发生故障影响正常的工程进度,因此工作人员要重视对工程机械设备的日常维修管理工作,保障机械的设备的正常运行。
工程机械设备的相关管理人员在设备运行之初就要和设备生产商做好沟通工作,对设备的日常维修和保养工作对出明确的规范,在设备需要保养的时候,要按照机械设备的养护管理守则来进行操作,与此同时,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奖惩制度,对机械设备的保养工作做出明确的要求,最大化地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工程机械在运作过程中出现故障的次数和频率,减少工程机械设备在后期维修工作中的投入,确保收益最大化。
2.提升工程机械设备维修的技术水平
只有提高工程机械设备维修管理的技术水平,才能确保工程机械正常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而给相关维修工作人员对具体维修方式的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大多数项目工程在施工的过程后中都需要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进行相应的操作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只有努力提升相应技术人员的工作素质,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工程机械设备在运行中发生故障的几率。对设备的维修人员,提升素质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后期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存在问题的机械设备要及时维修和上报有关部门,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效率。
3.定期更新工程机械设备
定期更新工程机械设备,可以提高工程施工的施工进度和工作效率。因此相关单位应该从长远来看,对于那些老旧的设备及时的更换,选择那些性能稳定、性能良好的设备,有助于开展设备的后期维护工作,安全性是设备购置所要考虑的第一问题,其次在安全性的基础上还要选择耗能低、效率高、护理费用低的机械设备,这样才能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
由于工程机械的设备品牌所用的技术和配件都各不相同,工作地点多位于交通不便偏僻的地带,一旦工程机械出现问题需要维修时,相关零部件很难保证在短时间内运到,再加上周边交通不便,遇到较大或者沉重的零部件时会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的产生,相关单位应该积极做好工程机械零配件的供应工作。在施工之前,就估算出相应工程在施工中对于零部件的消耗和损坏情况,保证工程机械设备的配件供应充足,但是也要在每次的施工过程中做好工程机械设备配件的供应和消耗记录,根据实际情况对配件进行购置和配备,用最小的库存量来保障工程机械产品始终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减少企业成本的投入。
4.以施工地点为中心,建立工地组织
当工程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施工地点往往是机械设备维修的第一现场,因此,应该以施工现场为中心确立维修基地的建设工作,及时对故障的工程机械设备进行修理,并且能够根据相关设备和机械的工作性能提供科学、合理的维修计划,有针对性地修理工程机械设备。在工程机械设备修理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维修技术的使用,当工程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时,第一就是要对工程机械设备进行故障检测,确立损坏的部位和损坏情况,因此需要购置先进的检测设备来对发生故障的工程机械进行检测,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并解决故障,以免耽误工程的施工进度。
5.协调好工程机械的维修和使用情况
工程机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施工方会一味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会刻意忽视或者遗忘对工程机械维修保养工作。使得工程机械设备长时间处于一个高负荷满功率的运转状态,而且工作环境十分复杂,如果不对工程机械设备进行定期地维修和保养,会大大减少设备的使用寿命,还会增加设备发生故障的几率,所以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要制定好科学合理的计划来对工程机械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提倡施工方采用以养带修的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方式,以达到延长工程机械的使用期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