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范文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现代美术教师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李洁(1984-),女,河北怀安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贾辉(1971-),女,河北乐亭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河北秦皇岛066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综合型美术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03112)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85-0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促进我国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高等师范院校目前人才培养模式与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意义重大。我们知道,高等师范院校是基础教育的“母机”,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培养基地,担负着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与输送人才的重要职责。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艺术课程综合型师资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缺口,而相对落后的高等艺术师范教育分科教学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代艺术师资的要求。因此,培养高师美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合格的职业教师的客观需求,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的基石。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多方面能力之综合,美术教师职业能力主要是指美术教师顺利完成美术教育任务所需要的职业活动能力。传统的美术教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但面对新课程改革,现代美术教师职业能力需要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在良好的人文素养基础上具备审美教育能力
科学发展观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认为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已成为现代社会综合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要求。学校教育应以德为先,美术类艺术课程更应如此,因为其本身就蕴涵着深厚的人生哲理与丰富的道德思想。人文素养是指个体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积累或者环境的熏陶使知识内化为气质修养的一部分,成为人自身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需要自身的理解以及悟性的参透,还需要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良好的传统精神熏陶。目前普通高师美术专业学生文化素养普遍较低,这是现存高考体制状态下的客观事实,文化素质与艺术素养基础不重影响了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人文素养基础上提高美术师范生的审美教育能力对现代美术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很关键。
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
可持续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战略。科技的高速进步和受教育者素质要求的全面提高是教育创新的结果,科技的进步和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可持续性的全面发展。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观,目的在于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而美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主阵地。艺术教育具有培养创造性人格和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价值,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只有在艺术教师有了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现代美术教学活动才会有创新理念的体现。所以,开发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得以扩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三、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教学能力
美术综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对美术课堂的艺术整合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善于利用综合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前面已经提到,高师阶段艺术生大多理论根基浅、文化修养不足,所以在高师阶段的学科设置上应增加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科目,注重对学生理论根基的培养。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是综合课程教师实现课程整合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我国目前分科状态下的课程模式使得我国的师范生在人文素质及科学素质方面极为欠缺。目前我国高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存在着专业性太强、分科过细等不足,脱离了义务教育阶段对艺术师资的需求,培养出来的艺术教师很难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工作,所以我们应加强美术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艺术综合课的开设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很大帮助,它不仅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空间,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走出依附教科书的旧观念,到以学生为主、灵活多变、综合性强的教学环境中,引入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四、熟练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
艺术综合课程是面对世界人才综合化需求应运而生的一门新课程,它的出现标志着艺术教育从单一学科教学模式向综合化教学模式转变。新课程改革把“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放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积极情感态度。传统的“口耳传授”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方式。电子教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业有了很大进步,它不仅推动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提升,还推动了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以多媒体教学为例,它的优势是不仅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使无声变为有声、使无彩变为多彩,使二维平面变为三维立体,将文本、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手段融为一体,还构建了一个友好自然的人机对话方式,使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上获取了信息。所以,作为高师学生,熟练掌握现代教育知识和技术能力是综合型美术专业教师一项重要职业能力的体现。
五、对课程资源研究与开发的能力
面对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作为义务教育教师的后备军,高师美术学生也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面对仍处于实践论证、探索阶段的综合艺术教育,一线教师不仅应该是全面推进艺术教育的实施者,同时还应该是综合艺术教育改革研究不可缺少的参与者。现代教师不应该再是被动消极的“教书匠”,而应当树立主动“研究者”的形象。通过教育、教学、科研三者的结合促进自身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的全面升华,已成为现代教师自身素养提高和完善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基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美术综合课程教材,不仅需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其课程内容、形式、手段、策略上也都应有所改变,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以适应教育理念的新变化。总之,教师需要注重自身和外在资源、校内和校外资源的开发,树立适应美术“统整”课程的课程建设意识,使综合课程资源开发更具可行性、适合性与高效性。
六、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个体拥有完整的教学自和课堂发展空间。但从现代美术教育整合特征来看,教室却隔离了教师在教学现场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以及团体智慧的发挥,许多时候是教师独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阻碍了教师综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在美术课新课改的完善过程中,专家提出了一种协同教学模式,其理论主旨来自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的协同理论。在艺术综合课堂教学中,这种模式倡导把两个相关的学习领域,以主题式学习方式进行串联,用一个特定的主题来整合两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这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课程设计方式,是让教师突破空间隔阂,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合作团队,共同授课,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当然,要组成一个优秀的综合教学团队,必须依靠教师们强烈的责任心与进取心,还要会运用新方式思考和教学。需要教师间建立一种坦诚自然、善于沟通交流、互助互利互补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相关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所以,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已成为现代美术教师的另一项重要职业能力。
七、综合分析判断与评价的能力
罗恩菲尔德在他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描述:“对儿童作品施以评价,只是为了使老师更透彻地了解儿童的成长,而不是以学生的缺点和优点来困扰他们……”罗恩菲尔德强调评价应该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念及其生活环境;强调任何一种评价只有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有效地引导学生从事学习、创作、应用时,才具有评价的真正意义。美术“统整”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本位的人文化,使得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以画的像与不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视静态教学结果的评价方式。具体来说,作品是静态的,而创作过程是动态的。注重学生艺术学习创作活动过程中探索精神,而不是绘画结果;注重与教学活动过程相联系的身心发展过程,而不是脱离教学活动的过程。一个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与冷漠被动地接受教育其效果显然是截然不同的。另外,教师在给学生评价时应避免主观化,注意学生能力发展过程中横向与纵向的多角度观察,如学生目前学习情况与其过去进行比较、或者创新能力与模仿能力的比较等。对学生美术创作的评价,最终目的应是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所以,现代美术教师具备综合分析判断与评价的能力也是必要的。
高师美术教育作为师范教育的一方面,其具有师范专业的职业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一专多能的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师。但是,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美术教师还应具有一些新的要求,所以,本文旨在以美术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努力探究更好的高师美术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为实现美术师范教育专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Z].2001-06-08.
[2]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程明太,林桂光.艺术综合教学探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孟繁英.论“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与学生心理发展[J].课程与教学研究,2000(1).
[6]张德锐.协同教学——理论与实务[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数学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范文2
[关键词]多元化学科知识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立足这个出发点,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着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探索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规律,同时要联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综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上的创新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甚至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重叠和融合,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学习并掌握多元化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能力,多领域、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创新与探索。
二、深化课程结构调整,大胆尝试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就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要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因此,将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是实现成功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
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
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
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将极大地丰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
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何引入多元化学科知识,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情境呢?现在以笔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课程案例:《找规律》的部分内容为例来进行初步地探讨。
课程案例:《找规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88-89页。
教学过程:
转贴于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音乐能够带给人生最大的快乐,优美的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课堂上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学生很高兴跟着唱。)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是最适合运动的季节,咱们实验小学的春季三跳运动会就要召开了,你们高兴吗?这几天同学们都在认真训练呢!老师在操场上拍到了一些同学们训练的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依次出示照片跳绳,踢毽子)
……
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在无意识状态下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枯燥乏味情绪。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优美的音乐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可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2)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喜欢画画,这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与兴趣爱好。根据这一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寻找美术与数学的结合点,极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幻想和展示的舞台。
师:为了迎接运动会的召开,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已经把运动场布置好了(出示课件主题图—运动场)。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彩旗、灯笼,气球和花朵。
师:这些彩旗、花朵,灯笼和气球是不是胡乱摆放的?
生2:不是,是有规律的。
出示课件—彩旗图。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彩旗是怎样排列的?
生1: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
师:这就是彩旗排列的规律。猜一猜,下一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生2:下一面是黄旗。
……
美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为新鲜直观的图画能激起学生的兴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数学较为枯燥,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精力,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美术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的魅力之所在。
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多元化学科知识,如音乐、美术、图形学、建筑学等等,与数学都是紧密联系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认真地去思考,深入地联系实际,大胆地尝试和实践,找到多元化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就能够不断地探寻出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3.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广大数学教育者已经认识到:数学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的规律和特点,但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则是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使之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是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同时是教学手段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信息技术不仅代表了物化形态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信息技术还包括智能形态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多元化学科知识的融合,如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艺术、教育理念等。
将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改变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且改变了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使数学课堂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教育艺术。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丰富和谐,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三、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应不断创新和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音乐学、美术学、审美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挖掘和总结,
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实行数学课程改革要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教学视野过多地关注在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多元化学科知识与数学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关系,从而也忽略了将数学学科主动与其他多元化学科的相互联系与交叉。
数学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范文3
一、小学数学双语教师培训评价指标理论建构
1.双语教师专业标准
1974年8月,美国双语教育界的专家经过讨论和磋商,制订了本国双语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和认证指南,提出了双语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其中包括:语言水平、语言学知识、文化知识、教学方法、课程开发和改编能力、评价能力、处理好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教学实践能力等八个方面。也就是说,在美国要想成为一名双语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其次还要具备一些特殊的条件,如双语教师必须较好地掌握两种语言,并且对目标语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具有双语教学的综合能力等[1]。
国内关于双语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比较晚,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熊建辉认为一名合格的双语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表现和专业态度三个方面的基本素养,并进一步阐述了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具体表现,可概括为:语言能力、学科教学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学习网络建设能力和行动研究能力等[2]。
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2013年1月我国教育部教师教育司主持编制印发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标准》中对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用13个领域60条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明确了小学教师的从教规格,确定了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的职业理念、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是所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小学教师都应遵循的基本规范。该标准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数学教学内容知识(MPCK)理论
数学教学内容知识(Mathematic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MPCK)的概念源自美国学者Shulman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将学科换成具体的学科门类,如数学、物理、生物等,表示PCK在这一学科中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的MPCK指的是数学教师的PCK,它是数学教师专业性的重要体现,是数学教师特有的[3]。
对中小学数学教师而言,由数学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有关数学学习知识和教育技术知识构成的MPCK,其核心是要求教师们将数学知识由学术形态转化为课堂教学形态,以达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最终目的。其中数学学科知识不仅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如数学基本概念内涵、定义、公理、定理等),还包括数学观念、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知识等。而一般教学法知识和数学学习知识主要包括课程知识、教学知识、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观念、学生学习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思维和心理发展等,这两部分知识要求数学教师要能够在了解学生基本学习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将学术形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形态。同时,教育技术知识中既包括传统的教学媒体知识(如投影仪的使用、幻灯片的制作和放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等),也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其主要目的是要求数学教师在知道“教什么”“怎么教”的前提下,利用教育技术助益其“有效地教”。从MPCK的基本理论可以看出,掌握扎实的数学学科内容知识并懂得进行教学的艺术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数学学习知识和教育技术知识)的教师才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中小学数学教师。
4.双语教学能力
杨淑芹等从双语教学能力评价方案建构的主旨、依据、权重等方面制订了双语教学能力评价方案、评价标准,并对该方案和标准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此研究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划分为双语教学表达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和双语教学实施能力,其中双语教学评价能力作为教学实施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上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合格的小学数学双语教师必须具备三方面基本素养:小学数学汉语教学语言表达、小学数学汉语专业知识、小学数学汉语教学能力。其中小学数学汉语教学能力又可分解为小学数学汉语教学设计能力、小学数学汉语教学实施能力(见表1)。
二、小学数学双语教师培训评价指标分解
1.小学数学汉语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汉语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双语教师能够使用汉语(非母语)表达教学内容的能力,包括听、读、说、写,在双语教师基本能力构成中处于基础地位。针对不同的学科,双语教师汉语教学表达能力的要求又稍有区别。小学数学语言是一种文字和数学符号相结合的结构,与日常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专有名词,如被除数、加数、菱形等;第二类是表示计算过程的名词,如加、乘、减;第三类是有助于理解题意的一般词,如大于、小于、多等[4]。小学数学双语教师不仅要能够理解数学专业语言,使用汉语准确地表达、阐述、讲解,而且还需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多地结合具体的情境,帮助他们进行抽象理解,逐步过渡到利用汉语进行数学思维。很显然,双语教师承担着双重的教学任务:既要向学生传授小学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又要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当然以前者为重。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定: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应当达到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相应标准,高中、初中和小学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四级乙等、三级甲等及以上等级;非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三级甲等、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其中MHK三级甲等是小学数学双语教师入职的最低要求。
因而对汉语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采用的是MHK考试成绩与模拟授课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2.小学数学汉语专业知识掌握水平
小学数学汉语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包括数学学科知识(数学观念、数学内容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史知识等)的掌握情况和数学教学文本(小学数学教材、小学数学教师用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等)的理解程度。
对数学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同样是采取数学学科知识考试与模拟授课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3.小学数学双语教师汉语教学能力
小学数学汉语教学能力是指小学双语教师使用汉语实施数学教学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包括小学数学汉语教学设计能力和小学数学汉语教学实施能力。
(1)小学数学双语教师汉语教学设计能力
小学数学双语教师汉语教学设计是指双语教师为数学教学活动制订蓝图的过程。完成教学设计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形成设计意图、制订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因此,小学数学双语教师汉语教学设计能力体现了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教学内容理解水平、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数学新课程改革相关理念的体现程度等。
对小学数学双语教师汉语教学设计能力的评价,主要采用小学数学教学文本(教案、教学设计等)的考评与模拟授课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2)小学数学双语教师汉语教学实施能力
作为实现教学目标中心阶段的教学实施,其包含的策略有学习心态的积极维持策略、教学内容传输加工策略、有效认知指导与干预策略等,而实施时具体策略的选择要考虑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等。因此小学数学双语教师汉语教学实施能力包括:创设良好数学课堂氛围的能力、用汉语呈现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课堂监控能力。
基金项目:国家和自治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新疆双语教师培训指标体系研究(2012-XJJG-215)。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0-159.
[2]双语教师专业发展论坛暨第十一期浦东教育论坛综述[Z],2007.
[3]童莉.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数学教学内容知识(MPCK)[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2):23-26.
数学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范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师专长 教师职业特点
社会转型、课程改革、教育革新,对于小学教育课程的板块要求、研究和评价角度各不相同。加之,近几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更紧密,因为对于各科目教师的知识储备、授课理念和教学专长提出了巨大挑战。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小学数学教师三种不同的知识构成、产生原因和利用程度进行阐述和研究,希望对小学教师职业上知识的丰富、学识的独到、技艺的专注和教学有成效的科学民主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三种关于知识结构的定义
1.学科知识
之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开展数学教学,是因为不同于文字的学识熏陶,数学更讲究的是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脑洞大开”的拓展。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相比其他科目而言更具难度和挑战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因绕弯的地方多,需动脑的地方多,似懂非懂,容易混淆,陷入知识误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教师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较好地贴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对基本的数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几何测量及统计概率的教学多为课本教材内容的照本宣科,书上原例原题的照搬讲解和课后习题作业的固式布置,教师的学科知识掌握程度过于粗糙;授课方式较单一;对学生的引导式学习较呆板。小学数学老师要加强解决上述问题的能力提高、新式学科知识的建构,这不仅是老师自身教学知识储备的挑战,而且关系到学生教育成果的展示。
2.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活动掌握的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挫折意识,数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简单计算和测量能成的,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题、新题。解题的不顺和出错易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心理,对授课老师产生逆反心思。因而正确引导学生在面对新、难和弯问题时树立心平气和心理尤为必要。其次,要意识到每位学生的天生智力情况不同,因为要加强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对先天禀赋不一的学生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智力超常的学生增值引导、对心智平庸的学生加深辅导,对领悟低下的学生反复指导。这就是最基本的条件性知识的说明。
3.实践性知识
著名学者说:“用理论来推动实践,用实践来修正或补充理论。”实践性知识就是指的教师能将课堂讲解、书本知识与社会挂钩、与生活接洽、与新式互联网衔接的能力。也就是说实践能力就是指教师利用自身的学科知识储备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俗称,动手能力、执行能力和践行能力。这个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即为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老师在生活中能够指导学生认识到点滴生活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等事物皆由几何图形的本体或变异形式组成。学过的数学概念要能与生活对上眼,学习的四则运算要能在商店和市场的购物中运用。
通过教师的三种知识构成理解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分析教师知识构成特点。
二、不同的知识在教师不同教学阶段所表现出的特点各异
1.学科知识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呈现的趋势
通过分析研究表明,在教师开启初次教学前,由于在大学学习生涯中接触的多为撒网式的课程学习,对于实践教学阶段的基础理论知识认识不足,掌握不够,多为表面浅化知识的简单理解。进入社会以后,开始了真正的实战教学,这些年轻的教师因本事不够硬,需要一定的时间对基础数学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建构独属自己的教学模式体系,这会对之前的知识有一个否定证明的过程。同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开始衰退,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下降。还有就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固定,他的学科知识开始出现衰退危机。
2.条件性知识在教师教学中的变化趋势
在初入社会之际,走上教师岗位之时,由于在大学中主要学习的是条件性知识,所以我们对此类知识的理论已有大致的轮廓。然而,即使对条件性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具体的教学实践与学校的理论学习有很大差别,尤其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在吃、住、行、游、购、娱中无一不是课堂数学的社会实践。所以,刚刚步入社会的教师对于条件性知识往往要保持一种多学习、再学习和深化学习的钻研精神,所以呈现一种上升趋势。
3.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中所呈现的趋势
出现这个趋势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与实践性知识的特点相契合的。实践性知识更多的是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的结合,所以实践性知识是随着教师教龄的增加而不断增长的。这就需要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对于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有不同的侧重点。
教师在不同的教龄阶段对生活教学和课程革新有不同的变化和理解。举个例子说明三个知识构成的关系:对于为什么“0”这个数字不能作为除数?实际上这在数学过程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哲理研究和讨论。但是,集三种学科知识为一体的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能够很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但是在教师教学相长中和知识传递时,由于小学生年龄的限制,他们并不能理解该解释,这个时候就需要你运用条件性知识给那些有问题的孩子们多遍讲解、重复演示和反复沟通。随后,通过实践性知识的讲授,教师就更能够通过生动的举例、现实的带队,走进社区、步入生活,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协同能力。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我们在坚守岗位的同时,更应该促进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并在前行中寻找新的着力点,更好地培养祖国未来的花朵,让他们茁壮成长。我相信,对于教师职业知识结构的研究在未来依然是我们教学问题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李琼.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专长:对教师职业知识特点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1,07:61-65.
[2]邓飞雁.成熟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及消解对策[D].湖南大学,2012.
数学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范文5
一、数学活动课的特征
1、趣味性。数学活动课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刺激他们的兴奋点,使学生乐意参与,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使知识真正成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2、自主性。数学活动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更是活动的主人。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3、实践性。数学活动课中,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会灵活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和谐地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综合性。数学活动课中,学生的活动并不局限数学学科知识,它往往需要调动各门学科知识,如动用美术、语文等学科知识和技能,有时甚至超越现有课程知识。
5、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活动最有活力的形式。我国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已是不争的事实,数学活动课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驰骋的天地。
二、注重对学生的参与、运用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
1.自主参与的天地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是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
2.运用意识的沃土
数学课是以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而数学活动课则好比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范围,并观察和体会所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环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
3.创新意识的摇篮
数学活动课是一种实践性的课程,这不象学科课程那样只注重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命题的教学,而是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追求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探究、实践、反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既锻炼了实践活动能力,又培养了创新能力。这样的活动,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大胆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三、 精心设计 ,做到三结合
1、教材与生活相结合
每一个活动都注重贯彻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实践能力等教育改革的精神,因而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深加工,再创造的过程,要科学、周密地设计活动内容和方法,使实践活动呈现科学性、有趣性、多样性。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选择适当的实践活动内容和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2、教材与其它各科相结合
我们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有些问题往往是多元化的,并不是单一的用某门学科的知识就可以解决它,它需要学生多方面,多渠道的综合能力。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科的整合,而数学活动则为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美术、体育、科学等的整合提供了可能。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数学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范文6
[关键词] 中专数学 学习主体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进行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发展和提升。但由于中专学校学生基础较弱,良好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缺乏自主学习知识、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和习惯。随着当前课程改革在各学习阶段的深入开展,就对中专学校数学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数学学科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找到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消除,激发其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联系学生学习实际,体现数学趣味特性,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古语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千变万化的联系和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切实了解透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找准学生学习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之处,能够抓住数学学科知识特点,放大数学学科知识的趣味特性基础上,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激发和挖掘出来,实现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有效提升。如在“向量的加减法”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链接,设置出“顺风时骑车比较容易,但如果顶风时划船就比较费力;在流动的河水里划船,想垂直到达对面的河岸,船头的方向应当适当调整一定的角度才能实现;有风的天气在海里游泳,有了很长时间之后看一下海岸,和自己预定的方向偏差了很多。”等系列问题情境;又如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时,教师将物理教学课中的“火箭在升空的某一时刻,速度可以分解为竖直向上和水平向前的两个分速度,即一个速度分解为不同方向的两个速度的和”的知识进行有效联系;再如,在二倍角的三角函数教学时,设置“横断面为等腰三角形的屋顶,横梁为定长,当屋顶的倾斜角多大事,雨水从屋顶上留下来的时间最短”的问题,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将“向量的加减法、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等一些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有效转化,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衔接,既丰富了数学知识的内涵,又体现了数学学科内容具有的趣味性,实现了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激发。
二、渗透数学教学方式,重视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得法,事半功倍;教不得法,事倍功半。由于中专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中专校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程度、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等方面,把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的过程,重视对数学相关方面知识内涵的形成、发展过程,重视对数学问题的解决和规律的概括过程,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次性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思维,形成自主获取、灵活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讲解,新旧知识对比的分析,定理法则内容的推导以及解题思路的引导等内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思维的极好机会错失掉,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如在讲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与向量共线定理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区别和联系”知识时,由于学生往往容易出现“混乱”,搞不清这两者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知道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与向量共线定理之间的联系为:在内容及表述方式上都是有实数与向量的积推出的;两者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向量共线定理指的是与共线的向量都可以表示为λa的形式,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表示的是平面内的人一向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比法、教授法、讨论法等形式的教学,使学生学习对知识的内在特性和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为学生以后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树立新型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思维教学,培养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观念新则思想新,思想新则教学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创新教育下中专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培养创新数学思维,才能保证学生分析疑难问题、顺利解决疑难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作为中专数学学科教师,就要适应学科改革的要求,树立新教学思想、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提供具有典型特征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分析,自己去解决,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答活动中,实现学生问题解答实效性的提高。如在二倍角的三角函数教学时,教师出示“已知α是第一象限角,且tanα=24/7,求tanα/2的值。”并让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解题过程:
tanα=2tanα/2/(1-tan2α/2)=24/7,12tan2α/2+7tanα/2-12=0,解得tanα/2=3/4或-4/3。这时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发现此种解答过程忽略了角α的取值范围。因此,在解答时,可以利用二倍角公式将其转化为关于tanα/2的一元二次方程,其正确解法为:
由于α是第一象限角,且tanα=24/7>1=tanπ/4,2kπ+π/4
即kπ+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