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范文1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过程。企业内部控制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五个方面。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当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企业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控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都是企业的免疫系统,它们的关系密不可分,内部控制进一步的提升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延续。在今天,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论发生了巨大变革,两者已开始逐步融为一体。具体表现为:一是两者都是促进企业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均要组织企业各个层级的人员实施;二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风险评估,其内容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因此内部控制五要素与风险管理八要素是一致的;三是两者要确保实现的目标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
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一些企业的破产与倒闭,虽然是许多因素导致的结果,但共同的因素是由于企业缺乏应对危机的机制和内部控制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未能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金融危机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认识不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关键的风险控制点缺乏控制措施。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体系的意识已大幅提高,但目前的状况还不是很理想,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广度、深度上,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很多企业将内部控制片面理解为内部会计控制、成本控制、资金安全控制等,有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风险评估控制普遍不足,风险管理不到位,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例如,中航油事件中,公司没有按照国家不准海外国企以盈利为目的涉足衍生品交易的相关规定,不仅把石油期货作为赚钱的主要手段,而且在期货合同的损失值超过公司风险管理手册规定的50万美元的上限时,一意孤行,最终导致5.5亿美元的重大损失。
第二,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我国目前许多企业股权过于集中,“一股独大”的情况严重,使得整个公司的治理结构相互制衡的作用较为缺失,另外,一些企业长官意识严重,许多决策都在于领导拍脑门,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和对决策机制的有效制衡。有一些企业形式上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架构,决策权名义上在董事会,但实际上却由个别领导说了算。企业领导者权力过于集中,驾驭于内部控制之上,或办事不按程序,或直接插手具体事务,导致内部控制失效。例如,湘潭电缆厂原厂长陈某集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于一身,在人事政策、企业管理等方面独断专行,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在她在任的三年左右时间内,这个年产值25亿元的国有大型企业由盈利变为亏损3.61亿元。
第三,企业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监管,在执行中失效。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管环节还很薄弱。从内部监管来看,一些企业的监管机构不健全,例如,根据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发表的《中国上市公司2010年内部控制白皮书》,2009年沪市上市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样本数为494家,未设立的样本数为367家;深市上市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样本数为807家,未设立的样本数为95家。而一些企业的内审机构,由总经理或副总经理领导,导致内审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缺失或独立性不足,导致了内部控制的内部日常监管缺位或不到位。从外部监管,证监部门的监管范围仅为上市公司,且这种监管往往停留在事后监管和重点监管层面,甚至难以覆盖全部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年度审计的内部控制测试对企业完善内控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会计师事务所重点关注是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是一套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因此,对自律系统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监督有来自企业内部的,也有来自企业外部的。但目前这两种监督力量薄弱,且监督也缺乏执行力度。
第四,缺乏与内控相关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有研究表明,信息可以消除某种不确定性的发生,不确定性实质就是一种信息不完全状态。这种信息既包括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管理支持信息,也包括企业自身风险与风险管理的政策信息及外部给企业风险管理提供的信息。由于这种信息量非常大,需要借助数据库和相关管理软件进行集成管理,即有必要构建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但在实务中,由于重视不够,投入较大,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并不多见。
三、完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机制的对策
市场经济从微观角度来说是一种风险经济,作为市场基本单元的企业时刻面临着风险,而且市场经济越是开放发达,其中蕴藏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就越大。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核心的内部控制对置身于风险之中的企业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继2008年5月22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之后,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后危机时代,企业应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通过整合业务流程、加强内部控制措施和风险管理手段,将企业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容量之内。
第一,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联的内外部风险;通过定性与定量风险分析,认清风险特性,掌握关键风险控制节点,预防为主,加强事前、事中过程控制,加强事后考核、评价、奖惩控制,将风险控制责任落到实处。在评估风险可能性和后果后,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选择风险规避、风险承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等一系列策略将剩余风险控制在企业期望的风险容量内。
第二,构建良好的控制环境。在治理结构方面,完善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使决策系统和监督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在人力资源政策上,制定和实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将德才兼备作为培训提拔企业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员工培训、在职学习和后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在企业文化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第三,加强内部控制的内外部监管。内部审计是内部监督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上,应设置相对独立的内审部门,内审部门直接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负责,这种形式有利于内审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要转变内审职能,拓宽内审领域,实现由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的转变,实现从传统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的转变。根据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要求,可以由内审部门组织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识别风险和内部控制缺陷。在外部监督上,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在内部控制审计中的作用。
第四,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保障信息与沟通的及时与畅通。建立有效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有条件的可以构建电子信息系统,没有条件的,应建立风险信息收集、识别、分析、评估的内部制度,理顺风险信息流程,确保风险信息及时准确达到管理层,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风险信息依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Z].2008.
2、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Z].2010.
3、李正,郑鑫成.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内部控制特殊问题研究[J].经济经纬,2009(3).
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范文2
[关键词] 风险管理;现金流管理;风险预警;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2- 0004- 04
发端于2008年下半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波及世界各国和地区,并演化为二战后最严重的危机。时至今日,金融危机已造成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倒闭。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现金短缺导致的企业资金链断裂使企业“窒息”而死。此次金融危机对大量企业的现金流产生了剧烈的冲击,特别对出口导向型的企业。众所周知,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现金是企业的重要经济资源。现金之于企业正如血液之于生命体一样,现金不足或流转不畅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甚至使企业瞬间濒临倒闭。这种情况在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下表现更为明显。正是基于现金的重要作用,有研究者提出“现金为王”的观点。当然金融危机并不必然使企业由于现金短缺而倒闭。相反,以李嘉诚为代表的一些企业家深谙现金之“王道”,将现金作为企业“过冬的棉袄”,通过有效的现金流管理,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
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截然不同地结果告诉我们,企业要重视现金流管理,尤其在经济形势出现剧烈波动时,保证企业现金流的安全和平衡,成为企业风险管理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内容。而现有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对于现金流管理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通过现金流管理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1 现金流、现金流管理和风险管理概念界定
1.1 现金流
企业的现金流主要指现金的存在状态和流动周转的过程。因此,它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概念。从动态上讲,现金流主要指企业现金的流动和周转过程,融合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流程中。从静态上讲,现金流是指企业的存在状态。根据现金在企业运营中的不同阶段所存在的状态,现金流可包括融资现金流、投资现金流、经营现金流、资产现金流、自由现金流等。现金流作为现金在企业不同业务状态的存在状态,综合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过程和主要方面,并通过动态流转支撑着企业的持续运营,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现金流体现了公司财务管理的实质。
1.2 现金流管理
正如前文所述,现金流体现了公司财务管理的实质。而现金流管理则是以现金流作为管理的对象,基于企业持续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目标,运用战略管理的思想与方法,围绕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而建立的管理体系,是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在当前或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在数量、时间方面所做的预测与计划、执行与控制以及分析与评价,旨在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财务支持,以实现企业战略。
1.3 风险管理
风险有丰富的含义和众多的类别,本文着重研究企业财务风险。从企业财务管理角度看,风险是指企业的财务活动,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使企业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致使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对于企业风险管理,COSO是这样定义的,即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及各个方面,旨在确定影响企业的潜在重大事件,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内,从而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基于现金流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的实现。
2 财务风险形成及演化过程
如前所述,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从而使其自身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的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收入下降和成本费用上升的单独作用或共同作用使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进而造成自有资金不足。盲目无序的投资或不得已的追加投资则进一步使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只能借助于负债的增加以维持运转。和负债一起增加的还有风险。一旦有不利事件的发生,企业绷紧的资金链很容易发生断裂,甚至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步入破产的境地。图1也说明了企业财务风险形成过程中现金流的变化。伴随着收入下降,企业现金流入减少,而伴随着成本费用上升,企业现金流程增加,其后果是直接导致经营现金净流量下降,由此也导致企业发展运作的自有资金不足和周转不灵,而盲目投资所增加的现金流出则更加剧了这一困难。企业要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营,只能借助于负债的增加。而负债的增加则加大了企业无足够的现金流偿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认为财务风险的实质就是企业现金不足和流转不畅。
根据财务风险发展的程度和对企业造成的危害,可将财务风险分为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2个阶段。财务困境是财务风险的早期阶段,以现金净流量的减少为主要表现形式,在这个阶段如果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调整财务策略,则可通过现金流的有效管理走出财务困境;财务危机则是财务风险在财务困境基础上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实质是盈利能力与负债规模不匹配和资本结构失衡。由于资本结构的确定及盈利能力和负债规模的匹配具有长期效应,一旦确立则在较长时期内具有稳定性,所以,通过财务策略的短时间调整以控制财务危机的发展效果甚微。财务危机演化的最终表现形式即企业破产。但无论是财务困境阶段还是财务危机阶段,财务风险的决定因素始终是现金不足及流转不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找出了财务风险形成的关键原因即现金不足及流转不畅,那么,风险管理的立足点也应是针对该原因的现金流管理。
3 现金流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3.1 现金流管理的目标
现金流管理有持续性、盈利性、安全性3个关键目标。
3.1.1 持续性
持续性是指企业现金流的可持续运转。现金流的持续性可以表现为现金流的充足性、稳定性和成长性等的综合。在企业的现金流管理中不但要强调现金流的盈利性和安全性,而且要关注现金流的持续性,因为如果没有现金流的持续性,企业就不可能持续经营。
3.1.2 盈利性
盈利性是企业投入的现金流通过经营活动创造出更多的现金流的特性,这一特性集中体现在效率性和效益性2个方面:效率性是指现金流流转速度的快慢以及流转的成效如何,企业现金流包括生产经营活动现金流、筹资活动现金流和投资活动现金流,因此,要想加快现金流管理必须从这3个方面着手;企业的效益性也就是赢利性,企业现金流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产生相应的现金收益,可以通过销售毛利率、资产收益率、投入资本利润率、权益利润率等指标来衡量。现金流管理决策中要关注现金流的使用效益,使现金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尽可能地创造增量收益。企业盈利的过程即是产生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过程。
3.1.3 安全性
现金流的安全性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现金流管理目标能够最终实现,保障现金流的安全是基础。这里所称的安全不仅表现为现金安全,即现金自身保管的安全性方面,不能出现资金失窃、挪用、遗失等状况;还表现为现金流的流转安全,具体包括企业现金流的平衡、现金流融通的灵活以及现金流的流动性。
现金流管理3个目标之间有严格的逻辑关系。持续性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通过经营活动现金流盈余,它是企业实现持续性现金流或持续性经营的源泉;盈利性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现金流的安全保障,现金流充分供给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获利的前提;安全性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持续的现金流,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持续的自由现金流是企业安全的根本,所以,现金流管理的3个关键目标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2 现金流管理的内容
3.2.1 现金流安全管理
现金的安全管理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现金保管安全、收支安全、运输安全以及相关控制权的安全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人们重视,管理人员和理论工作者在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等方面都做出了成就。
3.2.2 现金流流动性管理
4 基于现金流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设计
4.1 风险规避导向的现金流战略匹配
现实中,企业的增长是必要的,但是企业在增长过程中如果投资率或增长率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则会遇到现金流断流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致命危害。因此必须立足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成长与现金流的匹配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
4.1.1 投资现金流与经营现金流的匹配
4.3 风险防范导向的现金流内部控制
现金流内部控制是风险防范的基础,一般可以采用组织规划控制、实物控制、检查监督控制等方法。组织规划控制是指在现金流业务机构和管理组织安排、岗位设计、权限分配、业务程序规划过程中,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岗位分设与轮岗、授权批准的原则加以实施;现金实物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接近控制、定期清查控制、与现金有关的文件预先标明序号控制等多种形式,这是对现金资产安全采取的控制措施;检查监督控制是指公司内外部审计人员监测并定期评价的控制系统,通过此可以及时发现单位现金流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单位现金流的内部控制。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企业现金运转主要依靠信息系统,现金流通通过无纸化的信息收付、交换和传递等方式流转,因此,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更加依赖于信息系统的严密和可靠。针对信息化环境下的现金流转可能面临的新风险,企业要适时地调整和完善现金流内部控制。
主要参考文献
[1]William T Foster. The Circuit Flow of Mone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22,12(3).
[2]陈志斌.现金流创值管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甘晓毅.从企业财务风险角度看现金流管理[J].交通财会, 2007(12): 39-42.
[4]林晓苹.基于金融危机的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1): 75-76.
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范文3
[关键词] 急诊;危重患者;风险管理;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9-0109-03
急诊科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复杂且变化快、抢救几率高, 护理量大且存在许多护理风险因素,同时患者较高的死亡率导致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因此属于高风险科室。而提供优质服务, 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过程中的差错及缺陷,提高急救水平,减少护理纠纷,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风险管理作为一种临床护理医学的管理模式[1],通过明确各类风险事件以及评价后制订护理策略,可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进而提高临床的安全性和经济性[2]。为此,我们对90例急诊危重患者实施了风险管理护理干预策略后临床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8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 将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0例。干预组男 48例,女 42例,年龄21~86岁,平均(43.2±3.6)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0例,重症颅脑损伤23例,脑梗死10例,脑出血9例,严重骨折创伤2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8例。对照组男 48例,女 42例,年龄20~85岁,平均(42.9±3.4)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3例,重症颅脑损伤21例,脑梗死9例,脑出血7例,严重骨折创伤24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护理方法常规护理;干预组由经过专门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培训的3名护士(病房护士长、责任护士及专职护士各1名)组成风险管理护理组,按照掌握的护理风险危险因素设计护理干预计划对患者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具体如下:①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的识别及评估 风险管理护理组组员经过筛选和统计平时积累的临床资料、明确各个环节的风险所在,在对护理风险发生基本情况的整理、研究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设计急诊科重症患者急诊护理流程图,通过既往风险事件的全面回顾分析并公布情况,同时针对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定量并按风险大小排序进而决定采取措施的优先顺序[3]。②风险预防 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培训及护理风险监控是前瞻性控制预防的主要措施。具体措施如下:a针对本科室既往工作中出现的风险事件,制定急诊护理临床指引,区分普通急诊区、抢救区及重症区,就诊先后顺序和诊疗区域按患者的病情需求进行安排,危重患者先救治后挂号,完善急诊抢救护理流程,做到分诊及时准确、重点突出。b结合急诊的工作特点,统一标准化的急救流程诸如“绿色通道”服务流程、常见危重疾病的抢救流程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健全危重患者转运、重症患者转科交班及护理风险警示报告等相应的规章制度[4],重新修订护士各班工作职责,突出危重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抢救措施、用药等记录,采用表格形式规范危重、抢救患者的护理文件书写。紧紧围绕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3个环节进行不定期质量检查,同时收集患者意见,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c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由高年资护士对缺乏工作经验的新毕业护士进行短期的临床业务和安全知识规范化培训,进一步规范急诊护理工作;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典型案例从中吸取教训;科内专设急诊危重患者处理知识及护理技巧讲座,每月进行理论、技能及应急能力的随机抽查考核。同时,激励护士进行自我修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提高责任心,鼓励护士细致、耐心地对患者进行服务,并通过对患者的满意度调查进行护理服务态度的考核,减少主观因素造成的护理风险。d定时检查和保养仪器设备并由专人管理以减少送检、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如出现质量问题需及时分析原因并上报设备科。③护理风险的处理 发生风险时要具有化解风险的能力,常规完善危重患者登记、记录及院内交接记录单等[5]。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 培养高年资护士掌握沟通技巧、化解风险的能力。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认真履行告知义务,科学地解释病情, 完善签字手续,及时告知可能发生的危险,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生命和健康的风险。一旦发生要勇于承担并及时通知医院总值班处理有关事宜。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①护理差错、缺陷情况;②急诊停留时间、抢救成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③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差错、缺陷情况由我院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制定的“急诊科护理工作考核标准”进行评估;护理满意度由我院结合我科室实际情况制订满意度调查表,其具体内容包括:入科是否向患者宣教;对患者健康指导是否到位;护士是否在输液过程中经常巡视;对护士的各项技术操作是否满意;对护士的语言、态度及形象是否满意等。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差五个等级,其中满意率为非常满意率+较满意率;由护理部统一发放对患者进行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量表信度系数为0.9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结果
经过对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策略后,患者护理缺陷差错发生率、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讨论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通过对医疗风险的分析,明确各类风险事件后制订相关防范措施进行预防,尽可能地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6]。因此将风险管理运用于护理工作中可以规范护理程序,提高临床的安全性, 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7]。急诊科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复杂且变化快、抢救几率高, 护理量大且风险比较常见。因此对急诊危重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护理可以尽量规避风险事件的发生,进而提高临床的安全性和经济性[8]。
风险管理护理的主要目标是前瞻性控制预防风险,经过设计专门风险事件调查表,筛选和统计平时积累的临床资料[9],明确各类风险事件的易发部位、环节与人员等护理风险的评估,结合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及自身临床经验设计绘制护理流程图,可以对护理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10]。研究发现护理人员的主观因素可以造成护理不当事件的发生,如漏查、迟查,文字记录潦草造成误读,对家属的教育不全面等。因此对急诊专科护士进行针对性地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在临床护理操作上的风险意识、应变能力以及护理安全系数,使其尽早尽快地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努力使急诊护理风险人为因素降到最低程度[11]。增加护士的法律风险意识、证据意识及自我防范意识,同时加大护理病历法律地位的宣传力度,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树立医疗纠纷重在防范的意识;同时护理观察要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 养成随时观察、随时记录的习惯,记录要真实可靠、准确及时、规范清楚、层次分明等,在此基础上加强医护沟通以达到医护记录的一致,危重患者抢救后补写抢救记录,对病情变化及时间的描述要医护记录一致, 避免缺项、漏记等错误以确保护理质量。加强护理记录书写的质量监控可以培养护士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实施岗位责任制, 职责明确到人,规范个人自查,同时科室质控员也要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告知责任人,最大限度地控制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尽量规避风险事件。
通过对急诊患者应用风险管理护理干预并与传统护理对比发现,急诊重症患者护理差错及护理缺陷发生率、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样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也较常规护理显示出优势(P < 0.05)。为此我们体会到,护理人员在对急诊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前瞻性预防控制、加强护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发生风险正确处理可以明显提高急诊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
综上,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单位承担了大量风险,对急诊危重患者应用风险管理策略干预可使我们从被动抵御风险转为主动化解风险,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减少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患者的满意度也得到提高,因此该护理方法是改善急诊危重患者临床效果较为理想的措施之一,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Aufseeser Weiss MR,Ondeck DA. Medication use risk management :Hospital meets home care[J]. Journal of Nursing Care Quality,2001,15(2):50-57.
[2] 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 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920.
[3] 任巧花,赵承芳. 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J]. 护理研究,2011,25(1):165-166.
[4] 吴敏.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09,7(11C):3097-3098.
[5] 席淑华,王雅芳,周立,等. 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0-122.
[6] 程红群,陈国良,蔡忠军,等. 医疗风险管理的探讨[J]. 医院管理杂志,2003,10(1):94-95.
[7] 万淑芳,万晓芳. 护理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实践应用[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32):89-90.
[8] 陈辽平. 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J]. 医院管理杂志,2000,7(4):313-315.
[9] 陆彩萍,刘秋鸣,黄淇敏. 风险管理在护理安全工作中的实施及效果[J]. 护理管理杂志,2006,6(3):49-50.
[10] Encinares M,Mcaster JJ,Mamee J. Risk assessment of forensic patients:Nurses role[J]. J Psychosoc Nurs Ment Health Serv,2005,43(3):30-36.
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范文4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范了规范风险管理:基于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结合风险管理的方法,通过逻辑推理的角度可以构建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三者的整合框架,同时也规范了会计控制:要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同时总结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可以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完善。
(一)基于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涵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都是为了实现单位的目标,但是从时间上来看,内部控制的起源早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由传统的内部牵制制度逐步发展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整合框架,风险管理也由分散的财务、经营和战略风险管理逐步发展为整合风险管理。实践证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而风险管理离开了内部控制作为手段支撑也将流于形式。而在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为一体。
基于风险管理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涵。基于风险管理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就是以风险为导向,对事业单位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与风险识别,发现现有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对所存在问题与缺陷按其风险大小及重要程度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也就是说,把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中的缺陷与问题归结为风险,树立“全面应对,抓大放小”的风险管理理念。
(二)加强基于风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通过加强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能力,防止和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加强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是风险社会的发展及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科学化趋势所在;加强基于风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基于风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保护财政资产的需要。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事业单位一般被认为旱涝保收,自认为地位高于一般企业,再加上事业单位一般属于国有或者集体所有,所以,其风险意识和风险关键都是缺乏的。仍停留在强调上级对下级的考评,或者是建立健全各部门的规章管理制度上,放弃对内部控制的建设。由于一直是靠国家的财政拨款扶持,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社会综合风险、组织内部风险、组织外部运营风险的关注,这对于国有财产的保护是极为不利的。在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人员扮演的仅仅是“记账员”或者是“付款员”的角色,这就使得财务的控制与监督流于形式,会计人员无权参与重要的管理活动,对于重要决策的过程和结果更是不了解。如此一来,即使是其他环节出现问题造成损失浪费或者国有资产的流失都归责与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成为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牺牲品。
(二)缺乏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机制。事业单位一般是上级拨款,收支两条线,这样的模式导致一般事业单位缺乏风险识别意识,更谈不上风险评估机制。缺乏理性思考,这无疑会给行政事业单位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资金损失。
(三)风险应对措施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对于投资项目的后续管理及处置的内部控制也相对薄弱,在面对风险时,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够根据本单位的风险偏好、风险可接受程度、风险发生的原因以及风险的重要性水平,结合本单位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确定适当的风险应对措施,造成投资活动进退两难,愈来愈背离投资的原始期望。即使查出问题所在,其处罚往往是重人情轻规定的,如此一来使得本该杜绝的问题及风险一次又一次地上演,给单位带来的累进损失也不断地增加,使内部控制制度仅仅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真正效用。何时进行风险规避,何时应该选择风险降低策略,何时进行风险分担,何时选择风险承受,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关键性的问题。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
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结合风险管理的方法,通过逻辑推理的角度可以构建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事业单位管理三者的整合框架,同时总结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可以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完善。
(一)单位应当建立风险识别机制
在明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发展战略的前提下,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单位各类潜在的风险是履行具体控制程序的基础和起点。一般而言,识别风险的技术方法有以下几个:
1、行业风险组合清单
同一行业的单位肯能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风险。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事业单位服务内容等公开渠道或者利用外部专业咨询机构资源,获取本行业的风险组合清单,作为识别本单位风险的基础和参考。
2、SWOT分析: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是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常见的管理技术。优势和劣势针对单位内部各种要素,包括组织架构、企业文化、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机会和威胁针对企业外部面临的各类变量,这些外部变量在短期内对单位而言是不可控的,如政治、社会、环境、行业风险。这些SWOT分析成果是可以用来识别风险的。
3、职能部门风险汇总
事业单位将控制目标分解至各职能部门,由各职能部门根据分解的战略和目标,列举其责任内的各类风险,并经上级主管部门评估后予以确定。其优点在于可以识别各类细微的、容易被管理层忽视的风险;缺点在于过于重视各职能部门的风险,可能错过影响单位战略实现的重大风险。
4、头脑风暴
管理层组成人员和不同职能部门、不同岗位的员工对单位外部和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因为其角度不一样,对风险的认识也不一样。这种由不同背景和不同经验、不同偏好的人员共同参与的头脑风暴,有助于识别潜在的、不易被察觉的风险。
5、问卷调查:通常是针对一项新的业务或事项进行的风险识别方法。
(二)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
与企业要有战略控制和单位层面控制不同,事业单位的建制以及高层人士安排一般由上级决定,所以,事业单位的业务层面控制就成为其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
业务层面控制,是指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针对具体业务和事项实施的控制。其主要内容如下:
(1)资金活动控制,就事业单位尤其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主要就是支出控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就要把收入、支出都要列入其中。货币资金由于其流动性最强,所以最有可能被挪用、侵占、抽逃或遭受欺诈。事业单位加强对资金的会计系统控制,主要应该按预算要求组织协调资金调度,实现资金的合理占用和良性循环,严禁存在“小金库”等体外资金循环现象,对支出进行严格的审批,严禁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办理资金业务,应当遵守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的全过程业务,严禁办理资金业务的相关印章和票据集中一人保管。
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管理好出纳这个资金管理的核心职位,资金风险基本上就控制住了。
(2)资产管理控制。资产,指事业单位拥有或者控制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一句话,就是保证其安全和完整。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盘点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与完整。
(3)加强工程项目控制。有工程项目的单位,无疑其工程项目就是最容易发生决策不当、工程造价不实、项目招标暗箱操作,权钱交易、工程物资价高质次,项目工程低劣、项目进度延迟或中断、项目资金不落实乃至竣工验收不合格等风险。单位要从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招标、监理、验收等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采取关键控制措施,规避上述风险。并建立项目完工后评估制度,重点评价工程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和投资效益,并以此作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的依据。
(三)借用外部专业咨询机构的力量
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借用外部审计即政府审计或者民间审计的力量,利用这种外部专业机构以提高自身识别风险的效率和效果,以达到降低或者规避风险的目的。
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范文5
一、洪良国际IPO造假的财务表现
1.布料偏高的毛利率
洪良国际的主营业务布料生产属于传统的低毛利加工企业,毛利普遍偏低,最多的10%左右,但2006~2008年报告的毛利率分别为23%、25%和28%(如表1所示),远高于同业水平。
2.收购品牌膨胀的销售额
2008年5月,洪良国际以1.4亿元人民币收购麦根服饰(MXN),作为上市的最重要卖点。洪良国际2006~2009年半年度报告的销售结构情况,如表2、表3所示。
公开资料显示,麦根服饰于2002年6月以20万(美金)作为注册资本金成立。麦根服饰的目标消费群为18~35岁之间,品牌定位与美特斯邦威、森马等较为相似,只能算是专卖店里的批发,卖价比较低。而这个市场格局趋于稳定,留给麦根服饰的空间并不大。但截至2008年,麦根服饰的特许经营店为420家,仅仅半年之后增至665家门店。至2009年6月底止的13个月内,麦根服饰贡献超过4.68亿元收入,毛利达1.55亿元,已高出收购价;每店每月平均销售高达6.2万元,较安踏等知名品牌高出一倍。
3.相悖的业绩报告
洪良国际招股书显示,2008年的税前溢利(即税前利润)超过3亿元人民币,但内地的报税资料显示实际利润仅1090万元。由于中国内地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已实现等效认同,向香港监管部门提交的上市资料与在内地用作报税的财务资料不应有太大差距。更令人惊讶的是,洪良国际内地附属公司竟然有两本账,一本用作上市,而内地附属公司订立的外部会计顾问协议,不但未要求对方核实账目,反而要求对方将公司综合盈利“提升”至1.5亿元人民币。上市招股书还显示,金融危机影响依然深重的2009年上半年,其营业额同比增加56.6%,至8.1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加93.4%,至1.83亿元,同样令人难以置信。
事实上,香港证监会调查发现,洪良国际的营业额、税前盈利和现金数据均失实。营业额虚报超过20亿元人民币,盈利夸大近6亿元人民币,招股章程内载有多项不实及严重夸大陈述,使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毛利率远远高于同行,并以“粉饰”后的报表完成上市。洪良国际承认,其首次公开招股章程所载有关其截至2006年、2007年及2008年底各年度营业额的数字,以及其税前利润,均属虚假,并具有误导性。洪良国际在截至2007年12月31日、2008年12月31日及2009年6月30日各会计期间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价值,也属虚假。2010年5月10日毕马威辞职后,填补其空缺的华利信会计师事务所,在衡量核数费用水平、可动用的内部资源,以及与核数有关的专业风险后也提出辞职。在2009~2011年度的年报公布期,洪良国际一再公告指出,曾经有人就公司关于截至2009年12月31日会计年度的财务报表提出若干项审计问题,公司需要更多时间研究该等问题,因此不能刊发业绩。
二、IPO造假各方迥异的命运
1.对上市公司的处罚
香港证监会在提交给香港高等法院(High Court)的文件中,指控洪良国际违背了《证券及期货条例》中的数项有关欺诈、欺骗、提供虚假和误导性信息方面的规定,并要求香港高等法院发出禁制令,限制洪良国际及旗下四个全资附属公司在香港挪用资产;要求提出委任适当人员去收回、接收及管理洪良国际上市时募集的9.974亿港元资金净额,并要求洪良国际就有关资金支付利息。香港高等法院的裁决中写明,正是因为离上市时间不长,买入洪良国际的投资者可被视为是阅读了洪良国际的招股说明书才做出了投资行为。这是香港高等法院首次依据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第213条颁布这类命令,藉以对违反该法例的行为做出补救,同时也为证监会保障投资大众免受不当行为损害的工作,立下重要的里程碑。
2012年6月20日,因招股书资料造假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超过两年的洪良国际宣布,与香港证监会达成协议,同意按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时每股报价2.06港元,回购公司股份,涉及7700名小股东,最多赔偿10.3亿港元。根据协议,洪良国际完成回购后,未来将从香港交易所退市。香港证监会破天荒地直接采取民事手段勒令上市公司赔偿,不仅为香港罕见,在全球范围内也少有先例。从勒令停牌、冻结资产,到要求返还募资所得,这也是迄今为止香港证监会针对新上市公司造假事件所采取的最为严厉的举措。
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范文6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了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异同,并着重从制度、环境和风险管理三个层面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据此建立了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全面风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措施
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频频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及资产损失浪费现象,深刻揭示出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国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它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方向,也再次印证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文本旨在通过分析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探讨如何从全面风险管理角度,更好地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一、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1.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关于全面风险管理(ERM)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尚未统一定义。COSO委员会在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是:“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它人员来共同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以及组织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组织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这是对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广义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企业等营利性组织,也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组织。
当今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被普遍接受的是美国COSO委员会于1992 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该过程的目标主要有:可靠的财务报告;遵从法律法规;有效的经营三个方面。这些目标的实现受到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共同影响。该框架还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评审五个要素,具体如图1所示:
2.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异同全面风险管理(ERM)拓展和细化了COSO内部控制,并将其作为一个子系统,形成了一个更全面、更强有力的关注风险的概念。虽然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紧密联系,但全面风险管理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全新的组成部分,在增加了管理目标和要素数量的同时,引入了风险组合观等概念,并在对风险的定义和对策方面都做了补充和调整,具体如表1所示。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于制度、环境以及风险管理等层面,结合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五要素,总结为以下问题:
1.制度层面
内部控制中控制活动这个要素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能够应对和控制的制度和程序,因此内部控制中制度性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制度体系并不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表现为单位没有单独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缺乏明确的财务岗位责任制,无有效的单位内部支出约束机制等,导致了单位财务管理随意性大,财务人员职责不明确,造成了财务管理的失控。
(2)资产管理和控制制度薄弱。表现为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会计人员并未像企业那样对资产进行严格的账务管理,“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现象严重,导致资产的账实不符以及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3)预算控制刚性不足。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制度编制粗糙,没有细化到具体的项目。同时,由于预算之外的追加项目多,使得预算的随意性大,不利于实现预算管理权威性和约束力的功能,也无法发挥预算控制作为内部控制核心环节的作用。
2.环境层面
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之首,是实施内部控制的根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单位的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诚信和价值观念、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单位文化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单位员工尤其是领导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对内部控制在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分配不清。主要体现在财务会计部门只从事单位的账务处理工作,并没有参与到单位的管理活动和管理决策中。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岗位设置的不合法合理的兼岗现象,不相容职务未能相互分离,从而导致岗位之间的制约和监督力度不足。
(3)内部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随着政府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财政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的开展,以及资金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物品购买实施政府采购等制度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渐渐将纪检监督等同于内部审计。因此,在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上也就不再用心,导致内部审计部门虚空,审计人员不具备基本的审计专业水平、对审计单位问题的处理权限不足等问题出现,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3.风险管理层面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是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单位及时科学的识别和分析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各种相关风险,并能科学合理地确定应对这些风险的有效策略。行政事业单位风险包含单位组织层面的宏观风险和单位业务层面的微观风险。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在组织层面上,由于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缺乏有限的制约监督机制,导致我国行政事业面临滥用公共权力和腐败舞弊的风险。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不受市场经济竞争的影响,难以保障公共资金使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使得社会上出现了非法的“寻租”现象,严重浪费了公共资源,造成了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不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业务层面上则主要包含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中的各种风险,亟待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针对上述风险的措施。
三、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策
1.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上述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充分说明了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地内部控制体系已迫在眉睫。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全面风险管理(ERM)的相关理论建立一个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部门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企业关于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结合的内控体系,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图2所示。
首先,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要考虑到该体系的先进性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适应情况。因此,需要在设计和实施时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原则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设立原则,总结为以下几点:
(1)适用性原则。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特殊性,制定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并且保证措施具有高度可实施性。
(2)成本性原则。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下的内控体系要有一定的适用性而非复杂性,要杜绝形式的过于复杂而引起的高成本,加强可操作性,避免体系流于形式,最终实现以最小的成本防范最多的风险,从而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3)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指要系统性的设计内控体系。首先在单位整体层面上设定控制目标和管理流程。然后,再在每个具体的层面上设计目标和策略,实现决策层、执行层、操作层的完整监控,最终实现内控管理的目标。
2.基于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点措施
在以上原则的规范指引下,行政事业单位风险内控体系建设的重点措施结合本文前面提到的当面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着重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
(1)营造良好内控环境,强化风险管控意识。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内部环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上文中提到的内部环境包含的几项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方面要加强对单位全体成员的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单位的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内控建设紧迫性和重要性,树立牢固的风险管理内控意识,杜绝所谓的“一言堂”、“拍脑袋”等形式主义现象的发生,发挥好领导的带头作用,加强内控方面的学习,从而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中软环境的建设。例如,对单位人员灌输风险理念、树立诚信和价值观念,建设有内控特色的单位文化,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
(2)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建立独立审计队伍。审计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不可或缺的监督机构。只有审计部门对单位各项业务实施恰当的监督,才能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行政事业单位既要建立一支独立审计队伍实现内部监督,又需要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的监督检查作用,从而实现内审与外审相结合的有效审计制度。国家审计部门应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实施进行专门审计,尤其是要加强对单位财务会计行为的监督检查,指导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完善自己的会计制度体系,从而促进单位廉政建设,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通过制定正式的章程、明确内审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范围、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修养和业务水平,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控制监督力度,确保单位内控制度更好地贯彻实行。
(3)完善内控制度体系,规范单位内部行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和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的支持与保证。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制定一套规范健全的制度体系。对于宏观管理的内控制度,财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权威专家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制度问题,研究制定《非盈利组织内部控制指引》以及《单位腐败风险防控准则》,切实落实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完善单位管理层对重大经济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强化系统对单位的控制作用。在单位具体业务层面上,则应建立以预算资金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制度,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相结合,对政府采购支出业务实施的关键环节进行规范与监督,实现单位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等。
(4)建立财务信息系统,预测防范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采取有效方法进行一定的防范和控制的一个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应结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建立一套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财务信息系统,以加强内部控制的实施的效率和效果性。要想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信息平台,应满足一下几点要求:首先是要充分的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和数据库,建立一套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风险预警与内控的协同,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及时、科学的预警评估,减少资产的闲置和资金的浪费现象发生;二是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对单位内部现金流和信息流实现统一的内控平台开发,确保单位预算资金的低风险,实现富有挑战的全新预算资金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万里霜.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J]. 企业管理, 2009(9):177-178.
[2] 刘永泽, 唐大鹏.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 会计研究,2013(1):57-62.
[3] 董月超. 从COSO框架报告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异同[J]. 审计研究, 2009(4):94-80.
[4] 马丹丹. 基于COSO报告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进探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24):183-184.
[5] 关振宇.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现实意义与应用解析[J]. 社会科学家, 2014(1):46-49.
[6] 唐大鹏, 于洪鉴. 基于风险导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 管理现代化, 2013(6):66-68.
[7] 中华会计网校. 最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务操作指南[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
[8] [美]COSO著,方红星等译.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9] 马赛. 全面风险管理下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 2012(6):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