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的工作难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的工作难点范文1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农村经济也在高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伴随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管理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农村经济工作是否顺利发展,农村财务管理是否规范,集体财产是否安全与完整,都直接影响到党群关系及干群关系。对农村经济运行实行监督的有效办法是进行审计,通过有效的审计工作,能够了解农村经济的运行情况,对于集体财产的管理、对于农民群众的利益保护,对于加强农村干部的廉政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农村改革及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
农村经济;审计;问题;对策
1农村经济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村经济审计工作难度较大
农村的审计工作主要由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承担,也就是各级农经管理站。由于基层管理单位的改革,经过合并等导致一些组织的工作职能削弱,而县级农经站机构规格也不高,但管理面较广,任务量大,工作上很难协调,落实上存在困难,农村审计工作难度较大。由于农经审计部门的级别限制,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往往存在有责无权的局面,虽然审计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但是却没有处罚权,在审计执法方面力度不强。审计经费短缺,导致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相对较差,积极性不高,影响审计工作开展。
1.2农村财务人员及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发展模式,导致农村在整体发展水平上处于落后状态,经济发展及管理水平也比较滞后。普遍的情况是农村经济的会计基本上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在会计业务上基本上处于一知半解状态,会计处理极不规范。在财务的收支审批上,基本上都是村主任承担,对于经济工作熟悉的少之又少,在收支审批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而农经站的审计人员,虽然近些年来整体专业水平不断上升,但是相对于庞杂的农村经济事务来讲,人手明显不够用,而且人员变动频繁,导致审计水平提高较慢。审计工作是一项要求相对比较全面,而且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懂审计、会计、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求农村经济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和道德素养。
1.3农村财务管理存在不规范之处
由于农村财会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所以在财会业务的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是会计单据不规范,另一方面是账目不规范。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明显滞后性和不均衡性,村级财务管理中,手制收条、收据情况仍有存在,财务单据不规范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还普遍存在。在农村财务做账的过程中,由于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等原因,设置的会计科目五花八门,难以体现农村经济的收支情况,给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对于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难度更大。
1.4农村经济的审计制度不完善
虽然在农村的财务管理中,多数地方都设立专职的农经员,对于农村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村的财务审计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些地方在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建设方面落后,导致集体资金的管理缺乏力度,财务公开不透明,不公正,在资金的使用和支配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制度约束,审计监督的实效性难以发挥。
2加强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的相应对策
2.1树立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权威性
农村经济审计工作是农村经济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对集体资产及农村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延伸,承担着政府职责及行政职能,应当权职清晰,权责对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做到位,把国家的农村政策落实到位。农经部门对于农村的经营管理,要逐步向行政管理方面转变,逐步树立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发挥管理职能的作用,确保农村经济管理的顺利进行。在职能上要进行加强,各地政府要认真重视农经管理工作,在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改善办公条件,协同纪检、等部门做好农村经济的审计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
2.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管理者素质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管理工作者的素质高低,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经管理队伍。在业务方面要熟练,在专业方面要突出,在知识结构方面要全面,不仅懂经济运行,而且要懂得经济管理,具备法律、市场、财务等多方面的知识。提高的手段是要不断加强内部培训,对经济管理人员及审计工作人员进行法律、政策及业务培训,提高政策水平及业务技术,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采用动态人才管理方式,对于农村经济的管理人员及审计人员,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制度,不断引进新人充实到管理队伍中,同时也要淘汰业务能力低、责任心不强的经济管理人员,把具有审计、会计专业知识的审计人才调换到经济管理工作岗位上,发挥管理者职能作用。
2.3不断加大审计监管力度
各级农经管理部门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政策的引导下,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审计制度,全面推行“村账乡管”,同时要加大审计力度,重点审计农村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对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通过审计促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农村财务的公开,加强民主监督,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经济审计深入开展。
2.4加大对农村经济审计宣传力度
财务的工作难点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督体系;问题及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事业单位规模不断壮大,所承受的来自社会和市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要保障如此庞大的组织机构能够高效、稳定的运转,必须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体系。财务会计工作是事业单位各项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其监督管理体系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事业单位的其他工作也会造成相应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紧对当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1深入理解财务会计监管体系的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下,各国之间加强了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各种新的技术和理论不断被创造出来,并在不断的实践和实验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在这股趋势的带动下,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事业单位也发展壮大起来。事业单位不仅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具备履行政府职能的功能,对规范经济市场,管理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其他行业,财务会计工作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尤其是在当前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以及不断提高的对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的推动下,财务会计工作中所包含的内容和涉及的要素不断增多,财务会计工作的压力大幅度增加,为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监管体系应该能够对事业单位在执行事业计划和开展相关业务活动时,其所包含的有关经费的筹运、报销等事项进行监管,把控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在保障工作效率和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减少事业单位的资金浪费。
2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构建时常遇到的问题
2.1主管单位相关意识薄弱
在不断严峻的资源状况和环境形势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转折期。尽管许多事业单位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进行了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部分事业单位的主管缺乏相应的意识,仍旧沿用较为陈旧的财务会计监管体系。这些老旧的财务会计监管体系缺乏对当前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经济状况的认识,对许多新出现的问题不能作及时有效的解决。并且在财务的预算控制上,也存在诸多漏洞,使大量资金外流,加重了事业单位的经济负担,对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顺利完成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同时,由于主管单位相关意识的不足,一些对财务监管工作有益的工作没有得到正常的开展,财务监管的工作重心也出现了一定的偏移,这也导致了财务会计管理漏洞的出现。
2.2监管体系构建技术水平不足
当前我国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差别,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难点和重点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要想提高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保障事业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就必须准确抓住财务跨级监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了解新形势下财务会计的基本现状和监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建立出一套科学完善的财务会计监管体系。然而,我国一些事业单位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和环境条件,在构建财务会计监管体系的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自身财务会计工作中的症结点,对工作中所出现的财务方面的问题也不能做到充分的认知,这就使得构建出来的财务会计监管体系难以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因此,为构建较为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情况,适时的引入相关技术和人才,并设立相关部门对该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督和管理,提高自身监督体系的构建水平。
3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构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3.1精简机构
财务会计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的重点内容,许多事业单位也就此设立了许多组织结构和岗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许多事业单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变化,仍旧沿用较为陈旧的组织管理制度体系。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的出现,尽管部分事业单位所设立的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很多,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却很少。许多组织机构形同虚设,甚至给财务会计监管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监管部门由于组织机构较为庞大,在解决一些突发问题时,在信息传递、职责分配等方面缺乏效率,问题解决的质量也不尽人意。另外,臃肿的组织机构也会给事业单位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事业单位在构建财务会计监管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针对自身详情,精简机构。
3.2体系的人性化
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有关财务会计的工作是较为繁琐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也往往是枯燥和劳累的。在这种状况的影响下,在财务会计人员中就容易出现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对工作质量不利的现象。因此,在构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考虑员工的身心状况和需求,做到体系的人性化,营造出和谐、轻松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到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4结语
总之,在构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时,要不断更新观念,及时把握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动向,全面分析自身状况,对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把握财务会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兼顾员工身心状况和要求,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会计监管体系,以达到节省财务开支,保障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小晖.对地勘单位财务会计工作改革的探讨[J].财经(学术版),2013(01).44.
[2]程艳秋.分析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3,(29):170-171.
财务的工作难点范文3
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当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集体经济发展的水平及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本文从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出发,进行深入详细的了解,不断总结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在总结中进一步推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探索出一条具有农村管理模式的民主财务管理的新型模式,不断地促进农村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希望对农村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益处,使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法制化。
[关键词]
农村;财务管理;农村经济
0引言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内容就是财务管理,有关财务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各方人士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其会关乎到农民的经济利益,会受到农民群众的高度关注。当前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财务管理工作作为资产管理重要的措施,在实践运用中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能够大大地提高农村资产的使用效率,不断地促进农村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
1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财务管理在处理财务关系上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的资金使用状态,能够使农村对外财务关系及资产的使用状态变得更加的公开和公正,这也在最大程度上使农村的资产有着更好的管理效果。其次,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保证资金财产安全。较为科学、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办法,能够帮助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管理上更加严谨,能够帮助农村的领导者在经济决策时,分辨出风险和效益,给予其强有力的信息支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资金的亏损,逐步实现对资产资金安全的全面保护。
2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在职能上和人员的配置上,较为不协调,农村的管理工作者编制不足,人员在合理的配置上严重的不协调,大多数是临时的人员,这样的劳动关系严重影响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积极性难以提高,就会使很多的工作在管理上出现难度,有些人员更是在工作上难以胜任管理的职能,这样会直接关系到乡镇农村的发展,会对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极大地阻碍作用。其次,农村管理制度上存在不规范性,制度执行不到位。制度建设方面,很多制度在建设及执行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制度的约束范围不广,具体内容不确定、不详细。实践中很多的制度存在操作性和实施性较差的局面,难以保证其执行力度,有些权利和内容掌握在领导的手中,这样会对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最后,审计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不到位。表现在两级审计人员缺少相应的证件和经费,审计的质量和效果不明显,特别是一些审计职位出现严重的空缺,工作难以保证按时完成,特别是有些人员在专业能力上,及在专业素质上难以保证工作的效率,审计工作的流程因其具有复杂性,有些人员很难高效地完成,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3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首先,积极解决人员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及相关的薪资福利待遇问题,改善其待遇。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解决因乡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工作职能与工作人员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导致的无正常办公的现象,使其没有劳动关系,没有经济待遇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在人员的配置上安排具有高素质、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员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中心部门及核心部门,更要配备业务熟练的专业人员,在工作中要做到分工明确,相互之间密切配合,才能真正的在实际工作中使工作效益得到最大化。其次,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将其在工作中做到有据可依,这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要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村干部薪资报酬管理制度,通过这些制度,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行为,才能真正保障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最后,强化审计,提升审计质量。第一,要克服困难,努力工作;第二,要逐渐让领导认可,要制订科学化的方案,审计上要根据实际的内容及项目的要求,在审前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拟订审计实施的方案;第三,审计内容上要逐步拓展,范围上要逐步延伸,实行经济管理的全过程及各个具体管理环节的审计监督,提升审计的质量。
4结语
本文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积极分析了农村财务存在的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然后提出了合理化的解决对策,希望使农村财务管理质量逐步提升。特别是当前的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做好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余晓梅 单位:云南省姚安县弥兴镇经营管理站
主要参考文献
[1]万云伟.试论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完善途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7).
财务的工作难点范文4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会人员 管理模式
近年来,各地纷纷组建各种类型的企业集团,有由原行政管理部门改制而成的松散型企业集团,也有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投资形成的母子公司体系,还有以业务为纽带通过相互参股形成的关联企业联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发展,企业集团这种企业组织形式也将越来越普遍。但由于企业集团经营环境、业务范围的变化,面对崭新的法人治理结构、扩大了的经营规模、陌生的产品和市场,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也必须相应改变。采用什么组织形式、如何实现有效控制、怎样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等问题往往是集团管理层首先要解决的。
在企业集团的各项专业管理中,大量的内部控制活动需要通过财务会计系统来落实,许多重要的管理数据需要通过财务会计系统来反映,几乎所有的经营决策都离不开财务会计系统的支撑。而在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基础管理薄弱、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如何实现有效的财务控制、达到财务管理目标,往往又是企业集团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正是由于财会系统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特殊作用,各级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企业集团的总部,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了财务会计人员身上,期望通过对财会人员和财会工作的集中控制,找到一条强化管理和增加监督力度的途径。
一、目前采用的主要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及其不足
基于财会人员角色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种类型的财务会计集中管理模式已应运而生,行政、事业单位暂且不说(2000年9月,财政部、监察部已联合下发了《关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见》),单是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就有:财政部门统管会计人员、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工作,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的"零户统管式";财政和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发文向国有企业委派财会主管的"主管委派式";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联合向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委派财务总监的"财务总监制";企业集团把会计从内部分离出来统一办公的"集中办公式";先将财会人员集中起来后委派到下属单位的"集中委派式"等等。这些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实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堵塞管理漏洞、规范会计行为、体现会计监督的严肃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作用,在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上述管理模式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堵代导"。这些模式都不同程度的夸大了财会人员在企业监督中的作用,过分地强调对下属企业和单位的监控,使财会人员的定位产生偏差,难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为企业提供更加深入的服务和指导。有些模式还使财会人员凌驾于企业之上,把内部会计监督变成了一种外部强制性的行为,下属单位成了政府或上级部门的附庸,影响了企业自身管理职能的发挥。对财会人员个人而言,由于集中管理后工作范围与生产经营接触面的缩小,财会同业竞争加剧,个人的升迁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由于经常处在企业的对立面,财会人员还容易被孤立或成为"摆设"。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上述财会人员管理模式下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一,由于我国现有的财会人员平均综合素质不高,多数情况下还要接受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的双重管理,要让其肩负起对派驻企业的指导和监督重任,难度较大。要么财会人员为完成监控与所在单位形成对立,工作难以开展;要么财会人员被所在单位收买,实际监控难以到位。其二,企业管理依赖于企业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离不开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财会人员与所在单位是分离的,企业管理的许多基础工作,如定额管理、预算管理、原始记录的管理、财产清查以及有关财务的内控制度建设等等,往往处于企业、财务两不管的境地。其三,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万一下属企业经营、管理出现不测,实际责任难以落实。单位领导可能指责财会人员监督不力,财会人员为避免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也可能采取较保守的监控方式,上级(或集团)财会部门的领导也可能采用较强硬的监控手段,影响下属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财务"与"会计"职能分离的改进思路
现在的企业集团多数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出资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所有者为委托人,享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经营者为人(或称内部人),享有经营权和劳动报酬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自身薪酬、待遇和荣誉等效用的最大化。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效用目标的不一致,在内部人控制企业主要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内部人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来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在这种企业内部,财会人员一方面要为经营者在加强经营管理,确定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协助经理履行理财责任和经营责任;另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完整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然后据实向所有者报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理财状况。现实生活中,由于财会人员的直接利益与企业经营者紧密相联,财会人员往往迫于压力而站在经营者的立场上,弄虚作假,文过饰非,使所有者的利益遭受损害。因此,为了抑制经营者急功近利、懈怠无能、粉饰浮夸或藏收匿利的行为,在对企业财会人员分类的基础上,由代表所有者的上级部门、企业集团总部对所属企业会计人员(不包括财务人员)实行集中管理或委派,仍不失为强化基础核算、保证信息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财务的工作难点范文5
一、集团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
(一)集团化旅游企业定义
集团化企业主要指由多个法人组成的,以产权关系为基本纽带并依此形成多层次的经济组织。集团化旅游企业就是指从事旅游相关业务的集团化企业。
集团化旅游企业成立目的主要为扩大旅游市场规模,通过市场交易内部化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企业整体抵御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集团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重点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要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根本在于要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要做到“有法可依”。由于企业具有自身发展特点,应在国家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按照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
(2)建立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旅游企业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影响企业的长远持续发展。旅游企业须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把防范风险工作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始终,提高财务人员风险识别和预测能力,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3)打造财务信息管理平台。鉴于旅游产品销售时效性、现金流及经营受季节波动、经营范围广业务操作灵活、财务管理复杂等诸多因素,旅游企业更应及时掌握财务信息,有效的控制经营成本,提高整体经营效益,为此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系统尤为重要。
(4)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高低,对集团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选拔优秀职业道德素质的财务人员;与时俱进,学习最新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做好管理人员阶梯储备;推动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引入竞争机制。全方位管理措施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利于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集团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旅行社产权结构复杂
(1)旅游企业主要通过控股形式,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组建集团化旅游企业。而且持股方式多样化,既有垂直持股,也有环状相互持股,还有二者相结合。
(2)中小旅行社绝大多数都是由个人组建形成的,集团化旅游企业通常也是采取收购个人股权以控股中小旅行社,进而达到市场占有率提高、经营规模快速扩张的目的。因此,集团化旅游企业控股的子公司通常都含有个人股成分。
(3)因旅行社是轻资产行业,公司经营主要依赖服务、口碑、人脉,况且旅行社最大的资产即是客户,而客户资源基本又掌握在个人手中,为此在收购初期集团化旅游企业出于稳健性考虑,通常仍由原股东担任子公司总经理。
持股方式的多样化、个人股的存在、过多依赖个人经营,致使集团化旅游企业产权关系较为复杂。集团公司在子公司的话语权、决策权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而子公司经营者一贯的单纯追求销售利润与集团公司战略管理、财务风险控制存在必然冲突。
(二)收购的中小旅行社财务工作基础薄弱
(1)信息化管理基础有待加强。1)旅游市场整体盈利能力不强,通常是薄利多销,以销售额的大幅增长赚取利润的增加。为此旅游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业务经营,企业管理局限于经营性管理中,忽视信息化管理,由此导致多数旅游企业信息化水平较薄弱。2)集团化旅游企业因各子公司市场定位、经营方向、发展规模不同,各子公司都是各自经营,自行使用信息系统,集团缺少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平台基于单一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无法实现集团内各子公司信息化数据的联动。
(2)财务基础工作不牢固。由于集团化旅游企业收购的多为中小型旅游企业,而中小旅行社重经营、轻财务的管理思想在企业普遍存在,中小型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弊端必然在集团化旅游企业对旅行社的收购初期有所体现。1)长期轻视财务管理工作,财务工作仅限于事后核算、日常报税,财务在整个公司中缺少核心价值,财务管理被边缘化。2)个别旅行社账外账、不入账问题时有发生,造成出现企业虚盈实亏或者虚亏实盈不正常现象。资金操作随意性大,致使账目不清,资金短缺。3)应收账款占资产比重最大,但对应收账款却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对挂账单位、金额、账龄仅依靠业务人员确认,未进行定期对账。应收账款管理混乱,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保证,给催收欠款带来难度,公司常出现经营资金缺口。
(三)集团化企业管理程序链条长与业务灵活性存在冲突
在集团化企业中,不同层级公司对外投资的延伸,资本运作呈现以少控多的局面。评价一个集团公司的规模大小,主要看合并范围内总资产、营业收入。集团总部监督、控制、跟进子公司财务决策的事前、事中、事后,这样才能保证子公司的财务决策符合集团整体利益。但却导致管理链条过长,管理效率低下。
具体到旅游企业,由于业务特性,对包机、包房等大经营项目的决策时间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旅游旺季,由于供求不平衡,一旦超过供应商规定时间就会被取消定位,团队行程就难以保证。而冗长的管理审批链条,常造成后续业务操作时间紧迫,有时甚至被迫搁置决策。
(四)资金周转不畅、资金利用率低
集团化旅游企业的经营发展,收购或新成立的旅行社不断增加。通常子公司在经营初期营运资金靠集团总部支持,在经营稳定后通过占用集团内部公司团队款业务往来款等方式维持自身资金周转,影响集团内部资金运转的顺畅。由于所属子公司都各自核算,开设银行账户,一定程度上占用资金,使集团内有限资金分散、沉淀、闲置。
(五)旅游行业特性对财务管理的冲击
(1)旅游产品和服务常会受到天气、季节、经济、政治等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这就影响了财务人员正确预判潜在的财务风险。
(2)旅游产品和服务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也就决定了企业经营策略的灵活多样性。旅游企业为了拓展市场,增加客户,常需要调整或开辟新的旅游线路、开发新的供应商,这就增加了财务人员对成本核算的难度,降低了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提升集团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以实际工作经验为例,对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旅总社”)集团化财务管理转型进行阐述,分析如何提升集团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一)背景介绍
国旅总社是受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2009年起,国旅总社通过并购、新设等方式实现了所属旅行社数量的快速增加,集团化旅游企业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其控股的全级次旅游企业已达到上百余家,所属旅游企业占国旅总社整体营业收入80%以上。
在规模扩张的初始阶段,国旅总社也面临其他集团化旅游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在经历多年工作实践,总结经验教训,逐渐摸索到提升集团化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二)国旅总社提升财务管理途径
(1)财务垂直化管理。财务垂直化管理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为财务制度管理;一方面为财务人员管理。1)建立集团化财务制度体系。第一,由集团总部根据国家会计准则,结合实际工作调研,制定完整的财务制度体系,重点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办法、税务工作指引、会计基础工作手册、财务日常操作规范。从宏观到具体账务处理都做了统一、明确的规定。对于旅游业务风险较大的事项,集团总部也做了工作指引。例如,应收账款管理、单团毛利率管控、分子公司管控、关联交易管理都做了更为明细的工作指导意见。为保证各项工作指引的落地,集团总部要求各子公司在总部工作指导意见的框架内,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再制定本公司财务工作管理细则。第二,对于阻力较大的财务管理制度,因集团总部也有日常经营,国旅总部采取先在集团总部实施,待成功后再向所属子公司推广的方式。2)财务人员管理。第一,由集团总部对所属子公司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进行选派,由总部下发任命通知书。财务总监、财务经理作为总部外派人员,直接向总部财务部进行汇报。第二,集团总部对子公司财务总监实行定期考核,包括实地工作检查、书面考核、当面述职。总部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财务总监任免、薪酬、晋升等。子公司财务总监对财务经理及其余财务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集团总部备案。
(2)集团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1)集团ERP系统建设。建设集团ERP系统,对经营流程进行再造,业务操作流程透明化,财务管控要点镶嵌于业务流程中,财务管理前置,构建集团化在线财务管控模式。在财务基础核算方面,旅行社企业收款、付款、结算、往来款核算流程统一,同时将通常旅游企业管控薄弱的环节:发票管理、往来款管理、单团核算毛利率管控、关联方交易管理、客商及合同管理融于相关流程中。在财务管理方面,预算指标管控、财务多维度分析报表统计等得以在线上实现。落实全面预算管控理念,在ERP系统中通过预算控制体制的建设,对预算数据进行动态追踪,能够第一时间精准的反馈信息,对预算差异采取“下钻式”管理方法,约束预算行为,以便达到事中管控预算的目的。2)逐步统一财务系统。国旅总社逐步建立用友“NC”网络会计核算系统,实现集团整体执行统一的会计科目、核算方法,形成集团总部及所属企业的“一本账”。所属子公司能够最大程度运用集团内资源,精准、及时反映经营情况,集团总部可根据财务系统所反映的信息了解子公司财务状况,从而达到集团化财务管理的效果。进一步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同时实施了网络会计核算系统和网络报表信息系统的对接工作,可通过账务系统准确生成符合集团总部统一管理要求财务报表,以及按照不同的公司管理需求设置的个性化报表或个性化公式,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3)实现ERP系统与财务系统无缝对接。国旅总社对财务用友NC系统的个性化定制,实现了ERP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无缝对接,财务经营数据全部来自于业务前端。因前端业务各项数据录入均规定了完整的审批流程,两系统对接既保证了前、后端数据的一致,又有效避免了财务人员随意调整账务,减少了业务、财务人员沆瀣一气的风险。
(3)强化集团化资金管理。1)集团化资金管理从所属子公司编制资金计划开始,对经营活动、投资筹资活动的资金运作进行实时控制。国旅总社建立了“九恒星”网络资金管理系统,通过银企直联、网银合作的方式,实现集团总部对所属子公司银行账户的实时监控。2)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按业务淡旺季测算各子公司最低资金保有量,通过与资金日报比对,对所属子公司进行实时预警,协助各公司做好资金筹划安排。3)在集团内部进行资金集中管理,对全资公司“核定额度、超额上划”、对控股公司“协商决定,有偿使用”。将集中管理的闲置资金优先调剂给资金短缺的子公司使用,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收取利息。一方面解决所属子公司对外借款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协调配置资金,降低了对外贷款规模及资金使用成本、改善了“存贷双高”的局面、减少了因分散管理而产生的资金沉淀。截至目前,国旅总社已与45家二级所属子公司签订《资金集中管理协议》,进一步优化国旅总社整体资产负债结构。
(4)按照法人治理结构进行管理。1)国旅总社与对方股东选派人员成立董事会、监事会,董事长、业务副总、财务总监由国旅总社指派,公司总经理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子公司董事长必须从集团总部经营班子成员中产生。董事长授权总经理一定权限,由总经理在权限范围内主持公司经营管理。给予所属子公司经营班子适当的经营权限,重点掌控超额经营支出、对外投资筹资,重大事项需董事会决议。由此实现经营决策程序化与灵活性、时效性的有效结合。2)同时强调国旅总社作为企业资产的受托人,应该行使投资者全力。在财务管理方面表现为:第一,除聘用财务总监外还要对子公司财务总监进行定期考核,由集团总部决定其去留。第二,有权根据国家政策法规、集团内部财务制度,对子公司进行财务检查。
四、结束语
财务的工作难点范文6
在企业集团的各项专业管理中,大量的内部控制活动需要通过财务会计系统来落实,许多重要的管理数据需要通过财务会计系统来反映,几乎所有的经营决策都离不开财务会计系统的支撑。而在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基础管理薄弱、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如何实现有效的财务控制、达到财务管理目标,往往又是企业集团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正是由于财会系统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特殊作用,各级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企业集团的总部,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了财务会计人员身上,期望通过对财会人员和财会工作的集中控制,找到一条强化管理和增加监督力度的途径。
一、目前采用的主要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及其不足
基于财会人员角色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种类型的财务会计集中管理模式已应运而生,行政、事业单位暂且不说(2000年9月,财政部、监察部已联合下发了《关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见》),单是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就有:财政部门统管会计人员、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工作,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的"零户统管式";财政和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发文向国有企业委派财会主管的"主管委派式";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联合向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委派财务总监的"财务总监制";企业集团把会计从内部分离出来统一办公的"集中办公式";先将财会人员集中起来后委派到下属单位的"集中委派式"等等。这些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实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堵塞管理漏洞、规范会计行为、体现会计监督的严肃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作用,在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上述管理模式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堵代导"。这些模式都不同程度的夸大了财会人员在企业监督中的作用,过分地强调对下属企业和单位的监控,使财会人员的定位产生偏差,难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为企业提供更加深入的服务和指导。有些模式还使财会人员凌驾于企业之上,把内部会计监督变成了一种外部强制性的行为,下属单位成了政府或上级部门的附庸,影响了企业自身管理职能的发挥。对财会人员个人而言,由于集中管理后工作范围与生产经营接触面的缩小,财会同业竞争加剧,个人的升迁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由于经常处在企业的对立面,财会人员还容易被孤立或成为"摆设"。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上述财会人员管理模式下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一,由于我国现有的财会人员平均综合素质不高,多数情况下还要接受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的双重管理,要让其肩负起对派驻企业的指导和监督重任,难度较大。要么财会人员为完成监控与所在单位形成对立,工作难以开展;要么财会人员被所在单位收买,实际监控难以到位。其二,企业管理依赖于企业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离不开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财会人员与所在单位是分离的,企业管理的许多基础工作,如定额管理、预算管理、原始记录的管理、财产清查以及有关财务的内控制度建设等等,往往处于企业、财务两不管的境地。其三,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万一下属企业经营、管理出现不测,实际责任难以落实。单位领导可能指责财会人员监督不力,财会人员为避免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也可能采取较保守的监控方式,上级(或集团)财会部门的领导也可能采用较强硬的监控手段,影响下属企业的健康发展。其四,目前国企普遍忽视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区别,在此前提下一味强调统一监控,可能出现会计核算监督掩盖企业财务管理的现象,影响下属企业的管理效能。
二、"财务"与"会计"职能分离的改进思路
现在的企业集团多数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出资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所有者为委托人,享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经营者为人(或称内部人),享有经营权和劳动报酬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自身薪酬、待遇和荣誉等效用的最大化。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效用目标的不一致,在内部人控制企业主要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内部人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来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在这种企业内部,财会人员一方面要为经营者在加强经营管理,确定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协助经理履行理财责任和经营责任;另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完整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然后据实向所有者报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理财状况。现实生活中,由于财会人员的直接利益与企业经营者紧密相联,财会人员往往迫于压力而站在经营者的立场上,弄虚作假,文过饰非,使所有者的利益遭受损害。因此,为了抑制经营者急功近利、懈怠无能、粉饰浮夸或藏收匿利的行为,在对企业财会人员分类的基础上,由代表所有者的上级部门、企业集团总部对所属企业会计人员(不包括财务人员)实行集中管理或委派,仍不失为强化基础核算、保证信息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目前条件下,通过对会计人员的集中管理、考核和约束,至少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解脱会计人员对企业领导的人身依附,削弱企业对会计工作的干预力度,比较完整地体现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其次,从体制上把会计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转化为部门与单位之间的矛盾,通过部门与单位之间的磨合、沟通,降低内耗,提高工作效率。再次,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监督职能,有利于有关制度、政策的落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职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从集中的财会人员中选拔具有管理才能、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归还"下属企业,令其专门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并运用其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所属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使企业内部各项专业管理形成闭环,提高企业现有管理水平。财务人员"归还"企业,是对上述财会人员集中管理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三、一种企业集团财会人员管理模式的框架
(一)总体原则:
在集团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能的分离,会计人员由集团集中委派,财务人员由基层单位自行聘任。
(二)基本要求:
寓会计监督于日常服务,以财务管理促效益提高。做到"财务管理制度化,会计核算程序化,工作手段电算化,传递信息网络化。"
(三)组织体系:(略)
(四)职能描述:
1、集团财务会计管理总部:负责集团基本财经政策的制订,资金宏观调度和管理,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实施宏观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组织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专业培训和考核等;
2、资金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负责集团日常资金的调配、融通和管理,为集团内部单位之间提供结算、信贷及相关金融业务服务。各基层单位只能在资金结算中心开设内部结算账户,所有外部银行账户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资金结算中心按会计核算点设置分支机构,各开户单位办理所有资金结算业务(代出纳)。
3、各会计核算机构:由集团总部委派会计人员设立,按集团业务类型、地域和业务量设置独立于服务单位的满负荷核算机构(类似行政事业窗口单位,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配备最经济合理的会计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法规的规定,负责相关单位的会计核算、报表编制,并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实施会计监督,保证提供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信息。会计核算机构的职能重在客观反映,而不参与和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人员应竭尽全力全方位满足基层单位会计核算及相关之需,想单位之所想,急单位之所急,并全方位接受委托单位的监督。
4、基层单位财务机构(或财务人员):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由集团财务、人事部门推荐,基层单位聘任,成为所在单位的一员。财务人员应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知识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等专业技术方法,加强所在单位基础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财务分析,参与公司日常管理和运作,为所属单位管理与决策服务。一般财务人员应较长时间为同一单位服务,以深入理解相关业务。
(五)信息传递:
1、财务人员是所在单位内部业务核算、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应敦促、指导有关业务部门开展业务、统计核算,并将有关原始单据及时传递到会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
2、财务人员要协调好单位与财务会计部门、人员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自己的财会专业知识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本单位领导出谋划策。
3、会计核算机构应定期向被服务单位和集团总部反馈有关会计信息,提供相关会计资料、报表,同时提供随时即时查询和电脑联网查询。记账凭证、各种报表由会计核算机构负责编制,定期返还所属单位归档保管。
4、资金结算中心与会计机构联合办公,分别负责,信息资料共享。
5、各单位在具体财会业务问题上出现分歧,由本单位财务人员与会计核算机构进行协调,共同商讨可行的解决办法,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有序、合法进行。重大事项可通过集团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协调解决。
6、由集团财务会计部门组织,利用电脑网络、定期例会、各种书面材料等形式,及时传递财务、会计系统运行中的有关信息,针对问题及时解决。
(六)人员管理:
1、建立内部财会人才市场,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使真正的人才通过内部竞聘进入集团财会队伍。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外部招聘部分人员。
2、集团在岗财会人员经考核和内部竞争,在保证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道德品行,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将财会人员划分为财务人员、会计人员两类,同时按如下层次实行分层管理:集团财务主管、集团会计主管、基层单位财务主管、核算机构会计主管、财务会计、会计核算员、出纳员。
3、按照集团统一制定的财务、会计岗位职责,对在岗财会人员实行分层管理,逐人定位,定向培养,保持各层合理的智能配比、年龄结构和报酬级差。基层单位财务主管条件成熟时可担任同级相关行政职务。
4、会计核算机构、资金结算中心人员由集团统一管理、考核、发放报酬;财务人员由所在单位管理,报酬由所在单位考核发放。集团可按核算业务量向基层单位收取一定费用,并通过内部协议形式明确服务的内容和双方的责任和权利。
5、财务、会计人员之间可以交流,不设固定交流期限。
6、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由集团财会部门统一组织,通过有针对性地提高培训、有选择性地外部培训、定期的法规政策培训和后续教育等方式,以及经常性的理论研讨、内部交流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7、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综合考评。会计人员以集团财会管理部门考核为主,并综合被服务单位反馈意见,按考评结果确定奖惩、淘汰与被考核人报酬挂钩。财务人员以所在单位考核为主,集团财会管理部门提供业务方面的参考意见,按考评结果确定其业绩、报酬、升迁或调离。
8、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对优胜者给予奖励。
(七)业务监督:结合集团内部审计监督,可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