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科知识数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学科知识数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学科知识数学

初中学科知识数学范文1

有效课堂 数学质量 思维能力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教育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现在,学生小学升入初中后,所学的科目多了,每天又要完成很多的作业,负担在不断地加重,如果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课后又得让学生通过做大量的练习题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他们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又有多少个学生喜欢题海战术?因此,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质量,已成为我们初中数学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这样,就要求教师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让学生喜欢教师,敬佩教师,进而喜欢教师所上的数学课;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而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及掌声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敢问敢答,形成一种其乐融融、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便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掌握知识,课堂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随着教育现代化推进,多媒体技术已逐步在教育教学中广泛的应用。学校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知识的形象化、直观化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可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特别是讲几何时,应加强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用多媒体的声、色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多媒体技术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感化,枯燥内容生动化,重点内容突出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比如,学到圆与圆的位置时,用多媒体展示出一个红色的大圆和一个与之相离的绿色的小圆,把它们慢慢相对移动过来。在移动过程中,大圆和小圆从开始0个交点1个交点2个交点1个交点0个交点1个交点2个交点1个交点0个交点。通过观察学生会很容易得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总共有五种。这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便于学生形成有意注意,又有助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如果能把生活中富有趣味的数学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之美,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不言而喻的。例如,我们学到多姿多彩的图形时,用多媒体一一展示生活中美丽的建筑物或包装盒抽象于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学到轴对称图形时,用多媒体根据轴对称原理把一个图形经过多次翻折,便会得到各种漂亮的图案出来,让人赏心悦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美、色彩美,给予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生活中去,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促使学生创新,维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

3.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

在课堂上,教师都想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完成课堂练习,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快速完成作业,然后随机抽出几个有代表的学生的作业,放在投影机上展示,全班同学都能清楚的看到被展示的学生的作业情况,知道他们的优缺点。如果是一题多解时,就分组完成,各组派一代表上去分别展示。这样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老师知道班级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情况,又可以使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另外,课堂上正常要进行知识的巩固,如果老师在黑板上抄出练习题,就花费时间较多;如果老师在课前就准备较多的习题,在课堂上利用投影机展示出来,那么就节约了较多的时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就可以训练到更多各种各样不同的题型,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其形象化、直观化,增大课堂容量,节约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技术给教学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教师应该确实要用好它,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精讲巧练,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更重要的还要懂得精讲巧练。这就需要教师要付出较大地努力,除了要求教师平时要加强专业知识水平的学习和提高外,还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充分理解、熟悉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学习目标,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数学思维情境。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

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其中方法之一。教师给学生练就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练习,并且先从低起点,小步子来设计,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愉悦感,这样既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情况,又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兴趣也高涨,此时再层层深入,学生就感觉不难了。例如,我们讲到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时,要特别注意公式a2-b2=(a+b)(a-b)中的a、b是表示两个数,a2-b2是表示两个数的平方差,如果不注意就容易搞错成只要有平方的项就符合。所以设计练习时先从低起点开始,a、b表示的这两个数先从单个具体的数字到单个字母,再到单项式和多项式,比如设计第一类型练习是62-42,第二类型练习是m2-n2,第三类型练习是a2m2-b2n2,第四类型练习是4m2-9b2,第五类型练习是(a+5)2-(b-5)2等,循序渐进地安排与设计,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合作、比赛的活动方式来完成,这样学生学得轻松高兴,信心百倍,兴趣浓厚,教师又可以快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因此,在合理地安排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巧练,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四、数学历史文化的熏陶,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

四、思考与启示

2011年杭州市中考英语命题以《英语课程标准》和《2011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文化考试命题实施细则》为依据,以极大力度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素养”,即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对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创设情境化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教材内容、教室的场地、学生生活经历、实物等,创设多种多样的、便于学生展开联想的教学情境。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间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他们思想高度集中,精神放松的情况下,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自然地习得英语,促进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语用能力。

2.增加听说材料的刺激量

“听、说、读、写”四要素中最为基础的是“听”,外界刺激最能引起注意的也就是听。学生学习英语时,让“听”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视听资源,增加对学生听的刺激力。如教学指令、课堂用语、影像材料等。

3.训练英语思维的习惯

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学习的认知已不再是简单的重复,需要具有挑战性的训练。课堂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主阵地,教师在创设最佳语言环境的同时,只有充分利用好语境,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听说实践机会,才能使学生逐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上,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用多种形式的操练和活动为载体,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践语言的机会,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4.扩大课堂教学的视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和应用英语的能力。如在教师指导下,对指定话题如谈旅游、谈购物等,利用网上聊天工具在同学间用英语进行QQ聊天;或进入网上英语角或英语聊天室,实践语言。又如,教师也可把英语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英语角等学生实践语言、感知和体验生活的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角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五、结束语

2011年杭州市英语中考试题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回归了语言学习本质,较好地检测了学生的英语素养。这无疑对以题海战术代替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以脱离语境的语法记忆代替语言感悟过程的做法提出了挑战,对初中英语教学及复习迎考将起到很好的反拨与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Chomsky,N.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M].Oxford:Blackwel,1980.

[2]国家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洪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

初中学科知识数学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保证课堂四十分钟的学习质量。

一、树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的解决,也要关注思考过程,把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

每一堂课都有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把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运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使所学内容在大脑形成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机一幕进入了寻常教室。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学生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以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可以借助投影仪来完成。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低。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对话平台,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地给予学生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

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哪些知识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由学生自由讨论。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知识的不同方面,若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一起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帮助。

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和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中的缺陷。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解放。

六、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

初中学科知识数学范文3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历史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一个世纪。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应该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潮流,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条件下教育实现自身变革的必然选择。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只有在教学中锐意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将来他们才能够有尊严的生存下去,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才能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来,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点不成熟的想法。

1 抓住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是从兴趣、惊奇和疑问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盛的特点,善于创设有趣、新奇、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惊奇、疑惑和新鲜感,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圆》时,可由“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这个问题引入,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来。

2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下,才是有趣和有效的。学生通过生活实际活动,不仅可以巩固所不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模拟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中,获取探索学习的方法,进而再创造出更多知识,教师要结合日常生活情形丰富、复杂的特点,适当地变更或补充教材,设计开放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时,联系生活中收费问题,如:收电费,水费,电话费等让学生展开讨论探究,从中体会哪种消费便宜。又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时,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学校的旗杆的高度。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制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推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课堂中学生探究的问题,既给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也存在着失败的可能。面对与失败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学生最需要老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首先,课堂上允许学生出错。要让学生感受到只要积极参与了、努力探索了,发现的东西即便是不全面、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但也会从这个过程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教师决不能批评、打击、讽刺、挖苦,而要适时引导、热情帮助,并且要真心为学生的点滴收获而喝采。其次,课堂上要给予学生鼓励。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反之则会使学生变得轻松有趣。”作为教师要不断真诚地利用表扬的武器,使胜利者不断品尝胜利的快乐,使失败者不断增强对胜利的信心。如果学生能真正处于宽松、民主、愉悦的气氛中,内心打消了顾虑,并且一次次得到教师的鼓励和帮助,增强了信心,探究性活动将会进行得到更好。

4 运用多种探究方式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初中学科知识数学范文4

初中数学实践操作探究能力数学能力创新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探究新知识,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恰当地引入实践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有哪些数学实践活动可供教师在课堂上操作呢?

一、培养探究能力的实践操作

在新课程理念下,知识的产生过程有时比直接给出结论显得更为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灵感,产生新的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实践操作正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过程,让学生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探究性活动镶嵌平面图形》教学中,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课堂上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用同一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哪些图形能镶嵌?

问题2:用两种正多边形进行镶嵌,分别有哪两种图形能镶嵌?

问题3:平面镶嵌有何规律?

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共同讨论、交流、探究,自己发现问题,寻找其中规律,加上教师适当引导启发,以上几个问题便迎刃而解。通过实践操作,不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有了研究意识。

又如,在《圆锥侧面积》教学中,许多教师感觉学生掌握不理想,讲完以后,练习也很多,效果还是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时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过程的探究与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发现。如此,在教学时,可先做个扇形和底面围成的圆锥模型。让学生说出圆锥侧面沿着母线展开是什么图形,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是扇形。这时教师将圆锥侧面沿着母线剪开后果然是扇形,学生显得很兴奋,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扇形与原来的圆锥有何联系?教师可以再将扇形围成圆锥。反复多做几次。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得出:圆锥的母线就是扇形的半径;圆锥的底面周长是扇形的弧长。

此时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扇形的面积就是弧长与半径积的一半,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同学们能根据两者之间的联系推出圆锥侧面积公式吗?学生很容易推出公式。

通过以上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身经历圆锥侧面积公式的产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间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意识。

二、发现、验证数学的原理实践操作

在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会忽视数学原理的产生过程,而将结论直接展示给学生,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猜想――操作――探索――归纳”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对结论的来龙去脉一知半解,造成感知与概括的思维断层。新课程提倡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产生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去发现数学原理,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记牢原理,理解原理,灵活运用原理。如在《平方差公式》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一块边长为a的正方形场地中,要将其中一块边长为b的正方形地块铺上彩色水泥砖,余下部分种上草坪,求出草坪面积是多少?能有几种方法?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a2-b2 。教师接着问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提醒学生用剪纸的方法,将不规则图形剪拼成规则图形求面积。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剪纸拼图,展示活动结果种类。由于图形在剪拼中不重叠,又不留缝隙,所以原图形的面积与新图形的面积相等,最后推出平方差公式:a2-b2=(a+b) (a-b)。

这种实践操作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剪纸、拼图的动手操作中,由“形”得出“数”的规律,发现了平方差公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既经历了公式的形成过程,又获得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会如何去发现、验证规律。

三、应用数学能力的实践操作

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如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数学模型呈现给学生,将数学引向生活,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苏科版八下《相似三角形》后的数学活动中,安排了学生在学校附近或郊外选择一个物体,并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被测量物体的地理环境,利用已有的测量工具,设计出测量测量物体的高度的方法,并测出它的高度。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如:利用平行投影,测量物体的高度;利用中心投影,测量路灯杆的高度;利用视点、视线、盲区的相关知识测量物体的高度;利用光学原理测量物体高度等。最后完成“数学活动评价表”。在前面已经学习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和性质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既丰富了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认识,又有利于加强理论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操作中,学生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通过教师的指导,理论数学成为实践的数学,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实践操作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灵活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如在《设计轴对称图案》教学中,可以开展拼图、涂色、剪纸等活动,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在下列每个由9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中选3个方格涂上红色,使整个图形关于l成轴对称。如果方格中的小正方形换成长方形又有几种?

问题2:以给定的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请你尽可能多地构思出独特且有意义的轴对称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灰谐的解说词。

问题3:请在下列一组图形符号中找出它们所蕴含的内在规律,然后把图形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图形。

初中学科知识数学范文5

【关键词】 初中数学;活动课;措施

为了鼓励初中生对数学学科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等,才会要求将活动课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但是,还有许多的学校没有意识到初中数学活动课设置的必要性,大部分学校没有设置数学活动课,或者设置了却无人监理活动课的上课情况,导致许多的初中生都没有上过真正的活动课,对活动课设置要求的相关规定也变成了一纸空话,本文详细分析了初中数学活动课设置的内涵和必要性,对如何设置活动课提出几点建议.

一、初中数学活动课内涵

活动课,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参与、老师指导的实践内容完成课程的学习,初中数学本就是一个相对小学数学而言较为抽象的学科,如果仅仅是依靠老师的讲解,学生们可能没有办法快速、牢固的理解记忆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所以,就需要开设一门数学活动课,通过老师定下主题、引导,由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教学,自己动手实践课程相关内容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而且有意思的活动课还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初中数学活动课设置的必要性

(一)传统数学学科课的缺点

就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进行分析,老师枯燥的讲解,学生一味地做题,这样的数学教学使得学生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数学成了我国所有学生中最讨厌的学科之一,而且,这样死板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还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记忆不牢固,仅仅是在刚刚学习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对这个知识点记住了,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就很容易忘掉知识点里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痛苦无聊的消耗时间.

(二)数学活动课的优点

而数学活动课就是数学教学所面对的这些困境的救星,数学活动课的设置,可以让老师脱离无聊枯燥的课本,在学生喜欢、感兴趣的实践中传授学生知识,这样的活动课不仅会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实践,对数学知识点有新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有趣的课程内容,相信学生很难忘记.

三、初中数学活动课设置的策略

(一)加强学校及教师对数学活动课必要性的认识

从目前来看,对于初中数学活动课开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学校及老师对开设数学活动课的必要性认识的不够,这样就导致学校没有按照规定开展活动课程,要不就是开展了课程,老师不按照活动课内容进行教学、学校也不管不问的情况.

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先组织我国各个地区、各个初中学校的负责人进行相关学习,并在学习后与教师分享学习内容,硬性要求学校开设数学活动课程,每个学期最少要有几节活动课,对每次活动课程的开展进行检查,相关部门不定时抽查各个学校的活动课开展情况,对活动课的检查可能会有学校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可以采取对学生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检查学校活动课开展情况.

(二)针对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主题

活动课的开展不能只是将一些知识点放在一节课上进行讲解,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混乱,要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主题,保证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能够清楚明了,而且对主题的选择要注重学生的理解程度、理解难点去选择,保证活动课的开展能够有效.

比如,在学习几何图形基础的时候,就有老师喜欢把几何图形基础与后面所要学习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知识结合在一起,几何图形本来就是比较抽象的内容,这样只会让学生更难理解这两个知识点,对于几何图形的讲解,老师可以采用剪纸、折纸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制作出不同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自己做的图形讲解图形的知识.

(三)提高教师对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与驾驭能力

活动课是一个十分开放的课程,要求老师能够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学生又能够接受的活动课程来,而且,初中生的思想都比较跳跃,在课堂上发言、做活动都可能会导致课程内容“跑题”了,所以,就要求初中数学老师对活动课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和驾驭能力.

对初中数学活动课的设计,可以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初中生都还是孩子,对一些新鲜的、好玩的事情很容易感兴趣,所以,老师只要将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带入到知识点里就好了,如果实在想不到好的上课方式了,就可以几名老师一起分工,每人设计几节课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减小老师设计课程的压力.

在活动课中,活跃的气氛是必需的,老师要怎么控制气氛,怎么把握主题呢?老师可以在出现学生提的问题跑题时,不要过于指责学生,而是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将话题再次引入教学中,当课堂气氛过于热闹,无法控制时,老师就可以适当的拿出教师的威严,将课堂气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切记,老师不可以将气氛破坏掉,良好的气氛可以促进学生们学习.

总 结

为了改善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才规定要设置活动课程,但是,活动课设置的必要性、活动课如何设置都没有详细的说明,还需要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善,未来,我们可以从加强学校及教师对数学活动课必要性的认识、针对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主题、提高教师对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与驾驭能力等方面着手,来设置初中数学的活动课.

【参考文献】

[1]何莹洁. 浅析初中数学活动课设置必要性以及设置策略[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53.

初中学科知识数学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设置 有效性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有效的问题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过程,通过问题的发现、思考、理解这三个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把数学知识形成有效的问题,来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体会。

一、突出学生主体,还原课堂教学真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问题首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创造最适合学生的数学教学活动。

1.贴近生活,体验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问题”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波利亚认为:数学学习的最佳动机是对数学知识的内在兴趣。通过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创设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素材,贴近学生的数学现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热情,符合“数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改精神。

2.遵循规律,感知数学。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序列,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 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和释疑明理的目的。

3.直面差异,收获数学。多元智能理论框架的中心就是认识、尊重和充分利用个体智能差异。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真正参与课堂学习,有所收获。

二、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好的问题是促进学习的燃料。”波利亚认为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思考。

1.围绕目标,找准基点。课堂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问题教学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向问题的解决。教师课前设计好的问题,或为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或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或为引起思考、总结归纳等有明确意向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掌握知识。

2.善启重发,拓展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波利亚指出:“我们所指出的问题,不是寻常的,它们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能力、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课堂问题要以激发学生思考为出发点,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

(1)启发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在利用问题来引导和启迪学生的思维时,切忌用“是不是”、“行不行”、“对不对”之类的机械性问题来设问。

(2)开放性:标准化的问题,答案唯一,思路唯一,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3.难易适中,发展自我。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问题太难,学生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太易,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和厌倦心理。这就要求课堂问题难度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认知水平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搭建互动平台,活化课堂探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