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定量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管理定量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范文1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课程设置:

行政学:行政案例分析、公共关系学、组织行为学等。

管理学: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项目管理、培训管理、公共管理学、财务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法学:经济法、公司法、公务员制度、政治学原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社会学、公共政策分析、管理信息系统、领导学、地方政府与政治。政治学类:中国政府与政治、西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公共政策、西方行政学说史。

文秘:行政秘书与公文写作。

就业方向:事业单位行政工作、机关公务员,该专业是公务员的招聘大户;中外各类型企业前台秘书、行政主管、行政总监、总经理助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检查等管理部门,从事政策和法规研究及实际工作;学校、科研部门的教学或科研工作等。

信用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用管理国际惯例及相关的法律、规则,掌握风险管理、资信调查、信用评级、公司信用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国际业务信用管理、基金管理、投资组合设计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同时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管理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作为主要知识框架,掌握文献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课程设置: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市场调查与分析、会计学、财务管理、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资信评估、客户关系管理、信用经济学、投资项目评估等。

就业方向:国家公务员,如工商管理局、海关、征信局、财政部等;金融行业,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用卡公司等;大型企业中的会计审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部门和资金借贷部门;科研单位和高校。

物流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课程设置:物流概论、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国际物流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采购过程演练、运输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配送中心设计、国际物流实务、成功学、创新学、素质拓展训练等。

就业方向:在企业从事物流工作,如仓库(收发货,保管)、计划、采购、运输管理、进出口关务等;在物流企业从事操作、销售、客服、报关、运输、货代、物流咨询策划;国家机关公务员,如国家物资储备局、警用装备物资储备中心等。

会展与经济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学习会展业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会展业经营管理的惯例与细则;会展活动设计、策划、管理与服务的全流程;会展经济研究;会展营销、会展招展、会展项目开发与管理、会议组织与管理、展位设计等。

课程设置: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实务、基础会计、经济法、美术基础、三大构成、展示设计制图、展示设计概论、展示环境与空间设计、展示信息传达、计算机网络应用、多媒体辅助设计(Photoshop、Autocad、3Dmax等)、商业展示设计、广告学、商务英语、会展营销、会展策划与组织、会展管理与服务、接待服务业管理、商务会议、沟通交流技巧、旅游消费心理、大型会议沙龙管理、商务谈判、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展概论、传播学、会议运营管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管理信息系统、会展政策与法规等。

就业方向:政府会展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从事会展政策法规制订和会展产业管理工作;在会展企业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会展营销和会展项目管理等工作;在酒店、物流公司、商务服务公司从事会展相关服务工作;在贸促会、涉外服务机构从事出国展组织与服务工作;在大型企业从事参展设计、参展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车展、房展经营等。

物业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学习物业的管理专业知识,兼备建筑工程学、管理学、环境科学、公共关系学等理论及实践运行知识,掌握物业管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承担物业管理岗位工作的技能。

课程设置:管理学基础、物业信息管理、物业管理财税基础、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法规、房地产营销管理、物业设备设施管理、房屋构造与维护管理、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社区规划与管理、合同管理、物业估价、商务物业管理等。

就业方向:从事各类物业的物业管理、咨询、中介服务;房地产行政管理服务;房地产销售;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协会相关岗位;物业公司客服、行政、人事、办公等岗位;国家、省市各级机关公务员,如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房地产管理司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能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范文2

关键词:公共财政;私人财务;政府财政;公共财政论;国家分配论

在我国,研究公共财政问题是近年来的事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在我国是否适用,也成为广大财政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拟就公共财政的一些理论问题谈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对公共财政概念的重新认识

讨论公共财政问题,首先必须弄清公共财政的概念。笔者认为:

(一)公共财政是与私人财务对应的概念,是对政府财政的客观要求

公共财政是与私人财务(财政)对应的概念,它是代表社会公共利益,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收支活动。这里的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是指广大民众的利益和需要。公共财政行为目的的社会公共性,是公共财政与私人财务的区别所在。从行为特征上看,公共财政是一种收入和支出活动,这构成公共财政与其他公共行为的本质区别。

显然,我们这里对公共财政概念的定义与传统说法有一定差异。按照传统观点,公共财政就是公共经济,就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为,由于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因此,公共财政几乎成了政府的同义词,这显然是不准确的。在这里,我们将公共财政表述为一种代表社会公共利益,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收支活动,是强调公共财政作为一种收支活动的行为寓意,也是突出公共财政作为政府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与政府本身在概念上的区别。

公共财政存在的基本前提是社会公共利益和这种利益的载体棗公共需要的存在,这是公共财政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共财政作为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需要的实现手段存在的必要性。公共财政作为一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其实施主体是一定时期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在国家和政府存在的条件下,主体的责任自然应该由国家和政府来承担。因此,国家财政必然是公共财政。

国家财政的社会公共性首先是由国家和政府的社会职责和功能决定的。国家及代表国家的政府是社会管理者,当然也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体现公共利益并使之得到实现,是国家和政府的一项最为重要的职责,因此,国家财政必须是公共财政。不体现和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的政府财政是不正常的和有缺陷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公共财政是对政府财政的一种客观要求。

(二)公共性是政府财政的一般性质

按照传统观点,公共财政是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存在是市场机制天然存在的缺陷使然,也就是说,由于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有一些自身无法弥补的缺陷,因而需要政府出面通过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对市场缺陷加以弥补。显然,这里是将市场经济当作公共财政存在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的表现形式。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公共财政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的特殊性质,而是政府财政的一般性质,因为体现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是政府财政的共同出发点和归属,不论任何社会形态的政府财政都是如此,在这里所不同的只是由生产力水平差异决定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的层次,以及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的范围。

这里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即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政府财政涉足了大量私人财务的事务,它是否具有公共财政的性质,如有例外,如何解释公共性作为政府财政一般性质的论点。笔者认为,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政府财政仍然是公共财政。在这里,主要的问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私人的个别需要被控制到了最狭小的范围内,相当部分个别需要被异化为公共需要,或者被采取了公共实现的形式,正是这种私人需要的个别性与其实现形式公共性的不协调,才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在提供私人产品,满足个别需要方面的低效率,这种低效率正好从另一角度说明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的公共属性。我们不能因为某种机制在操作上的不正常而否认机制本身的存在,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能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代行了许多私人财务的职能而否认政府财政的公共财政性质。

(三)公共财政的意义在于对政府财政职能作了合理定位

之所以要强调政府财政的公共财政性质,是因为公共财政对政府财政作了合理定位,它明确了政府财政的职责范围和主要功能,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则将政府与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及其分工作了合理的划分。公共财政强调纳入政府财政范围的应该是具有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的事务,对那些私人利益和个别需要,政府只能为其正常实现提供外部条件,而不必直接参与其实现过程。因为私人利益和个别需要有其自身的实现机制,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使私人利益和个别需要的实现具备了充足的微观动力,因而政府不必直接介入其实现过程;同时,个别需要所体现出的千差万别的个体偏好,使政府不能直接参与其实现过程;此外,个别需要的实现完全可以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在个人之间进行,这种等价交换的过程一方面满足了购买者对商品物质形态的个别需要,另一方面则满足了售卖者对商品价值实现的追求。与此不同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很难按照等价交换原则来实现,其实现的责任只能主要由政府承担。可见,社会成员的个别需要的满足和实现不必也不能由政府财政来实现,而社会公共需要则应该主要通过政府渠道得到满足,政府财政实质上是为满足公共需要而存在的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界定了政府配置资源的范围,即政府财政直接配置资源的范围应该在公共需要的领域内,其意义在于对政府财政职能作了合理定位,它强调政府财政的社会公共性,并在概念上将政府财政与私人财务区别开来。

二、公共财政论与国家分配论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公共财政论与在我国有广泛影响的国家分配论之间的分歧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有些坚持国家分配论的人认为,公共财政否定了财政分配的国家主体性,是对政府财政职能范围的缩小和肢解。坚持公共财政论的人则将国家分配论当作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落后的、过时的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是公共财政,国家分配论已经不再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以上两种观点,笔者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任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它特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背景,社会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更要受特定时期、特定社会条件的制约,因此,我们很难说什么理论是先进的,什么是落后的,只要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就值得去学习和研究,况且,国家分配论曾经在我国财政理论界有着最为广泛的影响,它对指导我国特定时期的财政实践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尽管它的一些用于指导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实践的管理原则和理论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涵棗摬普墓抑魈逍詳却仍然反映了财政活动的一般特性,因而并没有过时。这里必须澄清对国家分配论的两种误解:一是将传统理论当作国家分配论的全部;二是将国家分配论误解为由国家统揽一切分配的理论。其实,在传统体制时期产生的国家" 分配论的理论观点只是其在特定时期,根据特定的实践背景提出的理论,而不是国家分配论的全部,它也可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国家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继续研究和提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分配理论;国家分配论也不是由国家统揽一切分配的理论,它只是强调财政分配中的国家主体性和主导性,在这种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基础上,国家分配的范围是由一定时期国家职能范围决定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国家分配论也没有过时。

在我们看来,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两者的主要观点并没有本质的分歧,不同的只是其强调的侧重点,比如国家分配论强调财政行为主体,公共财政论强调财政行为的目的和范围;国家分配论突出财政产生与国家产生的本质联系,公共财政则突出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与私人财务在活动范围和原则上的区别。在这种外在形式差异的背后,两者的基本立足点却是相近甚至是相同的。表现为,摬普之所以成为公共财政是因为它是一种代表公共利益、实现公共需要的财政活动,在国家存在的条件下,这种财政活动的主体当然只能是国家和政府,因为国家和政府是公共利益的当然代表,公共财政实质上是对政府财政职能的定位,是从另外的角度对国家财政的定义。可见,公共财政论也是以国家主体为基本立足点的,这一立足点构成公共财政论和国家分配论最本质、最关键的共同点。在这一共同的基本点上,公共财政并不会缩小国家财政的范围,也没有肢解政府财政的职能,因为政府财政职能范围的变化是围绕国家职能范围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一定时期的经济体制及由之决定的国家职能的大小,而不是公共财政本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承担的私人需要的实现归位于市场,使社会公共需要和个别需要都有其稳定的、更有效率的实现机制,并建立以弥补市场缺陷,为市场机制正常运作提供外部条件的公共财政运行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对政府职能转化的要求,也是对政府财政职能所作的合理定位,这并没有否定财政的国家主体性,也没有肢解政府财政,而是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范围及由之决定的公共需要的范围调整了传统体制下政府财政职能越位和缺位的状况,将政府财政的职责和功能规范在公共服务领域,使其更加合理和完整。

三、我国建立公共财政理论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尊重不同社会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特性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我国财政应该是一种公共财政的结论,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应该重视政府财政的这种公共特性。对这种公共特性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取得了很多科学反映公共财政运行一般规律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因而也是我们在研究公共财政理论时应该尽量去学习和借鉴的。但是,笔者不赞同目前学术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即过分强调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公共财政理论的共性而忽视其特殊性的倾向。我们认为,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不同,公共财政理论所参照的实践基础也不相同,因而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公共财政理论也会有一些差异。我国是一个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尚不完善,市场机制也正在发育过程中,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互补关系和相应的机制也远未理顺和形成,由此决定了我国的公共财政理论研究应该体现自己的特点。那种过分强调公共财政理论的共性,忽视和否定其不同的实践基础,在理论研究上局限于对西方财政经济理论的简单传播,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模仿西方公共财政学是不可取的,也是十分有害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精神,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实践基础,探讨和创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理论,并以此为我国的公共财政实践提供指导,这才是目前我国财政理论工作者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

(二)重视对转轨时期公共财政制度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财政理论界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实践起点选择上的误区,即往往将目标体制作为理论研究的实践起点,按照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一般原理,设计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管理模式,并试图照搬这种模式去解决特殊体制时期的特殊问题,其结果当然收不到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对目标体制下公共财政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但它远不是当前公共财政理论研究任务的全部。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这种转轨的实践是中国所特有的,转轨过程中的社会经济矛盾及其表现形式既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也不同于目标体制时期,具有很多特殊规律。因此,在旧的运行系统及其管理规则正逐渐失效,新的体系及其规则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特殊历史时期,政府财政应该实行怎样的管理模式,面对经济运行机制的某些特殊矛盾,政府财政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政府如何应用财政手段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在建立目标体制的过程中政府财政如何发挥积极作用等等,这些实践问题是西方现成的公共财政理论所无法解决的,需要我们在理论上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理论,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正确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正确选择财政理论研究的实践起点,重视对转轨时期社会经济规律和公共财政规律的研究,使政府财政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重视对我国公共财政应用理论的研究

我国传统财政学研究重点更多地局限在对财政的产生和发展、财政的本质、职能和体系等基础理论问题上,过去形成的一些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流派也主要侧重于在以上基础理论问题上独树一帜,并没有形成与其基本理论相配套的应用理论体系,使财政学这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总带有一些抽象、空洞的色彩,削弱了其为解决实际问题所应有的作用。近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观,但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目前我们在财政应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财政应用理论的研究仍然是零星分散,不成体系;二是财政应用理论的研究在时间上往往滞后于实践,缺乏必要的超前性,仅仅成为国家政策出台后一种撚皵性诠释;三是财政应用理论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对现行制度和体制的剖析,弱化了理论的创造性和客观性;四是财政应用理论的研究往往脱离中国的客观实际,在理论体系和政策措施上侧重于套用西方模式,使财政应用理论的成果缺乏针对性。以上财政应用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财政理论的正常发展,也成为我国财政改革往往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今后对公共财政理论的研究中必须加强对社会经济实践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应用理论的研究,使我国财政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也使我国财政理论研究能真正发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

(四)实现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的本土化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由于我国的经济管理模式在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化,因此,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管理理论和经验成为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我们在对西方财政经济理论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盲目和盲从的非理性现象,将正常的学习和借鉴引入歧途。这里有两种倾向尤其应该摈弃:一是重传播,轻研究,在自己的理论著述中往往肆无忌惮地抄袭西方理论,这不但对理论研究没有意义,而且败坏了理论研究的风气;二是重" 形式,轻内容,仅仅将西方财政经济理论作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标榜自己学识的工具,不论是否有针对性,是否适用,盲目套用西方经济学的行文风格和表达方式,使一些理论著述文字晦涩难懂,甚至文理不通,让人不知所云。要使公共财政理论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必须强调其本土化问题,这是由公共财政理论作为社会科学理论的特点决定的。我们要广泛学习和吸收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但对这些理论的学习不是盲目的照搬照套,也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简单传播,更不是将西方理论当作一种装饰外表的花环。在这里,学习的目的是消化、吸收并为我所用;是与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公共财政理论。我们强调公共财政理论的本土化,并不是对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的简单排斥,而是强调以我国的具体情况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以解决我国的财政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研究的目的,形成能体现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规律的公共财政理论体系和观点。

公共财政理论本土化首先是其实践基础的本土化,这一点在前面已多次强调,也就是说我们进行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不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经济实践,而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实现过程。我们的研究必须考虑中国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及其对公共财政的承受能力;考虑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可能对公共财政制度带来的影响;考虑中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及由之决定的公共需求范围与西方国家的差异;考虑我国的政体及其决定的政府机构规模和结构;考虑中国特有的复杂的政企关系及其对公共财政体制形成和完善的影响等等。毫无疑问,实践基础的本土化,是公共财政理论本土化最重要的含义,是我们在公共财政理论研究中最应该重视的问题。

公共财政理论本土化的另一重要含义是行文风格和表达方式的本土化,这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前面我们曾经谈到,目前我国经济理论研究中有部分研究者盲目模仿西方经济理论的行文风格和表达方式,使其著述晦涩难懂,甚至文理不通,这不仅影响学习和研究的质量,而且也是一种不健康的文风。我们提倡在理论研究中保持本土化的行文风格和表达方式,也就是要按照汉语言的行文风格和表达方式来传导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写出中国人能看得懂的文章,对西方理论的翻译介绍也应该尽可能地符合汉语言的表达方式。这实际上是对我们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真正弄懂了西方财政经济理论,并对中国国情有充分了解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来准确地表达异国的理论,也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将西方理论消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并发展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见,公共财政理论的本土化不但是一个行文风格和表达方式的技术问题,也是提高研究人员素质、端正研究作风、提高研究质量的问题。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范文3

一、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很多人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所以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决策能力、决策方法的培养上,于是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时偏重于管理的后一环节———决策,而忽视了管理信息获取分析、方案执行控制等中间环节的能力培养,这也是造成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学观念更新不及时。随着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实施策略、实践依附于理论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这一改变在受传统影响更深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却不够明显,以实践为主导、以理论“必须够用”为标准的观念难以被充分接受和落实,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依然是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重要原则。

3•课程体系改革不彻底。当前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安排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课程整合力度不够明显,理论教学的比重太高,实践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在教学计划中大都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训三个部分,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课,课时较少,实验、实训内容缺乏可操作性,技能实训项目不足,技能训练时数不够,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4•实践教材匮乏,实训手段落后。笔者粗略统计,截至目前,图书市场中公开出版的综合实训教材不足六本,其数量远远满足不了众多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活动需求。同时,当前工商管理类实训手段也较为落后,主要采用课堂案例教学、机房多媒体软件操作等形式。缺乏实践动手的切身体会,也缺乏工商管理中最重要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目标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中相关专业知识综合度较高的一个门类,所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较为宽广的经济和相关学科知识,具备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所需的“一专多能”的通用型才能,以适应信息经济时代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训体系的具体目标要求是:建立与工商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既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工商管理实验课程体系,发挥学科交叉及学科综合应用的特色和优势,充分挖掘实训教学环节中有利于提升受训者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合理利用实训教学中的各种软硬件资源。

(二)构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在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重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深入研讨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设置,构建和完善由专业课程、专业实习、课余实践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设置和加强与专业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有关的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专业主干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综合模拟课程,结合管理专业特点,注重提高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加强管理定量方法的教学内容。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理顺相关课程之间及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现实途径。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以工商管理类专业自有实践课程为核心,充分扩展企业与工商行政管理局、税务局和开户银行等各机构的业务往来关系。

(三)完善实训教学层次

构建民办高校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应该从四个层次进行:专业感性认识实验、单一课程模拟操作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及毕业实习设计。四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关系,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后一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的发展,每个层次都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

1•第一层次:专业感性认识实验

设计专业感性实验环节,其目的是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事业单位的运作流程和管理实际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实验环节可以设计为经管综合实验中心的观摩讲解,校外企事业单位现场参观等。

2•第二层次:单一课程模拟操作实验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各主干课程学习的需要,开设系列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可针对每一门主干课程开设一门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的内容是相应主干课程的核心知识,其作用是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专业知识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方法。3•第三层次:专业综合实验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各主干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此类实验并非某一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而是多门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通过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各主干课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4•第四层次:跨专业综合实验及毕业实习设计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本阶段通过设计仿真综合实习,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置身于仿真的虚拟环境、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中,以某一行业企业的生命周期作为主线,完成模拟企业的真实经营与运作,实现学科相关知识的有机整合,并以所管理企业的经营数据为分析对象,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完成毕业实习设计及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实践是理论知识在具体工作中应用的一种形式,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的空泛性加大了实践活动设计的难度,为了能让学生在工商管理综合实训中充分理解所学的管理知识,并能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辅助管理活动的开展,这里提出“场景模拟+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模式。

1•场景模拟实验

将综合实训场地搭建成为一个高度仿真的企业管理环境,以弥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不足。在该实训场地中,学生将依据实训教师精心设计的企业管理案例,以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环节。针对民办高校生源的特点,其毕业后主要去企事业单位的一线管理工作岗位,对其能力的需求应该是重实施而轻决策,通过仿真环境的手工业务处理实训,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专业知识,掌握日常基本业务处理流程。我们称之为“授之以渔”。

2•管理信息化实验

“管理信息化”模式要求受训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操作流程的前提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相关业务处理,从而使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作为一种工具,它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为了让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熟练掌握这些工具,一定量的信息化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途径。我们称之为“授之以鱼竿”。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范文4

关键词:国立医院;医院成本;成本核算;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166-02

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医疗政策的不断调整,要求国立医院必须转变粗放型的经济经营方式,降低医疗耗费,提高营运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医疗服务,因而推进精细化的医疗成本核算和管理方式改革迫在眉睫。

医院成本是指医院活动过程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总和。医疗成本的核算,主要是利用价值的形式,通过会计资料、统计资料和医疗活动中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进行全面的统计、计算、收集、分配和控制的过程。通过成本核算,促进合理分配医疗活动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综合效益,增强竞争能力。

一、医院开展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一)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需要

医院在市场经济下要提高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就要根据卫生改革的要求把“事业”当成“产业”办,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诊治病人多,医疗质量高,病人负担的费用少,则社会效益好;医务劳动耗费少,成本越低,则经济效益越好。

(二)是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医疗服务价格的依据

由于医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医疗服务项目完全由政府定价。成本是制定价格的最低界限,只有正确核算成本,真实反映医疗服务耗费,才能为卫生行政部门合理定价提供依据,才能使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耗费得到合理补偿,保证其正常运转。

(三)增强职工成本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通过开展成本核算,能够使全院职工认识到成本核算不仅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而且是医院所有部门、所有员工共同的事情,成本核算需要多部门的配合,成本分析也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参与。通过成本核算,可以使职工了解医院经济运行的情况和成本支出情况,这样就能树立全院职工的成本意识和成本观念,自觉节约资源,杜绝浪费,从而实现医疗服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医疗服务。

(四)实行成本核算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的基础

成本核算是医院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激励制度是促进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管理措施,绩效工资核算是实行按劳分配的一种补充方式,是对医务人员提供超额劳动的报酬,是激励制度的重要内容。

(五)适应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

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核算是医院改革的突破口,这项改革措施与医院其他改革措施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通过成本核算可以发现医院在管理上、制度上出现的漏洞甚至是宏观政策上的缺陷,从而弥补漏洞,改正不足,形成良性循环。

二、目前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随着医疗领域改革向纵深的不断发展,深层次的矛盾也日渐显现。医院的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对成本管理认识不足

大多数医院经营者受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对医院实行成本核算认识不足,认为医院在安全医疗的基础上多收病人便可增加收入,成本核算可有可无。即便有了成本核算也会出现重医疗业务科室成本核算管理、轻职能管理部门成本核算的管理模式。同时,重直接成本核算管理,轻间接成本核算管理;重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管理,轻责任成本核算管理等等。

(二)缺乏科学的医疗服务成本核算方法

在中国医院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中,管理费用的分摊问题、成本核算数据与财务数据间的匹配问题、内部定价规则的制定问题、间接费用分配的问题等都与经典理论不相符,从而导致了核算方法与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相差很远,成本核算结果说服力并不强。

(三)缺乏统一规范成本核算形式、评价指标和考核标准

目前中国完整的成熟的医院成本会计理论尚未确立,在成本核算的内容、项目、范围、格式上缺乏统一的规范,在成本核算的结果上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标准,各医院只能各行其是,各施其法。

(四)成本核算工作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当前很多国立医院单独设立经济管理办公室作为成本核算和管理的专业组织机构,把成本核算和管理工作从财务部门分离出来,以实现强化成本核算和管理目标。其实不然,成本核算和管理工作独立于财务部门后,财务部门即无形中充当了一个出纳的角色,而经济管理办公室又没有付款把关权,致使成本控制职能缺位。

(五)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水平不高

从目前状况来看,大多数医院计算机网络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缺乏反馈式控制,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独立于其他系统,不能很好地与成本核算系统衔接,信息资源存在很大的浪费,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没有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甚至出现手工核算电脑数据的现象,而手工操作往往又会导致成本核算工作效率降低,准确性差,制约了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完善医院成本核算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科学合理地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考核办法,并使之成为医院发展的引擎,笔者结合长期的财会实践,得出以下思考。

(一)进行医院成本分析

医院要对成本核算结果进行分析,要把握成本变动规律,尤其对于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要结合目标成本去对照与进行分析,查明成本差异的原因,寻找成本控制的途径和潜力,才能提出有效管理和控制成本的合理化建议,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完善成本分析体系

首先根据成本的范围和目标,建立与之匹配的组织机构,明确各类组织机构之间的管理级次和相应的管理责任,使每一个管理机构直至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可操作的成本控制范围,尽可能数字化,越具体越明确越好。在成本核算实施前,医院职能机构应明确制定出考核标准,成本管理部门应将考核目标下达到具体部门,部门主任再将考核目标细分到各核算单元,各核算单元将考核的任务和措施分解到具体岗位和目标人,要遵守自上而下层层落实、由下而上级级负责的原则,使整个医院形成一个完整的核算网络。

(三)从绩效考评上,考核工作质量的优劣

应该采取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估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评估。它必须具备完整的指标体系,包括指标的明确定义、测量方法,指标的层次结构关系和指标的权重等,如内科评价体系、外科评价体系和医技科室的评价体系等。评价体系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医院方面主要面临的是发展和市场进一步稳定等问题,则可侧重科室的社会效率指标。绩效评价的结果是科室工作质量好坏的量化,因此,依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配是合理的。但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最终确定,必须结合成本核算和绩效考评结果。笔者以为,首先确定科室效益贡献额,这一贡献额实际上是各科室绩效工资分配的估算值,也就是各科室在全院绩效工资分配中所处的总体水平。

(四)提高成本核算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水平

由于医疗服务技术性强、涉及面广且复杂多样,专业分工精细,业务流程和经济的运行比较复杂,而且成本核算的层次多,数据量非常大,因此医疗服务的成本核算必须依赖于计算机系统,医院要在全院建立一套功能完善、包含核算管理功能模块的计算机系统,在收费处、临床、医技科室、仓库、药库、后勤、财务实行联网,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成本核算数据的共享,全面提高成本核算管理质量和效率,使计算机网络在医院成本核算过程中发挥作用。

总之,医院成本管理不仅是一项系统工作,同时和医院发展规模逐步走向壮大、自身管理体系逐渐走向成熟等息息相关。成本核算工作要与时俱进,时代的发展使医院的经营管理模式越来越接近商业化,越来越接近企业化。

参考文献: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范文5

一、订单式加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

(一)产品特征差异化使成本差异较大

由于订单式加工企业都是按订单来加工产品的,要涉及到产品种类、型号会特别多,在产品细节上的要求都会出现各种差异,而且有的客户还会自己提供物料或指定加工工艺等。企业从接到客户订单开始直到发货,整个过程,都要掌握好产品对应的每道工序、每个环节,实行差异化管理。这一切都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更加的精细化,准确化要求。

(二)订单内容的多样化使成本核算周期短

因为企业订单是受市场大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变化的,造成企业订单频繁波动,主要涵盖产品数量的增减、订单期限的前后不定、型号的更替等诸多方面,在产品未交付前,就有可能存在着变化、单、加急等情况的变化,种种情况都要求企业缩短管理周期,提高企业的应急变化能力,在各种订单变化时,做出及时处理,这样才能兼顾企业效益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使客户达到满意。由于时间短,企业自身无法提前预备大量物资材料,只能将个别通用物料进行提前准备,这就会使研发费用和设备改造等制造费用的比重大幅增加,致使许多数据难以汇总、比对,从而难以按工时进行费用分摊,为成本核算造成极大困难。

二、订单式加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缺失,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订单加工企业总体规模还不大,虽然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快速发展,但还远远低于美欧等发达国家。而且多数企业所加工的产品还仅限于初级产品加工,没有形成自已的市场品牌,增加值也不高。企业在成本核算中还处于粗放管理初级阶段。分析其原因:一部分企业认为采用现代成本核算没有必要,更多精力用在组织生产和扩大销售上;还有一部分企业认为受到资金、技术、设备等条件限制,成本管理没有实施条件。因此,我国订单式加工企业在成本管理的观念上仍处于“传统核算”的水平,人们对现代成本管理缺乏正确认识。多数企业在成本管理中更注重材料和生产相关的制造成本,而对采购、销售、设计等业务过程发生的成本比较谈化,导致成本核算的内容不够完整,成本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受传统经济管理方式的影响,在我国的订单加工企业中,真正实力超群、竞争力强的企业少之又少,而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管理意识缺失,成本观念落后成为我国订单式加工企业壮大发展的瓶颈。

(二)缺乏内部控制,成本核算方法落后,资源浪费突出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订单式加工企业存有一些不可克服的原由,使得成本管理中存在业务流程不合理、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核算不精确等问题。主要原由如下:一是管理模式落后,缺乏内部控制。我国订单式加工企业向来以投资少、时间短、见效快为见长,这些企业管理人员文化层次不高,对新的管理手段不热衷,对专业性很强的成本管理模式使用更是不熟悉,造成成本管理流程不精简、不合理。二是现代成本核算方法操作复杂,财务人员敬而远之。成本核算是会计核算与企业管理的结合体,专业性很强,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与订单式加工企业的成本核算特点不相适应,而财务人员受自身的专业水平限制,不能很好利用现代成本核算方法,因此使成本核算始终处于低级水平。三是前期投入会加大成本投入。大家都知道,任何一项管理工作前期投入都会使管理成本增加,如前期人工费用、数据采集费用、设备购入费用等,而管理效果短期内很难见效,而且有失败的机率。多数企业不愿在这方面投入资金。而在实际中,正是因为管理手段落后,成本核算过于粗旷,缺乏精细化的管理,使企业在成本核算和控制中不能很好地运用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等现代手段控制成本,从而造成企业资源浪费。

(三)核算方法单一,信息壁垒存

在我国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分步法、品种法和分批法三种常用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要想准确地计算出产品成本,企业根据不同的工艺设计、生产流程、管理需求以及计算条件等繁琐程度选用不同的核算方法。然而在多数的订单式加工企业中,成本核算并非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仍是为了应付税务等部门要求才建账,实际中往往只采用一种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也只细分到产品的类别而非具体到每一个产品。加上,企业内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够,大量的原始数据需要重复输入和统计,不仅造成人工浪费,还存在着数据不一致等问题。企业成本管理是建立在信息共享的平台之上,业务与财务部门的数据一致是企业成本数据能够合理、可追溯的重要保障。无论是应对用户不断变化的各种需求,还是产品日新月异的变化,各型号产品成本的差异也逐步拉大,这些都凸显传统成本核算方式难以满足企业对成本精细化的要求。

三、订单式加工企业成本管理优化的对策

(一)强化成本管理意识,确定目标,建立机制

订单式加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必须制定出长远的战略实施规划,使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长远来看,订单式加工企业应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无论是在企业发展规模上还是在实施战略转型上都要有实施步骤和实施要求,在发展中不断修正。从短期来看,订单式加工企业在接到一批或几批订单时,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目标。这些核算目标包括前期产品设计、材料采购、物料及成品的出入库、成本预算编制、成本利润分析等多个方面,在对订单产品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中核准各项经济指标。然后将制定出的各项经济指标下达到各车间和班组,通过加强内部成本控制,进行开源节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一是合理制定人力资源目标。通过制定完善的人员统筹安排用人机制,解决好用工人员在岗闲置现象。二是合理制定成本考核机制。将各部门的经营、管理、质量和成本全部纳入考核之中,层层分解,步步落实,提高职工主人翁精神和节约意识,努力降低成本。三是合理制定设备管理机制。通过登记造册,了解企业设备的折旧、维修和保养方面的存在的问题,盘活资产,降低维修和更换设备的成本。总之,通过制定合理战略规划,实行严格的经营管理,使我国订单式加工企业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

(二)完善内部控制,引进现代成本核算方法

内部控制制度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成果。因此,本文认为订单式加式企业应作如下方面:一是搭建精益业务流程。按照流程短、效率高的原则,订单式加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优化成本核算业务流程,减少不必要、不合理作业环节,搭建起劳动用工少、资源配送优的精益流程。二是建立成本控制体系。通过引进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订单式加工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将控制目标层层分解到组、到人,确保成本管控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三是严格完善核算制度。按照“核算要全面、数据要准确、指标要科学、管理要到位”的会计成本核算要求,严格人财物核算标准,确保结果准确;严控费用核算,实行费用按部门、按环节核算。四是增强预算监督管理。针对当前运行数据,确立合理定额数据,使各部门在对标准进行严格执行的基础上,对费用进行科学预算,这样就能够使成本预算更加细化、精准,以此来达到数据指标的分解与核算工作能够更加准确、科学。

(三)建立信息化技术模式,搭建良好的管理平台

建立信息化技术模式是订单式加工企业搭建良好的成本管理平台的关健。但要达到这样目标,应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准原始记量。通过不断完善原始数据,并登记建档。确保材料采购、物料出入库、成口出入库等原始记录全部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进而对原始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保核算具有可比性。并且全面比对物料耗用情况信息透明管理,对异常情况及时纠正。二是精准定额标准。企业在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历史数认真的分析基础上,制定了科学的定额标准,企业按照客观性、相关性原则进行制定出合理的核算方法。三是建全信息系统。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信息沟通网络,将运营、生产过程中的不同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同时还能够为管理层提供更多有效信息。信息化技术模式不仅可以合理整合资源、提升运营效率、细化成本控制,规避浪费等现象,还能够实现优化资源,利润最大化,以确保企业能够顺畅平稳经营。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范文6

[关键词]模糊博弈;电子商务;诚信机制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飞速发展,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到6万亿元。虽然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据艾瑞市场咨询调查显示,消费者对网络交易投诉数量激增。其中有关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商家信用、交易安全、网络信息等方面的投诉占全部投诉的83%。这些投诉集中反映了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存在严重的诚信问题。交易诚信是消费者愿意与网上卖家进行交易的重要前提,也是影响电子商务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买卖双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采取不同的策略,并且在策略选择上考虑对方的策略,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策略,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因此,电子商务交易是一种典型的非合作博弈问题。可以从博弈视角对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诚信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现实电子商务诚信交易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结合诚信和不诚信行为,建立电子商务诚信交易模糊博弈模型。

一、基于模糊博弈的电子商务诚信机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McKnight等人认为商家声誉、网站质量、制度性保障、产品满意度、退款政策、产品退换制度等决定了电子商务消费者购买意向。Jarvenpaa等提出高诚信会导致低风险和低交易成本,低诚信会导致高风险。Shankar等提出第三方中介交易,利用博弈方法对交易双方如何选择策略进行分析。丁绒等通过博弈模型分析,提出建立信用管理平台,通过增强交易信息的透明度和第三方监管手段控制信用风险。杜宏等通过分析电子商务诚信交易博弈模型,认为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加大对商家欺诈行为的惩罚力度是建立电子商务诚信体系的有效手段。姚磊等通过分析基于博弈的团购信任模型发现,团购模式可以减少电子商务中的失信行为,促进电子商务诚信交易环境的建立。唐仁杰等从电子商务面临的困境出发,利用“囚徒困境”模型,建立诚信机制,使电子商务交易双方“双赢”。

可以看出,现有研究一方面表明研究电子商务诚信问题对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用博弈理论研究电子商务诚信机制设计的可行性。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电子商务诚信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和基于经典博弈理论的定量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无法解决实际电子商务交易中带有模糊不确定性信息的诚信问题,而至今没有采用不确定博弈理论研究电子商务诚信问题。

二、基于博弈视角对电子商务交易诚信机制的分析

(一)诚信和不诚信行为分析

1.诚信行为的界定

关于诚信行为的界定,只要交易主体所采取的行为履行了协议,就可以认为其具有诚信行为。例如,对于卖方来说,只要所提供的商品与描述相差不大,买方能够接受,就认为卖方具有诚信行为;对于买方来说,只要能在约定的期限内将资金打到卖家的账户,就认为买方具有诚信行为。

2.模糊博弈模型的建立

电子商务交易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我们可以从交易主体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对不确定因素进行界定。比如交易主体信任程度、交易风险、交易预期收益等都可以界定为不确定因素。利用模糊博弈理论,用模糊集度量等因素,建立电子商务诚信交易博弈模型。

首先要确定假设条件,即关于交易主体、策略集、支付函数等方面的假设。交易主体指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买卖双方,即买方和卖方;策略集包括诚信策略集和不诚信策略集;支付函数指特定策略下的支付,支付形式可以是模糊语言或模糊数,比如某种交易策略局势下的支付为“满意”或“200-300”。假设的合理性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交易双方的均衡策略。其次应结合实际不确定因素,考虑模糊策略和模糊支付,分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建立电子商务诚信交易模糊博弈模型。

(二)模糊博弈解的定义及求解方法

结合建立的电子商务交易模糊博弈模型,利用模糊博弈理论分析电子商务交易主体行为,定义电子商务诚信交易模糊博弈Nash均衡解的概念,并提出模糊博弈解的求解方法。由于策略集、支付函数等都是模糊值形式,需要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定义模糊博弈解,证明解的存在性与合理性。用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等方法来求解模糊博弈解。可以进一步根据电子商务交易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义模糊博弈解,寻求一种正确、简便易操作的求解方法。

由于互联网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交易双方很难准确掌握对方的情况,对交易结果往往是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这些主观判断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模糊性。这种模糊性是影响电子商务交易双方诚信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模糊集能很好地刻画博弈中各主体判断的肯定程度和否定程度两种状态信息。将模糊集运用到博弈论中可以细腻、丰富地描述博弈过程中不确定信息的本质,为解决带有不确定信息的博弈提供新的途径。

三、基于模糊博弈视角建立电子商务诚信机制的建议

分析模糊博弈下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的均衡策略,设计新的电子商务诚信机制以诱使交易主体都发生诚信行为。利用模糊博弈理论,结合定义电子商务交易模糊博弈Nash均衡解,给出Nash均衡策略。激励、惩罚、监管、第三方仲裁等诚信管理机制是确保电子商务买卖双方进行诚信交易的关键因素。应该利用理论推演、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方法,分析信任、激励、惩罚、监管、政策引导和第三方仲裁等管理措施对Nash均衡策略的影响,设计出新的电子商务诚信管理机制方案。

我们可以分析在不确定环境下电子商务中各种诚信问题,将网络交易看作对策双方的策略选择行为,利用模糊博弈理论及机制设计原理,建立电子商务诚信交易博弈模型,研究分析如何设计合理的机制,诱使交易双方都尽可能地表现出诚信行为,为建立电子商务诚信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通过结合实际,研究电子商务发展的诚信管理机制及政策建议,进一步完善现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化解电子交易中的各种矛盾,增强各方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信心,促进电子商务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McKnight D H, Cummings L L, Chervany N L. Initial trust formation in new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998, 23( 7) : 473- 490.

[2] Jarvenpaa S L,Tractinsky N, Vitale M. Consumer trust in an internet store [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00( 1) : 45- 71.

[3] Sultan F, Urban G L, Shankar V, Bart I.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rust in e-business: a large scale empirical study[J]. Working Paper,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 MIT, Cambridge,2002, MA 02142.

[4] Gefen D. Reflections on the dimensions of trust and trust worthiness Among Online Consumers [ J ] . Dat abase for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2005, 33( 3) : 38.

[5] Koufaris M, Hampton - Sosa W. The development of initial trust in an online company by new customers[J] .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 2004, 41: 377- 397.

[6]丁绒,宋光兴.C2C电子商务中信用管理的博弈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2007,29(6):45-49.

[7]杜宏.电子商务交易诚信的博弈分析[J].企业经济,2007,(2):32-37.

[8]姚磊,李英,王凤杰.基于博弈论的电子商务团购信任问题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3): 64-70.

[9]唐仁杰.从"囚徒困境"看C2C电子商务的机制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7,10(10):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