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

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文化;创新;融入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历代相传,经久不衰,是提高全民人文素养的基础。传统文化经历了多次时代变迁流传至今,与历史学科有着一定的关联。在中职教育阶段中,将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相融合,可以帮助学生领略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精髓、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与优异的道德品质,从而有利于提高历史核心素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院校学生被多元文化所影响,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萌生,而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的融合可以端正学生的心态,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养与品质,使学生能更好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的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与优化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精髓与历史学科有机整合,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提高历史学科学习质量,更好地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融入历史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历代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所形成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教育教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各阶段学科教育中十分必要。

1.1实现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历史使命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教师与学生的责任与义务。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中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而这一过程是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中职教学中,历史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当中包含了不同时代的历史知识,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中就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逐渐演化成影响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人民思想意识的重要力量,这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1]。仁、义、礼、智、信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能使学生形成正确观念,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学生弘扬与传承。中职学生肩负着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所以有必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历史学科教学深度整合。

1.2提升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

随着国家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在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教育愈加重视。文化自信是一种先进性的自信,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随之流传。传统文化在历史变迁与进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其与历史学科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使中职学生成长为能造福社会与人民的优秀人才[2]。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所以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教师也要加强传统文化创新建设,探索出更高效的渗透与传播途径,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优势,全面提高中职学生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1.3提高综合素质的现实需求

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历史教学逐渐从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上升到传统文化教育层面,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大的意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将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融合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学生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漠视国家大事,没有社会责任心,无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这与缺失传统文化教育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在中职院校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学校与教师应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历史文化知识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需求。另外,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的融合也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使中职学生能自觉拥护国家社会发展建设。

2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创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传统文化教育功不可没。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真理对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教育价值,可以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历史学科,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综合素养。这对培养创新人才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教育意义[3]。

2.1影响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

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学生兴则国兴,国家的进步与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每一位中职学生都肩负着振兴国家的责任与义务,在历史学科中融入传统文化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与引导作用。所以,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科的融合,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整合顺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为中职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中职教育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关乎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此,教师应提高认识,重视历史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浸润与传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这对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全面素养。可见,传统文化在中职历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2.2丰富中职历史教育内容,做好教育与教学的衔接

中职历史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使历史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对学科教学与传统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中职院校教育与传统中学教育有着一定的差别,中职院校偏重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使其今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所以,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中职院校的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的转变,对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不仅要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更要对传统文化思想形成正确的认知,了解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历史教育价值,进而转变中职学生的思想。历史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了中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意义,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充分实现了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2.3规范学生行为与思想,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历史是中职院校的重要学科之一,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感悟历史,使学生能够生在当代,深知古今。多元文化的流入,对各阶段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中职学习时期的学生正处于独立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在历史学科教学中,传统文化可以向学生灌输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从而营造健康向上、轻松活跃的历史课堂氛围,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例如,当教师在讲到关于孔子的历史事件时,《论语》就是最具代表的传统文化书籍。《论语》成书于战国时期,当中包含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内容,语言精简,意义深远,具有极高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行为与思想有所影响,也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饱满丰富。

3中职历史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措施

历史是展现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重要形式,与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极为相似,所以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将其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能有效推动社会、教育,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此,教师应深入探索,寻找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通过有效措施将两者相互整合,提高历史学科教学成效,提升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

3.1研读教材,有目的地融入传统文化

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教材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另外,教师还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向外拓展,让学生学习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历史知识,从不同途径实现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例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史中关于的内容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所以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为创建历史高效课堂做好前期准备。是我国近代历史屈辱的开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牢记国耻,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向学生介绍有关的前因后果。是1840—1842年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我国屈辱的一段历史。被英国人称为“通商战争”,以林则徐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清政府以割地赔款而告终。这段历史也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懦弱与腐败。因此,在这段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林则徐的民族精神,敢于同敌人抗争到底,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为民族崛起而读书奋斗的学习动力,从而体现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

3.2用历史人物事件启迪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精神

我国已有五千年历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物与事件,也从中体现出了优秀的传统品质,值得每一位中职学生去学习和传承。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学生的引导者,要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结合的重要性,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实时插入传统文化内容,讲述历史进程中的一些优秀人物事迹,从而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为中职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5]。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在学习“抗日救亡文化运动”时,教师可以留出一部分的时间为学生讲述抗日英雄事迹,让学生通过这些事迹感悟和体会当中渗透出的道德观念与精神品质。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抗日英雄杨靖宇的英雄事迹,在弹尽粮绝时,在冰天雪地中,独自与日本侵略者连续战斗多天,最后壮烈牺牲。通过这一英雄事迹,使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保卫国家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在面对众多敌人时仍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民族气魄,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外书籍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学习丰富的传统文化,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进而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3.3运用信息技术创建高效课堂,多途径实现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建设

在中职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才能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打造生动趣味的历史高效课堂,将静态的文化知识转变为动态的教学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建设。信息技术是构建现代化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是众多学科教师备受青睐的教学形式,通过视频、图像、音频等形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历史学科涵盖了多方面内容,如国家制度、政治经济、中外历史、文化交流等,每一部分内容中都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具有教育意义。例如,在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史实资料,让学生近距离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世界意义,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枯燥的课堂氛围愈加活跃,让学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更有兴趣。例如,印刷术是众多传统文化之一,对人类与社会有着突出的贡献。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刷并与现代印刷相比较,令学生为之感叹传统文化的精妙,了解传统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与发展。所以,要想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建设,教学形式的创新是首要任务。

3.4组建优质教师团队,转变教学观念

在中职教育过程中,高质量的教师团队与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学校方面应加以重视,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引导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灵活巧妙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职业素养,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3.5深挖历史,共同品鉴,实现师生共同交流历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教师应深挖历史知识,与学生共同品鉴,共同分享、共同交流。在中职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合作学习,从历史内容中深挖文化宝藏,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从不同层面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与分析。例如,在学习古代贸易与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该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使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针对一些重难点,教师应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要与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文化能体现出不同的古人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例如,《诗经》是著名的古代诗歌总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之一,其风、雅、颂等作品中都散发着无限的传统文化魅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品鉴,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素养,促进历史知识学习。

3.6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实现历史知识学习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中职教育阶段中,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以历史知识内容为基础,积极组织课内外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科教学成效。实践可以检验教师教学的成果、学生学习的结果,以历史内容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学习当中的文化精神,让传统文化能伴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历史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并设置相应的奖项,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将历史事件与相关传统文化通过角色表演体现出来,让传统文化更加立体,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行列中[6]。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诗歌朗诵,如三国时期曹操的《短歌行》,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历史时期的文化作品。另外,学习文学艺术也是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从古至今很多优秀的诗歌、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物等都能体现出当时历史,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唐朝的艺术品讲解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并欣赏《步辇图》《仕女图》等优秀作品,从而进一步了解唐朝的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博物馆了解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或者参观古代建筑,从不同的途径学习历史与传统文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院校历史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在历史课程中的创新建设,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规范学生的道德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个人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中职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要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的重要性。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通过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封留才.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读本[J].人民教育,2020(17):77-78.

[2]徐礼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J].江西社会科学,2020,40(5):226-232.

[3]季璇,王诗根,马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的支持体系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5):127-129.

[4]王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的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6(5):42-47.

[5]王春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J].学园,2019,12(20):41-42.

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环境 节日 游戏 家园合作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传统文化,如《三字经》、《弟子规》等适合幼儿阅读的名篇,教会人如何做人、孝亲尊师、谦恭有礼、诚实守信等,这些传统文化教育了一代代炎黄子孙,使中国成为举世瞩目的文明古国,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当前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要让幼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优秀民族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为幸福美满的人生打下基础。那么,如何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创造合理的民族传统文化环境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幼儿大部分学习活动,受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影响。幼儿园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环境熏陶。因此,幼儿园大厅可以进行民族传统节日介绍,让幼儿了解我国各个传统节日的名称、由来及传统习俗;走廊可以不同民族传统艺术作品进行装饰,如剪纸作品、扎染作品和编织类作品等。通过这样的环境创造,让幼儿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和创作的乐趣,时时处处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区域中,可以为幼儿搭建小舞台,创设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墙饰和挂饰,提供相应的头饰、道具和其他操作材料,激发幼儿了解、模仿戏曲、皮影戏和木偶剧等传统文化的欲望,当幼儿参与表演时,整个过程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对民族传统文化有初步的印象,体会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乐趣。

二、开展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节日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民风民俗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风民俗大多与中国传统节日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如中秋节,可以展开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搜集中秋节资料、讲故事,让幼儿了解中秋节的由来、传说和过节的意义;同时,在园进行“中秋节”主题环境创造,通过环境布置进一步向幼儿宣传传统文化。又如在端午节来临之前,可以在幼儿园开展一次邀请家长一起参加的包粽子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给幼儿讲解端午节的由来,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增长民俗知识,了解浩烟如海的中国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同时使他们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另外,还可以进行节日联欢、亲子活动等,让幼儿通过动手制作、分享、讲述、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切身感知中华传统文化。

三、组织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主要的活动形式和探索世界的桥梁。在游戏活动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是幼儿园实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的民间游戏,如运动技巧丰富、在快乐中发展体能的民间体育游戏;朗朗上口、趣味无穷的民间语言游戏等。我们在组织幼儿做游戏时,可以将民间游戏巧妙地渗透到幼儿游戏中,使幼儿体会传统民间游戏的独特魅力。而且民间游戏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简便性,只要想做游戏,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民间游戏的道具一般来自日常生活,就地可取,如丢手绢、跳房子等。

四、展开切实有效的家园合作

在对幼儿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践行家园合作模式不仅可以促进教育成效迅速实现,而且可以拉近老师、孩子及家长之间的距离,便于今后教育工作顺利开展。首先,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义、实施方法及目的等内容,以家长的行为举止影响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定期举办家长学习班或者家园联系会等,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活力。其次,尝试开展学术沙龙、以某方面文化礼仪为主题的专题活动、文化接龙游戏等形式,激发孩子积极参与到文化教育中的热情和兴趣,让孩子在玩乐中对传统文化有初步认识,在教师和家长的耐心指导下提高对相应传统文化的兴趣;再次,带领孩子参观古典建筑、拜访老革命家、欣赏有意义的影片及围坐操场玩游戏等,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时间和空间,在结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风貌和民族特质的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让幼儿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他们健康成长乃至中华民族的振兴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顺利开展的良好策略与方式,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慧芬.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刍议[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3):52.

[2]左文霞.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郑和研究[J].科教文汇,2007(8):91.

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活动;现状;问题;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智慧结晶与精神血脉,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在信息化时代,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不断通过日益开放的校园文化渠道入侵大学生的行为意识,高校亟须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培育来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目前各大高校普遍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价值与意义,并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等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育人功能。其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设计出高质量、品牌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是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在大学生中进行了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405份,问卷回收率98.7%,有效率100%,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均衡,年级、专业分布合理,以调查数据为基础,探析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路径与方法。

一、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现状

1.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基本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95.8%的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其中有42.22%学生表示十分感兴趣,仅有4.2%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同时在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动机调查中有72.35%的学生表示参与活动是由于对活动感兴趣。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具备了最大的动力需求――学生兴趣。

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度却不乐观,只有15.06%学生表示非常了解,9.88%的学生表示不了解,75.06%的学生表示不是很了解。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知识的普及在校园中十分必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中传承的需求度调查中,只有10.86%的学生明确表示不需要在校园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89.12%的学生表示需要在校园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其中35.06%的学生表示非常需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认知调查中,开阔眼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被认为是参与相关活动的最大意义,锻炼提升个人能力、拓展交际、加深与同学的交流接触、增加团队默契等意义也被学生认可。这说明在一般校园文化活动意义的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类活动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2.大学生对本校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满意度

在调查中,只有11.11%的学生对本校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表示非常满意,表示基本满意的占46.91%,而不满意的占比高达35.56%,还有6.42%的学生表示不关心。其中,表示不满意的原因集中在此类活动数量太少、宣传力度不够这两个选项上。这说明,目前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质量还有待提升。

二、当前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1.活动数量不足

调查中有52.59%的学生将对学校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不满意的原因归于活动数量太少,目前,学校共有17个学院,只有个别学院有固定的传统文化类活动与传统文化类社团,学校层面也没有专门的传统文化节。以当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度来说,活动数量还有待增加。

大多数的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由学院支持社团举办,活动的主题、宣传、参与奖励、内容等各方面都处于较简陋的水平。首先,活动类型单一,大都是书画竞赛、诗词歌咏类,需要参加者具备一定的技能与知识积 累,将大批传统文化爱好者拒之门外;其次,活动范围较小,除个别校级活动外,大部分的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局限在学院、低年级范围内;最后,活动硬件设施配备不足,活动场地、参与奖励、服装道具等都有待完善。

2.活动品牌化意识欠缺

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是校园文化成果化建设、品牌化培育的产物,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意义,是一种影响较大、 深受师生喜爱和广泛认同的标志性、示范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它以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普及度区别于一般校园文化活动。调查显示,60.49%的学生建议学校增加更有吸引力的品牌活动,侧面反映出当前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化意识不足,没有打造出被学生广泛知晓、认可的高质量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活动。

三、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提升路径、方法

本次调查设计了两个开放式问题:“你所知道的我校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有哪些?”“如果让你组织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类的活动,你会怎样设计活动去吸引同学们参加?”第一个问题直观反映出当前学校各传统文化类活动的知名度、普及度,除汉字听写大赛、经典诵读大赛、曲艺专场等个别活动知名度较高外,被调查者列出的其他活动均为所在学院的院级或社团活动。被调查者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可直接借鉴到传统文化活动的提升路径研究中来,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创新活动设计

明确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活动目的;扩大活动对象,不仅局限于个别专业、年级、学院,以整个校园为对象来设计活动,增加活动参与率;丰富活动内容,可参照表1的调查结果,来选取活动内容;灵活设置活动方式,线上线下相互结合,可参照表2调查结果,多种方式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固定时间与随意时间相结合,形成固定的活动时间,如设置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月,提前征集各学院各社团的优质的、内容各异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方案在活动月集中开展,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活动氛围;其他时间同样鼓励各学院、社团自主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做好活动的费用预算、意外防范和效果预估,更要做好活动的总结反思,为下一次开展活动提供实践经验。

2.增加活动频率

根据调查,有52.59%的学生表示传统文化类校园活动的数量太少或宣传力度不够,因此应适当增加此类活动的数量与频率。首先,应鼓励扶持中国传统文化类社团的成立,并支持已有的社团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其次,每个学院应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并保持每学期1~2次的举办频率;最后,学校有关部门(校团委、学工处)可设立固定的传统文化活动月,并发掘优质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每学期或每学年定期在全校开办大型系列传统文化活动。

3.形成品牌活动

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的品牌化是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的关键点,泛泛的传统文化校园活动参与率低、影响力不足,不仅起不到传承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作用,还会浪费物力、财力和学生精力。传统文化校园活动不仅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学校至少要形成1~2个品牌活动,成为传统文化活动月的标志性活动。目前,山东农业大学的博雅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月中已经设置了传统文化活动版块,也征集了汉字听写大赛等一批优质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每年寒假的学生社会实践安排中也设置了寻根民俗风主题活动,活动参与门槛低,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结合,考评合理,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但还没有做好品牌活动的打造。品牌活动打造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是要选好活动内容,可参照表1调查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度选择;二是要创新活动形式,根据表2的调查结果,打造比较常见的歌舞娱乐类传统文化活动,同时发掘社会实践型的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寻根民俗风、非物质文化保护行之类;三是要形成固定时间,品牌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次两次活动就能树立起来的;四是加强活动的经费支持,选择品牌项目重点支持,在活动的宣传、设备材料、道具、参与者纪念品与奖励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活动质感。

4.注重宣传和总结提升

活动的宣传直接决定了活动的参与率,因此要注重活动的宣传,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不满意原因,“宣传力度不够”高达60.49%,常常是活动举办了,只有个别学院、社团学生知道,因此降低了活动参与率。目前,山东农业大学有本部、南校区、东校区三个校区,对活动的宣传以及学生的活动参与带来困难,但只要有足够的活动经费与人力、时间支持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在活动的宣传发动阶段不仅要注意宣传范围,更要提升宣传的质量,新颖别致的海报设计、简洁明了的方案展示、活动参与的奖励展示、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推送都可以迅速地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学生活动参与兴趣。另外,对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活动要及时考查活动效果,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根据活动现场效果及后期的参与者体验回访,及时调整活动的方案设计,对活动进行提升完善。

参考文献:

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目前,正处于初中阶段成长时期的学生,其自身文化底蕴、知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还并不深刻。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应担任着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培育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博大的民族情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述

语文教材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美德的重要载体,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大纲拟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国文字”,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据。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诗、词、曲、赋、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与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经典文化内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国历史文明的意义与伟大,从而形成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创作的《孙权劝学》《木兰诗》《陈太丘与友期行》等课文,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礼仪”,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是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最有价值意义的一种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解析

传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独特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弘扬历史发展遗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与艺术宝藏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与国家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渗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发展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帮助其形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等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目前,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入较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编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游山西村》;八年级的《核舟记》《孟子》;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屈原》等,这些文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仅可通过精心筛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句、词、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到良好的传统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心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以丰富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详细解读、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入研究文章内所撰写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掌握文言语言朴素简练的写作特点等。这样一来,不仅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篇章、国学经典,进行自由诵读、咀嚼体悟,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与消化,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实现传统文化外化于身、内化于行,铸造人格的支柱,在无形中实现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传承。其次,还应大力倡导读书活动,结合本阶段学生年龄特点与个性喜好,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课外读物等,要求其必须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比如,为学生拟定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组织参与一次读书交流会,利用假期时间,将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在上课时期进行朗读等,并为表现优异者先进典型奖、实物奖等,以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其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开展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文交流会、观看优秀历史人物事迹影视作品讨论会、组织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三)关注中国传统节日,利用传统节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型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此过程中,事先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知识,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体验、去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精神文化内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例如,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而并非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开展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综合型学习活动,让各大学习小组分别调查研究端午节的地方习俗与活动形式、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等。并进行收集、整理,在上课时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对端午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大意了解,讲述有关于端午节的趣事等,以便增进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了解,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5

受到市场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尤其体现在初级教育中。许多儿童和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越来越少,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被忽视,许多年轻的一代已经对传统文化失去了认知,这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因此,我国需要在小学教育中大力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过程当中不断向他们渗透我国优秀的思想和传统,使自古以来就滋养我国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并继续发挥其永恒的价值,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小学教育能够具有更加科学明确的目标。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浪潮和现代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我国小学教育存在着发展目标不明确,教育适应性不强的问题。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有众多的优秀美德,育人是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核心要求。在小学教育中增强美德教育能够提高学校和社会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程度,增强我国教师在教育中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尤其对于当前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来说,传统文化教学能够提供科学的育人目标和培养路线,使小学各方面的教育工作都能够围绕科学的目标来进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在小学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小学生在该年龄阶段具有独特的学习特点,他们求知欲很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我国的教育现实往往并不能满足他们探索事物的心理需求。

最后,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的道德和素质的提高。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思想,我国自古奉行“知书达理”的教育理念,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他们学习我国传统礼仪,提高人文素养,帮助改善日常行为和习惯。

二、当前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

小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非常信任教师,在他们心中教师是无可超越的权威,这有利于教师做好组织教学工作,顺利地进行各项教学活动。然而,有些小学教师自身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不太了解,或者关注点并不在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一些传统文化的糟粕,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偏离了应有的教学内容和方向,甚至使小学生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这显然不利于小学教育的发展。

三、增强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效果的途径

第一,在小学教育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是启蒙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这一阶段做好经典文化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一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注重教学方式的选取,避免盲目的灌输式教学。首先,传统文化教学需要教师在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精细的筛选和备课工作,选取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篇,同时通过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步骤使小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其中的基本精神。其次,传统文化的教学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讲授和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同时可以创新讲授方法,利用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全身心融入到传统文化教学中。

第二,进行传统文化教学需要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我国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捷便利地搜索到海量的学习资源。网络上的传统文化信息十分丰富,既有大量的文本资料,也有丰富的音视频资料,小学生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自主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丰富的知识来完善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6

教师是教育中的主体,也是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与开发的最主要承担者。贵州省共分布有54个少数民族,人口1255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6. 11%,是我国典型的民族地区。为了能充分了解当前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现状,本课题组编制了贵州省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选取黔东南州、黔南州、安顺、毕节等有代表性的民族地区农村幼教机构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060份,收回有效问卷992份。通过使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17. 0,初步归纳出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在课程组织与开发中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现状。

保教活动是幼教机构的主要工作,而保教活动内容也是幼教机构课程内容的最主要部分。因此,本土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整个保教活动内容中占有多大比例,是判断农村幼儿教师利用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现状的总体依据。经过调查发现,有47. 6%的教师认为本土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保教活动内容中占有一定比例,而认为占有较大比重的只有4%,更有16. 9%的教师认为没有任何体现。这一统计结果告诉我们,当前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幼教机构的课程内容,占主导地位的是现代的汉族主流文化,本土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所占比例有限。

教师是保教活动的组织者与执行者,作为保教活动的主体,教师个体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使用频率,自然也是衡量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程度的另一个依据。从调查中得知,经常使用本土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教师只有11.3%,绝大多数教师是有时使用,而有8. 1%的教师则从不使用。这一数据基本上对应了前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保教活动内容中的比例分析,说明了当前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的积极性不高,使用的频率较低。

利用频率体现的是教师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的数量问题,而教师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则反映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从问卷调查后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当前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尚处于低层次阶段。大多数幼儿教师注重物质性的民族文化资源,共有87. 1%的教师以简单的可感知的物质形态方式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如当作教具,或者作为环境创设的材料,或者作为幼儿的探索对象等。能够把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保教活动材料,并进行再开发的教师只有12.9% 。

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涉及几个方而的问题: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态度问题,即愿不愿意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供应问题,即有没有资源可以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问题,即如何去利用。这三个方而,都会影响幼儿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实际利用情况。

对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意义认识不到位。观念决定行动,教师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如何,或者说他们怎样认识幼教机构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意义,决定了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积极程度。从调查中得知,有75. 8%的教师认为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意义重大,非常有必要,但有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意义一般或没意义。由此可知,目前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幼教机构中,尚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学前教育发展的意义与价值,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他们在工作中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积极性。同时,在那些利用过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教师中,只有49. 2%的人的出发点是为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另外一大半的人之所以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是因为自身的兴趣驱使或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这种情况同样表明,一些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自然就不会有太大的热情。

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供应渠道不畅。保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专门机构一般在城市,在农村地区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大多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存在,这加大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的难度,如果没有相应的利用渠道,势必会影响幼儿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的实际效果。通过调查发现,有76. 6%的教师靠自己搜集整理来获取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只有16. 2%的教师能借鉴其他老师的资源。正因为要靠教师单枪匹马地去获得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所以在利用时给教师带来了困难。有69. 4%的教师认为,在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时花费时间最多的是准备获得材料。由此可知,搜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不便,导致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这已经成为影响教师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不利因素之一。

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力不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价值的认识,以及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供应渠道,会影响幼儿教师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积极性,而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力,则直接决定了教师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程度及效果。经过调查发现,65. 4%的教师在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动设计时,最有挑战性的工作是活动过程、方法策略的设计。这表明,当前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能力不强,一些教师之所以偏向于把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当成教玩具,根源在于他们难以找到更好的利用方法。经调查,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能经常对已有的活动方案进行及时调整的教师只有31.5%,大部分教师只是有时调整,极少数教师更是从不调整。总之,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的设计能力不强,以及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及时调整能力不够,正是导致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方式单一的重要因素。

(一)改变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方而,要让教师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激发教师在保教活动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心与担当意识。另一方而,必须让幼儿教师认同本土民族文化,激发其民族情感,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主动传承本土民族文化,以此实现民族文化在幼儿身上的代际传承。②

改变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价值的认识。在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及职后培训中,应该通过专门的课程或讲座,让教师知晓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尤其是作为农村幼教机构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要做到这一点,其前提是增强教师对学前教育性质的正确了解,帮助教师对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特征加以全而把握,知道本土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农村幼儿教育课程开发之间的内在联系。

帮助教师形成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正确认识。在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及职后培训中,加大有关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等方而的知识教育,让教师深切认识到多元文化共存的必要性,明白保护本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重大意义。

激发教师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在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及职后培训中,应向教师阐明农村幼教机构对于本土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让教师明晰农村幼教机构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农村幼教机构的工作人员,作为农村幼教机构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应该明白自身的文化传承者角色,明晰自身所肩负的文化传承的任务。

(二)建立与完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供应体系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挥统筹资源的服务功能。要让洒落民间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更好地转化为幼教机构的课程资源,必须搜集整理这些资源,让这些资源在幼教机构中得以共享,这涉及了资源的统筹工作。从现实情况看,这一工作只有地方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才能胜任。首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官方身份,通过与相关管理机构的协调合作,实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共享,即保证资源从其他部门向教育部门顺利流动。其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发挥好资源的分享协调功能,建立与完善幼教机构之间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保证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完善园本课程资源整合机制。在幼教机构层而,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需要一个完善的园本课程资源整合机制来支撑。各个农村幼教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以主管园领导或保教主任为首的课程开发机制,集合全园课程资源,按照学前教育的五大目标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归类整合,做到各班级教师之间的自由共享。

积极挖掘家长资源,建立班级课程资源库。家长既是幼教机构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持有者。因此,如何调动家长参与幼教机构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家长手上的课程资源,是民族地区农村幼教机构教师而对的一大任务。具体做法为:教师通过家访、家园互动等方式了解家长持有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并进行登记以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家园互动等活动计划,为家长参与幼教机构课程开发提供机会与平台。因此,幼儿园要诚恳地邀请家长对幼儿园的管理出谋划策,并参加力所能及的教育教学活动(如传授民间技术等)。③

(三)提升教师开发课程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