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危机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购危机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购危机管理

采购危机管理范文1

【关键词】 财务管理的要素结构; 财务管理的变革; 变革趋势

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将发生许多显著的变化,财务管理也不例外。财务管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构成财务管理的各个要素上,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行为,包括行为的目的、行为的主体、行为的对象、行为的方式等方面,研究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变革也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

一、财务管理的目标:从价值最大化向幸福最大化转变

20世纪是一个价值为本的世纪,在宏观经济层面是以GDP的增长速度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状态,这就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在微观经济层面,也就是企业无不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己任,或者以企业市价、或者以企业利润衡量企业的好坏。由于国家和企业的经济目标都是具有价值性的,所以,对政府和企业的考绩也无不以价值指标作为主要标准,作为行政人的政府官员和作为企业家的经营者,在经济上无不以追求价值目标作为其行为准则,价值目标贯穿在政府和企业行为的全过程。

进入21世纪后,人们开始思索追求价值是人类终极的目标还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如果是后者,不难发现追求价值并不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标,人们获取价值是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而这种生存和发展的最高状态就是人们能否感受到幸福,所以在微观上就有了花钱买幸福的通俗说法,在宏观上也有了不丹国王首提的国民幸福指数。尽管如此,人们也会提出疑义,如果人们获取的价值越多,幸福感就越高,那么价值最大化本身就是幸福最大化,手段和目标之间就达成了高度的一致,因此,没有必要再提幸福最大化的终极目标。而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所提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已经涵盖了企业所需要素的所有提供主体的幸福最大化,结论果然是如此吗?

事实上人们不难发现,价值作为实现幸福的手段,与幸福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完全的正相关关系。尽管美国人人均收入高于欧洲人,但是欧洲人的人均幸福指数却大大超过美国人;不丹是一个较为贫穷的国家,却在国民幸福指数的评价中长期位于世界的前列。而且,研究表明当人们的收入超过一定水平时,再增加收入不仅幸福指数不能上升,反而有下降的趋势。正由于价值最大化与幸福最大化之间存在这种差异使得人们不能把实现目标的手段直接作为目标本身。在宏观上,GDP的持续增长就转化为国民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企业价值最大化也转化为企业要素提供者的幸福最大化,特别是员工幸福最大化。当然,不可否认人们不能取得基本的收入将很难有幸福可言,所以,只有当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时,人们才开始由追求价值最大化转向追求幸福最大化。至于收入到达一定水平的边界可能因国而异、因人而异。与不丹相比,世界许多国家的人均收入都大大超过不丹,正因为这样,进入21世纪后,人们开始研究在宏观经济领域和微观经济领域如何实现将价值最大化向幸福最大化的转移。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们的一种正面的感受,这意味着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正如我们常说的勿以事喜而喜,勿以事悲而悲,指的就是主观感受。钱多不一定主观感受就很好,钱少不一定主观感受就很差。而正面的感受则意味着哪怕是遇到负面的事情,只要主观感受是正面的,人们仍然是幸福的,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警句就包含了这样的内涵。如果人们能从失败中找到经验教训并提出走向成功的措施,幸福也就油然而生。在财务管理中引入幸福最大化的目标并不是说企业不需要追求价值最大化,而是要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通过何种方式也能同时实现人们的幸福最大化。一个最为经典的案例是关于工资支付的频率模式。

在西方国家的许多企业中,工资的发放时间由过去的按月转变为按旬或者按周,这种改变原本是基于企业更好地组织现金流入流出,实现现金流入流出在数量上和时间上的有效匹配。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在月底一次发放必然会导致需要大量的现金,从而形成现金的支付压力。而按旬或者按周多次发放就可以分散这种现金的支付压力,实现现金流入流出在时间上的合理匹配。尽管如此,这种多次发放却也实实在在地增强了员工的幸福感。人们的幸福感是以幸福指数的高低进行衡量的,那么如何衡量幸福指数?

采购危机管理范文2

[关键词] 激励机制;科技人才;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0-0034-03

[作者简介] 陈丹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学。(辽宁 沈阳 110136)

随着经济管理的不断知识化,资产投入的不断无形化,技术创新的不断集成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人才作为知识和科技的载体,构成了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竞争优势的中介桥梁,科技人才也随之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和实现国家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人类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以科技人才争夺为核心的激烈竞争。然而,目前我国仍然缺乏一种激发科技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动力机制,科技人才中存在着激励不足的现象。为了最充分地挖掘科技人员的内在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知识的生产效率,必须把建立与完善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从国家的宏观管理与用人单位的微观实施两方面,构建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

一、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的宏观构建

科技人才工作潜力被激活的强度依赖于所处的外部科技环境,为了创造一种充满活力、宽松舒畅的科技人才的社会环境,政府应该形成一整套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框架体系,其核心旨在建立一个能准确反映科技人才的稀缺程度、广泛调动各界积极性的激励运作机制。

(一)完善可持续性的国家培养体系

能够维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必须呈现分层次阶梯状态分布,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全国性的技术人才培训体系,积极构筑面向未来的具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梯队:重点培养身处学术前沿、创新阵地的能承担完成重大研究项目和技术攻关计划的技术带头人才,实施“人才特区”政策,为科技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疏通跑道,使其尽快成长为能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坚力量;建立吸引国外高智力科技人才的技术移民政策与外籍人才在华长期居留制度,使我国成为国际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枢纽;培育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把每年定期评选出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人才纳入到组织人事部门的视野之中并实施重点培养,可以采用重大科技项目由“青年优秀科技人才为首席专家、以资深科学家作为顾问”的方法促进青年科技人才迅速成长。最后,对占科技人员总量60%以上的职业技术人员加大在职培养和进修培养的力度,使其不断加强技术积累。

(二)营造公平竞争的科研学术环境

科技工作的创造性和探索性的特质对科研学术环境的开放性和宽松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国为科技人才营造一个对外学术开放、加强学术交流、不断更新知识、讲求公平竞争,鼓励学术争鸣,尊重学术自由的宏观科研大环境,完善科技人才自由选题、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流程机制。

(三)强化科学技术的资源共享机制

政府应把强化科学技术的资源共享机制作为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扩大公共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包括科技公用信息平台、科技公共数据平台、人才储备信息库在内的科技信息平台,建立共建共享科技数据资料、科研基础设备、科技文献资源的有效运行机制,为科技人才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公共性基础技术、权威性通用资料信息、先进性实验基础设施以及优势互补的人才队伍,着力于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信息条件、物质基础和人才队伍。

(四)优化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制度

打破身份、所有制、地域、岗位、年龄、学历等的限制,完善优秀科技人才破格晋升制度,把以往职称评定中的以学历和资历为主的价值取向调整为突出创新才能、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的价值取向。笔者建议对于获得国家专利或实用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应该取消论文和专著数量的限制;实现评聘分开,取消专业技术职称的指标控制,由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自主确定专业技术职务的结构比例;逐步建立公开化个人申报、社会化绩效评价、差额性的专家评审和全员性现场答辩的办法,不断扩大职称评审活动的公开化程度和被评审人的知情范围,提高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公正性和规范性;取消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全面实行技术岗位的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对考核不合格者的技术职称实行降级或取消。

(五)构建多元发展的人才奖励机制

对于具有突出贡献的、地处边远地区的、身处艰苦行业的、成果转化效益显著的科技人员必须实行预期奖励。国家要通过多种渠道吸纳奖励资金,建立多元化科技人才奖励融资机制。在发挥政府奖励的示范作用的条件下,充分运用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和税收杠杆引导用人单位运用多种形式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

(六)建立自由流动的科技人才市场

国家应建成并维护大容量、多功能的现代化科技人才市场网络,通过经费资源和价格杠杆实现人才需求结构和实际配置形态的动态平衡,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聚集和吞吐国内外各类科技人才,完善科技人才的流动体系和服务体系,全面实现人才增量的市场化运作,实现科技人才与生产资料的最佳配置;建立国际通用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客观、公开、公正地为国内外人才流动和使用提供人才能力评价的依据;拓展人事业务,为科技人员提供社会化人事服务;配合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流动科技人员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业务。

二、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的微观实施

由于科技人才高增值性和特殊禀赋性,使其具有更高的社会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适当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奖励就成为用人单位有效激励科技人才的重要方式:

(一)优化配置科技人才,实行任职激励

对科技人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是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前提。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通过竞争上岗来促进各层次科技人才要素的优化配置,尤其对于重大技术项目的负责人或技术主持人可以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建立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可以设立重大科研课题首席科学家制度,既要发挥他们在领导科学决策上的参谋作用,还要发挥他们在技术进步和创新中的指导带头作用,每名专家要选择几名青年技术人员进行传帮带;建立优胜劣汰的分流机制,全面推行目标责任制,把人才考核与人才使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下岗分流保持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平衡与精干有效。

(二)合理安排工作设计,实行工作激励

工作设计是依据组织目标、组织状况、岗位条件、工作性质、人员素质等对个人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关系所进行的特别处理。有效的工作设计对于激发工作动机、增强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绩效都有着重大影响。科技人才由于学习性和创造性这一特殊工作性质渴望具有更强的工作自主性和自由性,因此对科技人才可以实行弹性工作时间,让其在工作时间的安排上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使科技人才将他们的工作活动调整到最具生产效率的时间内进行,并运用自我管理的方式激发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三)全面完善薪酬体系,实行分配激励

应该在国家宏观管理下,遵循人才的价值规律,依据“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原则设计如下科技人才薪酬体系:①基本工资。根据岗位责任的大小、人员能力要求的高低和工作环境的优劣等要素来确定岗位基本工资。②项目提成。根据技术项目的技术含量、难易程度、效益等因素来确定技术分成比率,科技人才在完成技术项目后一次性提取自己的劳动报酬。③期股期权。根据学历资历,以往的创新业绩、未来的科技投入等参照因素确定科技人才在企业的期股期权额度,这种方法运用产权分配方式将科技人才的长期收益和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捆绑在一起。④科技人股。科技人股是依靠科技物化机制按照科技贡献大小来进行实施分配的工资模式,当科技人才的发明创造、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发明专利等转化为企业利润时,企业与该员工实行长期性或永久性的利润分成,这体现了知识经济条件下科技知识成为生产投入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⑤设立津贴。对科技人才的技术水平和贡献情况进行考核并实行补贴。⑥柔利。企业提出一份包含了带薪假期、住房补助、进修培训、医疗保险及退休保险等福利项目清单,科技人才可在福利开支规定总额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福利组合”结构,实际福利消费与福利规定限额的差额可折发现金,这种制度能满足大部分科技人才的差异性需求。

(四)正确构建评价机制,实行评估激励

科技人才评价为奖励科技人才提供了参考性依据,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实现内在激励的基础性环节。首先,在构建科技人员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不仅关注直接的、近期的和显性的价值,更要关注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形态,从而克服目前科技创新中学术浮躁的短期行为。其次,近年来,学术科研领域存在着以论文的数量与级别、获奖的数量与层次论英雄的风气,将其与工资级别、福利待遇、职称评定直接挂钩,这种将科研活动等同于计件劳动的量化考核助长了学术活动的功利化、技巧化和庸俗化的现象。因此,技术成果的评价指标要从以往的以数量为主转变为以获得发明专利为主,引导科技人才到科研和生产一线去推广新技术成果,鼓励他们在市场中实现其价值。再次,在设计评价模式时,要注重研究人员对创新实际贡献的评价,改变目前按照课题组排序进行奖励的做法,以促进科研人员协作关系的构建和研究团队的形成。最后,在运用评价结果时,要依据考核结果对科技人才进行动态管理,切实保证科技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五)建立科学培训机制,实行培训激励

目前“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不断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员工“终身学习”的实现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已成为用人单位竞争的利器。有效的培训即是实现科技人才人力资源保值增值的有效举措,又是用人单位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现已经成为用人单位一种激励和留住科技人才的重要方略。用人单位在构建培养机制时,要遵循用人单位发展规律和优秀科技人才自身成长规律,坚持“优秀人才优秀培养,重要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方针对现有科技人员分期分批培训,灵活采用自学自修、学历研修、挂职锻炼、国外交流、远程教育、工作教练、职务轮换等方式,通过“学以致用”精神的倡导、奖励机制的建立和人力管理部门的督导,促使科技人员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工作绩效,实现科技人员科学技术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运用动态管理方式保持培养对象的滚动发展。

(六)推广“职业生涯设计”,实现发展激励

科技人才是一种经过高成本教育和工作历炼而培养出来的具有创新秉赋的特殊人力资源,工作对于他们已经不光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因此,只有推广科技人员“职业生涯设计”,为他们提供挖掘最大潜力和建立成功职业的种种机会,使其在工作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的满足中焕发出巨大的工作热情。对于科技人才应该实施双轨制的职业发展规划,在单位内部打造职业通道来设置科技行政管理职务和科技专业技术职务两条职业发展道路,让每个科技人才都能找到体现自身价值的最佳发展路径。

(七)推进企事业文化建设,实行环境激励

企事业文化建设借助环境诱导和舆论压力产生出一种外在硬性管理所无法比拟的激励动力。由于科技人才具有追求自我实现的群体特征,从文化层面对科技人才实施激励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营造一种“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使科技人才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得到尊重的荣誉感,以环境为载体充分激励科技人才;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使每一个科技人才明确地意识到为祖国科技事业做出自己应有贡献是科技工作者最高的荣誉,让科技人才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人本主义为指导,在充分相信并依靠个人的自律能力基础上,运用一种平等交流、情感沟通等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去激发科技人才;按照科技人才技术创新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及成果价值,授予技术专家、技术带头人、事业成就奖、终身荣誉奖等荣誉称号,实现荣誉激励。

参考文献:

[1]王强.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2]刘佛翔.对科技人才流动与发挥作用情况的调查[J] .沈阳大学学报,2003,(9).

[3]魏杰.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J].国有资产管理,2001,(8).

采购危机管理范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采购审计管理 预算 计划

伴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相关管理制度也得以逐渐建立和完善。采购审计管理作为把控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过程的合规合理性的重要管理制度和有力的保障,在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延伸财政支出监督职能,规范政府消费行为,从源头抑制腐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阐述采购审计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讨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管理制度的相关举措,以期更好地开展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工作,发挥政府单位为人民服务的职能。

一、采购审计相关概念阐述

狭义的采购审计是指物资采购审计,即指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物资采购各部门和环节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等所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这里所称的“物资”是指组织在产品生产、基本建设和专项工程中所使用的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配件和设备等。

广义的采购审计包括物资采购审计以及基建审计、合同审计。

二、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管理制度构建探究

(一)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的主要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管理工作内容繁多,涉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多个部门,其主要内容根据采购流程的流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审计:一是对采购计划进行审计。主要审查公司采购部门物料需求计划是否合理、科学,与实际上的生产计划是否一一致,是否存在偏离实际的情况;对采购数量、采购时间、运输、使用、质量是否有保证措施;二是采购询价审计。每个材料是否有不同供应商的成本比较,是否做到货比三家,甚至N家;三是采购选择审计。供应商的生产状况、质量保证、供货能力、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的调查。对于一些长期合作过的供应商,是否每年对供应商进行周期性的评审,包括供货质量、工程能力、履行合同次数、准时交货率、价格水平、合作态度、售后服务等进行评审;四是合同的审计。审查合同的内容和交货期执行情况,是否有完整的收货、验收的原始记录,是否严格按合同规定付款。如有与合同不符的情况,是否及时与供方协商处理,对不符合合同部分的货款是否拒付。是否对有关合同执行中的来往函电、文件都进行了妥善保存,以备查询。五是验收入库的审计。是否对收货、入库、发放过程进行验收控制;对不合格品控制执行情况审计,审查是否对发现的不合格品及时记录,是否及时反馈给供应商,供应商的处理方式是什么;是否保持一定的产成品存货以规避缺货损失;是否保持一定的料件存货以满足需求增长引起的生产需要;是否建立牢固的外部契约关系,保证供货渠道稳定,降低风险,规避成本。

(二)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管理制度构建举措

1.深化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意识。把好钱袋子,是当前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关注的重点,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其为人民服务义务的基础和前提。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事业单位,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单位,是非营利性的单位,其主要职能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成本,时期保持一个合理、合法的范围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其采购工作以及后面的采购审计工作,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成本方面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流程,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各个部门和所有人员,行政事业单位全体人员应当深刻意识到采购审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全员关注采购审计管理工作,全员配合采购审计工作,全员监督采购审计工作,让采购审计工作得以更好开展,发挥成效。

2.完善采购流程相关管理制度。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行事的依据,也是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有序运转的重要手段。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管理制度,首先应当对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流程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推行,对采购流程中的采购计划――即预算制度;对采购流程中的询价环节――即价格控制制度;对采购流程中的采购选择――即供应商管理及准入制度;对采购流程中的合同管理制度;对采购流程中的验收入库――即出入库管理制度。对以上各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都应当予以重视,并合理制定,落力推行,并不断检验成效加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意识到制度在规范采购流程,监督采购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制度的形式将采购中的各项规定、流程不断细化并加以落实,做到采购审计整个过程有据可一,有据可查,有迹可循,有责可究,真正做到采购审计人人监督,公正透明。

3.提升采购审计人员素质。人才是一个企业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板块,行政事业单位要做好采购审计工作,发挥采购审计工作的真正效用,采购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就应当重视对采购审计相关人员的招聘工作,专门针对采购审计工作的人员要求招聘具有专业能力的优秀采购审计方面的专才和人才,严格人才准入制度。其次,在采购审计工作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对人才的培训和提升,通过定时和不定时开展的内部和外部培训,不断提升采购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更新和优化采购审计人员的理论和技能体系,使采购审计人员在理论和实践上能够与时俱进,不断精进,不断优化。最后,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审计人员考核机制,实现有奖有罚,优胜劣汰,赋予采购审计人员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推动他们更好、更积极地做好采购审计工作。

4.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评估考核制度。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采购审计管理评估考核,行政事业采购审计管理工作就没有全力执行的动力和压力,也没有发现问题和不断完善的可能。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定期对单位采购工作展开审计管理,对采购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予以整改和处罚,对采购审计中做得好的部门予以表扬和奖励,并将单位采购审计结果与员工工资直接挂钩的形式,强化员工采购审计概念,提升单位采购工作的成效。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对采购审计管理工作本身及其负责人员展开评估考核,检验采购审计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效,采购审计管理工作的具体成效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管理工作加以不断改正和完善。

三、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也得以不断改进完善。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完善,民众对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和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面对当前形势,行政事业单位唯有不断完善自身各项管理制度,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才能更好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能,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趋势,成为百姓信赖,人民称赞的好政府,好单位。

参考文献

[1]吕震,张秀娟.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浅析.当代经济,2009年第16期.

[2]赵志瑜,马正恕.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问题思考.财会通讯,2013年31期.

采购危机管理范文4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监督;预算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识码:A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的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1998 年颁布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于规范体制转轨初期的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和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医疗机构的运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活动也更加复杂,迫切需要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会计制度,准确核算反映财务信息,满足各方面管理监督的需要。

为此财政部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制定印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财社[2010]307号)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财会[2010]26 号),自 2011 年 7 月 1 日起全面执行。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同时考虑到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的差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区,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实现强化财务监管和会计监督、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二)意义

1、会计集中核算能够更加客观的反映收支情况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发展时候要确保收费项目的合法性同时要杜绝乱收费情况的出现。集中核算制度能够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会计收支活动更加客观的反映,这样可以避免自行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出现隐瞒的情况。会计的集中核算可以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违规做法被有效的控制,同时也能更好对国家的资产进行保护。会计的集中核算也能更好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更好地监督。

2、会计的集中核算是核算业务更加的专业化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按统一的标准和流程进行会计核算,使核算业务更专业化。还运用权限设置等方法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较好地执行了会计法有关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有关制度。同时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独立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外,使其具备更好的独立性,会计人员能够更好地行使监督职能,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收入核算有差异

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收入直接由收费员缴入中心专户,缴存专户后,不少收费员未能及时与医院报账员进行结算交账,造成医院报账员无法及时与核算管理中心进行收入报账和结算,不少单位要等到月末截账后才把收入交到核算管理中心报收入账,造成核算中心的账面医疗服务收入与实际收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医疗服务收入与报账收入有差异,直接影响了收入核算的及时性。

(二)财务管理成本相对提高

由于会计核算管理中心在县城,而卫生院离县城都有一定的距离,无论是申请付款、现金报账还是其他事宜,卫生院都得派人到县城办理。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解自己的收支情况,仍然需要建立一定的账户,并有一些人员进行管理与核算,事实上形成了两班人员和两套账户管理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物力成本。

(三)财务管理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发票管理不健全,签字不完善、白条入账;支出口径不统一;计提费用不规范,有的提,有的不提,标准也很随意;津贴、夜班费标准不统一;滥发奖金等。由于管理的缺失,加上财务人员水平限制,导致账实、账账、账表不符,也有用电子表格制作报表,公式错误导致数字错误,也有账务处理不及时导致收支不配比等,财务信息失真。

(四)会计监督仍然乏力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收支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发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核算管理中心的每个会计人员都担任多个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整天忙于报账、记账,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履行监督职能,加上制度、规范、流程、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监督没有完全到位。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预算控制

核算中心应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按综合预算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单位综合预算。单位预算的编制,应着力体现单位年度工作目标,确保年度目标有预算的支撑和保障。建立预算实际执行率的考核制度,从收入和支出预算符合率、预算收入支出配比率、重大项目执行率和预算符合率等指标来控制单位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及实际执行率。完善预算调整机制,凡涉及预算重大调整的,如支出预算超比例增长、改变项目用途或支出总额等,应按预算编制和批准程序进行调整。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定期由核算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两个不同层级的分析。核算中心重点从横向进行主要指标的分析比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围绕单位年度目标进行纵向分析比较,分析差异原因,采取提出改进措施,并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参考依据和年度考核的内容。

(二)强化基层单位内部财务管理

加强与完善各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已成当务之急,提高其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水平,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打破以前的思维模式,接受新生事物,并创造性改进工作。充分发挥各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得到他们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和有效,使基层单位内部财务管理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三)增设出纳岗位

在基层单位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出纳人员,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这是实现基层单位会计内部监督最有力的途径之一。同时,《会计法》规定了单位应当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而现行的财务集中核算模式取消单位会计岗位,只设报账员一职并不符合其相关要求。一个单位只有一名报账员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会计造假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增设出纳岗位,一方面出于内部控制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其毕竟置身于单位内部环境,对单位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性有所掌握,为会计造假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建立信息制度

针对会计信息的不完整情况,在核算中心建立会计信息制度。由核算中心依托会计核算软件提供的分析模块或自制分析表单,定期提出主要会计信息情况表,经由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核对修改后,向有关方面提供较为完整的会计信息,供主管部门、基层医疗单位分析参考,以填补空缺的会计信息链

(五)加强会计监督管理

1、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监督

建立月度经常性支出计划和项目支出计划审报制度,每月末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年度预算的安排,提出下月的经常性支出计划和项目支出计划,核算中心不提出反对意见即作为认可并实施执行,非特殊情况不得超越月度支出计划预算,以控制预算执行节奏。

2、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机制的监管

将监管的重点放在现金、物资、项目支出等方面,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制度,从印鉴、支票、收支日报、采购等方面落实内部控制制度。

3、加强管理中心的监督力度

通过管理中心的工作流程改造,改变一个人管若干个机构全部核算的模式,在会计核算前后台分工的前提下,按制单、复核、录入、校对、核算、分析、监管进行分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监管中。

参考文献

[1]郝春.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财会制度的探讨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1.7.

采购危机管理范文5

一、分析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基层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下,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补助力度,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运转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资金保障。一方面,这有助于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更充足的资金完善自身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基层人民带来更多的便利。

其次,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优化内部绩效管理,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基层医院的财务管理素质并不完善。在医疗改革不断进展的过程中,这种问题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影响了基层医院发展的进程。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将会进一步实现公开、透明化,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更加的清晰和明确,提高了医院内部的公平性,更有利于基层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也能够得到更有利的维护,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使得基层医院有更加充足的资金完善医疗环境、基础设施、人员团队等,继而提高了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切实为百姓服务。

二、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基层医院财务管理的具体策略

为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水平的提升,需要让基层卫生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了解财务创新对医疗改革与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基层单位需要积极招收具备财务管理经验和能力的专业人才,突出财务管理工作在医院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本院的财务管理者,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训,提高其财务管理的专业性,打造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另一方面,为保证医院财务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考核制度,定期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业绩成效进行考核与评估,并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予以相应的奖励,反之则要接受适当的处罚。

其次,基层卫生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财务预算的管理,确保财务的收支平衡,尽可能扩大盈利空间。预算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的前期编制以及后期执行两方面,而编制的合理性也直接影响了预算的执行度。为此,财务人员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基层卫生机构在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因素,包括基层的经济水平、国家政策、市场状况、医院业务水平等。同时,预算编制者需要结合医院今年内的基础设施使用情况,科学预测阶段内医院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使用情况,并套用人事部门工资定额标准和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计算生成,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严谨。在预算执行阶段,财务管理者需要严格把控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如果实际支出与预算不符,需要及时找到具体原因并进行记录,提高下个阶段内财务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再次,基层卫生机构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收入、支出和结余的管理水平,确保医院资金的充分利用。财务人员可以将这部分工作分为财务支出、财务收入、财务收支结余三方面管理内容。基层卫生机构的收入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医疗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及其他收入,财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新财务会计制度的标准,对这几项内容进行分别的核算,为保证准确性,每天都要进行收入清算,并在月底对收入情况进行总体的分析。财务支出同样需要在新财务制度的框架下展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出主要包括医疗支出、公共卫生支出两部分,进一步明确阶段内医院的成本及收益情况。收支结余的计算需要充分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遵循新会计制度的相关标准。当收支结余为正的情况下,需要按规章制度提取专用基金。当收支结余为负的情况则需要通过事业基金弥补,不可以进行其他分配。

最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充分的做好对负债资产的管理,主要从负债和净资产两方面展开,为确保基层医院的正常运行,财务人员需要定期对医院的资产状况进行清查,并将负债情况调节到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基层卫生机构需要进一步完善关于固定资产的报废手续,尽量减小医院面对的财务风险因素。同时,需要对医院的专用基金、事业基金、财政补助结余加强管理和统筹,将其应用到适当的地方,保证基层卫生机构的正常、顺利运行。

采购危机管理范文6

现代经济环境中,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的主体,并且市场经济中各个行业、单位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生产经营活动作为企业单位的主要活动,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成为了其保证生产经营活动高效、稳定进行的关键。只有保证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才可以保证内部资金管理的效果,保证企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自身也具有一定的职能作用,可以对于企业的管理过程提供综合、全面、系统的反映,并且实现对企业的监督与控制,保证企业经济秩序的政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获取能力。地质勘查单位对于我国的基础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内部经济结构的改变是保证其长足发展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变化,客观条件的影响下,地质勘查单位也必须实事求是的对于自身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构建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一、地质勘查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地质勘查单位作为市场经济当中的主体之一,要想真正的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就必须对于现有的权利、责任制度进行分割,并且实现政企分开,并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地质勘查企业要想真正的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就必须做好内部管控工作,构建与自身管理体系相符合的财务管理体系,对于自身生产过程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保证地质勘查单位的长效发展。地质勘查单位主要是针对于一些资源、地质等进行勘察,并且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相应的资料与技术服务。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地质勘查单位其自身的经营机制和资本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得到凸显,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更好的生存,成为了决定其生死存亡的重要关键。对于我国地质勘查单位来说,其主要性质是事业型单位,并且同时具有企业行为活动。地质勘查单位的收入来源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了国家财政拨款与地质勘察活动营收等。地质勘查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两部分。地质勘查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其自身成本控制、资金的管理、纳税筹划、业绩考核等多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措施,是促进地质勘查单位良性运营的重要关键。

二、地质勘查单位的财务管理现状

(一)财务管理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现阶段,虽然很多单位自身都具有不同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其制度本身还存在很多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不能针对现有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逐一的解决。大多数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中,管理方法较为笼统,并且管理制度不够先进,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具体需求。其管理制度缺乏足够的管理职能,并且单一的围绕传统会计制度开展,不够全面与合理。

(二)财务管理意识仍需进一步提高

很多财务管理者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意识,并且对于内部资产管理缺乏足够的规范性。在很多企业的项目资金管理过程过于随意,缺乏足够的掌控能力,并且对于固定资产控制不够严格,购建与管理不够平衡,内部资产管理与维护的问题颇多,相关地质单位的财务管理意识不够先进。

(三)财务管理能力仍需进一步改进

很多地质勘查单位,其财务管理工作的内部控制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很多内控制度存在不足,并且内控制度也缺乏明确的管理条款,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忽视实际情况,造成了现有规章制度的落实不力,内控工作的目标难以有效的实现。其财务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并且针对于一些需要相关部门配合较多,操作复杂的工作上,其财务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多样性,不能对于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与落实,财务管理过程不够高效。

三、地质勘查单位的财务管理思路

(一)对于现有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地质勘查单位要积极的进行改革,并且对于现有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大力推进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开展。企业管理人员要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清晰、明确的认识,并且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关系进行梳理明确,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发挥提供良好的空间。现阶段,我国国情决定了地质单位自身改革的脚步不断推进的形式,并且逐步完成了企业改制的过程。地质单位必须要真正的进入市场,实现市场化管理,并且针对于市场的具体续期,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与此同时,地质勘查单位自身也要做好内部硬件方面的升级与维护工作,对于固定资产进行合理的管理,减少内部成本消耗,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合理进行。另外,我国法律法规政策环境也是出于不断变化当中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也要积极的适应相关政策的变化,并且对于一些既存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做好管理制度上的调整与补充。

(二)提高财务管理意识

高水平的财务管理意识,是内部管理工作的重点。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认识到其对于地质勘查单位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之前,还要做好相关预算管理,并且通过事前控制措施的有效制定,保证后续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关管理人员要进行积极的组织人员进行预算编制,并且与各部门进行深入的沟通,细致的研究地质勘查单位的业务特点,做好相关材料的收集工作,并且积极采纳相关部门的反馈,加强后续预算的执行过程。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要真正的重视单位利益,并且将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作为自身工作的目标和 原则。财务管理部门要真正的做好把关,将预算进行落实,通过不同的收支管理手段,减少地质勘查单位的运营成本,保证资金流畅供应,提高相关投资项目的收益水平。另外,地质勘查单位还要做好日常成本费用支出的审核工作,加强预算控制,营造节约的生产风气。

(三)加强财务管理内控能力

地质勘查单位自身要加强内部管理控制水平,对于相关资产使用、处置与维护的情况进行统一的规定,做好相关的管理流程与办法。现有资产管理制度中的疏漏要进行及时的处理与完善,保证相关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保证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工作具有足够的依据。地质勘查单位在落实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做好相关责任的细化,并且分配好相应的工作任务与资产管理任务,落实相关管理责任。对于地质勘查单位的资产管理过程,必须要实现细化管理,对于任何一项资产都需要严格进行监 管,保证责任分配细化,避免公共资产私人乱用情况的发生。相关管理者要切实的围绕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来开展相关管理工作,保障内部资产管理的严肃与权威。相关领导干部还要做好资产管理的监控工作,并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作为地质勘查单位的重要管理内容来说,其资产是其单位内部的重要资源。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指派专人进行资产管理工作,并且做好相应的数据分析工作,为单位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在进行内控管理的过程中,要对于各项工作的成本进行管理,并且通过有效的财务控制手段,对于内部使用资金进行科学的管理,通过制定有效的衡量标准,减少勘查业务的具体成本,进而有效的通过地质勘查单位的效益。地质勘查单位自身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的发展,强调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让地质勘查单位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长足的发展。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使得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地质勘查行业自身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较多的机遇。地质勘查单位自身作为专业的地质勘察机构,其对于工作效率和单位组织发展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新时期新的经济背景下,地质勘查单位必须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外界环境的需求,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创新财务管理思路,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自身价值,最大限度的优化生产经营过程,保证地质勘查单位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震屹.浅谈如何提高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J].吉林地质,2010(3).

[2] 郑臣俊.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和财务控制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2).

[3] 李延平,何军良,李光文.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改革雏议[J].价值工程,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