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基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基因范文1
关键词: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保护;更新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rural landscape with region culture is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inheriting local culture which is of great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value. The protec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scholars. The paper proposed to use the planning idea of "gene - syntax" and the planning ideas of inheritance,update, integration, promo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concept and present problems to protect and update the traditional region culture landscap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ountry ; territory cultural gene ; protection ; update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1-87(5)
引言
乡村是人类为了适应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形成的人类聚居地的一种最基本形态。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乡村景观不断的演变,形成了各自特有的个性。乡村空间在演变的同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类型,这是历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这些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作为乡村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景观财富,记录了当地人们活动的历史,表达了当地特有的精神。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传统文化的破坏范围也从城市蔓延到了农村,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在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击下日益衰弱,乡村景观趋同化现象则日益增多。传统乡村特色在逐渐消退,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传承和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在当今乡村发展期,迫切需要探索乡村传统地域文化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1 相关概念与内涵
“景观”最初的涵义是指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近代地理学创始人洪堡认为,景观是“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域综合体”,是特定地点所能看到的全部地表[1]。而文化景观是在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它与人类历史文化活动息息相关,具有典型的地域性、连续性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乡村是世界上出现最早、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域类型,它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景观风貌。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范围内,农田、水体、村落、道路等不同类型的景观相互组合,是聚合自然景观、聚落景观和经济景观特色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是大地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是存在于特定的乡村地域范围内,受地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记录乡村地域人类活动历史和传承乡村传统地域文化的载体,保存了大量的物质形态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传统习俗[1]。传统乡村地域景观在特定地理环境和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地域性、文化性、农业生产景观、土地利用景观和聚落景观等景观特征。例如中国江南水乡(图1)、皖南的风水古村落景观(图2)、云南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景观都是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景观,体现了乡村地域的传统特色。
2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物质景观的损坏、消失
近年来,部分地区的农村建设盲目地模仿城市,建成的新村整齐划一,原有的田间小路被改成宽阔的柏油马路,随处可见的绿地被水泥广场取而代之,水渠、池塘、原始地貌……那些牵动我们乡愁的记忆逐渐被抹掉,乡村浓郁的风土人情味逐渐丧失,延续千百年的传统被斩断。在城乡建设过程中,传统乡村风貌的保护没有受到重视,致使不少建筑遗产以及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脉络被破坏。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指导,村落的地方性特点弱化,乡村聚落意象模糊。一些乡村聚落在总体布局中过于重视生产和生活功能而忽视其文化和景观美学功能,导致乡村聚落趋同化现象严重。院落空废、空心村、村落整体迁移而废弃、建筑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的空废、传统民居废弃式发展现象也日益增多。
2.2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遗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语言服饰、、传统技艺等,是传统乡村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据资料显示相当一部分生活在城镇中的少数民族居民已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云南彝语断代现象相当严重,代表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民族语言正在严重流失[3]。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城市化的脚步踏入乡村,传统乡村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新生事物快速蔓延,改变了传统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直接导致了本土传统文化被忽视和遗忘[4],乡村的风土民情也逐渐消失,民族服饰逐渐消亡……
针对乡村景观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采用“基因・句法”的方法保护脆弱的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解决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的问题。
3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组成
“基因”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是生物体遗传的最基本单位。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用“Meme”概念来说明文化传承中的基本单元,翻译为“文化基因” [5],将基因这一生物学概念应用到文化传承中。文化基因作为决定文化系统传承和变化的基本因子,对文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传统地域文化基因作为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的基本单元,其形成与发展,对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
依据基因的形成过程(碱基-核酸-基因),逐层分析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的构成,最终提炼出传统聚落、乡土建筑、地域特色农业、历史文化遗迹、传统生产交通工具、民族服饰、传统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地方戏曲文艺等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
4 构建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保护句法――以西递村为例
在语言学里,“句法”一词意指一种可以创造意义的词的组合排列方式,研究的是句子的结构[6]。正如词只有组成句子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乡村文化基因表达也需要一定的“句法”结构来实现。本文将“句法”模式的理念应用于规划设计中,通过梳理乡村地域文化脉络,解读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进而寻找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句法结构。
4.1 西递村文化基因解读
西递村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因三条穿村而过的溪流和村西的古驿“铺递所”得名。依据徽商经济发展而兴起的西递村,有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建筑,是居住型聚落的典型,有着“中国明清居民博物馆”、“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基因。其中徽商文化、聚落文化、风水文化、宗族文化、手工技艺等是其文化基因中的主体基因[7]类型。
4.2 构建保护句法
4.2.1 整合地域文化,定位村落特色
传统乡村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脉,只有充分了解其历史文脉,整合地域文化,才能准确确定其价值,获取景观基因信息,从而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在深入了解乡村地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基础上,对当地现有资源进行实地调查,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产资源、人力资源,扎根于日常生活,让农民参与其中。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一村一品,不可生硬模仿、套用。如周庄和同里古镇虽同具江南水乡特色,但周庄在历史上以商贸著称,而同里则着重突出江南水乡居住型城镇及名人故居的特点。
通过解读西递村历史文脉发现,村落始建于北宋,发展于明朝,鼎盛于清朝,是徽州地区典型的以宗族关系为纽带、以徽商经济为支撑的聚族而居的传统古村落[8] 。虽村中多数祠堂、牌坊、古民居在多次劫难中被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基本上保持了其原始村落风貌。在传统文化日趋衰弱的今天,传统乡村的发展应更加注重其传统文化品位,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传统乡村风貌得以保存。
西递村特色定位应重点突出其文化价值,深度挖掘居住文化,打造以居住、旅游为主要功能的皖南特色村落。既要注重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历史环境及风貌特征的保护,又要重视传统文化品牌。保护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的自然空间意境和皖南传统村落风貌(图3)。
4.2.2 隔离控制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乡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村内蕴含的文化基因应实施有效的隔离保护。要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肌理、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经济和技术等方面。通过整合乡村地域文化基因,确定保护的大方向和保护的内容。根据保护范围内物质载体的遗留状况和分布状况进行现场调研,将传统乡村文化景观按现状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非核心保护区。对能完整反映该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的核心区域的保护应从整体环境入手,保证其完整性,并在在保护方式和措施上应予以特别的重视与对待。非核心保护区域是相对核心保护区而言,主要是针对其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应有选择性[9]。
对于非核心保护区域,在改造中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保持当地特色的前提下保持延续有助于体现历史风貌的部分,对其落后和破旧的部分予以更新和改造。例如南阳的石头村,将传统建筑较集中的区域划为保护区加以保护,而对历史文化价值不是很高的区域则区别对待。
在西递村的保护规划中,为了有效的保护其文化基因,营建文化基因传承的语境,将村落划分为古建筑保护区、宗族文化体验区、农家生活体验区、生态休闲区等若干区域。
古建筑保护区主要以现存明清建筑为主,是重点保护的区域。对于此保护区内的牌楼、走马楼、园林建筑、传统民居(图4)、牌坊(图5)、道路格局(图6)、石板路等居住文化基因实施全面而有效的保护。本区围绕凌云阁、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仰高堂等民居古建筑展开(图6),再现历史情境,让游客在体验明清建筑的典雅精致的同时,感受历史场景,体验历史生活。对于该区内部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古村整体环境相协调,体现地方特色,尽量避免现代材料过多应用而与古村风貌冲突。
宗族文化体验区则以追慕堂(图7)、胡氏宗祠(图8)、敬爱堂(图9)、黄氏祠堂等祠堂建筑为主体,让游人体验聚族而居、宗族自治的宗族文化氛围以及宗族文化对西递村发展的影响。
生态休闲区作为村落与自然的过渡带,在村落整体风貌的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区在不破坏山林植被及山水环境的基础上,为游人提供耕种、采摘、捕捞、烹制等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心理追求(图10、11)。
4.2.3 村落更新发展,促进全面提升
时代的发展使得村落原有的空间结构和功能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村落更新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村落的更新过程中,村落整体布局、建筑形态、街巷等仍然是人们对乡村地域特色直接的感应对象,注重对传统地域特色的保护和提取应用是更新的关键。文化的传承并不排斥发展,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保护的目的。传统村落的更新要在保留其原始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同步发展。这意味着需要对聚落内部进行创新改造,以适应居民当前的要求;对聚落外部空间要加以整合,以使其在景观结构及建筑空间上更好的与周围环境及聚落中心相协调[10]。例如苏州博物馆在材料色彩和建筑形制上通过提取苏州传统建筑文化基因符号使得苏式建筑的风格得以延续,而建筑主体材料和结构则使现代文明得以体现,既有地方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感。农村聚落只有持续地改进其功能与形式,才能得以生动地保护和发展[11]。
西递村近年来的发展基本上做到了新旧分离,对传统建筑比较集中的古建保护区实施全面保护,使得村落的原始风貌得以保存。但在保护的同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其内部进行功能更新,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来适应居民生活和旅游发展的需求。而新村的建设既要在整体风貌上与老村保持一致,又要在功能上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的需求。这就要求新村的建设在建筑的布局形式和外形结构上对传统建筑文化基因进行吸取提炼,通过体块之间虚实相间,高低错落有机结合,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感的新建筑形式[12]。在建筑工艺上注重地方材料、传统技艺的应用,塑造地域特色。同时要适当引入新的元素,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时代在不停的发展,我们传统乡村的建设也要不停的提升,以期为村民创造出更加适宜的居住环境,促进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提升。
结语
乡村的发展对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对乡村特有的风貌和文化景观的延续大有裨益。本文运用“基因.句法”方法对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进行保护,解读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构筑整合、传承、更新、提升的“句法”来保护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以期为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艺惠,陈田,王云才.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08(6):90-96.
[2]杨洁,杜娟,周佳,周波.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解读――以林盘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1(12):44-47.
[3]普丽春,沈静.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调查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5(39):64-68.
[4]郭栋桦.传统乡村文化景观传承保护研究[D].郑州:河北农业大学,2013.
[5]冯天甲.文化基因在五大道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中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2010.
[6]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胡最,刘沛林,申秀英,等.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单元表达机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6):96-101.
[8]陈晓东.黟县西递村外部空间构成与解析[D].南京:东南大学,2004.
[9]董新.乡村景观类型划分的意义、原则及指标体系的建立[J].人文地理,1990,5(2):49-52.
[10]刘凯红.基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以河北北部山区为例[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10.
传统文化基因范文2
关键词: 传统节日文化 失落原因 解决对策
中国传统节日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系列节日,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长期以来不仅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而且以达观向上、蓬勃热情的文化内涵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1]。然而,种种因素导致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意识日渐淡漠,传统节日文化的失落现象日渐凸显。
一、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现状
虽然中国传统节日众多,但现在一些年轻人只知道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常提到的传统节日,对于像上巳节、中元节等传统节日闻所未闻,其中所赋予的精神内涵就更不知晓了。许多传统的中国节日文化只剩下了吃穿文化,把传统节日演变成了“饮食节”“狂欢节”,春节吃水饺、中秋尝月饼、端午食粽子,仅仅把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停滞在“器物”层面,单一、片面地了解传统节日的作用,其精神品质却难以得到发扬。相反,西方节日却成了越来越多都市年轻人轻松、快乐的理由,张扬自我的个性需求和日益高涨的消费热情使他们不再深究洋节的宗教背景和传统意义而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
笔者曾对自己所在的大学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问卷围绕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来源、习俗等内容的了解程度等问题展开。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普遍较低。对于传统节日的名称,75%的大学生不能说出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名称,甚至有的连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四大中国传统节日也说不清,还有不少人混淆了中国传统节日和法定节的概念,把国庆节、儿童节、劳动节、建军节、妇女节等列入中国传统节日,同时也有部分混淆了中国传统节日和“洋节”的概念,把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列入中国传统节日。对于每个传统节日的时间,部分大学生不甚明确,以小年时间为例,选择腊月二十三的只占60%,而对于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的时间,甚至有20%的学生不知道是农历八月十五。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人却能准确说出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的具体时间。对于中国各个传统节日的来源,以端午节和七夕节为例,50%的学生不知道端午节与屈原有关,55%的学生不知道七夕节与牛郎织女有关。对于中国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还是以中秋节为例,选择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习俗的只占50%。显而易见,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的失落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
造成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说来,是来自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
从政策层面来说,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革命式态度加上西方文明的冲击,让传统节日只剩下一些美食等形式上的东西,这是导致传统节日深受冷落的根源所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失落和西方节日的强盛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自就开始了演变历程。后,西方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并逐渐在各个层面影响中国,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精神信仰、风俗习惯等,中国近代节日的演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特别是民国时期使用公历,同时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历年,无疑削弱了春节等传统节日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在“”运动中,有些传统节日及习俗又因为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被边缘化、被淡化,直到2007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才和春节一样被列入法定节假日,这就没有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提供时间上的保证。现在几大传统节日有了休假安排,仍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养成社会习惯。与此相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市化进程的发展,西方的洋节随之渗入了现代都市生活中,导致传统节日文化式微。
从环境层面来说,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氛围的社会环境欠缺或多或少导致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失落。为了谋求利润的商家对西方节日进行大肆渲染炒作以营造节日氛围,如每年情人节到来之前各大商家就会推出“情人节套餐”,而巧克力、玫瑰花更是畅销之至,传统七夕节的节日热闹程度却远远不及西方情人节。年轻人是张扬时尚的群体,对于经过商家媒体渲染之后的西方节日更是格外感兴趣。此外,新闻媒体是营造社会氛围的主力军,西方节日被新闻媒体、娱乐刊物美化宣传,而对于传统节日却不太关注,无意间也在社会上起到了负面作用。
从学校来说,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文化节日文化熏陶教育在学校教育里是有所缺失的。现在各级学校无论是从教育理念上,还是课程设置上,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科目和内容都较为缺乏,学校教材上很少介绍传统民俗、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内容,直接导致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缺乏必要的认知,使青少年Υ统节日的历史丰富内容和悠久的渊源,以及相关的庆祝活动都不甚了解,进而对这些节日的情感渐渐淡漠,传统节日离今天青少年的生活越来越远。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加以引导,显然不利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如何重新让人们爱上传统节日,使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得到新生,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解决对策
传统文化基因范文3
1.引入传统文化可以纠正标志设计同质化的趋向。目前,由于标志设计过多引入西方现代的艺术设计理念,而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表现。这就导致,我们的标志设计作品往往过于彰显了简洁的一面,而在一定程度上缺失民族化形式;而且,由于设计语言的重复使用率极高,造成了很多标志设计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了同质化的倾向。因此,在标志设计实践中引入传统文化等元素来加以纠正。
2.引入传统文化与,不仅可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还可以促进自身发展。怎样才能有效地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若能将传统文化体现在公众日常必然接触的设计作品中,就等于将传统的文化渗透到了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去了。这就很自然很直接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长期以来,标志设计行业一直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接轨。虽然促进了标志设计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使作品丧失自我个性的危险。而要彰显标志设计作品的个性,最为自然、最为直接的一条途径就是回归于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运用。
二、引入了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
1.中国联通的公司标志。该标志是由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的。形象上类似于中国结,色彩上也运用了中国红,回环贯通的线条,象征着中国联通作为现代电信企业的井然有序、迅达畅通以及联通事业的日久天长。这一标志将我们的传统图案运用其中,更有中国味。
2.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将北京的“京”,利用书法形式,演化成奔跑的人形,再加上象征中国的红色印泥和巨型方印,使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积聚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富足的文化精髓,以竹简汉字笔体书写的“Beijing2008”更渗透着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该标志渗透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展现着中华汉字所呈现出的东方思想和民族气质。
3.2008年申奥会标志。申办会徽由奥运五环的色彩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展现了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图案如行云流水,充满了动感,一个小小的标志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包含其中,同时象征着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这些都是被各界人士所赞赏的标志,运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成功的案例,这些标志在另一方面将我们的文化得到了发扬,也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使传统文化得到普及。
三、总结
传统文化基因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因素;建筑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前 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多种方式流传至今,其中,在设计中的运用尤为广泛,如传统元素与现代形式融合起来,把人们热衷的“中国风”风格运用房屋理念中,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追崇。然而,由于近年来新思潮的涌入,在现代设计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偏离传统文化。因此,如何合理地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设计中,是当今设计者面临的新课题。下面作者结合工作经验作了简要的分析。
1我国现代设计的现状
为了彰显个性,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已成为当下设计界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而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国内有许多设计工作者就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了自己的设计中,在这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创造出了纷繁多样的形式与风格。然而,从整体来看现代设计,很多设计工作者的作品依然存在缺乏民族风格或者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不当的问题。一方面,受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影响,一部分设计工作者,盲目信奉西方设计理念,没有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选择地就将西方设计手法应用于了自己的设计中,造成了民族风格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虽然现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工作者认识到了现代设计民族化的重要性,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了现代设计中,但他们的这种应用仅是一种不加选择地照搬,并未正真将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去。这是制约我国现代设计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真正理解传统文化元素,结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时展的需要,创造性地将其应用于现代设计中去,以使自己的作品能真正体现出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2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
2.1 注重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传统人文观念
在现代建筑中融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有以下三点表现:①因地制宜,注重自然条件的客观约束,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筑材料等物质条件,降低能源消耗,杜绝浪费现象。③顺应自然要求,避免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2.2 注重空间结构的设计
现代建筑大多数应用的结构主要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这两种结构与传统建筑中所应用到的木框结构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传统因素时,要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设计与现代建筑统一起来,科学利用好传统建筑中的木框结构,将其在现代建筑里得到创新发展,同时也能赋予传统木框结构以新的内涵。
2.3 注重色彩的重新组合
上色这道工序无论是在传统建筑还是在现代建筑中所发挥的作用都不容小觑。由于色彩的差异性会导致其象征意象的不同,所以在设计现代建筑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色彩所代表的不同意象,将其合理运用。
3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包含多方面内容,如书法、图案、色彩等,现代平面设计中以这些元素为表现形式的作品越来越多,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不同,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称之为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设计的典范。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真正体现出了民族特色,又要如何设计呢?下面结合一些作品,谈谈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一)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汉字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字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古老文字中唯一使用至今的文字。其中,书法就是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和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其囊括了民族文化审美及思维方式,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古至今,我国许多设计作品中都融入了书法艺术,不仅美化了作品,还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现代设计中,设计工作者也应借鉴书法艺术,将其灵动的线条、体面的分割融为一体,融入自己的设计中,从而设计出兼具美感和内涵的作品。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可以说是书法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完美融合、奥运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它借鉴了中国书法,以印章的形式设计展现出来,传达了文化底蕴。其中“京”通过艺术处理,巧妙地表现出向前奔跑,张开双臂的形象,不仅在设计上标新立异,更给人一种优美的视觉享受,表达了北京在承办中,对各地人们真诚的邀请。需要注意的是,将书法艺术融入现代设计中,设计工作者需要在把握作品设计目的的基础上,对其外形进行创新,融入自己的风格,这样才能使作品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现代设计的艺术感染力。
(二)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便包括各色各异的传统图案,可细分为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三种,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或是表达对人的赞美之意,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蕴含吉祥含义的传统图案装饰性强、优美典雅,将其融入现代设计中,有利于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涵,传达对人们的美好祝愿。例如,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就借鉴了“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文化底蕴,而且有凤乌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其富有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寓意,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又如,中国联通的标志,是传统图案与现代标志结合的典范。其整体结构由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演变而来,迂回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寓意着通信事业井然有序,而又信达畅通。需要注意的是将传统图案融入现设设计中,设计工作者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赋予自己的作品以灵魂。
(三)传统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称为“五行色”――青、白、红、黄、黑,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和用色习惯。而“五行色”运用广泛,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设计财富,但将其应用于现代设计中,我们不能照搬照抄,既要想到传统古朴和原始的色彩,又要遵循现代潮流色,从而有所创造,合理应用。以中国银行的标志为例,它以红色为标准色,采用独特的表现形式,既表达了中国传统的祈福平安的心理诉求,又表达了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散发出了强烈的民族性和现代感。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设计工作者在使用色彩前,要考虑传统的用色习惯和色彩象征。例如,红色,不论是从传统文化中讲,还在现代设计中,它都是热烈、红火、吉祥的代名词,更给人以兴奋之感,这种颜色就不适合在镇静、安眠、镇痛药品等的包装中使用。
3结束语
我国文化悠久,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特性,在现代设计中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赋予的内容和形式,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真正的繁荣,顺应未来设计发展的趋势,使我国艺术设计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血脉,并不断创新与突破,从而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赋予设计以灵魂,更好地展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文杰.试论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4).
传统文化基因范文5
一、“人本”思想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及人际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在思维观念上重视“民”及“民”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处理“民”与“社稷”、“民”与“君”关系时,始终将“民”置于首位,认为“人”既是治理(管理)主体又是治理(管理)客体,显示出传统文化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传统文化还将人划分为若干类别。从治理角度看,有“劳心者”和“劳力者”之分,孔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仅从纯管理角度看,它揭示了传统文化对管理的一般理解:管理就是“人治”和“治人”,也就是说,管理的主体是人――劳心者,管理的对象也是人――劳力者,这与现代管理科学对管理的解释完全一致。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对于当前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活动极为有利。我国企业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都是在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企业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树立人本思维方式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在管理活动中重视人的因素、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创造管理奇迹。
日本经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腾飞,其原因之一就是吸收了中国儒家文化人本主义思想精髓,在企业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日本企业家将儒家文化融入到现代科学管理中,提倡人本管理思维理念,激活了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如丰田公司明确强调的两大支柱之一就是“尊重人性”,即尊重员工,将员工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成果联系起来,尊重所有关联客户,关注客户的满意度和保持率。管理方式一是强调尊重、团队合作,注重以人为本和人际关系和谐;二是强调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三是强调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一致。中国企业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条件得天独厚,因此有优势和潜力在“人治”和“治人”方面做得更为出色。
企业人本管理的推行,为战略管理会计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即通过会计职能活动来激励人,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如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从顾客和员工角度设计平衡计分卡,取得了很大成效,被企业奉为至宝。同时,人本管理的实施,也使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体系进行核算和管理成为可能。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进行管理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如果战略管理会计能够真正实现将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以企业人力资源为对象,确认、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信息,将会计研究延伸到如何使企业“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的领域,不仅可以为知识化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和收益分配提供相关信息,而且可以为知识化企业建立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剩余收益共享的分配机制奠定产权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资源投资规划和资本预算、人力资源价值、成本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投资分析、员工绩效评价、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等。
二、“天人合一”的辨证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传统文化讲求事物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表现在思维模式上则是追求完整,强调综合。先秦至明清的大多数思想家都推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在认识实践上就是要求人们用辨证思维方法和整体性观念去认识世界,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不能脱离自然,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不能脱离社会,人类认识的基本要求就是人与天、人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
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寻求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剖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战略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需要而制定的,管理企业总体活动,追求企业总体效果,与之相适应,也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在其服务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原则。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应视企业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看问题,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一切战略管理活动,抛弃传统孤立、片面和从局部利益出发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在目标上,只有整体目标才是最高目标;在管理对策上,只有追求整体最佳才能成为最优管理对策;在资源利用上,着眼于整体资源的最优利用;在经营活动上,既重视主要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事物之间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并通过元气、阴阳、五行联系起来,要求人们用辨证的思维方法认识世界。这种辨证的认识方法有利于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为战略管理会计人员从整体上思考和处理各种战略管理会计具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来源。如在作为战略管理会计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成本管理活动中,战略管理会计人员运用整体辨证思维观,将本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视为一个整体,将成本与技术或成本与组织结构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开发本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价值链间的联系、成本与技术的联系、成本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联系,就可以找到降低成本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价值链成本管理法、成本企画、技术成本管理法(价值工程)、以及虚拟企业和工程再造等。
三、直觉经验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直觉经验思维方式指用直觉、经验和顿悟来考察、研究自然,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没有任何人为界定的直觉思维,主张尽力排除自己已有思想和各种感官感觉。直觉思维认知方法不受任何限制,使思维异常活跃,它赋予人们以清新的顿悟,使人类在问题丛生的杂乱中找到摆脱思维困境的突破口,以直接和整体的方式领悟事物的奥蕴,为创新提供了许多天才的设想和“灵光一现”的灵感,使认识者“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发达的经验文明造就了中国先哲们凭经验来断事物的方式,因此,直觉经验思维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思维特点之一。
当今社会尤其需要这种极具创造性价值的思维方式。激烈的全球竞争导致各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层出不穷,面对动荡多变的外部环境和难以把握的竞争态势,企业必须根据情势不断地对战略管理方法和模式作出相应调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战略管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管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特别需要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信息支持和智力支持。为此,战略管理会计人员惟有摆脱各种既有思维框架和管理模式的束缚、开启智慧的闸
门、借助于丰富的想象、使思维自由驰骋、凭借战略管理会计的学科优势,设计出新理论、新模式和新思路,为企业的战略管理部门提供多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方案,才能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人员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应对各种复杂的形式。在各种新思路和新方法生成的各个环节和具体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直觉顿悟与经验判断思维的影响不仅无法排除,而且其作用非常关键。
四、和谐中庸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启示
传统文化讲究整体和谐,当变则变。先哲们将“和谐”规定为万物生存所依据的原则,人类和宇宙万物只有在整体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存在和发展,“和者,天地之生成也”,“和乃生,不和不生”,强调个人应顺应社会,人类应顺应自然,并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法则,但是“天若变”,为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道亦应变”。和谐思想的集中表现就是“中庸之道”,它要求为人处事不激进、不走极端,当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冲突时,要采取恭敬和谦忍的态度,以群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协调好各种关系,主张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掌握原则,把握不同的两端,兼顾双边共同的利益,避免偏于一个极端。中庸之道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所寻求的人性最佳状态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既是道德伦理和政治观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它不以僵死的、停滞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寻求量变或质变状态下的“中”;它也不是不辨是非、抛弃原则,老好人的处世哲学,而是至精至纯的美德。和谐中庸思想虽有折衷、保守之嫌,但其实质上呈现出“当变则变但整体和谐不变”的思维特点,这对战略管理会计活动也有重要启示。
企业内外环境复杂多变,随机应变已成为知识化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理念。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地协助企业进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的各项工作也应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在动态中寻求最佳平衡点,因此,战略管理会计要讲求随机应变。但另一方面,战略管理会计在坚持随机应变的同时,应保持永远不变――即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不变,这与管理大师明茨伯格的观点“战略这个概念的基础恰恰是稳定性,而不是变化”相一致。
传统文化基因范文6
一、吉林省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目前,吉林省已经将东北二人转音乐、长白山森林号子、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朝鲜族长鼓舞音乐、东北大鼓音乐、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音乐、乌力格尔音乐、蒙古族四胡音乐、朝鲜族洞箫音乐、伽??琴艺术、阿里郎、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朝鲜族鹤舞音乐、黄龙戏音乐、盘索里音乐、朝鲜族三老人音乐等16个传统音乐文化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还将吉林乌拉满族民间音乐、赵家传统古筝技艺、刘学仁高粱秆儿哨、乌拉满族秧歌音乐、吉林汉族大秧歌音乐、乌拉陈汉军旗香音乐等31个项目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将百余个项目列入吉林省各市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尤其是2009年成功将朝鲜族农乐舞项目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吉林省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保护资金不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外来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吉林的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个别传统音乐文化消逝,有的已步入濒临消亡的边缘。虽然吉林省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也加大对本省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但是宣传力度以及保护措施方面尚有欠缺,尤其是相关保护资金投入过少,无法满足相关保护工作的持续、长期进行,进而也达不到预期的保护效果。
(二)未形成完整的传统音乐发展产业化。虽然吉林省内的传统音乐工作者、相关专家以及民间艺人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保护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是,一些传统音乐文化团体、民间艺术团体,参加演出的机会较少,传统剧团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加之一些传统剧团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门的扶持与引导,进而也导致吉林省传统音乐发展无法形成演出、开发与保护共同发展的道路,直接影响到了吉林省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吉林省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一)加大政府保护扶持力度。吉林省政府注意传统音乐文化的经济价值与承传价值,不断加大政府保护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传统音乐文化保护政策.同时,加大政府财政拔款金额,为传统音乐文化团体、民间艺术团体创造更多的演出机会,鼓励其通过自身演出以保障发展所需资金。另外,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大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与保护制度,提高当地百姓对非特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构建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不间断、长期的工程,只有借助现代音乐文化教育体系,才能构建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传统音乐人才,使其感受到本省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地域魅力,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吉林省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三)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吉林省应将传统音乐文化遗产逐步转化为文化产业化发展之路,以此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基础,同时,也可以促进本省的经济发展。另外,吉林省还可以将一些代表性的保护名录(如东北二人转、朝鲜族农乐舞等)打造成精品传统音乐项目,并通过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在提高保护力度的同时,还可以带动本省的音乐旅游与投资等多方面的发展。